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树 于 2014-7-24 20:47 编辑
德国装甲巡洋舰的演化史(转载)
在钢制军舰出现初期,由传统风帆巡洋舰演变而来的近代巡洋舰出现了2个重要分支:一支是没有水线装甲带防护的巡洋舰,包括穹甲巡洋舰(防护巡洋舰)、通报舰(无防护快速巡洋舰)、撞击巡洋舰(例如北洋水师“超勇”号,撞击巡洋舰实用化的先驱)、老式的船旁列炮巡洋舰等;一支是水线处安装装甲带的巡洋舰后者因为有水线装甲带,也被称为二等铁甲舰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后,俄罗斯海军建造了像战列舰一样拥有铁甲堡结构的巡洋舰“海军上将”号同时,由于火炮技术和造船工艺的飞跃,原先那种在老式船旁列炮巡洋舰上敷设水线装甲的设计逐渐淘汰近代巡洋舰的发展脉络逐渐明晰,由原先种类众多、界限模糊而繁杂的通报舰、撞击巡洋舰、穹甲巡洋舰、二等铁甲舰、装甲巡洋舰等,渐渐集合为三个等级的巡洋舰:一等巡洋舰(主要包括装甲巡洋舰和7000吨以上的大型防护巡洋舰),二等巡洋舰(主要包括防护巡洋舰),三等巡洋舰(主要是无防护快速巡洋舰) 到十九世纪末,装甲巡洋舰很快发展成巡洋舰中的“老大”,她们大多数排水量超过7000吨,一般装备有口径为6-9.2英寸(152-234毫米)的主炮,水线装甲带最大厚度5-7英寸(127-178毫米),航速20-23节虽然装甲巡洋舰搭载了相对过多的装备,航速比快速通报舰慢一些,不过却拥有坚固的装甲,生存力很强;数量众多的重型火炮赋予了她们较强的战斗力,因此装甲巡洋舰很快成为了舰队中的主力成员(英国建造的“米诺陶”级装甲巡洋舰排水量高达14600吨,装备4门234毫米主炮和10门190毫米副炮,炮塔装甲最厚处达到8英寸,航速23节) 虽然在战列舰面前装甲巡洋舰只是辅助兵力,不过因为其装甲厚、火力猛、速度较快,当时在舰队决战中亦可委以重任,担当主要打击力量在美西战争和日俄战争中,各国参战的装甲巡洋舰都有着上乘的表现正因为如此,对于一些处于上升时期的海军来说,装备战列舰投资不菲,用相对少的投入购买或建造装甲巡洋舰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德国海军也是最先探索装甲巡洋舰技术的列强之一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德国伏尔铿造船厂就根据中国北洋水师的订货要求,设计出装甲巡洋舰“经远”和“来远”号,她们也是德国人在设计和建造装甲巡洋舰上的第一次尝试2舰于1887年竣工,交付北洋水师,旋即成为北洋水师中最新锐的军舰之一不过,“经远”级装甲巡洋舰毕竟是带有试验性质的产品,虽然工艺精良,但是设计上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装甲带宽度太窄、拼接处脆弱易损,司令塔防护方式存在隐患等这一段时间是德国海军尝试建造装甲巡洋舰的时期,1890-1895年间为本国海军设计的“奥古斯塔皇后”级和“维多利亚”级大型巡洋舰仍然沿用较为成熟的穹甲防护,因此不能算是装甲巡洋舰直到相关造船技术基本成熟之后,德国海军才开始正式建造真正的装甲巡洋舰 1.