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

 找回密码
 登上甲板
搜索
查看: 6927|回复: 11

[战史档案] 共赴危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背景及英德海军竞赛

[复制链接]

列兵

发表于 2011-4-1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Dreadnought 于 2011-4-1 20:54 编辑

   (本文摘自《战场5》 作者:Dannyboy)
  “好吧,坐下来。谁要是知道的,请告诉我,为什么我们要这样森严戒备,使全国军民不得安睡;为什么每天都在制造铜炮,还要向国外购买战具;为什么征集大批造船匠,连星期日也不得休息;这样日以继夜的辛劳,究竟是为什么?谁能告诉我?”这是《哈姆雷特》首幕第一场马西勒斯的开场白,如果将其祖国丹麦换成英国,而回答他问题的是20世纪初任何一个英国人,那么答案必定会指向----德国!


英国的衰落
    1870年----1914年之间,是大英帝国国势最强的时期,其间英国统辖着世界1/4的人口和土地,拥有全世界商船吨位的1/3,工农业产量局世界第一,英国骄傲的自诩祖国为“日不落帝国”。但同样是在1870年----也是英国未逢强敌而扩张终结的时期,由于工业革命的扩散,国运不再只眷顾原来老牌的殖民国家,而向那些既拥有地缘优势和高效组织能力、又能充分利用新兴生产工具的科学技术的国家倾斜,这其中,犹以统一后的德国为最,新大陆上的美国默默紧随其后。
    而英国先天不足的岛国特征开始暴露出来----自然资源不足且缺乏一定规模的本土市场作为贸易基础;世界海权重心由大西洋逐步转向太平洋,使英国所处的空间位置的重要性降低;各殖民地/自领地与帝国的联系已不如“祖辈”那么紧密,甚至出现广泛的独立倾向。
    历史的车轮驶入20世纪,英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持续下降,往日‘世界工厂“的荣耀已成为美好回忆,但真正意识到这一严峻处境的英国人似乎不多。1901年底,乔治王子(后来的乔治五世国王)巡视各殖民地归来,带给英国人一个不妙的消息:英国的传统市场正在受到其他国家的侵蚀,进而发出”古老的国家必须苏醒过来“的呼唤。同时,噩梦般的布尔战争给英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信心受到沉重打击----曾经不可一世的英帝国军队竟被区区布尔人打的晕头转向,近6000名官兵战死疆场,另有1.6万人死于疾病,战争开支高达2.2亿多磅,几乎等于当时英国的年出口总值。
    英国人对花费巨大代价以维持帝国的做法提出了质疑,连一向热衷于殖民事业的约瑟夫.张伯伦(时任内阁殖民大臣)也开始将此看成一个负担。1905年,一位无名氏出版了名为《大英帝国的衰亡》的小册子,列举了8个致使帝国衰退的原因:对都市生活的优越感;对海洋兴趣的下降;奢侈的风行;品位的退化;体质的弱化;宗教和精神生活的败坏;过度的征税和浪费;以及英国在保卫帝国方面的无能……….“日不落“神话正在无奈的褪色。



早期的同盟与协约
    19世纪初,欧洲大陆并不平静,大国之间的矛盾日趋激烈,对抗意识逐渐加深,德国成为这场风暴的中心。德国统一后,一直担心法国复兴,尤其要防备法国收复1871年因普法战争失败而失去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奥匈帝国则与俄国争夺巴尔干半岛而不断发生冲突。对德国而言,同种族的奥匈帝国自然是其忠实的盟友,另一方面,奥匈也需要德国的强大势力及支持作为后盾,因此在1879年10月7日德奥缔结了秘密的军事同盟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国一方受到俄国的攻击时,另一方以本国的“全部军事力量“予以援助;缔约国一方受到另一大国的攻击,只要俄国未参加侵略国一方,缔约国双方互守善意的中立。在此不久,德国又利用法意之间因争夺突尼斯而引起的矛盾,将意大利拉入同盟。1882年5月20日,意大利同德奥签定了三国同盟条约。条约规定:如果法国侵略,德意将相互援助,如果同盟中任何一方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强国攻击时,其他两国保证给予援助。三国同盟的主角是德国,奥匈是依附德国的附庸,意大利则是”暂时的和动摇的“同盟者。
    由于三国同盟的矛头直接针对法、俄两国,促使他们迅速接近。特别是德国在巴尔干问题上偏袒奥匈而逐渐疏远俄国,且德奥同盟以俄国为假想敌,使俄国越来越不安。而遭受德奥长期孤立的法国,则乘机拉拢俄国,在财政上大力资助并协助其完成工业化和建设西伯利亚铁路,进而订立军事条约,称为‘法俄协约“。该协约综合了1891----1894年法之间的签定的一系列协定内容,并明确规定:两国中如有一方遭受德国的单独攻击或德、意、奥匈的联合攻击时,将互相提供军事援助。1894年,法俄同盟正式成立。
    从当时欧洲实力对比来看,德意奥三国同盟明显超过了法俄两国。此时期的英国,在值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由于其富足和追逐海外殖民利益的强烈愿望,对欧洲一直奉行“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采取置身于这场结盟浪潮之外的立场。英国人骄傲地自诩为欧洲的“平衡之轮”,籍此防止欧陆各同盟中出现惟我独尊的局面。另外,英国政治家对加入任何同盟而承担的额外
    义务总是敬而远之。1889年1月俾斯麦邀请英国加入同盟一方,但遭到恪守不结盟政策的英国索尔兹伯里政府的拒绝。英国虽未能加入三国同盟,但与德奥意较为接近,与法俄关系较为冷淡----法国在历史上一直是英国的主要敌手,此时正为争夺非洲的其他殖民地而关系紧张;俄国则在中亚和巴尔干直接威胁英国利益。1888年德皇威廉一世去世时,英国下院领导人史密斯将德国称为:“我们的盟邦和朋友”。
    在德国的推动下意大利于1887年2月17日与英国以交换照会的形式达成一项秘密协定,两国约定防止任何其他国家在地中海建立霸权。6个星期后,奥匈也加入该协定。对于上述发展,英德两国均表示满意,前者得以利用意奥(包括其背后的德国)的力量牵制法俄,而后者则欢迎英国协助其维持欧洲大陆的现状。


