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史东 于 2016-3-27 21:42 编辑
第五章 鱼雷
很少有人记得大部分战列舰最初都装有若干水下鱼雷发射管,并与驱逐舰和潜艇一同参加定期举行的鱼雷演习,其成绩历来羞于见人,二三十年代这些发射管都被拆除。
与舰炮的进步相比,大部分鱼雷的射程低得离谱,瞄准问题则明显未作讨论(即使有也极为笼统)。1922年的演习中发射了一批Mk8、9、10型鱼雷。其中性能最好的Mk8射程仅16000码/36节,跑完全程的用时超过13分钟。按照5分钟击中目标计算,与对方战列线的距离不得不缩短到5500码,显然当时的鱼雷只是用来结果那些受损后无力还击的敌舰。战列舰第四分队司令Jackson少将肯定了这一点,“Mk9-1鱼雷的射程甚短(7000码/27节),不足以成为进攻性武器,除非是在某些极端情况下。”相比之下Mk10的3500码/36节更是废物。在21节航速下用沿着舰身对角线安装的水下发射管发射鱼雷,必然面临很大的技术难度——至少在二战前是这样。命中率是通过数据计算得出,预想的是敌方舰队排成一字长队、绵延数里的情况。以1922—1923年度为典型,14艘战列舰累计发射116条鱼雷,其中至少32条没有正常航行;2条绕了大圈,只会害死自己人;14条击中未爆或是没有到达指定距离;北达科他号甚至有一雷命中拖靶船。
最后一次战列舰鱼雷演习是在1930—1931年度。马里兰、田纳西、科罗拉多、西弗吉尼亚和爱达荷号各自发射6条Mk8-3或Mk8-3B型鱼雷,3条从左舷、3条从右舷,射程11000码。只有西弗吉尼亚号的鱼雷全部穿过目标线,取得2个全命中和3个部分命中。倒霉的爱达荷号有5条航行失灵,1条丢失,最终排名老末。马里兰号4条全命中、1条部分命中、1条哑雷,排名第一,鱼雷组每人领到10块大洋的赏钱。(注:“部分命中”定义不明,可能是指虽到达目标线、但从两个靶标之间穿过的情况。航行11000码后是从靶标下方还是之间穿过,纯粹是撞运气,或者说是概率问题。西弗吉尼亚号的偏差记录分别是:偏左655码,偏右475码,偏左1062码,偏右77.5码,偏左632码。第6条鱼雷的偏差值没有记录,有可能完全错过了目标区。)
第六章 趋势分析
间战时期的海军炮术到底进步了多少?1937年军械局对日德兰海战进行研究,其中一份分析报告描述了1912—1918年间12寸和14寸炮的表现。报告对战列舰结构靶(长180米,宽27米,高9米)的射击命中率作了测算,公式为:
H = 100 / [1 + k(R-2000)]
其中:H为命中率,k为常数0.00070,R为距离(码)。
从这个公式可以推导出,在演习平均射距(13783码)上的命中率约11%,按照每分钟每炮发射1.5次计算,每分钟每炮命中数为0.165。
图1:公式推导结果与二十年代及以后实弹射击命中率的对比
与之相比,1935年14寸炮的每分钟每炮命中数为0.32,1940年14寸和16寸炮的标准成绩为0.75,靶子大小相同,射距也大致一样。准确度(特别在中等距离上)进步明显。14寸炮始终不如后来的16寸炮准确,历经20余年刻苦攻关仍未改观,可能出自内弹道的问题。到1945年,14寸炮的9炮射距散布为射距的2.03%,而16寸炮为1.9%。
图2:1940年14寸和16寸炮的标准成绩
图3:火炮散布
“绝对平均散布”是火炮本身准确度的体现。图3的黑点代表这一年度战列舰队的平均成绩,而线条的两端分别代表最好成绩和最差成绩。在1933—1934年度之前,单数年份举行低初速(减装药)演习,双数年份则是高初速(全装药)演习,前者距离更近,散布也更小,因此这一期间的黑点排列呈“锯齿”形。高初速演习的成绩看似进步不大,但必须考虑到射距从1921年的21000码一路攀升到三十年代中期的27000码。在这之后,远距离战斗演习距离有所缩短,而且都是低初速演习。1934年起散布大幅缩小,主要得益于射击延迟装置的应用。从1927年开始,海军炮术进入了不温不火的改良期,平均成绩稳定提高,成绩落差也在缩小。
“平均弹着点误差”是齐射散布样态的中心与目标中心的距离,同样用射距的百分比来表示。这是火炮瞄准是否准确、即火控质量的一个衡量标准。随着时间推移,呈现缓慢而稳定的进步。
综合以上各图可以看出,改善火炮本身的准确度较改善火控更加容易,1920—1945年间的火炮平均散布减少了66%,而平均弹着点误差只减少了23%。1945年之前所有数据均基于目视观测(舰上或飞机)。图4右下角的黑色方块代表二战期间雷达观测的典型结果,黑点表示目视观测,可见雷达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译注:目视观测的成绩反而不如战前,可见技艺生疏了。)
