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TG44突击步枪 于 2014-3-15 01:36 编辑
肩负重炮之战鹰 ——象国海军信卓级驱逐舰小史
1943年马里亚纳海,一支接到攻击任务的庞大攻击机群在引导机带领下遮天蔽日,绿色机体上的日之丸标志显示这是一支日本部队。此时日美争夺进入白热化,二者已经在马里亚纳海区屯集重兵,这一仗的胜败意味着逆转或者推进。但是,攻击机编队却飞向西方,即日本本土方向,而美军应该是从东面而来,这是怎么一回事?
带着嗡嗡响声前进的一架一式陆攻里,电报台响起滴滴声,年轻的通讯兵快速将其破译,随后高喊: “岩濑大尉,前方发现目标!距离130,方位角32,的速24。巡洋舰5,驱逐舰5,无空援!” 话音未落,几枚远程炮弹就带着呼啸飞来,在周围炸出撕破鼓膜的巨大裂响声,机群被爆炸震动得东歪西倒,有几架被弹片划伤,起了小火。 “是象国舰队!抢占阵位准备攻击!”久历战阵的岩濑立即从爆炸烟团中分辨出这是巡洋舰的对空榴弹,敌军抢在自己之前就发动攻击了! 13000米外,象国舰队正在进行对空阵型转换,三艘只有三门火炮的驱逐舰围在巡洋舰周围,硕大的炮塔和纤细的身材极不般配。舰员们正在快速填装,第二次对空射击再次作响,炮弹在天空中开出黑色、黄色的硕大烟花,一场恶战即将上演……
三菱一式陆上攻击机,该机是日本海军二战中的主力陆基型攻击机,参与了1943年的马里亚纳海战。
驱逐舰1933 明岛海战使象国与日本海军方面本就悬殊的差距越发加大,屈辱很快被愤怒取代,在最痛苦的反思中,失败的矛头指向了“锋线火力不足”上,简言之就是战舰在战场上可用的火炮、投送等等不够。虽然医学很难解释人脑为什么会在热血冲头时会出现如此幼稚至极的想法,但这明显悖离实际的“反思”却成了象国海军黑暗中指引方向的明灯,仅仅蛰伏半年后就制定了全面重建的《十年发展计划》(1932年10月),这个在十年内建造战列舰30艘、巡洋舰100艘、驱逐舰260艘、潜艇300艘的庞大构想,“与其冠名‘计划’,不如称之‘臆症’。”(白-石南海军上尉语,陆基航空兵服役,1932年)——好吧,就如同后人讥讽的那样,这或许需要宇宙人的慷慨相助。 尽管军方陈词震撼而富有感染力,政客们也都附议赞同,但金部一下拿不出那么多钱,只能分步实施;1933财年“让人极端失望的”只批准了一批轻型舰艇,其中就包括一型新的驱逐舰。必须提醒一点,尽管打了败仗,但象国仍然是1930年《伦敦海军条约》签约国之一,需要遵守相关条款;海军限制条约的补充协定中,特别明确限制了驱逐舰标准排水量600~1860吨的上限,超过1500吨的只能保有驱逐舰总吨的16%;这个限制完全为强大的吹雪级量身定制。虽然这确实达到了目的,但对象国人而言并不是好事:这时吹雪级已经建成24条,能与之分庭抗礼的白炽级只有12艘,数量上完全不能满足需要,而12艘蓝鸟Ⅲ型的排水量高达1690吨,这些战斗力稍欠缺的驱逐舰已经使用掉了所有的储备吨位,也就是说象国人已经不能在这方面再进行考虑了。于是,如何在1500吨限制上于战斗力方面接近或超过吹雪级成了技术部门头痛的难题,200吨对驱逐舰而言可不是小数目。1932年的海军技术会议强调,“……如果不能超过‘吹雪’,那也至少需要达到其九成水平。……”(《1933年技术会议报告》,1933年)
吹雪级驱逐舰毫无疑问是对海军限制条约的巨大冲击,它以强大的性能成为驱逐舰的划时代之作,同时也成了被限制的目标。