后期同盟和协约
    德国国力的迅速膨胀,以及其经济对海外市场的依赖性增加,结合俾斯麦的去职和威廉二世登台的北京,使德国对外政策发生了根本改变,德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的欲望日益迫切,举国上下都充斥着“渴望得到阳光下的土地”的呼声。
    但柏林当局深知,德国天生被包围着,即使德国的扩张主义指向海外,也必须侵犯其他大国的势力范围----向拉丁美洲进行冒险只能以同美国开战为代价;在中国的扩张总要遭到英国和俄国的反对;建造巴格达铁路的企图使论坛和圣彼得堡深感不安;保护葡萄牙殖民地的努力受到英国的阻挠。当美国能够明目张胆地在西半球扩大影响时,日本正在侵入中国,俄、英向中东渗透,法国则在“修整”其在西北非的殖民地………………德国人却两手空空。
当时还是外交大臣的比洛在1899年著名的《铁锤与铁砧》的演说中愤怒地宣称:“我们不能允许任何外国势力、任何外国朱庇特来告诉我们:‘还能做什么呢?世界已经被瓜分完毕’。”他表达了弥漫在德国的一种普遍不满。要想重新瓜分世界,必须大力发展海军,打破英国:“统治着的海洋”----威廉二世宣称:“海洋对德国来说不可或缺;在海洋问题上,在任何一个遥远的地方,如果没有德国,没有德国皇帝,决不允许作出任何重大决定”。已任国务秘书的德尔布吕克教授在当时的《普鲁士年鉴》中写到:“我们建立舰队……..不仅要保卫我们的海外贸易,而且也应该使我们在世界统治的占有应有的一份。”
    德国企图由欧陆进而全球地抢劫英国“世界工厂”的地盘,并取而代之,因此英国成为其头号假象敌。比洛在1899年12月11日的帝国国会上公开宣称:“对我们来说,没有巨大威力的陆军、没有强大的海军,要获得幸福,那是万万办不到的----只有懂得这一道理的时候,我们才能站到高峰而不坠。”
1872----1912年间,德国的军事开支增加了335%,为了筹集军费,威廉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使战争储备金从1871年的1.2亿马克增至1913年的2亿多马克。此外,还设立战时贷款银行,授权发放借贷银行证券,使扩军备战摆脱了法律的挚肘。
    德国企图在经济和军事上同时超过英国的政策使后者倍感威胁,特别是德国狂热发展远洋海军的计划直指英国国运的殖民利益,使其如芒刺在背,英德关系蜜月期随之宣告结束。在统治集团的授意下,德国舆论纷纷抛出连串挑衅性文章,招致英国国内舆论强烈不满并坚决反击。
    不过英国国力正在逐渐衰退,面临德国压力,单凭一己之力难以抗衡,于是开始放弃一贯奉行的“光荣孤立”政策,转而采取积极结盟的外交手段。1902年1月,首先与日本签订了《英日同盟条约》,该条约表面上是针对俄国的军事同盟,以便假日本之手,削弱自己在亚洲的竞争对手,但实际上完成了把精力从海外撤回欧洲的第一步。其后,英国开始寻求欧洲的合作伙伴,法国因德法之间的激烈矛盾也逐渐向英国靠拢----德法关系一贯紧张,并始终处于武装对峙状态,此时更由于在非洲争夺摩洛哥而剑拔弩张。法国本想得到俄国盟友的支持,可此时俄国陷入远东泥潭而不能自拔(以后更是与日本打得不可开交并一败涂地),无法抽身予以有力援助,故只好寄望于英国,于是两国立即一拍即合。
    1900年,英国商会代表团访问巴黎取得成功,其后法国商会回访英国,双方开始接近。更具有决定性“亲善”意义的事件是英王爱德华七世在1903年春天访问巴黎,他在访问时说:“我相信过去两国之间的敌视已不存在,我不知道还有哪两个国家的繁荣,象我们这样相互依赖。”英法关系迅速改善后,两国外长开始就积怨已久的殖民地问题进行谈判,1904年4月8日,签订了《英法协定》。该协定明确法国放弃在纽芬兰的捕鱼权,英国在冈比亚和中非领土问题上向法国让步;法国承认埃及是英国的势力范围,英国同意法国吞并摩洛哥;由英法两国沿媚南河把暹罗(今泰国)一分为二,暹罗与缅甸接壤的西部地区为英国的势力范围;同印度支那毗邻的东部地区为法国势力范围;调和两国在马达加斯加和新赫布里底群岛的矛盾。
    英法捐弃前嫌之后,实际上建立了类似同盟的关系,准备共同抗击德国的威胁。同时,《英法协定》也为英俄接近创造了条件。历史上两国多有芥蒂,特别是在争夺远东和近东的斗争中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随着俄国在日俄战争中失败,实力大受削弱,对英国在远东的势力范围已不构成威胁,在土尔其、波斯和阿富汗的进取性也相对减弱。因此,双方矛盾出现缓和的基础,外交和经济往来逐步密切,英国对俄贷款有所增加,经济互补性凸显。另外,如前所述的德俄关系恶化,也是双方走到一起的重要原因。
    1907年8月31日,英俄签定了《英俄协定》,其主要目的是调节两国在中亚的利益,协定将波斯划分为三个地区:北部地区为俄国的势力范围,南部地区是英国的势力范围,两者之间设立缓冲区;俄国政府承认阿富汗为英国势力范围;双方均不干涉中国西藏的内政,但只承认中国政府对西藏拥有“宗主权”。
    1893年法俄同盟的成立,1904年《英法协定》,再加上1907年的《英俄协定》,已经实质构成英、法、俄三国联盟(即:“三国协约”)。其形成使欧洲政治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从此分裂为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其他欧洲国家也大多依附于这两个集团。在两个对立的集团中,同盟一方以德国为主要代表,但此时它已经陷入一种孤立的境地----第三个“伙伴”意大利越来越靠不住,奥匈则陷于严重的内部危机。在协约国中,英国占主导地位,俄国由于日俄战争已被严重削弱,接着又发生1905年革命,几乎无力他顾,只能作为英法的附庸。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实质上是新兴的德国对老牌强国英、法的挑战。
    三国协约的建立是法国的重大胜利,亦是德国国策的重大失败----它使法国摆脱了孤立的处境,转而造成德国被欧洲乃至世界孤立的角色。俾斯麦执政时期,深刻理解统一的德国并未受到欧洲欢迎(打破了欧洲多年保持的力量平衡),而战败的法国随时有复兴并对德复仇的可能。因此德国的安全必须建立在与英、俄保持和睦,同时又不让法国有崛起机会的安全框架(“俾斯麦体系 ”)之下。其目的是以柏林为战略天平的中心,通过精心设计的“俄德条约”、“三国同盟”和“英德合作”杜绝法国与其他欧洲强国结盟的可能,进而确保德国安全。在此体系中,英国即为德国的海权,而德国亦为英国的陆权,两国之间合作而不对抗。威廉二世改变德国姿态的强烈企图,使成功运作近20年的“俾斯麦体系”土崩瓦解,同时,德国对奥匈亲密而且坚定的支持使以以协调人身份制约巴尔干冲突的可能荡然无存,而咄咄逼人的殖民欲望由海军扩张,使英国更无回旋余地----英德从此由“合作伙伴”过早地演变为“竞争对手”,进而成为敌人。

