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

 找回密码
 登上甲板
搜索
查看: 17881|回复: 50

[原创连载] 也谈战列线突破(挖坑)

[复制链接]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星勋章荣誉勋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1-2-6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初阅风帆时代海军史的人们,往往容易执迷于英国伟大将领纳尔逊及其战列线突破混战战术,进而认为唯有此种战术是先进而有效的,对传统线式战术嗤之以鼻。而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则更加重了此种印象,使人觉得17世纪后期到18世纪后期保持战列线而不执行大胆进攻的标准战术乃是一种倒退。(见马汉对德鲁伊特、图尔维尔及罗德尼三人战术特点的评价)为了抛开此种刻板印象,不妨首先考察几个战例。

1-1666年之四日海战
此战为德鲁伊特最著名的胜利之一。在海战的前三日,德鲁伊特率领荷兰舰队与蒙克所率英国舰队相互缠斗追逐,使得装备大量重炮的英舰队弹药枯竭,而装备轻型火炮的荷军仍有余量。于是,在海战的第四日,位于下风的荷兰舰队主动分三队向上风突击,一举突破英军战列线并合围其数部,以荷兰人擅长的近战取得决定性战果。

2-1692年之巴弗勒尔海战
此战英荷联军以决定性优势(99艘战舰)迎击法国舰队(44艘)。图尔维尔受路易十四“无论强弱,逢敌必战”之命令,以劣势兵力于上风主动发起攻击。为避免舰队前后端为英荷联军迂回,法国舰队拉长了战列线中战舰的间距,使一支英国分舰队得以不受阻碍突破战线,夹击其中卫。法军后卫迅速回援,使之未取得决定性战果;但法军受夹击的中卫却受损严重,战后无法及时通过奥尔德尼激流,为追击的英军焚毁。

3-1782年之圣徒岛海战
在此战之初,英法舰队同时抢占上风阵位,使得两支舰队间距极近;法军占据上风;忽然出现的风向变化使得法军战列线出现漏洞,也使英军便于切入其中;于是罗德尼与胡德两位将领率各自舰只突破法军战列线,合围其中卫,取得决定性战果。

4-1794年之光荣的六月一日海战
是役,豪勋爵率英国舰队于上风攻击法军,下令各舰直接与敌近战,于是单纵队在敌前转为横队直扑法军,多处突破其战线,后以近战取得决定性战果。

5-1805年之特拉法加海战
资料甚多,简介略。

在以上几个战例中,不难发现这样一种事实:即,就整个海军史而言,下风舰队突破上风舰队竟比纳尔逊式的上风突破下风更为普遍。事实上,在保罗·霍斯特于1696年撰成之《海军战术》一书论述战列线突破行动的章节中,所用战例便是德鲁伊特的四日之战。保罗·霍斯特认为,战列线突破便是下风舰队以纵队队形切割上风舰队的纵队。这种下风舰队向上风直接突击的机动是极为危险的,下风战舰必然遭到敌舰多轮纵射;而且,对方以可通过机动填补破口,反切我方逆风舰队,使我军陷入混乱。因此,只有敌我力量悬殊等特殊情形之下——例如面对弹药枯竭的敌舰队时——方能使用。而为我们所熟知的位于上风的舰队利用风势迅速突入下风战列线中的战术,在此甚至毫无提及。

这些结论看上去的确与我们早先形成的印象相违背。于是,我们有理由追问:这是为什么?


(待续)








「置酒上方,烽火未熄,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

军士长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全球架空纪念章旗手

发表于 2011-2-6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祝早日填上,先MARK。。。。。
我曾经试图抓住星辰,现在,我死了。

上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政道纪念章

发表于 2011-2-7 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先顶西洋大作~

个人对风帆时代之海战知之不详,学习了。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星勋章荣誉勋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1-2-7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Soleil 于 2011-2-7 22:24 编辑

在解释这一现象之前,我想先谈谈战列线这个玩意。

我们常常将单纵队称为战列线,其实这并不准确。严格意义上的战列线,即舰队战斗阵型,指战舰首尾顺次相接、且都在同一条直线上的阵型,其中,各战舰之间隔约为200码左右。在这种阵型之下,舰队中所有战舰的侧舷指向同一方向——纵队的正侧面,所有战舰的侧舷火炮恰在战线前方构筑起一道绵密无隙(指火炮射击范围)的火力网。在楼顶所举战例中,巴弗勒尔海战中的法国舰队便是因为间距过大无法形成火力网,而被英国舰队从火力空隙处轻易突破的。

