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16-5-24 10:36 编辑
条约巡洋舰的装甲防护 - 设计的演化及取舍权衡下的得失
本帖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主要资料来源:
Warships After Washingt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ve Major Fleets, 1922-1930 by John Jordan
U.S. Cruisers - An Illustrated Design History by Norman Friedman
British Cruisers: Two World Wars and After by Norman Friedman
British Cruisers of World War Two by Alan Raven and John Roberts
Japanese Cruisers of the Pacific War by Eric LaCroix & Linton Wells
German Capital Ships of World War II by M. J. Whitley
German Cruisers of World War II by M. J. Whitley
Pocket Battleships of the Deutschland Class by Gerhard Koop & Klaus-Peter Schmolke
Heavy Cruisers of the Admiral Hipper Class by Gerhard Koop & Klaus-Peter Schmolke
German Light Cruisers of World War II by Gerhard Koop & Klaus-Peter Schmolke
French Cruisers 1922-1956 by John Jordan & Jean Moulin
Gli Incrociatori Italiani by Giorgio Giorgerini & Augusto Nani
引言:
I believe that America, free from international complications and entanglements,
我认为,正是由于美国是一个远离复杂国际关系纠葛的国家,
free from the centuries-old prejudices which have kept Europe in a state of turmoil for a thousand years,
是一个远离将欧洲国家陷于长达千年的混乱状态的古老偏见的国家,
free from thoughts of aggrandizement or of territorial aggression,
是一个没有扩张倾向和领地守护思维的国家,
occupies the position in the world today which entitles her to the leadership, yea,
才使其在世界上占有了一席之地,并获得了如今的领导地位,
which compels her to assume the responsibility of bringing about such 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正因如此,美国必须承担起牵头这样一个国际会议的责任。
It must not be overlooked that we a in a position also of being able to establish and maintain the largest navy in the world if we so desire it.
同时请各位不要忽视,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同时也是一个能够建立并维持世界上最大舰队的国家。
We have the wealth, the material and the man power to outstrip in a naval program any and all nations.
我们有足够的财力、物力、以及人力,在海军竞赛中打败任何一个国家。
We make no threat; we desire to enter into no ruinous competitions.
我们并无威胁之意,我们并不愿陷入破坏性的竞争。
We seek an amicable adjustment of the problem, and will reduce if the nations will join us in an international compact.
我们想对这个问题开展友善的调解,如果在座各国能够与我们一同签订国际契约,我们愿意削减我们的海军。
——弗雷德里克·C·希克斯(Frederick C Hicks),纽约州众议员,海军事务委员会(Naval Affairs Committee)成员,1921年7月
第一部分:条约巡洋舰的起源及其设计的演化
签订于1922年的华盛顿条约,创造出了一种新的军舰种类——标准排水量不超过10,000长吨(10,160公吨),火炮口径不超过8英寸(203mm)的条约巡洋舰。由于条约扼杀了各国的主力舰建造计划,因而五大列强的目光都不一而同地转向了他们所能建造的最大型的军舰:条约巡洋舰。最终,签订海军军备限制条约的最初愿望被抛置在了一旁,各国海军又重新投入了新一轮的军备竞赛中,只不过,这一次的吞金巨兽的不再是主力舰,而是条约巡洋舰这一种新的舰种了。
那么从装甲防护的角度上来说,条约巡洋舰与早先的巡洋舰有什么样的区别呢?在其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又产生了哪些演化呢?
起源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各国海军的主力巡洋舰,是一种叫做轻装甲巡洋舰(Light Armoured-Cruiser)的舰种。按照传统,驱逐舰以上级别的军舰通常都配备有装甲防护,且通常都能抵挡自身或同级别军舰的火炮。例如一战时期的英国轻巡洋舰,其核心区域的装甲防护通常由3英寸厚度的舷侧装甲带与1英寸厚度的防护甲板构成,而在面对当时的德国轻巡洋舰所装备的10.5cm火炮与15cm火炮时,此等防护也确实是足够的。
时间推进到1910年代末期,巡洋舰的设计出现了大型化的趋势——英国海军首先建造了9,750吨级、装备7.5英寸(190mm)火炮的霍金斯级,法国人则在稍晚些时候建造了8,000吨级、装备6.1英寸(155mm)火炮的迪盖·特鲁安级。而美国与日本这两个在太平洋两岸互相遥望的潜在对手,又在轻巡洋舰的大类下造出了一种新的细分类型:侦查巡洋舰。美国人首先建造了7,000吨级、装备6英寸(152mm)火炮的奥马哈级,随后日本人又建造9,000吨级、装备200mm火炮的古鹰级,而美国人则开始着手于研究装备8英寸火炮的更大型的侦查巡洋舰。在这些设计的影响下,巡洋舰的设计走上了大型化的道路,并最终对华盛顿条约中的条款——标准排水量不超过10,000长吨(10,160公吨),火炮口径不超过8英寸(203mm)形成了影响。
古鹰级

动力舱段由外置的舷侧装甲带与装甲甲板负责保护,舷侧装甲带由76mm厚度/9度倾斜的NVNC装甲构成,而装甲甲板则是35mm厚度的NVNC装甲。
弹药库段则采取了内置装甲盒设计,弹药库的顶部是35mm厚度的NVNC装甲,侧面则是51mm厚度的NVNC装甲。请读者注意,这种设计,我们称之为弹药库单独防护,下文中还会多次见到。
然而无论是一战时期的轻巡洋舰还是日本海军的古鹰级,其典型对手所装备的不过是6英寸(152mm)级别的火炮而已,可条约巡洋舰却却需要面对8英寸(203mm)级别的火炮,两者在穿甲威力和爆炸威力上存在显著差距。然而依照20年代时的设计与制造水准,想要在10,160吨的限制下造出一艘装备8英寸火炮、并具备高航速的军舰,本就已经是一种挑战,而若要给这种军舰再加上足以抵御8英寸火炮的装甲,那只能说是天方夜谭了——真的是没有那么多富余的吨位啊。
既然如此,究竟应为条约巡洋舰配备何等程度的防护呢?既然无法为条约巡洋舰配备足以抵挡自身火炮的装甲防护,那么在两军交战之际,如何将不可避免的破坏尽可能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既然条约限定了吨位,那么如何将有限的装甲重量发挥出最高的防护效果呢?又有哪些部位是最值得用装甲去防护的呢?
面对着这些问题,各国设计师各自拿出了他们自己的选择。
最初的条约巡洋舰
英国
在日德兰海战中,英国海军有3艘战列巡洋舰因弹药库殉爆而沉没,如此严重而又突如其来的损失在海军内部的各个部门与派系之间掀起了一场浩大的风波,一时间口诛笔伐此起彼伏、唇枪舌战不绝于耳,对于皇家海军日后的组织机构及人事运用形成了相当深远的影响。由于这个原因,在战后的军舰设计中,无论是巡洋舰还是战列舰,其弹药库的防护都得到了最为优先的对待。至于动力舱段,由于条约巡洋舰装备了大功率的动力系统,其动力舱段长度很大,而装甲的重量却又非常受限,难以布置有效的装甲。因而在权衡之下,英国海军在其最初的条约巡洋舰上采取了重点保护弹药库,动力舱只保留弹片防护水准的思路,并用弹药库单独防护的设计达到了这个目的。
肯特级

弹药库处于单独的内置装甲盒保护之下,主炮发射药库两侧的装甲厚度达到4英寸(102mm),顶部的装甲厚度也达到3英寸(76mm);主炮炮弹库则仅具备1英寸(25mm)厚度的防护(因为炮弹不易殉爆);副炮弹药库的防护水准比主炮弹药库略低,其两侧装甲厚度为3英寸(76mm),顶部则为2英寸(51mm)。
动力舱段仅具备抵挡弹片级别的防护水准,其舷侧部分厚度为1英寸(25mm),下甲板厚度则为1.5英寸(38mm)。
主炮塔与炮座只具备1英寸(25mm)厚度的防护,只能抵御弹片,而无法抵挡直击弹。
在肯特级之后,英国海军又建造了伦敦级与多赛特郡级条约巡洋舰,这两者的防护设计与肯特级大致相同,三者合称郡级,是为英国海军的第一代条约巡洋舰。
美国
美国海军也同样选择了弹药库单独防护的设计,然而美国人并没有接连损失三艘战列巡洋舰这样让人难以忘怀的经历,因而对于弹药库的防护并没有英国人那样看的那么重。从成型的设计上可以看到,美国人未打算放弃对其他区域的防护,其装甲分布较为均衡,弹药库段、动力舱段、以及炮塔和炮座,均具备一定程度的防护。然而在有限的装甲重量面前,均衡便意味着样样稀松,各处都有一定程度的防护,但却都没有足够的防护。
彭萨科拉级

弹药库由单独的内置装甲盒保护,侧面装甲厚度为4英寸(102mm),顶部装甲厚度则为1.75英寸(44mm)。
动力舱段舷侧装甲带厚度为2.5英寸(64mm),水平装甲厚度则为1英寸(25mm)。
主炮塔正面装甲厚度为2.5英寸(64mm),顶部为1.5英寸(38mm),然而炮座厚度仅为0.75英寸(19mm);司令塔的装甲厚度为1.25英寸(32mm)。
北安普顿级

相比彭萨科拉级,北安普顿级减少了一座炮塔,内部布局有所调整,装甲防护设计也得到了一定优化。
弹药库由单独的内置装甲盒保护,侧面装甲厚度为3.75英寸(95mm),顶部装甲厚度则为2英寸(51mm)。
动力舱段舷侧装甲带厚度为3英寸(76mm),水平装甲厚度则为1英寸(25mm)。
主炮塔正面装甲厚度为2.5英寸(64mm),顶部为1.5英寸(38mm),炮座厚度加强至1.5英寸(38mm);司令塔的装甲厚度为1.25英寸(32mm)。
日本
传统上来说,军舰的装甲是安装在船体结构上的,装甲板本身并不参与结构强度。然而装甲板本身便具备非常优秀的物理性能,如果能让其承担结构强度的话,无疑能节省相当大一部分的结构材料重量。本着这个目的,日本海军建造了实验性质的夕张级,并用小一号的体量达到了与先前的更为大型的军舰几乎相同的性能。在随后建造的古鹰级和青叶级上,日本海军继续运用了这种设计手法,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较为有效地掌握了装甲参与舰体结构强度的方法。由于舰体结构重量的减轻,富余出来的吨位便可运用到装甲防护等其他范畴上,因而妙高级获得了相当厚重的装甲防护。自信的日本海军设计师认为,在火力、防护、机动这三大要素上,他们不用牺牲任何一个方面,也依然能建造出符合条约吨位限定的军舰——可惜结果却是事与愿违的,与古鹰级、青叶级一样,妙高级在实际建成后也大大的超重了。
妙高级

相比古鹰级,妙高级的吨位有了显著增长,因而其防护水准自然也有了明显的提升。不过与古鹰级不同的是,妙高级并未采用弹药库单独防护的设计,其动力舱段与弹药库段的防护合为一体,置于统一的装甲盒保护之下。
妙高级的弹药库段与动力舱段防护水准相同,舷侧装甲带由102mm厚度/12度倾斜的NVNC装甲构成,而装甲甲板则是35mm厚度的NVNC装甲;主炮塔与炮座则仅具备25mm厚度的防护。
法国
在1920年代,法国人的冶金技术是要落后于英美同行的,反映到军舰建造上,便是当法国人普遍采用软钢来建造军舰结构时,英美日意四国已经普遍开始使用性能更好的钢材,如HT、DS、STS等。因此在确保船体结构强度相当的前提下,这些国家可以在军舰结构上节省下一些重量,并将其用于强化军舰的火力、防护、或机动等核心要素上。从这个角度来看,法国人在这场巡洋舰的造舰竞赛中实际上处于颇为不利的态势。由于这个原因,最初的法国条约巡洋舰,其舰体结构部分占据了约50%的吨位,再加上动力系统与武备后,留给装甲的吨位已是所剩无几。因而其设计上只得选择放弃防护以保全火力与机动,除了弹药库、主炮塔、司令塔、舵机舱等关键区域具备弹片防护能力外,其余部位属于无装甲的裸奔设计,主要依靠基于16道横舱壁的分舱系统来进行止损,以期将受害区域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迪凯纳级