列兵

 楼主| 发表于 2011-4-1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共赴危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背景及英德海军竞赛(2)

海军竞赛
    随着英国国势的衰落和其他强权的出现,皇家海军的优势地位也面临着挑战,面对1890年后规模快速膨胀起来的5、6支舰队,无论其预算如何增加,却再也不能象19世纪中叶那样从容统治海洋了。另外,随着英国工业优势的丧失,以及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本土造船厂和军火制造商为追求利润而向其他国家出口有关海军的先进产品,使得皇家海军依赖以生存的技术优势逐步丧失。上述事实促成海军中的有识之士意识到英国的战略安全正在不断遭受侵蚀,因而强烈主张加强军备。
    1885年,英国又一次与俄国处于交战的边缘,但此时的皇家海军军舰型号杂乱,用途各异,作战时效率低下,水兵也在和平年代消磨了斗志。激进派人士为此越过传统的官僚渠道,秘密向民间报纸透露了情况。合作发表煽动性文章,同时报章亦披露了法国正在实施重大造舰工程,迫使英国政府开始逐年增加海军预算。
    1889年,索尔兹伯里政府面队法俄日益接近、英国地中海舰队将面临腹背受敌的局面,正式提出了“两强标准”,即战列舰和装甲巡洋舰数量要与法、俄总合相当。同年的《海军防御法案》拨款2150万英镑建造10战列舰,并实行各种吨位舰只设计建造标准化----以上强硬措施表明英国对任何敢于挑战其海上霸权的行为,都将全力以赴地予以回击。1897年,为庆祝维多利亚女王登基60周年,英国海军165艘军舰(包括21艘战列舰和54艘各级巡洋舰)接受了女王的检阅,此景令应邀出席的各国军政要人印象深刻。英《泰晤士抱》称这以前所未有的壮观场面为“世界各强国派来的舰只所目睹,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们上了刻骨铭心的一课”,英国的海上霸权似乎仍然不可坚不可摧。
    至两大军事集团的诞生和对立,海军军备竞赛更加如火如荼,其主角就是两大集团的核心----英国和德国。德国认为若想争取世界霸权,必须打破英国的海上垄断地位,建立海军是根据德国自身的需要,“至于是否合乎英国人的心意则毫无关系”。英国政府十分清楚德国扩充海军对自身造成的威胁,1905年底起任外交大臣的爱德华.格雷爵士认为:“我们不仅必须考虑到德国的海军,而且必须考虑到德国陆军。如果有一天德国舰队超过我们,德国陆军就能够征服我国。相反,德国人却没有同样的危险,因为无论我们的舰队力量如何占有优势,海军获得的任何胜利都不能使我们更接近柏林。”温斯顿.丘吉尔也有同感,他说:“如果海军对德国是一种‘奢侈’的话,那么对英国就是一种必须。”面队德国1898年和1900年的两次扩充法案,英国政府决心予以坚决的反击。
    1904年约翰.费舍尔勋爵出任英国第一海务大臣(1904----1910年和1914----1915年两次担任此职),次年划时代的“无畏”号开始建造,它标志着英德之间海军竞赛的开始。费舍尔很早就意识到大英帝国对海权的绝对依赖性并反复称:“如果海军丧失霸权,无论多大规模的陆军都将毫无用处”,因为“如果我们的海军被击败,我们感到害怕的不仅是入侵,还有饥饿!”丘吉尔后来评论:“不容质疑的是,费舍尔在九成以上的政治斗争(指费氏为改造海军而与政治对手进行的冲突)中是正确的,在经过长期无人挑战的和平时期后,是他发出海上风暴即将来临的信号,他迫使海军内部的每个部门从酣睡中猛醒,重新认识到其存在的意义并投入到激烈的竞争当中,是他的伟大改革在危机关头支撑了皇家海军的存在………..”
    除了应付来自德国的海上挑战之外,利益的追逐也成为军备竞赛加剧的一大动因。早在19世纪80年代初,以当时还是上校的费舍尔为中心,一批精通技术的海军军官开始同军火企业建立密切的私人关系。几年后,这些企业因费舍尔出任海军装备主管而得以垄断许多重武器的生产合同,它们同海军中上层要人之间的合作关系网络也随之大为发展----这两者的共同欲望及政治目标就是多多益善地增加和更新英国海军军备。这两者的结合体----用大半个世纪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创造的术语来说就是“军事---工业复合体”(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它提供了英国进行海军竞赛的原动力,并且在竞赛扮演了重要的煽动角色(德国方面这一角色由提尔皮茨扮演)。
