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2-7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Soleil 于 2011-2-7 22:24 编辑
在解释这一现象之前,我想先谈谈战列线这个玩意。
我们常常将单纵队称为战列线,其实这并不准确。严格意义上的战列线,即舰队战斗阵型,指战舰首尾顺次相接、且都在同一条直线上的阵型,其中,各战舰之间隔约为200码左右。在这种阵型之下,舰队中所有战舰的侧舷指向同一方向——纵队的正侧面,所有战舰的侧舷火炮恰在战线前方构筑起一道绵密无隙(指火炮射击范围)的火力网。在楼顶所举战例中,巴弗勒尔海战中的法国舰队便是因为间距过大无法形成火力网,而被英国舰队从火力空隙处轻易突破的。
如果纵队中的战舰首尾并不处于一条直线之上,这种阵型并不能被称之为战列线。在海战阵型中,这种单纵列往往用于接近敌军、准备接敌之时。例如,进攻方可组成纵队,舰首同时指向斜前方或侧面,以此逐渐接敌。在进入火炮射程后,则应立即全体转向组成战列线。因为这种阵型无法发挥全部的侧舷火力,也无法组成连续的火力网,在面对敌方的战列线时必然处于劣势,还可能遭到纵火船从火力漏洞处的袭击。事实上,在圣徒岛海战中,法国舰队便是因为风向潮流的突然变化而使战舰船头偏转,破坏了战列线;而罗德尼与胡德,恰好抓住这一时机,率各自舰队从法军阵型中的火力漏洞中穿插。
在《海军战术》一书提出的关于战斗阵型的诸原则中,还有一点与我们正在探求的问题颇有类似之处。那便是:在组成战列线时,最恰当的航向应是偏离来风方向4个罗经点(例如,当吹北风时,最佳航向是正北方的左右各4个罗经点)。这4个罗经点其实很有讲究:因为这一航向,是彼时(17世纪末)风帆战舰所能驶风前进的极限;如果小于这4个罗经点,战舰便完全处于逆风位置,无法行进了。关于这一点在海军史中的体现,大家不妨去找本插图版的风帆海战史,仔细瞧瞧各场战列线对战的风向航向。虽然无法具体到4个罗经点,但侧前吃风的情形的确非常普遍,少有特例。特拉法加之战中法西联军的战列线便是严格按此原则展开,但以纵队横截其战线的英国人则是顺风航向。这一点我们之后还会谈到。
大家或许会觉得奇怪:这个航向是战舰所能驶风前进的极限,就代表战舰在这个航向上恰好能缓慢行驶。换言之,在这个航向上,战舰的行驶是最慢的。为什么会认为最慢的航向是最合适的战列线进行方向呢?其实,无论是最低航速的战列线,或是从下风发起的战列线突破,这些始自17世纪中后期的战术教条都出于同一种考量,与彼时彼刻的技术条件是完全契合的。只有理解在风帆时代大背景之下的种种技术条件变迁,方能正确认识海军战术的正反演进,不至于作出偏颇的评价。
明天有空继续填坑……关于风帆时代的技术与战术的论述。
(P.S. 这贴是我放假闲着乱笔胡谈出来的,想到那就扯到那了,思维啊主旨啊文笔这些实在不能作过高要求……读者原谅则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