弹药库由单独的内置装甲盒保护,侧面装甲厚度为30mm,顶部装甲厚度则为20mm。
主炮塔与司令塔装甲厚度为30mm。
意大利
与日本海军一样,意大利海军的条约巡洋舰设计也颇有野心,其第一代条约巡洋舰的性能可圈可点,具备8门203mm火炮的标准火力配置,中等偏上的防护水准,以及最为强大的动力输出(15万轴马力)。有趣的是,这两家不光在设计追求上颇为类似,在建造结果上也颇为类似——与日本海军一样,意大利海军的条约巡洋舰,也同样超重了。
特伦托级

意大利人并没有像英美那样采用弹药库单独防护设计,而是采用了整体的装甲盒设计,其动力舱段与弹药库段均置于完整而连贯的装甲盒保护之下。
舷侧装甲带厚度为70mm,水平装甲厚度为50mm;主炮塔正面与司令塔的装甲厚度达到了100mm,而炮座装甲的厚度也达到了70mm。
点评
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代条约巡洋舰的防护水准,总体来看还是比较弱的,只有超重的妙高级与特伦托级具备较好的防护水准,英美两国的设计上则有颇多的权衡与妥协,至于技术落后的法国人,更是造出了个几乎裸奔的迪凯纳级,其装甲重量仅有459公吨!
这其中的原因,除了留给装甲的吨位十分有限之外,还因条约巡洋舰的舰体尺寸仅次于主力舰,因而需要防护的面积相当之大有关。要知道,即便是像肯特级那样精打细算,重点保护弹药库而其余部位只具备弹片防护水准的设计,也依然占用了1,025长吨(1,041公吨)的装甲!由此可见,在严格限定的吨位下设计军舰,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差事。
单以设计思想而论,在装甲重量严重受限的情况下,神教认为还是英国人的设计手法更为优秀一些——毕竟动力舱受损不过是航速下降,而弹药库殉爆却足以导致灭顶之灾。而美国人那种比较均衡的设计,则只适合在装甲重量相当富裕的情况下采用。
防护水准的逐步升级
在早期的条约巡洋舰设计上,我们可以看到诸多的不得已之处,因而在后续的舰型设计上,各国都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先前的薄弱环节——防护水准。其中英法两国由于其初代设计在防护上牺牲较大,因而这两个国家很快便拿出了改善防护的新设计。
英国
本土与殖民地之间的航运路线,是维持大英帝国运转的核心命脉,因而英国需要建造大量的巡洋舰来保护其航运路线。然而间战时期的英国,尽管名义上依旧是日不落帝国,然而其经济实力在战争消耗与经济萧条的打击下,早已不复当年了。因而在现实需求面前,皇家海军做出了妥协,选择了建造较小一些的巡洋舰,以在有限的经费下维持尽可能多的军舰数量。约克级的设计,由此应运而生。
约克级

由于肯特级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弹药库防护,因而在约克级上,其防护设计的主要改进方向,便落在了动力舱段上。
弹药库依旧采用单独防护设计,其两侧的装甲厚度为4英寸(102mm),顶部则为2.5英寸(64mm)。
动力舱段采用外置装甲盒设计,舷侧装甲带厚度为3英寸(76mm),水平装甲厚度为1.5英寸(38mm)。
主炮塔与炮座依然只具备1英寸(25mm)厚度的防护,只能抵御弹片,而无法抵挡直击弹。
日本
日本海军所建造的妙高级,原本就已经具备了当时首屈一指的防护水准,然而改进的愿望总是永不停息的,而这个时代又恰恰是日本海军著名设计师辈出的时代,当前卫的藤本喜久熊代替保守的平贺让出任新型巡洋舰的主要设计师时,变化就更是在所难免的了。
高雄级
相比妙高级,高雄级在防护设计上的改进,主要体现在对弹药库段的防护上——弹药库段的舷侧装甲带厚度增加到了127mm,且其下方增设了一道厚度自76mm渐减到38mm并一直延伸至舰底的水下装甲带,用于对水中弹形成防护;此外弹药库段的水平防护装甲,厚度也增加到了47mm。
至于动力舱段的防护设计,高雄级与妙高级并无显著区别。
法国
相比英国海军,法国人的初代条约巡洋舰的防护水准更为不堪,因而其改进的意愿也最为迫切和真挚——他们是第一个甘于通过牺牲航速为代价来换取防护的(在后续的内容中我们会看到,这种牺牲还将在英国和意大利的新设计上再次出现)。通过减少1轴动力、牺牲2节航速为代价,法国人在其新设计的军舰上配备了相对较好的防护——虽然仍然比不过老对手意大利的特伦托级,然而比起自家的迪凯纳级来说,已经是好太多了。
絮弗伦级

絮弗伦级依旧采用弹药度单独防护的设计,动力舱段上则敷设了一条舷侧装甲带——然而由于这条装甲带并没有与具备足够厚度的甲板相连,因而并未能形成装甲盒的布局。
弹药库两侧的装甲厚度为50mm,顶部为20mm;动力舱舷侧装甲带厚度同样为50mm。
至于主炮塔与司令塔,其装甲厚度仍旧维持在30mm的水平上。
福煦号

在法国人着手计划絮弗伦级的三号舰时,他们发现自己对于条约条款的理解与执行情况,似乎要比其他国家更为严格。华盛顿条约中所采用的标准排水量,是一个人为划定的并不足够精确的标准,按照定义,标准排水量中包含了弹药、食品、饮用水等消耗品,但由于这些消耗品是可以随时增减的,无法对其进行定量的限制,因此签约国多有使用少算消耗品的方式来人为地控制标准排水量(即计算标准排水量时使用的消耗品重量低于实际作战时的搭载量)。从福煦号开始,法国人也用上了这种手法,并获得了250长吨(254公吨)的富余重量,而这些重量则大多被用到了继续强化防护上。
与絮弗伦级的前两艘舰相比,福煦号在防护设计上最主要的变化,是将前两艘舰上的外置的动力舱段装甲带改成了内置装甲,形成了装甲带与防雷装甲互相结合的设计。
弹药库两侧的装甲厚度加强至54mm,顶部仍旧维持在20mm;动力舱段的内置装甲带厚度也同样加强至54mm,且防护高度也有了明显的提升——然而缺少水平装甲的问题依然未得到解决。
迪普莱号
待到建造絮弗伦级的四号舰时,法国人又在少报漏报消耗品的道路上更进一步,再次挪出了185长吨(188公吨)的重量,而舰体的防护水准也再次得到了提升。
弹药库两侧的装甲厚度加强至60mm,顶部加强至30mm;动力舱段的内置装甲带厚度也同样加强至60mm。
点评
在这一阶段,各国并没有拿出什么真正具备颠覆性意义的设计,然而小步快跑式的持续改进,却是一刻也不曾停息的。以法国海军为例,其所建造的4艘絮弗伦级,尽管名义上同属一级,然而前2艘的防护设计与后2艘截然不同,后2艘之间也存在着细节上的调整。我们只消看看装甲所占用的重量,便可知其防护设计发生了多大的变化——絮弗伦号的装甲重量仅有645公吨,而到迪普莱号时则已经增长到了1,553公吨,足足增加了一倍有余!
重防护型条约巡洋舰的崛起
时间推进至1920年代末期,各国所建造的初代条约巡洋舰,或已投入服役,或已接近完工。除了日本海军之外,其余四大列强的条约巡洋舰,在防护设计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缺憾之处,因而强化防护,成为了海军设计师们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当然了,想要强化防护,光靠意愿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技术水平的支持。幸运的是,1920年代末期时,恰好也是高压锅炉系统蓬勃发展的时代,新型的动力系统具备更高的功率-重量比,除了在重量方面有所减轻外,还能减小动力系统所占用的空间,进而缩小舰体、减轻结构重量,为强化装甲防护创造有利的条件。
在这样的主观意愿与客观技术条件的双重支持下,第二代的条约巡洋舰,便应运而生了。
英国
最早拿出了重防护设计方案的,是早先已经在约克级上实现了小步快跑式改进的英国人。通过减少2个锅炉/牺牲2节航速,全新的萨里级在装甲防护上得到了显著强化。
萨里级

萨里级的整体防护设计,仍旧沿用弹药库单独防护的设计风格,然而在装甲厚度上则比约克级有了更进一步的强化。
弹药库两侧的装甲厚度提升至5.75英寸(146mm),顶部也达到了3英寸(76mm)。
动力舱段舷侧装甲带厚度同样提升至5.75英寸(146mm),水平装甲厚度则提升至2.25英寸(57mm)。
至于主炮塔与炮座,则依然只具备1英寸(25mm)厚度的防护。
然而可惜的是,这级强大的战舰尚未开工,便被政治家们击沉在了设计图纸上——由于英国方面已邀请其他列强共赴伦敦商议新的军备限制协议,因而出于展示诚意的目的,英国人自行取消了该级的建造计划。
意大利
与英美日这三个国家不同的是,意大利海军根本就没有超无畏舰——其战列舰队颇为老旧,且只装备了12英寸的火炮,不仅远不如英美日三国的16英寸级别火炮战列舰,也要输给法国的装备340mm火炮的布列塔尼级。且由于战列舰的航速低下,无法与巡洋舰及驱逐舰组成的高速部队形成有效配合,因而意大利海军期望能建造一级具备充足防护,能够在主力舰缺席的情况下充当中流砥柱的强力巡洋舰——起初,他们甚至提出了8门203mm火炮、200mm舷侧装甲带、32节航速这样令人瞠目结舌的指标。
这样夸张的指标,显然是无法在10,000长吨的范围内实现的;然而意大利海军的设计师们向来以其创造性而闻名,这一次他们也同样没有辜负这份美誉,拿出了一份与先前的特伦托级完全不同的设计。通过运用长艏楼结构、轻量化舰体、以及装甲参与舰体结构等设计手法,舰体结构的重量得以大幅降低;而在采用了双轴动力系统并降低了动力系统功率需求后,又降低了动力系统的重量与占用空间,并使得舰体结构重量得以进一步减轻。通过结合这些手法,意大利海军的设计师们成功设计出了一级装甲防护水准空前强大的巡洋舰——即便是超条约的美国海军巴尔的摩级,也并未在装甲防护上超出扎拉级的水准。
扎拉级

扎拉级的防护设计,整体上沿用了特伦托级的布局——由完整覆盖动力舱段与弹药库段的装甲盒来保护舰体的核心区域,然而其装甲厚度则有了长足的进步。
舷侧装甲带的厚度达到了150mm,下段削薄至100mm;水平装甲的厚度也达到了70mm;主炮塔正面、炮座、以及司令塔的装甲厚度同样高达150mm。
扎拉级四姐妹的装甲重量,全都达到了创纪录的2,700吨上下,即便是以重装甲防护而闻名的日本海军妙高级、高雄级、以及英国海军的萨里级,在扎拉级面前也只能相形见绌了。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扎拉级的吨位是明显超重的,且与各国普遍采用的偷报漏报消耗品的小打小闹不同,与妙高级那样的因估算错误而导致的超重不同,扎拉级是从设计阶段就故意违反了吨位限制,以追求意大利海军所期望获得的装甲防护水准的。
法国
随着意大利海军开始建造扎拉级后,法国人意识到其有必要做出回应。最初法国人考虑在絮弗伦级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装甲,然而絮弗伦级的设计毕竟天资有限,改进余地不大,因而最终法国人还是采取了一种结合了最新的技术发展成果的全新设计。与意大利人相似,法国人在阿尔及尔号上也同时采用了舰体结构减重与动力系统减重这两种手法。尽管意大利人选择了长艏楼而法国人选择了平甲板,意大利人选择了双轴而法国人选择了四轴,但结果却是殊途同归的——法国人同样建造出了一级非常优秀的重防护型巡洋舰。
阿尔及尔号

