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changfeng 于 2018-8-12 13:34 编辑
本文是史东前辈翻译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912—1916年间的皇家海军及其决战策略的帖子中,LeSoleil版主提到的一篇文章,史东前辈提供了资源,有幸得以阅读,本人水平有限,翻译上必有不足乃至错误之处,还望各位斧正。
战列线与快速侧翼—1900-1914年的皇家海军战术
STEPHEN MCLAUGHLIN
摘要:本文探讨了皇家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时期的战术发展,得出结论认为由Jon T. Sumida提出的1912年海军上将Jellicoe发展的“技术战术合成”——在7000-1000码距离范围的“中距离战斗”的战术思维方向与海军建设政策相矛盾。
关键词:战列巡洋舰,战列舰,无畏舰,舰队战术,Jon Sumida,海军战术,皇家海军
1916年5月31日下午4点51分,大舰队总司令,海军上将John Jellicoe爵士,向伦敦的海军部发出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舰队行动马上开始”。差不多两年了的战争之后,世界上最强大的两只无畏舰队终将碰撞在一起。然而,随之而来的日德兰海战并没像大多数英国人预期的那样成为“第二个特拉法尔加”。事实上,它看起来像一次战术性失败,相比德国公海舰队,英国舰队损失了更多的船只,受到了更惨重人员伤亡。对于一个拥有德雷克,纳尔逊的功勋的国家和海军,这是一次令人痛苦的失望。Jellicoe的行动受到了密切而持续的审查。特征为过度谨慎。他的策略被Arthur J. Marder概括为“进攻精神从属于防御措施,尤其反对鱼雷,单线,平行线和远距离战斗方案,和集中指挥。” 相比之下,Jon T. Sumida为英国人为什么没能在日德兰取得令人信服的战术性胜利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解释。Sumida认为并不是谨慎,而是冒失挫败了Jellicoe取得压倒性胜利的作战计划。他断言在1912年晚期,Jellicoe已经设计好了一个战术系统,不是在远距离进行战斗(超过10000码),而是在中等距离(7000-10000码),这是Jellicoe相信皇家海军在枪炮技术上有战斗优势的距离。Sumida认为Jellicoe受到了在设备采购和建设政策上得到了海军部的支持,计划在中等距离上进行仅仅5到8分钟的战斗,在此期间英国的战列舰会释放出一阵毁灭性的“脉冲”火力,这将会击溃德国舰队。然而,为了避免德国战列舰发射的远程鱼雷的威胁,英国舰队同时会转弯,在鱼雷射程之外重组,然后采取任何似乎有必要的行动去打击残缺不全的德国舰队。Sumida将这个大胆的计划称为“技术战术合成”,并且声称它最终被废弃,因为事情超出Jellicoe控制——装备上的不足,一些最适合中距离行动的船只无法使用和最主要的,德国舰队持续性避免决战。Sumida的解释与之前的任何分析截然不同,自然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战术计划是怎样的?——据说从1912年末到开战时它塑造了海军部的政策——如此长的时间仍然没有发现?Sumida的答案是在战争之前,这个新的战术系统被认为过于机密以至于它仅仅在很少的文件中被提到。在日德兰失利后,这些提及新战术系统的文件从海军部记录中被删除了,这是为了掩盖皇家海军未能赢得决定性胜利的起源。为了重塑这个系统,Sumida已经建立了他承认的间接案例,这基于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和期间,英国海军炮兵和鱼雷发展的纪录片,海军重型火炮和鱼雷的性能特征......,英国情报部分关于德国炮兵能力和战术意图,以及高级海军军官和官员的揭露声明。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目录不包括英国战术文件。这个遗漏显然是故意的,因为Sumida相信残存下来的文件没有“完整地描绘英国战术思维”——的确,显而易见这些文件的含义是一种误导。从本质上说,“技术战术合成”将现存的战前战术文件减少到无关紧要的程度,至少是有关于海军部参与重要战斗的真实意图范围内。 但是虽然Sumida的“技术战术合成”在海军历史学家中流传甚广,对他降级到历史边缘的战术文件的分析引起了对Sumida的解释的严重质疑。本文将尝试概述这一证据,并将其与Sumida的假设进行比较。 