俾斯麦号(Bismarck)装甲巡洋舰 1896年4月,基尔港皇帝造船厂,一艘新式巡洋舰正式开工建造与以往的德国巡洋舰相比,她是个十足的大家伙:水线长125.81米,全长127.11米,最大宽度20.42米,吃水8.46米,标准排水量达10690吨,满载排水量11461吨这是德国海军第一艘万吨级的大型巡洋舰,以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名字命名 该舰装备了4门240毫米40倍口径主炮,分别安装在2座双联装炮塔中;12门150毫米40倍口径主炮对称分布在船舷两侧;上层建筑两侧安装10门88毫米30倍口径速射炮,另外装备了6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从外观上看,该舰的外型、武备和德国海军当时装备的凯撒·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非常相似,包括武器的型号和布置方式等方面都很一致,活脱脱一个后者的巡洋舰版本。 在防护方面仍然沿用了在经远级装甲巡洋舰上应用的“铁甲堡穹甲”的防御结构水线装甲带厚200毫米,同时在水线附近的位置还敷设一层50毫米厚的穹甲穹甲底端伸入水线以下,顶部高出水面数英尺实际上严谨的德国人把俾斯麦号的防御体系设计成了装甲巡洋舰和防护巡洋舰的综合体,可以将该舰看作一艘拥有水线装甲带的防护巡洋舰,或者说去掉水线装甲就是一艘防护巡洋舰与同期日本在英国订购的9700吨的“浅间”级装甲巡洋舰(当时最典型的装甲巡洋舰之一,装备4门203毫米主炮和14门152毫米副炮,航速21.5节)相比,俾斯麦号的主装甲带厚度比对方多出约25毫米,主炮也显然要大一号,但是速度却慢得多,主要是因为复杂的防御体系和武器系统挤占了舰上宝贵的空间,使得该舰无法像英制同类军舰一样安装众多的锅炉,俾斯麦号主机系统的最大输出功率为13500马力,与浅间级的17000马力相差甚远,最大航速只有18.7节,比前无畏舰快不了多少 因为俾斯麦号的尺度大大超过了以往的德国巡洋舰,武备和防护方面也有了很大的飞跃,自然不可避免遭遇技术瓶颈因此该舰直到1900年4月才竣工,工期长达整整4年到该舰服役的时候美、英等国更加快捷的新锐装甲巡洋舰都已经服役,该舰遂陷入了一种尴尬:如果作为巡洋舰执行破袭和侦察任务,她的速度太慢了;如果作为战列舰,她的装甲又略显单薄(同期的战列舰装甲厚度至少要达到229毫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许是德国人自己还没有搞明白装甲巡洋舰的核心概念,所以对“俾斯麦”号的定位也比较模糊。 该舰在设计之初计划用于海外服役,因此在一战前的曾经被派往亚洲地区巡弋,很快转入预备役战争爆发时老旧的该舰从预备役中再次入役,暂时作为海防舰使用但是落后的设计和糟糕的机械状态使其逐渐难以胜任巡弋任务,于1916年解除武装,先后转成训练舰和杂役舰,1919年出售拆毁。
2.海因里希亲王号(PrinzHeinrich):1899年12月,另一艘装甲巡洋舰海因里希亲王号在基尔海军造船厂的船台上敷设了第一块龙骨,该舰于1902年3月完工。海因里希亲王号建造之初的设想是:建造一种稍小型的、相对便宜的装甲巡洋舰,通过削弱武备和装甲来提高航速,同时降低建造难度、节约经费该舰全长126.59米,水线长124.99米,宽19.61米,吃水8.08米,标准排水量8857吨,满载排水量9806吨装备2门单装240毫米主炮、10门150毫米副炮、10门88毫米炮和4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其武器的型号与“俾斯麦”号相同,安装的方式和位置也保持一致,只是数量上比后者略少装甲防护方式仍然沿袭“俾斯麦”号,只是水线装甲的厚度仅有100毫米,穹甲厚度50毫米,炮塔正面装甲板厚150毫米