阿尔及尔号的防护设计完全抛弃了此前的絮弗伦级的落后设计风格,采取了符合时代潮流的装甲盒设计。
舷侧装甲带的厚度达到了110mm,且其后方还重叠有40mm厚度的防雷装甲,而水平装甲的厚度则高达80mm(部分区域为30mm)。
主炮塔正面、炮座、以及司令塔的装甲则达到了100mm。
除了优秀的装甲防护外,阿尔及尔号的动力舱段还配备了颇具一定规模的鱼雷防护系统,这在巡洋舰中是极为罕见的。通过这些防护体系的加持,阿尔及尔号获得了堪与扎垃级并驾齐驱的优秀防护。
美国
与日意两国有意或无意的超重不同,美国海军最初的两型条约巡洋舰——彭萨科拉级与北安普顿级,却是吨位严重低于条约限额的。而由于这两级舰的防护水准不甚理想——甚至被媒体描述为“锡皮”以及“拿着大锤的鸡蛋”,因而在发现了吨位不足的情况后,美国海军立即就其新一代条约巡洋舰的设计做出了调整。在当年度计划建造的5艘巡洋舰中,除了2艘因交给私营船厂建造而难以更改设计(后成为波特兰级)的之外,其余3艘均按照更新的设计做了调整,与后来陆续建造的4艘姐妹舰一起,成为了新奥尔良级。
尽管美国人的海战经验并不丰富,但从设计角度上来说,他们却经常能推出引领时代潮流的理念。建造于一战时期的内华达级战列舰,开创了“All or Nothing”的设计风潮,而这股风潮在得到了英国海军的效仿与背书后,得以在列强中逐渐推广,成为了间战及二战时期广泛采用的设计模式。而间战及二战时期另一个广泛被采纳的设计理念——免疫区,也同样是由美国海军所发明的。在设计新奥尔良级时,美国海军第一次将免疫区的概念运用到了防护设计要求上——在此之前的军舰,大多是以给定的装甲厚度作为设计要求的,即便是按照期望防护的火炮型号作为防护设计要求,也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免疫距离区间。
新奥尔良级

根据设计要求,新奥尔良号在60度的航向夹角(90度为双方平行)下,其动力舱段应能在15,000-24,000码距离间免疫自身火炮,而弹药库段则应能在12,000-24,000码距离间免疫自身火炮。
弹药库段仍旧采用的是单独装甲盒防护,前部弹药库侧面装甲厚度为4英寸(102mm),后部弹药库侧面装甲厚度为4.75英寸(120mm),顶部装甲则均为2.25英寸(57mm)。
动力舱段舷侧装甲带厚度为5英寸(127mm),下段削薄至3英寸(76mm);水平装甲厚度则为2.25英寸(57mm)。
主炮塔正面装甲厚度高达8英寸(203mm),顶部也有2.75英寸(70mm),炮座厚度则达到了5英寸(127mm);司令塔的装甲厚度同样为5英寸(127mm)。
除此之外,在新奥尔良级的前部弹药库段,其水线附近还敷设有一道1.25英寸厚的薄装甲带(高度与动力舱段的主装甲带相同),可起到一定的弹片防护效果,提升对储备浮力的保护能力。
尽管弹药库的侧面装甲厚度低于动力舱段的舷侧装甲带,然而由于其位置处在水下,因而防护效果是要优于动力舱段的——这一点从其免疫区设计指标也能看出。此外,尽管前部弹药库段的侧面装甲厚度低于后部弹药库段,但两者的防护水准是大致相当的——其原因是前部弹药库段的水线附近设有一道薄装甲带,炮弹需首先击穿这道装甲带才能击中位于船体内部水线以下的弹药库装甲盒,因而这两层装甲会共同参与前部弹药库段的舷侧防护。
点评
相比最初的条约巡洋舰,1930年前后建造的这批重防护型条约巡洋舰,在防护水准上有了明显的进步,大多都达到了能够有效抵挡6英寸火炮、并在一定程度上抵挡8英寸火炮的水准。条约巡洋舰的设计,发展到这一个阶段,已经基本到达了当时技术条件下的顶峰状态。
第二部分:设计思路的差异及其背后的取舍得失
在第一部分中,我们简单介绍了条约巡洋舰的起源与发展,并论述了其防护设计不断强化的过程。针对提升防护的需求,各个国家拿出了各自不同的设计,展示出了不同的设计思路,同时由于吨位或技术条件的限制,这些设计的背后也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权衡与取舍,所以在接下来的这个篇章,我将重点就这些差异进行探讨和分析。
美国与日本的万吨级重防护巡洋舰
首先,我打算以美国和日本为切入点,就这两个国家的万吨级重防护巡洋舰在防护设计上的取舍,同各位进行分析。
美国
在新奥尔良级之后,美国海军投入了布鲁克林级轻巡洋舰的建造。相比之前的条约巡洋舰,新设计的布鲁克林级在整体布局上有了较大的革新,且防护设计上也有了新的进化,开创了美国海军条约巡洋舰的新篇章。随后美国海军又以其为蓝本,建造了威奇塔号重巡洋舰。及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伴随着急需扩充军备的压力,美国海军的设计师们又以布鲁克林级和威奇塔号为蓝本,赶制出了修改幅度较为有限的克利夫兰级轻巡洋舰和巴尔的摩级重巡洋舰,以便能够迅速开工大量建造的设计。而在总结了战争中的实践经验后,他们又拿出了布局略作调整的进一步改进版本——法戈级轻巡洋舰与俄勒冈城级重巡洋舰。在这些近10年后拿出的设计上,我们依然能看到布鲁克林级设计风格的影子,可见当初奠定下的设计基础确实经典。
基于以上的原因,我将以布鲁克林级作为范本,对美国海军新一代巡洋舰的防护设计进行介绍。
布鲁克林级
布鲁克林级的防护设计,在部分沿用早先设计的同时,也做出了一定调整。其前部弹药库、动力舱段、以及后部弹药库这三个区域,分别采用了三种不同的防护模式——前部弹药库段采用平甲设计、动力舱段采用常规的装甲盒设计、后部弹药库段采用内置单独装甲盒设计。能在一艘军舰上同时兼具三种不同的防护设计,这在整个战舰设计史上也是并不多见的。
布鲁克林级所采用的三种不同的防护模式的示意图

从这张示意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三种不同设计各自的特征:
常规的装甲盒,由提供垂直防护功能的舷侧装甲带与提供水平防护功能的装甲甲板共同构成,其优点是保护范围较大,缺点则是需要花费较多的装甲重量。
弹药库单独装甲盒,相当于一个仅仅围绕着弹药库布置的缩小版的装甲盒,其优点是所需占用的装甲重量较小,缺点则是仅能保护弹药库,而无法保护船体的储备浮力。如果想要在弹药库单独装甲盒的设计上兼顾储备浮力保护,那么便可以在水线附近加装一道轻装甲带——这样的设计,我们已经在新奥尔良级上面见识过了,但布鲁克林级上并未采用这种设计。
平甲设计的特征在于主要依靠位于水线以下的甲板装甲来提供防护效果,由于取消了舷侧装甲带,因而命中水线附近的炮弹会径直穿入船体,并撞上这层装甲。换句话说,采用了这种设计后,水平装甲可同时提供水平防护和垂直防护的作用——但代价则是放弃对水线附近储备浮力的保护。此外为了避免入水较深的炮弹绕过这道装甲并从其下方穿入船体,还可在水平装甲下沿的船体上安装舷侧装甲,以抵挡水中弹。
布鲁克林级的装甲布局示意图

前部弹药库采用平甲设计,水平装甲厚度2英寸(51mm),水平装甲下沿的水下装甲带厚度同样是2英寸(51mm)。
动力舱段采用常规的装甲盒设计,舷侧装甲带厚度5英寸(127mm),下段削薄至3英寸(76mm);水平装甲主体部分厚度2英寸(51mm),靠近舷侧的部分厚度1.75英寸(44.5mm)。
后部弹药库段采用内置单独装甲盒设计,弹药库侧面的装甲厚度为4.7英寸(120mm),顶部的装甲厚度为2英寸(51mm)。
主炮塔正面装甲厚度达到6.5英寸(165mm),顶部也有2英寸(51mm),炮座装甲厚度则达到6英寸(152mm);司令塔的装甲厚度则为5英寸(127mm)。
布鲁克林级的动力舱段装甲横剖图

已知布鲁克林级的型深为42英尺0.875英寸,而其主装甲带的高度约为型深的22%,故其主装甲带高度约为2.9米。
以布鲁克林级为代表的美系巡洋舰,主要特征是具备较好的水平防护,舷侧防护单论装甲厚度也是比较理想的,然而其防护范围却相对较小一些,外置的装甲带仅覆盖了动力舱段,且高度也并不突出,导致对储备浮力的保护效果较弱。且由于水下部分并无有效防护,故面对日本91式穿甲弹这样的水中弹道得到过优化的炮弹时,可能会出现炮弹绕过舷侧装甲带,从其下方的无防护区钻进舰体内部的危险情况。
布鲁克林级博伊斯号的前部弹药库段中弹示意图

尽管布鲁克林级的前部弹药库段已经敷设有一条水下装甲带,然而实战证明,其延伸幅度还是不够!在第二次萨沃岛海战(日方称サボ島沖海戦)中,布鲁克林级的博伊斯号就遇到了这种情况,一枚日方发射20.3cm的91式穿甲弹绕过了水下装甲,直接钻入弹药库中并爆炸。幸好从船体破口处涌入的海水迅速淹没了弹药库,否则一旦发生殉爆,便会导致当场沉没的惨剧了。
威奇塔号
与布鲁克林级相比,威奇塔号的防护设计并无多大差异,然而由于其是重巡洋舰,因而各部位的装甲厚度大多有所升级。
舷侧装甲带厚度增至6英寸(152mm),下段削薄部分也增至4英寸(102mm);水平装甲厚度则增至2.25英寸(57mm)。
主炮塔正面装甲厚度达到8英寸(203mm),顶部达到2.75英寸(70mm),炮座装甲厚度则达到7英寸(178mm);司令塔的装甲厚度也有6英寸(152mm)。
克利夫兰级
作为布鲁克林级的优化版,克利夫兰级在防护设计上与其前身并无多大分别,仅有些微调整。
前部弹药库段,水平装甲厚度2英寸(51mm),水平装甲下沿的水下装甲带厚度同样是2英寸(51mm)。
动力舱段,舷侧装甲带厚度5英寸(127mm),下段削薄至3英寸(76mm);水平装甲厚度2英寸(51mm)。
后部弹药库段,侧面装甲厚度为4.7英寸(120mm),顶部装甲厚度为2英寸(51mm)。
主炮塔正面装甲厚度达到6英寸(152mm),顶部也有3英寸(76mm),炮座装甲厚度同样为6英寸(152mm);司令塔的装甲厚度则为5英寸(127mm)。
巴尔的摩级
巴尔的摩级相当于威奇塔号的升级版本,吨位得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防护设计上并无太大分别,仅有些微调整。
舷侧装甲带厚度为6英寸(152mm),下段削薄至4英寸(102mm);水平装甲厚度增至2.5英寸(64mm)。
主炮塔正面装甲厚度达到8英寸(203mm),顶部达到3英寸(76mm),炮座装甲厚度则为6.3英寸(160mm);司令塔的装甲厚度也有6英寸(152mm)。
巴尔的摩级的动力舱段装甲横剖图

已知巴尔的摩级的型深为42英尺11.875英寸,而其主装甲带的高度约为型深的22%,故其主装甲带高度约为3米。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到,巴尔的摩级的装甲布局,与布鲁克林级并无本质区别。
关于美国巡洋舰的装甲重量
由于官僚主义的原因,美国海军对于装甲重量的计算是与其他国家有着较大不同的,船体上由造修局(BuC&R)以及其继承者造船局(BuShips)所负责的部分均计入船体重量,而由军械局(BuOrd)所负责的部分才计入装甲重量。出于这个原因,水平装甲等本应被计入装甲的部分,在美国船上却被计入了船体部分,因此尽管美国巡洋舰的装甲重量均有资料可查,但并未在上文中提及,以免看文章不仔细的读者产生误解。
点评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海军的新一代巡洋舰,其总体特征是水平防护较好,舷侧防护厚度足够,然而其防护范围有所不足,对储备浮力的防护较弱。即便是摆脱了条约束缚的克利夫兰级和巴尔的摩级上,由于其设计依然基于布鲁克林级的构架,因而这些问题也并未得到妥善解决。
同时,由于其装甲带高度并不大,也不具备鱼雷防护系统,且除了前部弹药库段之外也没有向水下延伸的装甲带,加之其主要对手装备的又是擅长水中弹道的炮弹,因而对于水中弹的防护也是其主要的弱点。
以布鲁克林级为代表的美国新一代巡洋舰所采用的防护设计手法,可说是在有限的吨位下追求防护强度而牺牲防护范围的典型。
日本
在第一部分中,我们已经简单介绍了妙高级与高雄级的防护情况。在此之后,日本海军又建造了最上级与利根级这两型万吨级巡洋舰,其防护设计得到了进一步升级。由于妙高级、高雄级、最上级、利根级这四型日本海军的万吨级巡洋舰,在防护设计上具备一脉相承、逐级精进的特征,因而我将以这四级为轴线,讲解其演化的过程与设计上的取舍得失。
妙高级
我们前面已经讲过,妙高级的防护设计,采用的是将动力舱段与前后两个弹药库一并置于装甲盒保护下的设计,作为日本海军万吨级巡洋舰的基础,这个设计在后续的三级舰上也得到了延续。
妙高级的侧视图

