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

 找回密码
 登上甲板
搜索
查看: 2166|回复: 6

[案例分析] 伦内尔岛海战

[复制链接]

上尉

七年服役纪念章功勋勋章

发表于 2021-9-27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benzheng 于 2025-3-29 10:18 编辑

伦内尔岛海战

1943年1月29日
美军部分采用东11区时间。
    瓜岛海战奠定了美军在瓜岛战役中胜利的基础。即使日军负隅抵抗,即使日军尝试不断输送物资,即使日军打出了一场塔萨法隆加海战的胜利,日军的补给依然相当困难,最终,日军作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从瓜岛撤退。日军把这次行动命名为ケ号作战,并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并下令水雷战队的22艘舰船以及潜艇部队参加作战;此外,日军还派遣其陆基航空队进行空袭,以达到牵制的效果。
    美军的情报网自然察觉到了日军大规模的行动,但是美军并没有意识到日军的撤退。因此,美军在这段时间内,依然是稳步推进。此外,在1月5日和24日凌晨,W·L·安斯沃斯少将的第67特混舰队先后对新乔治亚岛的蒙达和科隆班加拉岛的维拉进行炮击。
    日军并没有因为美军的行动而慌乱,他们继续用陆基航空兵对美军的基地进行空袭。在1月25日,日军派出了72架零战和12架一式陆攻进行攻击,结果日军损失了4架零战和1架一式陆攻,但毫无战果,这大多是因为当时比较恶劣的天气状况。到了27日,日军派遣了69架一式战(飞行第11战队和飞行第1战队)和9架九九式双发轻爆(飞行第45战队)进行空袭,与美国陆航第339战斗机中队和VMF-112合计24架战斗机交战,击落了5架美军战斗机(2架P-38、2架P-40和1架F4F),自身损失6架一式战。
    由于美军认为日军舰队的大规模行动旨在重夺瓜岛,因此南太司哈尔西上将决定在27日上午从努美阿派遣由4艘驱逐舰护航的4艘运输舰(番号为第62.8特混大队,指挥官第2运输舰分队司令英戈尔夫·N·基兰上校)前往瓜岛,预计30日上午到达瓜岛。此时哈尔西手中可供直接调遣的,有5支特混舰队:由弗雷德里克·C·谢尔曼少将指挥的以企业号航母为核心的第16特混舰队、由德威特·C·拉姆齐少将指挥的以萨拉托加号航母为核心的第11特混舰队、由小威利斯·A·李少将指挥的以3艘快速战列舰为核心的第64特混舰队、由罗伯特·C·吉芬少将指挥的以巡洋舰为核心的第18特混舰队、由沃尔登·L·安斯沃斯少将指挥的以布鲁克林级轻巡和驱逐舰为核心的第67特混舰队。当然,还有一支以老式战列舰为核心的第69特混舰队驻扎在斐济群岛的楠迪,由太战司H·费尔法克斯·利里中将指挥;此外,由查尔斯·P·梅森少将指挥的以辅助航母为核心的第65特混舰队并没有派出行动。
    而为这些运输舰队进行近距离掩护的,则是第18特混舰队。这支特混舰队的指挥官罗伯特·C·吉芬少将,才刚刚从大西洋调到南太区不久。在这之前,他曾指挥第34.1特混大队参加了卡萨布兰卡海战——也就是马萨诸塞号实现动对静最远命中的那次海战。不过大西洋战场的艰苦,远远不及南太区所比。
    第18特混舰队的构成比较特别。该特混舰队有3艘重巡洋舰、3艘新锐的克利夫兰级轻巡洋舰(由第12巡洋舰分队司令A·S·梅里尔上校指挥)、8艘驱逐舰,还有2艘辅助航母。
第18特混舰队指挥官罗伯特·C·吉芬少将
第18.1特混大队(巡洋舰)罗伯特·C·吉芬少将
  第18.1.1特混中队(重巡)罗伯特·C·吉芬少将
   威奇塔(CA-45)(旗舰)
   芝加哥(CA-29)
   路易维尔(CA-28)
  第18.1.2特混中队(轻巡)第12巡洋舰分队司令A·S·梅里尔上校
   蒙彼利埃(CL-57)(旗舰)
   克利夫兰(CL-55)
   哥伦比亚(CL-56)
第18.2特混大队(航母)切南戈号舰长本·H·怀亚特上校
   萨旺尼(ACV-27)