战术基础 任何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海军战术的讨论的出发点都是战列线,船只一个接一个地在单列中行进。这已经成为风帆时代的标准战术阵型。但在19世纪60年代,当蒸汽动力,铁甲和撞角破坏了火炮的首要地位,这一阵型已经陷入不利地位。在随后的30年里近距离撞击战术占据了战术思想中的主体地位。多亏了枪炮技术的发展,在19世纪最后10年里战列线再一次重申了自己,这一趋势是由H. J. May船长在1897年总结的。他认为,撞击是一种不确定的攻击形式,而鱼雷虽然是一种重要的武器,但是在火炮之后屈居第二,因为它们仅有数百码的射程。May接下来探索了火炮的首要地位,注意到“火炮决战中不太可能出现距离和方位上的巨大变化,趋势是保持距离和方位不变”。通过保持距离和方位不变,火炮将会大大简化,使得在更远的距离上取得命中成为可能。基于这种逻辑,May得出结论:如果两只相互竞争的舰队以火炮为主要武器,它们几乎肯定会进入平行线态势并且在宽边(原文boradside)行进。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舰队假定为先后排列线型队形,其中每艘船都跟随在前方船只的后面,为火炮留下无阻碍的宽边 - 换句话说,即是战列线。
图1:根据海军部出版物关于处置船舶的备注(1911),测量距离就像(如果可以的话)从船头到船头一样,伴随着观察者自己的位置和下一艘船上用于测量距离的点带来的误差;六分仪或测距仪可用于测量前方船舶主桅的距离,之后,通过在您自己的船上选择一些临时标记和前方船舶位置对应的点,其相对位置将表明该船舶是落下还是超前。(图表版权John Jordan)
在20世纪的头几年单列战列线的优势被普遍接受;因此,1903年10月,海军部通知地中海舰队总司令,尽管他们的主力舰没有“考虑就战斗编队或战斗战术的主题发布任何明确的指示”,然而他们相信:
上级官员的意见很明显—特别是那些具有在过去两年里参加“战斗演习”经历优势的人—总体趋势是采用单列或近似于单列的阵型……
事实上,海军上将John Fisher在1902年指出“战术的唯一目的是对敌人施加优势火力而不是阻碍自己的炮火,只有单列可以做到”,其他杰出的官员表示同意;1905年1月,被认为是海军战术领导者之一的海军上将亚瑟·K·威尔逊爵士表示,“整个舰队在一次行动中的机动的最终结果是成为一次宽边行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证明这一点......”。当时担任海军军械总监的Jellicoe附和了这一观点。 然而,相对于它所有的优势,战列线存在一个不可避免的缺点,它就像海军部指出的那样“一个阵型,当大量船只在战列线上时,必然是不灵活的”在参加行动之前立即进行机动以获得战术优势的位置时,这可能会出现问题,在几个短列队中布置一些紧凑型船体的船舶可以更容易地完成这一点。因此需要一种从巡航队形迅速转变为单列战列线的方法 - 换句话说,部署。 根据Fisher的说法,部署的目的是是与敌人中心的方位形成互为直角的战列线—这是“黄金法则”。受到偏爱的方法是“等速部署”,因为所有船只始终保持相同的速度。利用这一点,只要所有队列的领舰同时转向90度,其他船只陆续跟随就可以在几分钟内使任意数量短列形成单列的战列线。它有三个先决条件,首先,队列的领舰必须彼此并排;其次,队列间要保留满足“机动距离”的间隔—以便当它们组成战列线时,每个分队都有足够的空间;第三,敌人必须位于前方任何一侧约45度的弧线区域内的某个位置,否则,相对于敌人的方位,舰队将会部署在一个不利的方向上。如果没有这些情境,就会有“差速”部署,队列以不同的速度进入它们在战列线中的位置,这些在战前也被探讨过。然而,它们通常需要11到20分钟才能完成,远远超过等速部署—当每个队列由4艘船组成时,仅需要约4分钟。因此,如果战术情况合适,后者的机动仍然是首选方法,并且可以在1918年1月的海军上将David Beatty爵士的大舰队战斗指令中发现它几乎没有改变。
图2:分队以机动距离出示—间隔(21/2缆绳或500码)乘分队中船只的数量,加上一条缆绳(的距离),正如Jellicoe的战时大舰队战斗命令所规定的那样。 (图表版权John Jordan)
无畏舰旨在适应这种战术系统,由于她使用了12英寸统一口径火炮,因此适合远距离作战,这在部署方面有重要的战术意义,在支持无畏舰政策的论文中指出了两支对立的舰队:
为了进入火炮的有效射程,双方必须相互接近,无论哪个海军上将希望在远距离上战斗,都可以通过转向(即部署)展开战列线来获得想要的距离,开始重大行动的距离的选择完全取决于希望在最远距离战斗的海军上将......