从图中可以看到,尽管装甲盒完整覆盖了舰体核心区域,但前后两个弹药库段的装甲带高度,与动力舱段是有所不同的——这是由于弹药库的占用空间相对较小,特别是其高度明显低于锅炉舱,因而出于节省装甲重量的考虑,不需要为弹药库段设置与动力舱段等高的装甲带。
妙高级的动力舱段装甲横剖图

妙高级的装甲防护,是按照对15cm火炮直接防护、对20cm火炮间接防护来设计的。
动力舱段主装甲带厚度102mm/12度倾斜,水平装甲厚度35mm(靠近舷侧的部分减少至32mm),材质均为NVNC。
弹药库段主装甲带厚度102mm/12度倾斜,水平装甲厚度35mm,材质均为NVNC。
主装甲带总长度123.15米;其中动力舱段装甲带长度82.6米,高度3.5米;前部弹药库段装甲带长度24.3米,后部弹药库段装甲带高度长度16.45米,高度则均为2米。
妙高级具备鱼雷防护系统,其保护范围主要集中在动力舱段,长度约93米,在船体最宽处防护纵深可达到2.5米。防雷体系主要由隔舱、水密钢管、以及由两层29mm厚度的HT叠加而成(总厚度58mm)的防雷装甲构成。
妙高级的装甲重量达到了1480.9吨,防御材料的重量则达到了543.6吨,合计2024.5吨。
注释:对于防护体系中由HT或DS等非装甲钢构成的部分(如防雷装甲),日本海军是不计入装甲,而计入防御材料的。
高雄级
我们前面已经讲过,高雄级的防护设计与妙高级较为接近,其改进方向主要体现在对弹药库段的防护上。
高雄级的侧视图

从图中可以看到,高雄级的弹药库段装甲带,其高度相比妙高级有了明显的提升。出于防护水中弹的考虑,日本海军在高雄级上引入了延伸至舰底的水下装甲带的设计,此后这种设计不仅在随后的最上级与利根级上得到了沿用,连大和级战列舰上也同样采纳了这种防护模式。
高雄级的动力舱段装甲横剖图

动力舱段主装甲带厚度102mm/12度倾斜,水平装甲厚度35mm(靠近舷侧的部分减少至32mm),材质均为NVNC。
弹药库段主装甲带厚度127mm/12度倾斜,水平装甲厚度47mm(在炮座装甲以内则减少至38mm),材质均为NVNC。
主装甲带总长度119.8米;其中动力舱段装甲带长度82.4米,高度3.5米;前部弹药库段装甲带长度20.95米,后部弹药库段装甲带高度长度16.45米,高度则均为2.5米。
弹药库段主装甲带的下方,增设了一道水下装甲带,厚度自76mm渐减至38mm,材质同样为NVNC。
高雄级的鱼雷防护系统,设计上与妙高级大致相当,主要区别在于防雷装甲的材质有所变化,改为由两层29mm厚度的DS叠加而成(总厚度58mm)。
高雄级的装甲与防御材料总重量,合计达到了2368.2吨。
关于日本海军巡洋舰的炮塔炮座防护
关于日本海军条约巡洋舰的防护设计,最常受人诟病之处,恐怕就是其炮塔炮座的防护——众所周知,其炮塔炮座仅有25mm的弹片级别防护。装甲厚度很薄,这一点确实毫无疑问,但若有人说其设计存在很大问题,很容易导致殉爆,那就是纯属无知了。下面我以高雄级为例,对其炮塔炮座防护设计予以介绍。
高雄级的炮塔炮座防护示意图

我们可以看到,1、3、5号炮塔(即未抬高的炮塔)的炮座装甲,都是与装甲甲板直接相连的,而在炮座内部靠近装甲甲板开口处,则设有一个喇叭口状的环形装甲,起到保护弹药提升井的作用;2号与4号炮塔(即抬高的炮塔)的炮座装甲则未与装甲甲板直接相连,而是在中甲板层面上缩小为直筒状的环形装甲,同样是起到保护弹药提升井的作用。
1号与3号炮塔下方的喇叭口状装甲,其厚度从上至下由63mm逐渐增厚至127mm;2号炮塔与4号炮塔下方的直筒状装甲,其厚度则由76mm逐渐增厚至127mm;至于5号炮塔下方的喇叭口状装甲,其厚度则是由63mm逐渐增厚至102mm;这些装甲的材质均为NVNC。
由于这些环形装甲的存在,想要将炮弹直接打入发射药库,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最上级
最上级的防护设计,相比高雄级又有了进一步的改良,其防护设计要求提升为弹药库段对20cm火炮防护,动力舱段对15.5cm火炮防护,并且还兼顾了对鱼雷和水中弹的防护。
从设计角度来说,最上级的防护设计,主要发生了以下改动:
1)沿用了高雄级上的水下装甲带,并将其运用范围扩大到了整个核心区域,将弹药库段与动力舱段一并纳入了这套防护体系中。
2)将主装甲带的倾斜角度由12度提升至20度,有效提升了其抗弹性能。
最上级的动力舱段装甲横剖图

动力舱段装甲带高度6.5米,带20度倾斜,其上半部分(即主装甲带)由NVNC构成,厚度100-65mm,高度2.55米;下半部分(即水下装甲带)由CNC构成,厚度65-25mm,高度3.95米;水平装甲内侧部分厚度35mm,外侧部分厚度60mm/20度倾斜(与水平面的夹角),材质为CNC。
弹药库段装甲带高度4.5米,整体均由NVNC构成,140-30mm厚度/20度倾斜;水平装甲厚度40mm,材质为CNC。
主装甲带总长度132.01米;其中动力舱段装甲带长度78.15米;前部弹药库段装甲带长度32.4米,后部弹药库段装甲带高度长度21.46米。
最上级的装甲与防御材料总重量,合计达到了2074.7吨。
利根级
利根级的防护设计,相比最上级又有了一些细微调整,尽管其装甲总重量并未增加,但由于减少了一座炮塔,并采用了全前置的布局,因而其核心区域更为紧凑,装甲厚度得以加强,整体防护效果也得到了提升。
利根级的动力舱段装甲横剖图

动力舱段装甲带高度6.95米,带20度倾斜,其上段(即主装甲带)由NVNC构成,厚度100-65mm,高度2.6米;中段及下段(即水下装甲带)则由DS构成,中段部分由两层DS叠加而成,锅炉舱处厚度34mm(16mm+18mm),主机舱处厚度45mm(20+25mm),高度3.25米,下段部分则是单层DS,锅炉舱处厚度18mm,主机舱处厚度25mm,高度1.1米;水平装甲内侧部分厚度31mm,外侧部分厚度65mm/20度倾斜(与水平面的夹角),材质为CNC。
利根级的弹药库段装甲横剖图

弹药库段装甲带高度4米,整体均由NVNC构成,145-55mm厚度/20度倾斜;水平装甲厚度56mm,材质为CNC。
利根级的装甲布局侧视与俯视图

主装甲带总长度122.62米;其中动力舱段装甲带长度77.8米;弹药库段装甲带长度44.82米。
利根级的装甲重量达到了1671.4吨,防御材料的重量则达到了401.86吨,合计2073.26吨。
点评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日本海军的万吨级巡洋舰,从防护设计的角度来说,主要可以分为妙高/高雄与最上/利根两种不同的风格。妙高级与高雄级的设计风格偏向传统,各方面考虑较为均衡,但防护等级则相对较低一些;最上级与利根级的设计风格较为激进,对于弹药库防护非常重视,但对动力舱段的防护相对而言则有所牺牲。
以弹药库防护而论,相比中规中矩的妙高级和做出了一定调整的高雄级,最上级与利根级在装甲厚度与倾斜角度上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提供了非常优秀的防护效果,且其一体式的直接延伸到舰底的设计,对水中弹的防护效果也非常优秀。
以动力舱防护而论,妙高级与高雄级的设计尽管在装甲厚度和倾斜角度上并不突出,但装甲带高度达到3.5米,防护范围较大;而最上级与利根级由于装甲重量有限,且更为重视弹药库段,因而动力舱段的装甲厚度并未提升,只是倾斜角度有所增加,且其主装甲带的高度相比妙高/高雄反而有所减小,可以说是在防护范围上做出了一定牺牲的;至于动力舱段的水下防护,妙高级与高雄级主要依靠防雷装甲,而最上级与利根级主要依靠水下装甲带,但本质上都覆盖了主装甲带下方的区域,且综合考虑厚度与倾斜角度后,两种设计的防护效果也并无显著差异,因而可以说是大致相当的。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尽管以装甲重量而论,高雄级的2368.2吨装甲及防御材明显超出其他三级,且相比妙高级增加的那些装甲基本都用在了强化弹药库防护,但从最终的防护效果来看,高雄级的弹药库段防护并不如最上级和利根级,可见在装甲防护这个范畴上,光靠堆砌装甲重量是不行的,优秀的设计手法同样非常重要。
那么,最上级与利根级上采取的这种牺牲动力舱段防护范围而强化防护强度,并重点强化弹药库段防护的设计,是否真的值得赞赏或借鉴呢?神教认为是值得的。条约巡洋舰是一种受到了严格的吨位限制的舰种,即便是最上级与利根级这种故意违约的设计,其违约幅度也是比较有限的,在装甲重量上可供设计师发挥的余地依旧很小,因此与其追求防护范围,不如追求一定的防护等级。
美国与日本的万吨级重防护巡洋舰,阶段性点评
自布鲁克林级以后的美国巡洋舰,防护设计上大体遵循着追求防护强度、牺牲防护范围的思路;而日本海军的巡洋舰设计,尽管在早期的妙高级与高雄级上就防护强度与防护范围做出了较好的平衡,然而在后期的最上级与利根级上,为了追求弹药库段对20cm火炮的防护,还是牺牲了动力舱段的防护范围。从这个角度看,在1930年代中后期建造的这批巡洋舰的设计上,美日两国的设计师倒是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了。
然而在具体细节方面,美日两国的设计还是存在着较大不同的——上面我们已经提过,主要在于水平防护与水下防护这两个方面。美国设计重视水平防护,装甲甲板的厚度较大,然而其水下部分则是基本不设防的,容易被水中弹打出致命伤害。日本设计重视水下防护,早期采用防雷装甲,后期改用延伸至舰底的水下装甲带,均能对水中弹形成一定防护效果;然而在水平防护方面,日舰则普遍偏弱。
那么到底是水平防护更重要,还是水下防护更重要呢?其实两者都很重要,只不过吨位有限,因而只得两者取其一了,这便是在受到限定的条件下所不得不做出的权衡与取舍了。
欧洲国家的万吨级重防护巡洋舰
在看完了太平洋两岸的美日两国的万吨级重防护巡洋舰后,让我们再来看看欧洲国家的万吨级重防护巡洋舰。能够归入这个框架范畴内的典型,是英国海军的爱丁堡级、德国海军的希佩尔级、法国海军的阿尔及尔号、以及意大利海军的扎拉级。
英国
相比美日两国,英国海军对于万吨级巡洋舰的兴趣并没有那么强烈,反而更青睐价格较为低廉的中等大小的巡洋舰。然而出于对抗美日两国的目的,英国人在1930年代时也建造了一些万吨级的巡洋舰,这其中最为典型,最为著名的,便是爱丁堡级的贝尔法斯特号。因而在这个部分,我将以贝尔法斯特号作为代表,讲解英国万吨巡洋舰的防护设计取舍。
爱丁堡级
作为英国万吨级巡洋舰的巅峰之作,爱丁堡级的排水量不仅冠绝同时代所有的英国巡洋舰,比起早先的万吨级重巡洋舰来也不逞多让。有了这样的吨位基础,其防护水准也自然有所提升——其最大的特点,便是取消了在早先的英国巡洋舰上一直得到延续的弹药库采用单独的内置装甲盒保护,而动力舱采用外置装甲盒保护的设计,将弹药库与动力舱等核心区域一并纳入了完整统一的装甲盒中。此外由于吨位较为充足的关系,其各部位的装甲厚度也较为理想和均衡。
爱丁堡级贝尔法斯特号的装甲布局侧视与俯视图