    与此同时,选举制度改革使得选民范围急剧扩展,这与布尔战争结束后英国经济萧条的背景结合起来,导致:“加预算比在繁荣时期更为紧迫和诱人,耗资巨大的海军法案反而容易得到议会的通过”。不过,筹措资金的办法就是开辟新税源,如大幅增加遗产税,提高高收入者所得税、在和平时期开设造舰税等。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自19世纪89~90年代之交起,英国海军节节扩充,而其后的德国造舰大冲动更如火上浇油。
    1905年英国开始建造无畏舰,他们原以为德国的财力难以承受大量建造此类战舰的压力,以便兵不血刃地将德国海军踢出局。然而,这只是英国一相情愿的想法----德国于1906年初通过第三个海军法案,决定开始建造德国的无畏舰。1908年,德国通过第四个海军法,计划自1908年~1911年每年建造4艘无畏舰,从1912~1917,每年建造2艘。德皇更是放言:“定让海神手上的三叉戟掌握到我们手中”。
    德国的奋起直追确实使英国海军部恼羞成怒,宣称:“………….如果别的国家想努力赶上来,我们就要采取新步骤再超越他们,德国的海上霸权是不能与不列颠的存在并容的”,计划德国每建造1艘无畏舰,英国就造2艘,用:“2舰对1舰”保持“双强标准”,坚决予以反击。不过,无畏舰的高昂造价让即使是富甲天下的英国财政也难以大量承受,自由党政府不能不顾及财政压力的影响,英国海军预算额始终不能达到预定数目。英国海军被迫放弃了沿用多年的“两强标准”,但仍定出无畏舰数量需要超过德国的60%的目标----1909年度皇家海军预算包括6艘战列舰和4艘战列巡洋舰,总造价高达1870万英镑以上(约占当年海军总经费的50%,20世纪初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总收入为8000万两白银,仅约1350万英镑。)“两强标准”放弃的实质,标志着英国海军战略指导思想的形成----单纯以德国海军为敌。
    军备竞赛象是一把双刃剑,庞大的军备开支极大的消耗国家的人、财、物力。自1905年起,英国向德国提出裁减海军军备的建议,1908年两国重开裁军谈判。英国的目的既是企图束缚对方的手脚,使其放慢海军扩建计划,也是巨额军费压力小的无奈之举。德国对此项缺乏诚意的谈判根本不感兴趣,双方没有达成任何协议。1912年,英德再次进行海军谈判,英国甚至以殖民地利益上的让步,来换取德国承认自己的海军优势,希望德国放慢甚至停止造舰,但谈判仍无果而终。1913年最后一次谈判,丘吉尔提议从当年开始国际上停止造舰一年,争取达到一项各国海军都保持足够而不是过大规模的协议,然而英德之间的矛盾已日趋白热化,海军竞赛已达到近乎疯狂的地步,丘吉尔的倡议无人喝彩。此时,双方已完全明白----国家的未来取决于今日的造舰竞赛!
    无畏舰的出现使旧式战列舰严重过剩,后期的海军强国理论上得到了在新起点跨越对手的机会。德国虽然在国力增长速度上超过英国,但国家整体规模仍然处于劣势,特别是“新兴工业主”的财产主要积压在厂房和设备上,其现金存量很难与“数百年殖民财主”的积累相比肩。此外德国指望陆权、海权双赢的企图(也是必须的)导致财政被迫分散。这些均使其海军在规模最终无法超越皇家海军。德国海军只能寄望于逐渐消耗英国海军的实力,拉近双方实力差距,最终在较为“公平”的情况下战而胜之。
    英国海军采取数百年来行之有效的海军战略,其海上战线开始从全球收缩,集中于北海附近执行战时封锁任务。在风帆时代和蒸汽时代早期,封锁战术是一种“近海封锁”,即战舰携带必须的补给,长期驻泊于敌方基地外围,监视敌方舰队的一举一动并随时予以攻击。德国海军也认为战时英国海军会对其北海港口进行类似的封锁,因此不惜巨资对沿海基地实行要塞化,并发展了数量庞大的鱼雷艇编队以利近海作战。
    但英国海军部却意识到海战方式的变化,认为无畏舰时代的近海封锁耗费过大,且己方舰队规模要大出敌方3倍(一支在港口补给和休整、一支往返途中、一支实施封锁)----这是无法达成的现实条件。而德国的地理位置迫使其舰队和商船队必须通过英吉利海峡或者北海才能进出本土港口和大西洋,狭窄的英吉利海峡可以由驻泊在英格兰南部的前无畏级战列舰及众多的驱逐舰/鱼雷艇封锁,英国大舰队(The great Fleet ,包括全部无畏舰和战列巡洋舰)的主力若以苏格兰北部奥克尼群岛的斯卡帕弗洛为基地,即能在耗费不大的前提下有效遏止北海出海口并遥控德国舰队。假如封锁战略最终迫使对方冒险出海决战,皇家海军将凭借规模优势“压垮”对手。