海因里希亲王号实际上是作为俾斯麦号的缩水版出现的,两者外形相似,武器性能相当只是海因里希亲王号的武器数量略少,装甲略薄,舰上官兵的编制也从俾斯麦号的621人下降到562人。由于减少了部分大中口径火炮和鱼雷武器,舰上的空间相对充裕一些,该舰安装了15000马力的主机,预计航速可以达到20节在实际试车中虽然主机输出功率略微超过15000马力,但是航速只有19.9节,并未达到预期航速。 同期皇家海军建造的克雷西号装甲巡洋舰装备2门234毫米主炮、12门152毫米速射炮、12门12磅炮(口径约76毫米)和3门3磅炮(口径47毫米),航速21节,海因里希亲王号的防护能力基本与之相当,大、中口径火炮基本持平,速度处于劣势由于英国巡洋舰注重航速,安装了数量众多的锅炉,而且坚持装备种类和数量众多的小口径速射炮,所以其成员编制多达760人,远远多于德舰,这也是德国早期装甲巡洋舰与英舰的不同。 当时多数国家的装甲巡洋舰都需要扮演海外舰队旗舰的角色,海因里希亲王号也不例外,不过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爆发的时候该舰已经无法按设计时的要求来执行任务如果让技术上已经落后的该舰在危险的北海或波罗的海执行任务是非常不明智的,于是海因里希亲王号也被编入近海防御编队。1914年12月16日,她参加了炮击英国港口城市哈特尔普尔的行动1915年4月“海因里希亲王”号进驻波罗的海执行封锁任务,以压制俄国海军的活动1916年春天以后不再执行战斗任务,而是作为海军的宿舍船系泊在港口——直到战争的结束1920年解体。
3.阿尔伯特王子级:1900年,德国海军阿尔伯特王子级装甲巡洋舰设计完成,该级装甲巡洋舰共有2艘,首舰阿尔伯特王子(Prinz Adalbert)号于同年4月在基尔海军造船厂开工,2号舰弗雷德里希·卡尔(Friedrich Carl)号则在次年8月开工,由位于汉堡港的布洛姆-福斯造船厂承建不过后者的建造速度非常之快,在1903年12月就竣工了,反而比“阿尔伯特王子”号提前一个月完工 该级装甲巡洋舰水线长125.07米,全长126.59米,宽19.61米,吃水7.79米,标准排水量9087吨,满载排水量9875吨,舰员586人。由于改进了动力系统,阿尔伯特王子级的主机最大功率提高到16200马力,最大航速为20节,试航期间两舰的输出功率分别达到了17272马力和18541马力,航速分别达到了20.4和20.5节,基本与德国伏尔铿造船厂为日本海军建造的八云号装甲巡洋舰相当。与八云号相比,阿尔伯特王子级的防护侧重点有所改变,甲板装甲厚度50-70毫米;主装甲带最厚处为150毫米,比前者少了20毫米;炮塔正面防盾却厚达200毫米,比前者多了50毫米,这说明德国海军对武器系统的防御逐渐重视起来。 该舰装备了2座双联装210毫米主炮,身管长度40倍径,这是德国装甲巡洋舰第一次使用该种火炮该型火炮为速射炮,射速4-5发/分,比英国维克斯203毫米火炮(射速3-4发/分)稍快;副炮为10门150毫米40倍径火炮,射速略高于主炮;88毫米火炮则改装为35倍口径的新式速射炮,一共安装了10门,布置的位置如下:前部上层建筑左右炮廓内各有2门,后主桅下方的平台上有2门露天安装但是带有防盾,烟囱两侧的上甲板上各有2门。 