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战列舰

 找回密码
 登上甲板
搜索
查看: 25663|回复: 46

[原创连载] 16至19世纪海军史读书札记

[复制链接]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星勋章荣誉勋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3-11-8 03: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LeSoleil 于 2013-11-9 13:21 编辑

不定期更新,谢绝转载








16世纪的帆船流变

后世侧舷炮舰,受到galley而非16世纪carrack影响更多。早期帆船重炮只能装到船尾舵两边,称之gunroom,仅用于自卫或岸轰,难以对海作战。而海军火炮在地中海威尼斯与土耳其的高强度海上对抗中已得充分发展,其时的威尼斯重炮galley已能在五百码外列阵轰击敌军,其首炮对敌战术亦已成熟。在地中海,carrack帆船几近被重炮galley以成熟的首炮炮击战术所淘汰。16世纪前期,英法多次在海峡沿岸交战,英国舰队也屡遭法军的地中海式galley挫败。至此,武装帆船始努力追赶效仿。而carrack舰首实难装下重炮,即如玛丽罗斯或者大哈利这样的重炮大船,对galley仍难以取胜。至16世纪中期,遂取galley舰首与传统帆船设计结合,于是有galleon的出现。最初亦重视舰首炮火甚于侧舷,英西舰队列阵都以舰首迎敌为多,后来才逐渐认识到侧舷列炮的巨大潜力,逐渐由舰首炮击转化为侧舷炮击,继而在17世纪后期产生了战列舰。



1588年无敌舰队之役

Rodger对英国战舰优于西班牙的解释是,英国galleon牺牲了储存空间,优化火力和船型,是更纯粹的战舰。而西班牙galleon很多兼有从美洲运送珍宝的货船职能。就船的设计能力来说,西班牙并不弱。其实专业战舰在双方舰队比例里都不大。西班牙核心的战斗舰队本身就不如英国战斗舰队,只是一大堆运输船映衬着,平均下来比英国船大。英军舰队中作为核心的所谓queen's ship,国家军舰,其实是军事防御性质更多,不要求有远征能力的纯粹战舰。所以可以牺牲储蓄能力来加强军事性能,因此在载炮量上胜过西班牙战舰。

双方的重炮火力都无法在战斗中再装填,需要撤退装弹再返回战场。英军有机动优势,在上风可以自由的射击-撤退,但是西班牙人在下风且结阵保护阵中的运输船,没法再装填,不能发挥炮火——当然,西班牙舰船本来的炮力就比英国弱很多。Tunstall书中提到,当时西班牙所观察的英军行动是,一队战舰冲过去开火,然后让出位子返回上风装弹,下一艘继续射击。他的统计是当时英军的舰炮射速也就每小时1发。而西班牙人在发射一轮之后根本没有机会装弹。西班牙还是2轮炮车,要装弹比英国人更加麻烦。英国人能撤退装弹,射速尚且才每小时1发,西班牙人的糟糕情况可以想见。帕克指出的西班牙重炮发射量很少,而轻炮弹药枯竭,这么看就容易理解。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星勋章荣誉勋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3-11-8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铜炮与铁炮

风帆时代的铸炮材料主要是青铜和铁。青铜较铁轻五分之一左右,熔点低,易于铸造。材质韧性较好,炸膛往往只是炮身开裂,而非碎片四溅。但同时,由于上述特点,在长时段持续射击时容易变形,影响威力发挥。铸铁材质较重,熔点高,铸造难度大。如有瑕疵,往往在炸膛时造成惊人的伤亡。因此,铸铁炮往往较同等威力的青铜炮管壁更为厚重,以降低炸膛的风险,进一步增加了其重量。但铸铁最大的优势在于其价格低廉,16世纪中期价格约为青铜的五分之一,至17世纪中后期甚至只有八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出于此一原因,16世纪财政拮据的英国首先开始对铸铁炮持续投入研究,至17世纪末,海军规模的扩张已使任何一支海军都无力承担以青铜为主要原料的铸炮需求。16世纪中,铸铁只能用于英国轻型火炮的铸造,至17世纪中期已能用于挪威等国的24磅加农炮,至17世纪末已能铸造法军的36磅大炮。

「置酒上方,烽火未熄,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星勋章荣誉勋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3-11-9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eSoleil 于 2013-11-9 13:37 编辑

