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benzheng 于 2020-5-16 14:19 编辑
注:美军采用西12区时间,日军采用东9区时间。
作战前
1944年3月17日下午,太平洋舰队战列舰司令小·威利斯·李少将从北卡罗来纳号(BB-55)转移到衣阿华号(BB-61),并组成了第50.10特混大队,从马朱罗(Majuro)出发,前往米利(Mille)岛进行炮击作战。第50.10特混大队阵容如下: 1、炮击队(第50.10.1特混中队):第7战列舰分队司令奥拉夫·M·赫斯特维特少将 第7战列舰分队:衣阿华号(BB-61)(李少将和赫斯特维特少将的旗舰)、新泽西号(BB-62) 第1驱逐舰分队:杜威号(DD-349)(第1驱逐舰中队司令小伊弗列姆·R·麦克林上校的旗舰)、赫尔号(DD-350)、麦克多诺号(DD-351)、菲尔普斯号(DD-360) 2、航空队(第50.10.5特混中队):列克星敦号舰长菲利克斯·B·斯顿普上校 列克星敦号(CV-16):40架F6F、28架SBD和18架TBF 第28驱逐舰分队:班克罗夫特号(DD-598)(第28驱逐舰分队司令E·L·贝克中校的旗舰)、米德号(DD-602)、爱德华兹号(DD-619) 3月18日4点30分,第50.10.1特混中队开始前往米利岛附近准备炮击,而第50.10.5特混中队则是右转至真方位角90度并准备起飞飞机。
作战计划
根据李少将的作战计划,特混大队将对米利岛进行炮击和航母舰载机攻击,以对敌军造成损伤;同时,为战列舰炮击、航母舰载机大队支援战列舰炮击和航母舰载机攻击地面目标进行训练。 在驱逐舰护航下的战列舰主要是进行慢速而有条理的炮击。 而航母则是进行两次时长各为1小时的空袭。第一次是在B+3时开始,第二次是在B+7时开始。同时,航母为自身和炮击队提供空中掩护和反潜巡逻。此外,舰载机也可进行校射任务,也可进行照相侦察任务以观测炮击效果。 D-1日从马朱罗出发。衣阿华号为战斗机引导舰,新泽西号为备用战斗机引导舰。B时为在D日进行第一轮炮击的时间。D日是西经日1944年3月18日。 根据李少将的作战计划,每艘战列舰每门16英寸炮只消耗20枚高爆弹,也就是每艘战列舰180枚。此外,战列舰消耗5英寸炮弹的额度为1000枚5英寸对空通常弹;驱逐舰不提供任何弹药消耗额度。 而赫斯特维特少将作为炮击队(主要是两艘战列舰)的直接指挥官,在其作战计划中对弹药消耗额度的叙述也与上司李少将的一样。而他在作战计划中则写道:本次作战炮击米利岛以为第7战列舰分队进行训练;摧毁米利岛上相关设施;在炮术观测和校射方面与列克星敦号的舰载机大队进行配合。战列舰用主炮和副炮进行射击。每艘战列舰在B时前弹射1架水上飞机进行观测和校射,第二轮的水上飞机将会在B+3.25时从位于马朱罗的第8战列舰分队的战列舰起飞,飞往米利岛以接替第一轮炮击时的观测机。而掩护队的驱逐舰则主要负责为战列舰进行掩护,准备用烟幕进行掩护,在接近、炮击和撤退时准备对可能出现的敌潜艇、敌飞机和敌舰艇进行攻击,做好营救迫降在海面上的友军飞机的飞行员的准备。
航母作战情况6点12分,列克星敦号航向真方位角85度弹射飞机;6点31分,完成弹射1号和2号反潜巡逻(5架TBF)和1号战斗空中巡逻(后简写为CAP,4架F6F)。 6点58分,航向改为真方位角65度;7点01分,航速改为24节;7点02分,开始起飞飞机,同时航速改为22节;7点05分,航向改为真方位角70度;7点07分,航速改为20节;7点09分,完成剩余的1号和2号反潜巡逻以及1号和2号CAP的飞机,合计为10架F6F和1架TBF。 