全面战争
    不管海军竞赛怎样白热化,双方在自身准备还未完成的情况下,依然会在外交上适当合作,消除紧张的对峙气氛-巴尔干战争(1912~1913年)便因此而没有导致全面摊牌。此后,两国还就葡萄牙殖民地和巴格达铁路问题举行了卓有成效的谈判,为欧洲局势增添了缓和的气氛。但是,只要英德之间的根本矛盾没有解决,彻底消除战争端倪只能是空谈。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机(1911~1912年)和巴尔干战争结束后,英德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越发明显,此时除了海军的扩张外,大陆诸国的陆军军备赛也开始了。
    德国1912年通过了陆军法,次年颁布陆军修正案,法国随后宣布实行三年兵役制,俄国更加紧了军事改组,预计将使其军队在1917年达到220万人的平时最大编制。“新闻煽动”、“军备热”以及与次相关的政治斗争,大大加剧了各国的不信任,人们感到在可预计的未来爆发一场全面的欧洲战争将不可避免,用德国参谋总长小毛奇的话来说,德国因此陷入了“绝望的、且越来越绝望的孤立境地”。1905年,德皇曾“拒绝”使用“先发制人”的战略思想,此时这种思想却越发“光彩照人”--外交努力未能使“英、俄对德政策的基本方向……有所改变”,德国也未能对前景毫无把握而准备让步。欧洲各大国纷纷卷入这场权利和利益角逐,集团对抗引出了“总解决”的危险思维。
    1914年6月28日,奥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为向塞尔维亚炫耀武力,特选塞尔维亚“哀悼日”这一天到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检阅军队。大公和夫人被受塞尔维亚民主主义军人团体“黑手会”支持的波斯尼亚大学生加弗利尔.普林西刺杀。
    对刺杀一事是否采取强硬措施,奥匈迟疑不决,它征询德国的意见,德国“直截了当地”主张对塞采取军事行动,其出发点在于:俄、法尚未作好战争准备;英国:“前不会参加一场为了一个巴尔干国家而爆发的战争,即使这场战争将招致我们与俄国、甚至与法国兵戎相见,英国也不会参战.这主要是由于英国现在根本不愿意为了塞尔维亚,或者说最终为了俄国而去火中取栗”。德国决意抓住这次机会对俄国挑战并最后解决之。
    按照德国总参谋部的估计,俄国要迟至1916~1917年才能完成军备计划,所以即使对俄开战也仅是延长有法国参加的局部战争,已经完成改组的德国陆军有能力在7~8周时间内击败俄国,甚至包括法国的陆军主力。而在海上,德国海军尚无挑战英国制海权的把握,应极力避免英国的军事介入,希望待解决陆上威胁后,再集中精力对付英国。
    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威廉二世表示坚决支持奥匈采取行动,并说:“要么现在算帐,要么永远不算,必须清除塞尔维亚人,就在现在”。7月6日,德国首相贝特曼在给德驻维也纳大使的指令中写到:“陛下将根据盟约和古老友谊,忠实地站在奥奥匈一边”,而针对奥地利的主和派,德则向奥威胁性的暗示:“如果奥对塞尔维亚妥协,就会被人理解为示弱,这将影响到奥匈在三国同盟中的地位和德国今后的政策”。随后,德皇召集首相及军政要员,部署战争动员。另一方面,对英国发出的调停建议采取拖延和回避态度。
    在得到德国履行同盟义务的明确答复及煽动后,7月23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出条件苛刻的最后通牒。两天后,奥断绝同塞的外交关系,奥皇签署军事动员令。同一天,德国海军奉命装煤备航,在国外航行的舰只紧急回国,所有军官取消休假,立即归队。