风帆时代的加农炮射速

1588年无敌舰队之役中的英国战舰:每小时1-1.5发——每40-60分钟一发;
第一次英荷战争中的英国战舰:每半小时2发——每15分钟一发;
1739年,70炮舰HMS Hampton Court在25分钟内以一舷火炮发射400次,约每2分钟一发,被视为当时战舰射速的极限;
1756年,74炮舰Guerrier在三个半小时中发射659次,每炮约每小时5.5发——每11分钟一发;
1782年圣徒岛之战中的另一艘法国战舰,在六个小时的战斗中发射了1300轮,每炮约每小时6发——每10分钟一发。

以上前两条出自时人回忆,后者出自对档案数据的整理,即以发射弹药数量除以一舷火炮的数量。数据出自Brian Tunstall与Nicolas Rodger的相关著作。虽然实际战斗中未必会使用全部一舷舰炮射击(中远程交战中,首尾楼以杀伤人员为目的的轻炮几无用场),但清楚的事实是,风帆时代的加农炮射速,较一般通常的想象,要迟缓得多。不过,如果了解当时操纵火炮、运送弹药全以人力的艰苦,这一点是并不难理解的。

一种较普遍的观点认为,无敌舰队之役中的英军已使用四轮炮车,可以实现战场上较为便利的再装填。但John F. Guilmartin指出,这种想象并没有任何文献证据;按照时人对海军战术与舰炮发射的描述,其情形显然并非如此,再装填仍需从战斗中撤离。战场再装填逐渐实现,大致要到1620至1630年代,因为直至1617年的战斗训令仍要求发射一轮后撤离战场。从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持续射速保持着大致稳定、稳中有升的趋势。

对风帆时代火炮射速的另一种观点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皇家海军拥有傲人的高射速。这一观点事实最直接的证据来自时人对科林伍德在战舰无畏号上所进行的炮术训练的描述。兹引材料如下:

the crew of which had been so constantly practised in the exercise of the great guns, under his daily superintendence, that few ships' companies could equal them in rapidity and precision of firing. He was accustomed to tell them, that if they could fire three well-directed broadsides in five minutes no vessel could resist them; and, from constant practice, they were enabled to do so in three minutes and a half.

即,持续训练的船员能在三分半内以全侧舷火炮发射3轮。但结合语境,这则材料中的射速更为可能的指涉是19世纪初近战战术所强调的近距离接敌后的短时间爆发射速(类似于前文第三条),而非战列线炮击中能够在数小时中持续保持的稳定射速。Rodger亦指出,所谓三分钟射击两轮的通常说法,正是指近距离接敌后的爆发射速。当然,由于皇家海军较为普遍地采用了近战战术并以之取胜,对其高射速的描述自然变得广为流传且引人注目。这并没有错,但这并不是风帆时代火炮射击能够在较长时段内保持的持续射速,需要注意。

「置酒上方,烽火未熄,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星勋章荣誉勋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3-11-9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eSoleil 于 2013-11-9 15:03 编辑

续上条:射击法与射速

关于上条最后一点,还能补充的是风帆时代的火炮击发流程与射速的关系。一些海军史著与文艺作品常用"侧舷齐射"(broadside salvo)来描绘风帆战舰的战斗。但这并非真实——按照当时舰炮的正常射击流程,火炮由水手填弹,再由作为技术军官的专业炮手(gunner)瞄准击发,以保障中远距离上的射击准度。一舷的半段炮甲板(12-16门)配备一名炮手,轮流击发本组火炮,击发后的火炮由炮组水手轮流填弹。远程射击受风浪影响,专业炮手操作亦不免效率低下。若交战距离近到无需专人瞄准,水手便可以自行开火。因此,除了近距离接战时指挥官下令水兵自由射击,所谓的侧舷齐射根本没有出现的可能,只能是中远距离上由炮手操炮击发的零散而持续的射击。

而英国海军近战战术的攻击方式正是以近距离的水兵操炮自由射击。由于不倚仗少数专业炮手来发射,的确可以在短时间达到常规炮击所不能企及的高射速。英国在18世纪后期的卡隆炮、燧发器等发明更增大了这一优势。但这种高速射击必需以下前提条件:1-近距离自由射击法;2-对水兵自行操炮的良好训练;3-较短的快速炮击时间,因为即便训练良好的水手,其体能并不能维持这种爆发射速。而在传统型的常规炮击作战中,这种优势应是相当有限的。
「置酒上方,烽火未熄,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星勋章荣誉勋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0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eSoleil 于 2014-7-28 10:51 编辑

