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eSoleil 于 2014-8-27 10:54 编辑
[西班牙]加尔多斯 邓宗煦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
前言
贝尼托·佩雷斯·加尔多斯是十九世纪西班牙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一八四三年五月十日出生于加那利群岛的拉斯帕耳马斯城。一九二○年一月四日死于马德里。他是兄弟姐妹中最小的一个,排行第十。父亲叫塞瓦斯蒂安·佩雷斯,是陆军中校,参加过独立战争。加尔多斯在家乡读完中学后,于一八六二年进入马德里的中央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律。他积极参加当时文学协会的讲演、讲座以及茶话会等各项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很快就接受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派的思想.从一八六五年起,他开始在新闻报刊方面活动,第一次用西班牙语翻译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向《国民报》投稿,在《论战报》、《西班牙杂志》和《马德里画报》发表作品。一八六七年三月,第一次赴巴黎,进一步熟悉了巴尔扎克的小说写作风格。巴尔扎克、狄更斯和塞万提斯对他后来的写作都给以深刻的影响。一八六八年学业结束,并获得硕士学位。一八七○年他的第一部小说《金泉》问世,从此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一八九七年当选为西班牙皇家语言学院院士。一九○六年和一九一○年曾先后两次被选为共和派代表,并与西班牙社会主义工人党主席巴勃罗·伊格莱西亚斯及该党的其他人物过从甚密。一九○五年和一九一二年,西班牙皇家语言学院先后两次都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反对加尔多斯作为诺贝尔奖金候选人。他在晚年十分忧郁,贫穷潦倒。
加尔多斯继塞万提斯、洛贝·德·维加以后,是西班牙文学中最多产的作家。他写了七十八部小说,二十四本剧作和十五部其他作品。他的这些作品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反映了西班牙十九世纪风起云涌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以及人民大众争取民主自由的强烈呼声,他在加入西班牙皇家语言学院时的讲演取题为《当今社会是可撰著的源泉》,并不是偶然的。他的作品无疑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一八七○年他在《西班牙杂志》发表的题为《对西班牙当代小说的管见》的一篇光芒四射、华彩熠熠的论文中,对光怪陆离的惊险小说的恶性泛滥和“罗曼蒂克的出走风”表示焦虑不安,这已充分说明他十分了解自己在西班牙文学中所担负的使命。
贝尼托·佩雷斯·加尔多斯这位文学巨擘,号称西班牙文学第二个里程碑,在从事创作的早期就着手撰写一部伟大的历史巨著《民族演义》。全著共五辑四十六部,每十部为一辑。从一八七三年到一八七九年出版了前两辑二十部;从一八九八年到一九一二年再出了后三辑二十六部(第五辑只写了六部)。这部巨著描写了十九世纪西班牙民主革命各个阶段,从一八○五年特拉法尔加之战到一八九八年复辟年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它的每一辑都是由一部部自成起讫、独立完整,但在情节上又互相照应的小说组成。
《特拉法尔加》是《民族演义》中的第一辑第一部,本书详细地描写了一八○五年法国一西班牙联合舰队和英国舰队一次大海战以及法国、西班牙海军被击败的史实。
一七九九年雾月十八日拿破仑上台后连年发动侵略战争,尤其是在一八○四年加冕以后,他吞并其他民族的野心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定下先灭亡英国后鲸吞欧洲的狂妄计划。但灭英的最大障碍就是多佛尔海峡。为达到渡海登陆的目的,除下令全国征集船只等一系列准备外,还要将英国舰队引离多佛尔海峡。所以他就强迫西班牙签订新的“援助”条约,规定西班牙海军为法国服务,并与法国海军共同编成法西联合舰队,以法国舰队司令维尔纳夫为联合舰队司令。但联合舰队的诱英舰计划在英国皇家舰队骁勇善战、足智多谋的纳尔逊司令面前彻底破了产,于是法国便迫不及待想在海上与英国决一雌雄。
当时与法国结盟的西班牙,君主制度摇摇欲坠,王室昏聩无能。国王卡洛斯四世是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个性荏弱、不事朝政的君王。那时有个宠臣名叫戈多伊,破落贵族出身,十六岁加入国王近卫军,一七八四年进宫,受王后宠爱,官运亨通。一七九二年起任首相,独揽国家大权达十五年之久。他一身多职,什么首相、国务大臣、近卫军队长、王后秘书、陆海军大元帅等。可是他“……什么知识都没有,只会弹吉他、跳二十二种花样的加沃特”,当然就管不好国家。他对外奴颜婢膝,向拿破仑臣服,他为了避免入侵的法军攻占马德里,与法国签订和平条约,从而骗取王室授予的“和平亲王”称号和大量领地。另外,当时太子费尔南多七世图谋王位,准备抢班夺权,而法国对西班牙又虎视眈眈,这就使得西班牙当局非常害怕法国的压力,以致完全跪倒在拿破仑的脚下。一八○五年英法西在特拉法尔加的大海战,就是在法国拿破仑实行对外扩张政策和西班牙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发生的。
