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

 找回密码
 登上甲板
搜索
查看: 3708|回复: 9

[其他] 【那些年我们挖过的坑】未完的架空——为了忘却的纪念

[复制链接]

上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4-4-27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pandy 于 2014-4-27 16:49 编辑

近来整理电脑时无意发现了当年架空游戏的遗迹,恐怕很难有机会再把这个坑填上了,不过既然当时花了不少精力去找资料码字拼图,还是发上来吧,权当是为了忘却的纪念……

首先是大纲:

【国家年表】

1、玉佛与战象——暹罗/泰国国家发展年表(1919-1924
    11 改革·生存:从朱拉隆功改革到参加世界大战
    12 革命·机遇:战后的暹罗与世界
    13 危机·暗影:涌动的暗流
1、4 大事年表:1919-1924
2、玉佛与战象——暹罗/泰国国家发展年表(1925-1929
3、玉佛与战象——暹罗/泰国国家发展年表(1930-1934
4、玉佛与战象——暹罗/泰国国家发展年表(1935-1939


【海军战略】

1、暹罗的国防环境和海防战略(节选)
    11 暹罗海军存在的意义及建设海防的战略考量
    12 暹罗的国防环境
          121 传统列强势力:英国、法国
          122 独立的原殖民地国家:南洋、印度
          123 逐步进入的新兴势力:日本、美国
          124 小结
    13 暹罗海军的主要战略使命及战术目标
    14 海军规模和编制
    15 海军技术装备与舰艇更替
2、踏舟御海的佛陀——暹罗/泰国海军建设简述(1919-1924
3、踏舟御海的佛陀——暹罗/泰国海军建设简述(1925-1929
4、踏舟御海的佛陀——暹罗/泰国海军建设简述(1930-1934
5、踏舟御海的佛陀——暹罗/泰国海军建设简述(1935-1939


【舰艇设计】



【其他】
参考资料


【外交宣告】
暹罗/泰国公告集中贴


其中只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年表,肉芽在此:http://www.warships.com.cn/thread-1722-1-1.html

天诛八尺,祥瑞御免

上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4-4-27 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andy 于 2014-4-27 17:15 编辑

码的最长的文:

暹罗的国防环境和海防战略



暹罗皇家海军学院(Royal Thai Naval Academy

暹罗海军的存在意义及建设海防的战略考量

       通常而言,一国的武装力量及其军事潜力是维系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最主要条件,但对于暹罗而言这种论述并不完全成立,这主要是由于暹罗所面对的特殊的外交、国防环境决定的:自近代以来,面对列强压倒性的国力和军力优势,暹罗更多的是依靠周旋于列强的矛盾冲突之间——而非军事手段——来维持自身政治上的独立地位,正如朱拉隆功大帝所指出的:“暹罗是一个小国,人口有限,不能与列强进行战争,必须八面玲珑与人无争,不能过分亲近某一强国,亦不可过分疏远某一强国”因而暹罗武装力量对外而言的主要意义在于其能成为国家决策考量和外交斡旋中的重要筹码,用一个贴切的比喻而言,武装力量对于暹罗就相当于走钢丝时手握的长杆一般——并非作为用来敲打的大棒而是作为用以维持平衡的工具。
       就海防而言,长期以来,暹罗一直处于一种“有海军而无海防”的局面之中,暹罗皇家海军(Royal Siamese Navy)自成立以来,就其职能而言仅仅能履行缉私、剿匪、警戒的任务,缺乏起码的防卫国家海岸线的能力。这一方面无疑与海军建设的巨大投入有直接关系,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暹罗军事决策中对于海上军事实力、海防之于暹罗国防战略的重要性认识的缺乏。
       以近30年前暹罗与法国所爆发的边界冲突(指1893年的第一次暹-法战争)为例,如果当时的暹罗能够在边界战局取得僵持的同时有效地防御湄南河河口,阻止法国远东舰队突破我国海岸线威胁曼谷,那么无疑会为我国争取英国支持获得更多的回旋余地,进而改变冲突最终的结果。(史实是暹罗在无法获得英国支持的情况下面对法国舰队对曼谷的威胁最终退让)
       近代以来东南亚的一系列战争表明,来自于海上的进攻和随之而来的炮舰外交政策是列强干涉和控制亚洲国家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相较于陆地战争更为直接和迅猛的威胁,因此,建立一支有一定规模、具备综合近海防御能力的海军,能为暹罗在争取国际权利的决策和外交层面上获得更大的机遇与余地。

暹罗的国防环境:

     世界大战结束后,暹罗周边的地缘环境和战略态势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面对诡谲多变的外交与国防形势,我们必须审慎地观察和认识周边地区以海上力量为代表的军事环境,寻求自身的合理定位,以此作为暹罗海军建设的方向和标杆。