和海因里希亲王号相比,阿尔伯特王子级的主装甲带厚度增加了50%不过最重要的是宽度增加了,对于并不总是需要参加决战抵挡巨炮的巡洋舰来说,范围足够大的防护区域比厚重但宽度不足的装甲带要实用的多,因此阿尔伯特王子号也不再像俾斯麦号一样敷设厚而窄的装甲带,而是采用大面积的中等厚度装甲。 阿尔伯特王子号和弗雷德里希·卡尔号装甲巡洋舰均加入公海舰队,两舰分别于1914年11月和9月被调入波罗的海执行任务11月17日。弗雷德里希·卡尔号在巡逻时触发俄军布设的水雷,损伤严重并沉没(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俄国海军的布雷行动许多是由高尔察克亲自指挥的),阿尔伯特王子号则于次年10月23日被英国潜艇E-8号用鱼雷击沉。
弗雷德里希·卡尔号
4.卢恩级:1902年设计定型的卢恩级是以阿尔伯特王子级为蓝本演化而来的,两者外观上最大的区别是前者要多出一座烟囱两者的火力完全相同,该级巡洋舰还装备了4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艏艉中心线和舰艏主炮塔正下方各有一具。该级在鱼雷武器上与阿尔伯特王子级的唯一区别是,后者舰艉的鱼雷管是水上发射,而本级所有的鱼雷管都是水下发射的 卢恩级装甲巡洋舰全长127.89米,水线长127.41米,宽约20.22米,吃水7.77米,标准排水量9533吨,满载排水量达到10266吨主机为三胀式蒸汽机组,三轴推进,功率19000马力,最大航速21节。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德国大型巡洋舰的主机功率都超过了同级别的英舰,但是航速却不比对手高,原因很可能是更加重视战舰本身生存能力的德国人宁愿把主机的能量更多地分配给损管系统。在试航中卢恩号主机实测功率20625马力,最大航速21.1节;“约克”号主机发挥稍逊,略微超过20000马力,最大航速反而略高,达到21.4节“卢恩”级装甲巡洋舰的装甲厚度如下:水线处最厚150毫米,炮塔正面防盾180毫米,舯甲板要害部位装甲厚63毫米,延伸至艏艉减少到38毫米’舰员633人(平时编制)。总体来看,卢恩级实际上是阿尔伯特王子级的延续,只是在航速上稍有提高,装甲设计上略微改进而已。 该级装甲巡洋舰共建成2艘:卢恩(Roon)号由基尔海军造船厂建造于1903年8月在船台上敷设龙骨,1906年4月竣工,造价15,345,000马克,1914年8月作为第三海防舰队的旗舰,担负近海巡弋任务1914年11月3日参加了公海舰队炮击英国城市雅茅斯的行动同年12月16日,该舰又与“海因里希亲王”号一道出击,炮轰了英国港口城市哈特普尔。1915年4月卢恩号和部分老式装甲巡洋舰及前无畏舰进驻波罗的海与沙俄海军争夺制海权,1916年11月以后作为训练舰服役德国人曾一度计划将卢恩号改装成水上飞机母舰,在船艉安装一具重型起重机,增设机库容纳4加大型水上飞机,届时她的武器也将改换为6门150毫米炮和6门88毫米炮,改装后的卢恩号将担负舰队远程侦查、巡逻等任务,如果该舰加入大洋舰队无疑将改善德国海军的远程侦查能力,只是这个计划一直没有得以实施。战争结束后,该舰解除了全部武装专门执行撤回海外驻军、运输物资等非战斗任务,最终在1921年拆毁。 约克(Vorck)号则在汉堡港的布洛姆-福斯造船厂开工,建造周期为1903年2月到1905年11月在这里请注意约克号装甲巡洋舰建成的时间,在海洋的另一边,一艘名叫无敌的巨舰宣告了战列巡洋舰时代的到来,造价高达16,241,000马克的该舰迅速过时,在战争爆发前已经降入预备役,1914年8月约克号得以重新起用,加入了卢恩号领衔的第三海防舰队1914年11月2日,该舰在巡逻时触发了德军先前布下的水雷受伤,11月4日再次触发己方水雷再次严重受创,当即沉没。 约克号