无独有偶,大洋彼岸的日本人也在为此叫苦,条约对巡洋舰和水雷战舰的数量和性能方面都进行了更为严格的限定,这不免是沉重的打击,正是这些准主力舰奠定了不久前的胜利。条约的禁锢使之纠结,如何在限制中不至落后更让人疯狂,结果就是初春级隆重登场。该舰速度、性能与吹雪级基本相当,区别是仅仅少一门炮,却在鱼雷上做足了文章:该级雷击装备和吹雪级一致,但配备了9条备用鱼雷,可以通过快速装填机制在战场上重装,雷战能力强了一倍!达成目的的日本人兴高采烈,选择性无视低劣的生存性、沉重的稳心和危险的转弯倾斜,计划建造64艘类似配置的战舰,直到亲睹友鹤的噩耗才得以惊醒。实际上不仅日本人,受到条约影响的各签约国,包括30年代的美国驱逐舰法拉格特级(Farragutclass)、波特级(Porteclass)、马汉级(Mahanclass)、法国的新式1500吨系列建成时同都是摇摇欲坠,因为谁都不能去考虑稳定性问题。
更为严酷的条约限制催生了“初春”级驱逐舰等一系列更小、火力更强、稳心更高的战舰,在海军限制时期里,各国都绞尽脑汁在条约的空子中钻进窜出,由此而来的就是一批多少带着畸形的产物。
美国法拉格特级“杜威”号(Uss-349 Dewey)驱逐舰,该舰带着标准的30年代中期风格——高稳心、重武备,航速快。
回到1933年的象国海军技术部门,那个时候谁都不清楚几年后会发生什么,也只能在只言片语的情报中推测其他国家的动向,于是还是必须还原到起点,即针对“锋线火力不足”上进行策划。毫无疑问,最直接的解决办法是“加强火力”,因此新驱逐舰需要不低于白炽级的火力,即8门120毫米炮与8具鱼雷发射管。不过显然这么小的船体上放不下那么多东西,多方协商后军方同意降低到6门120炮和同等数量的发射管,毕竟这是驱逐舰唯一可以倚赖的利器。新式驱逐舰的武备大体达成共识,1933年3月初,以D-1411为设计代号确定下来,总负责人是设计部第三部门的满-爵设计师。
海军之野望 D-1411工程尚在讨论阶段时,战列舰部队的阿-卡哈海军少尉就在海军内部刊物上著文《强化决战之我见》中提到,因为资源有限,舰队的组成部分如果是定式的、一成不变的是对国家安全的不尊重,也是设计方面的失职。必需将服役期间可能出现的变数考虑进去,即“在变化中打造变化的舰队。”这是一个新颖的理论,因为虽然设计中已经考虑了改装需要,但这是被动而非主动的。针对如何打造变化的舰队,“诸如巡洋舰可以换装主力舰的武器,驱逐舰可以携带巡洋舰的”,阿-卡哈如是阐述。 少尉后来强调说这是一个随口的、仅仅是为了举例而举的例子,可却引起时任海军总司令的冯-百璋海军上将的注意,这不正是解决“锋线火力”的最好办法吗?试想两军交战,我方巡洋舰升级为主力舰,而驱逐舰全升级为巡洋舰,那火力投送范围和数量都会发生巨大变化,从而影响甚至左右整个战场;如果按照《十年计划》中设想的260条驱逐舰,那么即使一条船只装三门炮,那也会让舰队增加接近780门、130条巡洋舰的火力,保证绝对优势的射击区间和炮弹投送量。当然,他和这个想法的支持者都明白,如果一艘驱逐舰只携带三门150毫米炮,那么将在与携带6门120毫米炮的同级舰战斗中居于下风,但如果数量多起来,而且是对付比它们大、行动迟缓的巡洋舰时则完全不存在这个缺点——以三艘驱逐舰围攻一艘轻巡洋舰,“就像在前无畏时代,三艘装甲巡洋舰足以干掉一艘铁甲舰那样。”(秦-毕海军少尉语,驱逐舰队服役,1933年) 野心勃勃的海军为自己敲成的如意算盘沾沾自喜,时任技术部长的程-怡海军中将也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完全同意“变化舰队”的观点——如果新舰可以设计成平时装备标准装备、战时可以快速换装新武器的特殊形式,那么一旦再次出现舰队决战,它们可以以集团形式达成饱和输出,覆盖并摧毁对手,出敌不意是保障胜利的先决因素。高层希望通过重量和空间的预留,使新舰可在需要的时候达到与“杜布罗夫尼克”号(JRM Dubrovnik)相似的战斗力;但技术部门指出,尽管这条南斯拉夫的驱逐领舰标准排水量高达1800吨,可携带的4门140毫米炮还是使之——即使在地中海环境中——都摇摇欲坠,因此不难想象一艘武器数量相等、口径大10毫米、却只有1500吨的战舰在太平洋中会面对什么灾难。又拖了十多天后,海军只能同意将预留火炮数降低到三门,不过这并不是设计部门的坚持,而是船体长度决定的:在一再强调加强火力的同时,海军却矛盾地不愿放弃重装鱼雷武器。
