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14-5-11 23:31 编辑
本帖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原始文件的版权性质为英国皇家版权(Crown copyright)
本文的参考资料是英国海军的官方报告,ADM 239/269。

英国人的观点
在结合了对俾斯麦号幸存船员的审问结果,以及来自俄国方面的可靠资料后,英国人对提尔皮茨号的防护设计做出了一下判断:
A)提尔皮茨号的主水平装甲是与主装甲带的下缘相连的,而非像英王乔治五世级那样是与主装甲带的上缘相连的。
B)提尔皮茨号的主装甲带向水下延伸的幅度相对较小。
C)提尔皮茨号的主炮发射药库是直接布置在主水平装甲下方的。
因此在结合了以上特征后,英国人认为,在双方均无法有效穿透对方装甲时,有如下几种方法可对提尔皮茨号造成伤害:
1)如果英王乔治五世级与提尔皮茨号在22,000码距离上交战,则英舰炮弹的落角大约会是18度左右,此时炮弹将能绕过主装甲带,落入其与主水平装甲所隔出的区域(即穿透上部装甲带后砸到主水平装甲上)。即便炮弹无法穿透主水平装甲,也将对主水平装甲以上的区域造成大幅破坏,并有可能对水线区域造成一定损伤。
2)在22,000码距离上,英方炮弹在击中水面时不可能发生跳弹,且有很大几率能够形成水中弹,绕过提尔皮茨号的主装甲带,对其水下部分造成严重损害。
3)由于提尔皮茨号的发射药库直接布置在主水平装甲下方(见插图,发射药库的区域是有横向划线的),因此只要在主水平装甲上形成穿孔(Penetrated),碎片和火花就有可能进入发射药库;而英王乔治五世号的发射药库则位于舰底,因此炮弹只有在穿透(Perforated)主水平装甲后,才有可能对发射药库形成威胁,此外英舰发射药库的周围还覆盖有防破片装甲,这又为其多添加了一重保障。
在面对自22,000码距离上射来的英国炮弹时,俾斯麦级的侧向被弹区域中只有20%左右是由主装甲带覆盖的,11.5%由上部装甲带覆盖的,22.5%属于水下区域,其余46%都是上部建筑与露天甲板区域,也就是说处于主装保护范围之外的区域是相当大的。
原始报告




我的观点
英国人的分析还是比较透彻的,俾斯麦级的主装甲带向下延伸的幅度中规中矩,确实不如英王乔治五世级,自然较易受到水中弹的威胁。
另外其发射药库的位置确实不太好,我不清楚德国人为什么将其布置在这个区域,可能是沿袭传统,也可能是为了将发射药库布置在远离舰底的区域,以提高其面对水雷和磁性鱼雷时的生存能力,但水雷的威胁毕竟远远比不上炸弹和炮弹来的明显,而磁性鱼雷的使用范围也并不太广,因此这么做确实有些得不偿失。而且就算要这么设计,也必须像维内托那样,在发射药库和主水平装甲之间留出一层缓冲区域,以避免装甲崩落后形成的碎片直接飞入发射药库。
相比之下,英舰的发射药库布置确实要高明得多,除了其位置远离主水平装甲之外,还有专门的防破片装甲作为补充防护,应该说保护得相当完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