传统列强势力:英国、法国

英国

       毫无疑问,大英帝国正处于并且将长期处于一场漫长的衰退中。这场衰退一方面可以从已经独立和持续产生独立倾向的英属殖民地中看到,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不列颠海上势力与地区性海上势力此消彼长的实力变化中得以一窥:自上个世纪中叶以来,以东印度舰队(The East Indian station)和中国舰队(The China station)组成的英国皇家海军势力一直是整个东南亚最为强大的海上武力,然而到上世纪末,随着日不落帝国的悄然衰退,为了抗衡自西伯利亚远东南下的俄罗斯帝国,英国不得不依赖于扶持日本来维系地区均势,到了本世纪初,为了防备德意志帝国的海上挑战,英国皇家海军甚至抽调了该地区舰队中所有的主力舰返回本土,将地区海权拱手相让给新崛起的日本。
       即使如此,新加坡以及马来半岛作为大英帝国全球贸易节点的重要一环,依然是英国皇家海军力求保卫的重要区域。因此,在可以预见在很长的时间中,英国都将在本地区维持一支一定规模的舰队。目前,英国在本地区主要布置了一支由数艘旧式巡洋舰、驱逐舰、炮舰组成的分舰队(瞎编的,其实我实在找不到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舰队配置史实数据,谁要是知道告诉我,即刻修改),虽然不足以彻底夺取地区性的制海权,但足以压倒包括暹罗在内的周边独立国家。

法国

       作为仅次于英国的殖民大国,法兰西控制了由交趾支那、安南、东京(此东京非彼东京)、柬埔寨、老挝组成的法属印度支那,也就是所谓的“印度支那联邦”。相较于其他殖民主义列强大相径庭的是,法国的殖民行为似乎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文化优越感和对国家威望的追求,而非对于商品市场和原材料产地的渴望。因而法国殖民制度趋向于一种西班牙模式的僵硬和强横:浓重的传播宗教色彩、总督集权制度、高压军事控制、推行贸易壁垒切断其殖民地与东方邻邦的市场和供应来源。这种殖民制度客观上的确保证了法国对于殖民地的有效控制,使得殖民当局成功镇压了1917-1918年在越南和老挝爆发的民族起义,但另一方面也使法属印支无法像其他列强的殖民地一样成为宗主国的奶牛,反而成为了其经济上的包袱,法国国库需要长期弥补当地岁入的不足。
      法国驻印度支那地区的是远东舰队(far-east fleet,forces navales de l'Extrême-Orient),其前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法战争时组建的远东分舰队(FarEast Squadron,escadre de l'Extrême-Orient),主要由旧式装甲舰、小型殖民地巡洋舰和炮舰组成,由于法国海军在世界大战中损失惨重,这支舰队一直没有得到过加强,整体保养训练程度较低(同上也是瞎编的)。
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法国国内重建进程的开展,其殖民地政策——尤其是经济政策——也开始转型,可以预见的是,法国必然会在本世纪初杜美主义的基础上加强法属印支的贸易与经济建设,为法国人提供就业、贸易和投资的机会,当然,这也意味着法属印支市场将可能受到其他其他列强商品的竞争和冲击,进而导致法国将承受对该地区失去经济支配力的风险。无论是出于维持地区殖民格局的均衡还是为其印支殖民地经贸转型提供切实的实力保障,法国都会在该地区部署一支能与其他列强相抗衡的海军舰队。

总结:

必须承认的一点是,暹罗之所以至今能够维持主权独立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英法两国在地区殖民问题上的矛盾和冲突,因此,保持两国地区军事力量的均势是确保暹罗独立的重要因素之一。暹罗海军的战略定位,应当是在地区军力平衡被打破时,及时填补由于军力失衡造成的真空,重新稳定地区军事局势,维系保证暹罗独立的脆弱平衡。