南斯拉夫“杜布罗夫尼克”号,这艘强大的驱逐领舰装备4门斯柯达140毫米炮,排水量高达1800吨,但存在较严重的头重脚轻情况。
指战官们根本不想去考虑讨厌的条约,“这(条约)是隐藏实力的极好幌子”——除了英国人外谁都是这么想的。工程在所有纠葛疏通后正式展开,换装要求被严格保密,仅主任设计师与团队核心知晓;1141型舰拥有三个炮位,原计划为1-2形分布,Y和Z背负在后甲板室上。这样可以有效发挥火力,但将导致换装后,较大的重量会集中于后部,造成分配失衡;最后定型方案为1-1-1,中炮布置在两个烟囱上,更开阔的烟囱后方留给了双联装维克斯40毫米高炮。所有炮位下都留足了支撑和转向位置,以方便日后改装。 1933年1月16日,新舰在安良大造船厂开工,1934年5月8日下水,首舰命名为“信卓”,这是一种兼做传信的凶猛猎鹰;该级舰起初预计建造12艘,但受到友鹤事件影响及之带来的对战舰“换装”思维的反省,第8艘及其之后取消,最终完成7艘。信卓级成为一种特定环境下以特定状态下现身的功能舰,但这却是一个讽刺,因为某种意义上的“信卓”之父阿-卡哈是一个坚定的、不折不扣的反单一功能主义者。
完工时的信卓级“猎鱼鹰”号,1935年。高大的舰桥是其最明显的标志之一。
设计里程碑 “信卓”号驱逐舰基本尺寸106/103.8×10.5×3.5米,标准排水量1430吨,满载2050吨,为了保持较高的航速,舰型延续了白炽级舰型,两舷平行部分较长;动力系统也基本延续,三座蒸汽轮机和两台燃油锅炉分布在舱下,航速35.5节,载油460吨,18节时续航4500海里,标准配置194名舰员,其中16名军官。为了节省重量,该舰有一部分采用焊接,前艏楼粗短,线形饱满,尾部钝圆。总体布局与白炽、隼等大为不同,从前往后依次是前主炮、舰桥及桅杆、前烟囱-中主炮和后烟囱、防空炮与鱼雷战斗区,最后是后部主炮及反潜装备。信卓级主炮为为均匀的1-1-1式布置,容易受到海浪侵袭的首尾两座较高,中部则相对低矮一些,这是为了换炮时配合重量配置,颇有20年代驱逐舰的遗风。
“信卓”与“初春”的舰桥对比
巨大的舰桥带着明显的时代特点,4层半的总高延续了白炽级的布局特点,集航海、射击、观测等诸功能一体,最下层是舰长室、会议室与整备/待机室,第二层有海图室和设备舱,第三层是航海/战斗舰桥,第四层是测距仪,向上伸出的小舱是射击指挥所。三脚桅杆很高,上面设有瞭望台,机舱布置为1-2式布置,因此前烟囱稍小。该级舰首次配置了鱼雷快速重装系统,与日本的起吊式重装不同,象国快速装填系统颇具特色:鱼雷通过一套系统从后往前被顶推出20毫米装甲舱,通过发射管后部开盖进入管内,以在15分钟内完成装填,唯一不方便的是回填需要相同的步骤,清理内部则需要拆开装甲舱。整套系统比较简单,也后来成为象国驱逐舰的标准配置。
“信卓”号舰桥标识
信卓级使用与白炽级相同的B-21型120毫米双联装主炮,射速10发/分,仰角-5~45°,最大射程19300米;对空武器为一座布置在后烟囱后的维克斯40毫米双联装机关炮,射速96~98发/分,对空射程达到3960米;不过由于数量太少,而且炮本身存在诸多问题,这种重型对空武器并不是那样可靠。同样不可靠的还有架在二号主炮后方的两挺7.7毫米机枪,它们的任务是“日常警戒并在极近距离上扫射敌机”,但其实在30年代早期就已经落后了。 鱼雷是本舰最为倚赖的武器之一,两座907乙型鱼雷布置在后烟囱与后甲板室间的工作区中,发射管间安插着预备测距仪和预备操舵室。907乙型鱼雷装药294公斤,战斗距离为43节4500海里或33节8000海里,虽然相对氧气鱼雷算不上什么,但在常规鱼雷中性能还是过得去的。战斗状态时8条鱼雷在发射管中,另外8条则在储存仓内,总共有16条鱼雷储备。另一方面,为对抗日益明显的潜艇威胁,该舰舰尾装备了一座双向的深水炸弹抛射器,攻击距离250米上下,备弹7发,舰尾还有两条深弹导轨,各备弹6发,这些构成基本的对潜战斗力。除此之外,尾部还有四个发烟罐,将在撤退或进攻时发挥作用。 必须强调的是,信卓级的整个设计过程中都穿插着军方的影响,逼迫、责骂甚至人身威胁,颐指气使之态甚嚣尘上。工程人员在最基本底限上毫不退让,在反复争执中一点点地、强硬地回击不切实际的要求,确保了战舰的安全性和战斗性能,才使该级舰在使用过程中没有出现灾难性事件。