   桑加蒙(ACV-26)(未出发)
   切南戈(ACV-28)(旗舰)
第18.3特混大队(驱逐舰)H·F·普伦中校
  第18.3.1特混中队 H·F·普伦中校
   康威(DD-507)(旗舰)
   弗雷泽(DD-607)
   沃勒(DD-466)
   拉瓦利特(DD-448)
  第18.3.2特混中队 第41驱逐舰分队司令A·D·钱德勒中校
   谢瓦利埃(DD-451)(旗舰)
   米德(DD-602)
   泰勒(DD-468)
   爱德华兹(DD-619)
    需要指出的是,这两艘辅助航母的设计最高航速仅有18节,因此在航速上,它们将成为需要尽快到达目的地的舰队的累赘。
    萨缪尔·E·莫里森则颇为马后炮地说道:“把两艘护航航母作为近距空中支援的权宜之计并做得不太好。它们本该提前航行至日军陆基飞机范围之外,等待巡洋舰赶上来;然而实际上,它们却跟巡洋舰一起航行……拖慢了前进的速度。”但是笔者认为,在当时,有两个主要问题:第一,日军陆基飞机的范围是多少?是以一式陆攻的作战半径计算呢?还是水上飞机的作战半径计算呢?如果是前者,就要以拉包尔等地的机场为中心计算;如果是后者,却要以大量的水上飞机基地为中心来计算,而且连这些飞机的具体作战半径都只有一个大概的数字,怎么能确定一个具体的范围呢?第二,如果让护航航母提前出发,那么要配备多少护航力量呢?这些船只又能不能抵御有可能出现的空袭或者潜艇袭击呢?
    此时吉芬得知敌军的大致情况:一是3到10艘日军潜艇在舰队要航行的区域;二是28日午前在瓜岛出现大量日军轰炸机和战斗机,预计会有空袭;三是日军在南所罗门会加强行动;四是可能会有夜间空袭。29日下午,探测到不明飞机,2艘辅助航母起飞了飞机为舰队警戒,但由于当时的东南风向不利中校,起飞时间有所延迟(在14点后才起飞),影响了舰队的时间表——在当日14点整已经让2艘辅助航母和2艘驱逐舰向东南后撤并计划于30日上午7点整于南纬11度37分、东经161度23分重新与巡洋舰会合,并在29日下午和30日早上提供空中掩护。
    舰总司在其战斗经验秘密通报第6号中指出,这些从切南戈号起飞的飞机由于严守无线电静默,导致没有战斗机引导而显得无效。
    考虑到不明飞机很可能就是敌军飞机,美军没有战斗空中巡逻。此时吉芬有三种选择:一是打破无线电静默,指示战斗空中巡逻;二是进行规避机动,但显然无法按时到达目的地;三是仅依靠现有空中掩护、船只防空炮和机动进行防护,直接前往目的地。吉芬选择了第三个选项。
    后来吉芬少将的参谋霍华德·E·奥瑞姆中校对海军部海军情报办公室的相关人员说,变成防空阵型会导致编队面对潜艇攻击时会比较脆弱,尤其是已经抽调2艘驱逐舰给辅助航母撤退的时候。
    舰总司在其战斗经验秘密通报第6号中指出:毫无疑问不明飞机就是敌机,敌军知道特混舰队的组成和位置,因此考虑到有效战斗机引导的优势,保持无线电静默已经没有用处。在14点整把航母丢下的做法值得商榷。“按实际提供空中掩护”的命令给了航母指挥官太多自由决定的权力。空中掩护应毫无保留,在日落后航母撤离时、航母作战夜间作战还不熟练时可以用瓜岛机场作为前进基地。考虑到空中掩护不足不适合、航向并未作出彻底改变以及使用的编队,作出的依靠空中掩护、船只武器和机动作为防御,径直前往目的地的决策值得商榷。值得留意的是慢速运输船在只有驱逐舰的掩护下击退了夜间空袭,船只没有任何损伤。而18特舰火力更强、航速更快、机动性更好,而且还有空中掩护。日落后把舰队分开,让轻巡和重巡分开,分别以驱逐舰掩护,再以高速规避机动前行的这种做法,可能是有效的。
    莫里森则认为,吉芬过于关注与潜艇的威胁,之前他已经收到了关于潜艇在圣克里斯托瓦尔和瓜岛之间水道前进的消息;这使得他更加紧张,更加着急地与第67.5特混大队指挥官、第5驱逐舰中队司令布里斯科上校的4艘驱逐舰会合,那里自然会有来自亨德森机场的飞机护卫。
    18点整,一艘巡洋舰报告大量不明飞机在西北64海里处,随后拉瓦利特号在40海里接触到同一波飞机。
    18点30分,航母回收了飞机。
    舰总司在其战斗经验秘密通报第6号中提出,即使预计到有夜间空袭,在18点40分后,就再也没有空中掩护了,是否要考虑从瓜岛机场提供空中支援?