独立的原殖民地国家:南洋、印度

南洋

       南洋联邦(the United States of South Ocean)是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个新兴国家,其领土范围主要是原荷属东印度地区和随后并入的菲律宾地区,后者在脱离美国殖民统治后后之所以选择加入南洋联邦而非自行独立,显然是出于两国以华裔为绝对主导的政府上层在民族情感上的相互认同,也可以视作由于两地区少数华裔统治绝大多数原住民的政治现状带来巨大压力所导致的必然选择。
       荷属东印度地区的独立,除了自身民族主义独立运动的因素外,地区大国的背后支持和操纵也不容忽视。在南洋独立战争背中,日本的身影是十分明显的,考虑到南洋地区是日本石油、橡胶等重要战略物资的产地,超过五千万人口的巨大市场也是积极南进的日本商品志在必得的潜在市场,日本对该地区独立运动的支持是不难理解的。随着深受美国影响的菲律宾的并入,未来的南洋市场必然成为日本和美国竞争和争夺的焦点,两国经济层面的角逐也势必影响甚至左右南洋政治层面的决策。
       在原荷兰统治时期,南洋地区主要海军力量为荷兰东印度海军(East Indies Naval Forces),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由荷兰本土抽调舰只组成的东印度分舰队(East Indies Squadron),主要由装甲岸防舰、巡洋舰和正规驱逐舰组成;直接听命于地区最高长官(commander in chief)的东印度舰队(East Indies marineindischenmilitaire marine),由较小的雷击舰、近海潜艇、炮舰、布雷舰等组成,有时也被编入东印度分舰队;由殖民政府控制的殖民地舰队(Government ServiceGovernement’s marine),由小型的巡逻舰、炮舰组成,用于海关、岸防、缉查等。在独立战争期间,原荷兰东印度分舰队和东印度舰队的大多数舰只已撤回荷兰本土,南洋当局仅仅接收了原东印度舰队和殖民地舰队遗留的部分雷击舰、布雷舰、巡逻舰和炮舰等小型舰只。
      无论是出于作为岛国自我防卫的需要,还是填补荷兰海上力量退出该地区后造成的势力真空,南洋都有充足的理由建立一支有一定实力的海军舰队。但是从原荷兰东印度海军来看,主要舰队都是由荷兰本土直接支持,南洋殖民地对舰队的支持能力有限,因此,南洋海军建设势必依靠外界列强的支持,这就这意味着其海军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其政治取向和国际阵营的抉择。


印度

       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印度无疑拥有成为一个大国的一切潜在条件:广袤的领土、丰富的资源、庞大的人口基数、英国统治时期留下的种植业、航运业基础、近代化的行政结构,可以想象只要假以时日,印度必然成为南亚次大陆乃至于世界范围内举足轻重的力量。
       从其地缘环境上看,印度处于一个相对安全的国际环境中:周围的大部分区域是其原宗主国不列颠的势力范围,唯一的潜在威胁——近代以来一直试图南下取得出海口的俄罗斯——正处于布尔什维克革命后的恢复期中。显然,印度发展的最大阻力来自于自身——与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度内陆至今一直处于令人吃惊的未开化状态中:数目众多、政治上几乎完全独立于中央政府的土邦,基于种姓制度、近于奴隶社会的生产模式,这都严重阻碍了印度的进一步发展。显然,不实现有效的中央集权、不废除割裂印度社会的种姓制度,印度将无法发挥人口优势这一后发国家的最大优势。而强大顽固、盘根复杂的封建士族和宗教势力的存在又让任何试图改革现状的努力几近徒劳。
       由于英属缅甸依然处于不列颠的控制下,印度与我国并无土地接壤,印度唯一与我国相邻的地区是安达曼海,在海上力量方面,印度现有的海军船只主要为英国殖民时期留下的炮舰、巡逻舰等小型舰艇,与目前的暹罗海军类似,是一支军事用途有限的海军。从长远看,印度也并没有建立一支成规模海军的需求和必要,当然,随着英国势力在印度洋地区可能出现的衰退,印度作为英国前殖民地势必以英国盟友的身份填补其留下的势力真空,负责保卫从亚丁湾到新加坡的航线和波斯湾方向的海上通路。

总结:

南洋和印度都是世界大战后东南亚地区民族主义革命的成果,相比之下,这两个独立的原殖民地国家面对的社会、经济环境都与暹罗有许多相似之处:在内政方面都面对社会内部的民族矛盾问题(南洋是华裔统治者与原住民被统治者的矛盾,印度是种姓制度下不同种姓间的隔离,暹罗同样存在泰族和华族的矛盾)和宗教矛盾问题(南洋是印度尼西亚地区的伊斯兰教与菲律宾地区的天主教的矛盾,印度是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矛盾,暹罗则是佛教与南部地峡地区伊斯兰教的矛盾);在经济方面,两国与暹罗都是典型的以原材料或农产品输出为支柱的殖民地式经济形态,缺乏完整的工业体系;相似的社会经济环境决定了暹罗与两国在寻求国际权利与国际地位的奋斗中必然提出共同的利益要求,这本身就形成一种天然的盟友关系,因此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两国发展海上力量的行动也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逐步进入的新兴列强势力:日本、美国

