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

 找回密码
 登上甲板
搜索
查看: 4039|回复: 1

【NW渣翻】“all or nothing”——舰船重点防护发展史

[复制链接]

二等兵

发表于 2017-8-18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All or Nothing"——舰船重点防护发展史

——兼谈舰船防御发展史

原创作者:by Joseph Czarnecki

2000.5.1

本文并不是逐字翻译,图片为自配,原网站:http://www.navweaps.com/index_tech/tech-070.htm



最初的舰船防护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设计师们只需堆够足够的装甲板,让短射程,低角度的炮弹无法击穿舰船的垂直面。为了让舰船武备完好,火炮被封闭在装甲炮座和炮室,或者配备在炮廊 redoubts中。

为了保护舰船的浮力,设计师们沿着水线的装配了轻型装甲,从水线延伸到水上水下都配备了这种轻型装甲,向前,装甲过渡至中型厚度保护船艏,常常高度比大多数水线轻型装甲更高,向后直到船尾,舵机,装甲再次过渡至中等厚度。

早期的水平装甲很薄,主要是防止来自防护区上方的破片。在装甲带附近,有一层45度倾斜的水平装甲,与装甲带底部相接,为了防护炮弹击穿装甲带后的破片。
这种装甲计划和前无畏舰是一起开发的,前无畏舰通常有4个重型炮塔,8-12门中型炮塔或炮廊炮,还有12-24门无防护的小口径枪炮。
1905年的对马海战让设计师们意识到远距离火力的危险,因为它的落点不是主装甲带,而是水平装甲。为了防护远距离炮弹,就需要水平装甲更厚。与此同时,无论是装甲炮塔的顶部,还是指挥塔的顶部,也一起增厚了。面对低弹道炮弹时,它的破片防护程度比以前的一倍还要多。
然而,还不够。日德兰海战中,舰船的射程比以往更远,炮弹在远距离的下落角度更大。

日德兰半岛的另一边--美国,却早就知道了水平防御的重要性
早在1908年,美国就开始了1912年的战舰设计,旨在继续建造纽约级战列舰。退休的海军将领们对五号和六号炮塔的浪费感到不满。特拉华,佛罗里达,怀俄明,纽约选择了三连装炮塔缩短水线长度使吨位不变的情况下保持防护。同时,它们计划采用一种叫“all or nothing”(重点防御)的装甲布置方案,尽管这会降低舰船的水平防御。
重点防御这一概念的最佳描述来自诺曼.弗里德曼(Norman Friedman):
“按照重点防御的逻辑,在长距离上,船只将主要受到AP弹的打击,而可能命中在船的任何地方,而高爆弹将对主装甲带和水平装甲无用。因此只有厚重的装甲(或根本没有装甲)才值得配置。通过研究,皇家海军认为此时大口径HE弹对船只的无装甲部分非常有效。对此,皇家海军在他的无畏舰上配备了相当数量的中等装甲,目的是抵御高爆弹的火焰。然而在一战后,皇家海军才采取了重点防护的装甲配置方案。在取消建造的1921年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计划上,在纳尔逊号上,所有这些舰船的防护都是为了将来更远距离的炮击而设计的。”
重点防护摸索的结果在美国的内华达号上。它不像英国一样在无装甲和重甲之间徘徊,取而代之的是结实的炮塔正面,较厚的炮塔顶部和水平装甲。有趣的是,正如弗里德曼所说,美国海军在多格浅滩和日德兰海战之前就采取了上述的装甲配置,说明将来的远距离交战将需要更好的水平的保护。
由于重点防御消除了大部分用于保持船只浮力的装甲,有必要确保在重型装甲盒内有足够的浮力,以确保船舶在其末端被水淹没时能够生存。一些国家的设计师漏掉了这一关键细节,导致设计出的舰船时刻面临沉没的危险,例如日德兰海战中的吕佐夫。
“华盛顿条约”后恢复战列舰建造后,重点防护主导了日德兰后大部分的战列舰设计。侧甲外倾,水平装甲加厚,射程更远,炮弹以更陡的角度落下。装甲带移入内侧,来容纳TDS和外板。一些设计中还加入了主装外的轻型装甲或加厚外板来脱被帽。
设计师们尝试了许多不同的水平保护方案,其中最突出的是一个单一的厚甲板:一个厚的装甲甲板,下面有一个薄的防破片甲板,用于捕捉碎片。同时他们注意到了来自空中的威胁,于是在露天甲板上加了一层薄甲来防御高爆炸弹,并且在穿甲炸弹穿透主甲板之前启动它们的引信。这个概念似乎改变了重点防御计划的优先事项(防御炮弹),可事实却证明了一个垂直落下的炸弹比炮弹更具有穿透力。另外,炮弹击穿或多或少的水平装甲后进入到舰船的无装甲区域时,不太可能击中一些重要的部件。但是如果一枚炸弹落在重点防御型舰船的装甲部分上,将击中一些重要的部分。如果炸弹有足够的重力势能,将没有装甲能阻挡它。因此,必须提前引爆他们,才能做到有效的防御。尽管这样做的水平防御装甲通常分为了好几层,但仍然集中在重要区域上,因此完全符合“重点防御”的思想。撞击舰船无防护区域一端的炸弹可以轻松从另一端穿出,而不会引爆(过穿)。重要的是,“重点防护”是指将舰上的装甲全部用于防护重要区域,而不是仅仅的堆出装甲的厚度。
在二战中,“重点防护”计划被证明是成功的舰船防御计划,而全面防护却不是,尽管可用的实例很少。胡德号,一艘老式“全面防护”型舰船,经后人考证,它丧命的原因最有可能就是被一枚来自水平装甲上的炮弹击穿而导致弹药库爆炸。
俾斯麦号同样运用了“全面防护”的装甲配置,在最后一次战役中,它的装甲甲板被穿甲弹击中,由一个中等厚度的水平装甲引爆,但是这却完全不是一艘该吨位舰船所应该有的防护——很大一部分吨位被浪费了。比叡和雾岛同样采用了旧的防护方案,在战斗中却因AP弹击中炮廊而在其内部导致了严重的火灾,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同样的案例还有沙恩霍斯特,虽然详细资料很少,但是她的遭遇应该和俾斯麦是一样的。相比比叡和雾岛,南达科他的防御就显得非常有效了。这艘船的上层建筑经过了通常弹,高爆弹,穿甲弹的洗礼,造成的损失仍然较小。据DulinGarzke介绍,上层建筑很少发生火灾,很快就被扑灭了了。尽管被弹27次,船体的强度,浮力和稳定性并没有受到重大的影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 +11 收起 理由
mathewwu + 11

查看全部评分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星勋章荣誉勋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7-8-22 01:3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文章其实早就过时了。这些理论和理由在铁甲舰诞生之初就已经有了。此后只是不断重复而已。
「置酒上方,烽火未熄,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

手机版|Archiver|© 2010-2025 战列舰 warship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3004737号 )

GMT+8, 2025-5-2 03:55 , Processed in 0.02063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