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trmcccp 于 2020-8-21 13:07 编辑
众所周知,由于济远舰本身的试验舰色彩带来的众多设计缺陷,加上管带方伯谦在丰岛海战以及黄海海战的作战经历,济远舰和方伯谦一起都成为了中国近代海军史争议极大的问题。多年以前大神李玉生曾剖析了济远舰的设计,贴吧@js_guo曾剖析了“济远”和“埃斯梅拉达”两型均为1884年建成的防护巡洋舰之优劣。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资料逐渐重见天日,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两者优劣并非如此简单。本文将从济远舰饱受诟病的众多缺陷中逐一分析,揭开其真实技术水平。 、
如下,为1884年以前包括“济远”舰在内的性能参数一览。
一 航速 长期以来一般认为埃斯梅拉达航速18.3节,济远仅15节,堪称极大的劣势,但实际上埃斯梅拉达的18.3节是强压通风(FD)的试验航速,正常通风(ND)数据我没查到,但1884年前后阿姆斯特朗巡洋舰的设计FD一般比设计ND大2节左右,所以埃斯梅拉达的ND航速其实只有约16.3节,而超勇只有14.3节,还不如济远。
要知道,燃煤锅炉受限于锅炉铲煤工的铲煤速度,极限FD航速只能用于短时冲刺,其主要价值在于抢占最佳火炮发射阵位以发扬全部火力,或者是抵近发射鱼雷、炮击、冲撞。时间一长,铲煤工累坏不说,还极易发生热射病死亡事故(“戈本”号战列巡洋舰1914年8月跑路过程中就死了4名铲煤工),这个问题一直到燃油锅炉普及才被解决,而ND航速才是可以长时间跑的航速,战术意义更大一些。
表格列出了全部ND航速,可见埃斯梅拉达航速仅高了约1.3节,算不上碾压,而且据贴吧大神的资料,到甲午战争期间埃斯梅拉达来到日本时航速不足10节。而从丰岛海战济远舰被吉野追击4小时,却始终未被击沉的战例看,济远舰的航速应不低于14节(此处有误,应为12.5节,感谢@第四弦),使得吉野无法占据最佳阵位发挥全部火力,估计实际只有2门152速射炮可对济远射击。(结论存疑)这说明,虽然德国锅炉技术落后,无法使用强压通风,但也间接保证了锅炉寿命,而埃斯梅拉达的航速大幅下降,不能排除是滥用强压通风的结果。
二 防护 陈悦《北洋海军舰船志》称,济远舰的穹甲位于水下,因此济远劣于埃斯梅拉达,此说不实。据@js_guo考证,济远穹甲最高处位于水线以下25mm,而埃斯梅拉达的穹甲最高处位于水下30mm,显然后者隔水能力其实更差一些,加上济远穹甲厚度达76mm,据说曾在丰岛海战中水线挨了一发152但没有减速,说明济远的穹甲完全经受住了考验埃斯梅拉达仅25mm,防护效果很可疑,参考穹甲同为25mm的广乙,呃,支撑到抢滩是有可能的。
陈悦《北洋海军舰船志》称,济远舰仅轮机舱上方覆盖了穹甲,此说有误。根据@js_guo和李玉生的考证,1、亲眼看过济远舰设计图纸的怀特并没有在《怀特说帖》中指出如此设计,且还说明了前主炮传动机构位于穹甲之上,无法获得保护的缺陷,说明“穹甲仅覆盖轮机舱”一说不实;2、李鸿章奏折只说了“轮机舱上方覆盖3寸穹甲”,并没有说穹甲仅覆盖了轮机舱。至于济远穹甲开口较多导致不得不另设竖甲防护,以及传动机构位于穹甲之上易受炮击,这俩缺陷实际上并没有暴露,也无法证实埃斯梅拉达在这两者方面是否更优秀,不再细说。
济远穹甲的真正缺陷在于,弧形穹甲起伏坡度太小,导致轮机舱非常拥挤,不便设置水密封舱,且加工难度过大,同样的大坑法国人也踩过,而这一缺陷是埃斯梅拉达的三段式穹甲不存在的。
所谓“济远舰装甲司令塔过高过薄”一说:济远舰的装甲司令塔厚1.5英寸,约38mm,而埃斯梅拉达厚度仅25mm,同样位置很高。而装甲司令塔位置过高的缺陷实际上到了“道加里”级巡洋舰才被修正,不能成为济远劣于埃斯梅拉达的证据。