因此,首先部署的舰队将抓住主动权,选择相对于风,海洋和太阳的最佳航线;它会在敌人面前稳定航行,考虑到这个时代火控设备的局限性,这对于有效的射击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它将越过敌人的“T”,允许它在敌人列队的主要船只上集中所有的侧面火力。 尽管对这些战术概念似乎已经达成共识,但仍存在持不同意见者。一些军官——最著名的是海军上将Reginald Custance爵士,Frederick Doveton Sturdee爵士,Herbert W. Richmond船长和 William Reginald Hall船长,主张采用“分队战术”或“分队进攻”,其中战斗舰队将被细分为可以在行动中独立行动的独立单位。他们的观点基于对风帆时代海战的研究,战列线中舰队的作战行动常常优柔寡断。他们相信由单独分队组成的舰队便于集中攻击敌人舰队的一部分,并将促进分队指挥官的主动性和进攻精神。然而,他们之间存在分歧,从未形成一个连贯的战术流派。尽管他们的一些想法,例如独立分队组建“侧翼”攻击敌人的前卫或后方,被纳入了一般的战术计划,但是皇家海军建立战术的基石仍然是战列线。 火炮射程 在概述了皇家海军的战术思想中的基本概念后,我们可以转向Sumida的“技术 - 战术综合”提出的一些具体问题。其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是战斗范围问题; 虽然之前的报道声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火炮射程不断增加,但Sumida坚持认为,1912年末,皇家海军突然放弃了在越来越远的距离上射击的成就。 包括Sumida在内,没有人质疑1900年后预期距离的迅速增长;因此在1902年的演习中,开火距离已经设定为4000码,同一年,H. J. May(现任皇家海军学院校长)设想在6000码开火。英国海军专员的报导和日俄战争期间日本舰队证实了这一评估。在非决定性的黄海战役(1904年8月10日)中,在超过10000码的距离上进行了少数射击,而最短的行动距离约3800码,在日本取得压倒性胜利的对马海战中,俄罗斯舰队在5000到7000码范围内被瘫痪。 根据军械部门的一项分析,事实上,日本通过英制的武器和设备取得了这些成果,并采用了火控方法,但是与英国皇家海军最新的进展相比,这些方法“或多或少不成熟”,有理由相信远程射击。因此到1906年中期,6000到8000码的距离被视为“可能的战斗距离”,并且有人认为可能会在9000码开火。到1909年10月,海军上将William May爵士(不应该与H.J .May混淆)可以断言“在晴朗的天气下,开火的距离不会低于12000码”。Jellicoe的1912年“战争指令”,写于他担任本土舰队第二分队司令时期,确认了射程不断增加的趋势,他指出“一阵非常稀疏的火力将由9.2英寸炮在超过14000码的距离上释放” 然而Sumida声称,在写完这些指令后不久,Jellicoe的“战术观点已经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并且在1912年底之前他不仅设计了中距离的“技术战术合成”并且说服海军部采用它。然而,本土舰队总司令,海军上将George Callaghan爵士要么不知道“合成”,要么反对它。因为(他)假定一年多后会采用他指出的“在晴朗的天气里,装备统一大口径主炮的船只可能会考虑在15000码的距离上开火”。令人惊讶的是,Frederick Tudor船长,海军军械部主任——负责射击装备的测试与采购的海军官员,似乎也反对迷人的“合成”,因为他在1913年11月写道“我强烈的认为现代战列舰或者战巡舰在9000码距离上以40轮齐射击沉自己的能力会仅仅导致他们在远超9000码的距离上开火”。 