    就在奥匈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的当天,劳合.乔治还在政治下院称赞英德关系--英国领导人到此时才发现欧洲已处于大规模战争的前夜,而自己尚未做好准备。此刻英国还存在幻想,要求德国方面对奥匈的行为加以节制,外交大臣格雷建议德方设法使维也纳放弃那些无法答应的要求,并连续4次呼吁:由英、法德、意四国“调停俄奥之间的危险的紧张关系”。伦敦当局甚至出发严重警告:“整个塞尔维亚问题已尖锐到使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进行实力较量的程度”,奥如踏入塞国土,则有爆发欧洲大战的危险。
    柏林错误估计了伦敦的态度,置其警告于不顾。7月27日,在德国催促下,奥皇签署了对塞宣战书,翌日11点,奥正式向塞宣战。德国的战略意图是:奥对塞挑战,引来俄国介入,促使俄、奥、德军事动员,最后导致法国卷入。这样,俄国承担战争罪责,英国保持中立,德国便可利用自己的陆军优势打赢这场局部战争,调整巴尔干和地中海的势力格局。
7月29日,俄国进行局部动员,德向俄发出最后通牒:“俄国人的动员如此继续下去,则将迫使我们也进行动员”。俄国置之不理,并于7月31日下达总动员令。至于英国的态度,德国却失算了--英国于7月30日明确表态:与协约国一致行动。德驻伦敦的海军武官报告:“如果我们对法国发动战争,英国将立即使用其海军在海上进攻我们”--这确实使柏林当局大为震惊。威廉二世当时正与海因里希亲王就乔治五世的第一次表态(我们将尽可能不介入,并保持中立)草拟“感谢”的复电,这份迟来的情报却改变了局势。德皇的反应与一度妥协退让和举棋不定的贝特曼截然相反,他对“英国人的背信弃义”、“下流的无赖汉格雷”、英国人“是惟利是图的卑劣行径”大发雷霆,满腔仇恨道:“英国自我暴露了,英国现在认为,我们中了圈套,我们算是完了”。同时,德皇终于找到了 战争的真正罪魁----英国,因为俄国若没有英国的支持,是不可能发动战争的,“战争的责任要由英国独自承担。而不再是我们!”,“德国已被包围,这场毁灭性的战争是他们约定要打的,这一切都是故意的‘反德的世界政策’”。他冷嘲热讽地批驳首相:“曾有人认为,可以采用这样或那样的办法开争取英国,或者让英国放心.我们上了当,害了自己,我们甚至连造船的速度都照英国所定的速度,一心希望让他们放心”?!威廉二世认为自己受了骗,他的计划也遭到挫败:“爱德华七世在死后都比活着的我还要厉害!”
    但此时的德国已经欲罢不能,总动员已将其推入战争的深渊--“一个悲惨的结局胜过无休止的恐惧”(德国警句)。总参谋部命令以每10分钟开出异类军车的速度,在15条复线上总共运行1.1万节车皮,将200万人的野战部队开赴前线.8月1日,德国对俄国宣战,同日,德国向法国发出预知结果的最后通牒(要求法国在俄德战争中保持中立),结果立即“如愿以偿”地遭到拒绝,两天后,德军已经入侵中立国比利时。
    德军入侵比利时消除了阿斯奎斯的担心,内阁成员中除莫利勋爵和约翰.伯恩斯辞职外,均同意英国参战,因为根据1839年条约,英国月法、德、奥、俄四国共同保证比利时的中立。这样一来,英国的参战便师出有名--德国破坏了比利时的中立。这一决心的战略动机,就是英国人时常表示的--不允许德国击败法国而成为英国单独对付的、在大陆上称霸的国家。
    同日晚11时,英国对德宣战。《每日邮报》记者克拉克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在日记中写到:“我们始终对这场大战避而不谈,因为我们相信只有我们的孩子或孩子的孩子才会经历这场大战,但它在此时爆发了,我们将经历它”。但英国没有想到这场血流成河的战争会延续4年之久,并几乎耗尽帝国的元气。