9点整,航向改为真方位角65度;9点04分,航速改为18节,开始起飞飞机;9点21分,完成起飞3号和4号CAP(合计8架F6F),起飞对米利岛第一次第一波攻击(4架F6F、6架TBF和12架SBD)、以及3号和4号反潜巡逻(合计6架SBD)。 9点40分,航向改为真方位角70度;9点44分,航向改为迎风,航速改为20节;9点47分,开始起飞飞机;9点59分,完成起飞飞机,起飞2号观测机(4架F6F),第一次第二波攻击(8架F6F、6架TBF和10架SBD)。 10点03分,开始降落飞机;10点11分,完成降落飞机,降落1号CAP(4架F6F)和1号反潜巡逻(2架TBF)。10点26分,航向改为真方位角160度;10点33分,航速改为26节,航向改为真方位角70度迎风进行紧急降落,降落的是第一次第一波攻击的1架TBF;10点42分,该TBF降落。 10点43分,航速改为18节;11点05分,1架损伤的F6F在编队前方迫降;11点08分,航向改为真方位角65度以躲过正在营救飞行员的驱逐舰;11点11分,米德号救起飞行员。 11点12分,恢复降落飞机的航向。11点35分,完成降落飞机,为第一次第一波、CAP、1号观测机、1号和2号反潜巡逻、第一次第二波和照相机,合计56架飞机(16架TBF、19架F6F和21架SBD)。第36540号SBD(飞行员A·H·斯帕罗预备役中尉、后座机枪手E·H·波特二等航空无线电军士)没有回来。 12点57分,航向改为真方位角70度;13点整,航速改为20节,开始起飞飞机;13点02分,航速改为18节;13点17分,完成起飞飞机,为5号和6号CAP、5号反潜巡逻、2号观测机和第二次第一波,合计17架F6F、10架TBF和16架SBD。 13点20分,航向改为真方位角65度,开始降落飞机;13点25分,完成降落飞机,降落3号和4号反潜巡逻合计6架SBD。 13点50分,航向改为真方位角70度;14点01分,开始Z字航行;14点02分,开始起飞飞机;14点13分,完成起飞飞机,为第二次第二波攻击(16架F6F、6架TBF和11架SBD)以及6号CAP(1架F6F),恢复Z字航行。 14点18分,航速改为20节,开始降落飞机;14点30分,完成降落飞机,为3号和4号CAP(6架F6F),航向改为真方位角60度。 14点38分,开始降落飞机;14点45分,第081919号F6F(飞行员A·R·费萨尔考斯基预备役中尉)报告在米利岛以南2海里的水域迫降;14点49分,完成降落飞机,为第二次第一波及2号观测机(12架F6F和8架TBF)。15点04分,开始降落飞机;15点25分,1架PBY救起了米利岛以南的F6F飞行员;15点36分,完成降落飞机,为第二次第二波攻击(12架F6F、14架TBF和4架SBD)。 15点52分,航向改为真方位及60度;15点55分,航速改为20节;15点57分,开始降落飞机,同时航速改为18节;16点12分,完成降落飞机,为5号和6号反潜巡逻和第二次第二波(合计22架SBD)。 16点37分,开始弹射飞机;16点56分,完成弹射飞机,为7号和8号CAP(合计8架F6F)。 17点11分,航向改为真方位角70度;17点14分,航速改为20节;17点15分,航速改为22节;17点16分,航速改为20节;17点17分,开始降落飞机;17点30分,完成降落飞机,为5号和6号CAP(合计6架F6F和2架SBD)以及4号和6号反潜巡逻(合计6架SBD )。 18点35分,航向改为真方位角75度,开始降落飞机;18点43分,航向改为真方位角50度;18点47分,航向改为真方位角75度;18点54分,完成降落飞机,为7号和8号CAP和7号和8号反潜巡逻(合计8架F6F和8架SBD)。
飞机的攻击情况