5.沙恩霍斯特级:鉴于约克级成功的设计,德国人决定建造一级加强火力的改进型约克级装甲巡洋舰,这就是日后鼎鼎有名的沙恩霍斯特级。该级巡洋舰与约克级外形极其相似,均为高干舷、长艏楼船型,同样是4座等尺寸的高大烟囱,还拥有前后对称的、中部设有大型战斗桅盘的筒形主桅,在外观上非常相似。沙恩霍斯特级的主尺度如下:船身全长144.7米,水线全长143.9米全宽约21.64米,吃水约8.38米标准排水量11,616吨,满载排水量为12,985吨。沙恩霍斯特级的水线装甲带最厚处达到150毫米,向艏艉方向逐渐减少,最薄处76毫米;炮塔正面防护是全舰最坚固的地方,装甲厚度约180毫米,炮塔座圈装甲厚度也是180毫米;甲板装甲仍然相对较薄,沿用舯部较厚向艏艉逐渐削弱的设计,最厚处63毫米。推进系统为三胀式蒸汽机组,三轴推进,设计额定输出功率增至26,000马力,设计航速22.5节建成服役后,该级装甲巡洋舰的实际航速均不低于23.5节。 作为卢恩级的放大型,沙恩霍斯特的武器得到了加强,装备210毫米40倍口径主炮8门,其中4门以双联装形式安装在艏艉中心线的主炮塔内,虽然德制210毫米火炮的身管长度不及英制203毫米45倍口径火炮,不过这4门主炮的最大仰角可以达到30度(比后者多出10度)!——是当时战舰火炮仰角最大的,也因此获得了14900米的最大射程;另外4门分别安装在两侧舷的炮廓内(恰好是“卢恩”级最高一层副炮的位置),另外88毫米速射炮增加到16门,其中8门分别安装在艏艉楼内的炮廓中,这些细节是区分沙恩霍斯特级和卢恩级的重要标识!当然侧舷安装的4门主炮的仰角和射界必然受到更多的限制,效能不如前4门主炮这样的布置还挤占了副炮甲板的空间,她只在侧舷更低一层的位置安装了6门150毫米副炮,每舷只有3门从此也可以看到背负式炮塔出现以前,在战舰上多装主炮所面临的尴尬。 不过客观地看,沙恩霍斯特级的火炮射速较快,其主炮的射速均为4-5发/分钟,高于同期英国制造的234毫米和203毫米火炮,几乎与德制150毫米速射炮相当,而且数量上占优势——当时各国海军装甲巡洋舰的多数装备7.5-9.2英寸(190-234毫米)主炮2-4门,尽管沙恩霍斯特级的火炮安装方式使得非交战一侧的主炮无法瞄准目标,但是以侧舷对敌时仍然可以一次发挥6门主炮的火力,显然占有火力强度的优势虽然装备了更多的主炮挤压了舰上的空间,她们的副炮数量偏少不过在近战中也能够发挥6门210毫米炮和3门150毫米炮的威力,这样就与侧舷齐射4门203毫米(或者2门234毫米)火炮和7门152毫米火炮的英国巡洋舰相比差别不大,再加上她们拥有射速很快的主炮,就完全弥补了副炮数量不足的缺陷。唯一的不足就是安装于炮廓内的主炮仰角太小,射程和射界比炮塔内的主炮差了很多,在远距离交战的时候仍然只能4炮齐射尽管如此,她们仍是德国海军的骄傲,也被公认为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装甲巡洋舰 该级装甲巡洋舰包括沙恩霍斯特(Scharnhorst)号和格奈森诺(Gneisenau)号,均以拿破仑战争时代的普鲁士著名将领的姓氏命名。沙恩霍斯特本人不仅是拿破仑战争时期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手下的得力将领,还是一位著名的军事改革家,他将参谋本部这一机构融入军事指挥和管理体制的做法,被许多国家沿用至今。 