列兵

 楼主| 发表于 2011-4-1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共赴危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背景及英德海军竞赛(3)

本帖最后由 Dreadnought 于 2011-4-1 20:56 编辑

       付注1----意大利与三国同盟
   意大利在同盟中扮演的角色,颇值得玩味。其参加三国同盟的动机,源自与法国争夺北非殖民地而出现的矛盾,然而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该国又以国家利益为大前提,于1898年与法签定经济协定,双方经济联系越发密切。至此,意大利开始逐渐放弃与德国联合针对法国的思路,反而转向英、法(意与英存在传统友谊,如参加克里米亚战争。英国也支持意大利统一运动,帮助加里波第攻克西西里。)1900年,意大利出于殖民地利益,与法国达成协议:法承认意在的黎波里拥有自由行动权,意亦承认法在摩洛哥的自由行动权----在这场交易之中,意大利明显不顾德国在摩洛哥的利益,站在同盟国的对立面。
   1902年,三国同盟续订,意大利承诺:如德国遭受法国的攻击,意大利务尽全力,予以帮助。但是,意大利随后致函法国,表明意不会加入他国针对法国的战事。由此可见,意大利立场飘忽,模棱两可,明显违背三国同盟的协定。在因第一次摩洛哥危机(1905年)而召开的阿几塞拉斯会议中,意大利不满德奥所为,转而支持法国,使德国在外交上大受挫折,至此意大利公开“出卖”了盟友。
    除德国外,意大利还“出卖”了奥匈。1909年,意大利为使俄国承认其在的黎波里的自由行动权,竟然支持俄国对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儿海峡的野心----明显置奥匈的利益而不顾。
    1914年,奥匈皇储被暗杀,德国根据盟约支持奥国,并向塞尔维亚宣战,但意大利不履行盟约而宣布中立,借口为德、奥的宣战是攻击行为,并非出于防御目的。意大利置之度外的态度,是企图通过静观其变,寻机向同盟或协约国讨价还价,谋取最大的利益,特别是要从奥匈手中夺得所谓“未赎回的意大利”(即奥国南部的部分领土,居民多为意大利人)。最后,协约国以领土及金钱为饵,引诱意大利先后在1915及1916年对奥匈及德国宣战。
    由此可见,意大利不是三国同盟的忠实盟友,其外交充分体现“没有永久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永久的利益”这句名言。对于意大利的外交政策,德国首相贝特曼曾说:“…………婚姻关系,不会因为妻子和其他男人跳舞而破坏”,这实为自欺欺人,无可奈何的观点。


    付注2----“光荣孤立”政策
    自由党领袖格拉斯顿于1880年重任首相后,着手实施他一年前提出的“正确政策”,其中包括六项原则:
1,在国内奖励良好的政府;
2,在外国维护和平;
3,使欧洲各强国保持协调;
4,不与他国结盟;
5,承认所有国家的平等权利;
6,同情自由。
    这六项原则的外交基本点有两个:一是在欧洲大陆各国中协调斡旋,以建立所谓的“协调的欧洲”;二是避免与欧洲国家结盟,以保持自身的行动自由,实现所谓“光荣孤立”。不过此项政策实施很不成功,遭到德国的猜疑和反对----俾斯麦于1881年称格拉斯顿“缺乏一个政治家的所有素质”,是“一个精神不正常的人”。在1884年~1885年解决埃及财政问题的国际会议上,德国联合法国将欧洲各国置于其控制之下,英国备受冷落。英国保守党领袖索尔兹伯里就此挖苦道:“自由党人最终建立起来他们长期以来所期望的‘协调的欧洲’即成功地使欧洲大陆各国协调一致反对英国”。


    付注3----英德舆论对双方国家政策的影响
20世纪初,社会舆论对国家政策的影响开始显著和频繁。1897年9月,英国《每日邮报》记者斯蒂文斯采写了16篇文章描述“铁蹄下”的生活,他写道:“有关殖民和帝国问题上的争夺无疑是引起德国对英持有敌意的主要原因………….德国人无论作为一个民族还是作为个人都为我们表示厌恶………..忽视这一点毫无益处。”此后,英国舆论开始将德国视为敌国。1898年12月的《当代评论》登载了一篇标题为“英国头号敌人”的文章,作者指出:“德国皇帝的计划是复活欧洲大陆上针对英国的同盟”。
德国在布尔战争中鼓动布尔人同英国对抗。在战争初期布尔人取得依次小胜后,威廉二世立即向德兰士瓦总统发电,祝贺他成功抵御了外国侵犯并保全了国家独立,德国舆论随即争相付和。英国认为这是一种示威,国内舆论一片“反德”、“厌德”之声,这种社会舆论压力无形中加深了英德之间业已存在的沟堑,严重加剧彼此敌意,使得双方改善关系的尝试均高失败。



    付注4----英德两国的流动资金
1914年英国在海外投资达195亿美圆,其中包括大量的美圆债券,变现能力强。德国仅约60亿美圆,且主要集中在铁路和矿山等固定资产,变现能力差。战前英国中央银行黄金储备虽然不高,但民间有大量的金币流通,两者总量约3000吨以上,德国1914年的中央银行黄金储备约400吨,而民间主要流通纸币,总体黄金储备约为英国的1/5。