第一次攻击第一次攻击分为2波,间隔45分钟,合计11架战斗机、22架俯冲轰炸机和16架鱼雷机。这些飞机再加上之前起飞的10架战斗机(4架照相机,4架观测机,2架完成战斗空中巡逻后进行攻击),合计在第一波攻击中有21架战斗机到达目标上空。 第一波飞机比预定时间提早25分钟抵达,因此盘旋了一些时间。 大约10点整,战斗机首先进行扫射,然后俯冲轰炸机和鱼雷机也加入轰炸。大概在第一波攻击的时候,第二波飞机起飞;在第一波飞机完成攻击后数分钟,第二波飞机才开始进行攻击。 战斗机完成扫射后于大约11点整离开目标区域,在集合后返回航母。鱼雷机首先下滑投弹,然后再次下滑发射火箭弹,随后撤退。 第一波俯冲轰炸机在战斗机和鱼雷机起飞后才起飞,在会合后俯冲轰炸机于9点25分开始爬升至目标区域。9点40分到达目标区域,在8000到9000英尺空中。10点整战列舰和驱逐舰停火。10点05分俯冲轰炸机跟随鱼雷机开始攻击。10点25分,俯冲轰炸机会合并等待失踪的1架飞机至10点40分,最终于10点50分返回航母。A·H·斯帕罗预备役中尉的飞机螺旋俯冲,10点15分改出但很快就被新泽西号的瞭望员观测到在海上坠毁。 第二波俯冲轰炸机在9点50分起飞,在到达目标后盘旋了25分钟,等待第一波攻击完成。10点25分进行俯冲,飞机在目标上空维持到10点55分,随后会合并于11点30分回到航母。在攻击中战斗机在持续扫射,而鱼雷机与俯冲轰炸机同时攻击。 在第一次攻击中,有3枚5英寸高爆火箭弹成了哑弹,无法发射;还有1枚1000磅通用炸弹投下后发现没有爆炸。 第二次攻击第二次攻击也分为两波,不过这次间隔了1小时。本次攻击合计16架战斗机、23架俯冲轰炸机和14架鱼雷机。 鱼雷机跟随战斗机进入目标区域,稍微在俯冲轰炸机前方,随后进行下滑投弹,然后撤退会合。 第一波俯冲轰炸机在13点07分起飞,在13点26分会合前往目标区域。在14点05分战列舰和驱逐舰炮击完成前飞机一直在盘旋。由于雨云遮挡,攻击推迟到14点15分。俯冲轰炸机在战斗机和鱼雷机攻击后攻击,持续15分钟。会合后继续寻找失踪的SBD但没有结果,最终在15点36分回到航母并在盘旋25分钟后降落。 第二波俯冲轰炸机在13点55分起飞,会合后于14点35分到达目标区域,随后盘旋了15分钟。14点55分开始俯冲,战斗机和鱼雷机也参加了攻击。完成攻击后继续寻找失踪的SBD,随后与第一波飞机一同返回航母。1架该波次的战斗机受损,在16点20分回到了马朱罗的机场。有1架俯冲轰炸机在途中不慎投下炸弹,随后马上返回航母。 战斗机主要是扫射,还有4架挂载500磅通用炸弹的战斗机则是把炸弹投向了重型防空炮台。有1架战斗机引擎被命中,迫降在米利岛以南2到3海里的水域。在飞行员爬上救生筏后,马上呼叫附近的PBY进行救援,2架TBF在附近进行盘旋指示。 在PBY进行救援的时候,日军炮台也进行了还击,不过没有太大损伤。飞行员在登上PBY后发现里面已经有10个人了,没有多余的地方了,幸运的是没有其他飞机被击落,否则情况就太糟糕了(指水上飞机装不了人了)。因此第16航母舰载机大队队长E·M·斯诺登中校建议进行救援的PBY应保有最少的人员(加1名医生),以让更多可能的幸存者腾出空间。
炮击队作战情况根据第50.10特混大队指挥官李少将的计划,两艘战列舰每艘消耗的弹药额度为:180枚(9门炮,每门20枚)16英寸高爆弹(使用减装药)、1000枚5英寸对空通常弹,驱逐舰计划不消耗弹药。 7点04分,衣阿华号用主炮向米利岛的岸上设施开火,距离大约20000码。舰队按计划射击至9点06分,随后按计划接近至15000码使用16英寸炮和5英寸炮射击。 7点05分,新泽西号观测到衣阿华号用16英寸炮开火。 7点13分,新泽西号1号炮塔开火。 7点18分,新泽西号进行第四次齐射。 7点31分,新泽西号2号炮塔开火。 7点38分,新泽西号2号炮塔进行第四次齐射。 7点53分,新泽西号3号炮塔开火。 7点59分,新泽西号3号炮塔进行第四次齐射。 