    18点47分,日落(威奇塔号记录为18点49分,哥伦比亚号记录为18点47分,谢瓦利埃号记录为18点51分,拉瓦利特号记录为18点43分)。
    哥伦比亚号在18点50分记录有7架掩护的F4F在空中飞过。舰总司分析人员不忘多写一句:在下午有大量雷达接触时,这些战斗空中巡逻并没有被有效引导驱离或击落敌机。
    19点19分,谢瓦利埃号TBS收到消息称真方位角180度、12海里有不明飞机;3分钟后不明飞机真方位角为189度、距离10海里。
    19点20分,吉芬少将把留下继续前进的船只根据D-1阵型、1940年单艘船只和船队的Z字航行当中10号Z字航行进行航行,航速24节(航向305度)。3艘重巡洋舰在右舷侧作单纵阵,前后间距700码;左舷侧单纵阵则为3艘轻巡洋舰,与重巡横向距离2500码,前后间距700码。驱逐舰则是在排头的巡洋舰的前方。
    舰总司在其战斗经验秘密通报第6号中分析了这样的阵型,认为这种阵型无法最好地抵挡空袭。当下马上到来的威胁是来自空中,而不是来自水面,因此保持这种接敌阵型并没有必要。在我们的SG雷达和驱逐舰尚未能够进行有效指导的时候,如果SG雷达有水面接触,接敌阵型即可迅速组织。重型船只更加紧凑、驱逐舰早两到三千码环形围绕的阵型可以集中火力、更加有效。
    舰总司在路易维尔号的报告中针对这样的阵型则再次评论:这种阵型对于应对空袭而言过于松散了。一个更加紧凑的阵型可以集中火力从而更有效。同时也没有提及轴线的呈蛇形前进。
    针对随后18特舰停止Z字航行的做法,舰总司的分析人员认为:彻底改变航向以及对轴线进行摇摆,是应对空袭的两个有效做法。英美两国的作战经验支持这些做法。
    大约19点整,爱德华兹号SC雷达在30海里、300度发现不明飞机,随后这些飞机在左舷侧经过,在15海里处又拉开距离,直到飞机在舰艉后方很远的距离,追踪停止。
    而拉瓦利特号在19点整在真方位角270度发现12到18架飞机向南飞行,距离估计为12海里。泰勒号在19点整在TBS上收到哥伦比亚号的雷达接触,不明飞机在真方位角250度、距离37海里。5分钟后进入全员戒备状态。
    19点10分,芝加哥号CXAM雷达探测到在25海里外大股不明飞机向西飞行,这些被追踪的飞机在绕了很大一个弯后于大约19点20分到了后方约14海里处。随后飞机分裂成两股,距离分别为10000码和17000码。
    大约19点25分,爱德华兹号发现右舷侧开火,随即进入全员戒备状态。舰总司对此评论道:考虑到可能有空袭,跟随船只应该从日落至日落后1小时进入全员戒备状态。所有船只都必须保持合适的戒备状态。一架飞机在爱德华兹号前方经过,后部进行扫射,爱德华兹号没法及时瞄准。同时留意到大量照明弹。在此期间爱德华兹号并没有收到任何TBS信息,只收到调转航向的命令片段,随后还花了点时间确定威奇塔号的位置并最后支援芝加哥号。舰总司对此评论道:显然从战术指挥官的TBS传送无法被所有船只收到,尤其是在改变航向时所导致的混战。舰总司的分析人员针对此舰FD雷达操作不佳的问题,认为相关人员经验不足,对设备无法完全了解,需要集中训练,船只必须要让其雷达组织和操作做到最好。他们还针对副舰长称要密切留意各船只的移动情况的说法,认为他并未大量使用SG雷达,雷达操作员尚不熟练。