活跃在和平时期 “信卓”号于1935年2月正式服役,归属驱逐舰第15支队,下辖于第三大队,入籍东海舰队。高大的舰桥是本舰最大特色,但1934年的情况影响确实太大了——就连没有出现事故的初春级也不得不进行改装。得益于设计师的努力,“信卓”号没有在试航中发现太大问题,操舵长反映该舰在高横风情况下会受到较大影响,这必然是较高重心导致。因此从第四艘以后该级舰舰桥都被极大缩小,射击指挥所移至舰桥第三层上,测距仪天盖取消并后移,沉重的桅杆也改为单棒桅,船底加了100吨压舱物,这些都使战舰在出坞前就已经具备良好的稳定性。 随着各舰陆续服役,相应的训练陆续展开,其中包括对目标的火力集中攻击训练。如何集中攻击成了问题,在夜间可以依靠长舰开启探照灯的方式,但在白天就不能这样。开始时采用舰钟指示,后来换成并不可靠的手旗,再后来是更不可靠的无线电;在老兵印象中,这些手段里其实只有最古老的方式才勉强合格,手旗在战斗中容易被忽视,而无线电则经常出岔子。最终的解决办法是染色炮弹,该级舰统一使用最特别的黑分辨色,由长舰先行射击,僚舰将在三个齐射内进行分辨和接力。海军要求战斗部队总结战术使用心得并汇总成册——这个时候他们依然抱着“换装思想”——“不过实际上已经不需要什么战术手册——这不正是已经被认为是失败作品的海元级的翻版么?”(威廉·F·约翰逊语,美国海军少将,《二战象国驱逐舰汇编》,1983年) 1936年日本退出伦敦条约续签后太平洋上的气氛越发紧张,但这个时候象国已经在德国、意大利的撮合下和日本已经走得很近了。到1938年,海军要求信卓级开始改换工作,首先由“信卓”、“猎鱼鹰”、“圆斑”三舰展开。这次是一个新的任务,它们被要求换上更先进的B-20而非之前的B-18,55倍的B-20型150毫米炮完成于1924年,射速可达到6~8发/分,单装炮仰角30°,射程21300米,初速877米/秒,在当时象国海军新式巡洋舰的标准配炮;但这种火炮不仅沉重,长度也很大,原二号炮位的预留空间不足,只能让火炮脱离预留轴心后移挤出空间;即使如此,火炮要从左侧转动到右侧还是需要在中轴线上将炮角降低到-5°才能避免和烟囱的抵触。但重心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信卓”号的装备和舰型都维持在建成初期的状态——大舰桥、高桅杆,没有任何修改的加装让重心飙升。改装后吃水大增,复原性极差,试航最大速度只有33.92节,全速转舵出现危险的33°内倾,让不少人捏了把冷汗。舰长白-石原报告道:“我无法顺利控制战舰,它惯性很大,船体不稳,操舵感觉很糟糕。”于是,战舰只好在试航之后——完成改装的16个小时后再次入坞,接受大规模的塑身工程;除了舰桥缩小外,沉重的后鱼雷发射管和相应装填机制被撤去,取而代之的是一门100毫米高射炮和简陋的指挥平台。防空武器也进行更新,23毫米炮换下了40毫米炮,前者更轻并且可靠,两座双联装23毫米炮横贯甲板,布设在烟囱后方的平台上,同时用深棕防滑毡换下了原来的桔红毡,前者耐盐蚀更好,而且也能和日本海军明显区分开来。
1938年完成换炮的“信卓”号,注意后舰桥上与烟囱间的巨大150毫米炮。
1940年的“圆斑”号,经过大修改的布局和“信卓”明显不同。