    付注5----1914年战前欧洲各强国主要水面作战舰艇实力
                 英国     德国     法国    意大利    奥匈   俄国


无畏舰            20       14       4        4         3        
战列巡洋舰         9        4
前无畏舰          40       22      18        8        12      8
装甲巡洋舰        34       11      18       10         3      6
轻型巡洋舰        63       33       9        8         7      8
驱逐舰/鱼雷艇     250       90      80       30        70    100

            (以1914年8月4日英国参战的现役战舰计算)


    付注6----英国的战争心理准备
    即使到这个时候,英国内阁仍然存在很大分歧,对是否参战忧郁不决。由于英国与塞尔维亚之间没有任何军事条约,所以迟至8月2日,英国政府作出的正式反应只是拒绝德国方面希望英国保持中立的要求和警告德国海军不得从英吉利海峡进攻法国----言外之意是,英国对德国从陆上进攻法国是不会介意。
    阿斯奎斯首相此时最担心的是内阁会因英国贸然参战而倒台。他将其8月2日以前的个人立场概括如下:
1, 我们对法、俄没有任何军事援助的义务;
2, 此刻派遣远征军援法不仅做不到,也是于事无补的;
3, 我们不应该忘记我们和法国亲密友谊;
4, 法国被屏除于大国之列对英国不利;
5, 我们不能允许德国利用英吉利海峡作为战争行动的基地;
6, 我们对比利时负有防止其被德国利用和吞并的责任。
    当时大多数英国人,尤其是青年人并不相信战争真的爆发。哈罗德.麦克米伦在1914年时年仅20岁,他后来回忆道:“我们当时过得很快活,根本没有想到战争的降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在工党内阁中任财政大臣的休. 多尔顿讲述他在1914年时的心情时说:“思想上意识到欧洲的紧张局势,尤其是意识到不断加强的高效率的德国舰队对英国的威胁,但我在感情上并没有意识到任何近期的灾难性危险。”英国在思想上,物质上对于即将到来的战争的准备都是不充分的。

一等兵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1-4-1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俄国战列舰的建造速度悲剧了

少校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旗手

发表于 2011-4-1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俄国还是要靠陆军的,自从对马结束后,毛子就是个没啥海军的国家了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星勋章荣誉勋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1-4-1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约瑟夫·奈那本《理解国际冲突》里将一战的爆发描述为德皇在不知情的状态下被奥匈拖进了泥潭,而且德皇还曾写信给沙皇试图阻止战争升级。不知实情如何。
当然,这书不过是国际关系理论方面的,不算是专业历史书。
「置酒上方,烽火未熄,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橡叶铁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MP Team骑士团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1-4-1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44突击步枪 于 2011-4-1 23:10 编辑

                                                一战军火生产
                       德国       奥匈       法国        英国      俄国      意大利      美国       总计
步枪(千)          8547      3500      2500       3854     3300     2400       3500       27601
机枪(千)          280        40.5       312.2      239.4    28        101          75         1076.1
火炮(千)          64          15.9      23.2        26.4      11.7      6.5           4            151.7
迫击炮(千)      12            —        3             2.5        —          —            0.6          18.1
坦克(千)          0.1          —        5.3          2.8        —          —           1               9.2
飞机(千)         47.3       5.4       52.1        47.8       3.5        12            13.8        181.9
炮弹(百万)     306         80       290          218        67        70            20            1051
子弹(十亿)      8.2         4         6.3           8.6        13.5      3.6           3.5          47.7
载重汽车(千)  65          —        110          87         20         28            30            340

上士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政道纪念章

发表于 2011-12-13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英國的自私, 妒忌 ,
德國公海艦隊再強大也不可能威脅到英國, 事實發展也是如此

少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1-12-13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mohicans 的帖子

您是戴朋老师?还是戴朋老师的朋友?
水雷战队之最强旗舰,威力强大之93酸素鱼雷的调遣者,撕开美国鬼畜防线之死亡之矛,BB党的杰出党员,久经考验的多炮塔主义者,战列舰爱好者的良心——超甲巡

上士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政道纪念章

发表于 2011-12-13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超甲巡 的帖子

不好意思, 請問誰是戴朋老师?

少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1-12-14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mohicans 的帖子

兄弟用的是正体字 ,看来是来自台湾或者是外国的朋友。
很难有机会看到戴老师作品了。他的文章在国内的刊物能看见的
是一位三学位博士,专攻海权和经济
水雷战队之最强旗舰,威力强大之93酸素鱼雷的调遣者,撕开美国鬼畜防线之死亡之矛,BB党的杰出党员,久经考验的多炮塔主义者,战列舰爱好者的良心——超甲巡

上士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政道纪念章

发表于 2011-12-14 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超甲巡 的帖子

我來自香港, 空閒時會看看軍事歷史打發時間
以後還要請各位兄弟多多指教

手机版|Archiver|© 2010-2025 战列舰 warship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3004737号 )

GMT+8, 2025-5-1 21:34 , Processed in 0.02354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