图4:平均弹着点误差
图5:平均弹着点误差与火炮散布的综合表现
为了全面展示间战时期战列舰炮术的进展,我们将图3、图4加以合并,形成了图5。垂直线段的长度代表火炮本身的散布,黑点与底线的距离代表了平均弹着点误差。最理想的情况是一条短线段,并尽可能接近底线。黑点越高,线段越长,炮术也就越差。
与之前的图示相比,图5并未显示出持续进步的态势。剔除最差的1926—1927年度和最好的1934—1935年度,基本是一条横线。较后年度的线段更短,表示弹着样态在缩小,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射击延迟装置,但平均弹着点误差几乎没有变化。
随着时间推移,副炮的准确度也有缓慢而稳定的改善。虽然副炮远距离战斗演习的射距保持在10000码左右,但年度之间差异非常大。
第七章 个人观点
从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战列舰炮术发生了缓慢而稳定的演化,某些方面的进步是明显的,二战时对15000码外战列舰结构靶的命中率已是一战时的3.5倍。那么为什么大舰巨炮在二战期间会如此彻底而迅速地被打入冷宫呢?个人认为,主要原因是炮术发展遇到了瓶颈,只能小修小补,缺少革命之举,真正的创新寥寥无几。或许有人认为这是因为炮术已臻于完美,改进空间十分有限,但后续(诸如八十年代)的进步证明并非如此。上述三十年中,美国和其他国家海军的炮术专家们只提出过(或是满足于)一项重大改进,即射击延迟装置,其技术概念是如此简单,以至于人们诧异为何不早在二三十年前就予以发明。诸如二元发射药、改进的发射药配方、有效的击发机构、次口径弹头、可抛洒子弹药以及空心装药战斗部等创新,都在当时的研发能力之内,但从未尝试过,也很少(或是根本没有)考虑过。军械局的所谓创新只是对弹头重量、炮身长度、装药重量的细微调整。公平地讲,身处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的重压之下,即便是俯仰角增加到30度,后来又增加到45度,也被认为是一个重大变化。
这一时期炮术方面的重大改进,均得益于其他领域的技术流入。飞机观测带动了二十年代的炮术革命,应更多归功于航空局而非军械局。雷达和近炸引信也更多地源于电子学的进步,而不是军械的迅猛发展。火控设备的发展,主要是把现成的光学、电子和机械部件以不同的组合装配起来。在军械局内部,研发工作基本上被忽视了,例如系统地测试穿透装甲的规律,有可能生产出更有效的弹头,但这样的措施极少。对美国海军而言,幸运的是列强海军(德国有可能例外)同样出现了创新力枯竭的问题。
显然,军事技术可以(或许是必须)借助外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但只能作为内部创新的补充,而非替代。现有的军事技术,特别是那些业已完全成熟的,必须继续允许甚至鼓励有益的内部创新,如此才能在其他武器系统的竞争中立住脚跟,八十年代的衣阿华级改装就是典型。只有保持和鼓励创新,炮术才能发展壮大。假如能装备类似于陆军使用多年的“铜斑蛇”型号的制导炮弹,海军的大炮或许能在波斯湾战争中发挥更大作用。(海军为衣阿华级研制的13寸次口径弹药原本可以发展为制导炮弹,但该计划已经中断。)当然,火炮的衰落以及飞机、导弹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法避免的。 简而言之,炮术失去了持续创新的意识,它不再充当技术的引领者,而是日趋保守。那些富有创新活力的人们本可以为炮术延续辉煌,但他们或是被军械局拒之门外,或是背弃了炮塔,钻进了座舱。这样的事情恐怕还会一再发生。
(完)
译后: 1、原文刊登于《Warship International》1991年第3期。链接: http://www.warships.com.cn/navweaps/INRO_BB-Gunnery_p1.htm http://www.warships.com.cn/navweaps/INRO_BB-Gunnery_p2.htm 2、翻译中得到mathewwu、seven_nana两位前辈指点,多篇精华文章珠玉在前,在此一并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