《特拉法尔加》描写一个没父母的孤儿加夫列尔,沦落风尘,和流飞混迹一起,到处漂泊。他在偶然机会巧遇阿隆索夫妇,并博得他们的爱怜,被留作侍童。年迈的退伍军人间隆索获悉西班牙海军要出海打英国人,便约同一位独眼、独臂、单腿、诨名叫“半拉人”的残废退役老水手,不顾其妻堂娜弗朗西斯卡的坚决反对,带着那个侍童“潜逃”上舰参战。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中,经历许多酣战,鏖战、惨战、恶战、殊死战,“半拉人”壮烈牺牲并与舰队一起葬入海底;阿隆索和小侍童虎口余生。作品还安插了加夫列尔对罗莎的天真的爱情故事,阿隆索夫妇有一独生女罗莎,长得天仙一般美丽。她和小侍童加夫列尔年龄相仿,从小青梅竹马。后来小侍童对罗莎产生了爱情。但由于两人的地位和身分不同,这种纯真的爱情成了小侍童的一厢情愿。尽管如此,这个年轻侍童在对祖国伟大的爱面前,居然能克制住自己,居然能对自己的情敌、罗莎的未婚夫友好相待,这种高尚情操不能不令人额手称庆。
《特拉法尔加》这部小说始终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激情。
作品中的阿隆索是位年逾古稀残废退伍的海军上校,他念念不忘西班牙舰队在圣维森特角与英海军作战失败的耻辱:“如果科尔多瓦司令不是下令右舷抢风,而是下令左舷抢风,十四日之战就不会失败。”在特拉法尔加战斗前夕,他不仅自己想方设法投入战斗,而且鼓励自己的未婚爱婿也去参战,“军人以服从为天职嘛,祖国需要您这个青年登舰去捍卫她。”在一条行将沉没的船上,生命垂危之际,他仍说道:“好的水兵乃是自己祖国的奴仆,我来得很对,我对能来到这里感到非常高兴,我不后悔……”
“半拉人”——身材偏高,一条木头腿,左臂齐肘被砍掉,缺一只眼睛,脸上横七竖八布满敌人的刀伤,对这样一个只能算半个人体的残废退役的老水兵,枪声就是命令,毅然登舰参战,并在战斗白热化之时,一个人同时是水手,是水兵,是炮手,是木工,凡此时此刻需要做的,他都做了。是一种什么力量在支持着他?是一种藐视敌人、憎恨敌人的强烈民族自尊感。岫、只要能多杀伤敌人就感到痛快,而把生死置之度外,以至从容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他的一生确是“一部上世纪末叶和本世纪初叶①西班牙的海军史,一部荣辱交错的史书”。
①指十八世纪末叶和十九世纪初叶。
《特拉法尔加》把一个极其激烈的大海战场面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次以英国为一方,法国、西班牙为另一方的两支巨型舰队的大海战,在十九世纪初叶的西方,其规模之大,是史无前例的,其险恶程度也是空前的。为了说明其规模之大,其险恶的程度,作者先以三位一体①号为麻雀加以解剖。这艘战舰有四层甲板,船长二百二十尺②(六十一米),船阔五十八尺(十六米),船深二十八尺(七·八米),一百四十门大炮,一千一百十五名船员。这样的战帆船,是当时号称海上堡垒的特大型的战斗船只。法西联合舰队由四十条类似这样大小的舰艇组成,英国舰队相应也有几十条。两支舰队展开殊死搏斗,构成一幅惊天地泣鬼神的巨幅海战图。由于法西联合舰队司令维尔纳夫指挥的错误,舰队遭受惨败的结局,目不忍睹:“鲜血在上下甲板大量流淌……炮弹发射得那么近,把肉体炸得粉碎。时常看到牺牲的人,要不是被炮弹的气浪抛到海里……就是整个头颅被掀掉,身躯在甲板上打滚。”从敌舰四面八方飞来的炮弹、霰弹,密密麻麻地撒下一批又一批死尸。
①基督教中系指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位一体,故名。 ②西班牙的长度计量单位,一尺约等于○·二八米。
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更能表现出西班牙将士为保卫祖国英勇善战、不怕强暴、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参战的大部分西班牙船长很久没领到月饷,生活拮据,家庭牵挂,但都忠于职守,关键时刻都能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丘鲁卡,内波穆塞诺号舰长,刚结婚不久就参战了,他面对六倍于己之敌,面不改色,心不跳,一发炮弹打在他的右腿上,把大腿打飞了,但他还能强作笑容,鼓励将士继续战斗。他有句铿锵的语言:“我宁可把我的船炸毁或者沉掉,也不能把它交出去。”临终时,他只给年轻的妻子留下一件小小的纪念品。他象一件无价的瑰宝沉入海底泯灭了,但他在西班牙人民以至一切有正义感的人们心中留下一份永不磨灭的精神财富。身负重伤还鼓励官兵暴动夺回船舰的圣安娜号英雄舰长阿拉瓦将军,头部和腿上重伤:鲜血染红制服仍指挥若定,战斗到最后一息的巴亚马号舰长加利亚诺等海军将领,都不愧为勇敢的西班牙人民的精英,都无愧为西班牙危难时代的灵魂!