如果纵队中的战舰首尾并不处于一条直线之上,这种阵型并不能被称之为战列线。在海战阵型中,这种单纵列往往用于接近敌军、准备接敌之时。例如,进攻方可组成纵队,舰首同时指向斜前方或侧面,以此逐渐接敌。在进入火炮射程后,则应立即全体转向组成战列线。因为这种阵型无法发挥全部的侧舷火力,也无法组成连续的火力网,在面对敌方的战列线时必然处于劣势,还可能遭到纵火船从火力漏洞处的袭击。事实上,在圣徒岛海战中,法国舰队便是因为风向潮流的突然变化而使战舰船头偏转,破坏了战列线;而罗德尼与胡德,恰好抓住这一时机,率各自舰队从法军阵型中的火力漏洞中穿插。

在《海军战术》一书提出的关于战斗阵型的诸原则中,还有一点与我们正在探求的问题颇有类似之处。那便是:在组成战列线时,最恰当的航向应是偏离来风方向4个罗经点(例如,当吹北风时,最佳航向是正北方的左右各4个罗经点)。这4个罗经点其实很有讲究:因为这一航向,是彼时(17世纪末)风帆战舰所能驶风前进的极限;如果小于这4个罗经点,战舰便完全处于逆风位置,无法行进了。关于这一点在海军史中的体现,大家不妨去找本插图版的风帆海战史,仔细瞧瞧各场战列线对战的风向航向。虽然无法具体到4个罗经点,但侧前吃风的情形的确非常普遍,少有特例。特拉法加之战中法西联军的战列线便是严格按此原则展开,但以纵队横截其战线的英国人则是顺风航向。这一点我们之后还会谈到。

大家或许会觉得奇怪:这个航向是战舰所能驶风前进的极限,就代表战舰在这个航向上恰好能缓慢行驶。换言之,在这个航向上,战舰的行驶是最慢的。为什么会认为最慢的航向是最合适的战列线进行方向呢?其实,无论是最低航速的战列线,或是从下风发起的战列线突破,这些始自17世纪中后期的战术教条都出于同一种考量,与彼时彼刻的技术条件是完全契合的。只有理解在风帆时代大背景之下的种种技术条件变迁,方能正确认识海军战术的正反演进,不至于作出偏颇的评价。

明天有空继续填坑……关于风帆时代的技术与战术的论述。


(P.S. 这贴是我放假闲着乱笔胡谈出来的,想到那就扯到那了,思维啊主旨啊文笔这些实在不能作过高要求……读者原谅则个)
「置酒上方,烽火未熄,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

元帅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纪律委员MP Team骑士团勋章装甲精英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1-2-7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强力马克,期待下文

上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旗手

发表于 2011-2-8 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事其实就是个技术决定战术,而不是相反的问题啦。

皇家海军的战术从阵战派转向混战派,这才需要突破对方战列,扭打成一片。而这是因为其自身火力突飞猛进,混战划算,有利于我,不利于敌而已。

英军战列舰火炮射击技术的大幅度提高开始于1782年诸圣岛海战的前夕,这要归功于罗德尼的旗舰舰长查尔斯-道格拉斯爵士,他主要是提出了多项提高火炮射速和准确性的革新:
一、用法兰西戎药包代替丝绸药包
绒布比丝绸易燃,不会在炮膛留下未烬的残渣和烟垢,这样一来就会大大加快重新装填的过程,不再需要清理炮膛这个工序了。
二、采用鹅毛管点火
在一根空心的鹅毛管里装上火药,直接插入火门,要比炮手用角制火药筒向火门倒药快些,在诸圣岛战役前,英国佬就事先准备了几百根装了火药的鹅毛管。
三、设计了弹簧铅锤装置
能减少炮的后座力,并使火炮更快地退回到发射位置。
四、设计了复合滑车装置
可以扩大火炮的射击角度,使得炮可以向左右水平移动45度。
五、增加了锲形木座
放在炮身下,调整高低角度。
上述措施的综合运用,加上刻苦的训练,使得皇家海军取得了两分钟三发的惊人发射率,与此相比法西的炮手只能几分钟一发。顺便说一句也是从诸圣岛起,英舰开始装备凯龙短炮,安装在导轨上,后座力比轮式小,装上5.5磅药包就能发射68磅巨弹,射程近,但威力巨大。从此以后近战优势牢牢地掌握在英军手里了。一艘74门炮的标准战列舰,也能在近战中压倒法西120门以上的巨舰了。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星勋章荣誉勋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1-2-8 0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Soleil 于 2011-2-8 01:11 编辑
history 发表于 2011-2-8 01:05
这事其实就是个技术决定战术,而不是相反的问题啦。

皇家海军的战术从阵战派转向混战派,这才需要突破对方 ...