8点11分,新泽西号1号炮塔进行第二轮齐射的第一次。 8点17分,新泽西号1号炮塔进行第二轮齐射的第四次。 8点53分,新泽西号2号炮塔进行第二轮齐射的第一次。 8点59分,新泽西号2号炮塔进行第二轮齐射的第四次。 9点02分,新泽西号左舷5英寸炮开火,消耗100枚炮弹。 9点07分,衣阿华号敌军岸基炮台向美军军舰开火。美军马上还击。新泽西号5英寸炮完成第一阶段射击,观测到岸基炮台的闪光。杜威号观测到一次齐射落到后方500码处。赫尔号观测到杜威号附近出现水柱,来自于陆上的炮台。 9点08分,第一枚炮弹落到新泽西号附近,随后火炮指向敌军岸基炮台并进行射击,不再以10分钟为间隔。 9点09分,新泽西号3号炮塔开始射击,并向岸基炮台齐射四次;此时掩护驱逐舰经战术指挥官批准向敌岸基炮台开火。杜威号观测到第二次齐射落到后方300码处。 9点10分,杜威号进入全员戒备状态。赫尔号基航向改为真方位角138度。 9点11分,新泽西号5英寸炮向岸基炮台开火,消耗50枚炮弹,观测到命中。 9点12分,赫尔号开火,观测到更多水柱。 9点16分,新泽西号1号炮塔向另一座炮台进行四次齐射。杜威号被3炮齐射跨射。 9点17分,杜威号向滩头火炮闪光处射击,真方位角36度、距离16700码。赫尔号航向改为真方位角155度,航速改为20节。 9点18分,赫尔号观测到目标区域着火并发生爆炸。 9点20分,赫尔号航速改为15节。 9点24分,赫尔号航速改为28节。 9点25分,新泽西号2号炮塔进行了四次齐射。 9点26分,齐射落到杜威号后方200码的航迹,随后进行机动并提速至20节。 9点27分,新泽西号5英寸炮向岸基炮台开火,消耗46枚炮弹。 9点28分,杜威号1号和2号炮座致盲,暂停开火,距离17200码。 9点30分,杜威号基航向改为真方位角85度,前部炮座恢复开火。 9点32分,新泽西号3号炮塔进行了四次齐射。 9点36分,杜威号观测到滩头着火,此时距离14500码,随后岸基炮台开火频率大幅降低。赫尔号基航向改为真方位角85度。 9点38分,赫尔号航速改为17节。 9点39分,新泽西号3号炮塔进行了四次齐射,左舷5英寸炮向岸基炮台开火并消耗100枚炮弹。 9点40分,衣阿华号二号主炮塔左侧顶部被命中,相信是一枚6英寸炮弹。 9点41分,敌军岸基炮台的射击对新泽西号实现数次跨射,于是下令全齐射。 9点42分,新泽西号进行一次全齐射,随后暂停开火,然后转移目标,再次进行四次齐射,9点47分暂停开火。 9点48分,观测到一门岸基炮依然在开火,新泽西号继续进行了三次全齐射。 9点50分,杜威号开始向南撤退,准备让航母空袭。 9点51分,第50.10.1特混中队指挥官下令衣阿华号16英寸炮按原计划射击,而5英寸炮则继续向敌军岸基炮台还击。 9点52分,新泽西号暂停开火,观测射击情况。 9点55分,新泽西号观测到另一门炮依然在开火,再次进行了2次主炮齐射。 9点56分,衣阿华号又被一枚中口径炮弹命中船体左侧。 9点57分,新泽西号进行全齐射,战术指挥官指示右转90度,于是进行一次全齐射后即停火。 9点58分,赫尔号停火,共消耗332枚5英寸对空通常弹、37枚5英寸白磷弹和2枚5英寸通常弹(橙色染色剂)。 9点59分,杜威号停火,距离17100码、真方位角332度;杜威号共消耗402枚5英寸对空通常弹。 10点整,根据计划,衣阿华号停火,随后列克星敦号舰载机发动第一波攻击。从9点29分至10点07分,报告衣阿华号附近500码内有大约20枚炮弹落下,最后的炮弹是在衣阿华号撤退时落到右舷侧,距离最近的岛屿20000码。 10点01分,新泽西号航向右转至真方位角175度,随后开始离开炮击区域,让列克星敦号舰载机进行空袭。 10点22分,新泽西号舰长向战术指挥官报告消耗186枚16英寸和296枚5英寸。 