不过即使进行了减重稳定性还是不尽人意,尤其是高高在上的中部和后部炮位。仍然处于改装的“猎鱼鹰”、“圆斑”立即在船坞中进行了全面修改,在更大程度上减轻重量;舰桥轻量化,后桥楼极大缩小,中部150毫米炮重新布放,以较低的高度架设在原鱼雷发射管位置上降低重心,100毫米炮则移动到了两烟囱之间,这样一定程度上都减轻了重心带来的问题,两舰在试航中没有出现“信卓”号那样明显的状况。三舰后来合编为一个驱逐支队,它们也成为象国海军在二战中唯一一型携带150毫米炮的驱逐舰编队。不过全面改进用了9个半月时间,已经大大超出预期;“信卓”号及其僚舰改装后的表现又实在让人大失所望,不仅航行性能恶劣,数量过少的150毫米炮导致覆盖率-命中率低得异常,炮弹储备也不足(76发/门),持续战斗力受到限制,并失去与驱逐舰交战的基本能力。而且随着技术水平提升,该舰的原配火控无法在新式巡洋舰的交战距离上进行有效指挥,更别谈来一场面对面的、以小博大的战斗。三舰被誉为“肩扛重炮之战鹰”,但被更多人嘲笑为“肩扛大棒的愤怒肥鸟”,“愤怒”的原因是无法用实力去回击讥讽。 由此,其他4舰的改装终止,将船台让给更需要入坞的其他舰只,于是这些战舰就以一副30年代中期的模样步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知道,象国海军驱逐舰分为战斗驱逐舰与舰队驱逐舰两种,其中前者负责攻击和阻断,后者主要负责主力舰护航;信卓级在编制上属于战斗驱逐舰,地位与稍早的白炽级相当,改装后的重火力舰虽然性能很差但仍然受到相当高的重视,而装备120毫米炮的标准型则更适于舰队护航。如此,哭笑不得的情况出现了:并不适合护航的战舰上因为进行过改装而有较为优秀的对空火力,适合护航的其他舰只却是根本不能适应的贫弱武器,这一切都为后来失利埋下了隐患。
尴尬的战斗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信卓级没有进行改装的四艘标准型编入第15支队,而完成改装的三艘则合编为第16支队。1941~1943年间太平洋上打得火热,象国内部也在激烈征讨,这些驱逐舰在极其紧张的气氛和极其平常的平凡训练中渡过了好几年时间。 1943年,象国国会决定对日参战,德·雷宪大将率部挺进马里亚纳,驱逐舰第15、16支队陪同主力舰队出战。它们分别归属前卫队中的中队和北队,在抵达战斗海区后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可怕攻击。象国舰队比预计中早出现了一天,已经不能对美军产生威胁的日本攻击机闻风而动,96式陆攻、一式陆攻等连续发难、大打出手,这一切都与象国人预想中的战场大相径庭。旗舰“逆水”号首先发现目标,但第一位开火的是“圆斑”号等三艘信卓级,它们的主炮只有30°仰角,却还是于敌机逼近前打出了两轮齐射,对迫近之敌起到了一定干扰作用。在漫无天日的战斗中,前卫队可怜的对空火力捉襟见肘,40毫米炮数量太少且性能糟糕透顶,对敌机构不成实际威胁;7.7毫米机枪除了吭吭作响外毫无作用,“甚至命中也不会有什么,前提是能命中”——一位老兵如是说。只有23毫米炮才能起到有限的作用,但它们的数量无法改变战局。北队的对空抗战中,经过改装的三艘信卓级都有较强的防空火力,它们在两艘鹰燕级大型驱逐舰带领下英勇作战,到战斗结束后,人们发现那些专用对空武器还不如半路出家的120毫米炮,后者虽然只有45°仰角,但却在战斗中频频开火,并起到显著的驱散效果。信卓级在战斗中大都被炸弹炸伤或近失,却没有什么战绩。
1940年的“石兰”号,参与马里亚纳海战时的对空火力与此时基本一致,仅仅为40毫米机关炮一座、12.7毫米与7.7毫米机枪数挺。
1944年的“猎鱼鹰”号,该舰的对空火力明显强于未经改装的其他同级舰。