日本

       日本在远东的崛起是亚洲民族近代奋斗史中的重要事件,明治维新仅仅半个世纪之后,这个独守太平洋西岸一隅弹丸之地的岛国不可思议地先后击败了两个帝国——东亚最后的封建古典帝国清帝国和庞大而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军队的俄罗斯帝国,成为亚洲唯一能够和欧美列强平起平坐的国家,其所散发出的蓬勃朝气为近代以来暮气深重的东亚带来一丝清新空气,从这个角度而言,日本成为亚洲各民族争取独立自由所效仿的榜样和领导力量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不久前的世界大战中,欧洲列强纷纷被卷入欧洲大陆的战争泥潭中,随之而来的是南亚地区经济政治版图所发生的此消彼长,廉价的日本商品近水楼台先得月地进入欧洲资本撤离后的南亚市场,日本纺织品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大量进入我国市场的。伴随着资本一同开始渗透的则是政治军事势力,除了战争初期迅速攻占(此处太监了…………)

美国

小结:


暹罗海军的主要战略使命及战术目标:

海军规模和编制

海军技术装备与舰艇更替

天诛八尺,祥瑞御免

上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4-4-27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andy 于 2014-4-27 17:13 编辑

一些零碎的备注,那个海军建设计划似乎不是自己写的

架空结束兵力:
梭桃邑:
鱼雷艇6
岸防装甲舰2
轻巡2
雷击舰4
护卫舰4
布雷舰2
扫雷舰2
曼谷:
鱼雷艇6
巡逻舰4
扫雷舰2
布雷舰2
宋卡:
鱼雷艇8
潜艇6
训练舰1
岸防装甲舰1
猎潜舰4
快速布雷舰2

海军建设计划

一、现有舰队、人员、基地的维持相关计划
A
平时
1.
现役舰艇的维护保养及训练需要...
2.
现役人员及预备役人员培训操练计划
3.
现有基地扩建及养护需要计划
B
战时
1.
现役战斗舰艇维持最高及最低战斗出勤需要的油料、弹药、配件、人员、修理等战时预案
2.
现役及紧急征召人员的调配调动、伤员/非战斗军方人员的转移.....等预案
3.
各个基地的疏散和防御预案

二、短期的舰队、人员、基地的扩张计划
A
舰队扩编
1.
由已确认假想敌及其武备计划构想的购舰案
2.
新舰所需的人员及基地翻新预算案
3.
形成战力所需时间,及这段时间中的临时对抗措施
B
人员编制
1.
海军人员的福利及生活基本保障调整
2.
新征召人员及新技术兵种的培训和相关开支
3.
情报支出
C
基地
1.
新基地或者旧有基地的大型建设(比如满足新装备的航道清淤挖深)
2.
基地额外开支(包括科研预算)

三、长远的舰队、人员、基地的发展步骤准备
A
需求
B
可获得的资源
C
计划书

天诛八尺,祥瑞御免

上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4-4-27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andy 于 2014-4-27 16:59 编辑

上图

2000吨级岸防炮舰,替代史实中阿姆斯特朗船厂建造的那两艘炮舰


在日本接受改装后,应该有水上飞机的,没拼上去


显然上部建筑是从史实的吞武里切过来的,对比下:

炮管弄细了点,设定改装前为英制6寸炮,改装后为日制5.5寸


天诛八尺,祥瑞御免

上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4-4-27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6500吨级的航空巡洋舰,我记得当时在架空是针对周边国家的各种轻型BB作出的反应,当时还构思了个挺长的设定背景文来着



设定蓝本就不用说了,一看便知

继续上图




同级舰设定两艘,后部航空设施不同,当然……没有画上去

我记得设定的时候这级船是作为没钱购买轻型BB的产物,至于BB的设定则连图都木有画
天诛八尺,祥瑞御免

上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4-4-27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andy 于 2014-4-27 17:17 编辑

以友鹤为蓝本的雷击舰,现在看来烟囱似乎小了点……




以香取为蓝本的4500吨级训练舰/潜艇支援舰……同样烂尾中



天诛八尺,祥瑞御免

上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4-4-27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是架空设定中替代吞武里的装甲海防舰,基本上没怎么画




以瑞典级岸防战列舰作为参照蓝本,因为设定中是由意大利承建,所以打算放个意式的桶型舰桥,舰桥是从斯维尔德洛夫级的线图上切下来的,拼接上去之后完全是头重脚轻的感觉,遂烂尾……
天诛八尺,祥瑞御免

上士

十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4-4-29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是东亚小强日本舰队暹罗分队的实力吗

上士

十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4-5-8 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简单看了一下
框架还是蛮好的
但是作为一个小国
即便是架空史
恐怕也较少有人感兴趣
——鼓励一下

少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全球架空纪念章

发表于 2014-5-8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制图不错,赞一下

    可惜我是手绘党——电脑制图没专门去学习啊  不是很会
我试过成功,也试过失败,但我从来没有放弃过

手机版|Archiver|© 2010-2025 战列舰 warship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3004737号 )

GMT+8, 2025-5-1 17:49 , Processed in 0.02279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