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LeSoleil 于 2016-1-14 11:34 编辑
本文缩略自:
载《军事史期刊》,2005年第四辑
论文摘要:
1-1930年代前期,德国海军主要以法国、波兰、俄国为假想敌——英国则是公开的准盟友关系。因此,此时的德国海军战略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深入大西洋破交,牵制法国海军的兵力,使之处于防御姿态,无法投入进攻作战;其二,本土海域防御,防止法国舰队突入波罗的海。前者是所谓袭击舰路线,后者则是所谓战列舰路线。但对德国海军而言,这两者始终纠缠在一起。因此,不能用一般的战列舰或袭击舰的二元对立的概念去看待德国海军。
2-俾斯麦级的直系前辈是沙恩霍斯特。沙恩级的设计目标正是兼顾以上两种作战目标:反制法国的敦刻尔克级,同时保留远洋作战能力。1934年6月,情报官从意大利发来不准确的消息,称意大利准备建造35cm主炮的35000吨战列舰,并认为法国也会跟进。在此基础上,德国海军在1934年提出了俾斯麦设计初案。从这些性能设置,尤其是续航力要求来看,俾斯麦最初显然也是兼顾远洋破交和反制敦刻尔克等法国战舰:
3-海军认为此案航速太低,要求提速。设计师提出,要么牺牲装甲,要么就会超出35000吨。德雷尔同意扩大吨位,并提出采用重量较大的电机传动能达到更高航速(神坑)。设计方认为,如果采用较轻的涡轮机,就可以省下吨位上35cm主炮。这轮研究最终得出的设计是,采用8门35cm主炮,蒸汽轮机,吨位为39400吨;或同样主炮电力传动,则是40700吨。
4-1935年1月,情报官从法国发来消息,称法国准备与意大利缔约,限制地中海海军竞赛,并建造35000吨级战列舰,给德国巨大的压力。此时,法国因大萧条的财政危机无法给波兰提供金援,需要寻找一条通往东欧的陆路,意大利正好反对德国对奥地利的野心。两国一度缔结盟约,国防军甚至讨论了遭到法意联合进攻的情况。不过,海军竞赛其实并不在法意同盟的谈判内容之内,双方都拒绝在此问题让步,因此并不存在法国解放地中海内的兵力对付德国的问题。
5-在这一情报背景下,德国海军考虑将俾斯麦级主炮提高到38cm。但德雷尔驳回此案,还是坚持35cm。一个月后,希特勒钦点使用38cm,争议终于结束。但这并不完全是针对法国——1935年6月,坑爹的情报官又从法国发来消息,称法国似乎不准备在新战舰上装备14寸级火炮,而是会沿用33cm。换而言之,如果没有希特勒的介入,德国人很可能造出一级四万吨35cm炮的奇葩战舰。
6-由于当时的柴油机高速性能不足,再加上德国海军对蒸汽轮机的续航力估计过高,沙恩和俾斯麦都没有继续采用柴油动力,采用了重油轮机。在1934年的海军参谋部推演中,沙恩霍斯特仍被用于在北非海岸猎杀法国运兵船队。到俾斯麦完成全部设计、已经开始施工的1936年10月,德国海军才意识到蒸汽轮机的续航力比预计低得多,只能达到预想的14000海里的一半。续航力的降低不仅意味着行动范围的缩减,更意味着无法在海外长期独立作战,且无法长久保持高速,摆脱敌军巡洋舰的盯梢和高速主力舰的追击。这直接导致俾斯麦级在此后的一系列作战推演中无法再承担远洋破交任务,而其后的H级随即因此改换成柴油动力。在海军开始重视对英作战后,重新提出的理想袭击舰是装备柴油机、拥有巨大续航力和33-35节高速的O级战列巡洋舰。
7-正因如此,德国海军在俾斯麦的设计完成后被迫放弃了其袭击舰的预定战略角色,将其转用于本土防御。此后为其设定的角色主要是在其他舰艇的配合下防止法国突入或封锁本土水域,以及掩护其他袭击舰突入大海。但在英国成为德国的敌人之后,在法国迅速战败之后,德国海军的战略布局和扩军计划完全被打乱。俾斯麦级最终只能担负起早已被放弃的职责,并因续航力不足的致命弱点沉入海底。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