不同国家的火炮磅制

瑞典: 425.1 g
丹麦: 496 g
英国: 453.6 g
法国: 489.5 g
荷兰: 494.1 g
西班牙: 460 g
威尼斯: 301.2 g(桨帆船时代) / 477 g (风帆时代)




引申:

· 法国36磅炮相当于英国39炮磅,法国24磅炮相当于英国26磅炮。
· 风帆时代的法国70炮及以上战舰普遍装有36磅炮(仅有全军总旗舰装备巨大的46磅——约英制50磅炮,但从未出现在战斗中),而英国一级战舰在18世纪中期以前普遍装备42磅炮(或曰cannon of seven),而二、三级战舰则以32磅炮(或曰demi-cannon)为主炮。

「置酒上方,烽火未熄,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星勋章荣誉勋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9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帝国霸业与皇家海军


对于英国在17至19世纪击败法国等强大对手建立全球霸权的历史事实,传统解释包括岛国地理的安全优越性、代议制较君主独裁的行政优越性、以及玄而又玄的不列颠民族特性。当代英国海军史权威Nicolas Rodger则提出新说,认为英国成功的关键或许正在于长期保有一支强大的皇家海军。

依照经济史研究,18世纪中的英国较君主独裁的法国更为“穷兵黩武”,其军事开支占国家财政比例为法国两倍,人均开支为法国三倍。然而当法国一再因战争损害经济成长时,负担更重的英国却因战争而成长,军事开支比例亦不断提高。正是较对手们更高的军事开支保证了英国的最终胜利。

对于两国间巨大的财政能力差异,Rodger认为,关键原因或许正是英国长期保有一支大海军,而法国则保有大陆军。两者同是对16到18世纪近代国家军事需求增长的回应,但陆军开支主要用于粮草与军饷,海军则需维持、建造当时规模最大的技术兵器,其作为经济活动的技术含量远高于陆军。

对皇家海军的持续建设或许是19世纪之前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经济活动。造舰原料在全球范围内的购置、新式火炮的制造与技术工匠的组织都远远超过其时代的其他经济活动。这一切与社会民间经济紧密联系,为英国经济体系带来深远影响,使之在工业革命前便已具有超人的经济实力。

因此,皇家海军不仅是英国夺取世界霸权的工具,也是英国取得霸权地位的重要内驱力。法国的陆军开支对经济运行无助且有害,而英国的海军开支则积极有益,此外,皇家海军还保护并带来了巨大的海外收益。皇家海军确保英国能实现军事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并以经济优势最终取得胜利。


「置酒上方,烽火未熄,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

下士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政道纪念章

发表于 2013-11-30 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媽寶地狗 于 2013-11-30 08:53 编辑

L呀、Rodger這解釋我覺得有說等於沒說、比所謂大不列顛民族性更玄。
在15~17世紀、歐洲各國軍隊組成龐雜、來自五湖四海。想想、L你是位A國國王、你的騎兵可能是本土貴族與騎士所組成、弓兵可能雇自英國、弩兵可能來自熱亞那、步兵可能是瑞士山民。你的武器庫里擺買從歐洲各地購買來的武器、盔甲來自米蘭、德意志諸邦、大砲來自法國、火槍來自XX。你的稅收除了本土的國王自領地以外、可能還有幾塊位於海外的飛地、它們也幫你帶來龐大的稅收。請問這種經濟活動難道不是全球性(歐洲)的嗎?所以我覺得Rodger這種組織海軍才是技術活動、組織陸軍只會耗錢的解釋有失偏頗、讓我覺得為解釋而解釋。

到底是強大的英國皇家海軍保有廣大殖民地還是殖民地的財富讓英國皇家海軍保持強大、這種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哪能講的清楚?

不過帕克說弱小且不起眼的Frigate與巡洋艦是讓廣大殖民地能持續運轉良好的偉大功臣、它們便宜、量大、操作成本低簾、快速能遠洋、負起維護殖民地治安與掃蕩海盜的責任、而不是啥華麗且強大的戰列艦。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星勋章荣誉勋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3-11-30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媽寶地狗 发表于 2013-11-30 01:00
L呀、Rodger這解釋我覺得有說等於沒說、比所謂大不列顛民族性更玄。
在15~17世紀、歐洲各國軍隊組成龐雜、 ...