这些是影响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
我这里谈的不是战列线突破何以构成优势,而是纳尔逊式的战术何以成为可能。
其实风帆时代的海军战术变迁背后,是整个海军的发展,包括制度的,技术的,教育的,等等。

假使皇家海军在17世纪就有你说的这些技术,他们在17世纪也不可能采取这一战术。
「置酒上方,烽火未熄,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

上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旗手

发表于 2011-2-8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突破对方战列进入混战,在此前百年的海战史上屡见不鲜,并没有瓶颈制约。法国战舰本有自身优势,其设计制造精良,航海性能优越,多装长程轻炮。高明的将领往往回避混战,利用机动优势远程高射,摧毁英舰的帆缆索具,而后决尘而去,待英舰回港修理补给,法军就能获得暂时的海权。此法在美国独立战争时屡试不爽。

等拿破仑时代,大革命从军队里赶走了大批贵族出身的技术军官,使得以技术兵种为主的海军损失惨重。连绵不断的陆战磨练加军功赏爵使得拿破仑能很快重组大军,可舰队长期被封锁在港口里。为了调动纳尔逊,利用时间差造成几支舰队会攻海峡,获得六小时制海权的目的,维尔纳夫牵着纳尔逊往返大西洋,可本以航海性能见长的法国舰队用了34天,而纳尔逊才24天。打不过可逃得掉的格局从此打破。此消彼长才决定了纳尔逊的战术得以实现。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星勋章荣誉勋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1-2-8 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history 发表于 2011-2-8 11:47
突破对方战列进入混战,在此前百年的海战史上屡见不鲜,并没有瓶颈制约。法国战舰本有自身优势,其设计制造 ...

海军战术绝不如你想象的那样简单,凭印象说话而分析某一战术是无意义的。
晚上我会继续写一点,会提到战列线时代海军战术的大致演变。
「置酒上方,烽火未熄,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

一等兵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1-2-8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历史悠久的海盗文化,使用连弹足可以将各国强大的舰队消耗近半,以小型舰快速优势再加以连弹强大的攻击力,再在后面以大舰队以一锤定音的兵力,肯定可以轻松制胜,并且小型舰逆风时可以用划桨前进,风阻也小,顺风时升帆加桨,速度极高,大舰队并列摆放的大炮根本无法抵挡,而小型舰又有全方位射击的多用途舰炮。以这样的战术对付强大帝国的舰队根本就是易上加易!!
走了就是走了。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骑士铁十字勋章纪律委员全球架空纪念章装甲精英提督之心

发表于 2011-2-8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皇家方舟 的帖子

其实相对而言我更怀念混战,那可是荷兰人的强项。。。。。。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杰出服役十字勋章全球架空纪念章旗手

发表于 2011-2-8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皇家方舟 的帖子

虽然说我不太了解风帆时代海战,但是我觉得海战不会如此轻松,至少小型舰靠速度躲过“并列摆放的大炮”齐射很不现实……

一等兵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1-2-8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go229 的帖子

混战难打,船连船像连体婴儿似的,到时就要靠船上士兵的勇敢和智慧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走了就是走了。

一等兵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1-2-8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owaii 的帖子

风帆战船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只能并排射击,不能左右瞄准,所以利用小艇的矮小和敏捷是比较现实(除非对手拥有可旋炮塔)
走了就是走了。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杰出服役十字勋章全球架空纪念章旗手

发表于 2011-2-8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皇家方舟 的帖子

请举出例子来证明这一观点

一等兵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1-2-8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owaii 的帖子

正如下图,战舰们的火炮均为并排摆放和发射,并且是固定设放的,战舰如想瞄准击中小艇必需转舵,或船身倾斜才能,但当战舰瞄准后,小艇又转向航行,使战舰又要重新瞄准,而海盗式的小艇又拥有可旋式炮架,在转向同时向敌人发射连弹(把炮弹一分为二,用铁链连起,威力倍增)
走了就是走了。

一等兵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1-2-8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owaii 的帖子

并且当时这些战舰已经被称为战列舰了,顾名思义,他们只能列线作战
走了就是走了。

军士长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全球架空纪念章旗手

发表于 2011-2-8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脱壳穿甲弹 于 2011-2-8 17:49 编辑

回复 皇家方舟 的帖子

history刚刚才写到,炮位有左右各45度扇面的射界。。。。好好看了没有。。。。。
我曾经试图抓住星辰,现在,我死了。

一等兵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1-2-8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脱壳穿甲弹 的帖子

没看到。。
走了就是走了。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杰出服役十字勋章全球架空纪念章旗手

发表于 2011-2-8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真以为炮门里安放的火炮不能旋转俯仰么?

手机版|Archiver|© 2010-2025 战列舰 warship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3004737号 )

GMT+8, 2025-5-1 21:34 , Processed in 0.02555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