十九世纪初叶,苦难的西班牙连年战祸、饥荒、物价飞涨……黄热病席卷整个南伊比利亚半岛,民不聊生,士兵厌战。特拉法尔加海战的兵源大都是招募来的,没受过训练,自由散漫,不熟习技术。但在爱国主义这面伟大的旗帜下;他们很快就适应战斗的需要,甚至连主人翁的舅舅,一个大家讨厌的罪犯,经过战斗的洗礼,表现也很英勇,同仇敌忾了。
西班牙海军的一些舰只是战败被逼投降了,然而他们的内心是不屈服的,这是“一种被击败的自豪感,一种勇敢气魄为优势力量所屈从的想法,在人们眼睛里,不能找到比降下并犹如夕阳西没一样消失的旗帜更好的象征来加以表现”。所以,他们一有机会就起来反抗,夺回被俘的船只。
加尔多斯对他笔下的人物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出神入化。阿隆索的妻子堂娜弗朗西斯卡,这位反战情绪激烈,火暴性子的妇人,不由使人联想起堂娜裴翡达夫人的性格来,只是前者的性格更开朗、更泼辣,而又具有裴翡达夫人所没有的、令人同情的纯真和善良的品格。另外,加尔多斯还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以便使作品达到烘云托月的效果,使人物的刻画更形象、更典型、更具有代表性。作品中的阿隆索的表妹堂娜弗洛拉,“民族的感情在她的心灵中同大炮的轰鸣交织在一起,她认为民族之伟大是以弹药消耗之多少来衡量的。”而阿隆索的妻子则认为“这跟西班牙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为一点蠢事儿就要见天开炮,越打越凶呢?”她们俩是一个尚武,一个崇文,互相亲昵地憎恨。
毋庸讳言,加尔多斯在作品中把自己全部的爱国热忱贯注在人物身上,尤其通过主人公之口,喊出自己的心声:“……有一种情感凌驾在我一切情感之上……我行将就木,自认为是最没有用的人了,可是对祖国神圣的爱呀,你还使我老泪纵横……我把青春献给丁这种情感,现又把我有生之年从事的这项工作献给它。”
还应指出:加尔多斯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文豪,他在《特拉法尔加》这部早期作品中,对于战争根源的问题的认识也是极为深刻的。他借作品中的“我’之口,说,“这些‘岛屿’①一定要相互蚕食鲸吞……这些‘岛’上准该有很坏的人吧,他们就是那些为了私利,或则因为野心勃勃想发号施令,或则因为贪婪渴望发财,而挑起战争的人们。就是这些坏人欺骗其他人……唆使他们仇恨其他民族,散布不和,煽起嫉妒……”
①系捐国家。
总之,《特拉法尔加》是按小侍童到老年自我追述的形式写的,读来倍感亲切,篇幅不长,但写得行云流水,有如淡墨疏林,蕴藉深远,有的情节异峰突起,如天外飞来,却又丝丝入扣,合情合理。尤其关于海战一节,更是写得明快跌宕,风风火火,不觉把人带进战火连天的海疆,仿佛听到暴风呼啸,炮火狂吼,仿佛看到惊涛震撼战船。一片硝烟弥漫。同时,又使人感到西班牙各阶层人民的热血在沸腾,他们的心在流血、在激愤、在狂怒,他们维护祖国尊严的呼声响彻云霄。惟其如此,《特拉法尔加》未尝不是一曲壮怀激烈的爱国主义颂歌!
译者 1984年仲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