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6
主题0
精华0
积分6
金钱0
贡献0
阅读权限10
注册时间2016-2-25
最后登录2017-3-9
在线时间6 小时

列兵

|
1958年,我从哈军工空军工程系航空兵器专业毕业后,被留校分配到航空弹药教授会。因为我是本专业毕业,人员都很熟悉,也没有什么多的手续就走马上任了。我们教授会由于航空引信(航空弹药起爆装置)是个空白点,而引信中的前沿是“非触发引信”,这在炮弹、航弹、火箭、导弹、原子弹发展中,都是重中之重。我的任务就是负责航空引信,重点是航空非触发引信。但教授会只有我一个人从事这方面工作。没有人商量,全靠自己孤军奋战。同时,还要负责二期学员的实验课,这个任务倒不难,基本上按照原有大纲实施。
正在这个时候,炮兵工程系来了一位非触发引信苏联专家叶菲莱莫夫上校,这真是“雪中送炭”。我便到炮兵工程系三科引信教授会跟苏联专家进修。当时三科主任许哨子是新四军的老干部、党内专家。他热情接待了我,安排我的学习与工作,那时,和我一起跟专家学习的有张德符、张清泰、还有我们一期的同学杨欣德,他是毕业后分配到军械部军械科学研究所后派来学习的。非触发引信是一门新的学科,它牵涉到弹药、引信、火工品、无线电、微波多方面知识。我们过去学习都是以机电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很多东西要从头学起。那时正赶上“大跃进”,我们都是边学习、边研究、边设计、边试验。苏联专家给我们讲课,介绍有关非触发引信的构造作用、设计原理和有关知识。同时我们把志愿军从朝鲜缴获来的各种型号美军非触发雷达引信,加以解剖分析研究,又用拆卸下来的元器件进行实验,然后设计成我们自己的引信。
当时,我们分工进行各项工作。许哨子主任是总指挥,张清泰老师带了四个三期毕业班学员(张玉琤、马忠恕、金国友、王其昌)负责总体,杨欣德负责发射接收系统,童光华负责鈡表机构,我分工负责有关雷达引信与各种炮弹天线辐射分布特性的测试与放大器的设计,其他有关执行机构、液化固体电池、各种超小型电子管、电******************……都有专人负责。实验室耿柏青和龚继民工程师则负责有关实物、实验部份。记得耿柏青和实验室同志亲自到朝鲜战场仓库运来大批从美军手中缴获的各型炮兵无线电引信,冒着危险卸去传爆管,然后进行解剖和拆卸各个部件和电子元器件。我们就是利用这些东西进行设计研究的。那时我们实验室的设备很简单,特别是电子仪器,很多都是试制产品,比较粗糙,更谈不上什么精度了。但我们还是发挥了拼搏的精神,克服困难一步一步地摸索前进。我负责的放大器,虽然看起来不复杂,但它既要保证足够的灵敏度,还要起到抗干扰的作用,放大系数在多卜勒频率范围内有严格要求,经过反复试验,我们还是掌握了美军炮兵多卜勒雷达引信有关线路的特性,并提出了自己的线路方案。通过这一系列工作,我们终于摸清了美军有关雷达近炸引信的构造作用,并进行了全面的测绘,提出了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个炮兵雷达引信方案。在此基础上,经过各有关单位协作,成功地生产出我国第一代炮兵雷达引信“电-1无”,使我军的现代化跨上了一步。这里虽然没有我的名份,但我尽了自己微薄之力也感到自豪。同时在炮兵系还被评为1959年度学院社会主义积极分子。
据我了解,哈军工炮兵系引信弹药教授会在当年研制无线电引信基础上,与有关工厂、研究所协作,又进一步研制了“电-11”、“电-21”、“电-31”等等一系列新型无线电引信,弥补了我国兵器发展的这一空白。而且1960年分建为炮兵工程学院后,创建了无线电引信专业。张清泰老师成为这一学科带头人,他们在无线电引信引战系统、命中问题、最佳炸高、效率评定、毫米波末敏弹、同轴线测量、打靶仿真等多方面为我国无线电引信的研究、设计和试验有关基础理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而多年来培养的毕业学员,都成为各个领域的无线电引信方面的技术骨干和领军人物。
叶菲莱莫夫是我接触最多的苏联专家,他除了亲自给我们讲课外,还和我们一道研究美军雷达引信,指导我们进行实验。同时帮我们建设实验室,特别是建立了一套雷达引信相对运动动态模拟实验装置。但他却没有带来一个苏联的雷达引信和介绍有关苏联雷达引信的实物资料。但相反却带走了我们从朝鲜战场上缴获的一套各型雷达引信(经学院领导批准)及有关资料。可能苏联的有关装备还不如美国的先进。叶菲莱莫夫工作十分严谨,也很认真。每天一早就来到教学大楼工作。因为他是个工程师,对实验室一切都很关心。记得他回国前一天,还专门到实验室到处看,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当时我们学校也开始招研究生,空军系戴其萼副主任同意我读研究生,我找叶菲莱莫夫商量,他说他只是一个上校工程师,不够条件带研究生。要我找一个无线电专业的教授作指导。后来我找到空军系无线电教授会的吴守一教授拟了一个进修计划,并经叶菲莱莫夫补充修改准备实施。但正赶上“大跃进”只图搞项目赶任务,也就作罢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