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对于防护甲板设计而言,将其中段抬高到水线以上并与煤舱防护、细化分舱等要素结合起来,意味着这种设计走向成熟。我并不是要推翻这样的观点,只是打算提一个小问题:把防护甲板抬高,对于一些战舰而言是好的做法么?
Brown在Warrior to Dreadnought中讲到了意大利人的一些打靶测试:
1876年,为了决定杜里奥级该采用什么样的装甲,意大利人在La Spezia的靶场进行了实弹射击测试。接受测试的靶板如下:
英国Cammell公司的22英寸锻铁装甲板;
法国Marrel公司的22英寸锻铁装甲板;
由以上两家提供的12+10英寸三明治式锻铁装甲板;
法国Creusot公司的22英寸钢制装甲板。
这些靶子先由10英寸与11英寸炮射击,最后用杜里奥级的100吨17.7英寸炮射击。钢甲靶板上的钢板尽管都变形脱落了,但也使炮弹本身碎裂,木制背板未被击穿。铁甲靶板则都被击穿了。法国锻铁装甲板的硬度可能更高一些,更容易让炮弹破碎,但其本身也更易碎裂。
1882年,为了决定意大利号的露炮台装甲材质,意大利人又在同一靶场进行了测试。英国John Brown和Cammell公司以及法国Creusot公司都提供了19英寸装甲板,安装于20英寸木制背板上,前二者为钢面铁甲,后者仍是钢甲。使用的火炮仍是17.7英寸100吨炮,炮弹为Gregorini冷却硬化铸铁弹,每个靶子射击两次,钢面铁甲被击碎,而钢甲几乎没被破坏。
1884年意大利人再次进行了测试,这一次是为了勒班陀号选择装甲。英国人认为上次测试的结果是固定钢面铁甲的铆钉数量少于钢甲造成的,于是这次统一了数量。参与实验的厂家与装甲板厚度都没有变化。意大利人打算在靶子正中用100吨炮射击一次,四角用10英寸炮射击四次,结果英国装甲在100吨炮射击过后受损严重,在被10英寸炮射击两次之后即被损坏,而法国钢甲仍能抵挡10英寸炮设计。不过三个靶板都抵御不了100吨炮。
如果这些重型炮弹有这么强的穿甲能力,那么让3-4英寸的防护甲板面对炮弹直击或许是很危险的,就算没被炮弹直接击穿,也有可能造成装甲板开裂崩落,对其下区域造成损伤。Brown在The Grand Fleet中也讲到了爱丁堡号实验中对防护甲板的射击效果:
Three experimental decks were built behind a ¾in bursting screen. Details were: K. 2in KNC chilled on 1in mild steel. L. 1½in KNC on ¾in mild steel. M. 1½in mild steel on ¾ mild steel. A 12in APC plugged shell fired against deck K broke up but made a large hole and many fragments got below. A similar shell was deflected on hitting deck L but made a big hole in the deck. Deck M was hit by a 12in CPC which was deflected and burst beyond the deck, but again left a large hole in it.
尽管这是用APC射击的,过去的帕利赛弹和锻钢弹很难与之匹敌,但此时的装甲材质也不是过去能比拟的。当时的人们似乎也不认为厚度较低的防护甲板能对抗大口径炮弹射击。1881年5月,在讨论科林伍德号的后续舰时,海军大臣询问巴纳贝一艘配备4门80吨火炮、25英寸装甲、航速16节的战舰要多大,巴纳贝在回复的同时反过来建议把舰体装甲改成12.5英寸的弧形装甲甲板。这似乎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另一个例证是以下几张图:
维多利亚级战列舰,注意图中的Debris Deck;
埃德加级防护巡洋舰,在其防护甲板之下也有这层甲板;
布雷克号防护巡洋舰,这层甲板换了个名头,但也是存在的。
理论上来说在防护甲板的下方加一层防破片甲板当然是最优解,但也有相应的问题:如图中所示,由于高度受限,这些甲板都得让锅炉顶端凸出去,它本身只能保护司炉工,无法完全阻止锅炉本身被崩落的装甲碎块和弹片损坏。这层甲板似乎也仅有锅炉舱里才存在,蒸汽机舱里我并未找到类似的东西。
而在没有这种设计的情况下,让相对较薄的防护甲板藏在水线下、以当时的交战距离几乎不可能被直击的位置,只是充当一道重型水密甲板来使用,也未尝不是一个好主意。尽管对储备浮力的保护变弱,但对核心舱的保护效果很有可能是变好了的,此时它基本只会被弹片击中,3-4英寸的厚度自然足够。
(当然,如果考虑到当时大口径火炮的实际命中能力极低,而当时的人们对此是考虑在内的,那么这个问题的解读方式就会完全反过来)
以上一点浅见,欢迎交流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