我想他的意思是,怎样解释英国有比法国更强的军事财政能力(军事支出占财政收入比例比法国更高,而经济发展并不因此受损)的问题,从这个结论出发,认为英国的军事经济体系比法国强得多,原因也许就是维持海军与维持陆军不同的经济基础。陆军的雇佣兵等等是一种临时性的行动,但是海军的投资是长期稳固的,而且对于制造业有高得多的要求。简单说就是海军科技树更高级,更有助于国家经济。他论文里对海陆军的支出差别是有引用经济史资料来佐证的,我认为还是能成一说,还算合理。
「置酒上方,烽火未熄,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

下士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政道纪念章

发表于 2013-12-1 00:50 | 显示全部楼层
英國的財富來自對北美與印度的掠奪,北南美南非的金銀礦發現與開採帶動通貨量成長與相關的商業膨脹,鐵路投資擴大各種礦物與自然資源開採,這些英國的商業優勢跟英國皇家海軍都沒直接關係。

商路保護與殲滅海盜雖是英國海軍之功,但問題是其他國家也能享有英國海軍保護航海通路下所帶來的通商自己,所以這不能算是優勢。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星勋章荣誉勋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媽寶地狗 发表于 2013-12-1 00:50
英國的財富來自對北美與印度的掠奪,北南美南非的金銀礦發現與開採帶動通貨量成長與相關的商業膨脹,鐵路投 ...

Rodger主要讲的是内部经济体系承担财政压力的能力,不是经济总量大小问题。所以这个也还是有点意思。
「置酒上方,烽火未熄,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

下士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政道纪念章

发表于 2013-12-7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LeSoleil 发表于 2013-12-3 22:54
Rodger主要讲的是内部经济体系承担财政压力的能力,不是经济总量大小问题。所以这个也还是有点意思。 ...

了解了。
如VOC就因為高昂的維運成與需支付給股民們龐大的紅利,就那樣垮了。但同樣成立於17世紀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卻比VOC長壽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星勋章荣誉勋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2 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eSoleil 于 2013-12-12 10:58 编辑

大革命-拿破仑战争时期的皇家海军炮术


水手的炮术训练,虽然传统说法是英军很强,但一手档案整理显示的结果是,这种强实际上十分有限。首先,皇家海军并没有统一的炮术训练规定,炮术训练全靠舰长的觉悟高低。其次,即便是那些保证一定时间展开训练的战列舰,一般也只动用全舰的一两个炮组,而不是定期全舰搞大演习,那样消耗弹药太多,舰长本人负担不起。这么算下来,每个水手可能也就半个月摸一次炮,情况并不尽人意。

但是英国人的射击战术,使之获得了巨大的优势。其他国家的海军并没有特定的射击战术,而英国人在近战吃到甜头以后,已经总结出一套近战速射战法。简单说,即前面提到的,保持体力到命中率很高的近距离再开始射击,用爆发射速压倒对手。不过,近战速射的优势不仅仅在射速上,皇家海军对此有十分精致的设计。例如,加农炮在近距离射击时,因存速过高,往往是快速打穿敌舰船壳,其破坏能力,反而比因存速较低而把能量释放到船壳上、继而造成大量木屑破片的损伤模式要小,而且还可能打穿两舷船壳,砸到在另一侧夹攻的友舰身上。英国人的应对办法是,在近距离开火时装上2颗炮弹。这样一来,不仅因炮弹存速降低而提高了威力,弹药投射量更为寻常射击的两倍。加上近距离射击的三倍射速优势,这就已经是6倍的火力投射优势了!

这还不算射速快、近距离威力大的卡隆炮。仅仅在加农炮上,英军在近战中已经有这样大的优势。再看法国与西班牙,远远的开始射击,但其舰炮还需用火绳棍头点燃引线,瞄准时还得把握舰体横摇的提前量,加上缺乏训练的射手,毫无准头可言。在特拉法加海战里,占据T字横头的联军不是把炮弹打到敌舰面前的水里,就是打飞。然后被保持体力到近距离快速射击的皇家海军以巨大的火力投射优势完全压制,迅速战败。

可以得出结论:阻止皇家海军取得胜利的唯一方式是,在被迫卷入近战时使用与之同样的武器(卡隆炮和燧发器),同时使用与之同样的战术,或者,干脆避免近战。但避免近战至少需要法兰西王国时期那样的战术调度能力,在当时却几乎无人具备。皇家海军的炮火使之无人能敌。