更令人惊讶的是,Jellicoe表面上设计中距离“合成”的时间里,他还在测试自己的船只的远距离射击能力。1912年11月,战列舰巨像号——Jellicoe的第二战列中队的一个单位,近期作为他的旗舰,在14000码到15000码的距离内进行了一次实验性的射击练习。结果“非常好”:40轮射击中七轮命中一个150英尺x30英尺的拖曳目标,比典型的战舰小得多。 Sumida在他针对该事件的简报中并没有提及Jellicoe与巨像号射击的关系,Sumida断言,如果皇家海军准备在超过10000码的距离上作战,会采用更好的仪器,因为9英尺测距仪的“极限最佳距离”(一条Sumida没有下定义的术语)是10000码。Sumida引用的与此相关的唯一消息来源是1917年被派遣往华盛顿特区与美国海军交流信息的一名英国炮兵军官,Richard T. Down船长的报告,Down指出美国海军军官:
声称除了纯粹的航海仪器之外,对我们对于9英寸测距仪的依赖性感到深深的惊讶。他们认定超过10000码的实际射击目的是不精确的。
这是文件中10000码距离的唯一参考;因为它报道了一个可追溯至1917年的美国观点。它没有提供任何证据证明海军部在1912年考虑9英尺测距仪的最大有效距离,那是据称决定采用“技术战术合成”的时候。与海军部对测距仪性能评估更为相关的消息来自海军军械部主任的一份1910年的文件,由Sumida本人引用,该文件称为9英尺测距仪安装新的陀螺仪将使其可以精确测量12000到13000码的距离。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中距离作战是皇家海军战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与“技术战术合成”的背景完全不同。从Callaghan1914年3月的指令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他声明会在15000码的距离开火,他接着说:
8000到10000码应该是可以确立火力优势的有效范围,为了把握主动性优势并取得决定性战果,预计后期行动射程将会降至8000码以下
在类似的情况下,Jellicoe在确定了开火距离为14000码之后,注意到“随着距离和变距率的确定和减小,射速会变快,如果想要取得命中,则应在9000码处达到最大射速”。两人都意识到战斗的演进从远距离阶段开始,在此期间建立火炮优势,进入决定性的中距离阶段,射速和命中数都会增加,敌人将被压制。正如Callaghan于1913年11月的火控指令中指出的“在确定距离之后应当达到最大射速,目的是让敌人被炮火淹没使它很难还击,成功做到这一点的船只不必担心还击的炮火”。敌人被“淹没”,不仅命中弹会破坏船只并使其露天的火控设施失能,而且落点较近的炮弹落入海中,这将会产生巨大的水柱,阻碍敌人的炮手瞄准正在开火的船只,这是在战前炮兵训练中注意到的效果。 在继续之前应当注意最后一点。乍一看,Callaghan和Jellicoe提到的8000到9000码的距离与Sumida的“技术战术合成”的7000-10000码非常接近。但实际上它们代表截然不同的观点,两位海军上将设想逐渐缩小距离,在行动后期达到这些距离并建立炮火优势,Sumida认为英德舰队将迅速接近,并在接近阶段,由于火控设备的限制,“变距率足够高将会阻止任何一方造成严重的伤害”。只有在达到中距离以后,两支舰队才会转向平行航线,此时他们的炮火将开始咆哮。换句话说,Sumida认为的战斗开始的距离恰恰是两位海军上将认为的战斗结束的距离。
