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3
主题1
精华0
积分24
金钱19
贡献0
阅读权限10
注册时间2011-4-1
最后登录2011-4-9
在线时间3 小时

列兵
|

楼主 |
发表于 2011-4-1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共赴危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背景及英德海军竞赛(3)
本帖最后由 Dreadnought 于 2011-4-1 20:56 编辑
付注1----意大利与三国同盟
意大利在同盟中扮演的角色,颇值得玩味。其参加三国同盟的动机,源自与法国争夺北非殖民地而出现的矛盾,然而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该国又以国家利益为大前提,于1898年与法签定经济协定,双方经济联系越发密切。至此,意大利开始逐渐放弃与德国联合针对法国的思路,反而转向英、法(意与英存在传统友谊,如参加克里米亚战争。英国也支持意大利统一运动,帮助加里波第攻克西西里。)1900年,意大利出于殖民地利益,与法国达成协议:法承认意在的黎波里拥有自由行动权,意亦承认法在摩洛哥的自由行动权----在这场交易之中,意大利明显不顾德国在摩洛哥的利益,站在同盟国的对立面。
1902年,三国同盟续订,意大利承诺:如德国遭受法国的攻击,意大利务尽全力,予以帮助。但是,意大利随后致函法国,表明意不会加入他国针对法国的战事。由此可见,意大利立场飘忽,模棱两可,明显违背三国同盟的协定。在因第一次摩洛哥危机(1905年)而召开的阿几塞拉斯会议中,意大利不满德奥所为,转而支持法国,使德国在外交上大受挫折,至此意大利公开“出卖”了盟友。
除德国外,意大利还“出卖”了奥匈。1909年,意大利为使俄国承认其在的黎波里的自由行动权,竟然支持俄国对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儿海峡的野心----明显置奥匈的利益而不顾。
1914年,奥匈皇储被暗杀,德国根据盟约支持奥国,并向塞尔维亚宣战,但意大利不履行盟约而宣布中立,借口为德、奥的宣战是攻击行为,并非出于防御目的。意大利置之度外的态度,是企图通过静观其变,寻机向同盟或协约国讨价还价,谋取最大的利益,特别是要从奥匈手中夺得所谓“未赎回的意大利”(即奥国南部的部分领土,居民多为意大利人)。最后,协约国以领土及金钱为饵,引诱意大利先后在1915及1916年对奥匈及德国宣战。
由此可见,意大利不是三国同盟的忠实盟友,其外交充分体现“没有永久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永久的利益”这句名言。对于意大利的外交政策,德国首相贝特曼曾说:“…………婚姻关系,不会因为妻子和其他男人跳舞而破坏”,这实为自欺欺人,无可奈何的观点。
付注2----“光荣孤立”政策
自由党领袖格拉斯顿于1880年重任首相后,着手实施他一年前提出的“正确政策”,其中包括六项原则:
1,在国内奖励良好的政府;
2,在外国维护和平;
3,使欧洲各强国保持协调;
4,不与他国结盟;
5,承认所有国家的平等权利;
6,同情自由。
这六项原则的外交基本点有两个:一是在欧洲大陆各国中协调斡旋,以建立所谓的“协调的欧洲”;二是避免与欧洲国家结盟,以保持自身的行动自由,实现所谓“光荣孤立”。不过此项政策实施很不成功,遭到德国的猜疑和反对----俾斯麦于1881年称格拉斯顿“缺乏一个政治家的所有素质”,是“一个精神不正常的人”。在1884年~1885年解决埃及财政问题的国际会议上,德国联合法国将欧洲各国置于其控制之下,英国备受冷落。英国保守党领袖索尔兹伯里就此挖苦道:“自由党人最终建立起来他们长期以来所期望的‘协调的欧洲’即成功地使欧洲大陆各国协调一致反对英国”。
付注3----英德舆论对双方国家政策的影响
20世纪初,社会舆论对国家政策的影响开始显著和频繁。1897年9月,英国《每日邮报》记者斯蒂文斯采写了16篇文章描述“铁蹄下”的生活,他写道:“有关殖民和帝国问题上的争夺无疑是引起德国对英持有敌意的主要原因………….德国人无论作为一个民族还是作为个人都为我们表示厌恶………..忽视这一点毫无益处。”此后,英国舆论开始将德国视为敌国。1898年12月的《当代评论》登载了一篇标题为“英国头号敌人”的文章,作者指出:“德国皇帝的计划是复活欧洲大陆上针对英国的同盟”。
德国在布尔战争中鼓动布尔人同英国对抗。在战争初期布尔人取得依次小胜后,威廉二世立即向德兰士瓦总统发电,祝贺他成功抵御了外国侵犯并保全了国家独立,德国舆论随即争相付和。英国认为这是一种示威,国内舆论一片“反德”、“厌德”之声,这种社会舆论压力无形中加深了英德之间业已存在的沟堑,严重加剧彼此敌意,使得双方改善关系的尝试均高失败。
付注4----英德两国的流动资金
1914年英国在海外投资达195亿美圆,其中包括大量的美圆债券,变现能力强。德国仅约60亿美圆,且主要集中在铁路和矿山等固定资产,变现能力差。战前英国中央银行黄金储备虽然不高,但民间有大量的金币流通,两者总量约3000吨以上,德国1914年的中央银行黄金储备约400吨,而民间主要流通纸币,总体黄金储备约为英国的1/5。
付注5----1914年战前欧洲各强国主要水面作战舰艇实力
英国 德国 法国 意大利 奥匈 俄国
无畏舰 20 14 4 4 3
战列巡洋舰 9 4
前无畏舰 40 22 18 8 12 8
装甲巡洋舰 34 11 18 10 3 6
轻型巡洋舰 63 33 9 8 7 8
驱逐舰/鱼雷艇 250 90 80 30 70 100
(以1914年8月4日英国参战的现役战舰计算)
付注6----英国的战争心理准备
即使到这个时候,英国内阁仍然存在很大分歧,对是否参战忧郁不决。由于英国与塞尔维亚之间没有任何军事条约,所以迟至8月2日,英国政府作出的正式反应只是拒绝德国方面希望英国保持中立的要求和警告德国海军不得从英吉利海峡进攻法国----言外之意是,英国对德国从陆上进攻法国是不会介意。
阿斯奎斯首相此时最担心的是内阁会因英国贸然参战而倒台。他将其8月2日以前的个人立场概括如下:
1, 我们对法、俄没有任何军事援助的义务;
2, 此刻派遣远征军援法不仅做不到,也是于事无补的;
3, 我们不应该忘记我们和法国亲密友谊;
4, 法国被屏除于大国之列对英国不利;
5, 我们不能允许德国利用英吉利海峡作为战争行动的基地;
6, 我们对比利时负有防止其被德国利用和吞并的责任。
当时大多数英国人,尤其是青年人并不相信战争真的爆发。哈罗德.麦克米伦在1914年时年仅20岁,他后来回忆道:“我们当时过得很快活,根本没有想到战争的降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在工党内阁中任财政大臣的休. 多尔顿讲述他在1914年时的心情时说:“思想上意识到欧洲的紧张局势,尤其是意识到不断加强的高效率的德国舰队对英国的威胁,但我在感情上并没有意识到任何近期的灾难性危险。”英国在思想上,物质上对于即将到来的战争的准备都是不充分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