10点48分,新泽西号收到战术指挥官的命令,称第二阶段不再让新泽西号射击。 10点58分,信号指示新泽西号自行脱队并撤离到岸基炮台射程外,但很快指示撤销。 11点20分,新泽西号报告此舰正左侧4000码有潜望镜,于是马上进行紧急右转并在11点36分Z字航行。 衣阿华号在第二阶段中依然按计划炮击,而新泽西号则受令离队独自行动。 12点57分,新泽西号收到战术指挥官命令,称“独自行动,保持在有效射程外”,因此新泽西号一直保持在衣阿华号不交战的一侧外4000码,直至14点整后者完成炮击。 13点整,新泽西号、菲尔普斯号、赫尔号独自航行而衣阿华号则开始用主炮射击。 13点15分,衣阿华号用主炮向岸基炮台开火,距离20000码。在本阶段炮击中,未看到岸基炮台在射击。13点59分,衣阿华号停止射击,向西航行,而新泽西号归队。14点整,列克星敦号的舰载机开始按计划空袭。 衣阿华号主炮共进行56次齐射、消耗180枚16英寸高爆弹(减装药);左舷侧5英寸炮进行86次10炮齐射、消耗852枚5英寸对空通常弹,第二阶段并未用副炮进行炮击,因为决定在岸基炮台射程之外射击。衣阿华号本次作战2人轻伤。 14点10分,赫尔号归队,开始前往与第50.10.5特混中队会合。
作战后3月19日7点30分,两个特混中队会合,在列克星敦号的舰载机大队进行演习后(1架F6F坠毁,飞行员被救起),第50.10特混大队在午后回到了马朱罗。 衣阿华号舰长约翰·L·麦克雷上校指出敌军火力得到了良好的控制且准确,衣阿华号在15000码距离至少被跨射10次,炮弹多为200码远弹至1000码短弹,此舰被命中2次,10枚炮弹落到该舰50码范围内。而副舰长则对人员的表现表示满意。 新泽西号舰长卡尔·L·霍登上校认为敌岸基炮台的火力指向该舰的不多但受到很好的控制,距离散布不大于200码。他指出,本次岸轰其中一个目的就是测试并改进岸轰技术的有效性;他认为,根据现有的效果,不必进行改变。他对人员表现表示满意。 第7战列舰分队司令奥拉夫·M·赫斯特维特少将指出:第一阶段第二部分敌军岸基炮台受到良好控制的火力使得战列舰和驱逐舰进行迅速的反击,在此期间新泽西号的16英寸高爆弹额度完全被消耗。在暂停炮击时、列克星敦号舰载机发动第一波空袭的过程中,决定不再进行5英寸炮击,第二阶段炮击仅由衣阿华号使用16英寸炮进行射击,此阶段相应大大延迟,根据原定的精密射,将会在列克星敦号发动第二波空袭的预定时间14点整之前刚好完成。衣阿华号在13点59分完成射击,停火。他还认为,本次作战总体让人满意,且获得了大量训练经验。 太平洋舰队战列舰司令小·威利斯·李少将则称本次作战主要是对敌军造成损伤,让列克星敦号的舰载机大队进行攻击陆基目标和校射观测的训练,并让第7战列舰分队进行对岸射击训练;他称人员表现让人满意。
一些个人评论根据李少将的作战计划,每艘战列舰每门16英寸炮只消耗20枚高爆弹,也就是每艘战列舰180枚。此外,战列舰消耗5英寸炮弹的额度为1000枚5英寸对空通常弹;驱逐舰不提供任何弹药消耗额度。但实际上,由于岸基炮台的攻击,有2艘驱逐舰进行了还击;而战列舰虽然也用5英寸炮进行还击,但后来还是撤出到5英寸射程范围外。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新泽西号消耗186枚16英寸高爆弹和296枚5英寸对空通常弹,衣阿华号则消耗180枚16英寸高爆弹和852枚5英寸对空通常弹。可以看到,新泽西号消耗超额,衣阿华号则符合消耗弹药额度,但两艘战列舰均没有达到5英寸炮弹的最大消耗额度。 从李少将和赫斯特维特少将所拟定的作战计划可以看出,第50.10特混大队首先进行炮击(0-3,4-7),在炮击后再进行空袭(3-4,7-8)。