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17-7-27 12:52 编辑
美国海军火炮穿深数据的补充资料
本帖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1942年官方穿深曲线
根据Norman Friedman的U.S. Naval Weapons中摘录的1942年的官方穿深数据:

一战前后的老炮(发射轻弹):
火炮型号 | 初速 | 弹重 | 垂直装甲击穿距离(单位为码) | 水平装甲击穿距离(单位为码) | 8英寸 | 10英寸 | 12英寸 | 14英寸 | 16英寸 | 2英寸 | 4英寸 | 6英寸 | 8英寸 | 12"/50 Mark 7 | 2,900英尺/秒 | 870磅 | 24,000 | 20,000 | --- | --- | --- | 17,000 | 28,500 | 34,000 | --- | 14"/45 Mark 1, 2, 3, 5 | 2,700英尺/秒 | 1,400磅 | 30,500 | 24,500 | 20,300 | 16,800 | --- | 13,700 | 25,400 | 32,500 | --- | 14"/50 Mark 4, 6 | 2,800英尺/秒 | 1,400磅 | 31,000 | 24,500 | 21,500 | 18,800 | --- | 14,300 | 26,000 | 33,000 | --- | 16"/45 Mark 1 | 2,600英尺/秒 | 2,100磅 | 37,000 | 30,500 | 25,000 | 21,500 | 18,000 | 11,500 | 22,500 | 29,800 | 34,500 | 16"/50 Mark 2, 3 | 2,800英尺/秒 | 2,100磅 | --- | 33,000 | 26,000 | 22,200 | 19,000 | 12,000 | 23,500 | 30,500 | --- |
间战时期的火炮(发射标准弹):
火炮型号 | 初速 | 弹重 | 垂直装甲击穿距离(单位为码) | 水平装甲击穿距离(单位为码) | 8英寸 | 10英寸 | 12英寸 | 14英寸 | 16英寸 | 18英寸 | 2英寸 | 4英寸 | 6英寸 | 8英寸 | 10英寸 | 14"/45 Mark 8, 9, 10, 12 | 2,600英尺/秒 | 1,500磅 | 34,300 | 28,300 | 23,400 | 18,800 | 14,800 | 11,500 | 13,500 | 24,500 | 31,500 | 36,300 | --- | 14"/50 Mark 7, 11 | 2,700英尺/秒 | 1,500磅 | 36,900 | 30,300 | 25,000 | 20,500 | 16,500 | 12,100 | 14,800 | 25,000 | 32,600 | 38,000 | --- | 16"/45 Mark 5, 8 | 2,520英尺/秒 | 2,240磅 | --- | 35,500 | 29,500 | 24,500 | 20,300 | 16,800 | --- | 22,000 | 28,200 | 34,500 | 38,500 |
二战时期的新炮(发射超重弹):
火炮型号 | 初速 | 弹重 | 垂直装甲击穿距离(单位为码) | 水平装甲击穿距离(单位为码) | 8英寸 | 10英寸 | 12英寸 | 14英寸 | 16英寸 | 18英寸 | 20英寸 | 22英寸 | 2英寸 | 4英寸 | 6英寸 | 8英寸 | 10英寸 | 12"/50 Mark 8 | 2,500英尺/秒 | 1,140磅 | 33,000 | 26,500 | 21,500 | 17,000 | 13,500 | --- | --- | --- | 14,000 | 24,000 | 31,500 | 36,000 | --- | 16"/45 Mark 6 | 2,300英尺/秒 | 2,700磅 | --- | 36,400 | 31,600 | 27,200 | 23,000 | 19,500 | 15,600 | --- | --- | 18,800 | 25,600 | 31,000 | 34,400 | 16"/50 Mark 7 | 2,500英尺/秒 | 2,700磅 | --- | 42,200 | 38,000 | 32,800 | 28,200 | 24,000 | 20,200 | 16,600 | --- | 20,500 | 28,000 | 33,600 | 38,000 |
