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14-7-7 11:03 编辑
这个要从穿甲弹的发展历程说起,大致如下:
铸铁穿甲弹,典型例子:Palliser
活跃时期为19世纪中晚期,是一种无被帽穿甲弹,主要用于对抗铁甲、钢面铁甲、以及镍钢。
锻钢穿甲弹,典型例子:Holtzer
活跃时期为19世纪晚期,是一种无被帽穿甲弹,主要用于对抗钢面铁甲和镍钢甲,面对19世纪晚期出现的哈维硬化装甲时,效果不理想。
软被帽穿甲弹
活跃时期为19世纪末期及20世纪初期,主要用于对抗哈维硬化装甲和克虏伯硬化装甲,在入射角超过15度时,对抗克虏伯硬化装甲时效果不理想。
由于无被帽穿甲弹对抗哈维硬化装甲时效果不理想,因此才出现了软被帽穿甲弹,不少国家的第一代软被帽穿甲弹都是在制式的锻钢穿甲弹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所谓的改进就是增加一个被帽。
硬被帽穿甲弹
活跃时期为20世纪初期及中期,主要用于对抗克虏伯硬化装甲或其他类型的硬化装甲(如VH),也可对抗镍铬钢均质装甲。
软被帽穿甲弹的最大缺陷在于,当入射角度超过15度时,通常就无法有效发挥作用了,此时炮弹很容易在穿甲过程中被装甲磕碎。由此诞生了硬被帽穿甲弹,其主要特征在于,在被帽的制造过程中采取了淬火等热处理工序,强化了被帽的硬度,以满足在30度甚至更大入射角的情况下仍能有效发挥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