沙恩霍斯特级二号舰格奈森诺号于1904年12月率先开工,建造地点是威塞尔船厂;一个月后沙恩霍斯特号在汉堡的布洛姆-福斯船厂安放第一块龙骨,两舰分别于1908年3月和1907年10月竣工,平均造价超过19,780,000马克。加入公海舰队的沙恩霍斯特级先后被派往中国青岛,沙恩霍斯特号于1910年成为德国东亚巡洋舰队的旗舰。战争爆发后,“沙”、“格”两舰率领驻扎在青岛的德国巡洋舰编队突入公海,四处袭击协约国据点和交通线11月初,这支德国舰队在智利克罗内尔附近海域歼灭了英国皇家海军西印度舰队第四分队英国朝野为之震惊,随即派出重兵围剿斯佩的舰队双方从正午战至天黑,尽管斯佩经验丰富,麾下的官兵也训练有素,但是实力的悬殊让沙恩霍斯特和格奈森诺号在进行了英勇抵抗之后双双战沉,结束了短暂而传奇的一生。
模型上Combrig倒是出有本级两条船的模型。
6.布吕歇尔号(Blücher):1906年,无敌级战列巡洋舰在英国开工,实际上宣告了战列巡洋舰时代的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进入鼎盛的装甲巡洋舰在一夜之间落伍了,而英国人在无敌级下水之前的严格保密措施使德国海军对于战列巡洋舰的概念仍然是一头雾水,后者认为英国人建造的仍然是一种装甲巡洋舰,因此德国的新式巡洋舰将针对同期皇家海军的米诺陶级装甲巡洋舰及其改进型。 布吕歇尔级原本计划建造3艘,首舰布吕歇尔号1907年2月在基尔海军造船厂开工,不过随着该舰的建造过程的推进,皇家海军无敌级战列巡洋舰的巨大技术优势不断显现出来,德国人顿时醒悟,放弃了另外2艘布吕歇尔级的建造,转而建造战列巡洋舰。布吕歇尔号于1909年10月竣工,而无敌级战列巡洋舰不挠号早在1908年6月已经建成,尴尬的布吕歇尔号还未出世就已落后。该舰全长约161.80米,水线长160.93米,宽24.46米,吃水8米标准排水量15,050吨,满载排水量15,950吨。虽然当布吕歇尔号开工时,德国海军斯德丁号和德累斯顿号轻巡洋舰都已经安装了新式蒸汽轮机作为主机,但是布吕歇尔号仍然使用过时的往复式蒸汽机其主机系统,额定最大功率32000马力,最大航速24.5节,在试航中该舰曾以38323马力达到了25.8节(一说为25.4节),甚至还有数据指出该舰在测试中曾达到过26.5节的高速。该舰水线主装甲带厚度增加到178毫米,艏艉部分削弱到63.5毫米;炮塔正面防盾厚度180毫米;司令塔装甲厚10英寸,是全舰防御最坚固的部位甲板装甲最厚处增至76毫米,覆盖了机舱和主炮弹药库,这层装甲甲板随着向艏艉延伸而变薄,最薄处为50毫米加上日趋合理的内部防水隔舱设计,先进的注排水系统,使该舰的防护和抗沉性大为提高。 作为世界上最后一批完工的装甲巡洋舰,布吕歇尔号的火力十分强大,安装了多达6座的双联装主炮塔,这些炮塔呈六角形分布在甲板上,布置方式和大洋舰队的拿骚级战列舰相同。布吕歇尔号装备新式的210毫米主炮12门,身管长度提高到45倍口径,膛压和初速都有提高,加上30度的最大仰角,最大射程达到19100米,超过了德国海军的283毫米火炮。由于全部的主炮都采用炮塔形式安装在上甲板,副炮的位置得以提升,该舰两舷各配备4门150毫米副炮,位置在舯部主炮塔的下方,船舷主装甲带的正上方,由150毫米的副装甲带覆盖。88毫米火炮数量和型号与沙恩霍斯特级相当,这16门小速射炮分别安装在艏楼、艉楼和前后上层建筑内的炮廓中。