爱丁堡级贝尔法斯特号的装甲横剖图

主装甲带为4.5英寸(114mm)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水平装甲则由均质装甲构成,其中主炮弹药库上方区域的厚度为3英寸(76mm),其余部位的厚度则为2英寸(51mm)。
主炮塔正面装甲厚度4英寸(102mm),侧面及顶部装甲厚度2英寸(51mm);炮座装甲厚度2-1英寸(51-25mm)。
主装甲带长度较大,约占水线长度的72%;在动力舱段,由于锅炉等设备高度较大,因而主装甲带覆盖了2层甲板的高度,而在其余部位,由于需要保护的核心设施高度较低,因而只覆盖了1层甲板的高度。
爱丁堡级的装甲总重量,达到了1,790长吨(1,809公吨)。
德国
德国海军仅有一艘重防护型的巡洋舰——希佩尔级。尽管德国并不是华盛顿条约和伦敦条约的签约国,但至少从名义上,希佩尔级的设计是遵循条约框架的——只不过超重了4,000吨而已。在得梅因级出现之前,希佩尔级一直保有着吨位最大的重巡洋舰的地位。
希佩尔级
希佩尔级的防护设计,主要由舷侧装甲带-防护甲板体系构成,其防护甲板外侧部分向下倾斜,并与舷侧装甲带的下段结合,可与其共同参与垂直防护。
希佩尔级的装甲布局侧视与俯视图

希佩尔级的动力舱段装甲横剖图

主装甲带厚度80mm/12.5度倾斜,长度138米,高度3.75-3.85米,防护范围较大;舰艉装甲带厚度70mm,长度20米。
防护甲板的水平部分厚度30mm,倾斜部分(穹甲)厚度30mm/40度倾斜(与水平面的夹角),长度158米(即完整覆盖了主装甲带区域与舰艉装甲带区域)。
关于希佩尔级的穹甲,有部分资料认为其厚度为50mm,然而在德国海军的官方资料中则将其标为30mm,而具有权威性的M. J. Whitley的著作中也指出,除了A炮塔与D炮塔附近的部分区域加厚至40mm外,其余区域均为30mm。
舰艏区域并未采用舷侧装甲带-防护甲板体系,而是采用了水平装甲与舷侧装甲带上沿相连的装甲盒体系;舰艏装甲带厚度40-20mm,其中40mm厚度的部分长度为27.5米,舰艏水平装甲厚度同样为40-20mm,但其中大部分区域为20mm。
希佩尔级具备防雷隔舱,其保护范围覆盖了动力舱与弹药库段,防雷装甲厚度20mm。
主炮塔正面装甲厚度160mm,正面斜上方装甲厚度105mm,侧面装甲厚度70mm,侧面斜上方装甲厚度80mm,顶部装甲厚度70mm;炮座装甲厚度80mm。
希佩尔级的防护范围相当之大,其主要防护范围覆盖了弹药库段、动力舱段、以及直至舵机舱的舰艉段,总长度达到158米,占水线长度的81.5%;即便是单论主装甲带,其长度也达到了138米,占水线长度的71%;鉴于如此之大的防护范围,其装甲重量自然也小不了,达到了2,430公吨(不含炮塔装甲)。
法国
阿尔及尔号
阿尔及尔号的情况,我们先前已经大致介绍过了,其主要特征是采用了装甲盒设计,并具备较为优秀的鱼雷防护系统。
阿尔及尔号的动力舱段装甲横剖图

动力舱段主装甲带的厚度为110mm,高度为3.76米,水平装甲外侧部分(即装甲带与防雷装甲之间的区域)厚度为30mm,内侧部分(防雷装甲以内的区域)厚度为80mm。
动力舱段具备完善的鱼雷防护系统,由双重底-油舱-空舱-防雷装甲共同构成,在舰体最宽处,其宽度达到了4.2米,几乎接近了战列舰的水准。在舰体中段,防雷装甲的厚度为40mm,向前后方向延伸时,为了对逐渐减小的宽度予以弥补,厚度逐渐增加至50-60mm。
阿尔及尔号的动力舱段与弹药库段的装甲横剖图

前部弹药库段主装甲带的厚度为110mm,高度同样是3.76米,水平装甲的厚度则为80mm;防雷装甲厚度为20mm。
后部弹药库段主装甲带的厚度为110mm,但高度降低至2.45米,水平装甲则是外侧部分厚度30mm,内侧部分厚度80mm;防雷装甲厚度为20mm。
阿尔及尔号的装甲布局侧视与俯视图

主炮塔正面装甲厚度100mm,侧面与顶部装甲厚度同为70mm,后部装甲厚度50mm;炮座装甲厚度则为100-70mm。
装甲司令塔侧面的装甲厚度100mm,顶部装甲厚度70mm。
阿尔及尔号的主装甲带总长度为105米(占水线长的58.3%);其装甲总重量则达到了2,035公吨。
意大利
扎拉级
扎拉级的情况,我们先前也已经大致介绍过了,其设计采用了厚重的装甲盒,提供了相当优秀的防护效果。
扎拉级的动力舱段装甲横剖图

动力舱段舷侧装甲带的厚度为150mm,下段削薄至100mm,高度为3.55米;水平装甲厚度为70mm。
扎拉级的动力舱段与弹药库段的装甲横剖图

弹药库段防护与动力舱段相同,舷侧装甲带的厚度为150mm,下段削薄至100mm;水平装甲厚度为70mm。
扎拉级的装甲布局侧视图

主炮塔正面装甲厚度为150mm,炮座装甲厚度为150-140mm,司令塔装甲厚度为150-130mm。
扎拉级的主装甲带长度不明,按比例推算,约占水线长度的50%左右;其装甲总重量则非常之高,达到2,700吨上下(具体数值为扎拉号2,688吨,阜姆号2,716吨,戈里齐亚号2,661吨,波拉号2,681吨),冠绝所有条约巡洋舰。
欧洲国家的万吨级重防护巡洋舰,阶段性点评
以上所介绍的这四型巡洋舰,从防护设计的角度来说,可分为三个派系。一派是以希佩尔级为代表的,追求防护范围的;一派是以扎拉级为代表的,追求防护强度的;最后剩下的那一派,则是像爱丁堡级与阿尔及尔号那样,追求均衡的。
希佩尔级的防护设计,最大特征是求广求全,防护范围非常大,不仅是装甲带的覆盖长度与覆盖高度大,连水下防护都有所涉及。然而其装甲总重量毕竟有限,就算能通过穹甲来弥补主装甲带厚度不足的问题,但水平装甲厚度不足的问题却是无法补救的了,这区区30mm的水平装甲,在航空时代来临之际,实在是太薄弱了。
而扎拉级的防护设计,最大特征则是想尽办法追求防护强度,为此缩短了舰长,降低了动力,做出了不少的牺牲。其结果,则是舷侧装甲与甲板装甲的厚度均非常大,防护强度相当优秀,且由于装甲带高度较大,且完整覆盖了核心区域侧面,因而对储备浮力的保护也并不算差。
至于爱丁堡级与阿尔及尔号,则是介于这两种极端之间。爱丁堡级牺牲了装甲带高度,获得了装甲带长度,并且在有限的装甲重量下兼顾了舷侧装甲与甲板装甲的厚度。而阿尔及尔号则在垂直防护、水平防护、以及水下防护这三者之间做出了比较好的平衡,尽管其垂直防护与水平防护都略逊于扎拉级,但水下防护明显强得多;不仅如此,其在防护强度和防护范围上也做出了较好的平衡,防护范围上相比扎拉级也占一些优势。
那么到底那一派是正确的呢?神教认为,对于大部分的国家来说,主要还是应追求防护强度,而非防护范围。既然有希望抵挡8英寸火炮和航空炸弹,又为何要退而求其次,只追求对6英寸火炮的防护,且对航空炸弹不设防呢?这个道理,应该是显而易见的吧!至于有远洋独自作战需求的国家,适当追求防护范围也无不可,然而若是为此牺牲了防护强度,被原本有希望抵挡的武器轻易洞穿了防护体系,那就有些得不偿失了吧?
第三部分:伦敦条约的签订竞争及其促使的轻巡洋舰的演化与升级
伦敦条约的签订
鉴于各列强间愈演愈烈的巡洋舰建造竞赛,新一轮的海军军备限制协议几乎已成为势在必行之举。而对于限制巡洋舰的这个议题,英国人又表现出了远超其他国家的关切度——这是由帝国的国防需求决定的。作为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连接本土与各个殖民地的海上通商路线,可谓是其命脉所在,掐断了海上交通,便相当于掐断了大英帝国的命脉,因而英国海军需要大量的巡洋舰来保护其通商线路。在整个间战时期,英国海军中的普遍观点是他们需要70艘巡洋舰,其中45艘用来执行通商保护职能——由于这个数字是基于地理环境,而非潜在敌人的舰队规模而设定的,因此即便在能够限制潜在对手的巡洋舰数量的情况下,英国也依然需要那么多数量的巡洋舰。而由于当时各国普遍建造的是8英寸主炮/10,000吨级别的巡洋舰,若对手将其投入破交作战,英国方面势必也需要使用这个级别的巡洋舰来执行通商保护职能——然而由于万吨级巡洋舰的造价相当昂贵,因此若想达到45艘的规模,在财政上实在是难以承受的负担,而若是将火炮口径改为6英寸,那么自然不需要万吨级别的舰体去承载,因而自然便能降低吨位和造价。此外,除去这45艘之外,英国海军还需要25艘用于舰队护卫任务的巡洋舰,这类巡洋舰不需要万吨级别的吨位,反而需要较小吨位的巡洋舰所具备的机动性,且由于需要对抗敌方的驱逐舰,因而8英寸的火炮并不太适用(因为射速太低),反而是6英寸的火炮更为合适一些——事实上,在1920年代,英国海军主要是依靠一战时期建造的那些6英寸火炮巡洋舰来执行这个任务的,而这些军舰已经逐年老化,到了需要考虑其替代者的时候了。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海军提出了不再建造8英寸火炮巡洋舰的主张,并提出将未来的巡洋舰限定在6英寸火炮/7,500吨排水量的框架内。此举若能成功,无疑将大大缓解通商保护上的压力——在万吨级巡洋舰的数量受限的情况下,装备6英寸火炮的较小一些的巡洋舰也可投入通商保护任务,且由于这种巡洋舰也适用于舰队护卫任务,因而还可说是一举两得。
1927年时,英美日三国在日内瓦举行了相关会谈。然而与英国不同的是,美国人所追求的仅仅是将主力舰的配额比例延伸至辅助舰种,对于限制巡洋舰的吨位则并不感兴趣——他们认为吨位更小的巡洋舰,无法在广袤的太平洋上有效发挥战力。而日本人也有他们自己的小算盘——日本人所追求的是打破5:5:3的比例,试图达到10:10:7,以达到抗衡美国的需求。至于法国和意大利两个国家,则干脆缺席了这次会议——法国人的情况,是因为其正在重点发展的恰恰是英美两国试图予以限制的巡洋舰、驱逐舰、以及潜艇等舰种,试图依靠这些舰种来弥补其在主力舰吨位上的劣势,因而极不愿将主力舰的吨位比例延伸到这些舰种上。而意大利人则不愿在法国人不受限制的情况下捆住自己的手脚,因而也并未参与这次会议。由于各国间的不同主张未能得到协调,这次会议最终未能达成实质性的协议。
及至1930年的伦敦会议上,英美两国各自做出了妥协——英国放弃了对单舰吨位的限定,而美国则同意对8英寸火炮巡洋舰进行限制。至于日本人,对美7成比例的愿望虽未能全面实现,然而毕竟还是有了一定突破(重巡洋舰限额是美国6成,轻巡洋舰和驱逐舰是美国7成,潜艇更是与美国相同),因而最终也在条约上签了字。作为结果,伦敦海军条约对巡洋舰、驱逐舰、以及潜水艇等辅助舰种进行了限制——根据该条约,巡洋舰被细分为两种类型:火炮口径大于6.1英寸(155mm)的,被归为A类巡洋舰(俗称重巡洋舰),而火炮口径小于或等于6.1英寸(155mm)的,被归为B类巡洋舰(俗称轻巡洋舰),并且条约也对这两种类型的军舰分别给出了各自的吨位限定额度。这A类巡洋舰,便是各国先前竞相建造的条约巡洋舰,如今需改称条约重巡洋舰。出于限制这种舰种的目的,其吨位额度基本是按照维持现有规模、不再继续建造的原则设定的,因而英美日三国的重巡洋舰吨位额度不是已经用完,就是即将用完;而法意两国尽管未在辅助舰种相关的条款上签字,但也不愿真的开罪其他列强,因而也非正式地同意了对重巡洋舰的限制。因此,伦敦条约的签订,使得重巡洋舰这种舰型失去了继续发展的源动力。
而这B类巡洋舰,实际上就是英美两国的妥协产物——英国人希望建造中等大小的巡洋舰,而美国人无法接受小于万吨的巡洋舰,因而两国最后达成了妥协,对火炮口径和总吨位进行了限定,而对单舰吨位的限定则仍旧停留在了万吨级别。
至此,重巡洋舰的造舰竞赛得以落下帷幕,各国又马不停蹄地转向了轻巡洋舰的造舰竞赛。
英国
在伦敦条约签订之后,英国人终于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其意图——尽管未能成功限定巡洋舰的吨位,但至少将火炮口径限定到了6.1英寸。在这样的情况下,英国人开始了其筹划已久的轻巡洋舰的建造计划,建造了影响颇为深远的利安德级。
利安德级
利安德级的防护设计,与早先建造的约克级重巡洋舰有一定类似之处,采用的依旧是弹药库单独内置装甲盒防护、动力舱外置装甲盒防护的设计,并在弹药库段与动力舱段之间做出了较好的平衡。
利安德级的装甲布局侧视图