可以看到,在口径/倍径相同的情况下,无论是水平穿深还是垂直穿深,都是标准弹优于轻弹,而超重弹又优于标准弹。
16"/50 Mark 7,新炮初速下的穿深数据
将以上内容中的16"/50 Mark 7型火炮的部分,结合新炮射表,汇总至下表:
垂直穿深(对Class A装甲)
射程 | 着速 | 落角 | 官方穿深 | 16,600码 | 1,840英尺/秒 | 11.30 | 22英寸 | 20,200码 | 1,735英尺/秒 | 15.15 | 20英寸 | 24,000码 | 1,650英尺/秒 | 19.80 | 18英寸 | 28,200码 | 1,585英尺/秒 | 25.58 | 16英寸 | 32,800码 | 1,554英尺/秒 | 32.63 | 14英寸 | 38,000码 | 1,577英尺/秒 | 41.58 | 12英寸 | 42,200码 | 1,676英尺/秒 | 52.02 | 10英寸 |
水平穿深(对Class B装甲)
射程 | 着速 | 落角 | 官方穿深 | 20,500码 | 1,727英尺/秒 | 15.50 | 4英寸 | 28,000码 | 1,587英尺/秒 | 25.28 | 6英寸 | 33,600码 | 1,554英尺/秒 | 33.92 | 8英寸 | 38,000码 | 1,577英尺/秒 | 41.58 | 10英寸 |
将官方数据与经验式计算值进行对比分析
垂直穿深(对Class A装甲)
装甲厚度 | 入射角度 | 官方弹道极限 | 计算弹道极限 | 比值 | 22英寸 | 11.30 | 1,840英尺/秒 | 1,836英尺/秒 | 100.2% | 20英寸 | 15.15 | 1,735英尺/秒 | 1,740英尺/秒 | 99.7% | 18英寸 | 19.80 | 1,650英尺/秒 | 1,660英尺/秒 | 99.4% | 16英寸 | 25.58 | 1,585英尺/秒 | 1,602英尺/秒 | 98.9% | 14英寸 | 32.63 | 1,554英尺/秒 | 1,574英尺/秒 | 98.7% | 12英寸 | 41.58 | 1,577英尺/秒 | 1,602英尺/秒 | 98.4% | 10英寸 | 52.02 | 1,676英尺/秒 | 1,710英尺/秒 | 98.0% |
水平穿深(对Class B装甲)
装甲厚度 | 入射角度 | 官方弹道极限 | 计算弹道极限 | 比值 | 4英寸 | 15.50 | 1,727英尺/秒 | 1,715英尺/秒 | 100.7% | 6英寸 | 25.28 | 1,587英尺/秒 | 1,581英尺/秒 | 100.4% | 8英寸 | 33.92 | 1,554英尺/秒 | 1,560英尺/秒 | 99.6% | 10英寸 | 41.58 | 1,577英尺/秒 | 1,573英尺/秒 | 100.3% |
结论:官方数值与经验式计算值的差距极小。
16"/50 Mark 7,旧炮初速下的穿深数据
根据Robert F. Sumrall的Iowa Class Battleships: Their Design, Weapons and Equipment中摘录的官方穿深数据:

将以上内容汇总至下表:
垂直穿深(对Class A装甲)
射程 | 着速 | 落角 | 官方穿深 | 14,600码 | 1,882英尺/秒 | 9.86 | 22英寸 | 17,850码 | 1,755英尺/秒 | 13.29 | 20英寸 | 21,400码 | 1,661英尺/秒 | 17.52 | 18英寸 | 25,000码 | 1,586英尺/秒 | 22.43 | 16英寸 | 29,300码 | 1,530英尺/秒 | 29.08 | 14英寸 | 34,300码 | 1,517英尺/秒 | 37.88 | 12英寸 | 39,200码 | 1,583英尺/秒 | 48.74 | 10英寸 |
水平穿深(对Class B装甲)
射程 | 着速 | 落角 | 官方穿深 | 15,250码 | 1,893英尺/秒 | 10.58 | 3英寸 | 19,800码 | 1,701英尺/秒 | 15.54 | 4英寸 | 23,700码 | 1,610英尺/秒 | 20.59 | 5英寸 | 27,000码 | 1,555英尺/秒 | 25.42 | 6英寸 | 30,200码 | 1,523英尺/秒 | 30.58 | 7英寸 | 32,700码 | 1,515英尺/秒 | 34.92 | 8英寸 | 34,850码 | 1,519英尺/秒 | 38.95 | 9英寸 | 36,700码 | 1,534英尺/秒 | 42.73 | 10英寸 | 39,250码 | 1,583英尺/秒 | 48.90 | 12英寸 |
将官方数据与经验式计算值进行对比分析
垂直穿深(对Class A装甲)