    19点26分,谢瓦利埃号观测到鱼雷机接近,随后马上开火,直到飞机在后方从右向左飞过。19点27分,向从左前方大约270度方位角接近的一组6架鱼雷机中的5架射击,击落1架,只有1架继续攻击,其他3到4架返回。随后的31分钟内,谢瓦利埃号用所有的火炮和机关炮向左舷和右舷船头处的多个目标射击。期间一架从右舷船头接近、真方位角约350度的飞机被击落。19点58分,谢瓦利埃号暂停开火,10分钟后航向稳定在180度。随后18分钟内,航向开始从真方位角140度调整为220度,并继续向敌机开火。20点30分,停火。
    19点27分,拉瓦利特号看到沃勒号率先开火,随后舰队其他船只开火。沃勒号开火大约20秒后拉瓦利特号右舷机炮向右舷后方的一架飞机开火,敌机对拉瓦利特号进行扫射但后者无损伤。2分钟后拉瓦利特号5英寸炮开火,同时发现340度有1架未被拉瓦利特号射击的敌机燃烧坠入海中。19点31分,一架飞机在前方700码处从左到右飞过,拉瓦利特号前部的20毫米机炮开火,观测到命中,飞机冒黑烟离开。19点32分,舰艉处2人报告发现鱼雷航迹在舰艉后方数码从右往左经过,同时观测到右舷船头处出现照明弹。拉瓦利特号5英寸炮向右舷后方的一个接触开火,距离4500码,开火大约40秒后命中。拉瓦利特号并不清楚芝加哥号中雷的时间,只知道在TBS上报告过,并看到那艘重巡出现火焰,较短时间内灭火。随后拉瓦利特号5英寸炮向左舷正侧6000码处开火,在射击45秒和55秒后取得命中。20点01分,拉瓦利特号根据命令减速至15节(航向改为120度)。20点33分停火,约20点38分,在接近威奇塔号和路易维尔号时收到命令掩护为芝加哥号拖曳的路易维尔号。
    针对拉瓦利特号自称因有护航航母战斗机持续掩护而没有任何可用信息的情况舰总司的分析人员批评道特混舰队的所有船只应该被告知空中支援的情况
    泰勒号所记录的敌机开始攻击的时间为19点26分,1分钟后向敌机开火,共看到两边1500至2000码有8架飞机。19点44分吉芬少将下令第18.3特混大队指挥官到芝加哥号附近待命。19点55分航向改为真方位角120度,5分钟后编队航速降为15节又过了6分钟,航向改为真方位角180度泰勒号所记录的射击持续时间长达1小时52分钟——21点07分时雷达发现真方位角30度有2架飞机,8分钟后投下照明弹,又过了3分钟再次射击,结果不明。
    沃勒号所记录的开始攻击的时间为19点23分。射击持续了15分钟,认为可能击落2架飞机。

康威号的日志记录如下:
康威号防空报告
    19点24分雷达哨舰报告不明飞机在西北12海里。2分钟后此舰进入全员戒备状态,再过1分钟右舷侧开始变黑而左舷侧还有亮光,后方听到火炮声。该舰没有SC雷达,直到目视到敌机才开火。19点28分,看到左前方600英尺空中1架飞机正以200节速度飞越航线,随后向飞机开火直到消失在黄昏中。19点30分,相对方位角358度、7000码看到一架敌机,随后用前5英寸炮开火。此时看到左、前、右方的远方有闪光。有些照明弹在高空中缓慢下落,这些照明弹比较暗淡。
    19点44分,瞭望员报告后方有大火。相信此时就是芝加哥号被鱼雷命中的时候,随后沃勒号被下令前往芝加哥号。30秒后,2架飞机在右后方处被击落,其中1架燃起火焰,另1架则在空中解体,后者宣称被此舰40毫米击落。19点45分,1号和2号5英寸炮向左前方开火,命中1架飞机,飞机坠入水中。舰桥人员连续被2号炮的火焰致盲。19点54分30秒,收到TBS信号,30秒后右转20度。19点56分,SG雷达报告威奇塔号在真方位角120度,距离200码。此舰船头方向在真方位角115度。随后SG雷达再次报告威奇塔号在正前方,即真方位角115度。随后左满舵,船只停下。19点56分30秒舰长听到两声爆炸声,随后分队司令告诉舰长建议向右转弯因为威奇塔号在正前方正从右向左在前方经过。舰长清楚该舰暂时停在水上,随后向后倒车并给出紧急倒车信号。