弹药库依旧采用单独防护设计,其两侧的装甲厚度为3.5英寸(89mm),顶部则为2英寸(51mm)。
动力舱段舷侧装甲带厚度为3英寸(76mm),水平装甲厚度则为1.25英寸(32mm)。
主炮塔与炮座依然只具备1英寸(25mm)厚度的防护,只能抵御弹片,而无法抵挡直击弹。
后续发展
尽管伦敦条约框架下的轻巡洋舰,完全是在英国人一手主导下诞生的新的细分舰种,然而由于美国人对吨位上的执意要求,因而英国人作出了妥协,并未刻意坚持7,500吨的单舰吨位限额。然而这种妥协,却以一种英国人始料未及的方式对英国进行了反噬——为了尽可能追平与美英两国之间的差距,日本人利用条约规则漏洞(只限制了轻巡洋舰的火炮口径,但没有限制其吨位),建造了战斗力可与重巡洋舰比肩的万吨级轻巡洋舰——最上级。而美国人则出于需要在广袤的太平洋上作战的考虑,也出于应对日本挑战的考虑,同样建造了万吨级的布鲁克林级。为了应对这个意料之外的挑战,英国人也不得不建造了万吨级别的南安普顿级、格罗斯特级、以及爱丁堡级巡洋舰。在利安德级之后,英国海军在轻巡洋舰的发展上走出了两条不同的路线。
第一条路线,就是中等大小的巡洋舰的延续。在利安德级之后,先是建造了一批利安德级的改进型,随后又建造了吨位更小、防护也更弱的林仙级,最后在1930年代后期建造了多用途的狄多级舰队巡洋舰。林仙级与狄多级的吨位比利安德级更小,造价相对更低,同时也是更为纯粹的用于舰队护卫功能的巡洋舰。
第二条路线,则是万吨级的强力轻巡洋舰。在日本海军开始建造万吨级的最上级轻巡洋舰后,英国人也不得不予以应对,因而拿出了他们自己的万吨级轻巡洋舰设计——南安普顿级。此后的故事,我们先前已经讲述过了,英国海军开始建造万吨级的重防护型巡洋舰,并在爱丁堡级上达到了巅峰。
意大利,伦敦条约之前
由于地缘环境的关系,意大利海军的活动范围主要局限在地中海,而由于在国力上与英国存在较大差距,因而意大利在海军方面的主要潜在对手,是其邻居法国。为了对抗法国海军所建造的超级驱逐舰(Contre-Torpilleur),意大利海军建造一级具备高航速的轻型巡洋舰——佣兵队长型轻巡洋舰,来应对这一威胁。与其对手一样,这种军舰具备高航速的特性,但由于动力系统占用了大量吨位,因而留给装甲防护的吨位着实不多,且由于潜在对手只是驱逐舰,因而其防护水准则只达到了弹片防护的水准。
佣兵队长型,第一批与第二批
佣兵队长型的第一批(阿尔贝托·迪·朱萨诺级)与第二批(路易吉·卡多纳级),其防护水准只针对高爆弹而设计,采用了外层轻装甲触发引信,内层纵舱壁抵挡炮弹破片的模式。
阿尔贝托·迪·朱萨诺级的装甲布局图

主装甲带厚度为24mm,能够抵挡近失弹的弹片,或触发直击弹的引信,其后方则加设了一道18mm的纵舱壁,能够起到一定的防弹片作用;水平装甲厚度为20mm。
路易吉·卡多纳级的防护水准与阿尔贝托·迪·朱萨诺级相同。
由于只具备此等程度的轻装甲的缘故,阿尔贝托·迪·朱萨诺级的装甲重量仅有584吨,而路易吉·卡多纳级的则只有578吨,只比防护设计基本属于裸奔的法国海军初代条约巡洋舰迪凯纳级稍微重一些。
意大利,伦敦条约之后
随着伦敦海军条约的签订,意大利海军意识到其他国家势必也会开始建造轻巡洋舰,因而轻巡洋舰之间的对抗会变得在所难免,因此在其后续建造的轻巡洋舰(佣兵队长型的第三、第四、第五级)上,意大利海军就其防护设计进行了逐次递进式的升级。
佣兵队长型,第三批
佣兵队长型的第三批(蒙特库科利伯爵级),诞生于伦敦条约签订之后的1931年。鉴于各国纷纷开始筹建轻巡洋舰的趋势,意大利海军对其下一批轻巡洋舰的防护水准进行了升级。在吨位扩大了近2,000吨后,蒙特库科利伯爵级的装甲重量也达到了1,376吨,比其前辈增加了一倍有余。
蒙特库科利伯爵级的装甲布局图

蒙特库科利伯爵级在防护设计上依旧沿用了前两批佣兵队长型的风格,然而其装甲厚度则得到了大幅度的强化。
主装甲带厚度提升至60mm,其后方的纵舱壁厚度也提升至25mm;水平装甲外侧部分的厚度维持在20mm,内侧部分的厚度则提升至30mm。
除此之外,炮塔炮座及司令塔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装甲防护,炮座装甲厚度在50-30mm,而司令塔装甲厚度更是达到了100mm。
蒙特库科利伯爵级的装甲司令塔,采用的是意大利海军著名设计师翁贝托·普列塞所发明的舰桥/司令塔融合式设计,这种设计在意大利海军后续两级轻巡洋舰上得到了延续。
佣兵队长型,第四批
佣兵队长型的第四批(奥斯塔公爵级),大致相当于蒙特库科利伯爵级的放大版,在防护设计上基本沿用后者的设计,而仅仅是在装甲厚度上有所提升。奥斯塔公爵级的装甲重量为1,684吨。
奥斯塔公爵级的装甲布局图

主装甲带厚度提升至70mm,其后方的纵舱壁厚度也提升至35mm;水平装甲外侧部分的厚度提升至30mm,内侧部分的厚度则提升至35mm。
炮座装甲厚度提升至70-50mm,司令塔装甲厚度则维持在100mm。
佣兵队长型,第五批
佣兵队长型的第五批(阿布鲁奇公爵级),在防护设计上又有了新一轮的进化,其舷侧装甲布局完全摆脱了前四批上的外厚内薄的双层体系,而引入了意大利海军最新的创意结晶——剥被帽装甲布局。如果说扎拉级是意大利重巡洋舰设计的顶峰的话,那么阿布鲁奇公爵级便是意大利轻巡洋舰设计的顶峰。阿布鲁奇公爵级的装甲重量达到了系列之最——2,138吨。
阿布鲁奇公爵级的装甲布局图

主装甲带采用剥被帽布局,外侧部分是30mm厚度的均质装甲,负责剥离来袭炮弹的被帽,内侧部分是100mm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且带有一定倾斜,负责嗑碎失去被帽的弹体,两层装甲之间则留有一定空隙,以便来袭炮弹的被帽能够顺利脱落。
至于水平防护,则是与主装甲带上沿相连的传统的装甲甲板设计,厚度为40mm。
炮塔炮座及司令塔也具备较为厚重的防护,主炮塔正面同样采用剥被帽布局,由30mm均质装甲与105mm渗碳硬化装甲构成,炮塔顶部装甲厚度则达到60mm;炮座装甲厚度为100mm,司令塔装甲厚度也同样为100mm。
在对烟道的防护上,阿布鲁奇公爵也与同期的维内托级战列舰一样,设置了筒状的烟道保护装甲,厚度在50-20mm。
阿布鲁奇公爵级的主装甲带长度为93.56米,约占水线长度的52%左右。
法国
法国海军在一战后的建军思想,主要围绕着轻型快速的舰队展开,抛开受到条约限制的战列舰不提,即便是辅助舰种中,法国人也是更热衷于建造他们钟爱的超级驱逐舰,对中型或小型的巡洋舰并无多大热情,因而在迪盖·特鲁安级后,除了几艘训练或布雷用的巡洋舰外,建造的都是万吨级的条约巡洋舰,而并未染指中等大小的巡洋舰——直到伦敦海军条约的签订以及利安德级的出世。
排除专用于布雷的冥王星号与用作训练用途的贞德号,法国海军所建造的第一艘中等大小的条约巡洋舰是埃米尔·贝尔坦号。尽管该舰并不具备任何装甲防护,然而由于其设计颇为流畅、现代,因而成为了后续轻巡洋舰的母版。及至伦敦条约签订之后,法国海军以埃米尔·贝尔坦号为基础,结合了阿尔及尔号重巡洋舰的防护设计,建造了颇为优秀的拉加利索尼埃级,以及其改进型德·格拉斯级(由于战争爆发的原因并未完工)。
拉加利索尼埃级
拉加利索尼埃级的防护设计,汲取了阿尔及尔号的要旨,又对其设计上的缺憾进行了修正、对不必要的繁琐之处进行了删减(例如优化了阿尔及尔号那略显古怪的水平装甲设计,并取消了前后两个弹药库在防护设计上的差异),因而其设计相当精练。
拉加利索尼埃级的动力舱段装甲横剖图

动力舱段主装甲带的厚度为105mm,高度为3.5米,水平装甲厚度为38mm。
由于舰宽的限制,拉加利索尼埃级无法采用阿尔及尔号那样的防雷设计,其水下防护较为简单,在动力舱段由双重底-油舱-防雷装甲构成,在弹药库段则由双重底-空舱-防雷装甲构成。防雷装甲的厚度均为20mm,紧贴核心舱室的两侧,因此在炮战时也可起到补充防护作用。
拉加利索尼埃级的动力舱段与弹药库段的装甲横剖图