这些火炮由活动装甲盖板保护,停泊或混战时盖板开启,以防御鱼雷艇的突袭;远洋航行时将盖板关闭,以防海水进入 “布吕歇尔”号装甲巡洋舰造价高达28,532,000马克,约合1,390,000英镑,和均价1,752,000的无敌级相比只差了一艘轻巡洋舰的造价,不过二者的实力不可同日而语,布吕歇尔号的210毫米火炮虽然拥有较远的射程,但是却无法在远距离上击穿无敌级的装甲,而后者的305毫米重炮却可以在210毫米炮能够造成伤害的距离之外轻松摧毁布吕歇尔号,而且布吕歇尔号的12门210毫米炮由于布置方式的问题,侧舷主炮齐射的数量是8门,与侧舷6炮齐射的“无敌”号相比显然处于劣势,即使在撤退时(可以使用6门主炮)也没有足够的火力干扰和压制对方。 末代装甲巡洋舰布吕歇尔号一战期间留守本土,多次参加希佩尔将军的袭击舰队炮轰英国沿海。1915年1月24日凌晨,德国海军中将希佩尔率领“布吕歇尔”号与战列巡洋舰“德弗林格尔”号、“毛奇”号、“塞得利茨”号赶到多格尔沙洲海域,试图偷袭英国巡逻舰只,不料皇家海军提前破译了德军密码,贝蒂中将的战列巡洋舰分队早已埋伏在此天亮的时候希佩尔突然惊恐地看见在自己前进的方向上出现了大量煤烟,显然一支强大的英国舰队已经埋伏在自己的面前,实力逊于对手的德国舰队试图退却,怎奈航速又不及对方很快,队列末尾的“布吕歇尔”号就被逼近的英国军舰击伤 德国编队中航速最慢的“布吕歇尔”号当时最大航速仅有23.5节,根本无法摆脱强大的追击者,一再遭到沉重打击希佩尔屡次冒险向英舰突击,试图挽救该舰,但是在贝蒂的凶猛火力下根本无法救援布吕歇尔,虽然希佩尔指挥战列巡洋舰屡次折返救援布吕歇尔号,但是掉队的“布”舰已深陷对方的炮火,实在无法靠近。此前皇家海军狮号战列巡洋舰的受伤使贝蒂中将暂时离开了指挥第一线,接替指挥的莫尔少将明显缺乏进攻意识,只把目标瞄准了布吕歇尔号,却放过了撤退的德国战列巡洋舰随后,饱受创伤的布吕歇尔号在英舰围攻下沉没。
模型上,Combrig倒是出有该船的模型。
综述 总体上看,德国海军的前2艘装甲巡洋舰在建造工艺上比先前的巡洋舰有很大的飞跃,她们装备的240毫米主炮性能也不错,射速堪比列强的203毫米火炮。不过在实际使用上却非常尴尬:她们作为巡洋舰却不具备足够的航速,敌方巡洋舰可以利用速度轻易摆脱其重炮的威胁;作为战列舰参加决战,她们的装甲又嫌单薄,在高强度的炮战中生存力又令人怀疑;其重炮用于火力支援也许效果不错,但是这些都是廉价的炮舰就可以完成的任务,用价值超过18,000,000马克的战舰未免太过奢侈。看来从“经远”到“海因里希亲王”的建造还没有令德国人完全理清思路,还没有找到“装甲”与“巡洋”的结合点。 如果说俾斯麦号是德国海军在装甲巡洋舰这一舰种上的第一次尝试,经验不足和战术思想不明晰倒也可以理解,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地方使得上面的论断更加模糊:1896年-1899年间,德国伏尔铿船厂接受了日本的订单,为联合舰队建造了八云号装甲巡洋舰,该舰标准排水量9646吨,主尺度为:全长达到132.34米,宽19.57米,吃水7.24米,这艘外销型巡洋舰为了迎合客户的需要安装了英国维克斯公司制造的2座双联装203毫米炮和12座单装152毫米维克斯火炮15500马力,速度20.5节从数据上看,该舰已经和皇家海军的装甲巡洋舰相差无几,速度防护和火力三者的平衡也很好地实现了值得一提的是,八云号的建造质量相当高——直到1945年还可以远洋航行,战后曾被指定为复员运输舰,1946年中期才退役拆解从上述事例可以看出,德国海军很早就具备了建造大型装甲巡洋舰的条件和技术,并且从皇家海军标准武器配置的方式上应该能够看到这一舰种应该具备的特点,那么海因里希亲王号为什么还是摆脱不了俾斯麦号的先天缺陷呢?