最后是火炮防护,济远的装甲炮台设计初衷其实是保护火炮炮架而不是炮手,怎么少死炮手在当时也是个设计难题,从丰岛海战看显然装甲炮台完成了保护主炮架的设计目的。闷罐型炮罩弹片横飞的问题其实可以通过定制新炮罩来解决,并非什么致命缺陷。而埃斯梅拉达那样的裸奔主炮只有装弹房的2寸装甲,同样存在被大口径火炮击穿后弹片横飞的问题。至于装甲炮台的设置是否有必要,怀特认为6寸炮弹无法摧毁下炮架转轴,所以不需要。且济远舰的14英寸装甲炮台过重,影响了重心,此处有争议,不再细说。
三 火力 济远舰的火力长期为人诟病,认为火力比埃斯梅拉达弱太多,但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因为两者吨位不一致。笔者想了个方法来表征武备和火力,即以炮管总重表征武备携带量,以单次齐射弹重表征火力,再结合炮重/排水量表征武备是否过重,以投射量/炮重表征火力利用率,再结合投射量/排水量和主炮集火射角来讨论火力。 由表可知,济远与埃斯梅拉达的排水量之比为71.2%,炮重比却仅为43.4%,投射量比为64.1%,可见济远的武备利用率更高,投射量占排水量之比分别为0.144和0.175,埃舰稍强,但这本身就是武备过重的结果(济远舰的炮重/排水量之比为表格中最低,可见武备过重一说不属实),而超勇的炮重/排水量则为最大,同样是武备超重的结果。重心过高的问题,济远和埃斯梅拉达实际上都存在,并非济远独有的缺点。另外,两者均为平甲板舰型,济远干舷高度2.45m,埃舰高3.35m(感谢@第四弦),多出来0.9m的干舷,理论上埃舰适航性更好,但是埃舰的炮重超过济远两倍不止,火炮后座还更大,理论上横向摇摆角会比济远大得多,影响射击精度。
另外济远舰还有一处很不明显的优点,就是由于不设舷炮,加上舰桥体积小,使得主副炮的射角极大,单舷有135度的射角可集中2门210炮,(如果担心炮口风暴,把小口径炮手叫回船舱就是了)。较大的火炮集火射角,使得济远不那么依赖高航速抢占发射阵位,即可使用全部主炮甚至副炮射击。而埃斯梅拉达只有60度可集火,甚至不如超勇。这个优点在经远舰上反而被改没了,由于舰桥前移且增大了尺寸,前主炮的射角从济远的270度降至240度。如果埃斯梅拉达只有1门254可用,那么济远对埃舰单舷火力对比将是331:312,济远舰的火力将略强!
四 其他 济远比较坑的另一处缺点,是从“黄蜂”级岸防铁甲舰继承来的煤仓过小的缺点,导致归国途中洋相百出,但据@js_guo,这是一个不太明显的缺陷,因为服役后很少归国那样的远洋航行。
总结: 总的来说,济远最大的优点就是防护极强,说是1884年世界防巡最强防护也不为过,其76mm穹甲也成功经受住了吉野152速射炮的考验。最大的缺点是那个坡度太低导致非常低矮的弧形穹甲,严重压缩了轮机舱的空间。值得注意的是,怀特批斗济远用的参照系,是他自己设计的道加里而不是埃斯梅拉达。由于埃舰没有来到中国,加上没有参与甲午海战,她身上的缺陷实际上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讨论济远优劣的时候不要忘了济远建成于1884年,拿1885年的浪速和1886年的道加里和济远做对比都是不公平的。至于航速慢和火力弱的缺点,其实并不明显。
此外,逛贴吧发现俩神论:
1、济远有的优点,开济都有。开济仅有的优点就是区区1节的航速优势,火力和防护都是被全面碾压。让开济水线挨一发152高爆弹搞不好当场就减速了。防护巡洋舰对无防护巡洋舰就是降维打击。
2、济远舰一建成就落后。且不说防护巡洋舰1886年以后才被列强接受,在此之前全都是防护效能可疑的的甲带巡洋舰和极其弱鸡的无防护巡洋舰,此时防巡更多的是作为试验装备,无论如何都算不上落后一说,更何况济远的缺陷大多和埃舰共有,济远的建成时间也只比埃舰晚了2个月,何来落后一说?如果济远能在1884年回国,那么日本配备熟铁装甲的扶桑(弹药投射量仅375kg,初速还低得多),金刚,法国的一票无防护巡洋舰和熟铁装甲的甲带巡洋舰,大概率是要被济远暴打的。从南洋援台水师和法国巡洋舰队的遭遇战来看,此时法国远东舰队最高航速怕是14节都跑不出来,打不过也跑不过。@js_guo认为济远就是1884年的吉野,此说一点也不为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