弹药库段防护与动力舱段基本相同,主装甲带的厚度为105mm,水平装甲的厚度则为38mm;防雷装甲厚度为20mm。
拉加利索尼埃级的装甲布局侧视与俯视图

主炮塔正面装甲厚度100mm,侧面与顶部装甲厚度同为50mm,后部装甲厚度45mm;炮座装甲厚度则为95-70mm。
装甲司令塔侧面的装甲厚度95mm,顶部装甲厚度50mm。
拉加利索尼埃级的主装甲带总长度为总长度为107米(占水线长的62.2%);其装甲总重量则达到了1,461公吨。
德·格拉斯级
德·格拉斯级的防护设计与拉加利索尼埃级基本一致,仅针对一些细节做出了些许调整。但由于该级的舰体规模有所扩大,且主要改进方向则是武备与机动性能,留给防护的份额不多,因而在装甲厚度上反而要比拉加利索尼埃级有所降低。
德·格拉斯级的动力舱段装甲横剖图

动力舱段主装甲带的厚度为100mm,高度为3.5米,水平装甲厚度为38mm。
由于舰宽的限制,拉加利索尼埃级无法采用阿尔及尔号那样的防雷设计,其水下防护较为简单,在动力舱段由双重底-油舱-防雷装甲构成,在弹药库段则由双重底-空舱-防雷装甲构成。防雷装甲的厚度均为20mm,紧贴核心舱室的两侧,因此在炮战时也可起到补充防护作用。
德·格拉斯级的动力舱段与弹药库段的装甲横剖图

弹药库段防护与动力舱段基本相同,主装甲带的厚度为105mm,高度为1.6米,水平装甲的厚度则为38mm;防雷装甲厚度为20mm。
德·格拉斯级的装甲布局侧视与俯视图

主炮塔正面装甲厚度100mm,侧面、顶部、以及后部装甲的厚度则均为40mm;炮座装甲厚度则为90-70mm。
装甲司令塔侧面的装甲厚度85mm,顶部装甲厚度50mm。
德·格拉斯级的主装甲带总长度为总长度为112米(占水线长的62.1%)。
德国
作为战败国,德国的海军重建计划受到了凡尔赛条约的严格限制,其巡洋舰数量不得超过6艘,单舰排水量则不得超过6,000吨。遵循着这些规则,德国人也确实只制造了6艘巡洋舰:埃姆登号、3艘K级、莱比锡号、以及纽伦堡号——当然了,这是纳粹上台并撕毁凡尔赛条约之前的事了。当德国重新武装之后,他们又建造了希佩尔级重巡洋舰(上文中已经介绍过),并拿出了M级轻巡洋舰的设计。
德国海军在战后建造的第一艘巡洋舰——埃姆登号,从设计上来说不过是一战时期德国海军轻巡洋舰的翻版而已,并无多少亮点可述。然而随后建造的3艘K级、以及莱比锡号与纽伦堡号,则分别从创新和回归的角度体现出了德国海军设计师的不同思路,至于未能建成的M级轻巡洋舰,其防护设计也颇有独特之处。
K级
作为战后第一级采用全新设计的巡洋舰,K级的防护设计上体现出了德国海军传统风格之外的因素——比如说,并没有沿用一战时期轻巡洋舰上惯用的穹甲体系,而是采用了装甲盒的风格。此外,电焊技术、三联转炮塔、蒸汽轮机-柴油机交联动力等大量新事物的引入,也让该级舰成为了不折不扣的新技术实验平台,与稍晚一些的德意志级一起,在设计风格偏向保守的德国军舰中开创出了一片不一样的色彩。
K级的装甲横剖图

主装甲带厚度为50mm,其后方则加设了一道15mm/10mm的纵舱壁,能够起到一定的防弹片作用;水平装甲覆盖在主装甲带上沿,厚度为20mm(弹药库段加厚至40mm)。
莱比锡号与纽伦堡号
在稍晚些时候建造的莱比锡号与纽伦堡号上,设计风格又重新回到了较为传统的路线上——不仅其防护模式回到了穹甲风格,动力系统也改成了一战时期便已实验过的蒸汽轮机-柴油机并联模式。当然了,传统并不代表着落后,同样有其优势所在,比如在采取了穹甲风格后,尽管装甲厚度并未增加,但莱比锡号与纽伦堡号的舷侧防护效能,是要胜过K级的。
莱比锡号与纽伦堡号的装甲横剖图

主装甲带厚度为50mm/倾斜,防护甲板的水平部分厚度20mm(弹药库段加厚至40mm),倾斜部分(穹甲)厚度25mm。
M级
尽管在希佩尔级重巡洋舰出现后,轻巡洋舰的设计建造暂时停了下来,然而对于中等大小巡洋舰的需求依然是存在的。由此应运而生的M级,在设计与其前辈莱比锡号及纽伦堡号有着较多共通之处——她们都采用了穹甲风格的防护体系,也都采用了蒸汽轮机-柴油机并联模式。
M级的装甲横剖图

左半部分为舰体后部,右半部分为舰体中部。
主装甲带厚度为50mm,防护甲板的水平部分厚度20mm,倾斜部分(穹甲)厚度35mm。
与其前辈莱比锡号及纽伦堡号,以及绝大多数的采用穹甲布局的军舰不同的是,M级的防护甲板,在高度上是与舷侧装甲带的上沿齐平的。换句话说,只有防护甲板的倾斜部分会参与垂直防护,而水平部分则与装甲盒体系下的装甲甲板相同,并不参与垂直防护,而只提供水平防护功能。这种设计带来的好处,便是防护甲板的高度得以抬高,因而其下方的动力舱等区域的高度便可提高,以便于容纳更大型的设备(例如锅炉)。
中等大小的轻巡洋舰,阶段性点评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对间战时期欧洲国家所建造的中等大小的轻巡洋舰,特别是其防护设计,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至于美日两国所建造的万吨级轻巡洋舰(布鲁克林级与最上级),我们先前已经介绍过了,因而此处不再赘述。
由于行文是采用的国别体而非编年体的形式,因而可能有些读者会较难厘清这些军舰的先后顺序,以及互相之间的影响关系,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对其进行简单梳理。
1)意大利海军是条约签约国中最早开始建造中等大小的巡洋舰的国家,其目的,是对抗法国海军的超级驱逐舰。
2)作为海军强国,英国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其他国家造成影响,经常受到其他国家的仿效。伦敦条约的签订以及利安德级的出现,对法意两国的造舰计划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3)受到英国影响,法国海军开始建造与利安德级类似的拉加利索尼埃级,而意大利海军也开始建造同类的蒙特库科利伯爵级及其改进型奥斯塔公爵级。
4)意大利海军扩大轻巡洋舰的吨位,开始建造9,000吨级的阿布鲁奇公爵级。
5)法国海军在完成了6艘拉加利索尼埃级后,开始筹备其后续型号——吨位同样达到9,000吨级的德·格拉斯级。
至于德国海军,由于他们面临的情况与上述三国不同,因而其轻巡洋舰的设计和建造与上述三个国家的造舰计划不具备非常明显的关联关系。
结合这个时间轴与上文中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利安德级的出现,是欧洲国家轻巡洋舰军备竞赛的关键。在利安德级出现之前,法意两国尽管也有建造中等大小的巡洋舰,但那些舰型或是在华盛顿条约签订前既已确定的老旧设计(法国海军迪盖·特鲁安级),或是具有明确目的的专用型设计,如意大利海军的佣兵队长级主要用于对抗法国海军的超级驱逐舰,法国海军的埃米尔·贝尔坦号主要用于布雷,并未在其他国家中引起跟风。当时整个欧洲区域,只有德国人在建造中等大小的泛用型巡洋舰——其原因不是别的,而是因为凡尔赛条约限定了德国人只能建造这个吨位级别的巡洋舰。然而当利安德级出现之后,意大利人在1931年到1933年的3年内接连开工了3级6艘轻巡洋舰,而法国人也在同一时期连续开工了6艘轻巡洋舰,她们的吨位和功能全都与利安德级相仿或相近。在这4级12艘舰中,意大利人所建造的前两级(即佣兵队长级第三型与第四型),设计风格类似于早先的佣兵队长级第一型与第二型的升级强化版,而最后一级则采用了革新性的设计;法国人则从一开始就站到了较高的位置,拿出了防护设计以阿尔及尔号为母版的拉加利索尼埃级。这些军舰的防护设计,一级更甚一级,其中阿布鲁奇公爵级与拉加利索尼埃级的防护水准,早已超越利安德级,而达到了几乎与重防护型的重巡洋舰不相上下的地步。这样激烈的竞争,及其催生的防护设计上的演化与升级,仿佛就是1905-1915年间的无畏舰军备竞赛以及1920年代的重巡洋舰军备竞赛的重演。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只是不知这始作俑者的英国人,在提出将条约巡洋舰划分为A类与B类两种级别时,是否有想到过该舰会如同当年的无畏舰那样,将各个国家重新拉到一个相同的起跑线上,并激起你追我赶的军备竞赛呢?
第四部分:番外篇
本文的主旨,是对条约框架下的巡洋舰防护设计进行介绍,然而那个时代还出现过一些与华盛顿条约及伦敦条约没有太大关系,但却与条约巡洋舰处在大致相同的吨位级别上的军舰——例如德国海军的德意志级装甲舰、以及苏联海军的基洛夫级与马克西姆·高尔基级巡洋舰。此外,在条约早已不复存在的战后时期,还出现过一些带有些许战前设计影子的末代巡洋舰——例如苏联海军的恰巴耶夫级与斯维尔德洛夫级轻巡洋舰、以及美国海军的得梅因级重巡洋舰。对于这些军舰,我将通过这个番外篇予以介绍。
德意志级
德意志级的设计诞生于1920年代后期——对于德国海军来说,那是一个充满着创新意识的特殊的时代。同稍早一些时候的K级轻巡洋舰一样,德意志级的设计具备诸多的新思想新风潮,甚至可以说带有不少的实验性质——这一点从其防护设计上也能得到体现,因为德意志级的三艘姐妹舰,其防护设计是各不相同的。
德意志号的动力舱段装甲横剖图

德意志级的防护设计颇为特殊,由外置的装甲带、内置的装甲盒、以及船体内部的装甲纵舱壁共同构成。
这外置的装甲带,与其他军舰上的舷侧装甲带并无二致,厚度80mm/13.5度倾斜,下段削薄至50mm。
内置的装甲盒,由45mm厚度的水平装甲与同样是45mm厚度的防雷装甲共同构成,相当于是在核心舱的外部设置了一个内置的装甲盒。这种设计,其实大致相当于把弹药库单独防护扩大到了整个核心区域,优点是水平装甲宽度较小,因而较为节省装甲重量。
至于船体内部的装甲纵舱壁,则是位于水平装甲上方、沿着舰体中轴线两侧,从A炮座后方一直延伸到B炮座前方,厚度40mm。由于这两道装甲纵舱壁的存在,其内侧的水平装甲厚度得以降低至30mm。
从垂直防护的角度上来说,外置的装甲带与内置的防雷装甲在弹道路径上是重叠的,因而会共同参与垂直防护;而从水平防护的角度上来说,如果炮弹落点位于装甲纵舱壁以外,那么45mm厚的水平装甲会独自承担水平防护的作用,而若炮弹落点在装甲纵舱壁上,那么40mm厚的装甲纵舱壁会与其内侧的20mm厚的水平装甲共同参与水平防护。至于在遭遇水中弹道时,则会由45mm厚的防雷装甲提供防护。
主炮塔正面装甲厚度140mm,炮座装甲厚度为100mm;司令塔装甲厚度则为140mm。
舍尔号与德意志号在防护设计上的区别
与德意志号相比,舍尔号的防护设计区别主要在以下几点:
1)舷侧装甲带的50mm部分,位置换到了装甲带的上方,即50mm部分在上,80mm部分在下。
2)水平装甲厚度降低,装甲纵舱壁外侧的部分厚度降低至40mm,装甲纵舱壁内侧的部分厚度降低至20mm。
3)防雷装甲厚度降低至40mm。
4)炮座与司令塔防护得到强化,炮座装甲厚度提升至125mm,司令塔装甲厚度提升至150mm。
斯佩伯爵号的装甲布局侧视与俯视图