而在实战中,由于岸基炮台的开火,新泽西号提前消耗完弹药额度,因此在第二轮炮击只有衣阿华号进行炮击;而且我们也会发现他们在消耗完弹药额度后刚好到达预定时间点,从而刚好撤出让列克星敦号的舰载机进行空袭。 日军在米利岛的情况日军米利岛基地的建设可以追溯到1942年,当年,日军开始在米利岛上建设海军营地和机场,又横须贺第三特别陆战队(伞兵部队)进行防守。1942年11月,防备的兵力逐渐增加到千余人,在此地编成了第62警备队米利岛派遣队。1943年6月中旬,米利岛派遣队和在当地的其他海军部队一同改组为第66警备队,司令为海军大佐志贺正成(兵48,97/171)兵力共计1200人,当时驻扎在米利岛的还有第552航空队本部,司令为海军大佐田中义雄(兵47,23/115)航空力量大致为12架九九舰爆。
随着中部太平洋方面防御逐渐吃紧,日陆军逐渐开始接管马绍尔群岛等地的防守。1943年9月,日陆军南洋第一支队,即步兵第122联队(司令官大石千里大佐)开始进驻米利岛。到了11月末,该联队大部,尤其是主力部队基本进驻该岛。随之进驻的还有步兵第107联队第3大队和炮兵大队,总兵力提升到5337人,在日军的马绍尔群岛防备序列中仅次于特鲁克环礁和夸贾林环礁。 在美军频繁的空袭下,552航空队不堪重负,将本队经由特鲁克撤退到拉包尔,而留下的部分基地要员和设营队队员也编入了陆海军联合部队的序列,米利岛基地的总兵力上升到5500人。第66警备队下辖的第6防备队在资材缺乏的情况下负责海岸阵地的构建,但是并不十分成功,仅仅完成了计划的60%。而从1943年11月5日开始,几乎每隔5-10日,美军的B-24轰炸机或舰载机便会对米利岛的机场和驻军设施进行周期性的空袭。由于大量的兵营被炸毁,驻守在米利岛上的日陆海军部队只能在雨中进行露营,伤亡也是十分惨重。 吉尔伯特群岛遭到美军攻陷后,米利岛遭受的空袭略微减轻。但唇亡齿寒,马绍尔群岛成为了美军的下一个攻击目标。美军在对马绍尔群岛的攻击中采用了跳岛战术,攻陷了防卫的核心——夸贾林环礁,并没有对米利岛进行登陆作战。夸贾林环礁被美军夺取并利用,彻底断绝了日军在马绍尔群岛的其他守军与大陆的运输补给联系,其中也包括米利岛。 断粮,孤立无援,忍受美军持续性的轰炸,这可能就是马绍尔群岛守军所面临的日常。虽然有一次吕44号潜艇的冒死支援,但是仍然无济于事。当地守军只能以椰子等植物,以及种植的部分作物为食。而米利岛守军面对来袭美军唯一可以使用进行反击的武器,就是米利岛上的海岸炮台:包括8门6寸炮,3门14厘米岸防炮和4门5寸高平炮。 日军采用的是东九区时间。 1944年3月19日3时45分,日军侦察机发现米利岛105方向35千米附近,有由两艘战列舰,四艘驱逐舰组成的舰队接近。 4时05分,美军舰队开始炮击米利岛,米利岛上的海岸炮同时开始还击。 6时40分,米利岛遭到美军第一次空袭,大约36架敌机 7时54分,遭受到第二次空袭,大约20架敌机,有4架敌机在上空巡逻 9时,雷达探测到200方向30km外的B24轰炸机 10时15分,美军舰队继续开始炮击 12时15分,炮击结束 11时13分,遭受第四次空袭,30架飞机 11时35分,遭受第五次空袭,34架飞机 当日午前,米利岛守军报告称,美军连续对岛上发动了5次,每次30架飞机左右的空袭。守军将美军的战列舰辨认为华盛顿级2艘,另外有3艘巡洋舰和4艘驱逐舰也参加了炮击。日军的报告中并没有对美军撤退的时间进行描写。 根据一份1945年2月日军对马绍尔群岛诸部队进行的调查,按照1944年8月的数据,此时米利岛守军仅剩4200人左右。而在第66警备队复员时的报告中,米利岛守军仅剩2400人,过半数的守军都因阵亡、战伤死、病死、营养不良和自杀等原因留在了这座南洋的小岛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