装甲厚度 | 入射角度 | 官方弹道极限 | 计算弹道极限 | 比值 | 22英寸 | 9.86 | 1,882英尺/秒 | 1,821英尺/秒 | 103.3% | 20英寸 | 13.29 | 1,755英尺/秒 | 1,717英尺/秒 | 102.2% | 18英寸 | 17.52 | 1,661英尺/秒 | 1,626英尺/秒 | 102.2% | 16英寸 | 22.43 | 1,586英尺/秒 | 1,547英尺/秒 | 102.5% | 14英寸 | 29.08 | 1,530英尺/秒 | 1,499英尺/秒 | 102.1% | 12英寸 | 37.88 | 1,517英尺/秒 | 1,501英尺/秒 | 101.1% | 10英寸 | 48.74 | 1,583英尺/秒 | 1,584英尺/秒 | 99.9% |
水平穿深(对Class B装甲)
装甲厚度 | 入射角度 | 官方弹道极限 | 计算弹道极限 | 比值 | 3英寸 | 79.42 | 1,893英尺/秒 | 1,880英尺/秒 | 100.7% | 4英寸 | 74.46 | 1,701英尺/秒 | 1,711英尺/秒 | 99.4% | 5英寸 | 69.41 | 1,610英尺/秒 | 1,619英尺/秒 | 99.4% | 6英寸 | 64.58 | 1,555英尺/秒 | 1,573英尺/秒 | 98.9% | 7英寸 | 59.42 | 1,523英尺/秒 | 1,525英尺/秒 | 99.9% | 8英寸 | 55.08 | 1,515英尺/秒 | 1,519英尺/秒 | 99.7% | 9英寸 | 51.05 | 1,519英尺/秒 | 1,524英尺/秒 | 99.7% | 10英寸 | 47.27 | 1,534英尺/秒 | 1,534英尺/秒 | 100.0% | 12英寸 | 41.10 | 1,583英尺/秒 | 1,588英尺/秒 | 99.7% |
结论:官方数值与经验式计算值的差距极小。
16"/50 Mark 7,新炮与旧炮的穿深数据对比
垂直穿深(对Class A装甲)
穿深 | 新炮初速穿透距离 | 旧炮初速穿透距离 | 差值 | 比值 | 22英寸 | 16,600码 | 14,600码 | 2,000码 | 113.7% | 20英寸 | 20,200码 | 17,850码 | 2,350码 | 113.2% | 18英寸 | 24,000码 | 21,400码 | 2,600码 | 112.1% | 16英寸 | 28,200码 | 25,000码 | 3,200码 | 112.8% | 14英寸 | 32,800码 | 29,300码 | 3,500码 | 111.9% | 12英寸 | 38,000码 | 34,300码 | 3,700码 | 110.8% | 10英寸 | 42,200码 | 39,200码 | 3,000码 | 107.7% |
结论:新炮状态下,击穿相同厚度垂直装甲的距离,要比旧炮状态下增加12%左右。
水平穿深(对Class B装甲)
官方穿深 | 新炮初速穿透距离 | 旧炮初速穿透距离 | 差值 | 比值 | 4英寸 | 20,500码 | 19,800码 | 7,00码 | 103.5% | 6英寸 | 28,000码 | 27,000码 | 1,000码 | 103.7% | 8英寸 | 33,600码 | 32,700码 | 9,00码 | 102.8% | 10英寸 | 38,000码 | 36,700码 | 1,300码 | 103.5% |
结论:新炮状态下,击穿相同厚度水平装甲的距离,要比旧炮状态下增加3%左右。
新炮与旧炮的免疫区对比
对于一艘具备18英寸垂直装甲和6英寸水平装甲的目标(大致相当于衣阿华)而言,面对新炮与旧炮时各自的免疫区如下:
火炮状态 | 免疫区范围 | 免疫区大小 | 新炮(2,500英尺/秒) | 24,000-28,000码 | 4,000码 | 旧炮(2,425英尺/秒) | 21,400-27,000码 | 5,600码 |
对于一艘具备22英寸垂直装甲和8英寸水平装甲的目标(大致相当于大和)而言,面对新炮与旧炮时各自的免疫区如下:
火炮状态 | 免疫区范围 | 免疫区大小 | 新炮(2,500英尺/秒) | 16,600-33,600码 | 17,000码 | 旧炮(2,425英尺/秒) | 14,600-32,700码 | 18,100码 |
总结:对于16"/50 Mark 7型火炮而言,初速下降后,垂直穿甲能力的损失幅度要大于水平穿甲能力的提升幅度。从这个角度看,尽管降低初速能够将免疫区上限拉近,但免疫区下限的拉近程度会更大,有得不偿失之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