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缘起
1937年,充满硝烟的迷雾再次降临在欧罗巴上空,笼罩着那片自由、平等、博爱的土地。两年前,受经济危机重创的意大利悍然发动了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并在次年将其吞并;东边的德国也在纳粹党的领导下,走上扩军备战的不归路。而此时,法国远远没有做好应对战争的准备,在大洋上更是如此,从下图中可以很直观的看出当时三国海军的实力对比:
很明显,1937年的法国海军面对意大利海军都没有优势,在德意两国的新锐主力舰服役后更是雪上加霜,如果纵容这种情况继续下去,法国海军的失败似乎是必然的。为此,法国海军在1938年海军建设计划中加入了两艘新型主力舰——克莱蒙梭号和加斯科涅号。
但法国海军的造舰设施,并不足以满足计划的要求,此时能容纳新型战列舰的船坞,一个用于黎塞留号战列舰的工程,一个用于让·巴尔号战列舰的工程,最后一个用于霞飞号航空母舰的工程。在1939年之前,新型战列舰的建造工作无法开始。因此,法国海军总参部决定对新型战列舰进行进一步研究,以求改进现有的布局。
在同期,各国的战列舰都采用了主炮前后分散布置的布局,仅有法国的敦刻尔克级和黎塞留级采用了主炮全前置。在副炮的选择上也出现了两个流派:美国、英国和法国选择单一口径的高平两用炮以节省吨位、而德国和意大利则采用较小口径的防空炮与大口径副炮的组合。但在1937年末对敦刻尔克号的测试中,四联装130毫米副炮出现了装填故障;装备于黎塞留级的1930年型152毫米高平两用炮的性能也并不尽如人意。这也间接动摇了法国海军对单一大口径副炮的信心,导致新型战列舰设计案中对副炮布局的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