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563
主题12
精华0
积分1554
金钱967
贡献0
阅读权限90
注册时间2012-12-15
最后登录2025-4-23
在线时间564 小时

上士

|
RT,汪克尔20年代想出了转子发动机的概念,二战的时候在德国航空部工作,转子发动机原型机的设计也就是在二战后的55年立项,57年造出来的。如果二战中有人注意到这个设计概念并开始实用化改造的话,不知道是否有可能在二战中有较好的表现?
转子发动机作为航空发动机的优势:
1.较高的马力容积比使其能够用同等死重产生更大的马力输出。
2.较小的正面轮廓可以提供更良好的气动外形。
3.更少的运动部件可以降低发动机的震动和损耗。
4.可以在高转速下提供更大的输出功率。
转子发动机的问题和劣势:
1.压缩比不高。这个可以尝试通过多级涡轮增压部分解决,但估计还是不能完全解决。
2.恶魔之爪问题——菱封材料和缸体共振摩擦伤害缸体的问题,只能通过交叉孔(cross hollow)菱封设计改变菱封的震动系数,并加强菱封的材料强度解决问题,这也是二战时期是否能解决设计问题的关键。
3.燃烧不完全造成耗油量大——燃烧不完全可以用多点打火和更精确的点火时间设计来解决,但是在电脑打火管理系统发明之前这还不是很好解决。
按照2000年左右的生产技术,2600cc排量做两级增压的4转子RSC 26BDS-TT型发动机可以调出1200匹马力,相比之下DB601采用33000cc的排量也才有1300左右的输出,DB605用了甲烷注入加力也才2000马力,排量已经过35000了。相比之下转子发动机的优势确实比活塞发动机大得多——只要能搞得出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