鱼雷的威胁 从他认为英国炮兵对10000码以下距离的作战进行优化的观点出发,Sumida断言鱼雷的威胁是Jellicoe发明“技术战术综合”的一个根本原因。他认为英国战列线在精准射击所需的稳定航线上笔直地行进,将会成为远程鱼雷的理想目标——到1914年德国战列舰发射的鱼雷射程可达10000码。正是这种威胁使得英国舰队必须在与德国舰队在中距离短暂交火之后迅速撤离。 将“技术战术合成”放在一边,很明显Callaghan和Jellicoe都打算在战斗后期接近中距离。他们是如何考虑避免远程鱼雷的威胁的?事实上这种威胁由于几个因素而减轻,首先是鱼雷速度和目标速度的关系,例如,像德国G/7鱼雷这样航速为27节的鱼雷,在大约9分钟的时间里行驶8000码。在那段时间内以18节航速行进的舰队将会推进大约6000码。因此垂直于敌人行进路线发射的鱼雷仅仅能威胁敌人战列线中末端的船只。另外,如果鱼雷旨在“领先”目标——以一定的角度发射以阻截预测目标未来的位置,舰队之间的距离必须将至7500码或更低,这正处于射程10000码鱼雷的有效射程内。 Sumida对鱼雷射程的分析忽略了这一因素,此外,他忽略了另一个因素,即交火中发射鱼雷的潜在危险,正如Callaghan海军上将在1914年4月指出的:
成功发射鱼雷的概率与炮兵的水平密切相关,因为优势的炮火会减弱敌军的还击甚至使其沉默,对鱼雷的发射也会造成同样的影响,事实上,很少有人会警戒一艘正在遭受猛烈炮火攻击的船只。
假设英国舰队首先确立了炮火优势,在行动后期阶段10000码以下的距离内将没有特别的威胁。 鱼雷真正的威胁不是来自于敌军的战列线而是它们的驱逐舰。随着1910年后远距离鱼雷的发展,驱逐舰在白天的行动中使用鱼雷进行攻击的可能性变得显而易见——利用它们的速度优势,它们可以在战列线前方占据有利位置,允许它们在最大距离上发动大规模鱼雷攻击。虽然Sumida忽视了这一威胁,声称这可以由英国舰队中的轻巡洋舰和驱逐舰处理,但是从战术文件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许多高级军官担心这种威胁。1911年,在一次演习中一支驱逐编队归属于本土舰队之后,人们就它们的首要职责是攻击敌方舰队还是通过近距离交战以阻止德国驱逐舰进行了长时间的争论。海军上将Callaghan认为挫败德国鱼雷袭击的最好方法是英国驱逐舰对敌人的战列线发动它们自己的攻击,从而迫使敌人的驱逐舰承担防御任务。Jellicoe在他1912年的“战争指令”中同意这一点,但到了1914年8月他采取了更为谨慎的方案:“所有的驱逐舰官员都知道他们的首要职责是通过互相配合以阻止德国的驱逐舰”。这一转变是因为他相信德国驱逐舰占据压倒性的数量优势。 在他对鱼雷威胁的评估中,Sumida没有考虑到鱼雷使用战术的重要限制。特别是鱼雷射程——鱼雷可以行进的距离——鱼雷的有效射程之间的差异,这些多变的差异取决于相对位置,开火的船只与目标舰的航向与速度。他还忽视了当代的观点,即炮火的优势会使鱼雷无效化。最后,与他认为英国战斗舰队面临的主要鱼雷威胁来自德国战列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包括Jellicoe在内的海军上将对德国驱逐舰造成的有力威胁表现出更大的担忧。
快速分队 根据Sumida的说法,1913-1914年造舰计划中的R级战列舰大概是1912年末海军部对促进新的“技术战术合成”达成共识的最明显的标志。这一说法的主要理由基于这些船舶的稳定性特点,这使得它们航行时摇动较慢。推测这是为了便于快速独立射击,将会形成“脉冲”般的火力在中距离击溃德国舰队,但是这些船只摇动缓慢的特点使得可以通过一种称为“连续目标”的方法使远距离齐射更加容易。因此,R级作为“技术战术合成”的证据最多的是不确定的。对Sumida体系更具破坏性的是他忽视了同时建造伊丽莎白女王级快速战列舰的事实。要了解海军部为何要同时建造两级不同的军舰,我们必须把目光转向档案记录。 事实证明这答案可以归结为速度问题,皇家海军的战术家们对快速分队的主意有着长远的兴趣:早在1901年就有人注意到了:
对于装甲巡洋舰的使用的观点几乎是一致的,由于她们的速度和防护,她们应该在决战的开始就用于攻击敌人的前卫或是后方。