借着进坞维修的机会,该级舰大都加装了更多、更适合战场的对空火力,40毫米炮被拆走,取而代之的是2~4挺23毫米炮和见缝插针的12.7毫米机枪,使战舰的对空火力达到40年代早期的水平——尽管当前已经是1943年末。受伤较重的“圆斑”号借着维修时机进行了彻底改装,沉重而不称职的大口径炮被移除,转而换上三座100毫米炮和相应的设计控制系统,摇身一变成为专业防空驱逐舰;为了让这艘战舰效能得到最大发挥,前舰桥上加装了对海搜索雷达,高耸的后桅上则是对空搜索雷达和预探,这样一来全舰达到7门100毫米炮,是改装程度较高的几艘老舰之一。但事实证明,即使是新式的23毫米炮面对40年代中期坚固的快速飞机时也起不到什么作用,12.7毫米机枪更只是“火焰喷吐者”;好在它们的对手是防御不怎么厚实的日本飞机,如果换成美国飞机的话情况会更糟。后人考证认为,归列为主力战舰(战斗驱逐舰)的信卓级这个待遇并非出于本心,而是因为当时37毫米炮和单装23毫米炮的数量不足所致,它们被优先供应给大型战舰使用,由此才产生了拿储量足备的12.7毫米机枪凑数的情况。
部分信卓级在战时得到雷达补充,其中“海唤”号在1944年的维修中在主桅上加载了对海搜索雷达。
经过大改装的“圆斑”号,1945年。该舰战末总共装备100毫米炮7门、23毫米炮4门、12.7毫米机枪14挺(一座双联),并配有对空和对海雷达,成为一艘颇具战斗力的对空驱逐舰;但由于其对空火力存在结构性缺陷,在战斗中表现与大战中后期建造的对空直卫舰相去甚远。
尽管防空能力不足,但改装后的信卓级还是再次投入残酷战场,参加了之后的硫磺岛和冲绳战役。象国护航舰只数量不足使这些驱逐舰几乎是不间断地战斗在一线,在铺天盖地的空袭和自杀飞机威胁下小心行事。战争结束前全部战舰都遭到自杀式攻击,其中“山王”号被一架零式战斗机撞上舰桥根部引起大火,尽管在持续威胁下脱逃,却在拖航过程中遭遇敌潜艇沉没;另一艘“石兰”号则被一架“流星”(B7A1)击伤,炸弹引爆了发射管中的鱼雷,但损控及时使该舰幸存下来。战后统计,仅仅是1945年上半年就有超过300名舰员在信卓级上血洒疆场,但他们牺牲保护了主队安全,在这些战舰身后,一架架攻击机正离开航空母舰甲板朝日本本土飞去,它们腹下挂着复仇的怒火。
最终状态的“山王”号,此时对空火力已经有了明显增强。该舰于冲绳战役中遭到自杀飞机冲撞,在拖航中沉没。
荣光归役 大战结束后,为了战争而打造的战舰一下失去了作用,虽然美苏争霸在不久后就告开始,但财政拮据的象国已经很难维持世界第三海军的规模了。因此在其他国家难以理解的疑问中,他们的战舰开始大批量退役,从1946年缓缓开始,到1952年高峰,直至1957年结束。信卓级全在1952年退役,但其实在1947年就已经停航。它们的舰员转向地方服务,象国领导层在这次不可思议的裁军中最到位之处是完成了数百万军人的转业和安置。 直至今天,耻笑信卓级的仍然大有人在,停留在表面的肤浅目光只会一味去指责它“头重脚轻”、“不伦不类”,却根本不会去考虑这些情况的成因。纵观该级舰的设计思路,海军的苦心尽管有些让人发笑,但在面对当时的环境下却不难理解——在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对手时,弱者所需要承担的不仅仅是实际的压力,更重要的、影响更深远的是心理方面的急迫,这是促成外在行为的最直接动力,而绝大部分人在面对这样情况时都会如此。再加上时代的局限、并非所有人都具备的长远目光、快速变动的新技术,使得针对1930年情况而建造的信卓级在10年后落伍,这本身也并不是不能接受的事。即使如此,作为白炽级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后续舰型,“信卓”已基本脱离20年代驱逐舰和“英式驱逐舰”形态,设计师在疯狂的不合理要求下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该级舰成为象国海军驱逐舰谱系中的里程碑之作,后来的型号大多在它的基础上展开,促成了象国驱逐舰立足世界的独具特色形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