作为德意志级中的最后一艘,也是排水量最大的一艘,斯佩伯爵号的防护水准相比舍尔号又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主要变化如下:
1)舷侧装甲带厚度提升至100mm,且取消了削薄部分。
2)弹药库段上方的水平装甲,厚度提升至70mm。
3)防雷装甲与舷侧装甲带之间的甲板区域,原是没有装甲的,斯佩号上则敷设了30mm厚的装甲,因而其动力舱段水平装甲体系变为30mm(舷侧装甲带与防雷装甲之间)、40mm(防雷装甲与装甲纵舱壁之间)、20mm(装甲纵舱壁以内)。
斯佩伯爵号的装甲重量达到了2,821公吨(不含炮塔装甲)。
基洛夫级与马克西姆·高尔基级
基洛夫级(26型)与马克西姆·高尔基级(26bis型)是苏联海军所建造的第一代巡洋舰,由于当时的苏联在海军造舰上与意大利合作较为密切,故基洛夫级和马克西姆·高尔基级的设计上体现出了较多的意大利风格。
基洛夫级与马克西姆·高尔基级的装甲布局侧视图

基洛夫级的舷侧装甲带厚度50mm,马克西姆·高尔基级则提升至70mm;水平装甲厚度均为50mm。
基洛夫级的炮塔正面及炮座装甲厚度50mm,马克西姆·高尔基级则提升至70mm;炮塔侧面及顶部装甲厚度均为50mm。
装甲司令塔侧面的装甲厚度均为150mm,顶部装甲厚度均为100mm。
恰巴耶夫级与斯维尔德洛夫级
恰巴耶夫级(68型)与斯维尔德洛夫级(68bis型)是苏联海军所建造的第二代巡洋舰,其中前者的设计早在30年代中后期便已经展开,然而其建造进程因苏德战争的爆发而被迫打断。至二战结束后,苏联海军的设计人员结合最新的科技,对其设计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最终建成了一批由战后技术武装的轻巡洋舰。随后,苏联海军又在其基础上建造了布局略作调整的斯维尔德洛夫级轻巡洋舰。
恰巴耶夫级的动力舱段装甲横剖图

舷侧装甲带厚度100mm,高3.3米;水平装甲厚度50mm。
恰巴耶夫级的装甲布局侧视与俯视图

主炮塔正面装甲厚度175mm,侧面装甲厚度65mm,后部装甲厚度60mm,顶部装甲厚度75mm;炮座装甲厚度则为130mm。
装甲司令塔侧面的装甲厚度130mm,顶部装甲厚度70mm。
舰艏区域敷设有轻装甲带,厚度20mm,长度延伸至舰艏;舰艏区域水平装甲厚度同样为20mm,但只覆盖了A炮塔前方的一小段区域,未延伸至舰艏。
由于恰巴耶夫级的基础设计源自战前,在战后又经历了修改,因而我们既可以看到基洛夫级设计风格的延续以及意大利海军设计思想的影子,也可以看到一些新加入的元素。其装甲盒的布局很传统,与基洛夫级并无多大区别,只是在厚度上有所提升;而装甲司令塔的防护设计则显然是借鉴了意大利海军的后三级佣兵队长型上的设计;至于舰艏区域的薄装甲,便是我所说的新加入的元素了——这种设计,或许是受到了德国海军舰船设计的影响吧。
斯维尔德洛夫级的装甲布局侧视图

斯维尔德洛夫级的装甲防护设计,与恰巴耶夫级大致相同,仅在些许细节上有所调整。
舷侧装甲带厚度100mm,水平装甲厚度50mm;主炮塔正面装甲厚度175mm,炮座装甲厚度130mm。
得梅因级
尽管得梅因级并非条约巡洋舰,且其建成时间也要大大晚于任何一艘条约巡洋舰,但由于其“史上最强重巡洋舰”的地位,故神教认为仍旧有必要予以介绍。
由于在吨位上的大幅提升,得梅因级的防护设计有了较为明显的调整,最为明显之处便是取消了自布鲁克林级以来一直予以沿袭的平甲/装甲盒/弹药库单独防护的混合风格防护设计,改为由完整的装甲盒包覆动力舱段与前后两个弹药库段的设计。
得梅因级的设计示意图

主装甲带厚度6英寸(152mm),下段削薄至4英寸(102mm),材质为Class A,长度420英尺(128米),高度10英尺(3.05米);前部弹药库段的主装甲带下方还设有一道水下装甲带,厚度由3英寸(76mm)渐减至2英寸(51mm),材质为STS,高度4英尺(1.22米)。
水平防护由炸弹甲板(位于Main Deck)和装甲甲板(位于Third Deck)共同构成,炸弹甲板厚度1英寸(25mm),装甲甲板厚度3.5英寸(89mm),材质均为STS。
前后装甲横舱壁的厚度均为5英寸(127mm),材质为Class B。
主炮塔正面装甲厚度8英寸(203mm),材质为Class A;侧面前段装甲厚度3.75英寸(95mm),后段装甲厚度2英寸(51mm),后部装甲厚度2英寸(51mm),顶部装甲厚度4英寸(102mm),材质均为Class B;炮座装甲厚度6.3英寸(160mm)。
装甲司令塔侧面装甲厚度6.5英寸(165mm),顶部装甲厚度4英寸(102mm)。
至于得梅因级的装甲重量,由于统计方法的问题,难以同其他国家的军舰进行横向比较。如果仍有读者希望管中窥豹的话,那么可以参考以下数据:按照美国海军的统计方法,得梅因级的船体重量为8496.28长吨(其中实际含有部分装甲重量),而装甲重量为2189.13长吨。如果按照其他国家的统计方法的话,神教估计得梅因级的装甲总重量会达到4,000吨以上(SPS测算得出的装甲重量为4,200吨左右)。
得梅因级的防护范围,相比先前的设计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其主装甲带的长度(420英尺)占到了水线长(700英尺)的60%,不过装甲带高度(10英尺)依然不大,只占到了型深(45英尺1英寸)的22%,从比例上来看相比先前的设计并无提升。换句话说,得梅因级的防护设计,尽管通过加大外置装甲带的长度上而部分解决了储备浮力防护的问题,但因其高度仍旧维持原样,故水下防护不足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神教认为,如果能将前部弹药库段的水下装甲带,延长至覆盖整个主装甲带的程度,那么得梅因级的防护水准将会变得更为理想。
第五部分:结语
神教认为,巡洋舰的防护设计,需要围绕着以下几点因素进行权衡:
1)防护强度,即装甲防护的等效厚度。
从垂直防护的角度来说,为了抵挡8英寸火炮,等效厚度至少应达到6英寸(152mm),最好应能达到8英寸(203mm);即便只针对6英寸火炮,等效厚度也不应低于4英寸(102mm)。
从水平防护的角度来说,为了抵挡常见的空中威胁(1,000磅级别的高爆炸弹),需要2英寸(51mm)级别厚度的水平装甲;如果能提升至3英寸(76mm)级别,则对1,000磅级别的半穿甲炸弹也能具备一定防护作用。
2)防护范围,即装甲防护体系所能覆盖的长度、宽度、以及高度。
对于外置装甲盒来说,其防护范围主要取决于装甲带的长度与高度;防护范围对于衡量其储备浮力保护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因素;此外,如果装甲带的高度不够,还有可能被水中弹绕过,钻入核心舱造成致命伤害。
神教认为,对于巡洋舰来说,装甲带的覆盖长度最好能达到水线长度的60%(至少不应低于50%,但也没必要超过70%),装甲带的高度则最好能达到主体部分3米,下段部分延伸至舰底的水准。
而对于内置装甲布局(如弹药库单独防护)来说,由于其防护范围只局限于其所保护的舱室,而不具备储备浮力的保护能力,因此从防护范围的角度上来说是明显不如外置装甲盒布局的;然而由于其占用的装甲重量较小,因而也具备一定优势。
至于其他的一些布局,也各有各的优劣势。如布鲁克林级的前部弹药库段的平甲设计,牺牲了储备浮力保护,然而却能节省装甲重量;而德意志级的防护设计,可谓是外置装甲带与内置装甲盒的融合,发挥了两种风格各自的优势,但也同时存在一些缺陷,并不完美。
3)有限的装甲总重量(通常来说不会超过排水量的20%)。由于装甲总重量有限,因而在我们已经展示过的这么多巡洋舰中,几乎不存在各方面都完美的防护设计。例如:希佩尔级防护范围很大,然而水平防护很弱;最上级与利根级的弹药库段防护很强,然而却牺牲了动力舱段的防护范围;以布鲁克林级为代表的美国新型巡洋舰,防护强度可观,然而防护范围较小。
防护设计的关键问题,从来都不是小白们热衷于嘴炮的“全面防护好还是重点防护好”,而是在防护水准和装甲重量之间进行权衡。如果装甲重量有限,又不愿降低防护水准,那么通常就会在防护范围上做出牺牲。而当装甲重量较为充裕,足以保证核心区域的防护水准时,则防护范围便可得到拓展。若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取得足够的防护水准时,则会采用多分舱、大范围轻装甲等手段保证军舰的生存能力,尽可能将损害控制在一定区域内。
神教认为,巡洋舰的防护设计,应尽可能优先保障弹药库段的防护强度和防护范围,争取达到较为完善的程度,随后再将剩余的吨位投入到动力舱段的防护设计。如果吨位实在不够的话,采取弹药库段单独防护,也是可以接受的。
附录:文中部分设计的舷侧装甲防护水准比较:
妙高级的舷侧防护,由102mm/12度倾斜的主装甲带构成,等效厚度约在110-120mm。
高雄级的舷侧防护,在动力舱段由102mm/12度倾斜的主装甲带构成,等效厚度约在110-120mm;在弹药库段由127mm/12度倾斜的主装甲带构成,等效厚度约在140-150mm。
最上级的舷侧防护,在动力舱段由100mm/20度倾斜的主装甲带构成,等效厚度约在120-140mm;在弹药库段由140mm/20度倾斜的主装甲带构成,等效厚度约在180-200mm。
利根级的舷侧防护,在动力舱段由100mm/20度倾斜的主装甲带构成,等效厚度约在120-140mm;在弹药库段由145mm/20度倾斜的主装甲带构成,等效厚度约在190-210mm。
斯佩伯爵号的舷侧防护采用的是双层体系,由100mm/13.5度倾斜的主装甲带与40mm的防雷装甲共同构成,等效厚度约在130-140mm。
希佩尔级的舷侧防护采用的是双层体系,由80mm/12.5度倾斜的主装甲带与30mm的穹甲共同构成,等效厚度约在130-150mm;如果炮弹命中位置较低,则20mm的防雷装甲也会参与防护,等效厚度将升至140-160mm。
阿尔及尔号的舷侧防护采用的是双层体系,在动力舱段由110mm的主装甲带与40mm的防雷装甲共同构成,等效厚度约在130mm;在弹药库段由110mm的主装甲带与20mm的防雷装甲共同构成,等效厚度约在120mm。
拉加利索尼埃级的舷侧防护采用的是双层体系,由105mm的主装甲带与20mm的防雷装甲共同构成,等效厚度约在115mm。
德·格拉斯级的舷侧防护采用的是双层体系,由100mm的主装甲带与20mm的防雷装甲共同构成,等效厚度约在110mm。
蒙特库科利伯爵级的舷侧防护采用的是双层体系,由60mm的主装甲带与25mm的装甲纵舱壁共同构成,等效厚度约在70-75mm。
奥斯塔公爵级的舷侧防护采用的是双层体系,由70mm的主装甲带与35mm的装甲纵舱壁共同构成,等效厚度约在85-90mm。
阿布鲁奇公爵级的舷侧防护采用的是剥被帽布局,外侧部分是30mm厚度的均质装甲,内侧部分是100mm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且带有一定倾斜,等效厚度不低于150mm。
至于布鲁克林级、威奇塔号、克利夫兰级、巴尔的摩级、得梅因级、爱丁堡级、以及扎拉级,由于其采用的是单层外置垂直装甲带的布局,因而无需计算等效厚度。不过需要说明的是,爱丁堡级和扎拉级采用的都是表面硬化装甲的主装甲带,而美系巡洋舰中也有部分采用的是表面硬化装甲的主装甲带,因而在对上英国海军的半穿甲弹或日本海军的91式穿甲弹这样的不善于对抗表面硬化装甲的炮弹时,其表现会优于同等厚度的均质装甲。
从个人喜好的角度,神教最为欣赏的是最上级/利根级(倾斜装甲及水下延伸装甲的设计)、拉加利索尼埃级/德·格拉斯级(均衡考虑舷侧防护、水平防护及水下防护的设计)、阿布鲁奇公爵级(剥被帽体系设计)的防护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