用高速舰攻击敌人“侧翼”的想法是一种集火,敌人首尾的船只已经忙于与英国的主力舰队交战,此外还会受到高速舰的打击,而不能进行有效的还击。在一篇论证无畏舰队构成的文章中详细阐述了这一角色:
假设我们有一支由一些与敌人速度相等的船只组成的舰队,以及一些比敌人快的多的船只。这些更快的船只无论处于敌人队伍的哪一端,无疑对敌人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在许多情况下,较慢的船只作为诱饵(原文containing squadron,应该就是上跟提到的与敌人首尾船只交战的主力舰队,吸收火力?),将这些快速分队穿插进敌人舰队的首尾,敌人的队伍将会陷入暂时的混乱,从而获得巨大的优势。
在1906年1月,以“融合设计”的方法考虑了这种快速战列舰的策划,将巡洋舰的速度和战列舰的防护结合起来,但是这个想法被认为过于超前被拒绝(而且价格昂贵)。 与此同时,许多军官认为新式的装甲巡洋舰——后来被称为战列巡洋舰可以扮演这一角色,而且在1908年,当第一批战列巡洋舰,不屈号和不挠号服役时,她们作为快速侧翼分队进行演习。到1913年,这一角色已经成为海军少将David Beatty爵士指挥的战列巡洋舰分队的标准,并且常常在自己的战术指令中以及与他的总司令、Callaghan海军上将的通信中进行讨论。 但到了这个时候,人们对战列巡洋舰扮演快速侧翼分队角色的能力提出了质疑。早在1909年,时任本土舰队司令的海军上将Francis Bridgeman爵士就表示“战列巡洋舰永远不会被当做无畏舰,她们不能与战列舰一起作战,必须作为巡洋舰来部署”。他的观点大概是基于战列巡洋舰羸弱的装甲;可以肯定的是不挠号战列巡洋舰的舰长认为这些船只的“死穴”是她们缺少对抗战列舰所必须的厚重的装甲。 或许反对战列巡洋舰作为快速侧翼更有力的理由是1911到1913年间德国有四艘战列巡洋舰服役,正如Callaghan指出的:
获得的经验似乎表明,战列巡洋舰队忙于舰队推进的职责,这样的话,他们也有可能会与敌方巡洋舰队或者战列巡洋舰队交战,因此在一般的行动开始之前她们似乎不能够组建自己的战斗舰队。
换句话说,英国的战列巡洋舰将会忙于应对德国同行以至于不能组建她们自己的战斗舰队作为快速侧翼。这种认识导致了全装甲快速战列舰概念的复兴,她们将成为战斗舰队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任第一海务大臣Bridgeman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作用,作为结果4艘伊丽莎白女王级快速战列舰出现在1912年的计划里;作为马来联邦的礼物,后来添加了第五艘的计划。此外,海军部希望加拿大也捐资,并计划建造更多的同级别船只。 海军第一大臣Winston Churchill向他的内阁同事解释了同时建造两级不同战舰的理由:
1912-1913年的快速战列舰分队由高速船只组成……速度是相对的,如果战列线的总速度提高到快速分队的速度,那么快速分队事实上将退化为普通的战列舰分队。在组建快速分队时我们并不打算提高战列线的常规速度,对于航速为20-21节的个别船只,保持其最大速度。有了1912-1913年(建造)的四艘女王级快速战列舰与“马来亚”号,以及3艘加拿大出资建造的(如果他们出资的话)。我们将拥有一支由8艘快速战列舰组成的部队,也就是说足以在战列线的任何一端提供一支由4艘快速战列舰组成的快速分队。