也许是不愿建造过多的一等战列舰招致列强的猜疑,打算以巡洋舰的幌子建造轻型化的战列舰;也许是迫于数量上的劣势,继续坚持安装对巡洋舰来说过于奢侈的重型火力和装甲不过海因里希亲王号的建造过程已经证明德国人开始试图削减不适合巡洋舰的重型火力,努力提高航速,尝试在速度和火力之间寻求平衡。 阿尔伯特王子级是德国第一艘接近列强标准的装甲巡洋舰,与同期英国的外贸型装甲巡洋舰布局非常相似使用重量轻、射速快的210毫米火炮,抛弃了看着吓人却不合适的武器系统,也更加符合战术需要 卢恩级是阿尔伯特王子级的改进版,在火力和防御上没有实质上的变化,可以看作是一种亚改型主要区别是加大了主机功率,航速提有20节高到20.5节,外观上的明显差别是多了一座烟囱武器系统与“阿尔伯特王子”级的差距微乎其微,综合战斗力几乎相当 以上两级装甲巡洋舰在武器性能和布局上与英国大量建造的外贸型装甲巡洋舰、以及美国海军稍后建造的“宾夕法尼亚”级装甲巡洋舰非常近似,属于当时世界海军中十分常见的标准装甲巡洋舰。当年阿姆斯特朗开创的在战舰艏艉中心线上布置主炮,侧舷安装副炮的布局,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似乎已经被证明是前无畏时代各型战舰的首选配置,不仅是装甲巡洋舰,许多战列舰也采用了这一布局。 皇家海军著名改革家费舍尔勋爵认为,在当时的交战距离下(19世纪末皇家海军例行射击比赛的距离仅有1英里,他曾建议将炮战距离提升到3-4千米),大量装备6英寸舰炮的装甲巡洋舰可以使战舰在遭到反击之前就给对手造成严重伤害,所以非常热衷于给装甲巡洋舰配备大量的6英寸速射炮而德国海军更加重视中远距离的炮战效果,所以德国装甲巡洋舰更重视210毫米火炮的装备,而中口径副炮数量始终少于英美装甲巡洋舰。从海因里希亲王直至最后的布吕歇尔号,150副炮的数量始终没有超过10门。从海因里希亲王到卢恩级一直沿用一种独特的布置方式——从侧舷看,这些炮位呈M型分布在船舷上,而且距离比较近,由主装甲带向上延伸形成的装甲区域提供集中防御,与分散布置且多数仅有防盾保护的英制战舰完全不同。 沙恩霍斯特级则是卢恩级的火力加强型,主要改进除了继续加强主机功率外,还将侧舷的4门150毫米副炮更换为210毫米主炮,但是受到排水量的限制,增加的210毫米炮只能安装在炮廓内,给人的感觉是硬把重炮挤进了本不属于它们的副炮炮位,而且在11900米的距离上无法实现6炮齐射(增加的150毫米炮最大仰角仅有16度),尽管如此,在对抗英国同级别军舰时,沙恩霍斯特级可以在10000米开外向对手施以猛烈的重炮火力,而对手的众多6英寸速射炮由于距离太远已经失去了杀伤力。 装甲巡洋舰布吕歇尔号是德国装甲巡洋舰在总体设计上的最后一次突破,是世界上装备主炮最多的装甲巡洋舰之一这些火炮分别安装在6座双联装炮塔中,在整体外形上与同期建造的战列舰拿骚号相似虽然在单侧火炮齐射时会造成火力的浪费,但是德国海军在这一时期非常热衷于六角形分布的主炮塔群,主要是考虑到协约国海军的数量优势难以撼动,未来战场上很可能出现腹背受敌的混战场面,同时面向四周的火炮分布比较有利于应付复杂的火力分配就本身而言,“布吕歇尔”号的确是德国海军装甲巡洋舰的巅峰之作;但综合所处时代和需要面对的对手来分析,该舰却是出世即落伍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