「置酒上方,烽火未熄,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星勋章荣誉勋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2 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宗教、尸体、士气

法国和西班牙海军,因为天主教信仰的缘故,战死的水手遗体首先是从不同的位置挪开,堆在每层甲板的固定地方,战后逐一收殓,运回国安葬。而英国海军一般是直接丢到海里去。

结果,法西战舰的内部往往血水横流,断肢死尸堆成山,场面极为骇人。凡是有法国或西班牙战舰被俘的战斗,都可以看到英国人在战后发出类似的感慨。两国的水兵在战斗中面对大量尸体,无疑也会极大地影响士气,这也构成其海军屡屡战败的原因之一。
「置酒上方,烽火未熄,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

下士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政道纪念章

发表于 2013-12-13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LeSoleil 发表于 2013-12-12 01:32
宗教、尸体、士气

法国和西班牙海军,因为天主教信仰的缘故,战死的水手遗体首先是从不同的位置挪开,堆 ...

艦上開支是艦長自行負責?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星勋章荣誉勋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3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媽寶地狗 发表于 2013-12-13 17:56
艦上開支是艦長自行負責?

因为没有统一规定,也就没有专门预算用于炮术训练。
「置酒上方,烽火未熄,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

二等兵

发表于 2013-12-17 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不是定期全舰搞大演习,那样消耗弹药太多,舰长本人负担不起——说起来怒海争锋的小说里面还有段专门写了类似的事,奥布林自己掏钱买额外的让舰上的部分人进行额外训练。

上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3-12-24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LeSoleil 发表于 2013-11-10 13:30
不同国家的火炮磅制

瑞典: 425.1 g

威尼斯桨帆船时代是指所谓“地中海战法”,大而迟钝的近岸船只装载更多火炮射击更平稳、作战收起风帆划桨前进的那种东西么?然后盖伦之类的船出来了就被淘汰了的那一票?
【该用户ID已经被回收】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星勋章荣誉勋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5 10: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星勋章荣誉勋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7-28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eSoleil 于 2014-7-28 11:35 编辑

特拉法加海战中的法军近战战术

特拉法加海战的见证者、纳尔逊的私人秘书与牧师Alexander John Scott在10月27日的一封信件中写道:

“在后甲板、艉楼与艏楼上,是一片残酷的杀戮,其他甲板都无法与之相比。下甲板仅有2人受伤,而且奇怪的是,竟然是被火枪击中所致。”

胜利号在特拉法加海战里的总伤亡是159人。换而言之,下层炮甲板没有因敌军炮火造成的任何伤亡。考虑到胜利号和可畏号的接舷战,以及对可畏号舰长试图近战的尝试,我们可以看到英式的近战与法式近战的区别。

胜利号的下层炮甲板没有受伤,即便与可畏号船舷对船舷的靠近、完全处于敌舰下层炮甲板对应位置。这说明法军在胜利号进入近距离后完全没有使用他的下层火炮,而是将所有人集中到上甲板,准备进行跳帮战。胜利号的人员损失集中在露天甲板的事实也能验证这一点。

他们集中的火枪射击成功地压制了胜利号,并成功干掉了纳尔逊,考虑到英军长期以来的近战与卡隆炮优势,这是极为难得的。接着,他们准备一股脑冲上胜利号的甲板,如果战术实现,的确有翻盘的可能:法军在上甲板显然有兵力优势。这也是那位能干的Lucas舰长在这样糟糕的环境下所能设想到的最好战术。但是英军的卡隆炮和友舰配合最终将之粉碎:在即将与胜利号展开接舷战时,可畏号遭到英军鲁莽号和雷鸣号两舰尾射。双倍装填的各型炮弹从舰尾飞来,砸进法军甲板上密集的人群,彻底摧毁他们的局部优势和士气。最终,可畏号的总伤亡为300死222伤,超过全舰兵员的80%,法军为这种凶险的战术付出了惨痛代价。

「置酒上方,烽火未熄,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

一等兵

九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4-7-29 02:24 | 显示全部楼层
西班牙和英国海军的重炮不能再装填 需要脱离-装填-返回-发射 这是什么意思? 前膛炮不能再装填?
【该账号已被系统回收】

手机版|Archiver|© 2010-2024 战列舰 warship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3004737号 )

GMT+8, 2025-3-25 00:41 , Processed in 0.059455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