因此,在1912年计划中的四艘伊丽莎白女王级(25节的快速分队)开工后,1913年计划中的5艘“R”级战列舰(21节的“常规”战列舰)开工,1913年10月,第五艘快速战列舰“马来亚”号开工,后续三艘加拿大出资建造的舰船也将成为快速战列舰;当这些未能实现时,第六艘快速战列舰被列入1914年计划,此外还有三艘“R”级;在战争爆发后,1914年计划的船只被取消。 显而易见的是,假定采用“技术战术合成”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快速”和“常规”战列舰同时作为不同的战术角色而建造,这对Sumida的假设提出了一个问题。快速分队对于Jellicoe以及他在海军部的支持者们所预期的5-8分钟的交火没有任何帮助,快速分队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获得相对于主力的战术优势位置。由于Sumida声称Jellicoe拒绝了这个想法,快速分队也不能在战前从主力舰队中脱离来进行“分队”攻击。因此从战术上看,假定在1912年末采用“合成”后,继续建造快速战列舰毫无意义。 当然,速度也赋予了战略优势,当然也有一些将这些船只作为“领地中队”(原文DominionSquadron)或者是部署于地中海的讨论。然而,这些是政治和战略约束所施加的临时方案。在1914年7月15日丘吉尔批准的未来舰队部署计划中,这些船只被分配到本土舰队,指定为“快速中队”。 简而言之,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对Sumida的“新技术战术合成”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她们被认为是战斗舰队的快速侧翼并且在据称“合成”开始塑造海军部政策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保留在这个角色——然而他的方案并没有为这些快速并且昂贵的船只提供位置。
结论 在Sumida完善他的“技术战术合成”之前,Fisher 时代战术思想的发展是皇家海军史学中一个垂死的话题。因此他再次确定了需要调查的重要问题;不幸的是,他也用一些错误的方式来解释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忽视战术文件并基于鱼雷的技术特征、火炮和火控系统重建他的战术,他从大量的个体效应推导出一个总体原因;这是一个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的过程,任何事情都可能是多个原因的单独作用或者综合作用。 如果不是因为它与战术文件中的证据截然不同,这可能不是他假说中的致命缺陷,如以下几个要点展示的: (1)“技术战术合成”的基础是皇家海军针对远距离作战训练不足,并且缺少合适的火控设备,但显然指挥官们不这么认为,他们计划在远距离开火,在取得炮火优势后逐渐拉近距离直到他们在不到10000码的距离内击溃对手; (2)只要英国舰队建立了炮火优势,则敌人战列舰发射的远程鱼雷的威胁被认为比Sumida建议的小得多;在任何情况下,在许多战术情境下,由于目标船只的相对位置和速度以及鱼雷前进所需的长时间(多达10分钟),射程10000码的鱼雷无法触及10000码远的目标; (3)“技术战术合成”的“脉冲”火力否定了快速侧翼存在的全部理由——获得战术上的有利位置,在“合成”之后海军部决定继续建造伊丽莎白女王级快速战列舰,这有力地表明没有秘密战术计划存在。 Fisher时代的战术思想比Marder和他这一代人假设的复杂得多,而且细致入微。对20世纪初期皇家海军的战术发展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调查——尝试将潜艇整合进舰队行动的战术中,“分队进攻”的可行性,低能见度下的行动,和其他的许多问题。仍然有大量相关的档案资料尚未被充分探究,特别是那些“官方监管之外的文件”,正如N. A. M. Rodger——个人文章、日记、信件和其他材料存放在大学档案馆或者其他非政府机构。这项工作不应该被一个不仅缺少档案基础,而且与已知的档案证据相矛盾的假设所取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