    威奇塔号在50英尺前方经过。看到路易维尔号在威奇塔号后方,但在转弯内侧至少100码。该舰随后全速前进跟在两艘巡洋舰后方。
    20点10分该舰航向改为真方位角180度,跟随路易维尔号。
    舰总司的分析人员阅读了康威号相关日志认为康威号提出的“除非有足够的战斗机在场”是不正确的,他们再次批评了战斗机引导问题和驱逐舰掩护阵型问题。针对此舰舰长提出的飞机接敌时速达200节投雷时速依然有150节的论断舰总司的分析人员却声称,报告称日军四发水上飞机能携带42节鱼雷
    吉芬少将的旗舰威奇塔号在1月29日下午时,雷达有不明目标,没有显示IFF,大概在船只40到50海里处,并以每半小时20海里的速度接近。舰总司的分析人员对此提问:这些战斗空中巡逻就不能引导去确认这些不明接触然后消灭或驱逐敌机吗?在19点23分威奇塔号发现右舷船头侧的驱逐舰开始向飞机射击。1分钟后威奇塔号就遭到了扫射,并看到一架一式陆攻从正右侧接近低飞,另一架则在威奇塔号后方的右侧500码处投下了鱼雷。还有6架从左后方接近,有的飞机报告为一式陆攻、有的则报告为九七舰攻,威奇塔号继续向飞机射击。19点31分,向一架从正右侧接近的一式陆攻开火,敌机投下了一条鱼雷;5分钟后,敌机又从左前方攻击轻巡。19点40分,雷达报告真方位角90度和310度都有飞机接近,2分钟后向右后方5000码的飞机开火;19点43分又报告真方位角40度和90度有飞机接近,1分钟后向正右侧飞机开火。19点45分,芝加哥号被一架坠毁在重巡编队左侧的飞机照亮,随后向一架从右舷接近的敌机开火,敌机擦中了CXAM雷达,随后迸发出火焰并坠毁在芝加哥号的左舷船头处,同时直接个号也被鱼雷命中;1分钟后,又一架飞机接近芝加哥号,威奇塔号和芝加哥号开火,飞机最终在威奇塔号左舷后方坠毁,随后芝加哥号被命中第二条鱼雷,水柱高达200英尺。19点48分,飞机从正左侧接近威奇塔号,这架飞机被威奇塔号和路易维尔号射击;4分钟后又向右舷前方接近的敌机开火,随后日军飞机投下照明弹照明,飞机最终在前方飞过。20点整威奇塔号向右舷后方上空飞过的敌机开火,飞机是一式陆攻,并在右后方200码投下2条鱼雷,一条鱼雷与改威奇塔号平行航行,另一条则是直冲此舰,此时右舷听到了水下爆炸的声音;1分钟后航向改为真方位角120度,同时一架飞机被附近驱逐舰击落;又过了1分钟飞机从左后方攻击,威奇塔号和路易维尔号开火。20点13分,向右前方飞机开火,2分钟后飞机从左至右飞过并向威奇塔号开火,随后转向朝飞机开火的轻巡。20点30分,路易维尔号开始前往拖曳芝加哥号。
    此外,舰总司的分析人员在阅读威奇塔号的雷达记录时,认为:辅助航母的战斗机并未发挥最大优势。辅助航母一直跟随第18特混舰队至14点整。足够的战斗机是否前往那些雷达接触以驱逐敌机或者击落它们?这显示在下午时舰队缺少进取性。
    他们还指出:旗舰威奇塔号在下午时是知道情况的总体态势和发展情况的。但这些信息也没有能取得完全的优势。因此他们提出了四个问题:(1)是否充分使用可用的空中掩护?(2)规避机动是否有效?(3)是否是应对空袭的最好阵型?(4)南太司哈尔西上将是否被告知态势发展情况从而让其他在海上的可用特混舰队,尤其是航母特混舰队进行联合作战?
