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eSoleil 于 2014-1-26 18:47 编辑
* 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在法语中,战列舰(cuirassé)一词的前曾经属于法兰西帝国的骄傲——胸甲骑兵的铠甲。1858年,世界上第一艘远洋装甲舰光荣号在法国诞生。在一百多年的技术变幻中,法国人将火炮装甲战舰称为cuirassé的习惯一直沿袭了下来。而黎塞留级——法国海军史上最强大、也是最后一级战列舰——其特殊的布置似乎仍延续着胸甲骑兵永不后退的光荣精神。在看惯了美式的实用、德式的严谨与英式的中庸后,看看法兰西的闪光与浪漫、力量与悲情,也许会对这支闪烁在模糊中的舰队产生新的灵感。
I.诞生
让我们的目光回溯到那世界海军发展的转折点: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在这个依靠路易十六的王家舰队取得独立的国度,包括法国在内的世界海军五强在这次会议中签署了《美、英、法、意、日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简称《华盛顿海军条约》。
对于法国而言,这绝非什么好消息:作为一个殖民地遍布全球的大帝国,作为本土濒临大西洋与地中海两大水域的欧陆霸主,法国海军却只获得了175000吨、仅相当于只需控制地中海的意大利的主力舰吨位。条约也不允许保留正在建造中的诺曼底级战列舰——这或许倒是不坏的决定,因为各国建造中的巨舰都较它们强大。国力在战争中的损耗使得法国无法维持一支强大的舰队,只得接受一切。而作为补偿,法国被允许在“海军假日”期间的1927年、1929年与1931年建造新的、不超过35000长吨、主炮口径不超过16寸的条约型主力舰。但同时,意大利人也取得了同样的待遇。
比起英国、美国甚至日本,法国海军的状态实在太糟糕了。落后的无畏舰孤拔级早已不合需求,而唯一一级超无畏舰——布列塔尼级——性能也远不如三国保留的战舰,更无谈不上按条约建造的三级新式战舰。鉴于国力的衰竭,法国海军大臣乔治·莱格决定不再与他们进行昂贵的主力舰竞赛,转而着手于轻型舰队与水下舰队的建设,重拾起19世纪80年代的“新学派”海军思想。在这一背景的指导下,1925年,法国人开始对未来能够建造的主力舰进行规划。由于不再考虑与英国进行海上决战,他们决定针对意大利的重装甲巡洋舰,计划建造一级标准排水量为17500吨的小型战列巡洋舰。其大致参数如下:
标准排水量:17500吨
武备:2座四联装305毫米主炮
5座单联装130毫米副炮
防护:可抵御8寸火炮(条约重巡洋舰火炮的最大口径)的攻击。
主装甲带110毫米,主水平装甲80毫米。
速度:34节
其中,两座主炮以对角线布置于舯部两侧——这是已被淘汰的火炮布置方式。这一设计中的战舰被指过于弱小,甚至无力抵挡意大利现役的无畏舰,因而迟迟不被海军与议会接受。而该级舰的防护设计最终被应用于法国重巡洋舰阿尔及尔号及其后续改进型上。
1928年,德国宣称开始建造第一艘装备11寸火炮的装甲舰——或称袖珍战列舰。这为法国战列巡洋舰的命运带来了转机。由于无法对德国人的装甲舰形成足够大的优势,海军要求立刻强化原有主力舰设计,将计划升级为可抵御装甲舰11寸火炮的25000吨级战舰。这最终的产物,便是杰出的轻型战列舰敦刻尔克级。
当新一轮的造舰竞赛即将从开始时,业已感到不安的英国人出手了。由于经济的衰退,英国已不想再进行耗资庞大的海军军备竞赛。他希望法国与意大利只建造装备12寸火炮、吨位不超过25000吨的小型战列舰。这不合理的要求立即引起了两国的强烈不满。1930年,伦敦海军军备会议召开,英国再次提出修改后的限制战列舰的条款,并要求限制法意两国尤其重视的轻型舰艇的发展。法国与意大利最终没有签署《伦敦海军条约》,使得英国人的努力落空。1931年,敦刻尔克级的设计完成,并于1932年开始建造。
敦刻尔克级的横空出世正如英国人所料,在欧洲大陆重新掀起造舰竞赛,而敦刻尔克级先进的设计思想也广泛影响着世界海军。作为回应,意大利人开始针对敦刻尔克级设计他们轻型战列舰的设计工作——最终,1933年,他们决定在改装老式战列舰的同时建造强大的条约型战列舰。1934年5月26日,意大利元首墨索里尼宣布,意大利人将开始建造35000吨级的维托里奥·维内托级战列舰。
法国人必须面对这场由它自己引起的挑战。1934年6月25日,海军最高会议召开,讨论海军的下一步发展。会议决定,法国海军将改进下一艘敦刻尔克级轻型战列舰斯特拉斯堡号,同时,法国还将建造2艘自己的35000吨级、装备380毫米或406毫米口径主炮的条约战列舰以抗衡维内托级。新式战列舰的计划代号为:PN196。黎塞留级就这样横空出世了。
1934年7月24日,海军最高会议对新式战列舰计划提出了如下要求:
标准排水量35000长吨(35552吨)
主炮:8到9门380毫米或406毫米火炮,布置于四联装或三联装炮塔内
副炮:高平两用炮,布置方式类似纳尔逊级与敦刻尔克级
最大航速:最低29.5节
装甲布置:布置方式如同敦刻尔克级
主装甲带360毫米倾斜11.3度
主水平装甲160毫米,其后附有15毫米的特殊处理钢作为被板
下甲板水平部分40毫米,倾斜部分厚50毫米
鱼雷防护水平:如敦刻尔克级。
计划提出后,海军造舰技术局开始按照要求进行初步设计及可行性考察。当年11月27日,技术局提出了6种基本方案:
方案一:
长247米,宽33米。2座四联装380毫米炮塔背负式前置,5座四联装130毫米炮塔如敦刻尔克级的布置方式。主装甲带360毫米倾斜11.3度,主甲板160毫米,下甲板40毫米。推进动力150000匹马力,最高航速31.5节。预计超过条约要求350长吨。
方案二:
长247米,宽37米。3座380毫米炮塔如同纳尔逊级一样金字塔式前置,其中前炮塔为双联装,2号、3号炮塔为三联装,炮口都朝前。副炮数量、布置方式以及防护如方案一。推进动力110000匹马力,最高航速29.5节。预计超过条约要求550长吨。
方案三:
将方案二中的主炮布置更改为1号、3号炮塔为双联装,2号炮塔为四联装。预计超过条约要求450长吨。
方案四:将方案二中的主炮布置更改为三座炮塔都为三联装,与纳尔逊级的布置一模一样。预计超过条约要求1150长吨。
方案五:
长247米,宽37米。2座四联装380毫米炮塔布置于舰桥后的舯部,1号炮塔炮口向前,2号炮塔炮口向后。3座四联装130毫米炮塔中线布置,其中舰首2座,舰尾1座。防护及动力如方案一。预计超过条约要求50长吨。
方案五改:
在方案五的基础上增加2座双联装130毫米炮塔,布置在舰尾副炮塔两侧,其他如方案五。预计超过条约要求350长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