    19点18分,路易维尔号发现敌机并进行报告,数分钟后芝加哥号确认。19点23分路易维尔号进入全员戒备状态。19点26分,第一波敌机到来。舰总司评论道,根据大量雷达接触所显示的夜间空袭的可能性,船只的跟随舰本该从日落至黑夜就该进入全员戒备状态。在半分钟前路易维尔号就向从右舷接近的敌机开火,大概与此同时一架敌机投在正右侧稍前的1500码外的距离投雷。随后进行向左急转弯,鱼雷在前方大约75英尺经过。19点28分,暂停开火。一两分钟后路易维尔号干烧到较大震动,可能是一枚鱼雷哑弹。随后又看到飞机从右舷接近并开火,至少看到2条鱼雷航迹,其中一条从左舷船头15度接近,另一条则是来自右舷侧。路易维尔号再次左转规避。19点32分,观测到芝加哥号右舷出现一条高达150英尺的水柱,显然被鱼雷命中;大概此时路易维尔号提速至30节以追赶先前由于机动而落下的距离,5分钟后回到战位。约19点43分2架在大约75英寸空中低飞的敌机向芝加哥号飞去,2架敌机都被射击,其中1架被路易维尔号前部的机炮射击,随后在芝加哥号左后方坠毁;另1架则应该被芝加哥号射击,最终在左前方坠毁。不久发现芝加哥号再次被命中,停在水中,于是路易维尔号右转规避。20点01分,指挥官下令编队航向改为真方位角120度,不久减速至15节,20点09分航向又改为真方位角180度。约20点11分,数架敌机从右向左经过,被设计,其中一架被路易维尔号的机炮命中并坠毁,并相信损伤另一架飞机。20点28分收到拖曳芝加哥号的命令,2分钟后离开编队执行命令。
    舰总司的分析人员在针对路易维尔号的评论当中写道:第18特混舰队并没有使用规避机动。在遭到袭击前1小时,雷达接触显示敌军攻击正在形成。辅助航母的战斗空中巡逻在哪里?此外,他们还指出:之前日军的飞机会在我军特混舰队前方投下降落伞式探照灯迫使我军改变航向;在夜间或在日落遇到空袭是必须要用规避机动。他们还认为当敌军使用机载雷达时,就不需考虑速度。进行高速、改变机动、密集火力的紧凑编队能有效应对空袭。对于雷达,他们认为在本次作战中,即使能够及时预警,但还是没有发挥全部优势。
    芝加哥号在19点24分发现沃勒号向接近的飞机开火,随后芝加哥号也马上开火。随后一架飞机坠毁在沃勒号和芝加哥号之间。2架飞机从正右侧接近,一架在500到600码距离投雷,这2架飞机没有损伤飞离,也没有看到鱼雷航迹。很快一架飞机被芝加哥号防空火力击落至左前方,此时看到左侧轻巡附近有炸弹在水上爆炸。19点30分芝加哥号停止Z字航行,此时右侧5海里有浮灯和照明弹,随后经过一条鱼雷航迹,鱼雷大概在相对方位角120度投下。约19点38分,芝加哥号右舷5英寸炮向相对方位角90度、10000码的敌机开火。1架很快就坠毁在沃勒号右后方。另一架一式陆攻在左前方爆炸,这架飞机的火焰导致芝加哥号暴露在敌机的目视范围中。约19点40分,芝加哥号右舷100号肋骨处被鱼雷命中,并未观测到鱼雷航迹,数秒后2架飞机被击落,一架坠毁在左前方另一架则在左后方。约19点42分,正右侧观测到一条鱼雷航迹从相对方位110度接近,随后鱼雷就在右舷80号肋骨处爆炸,数分钟后观测到一架飞机在左后方并被射击,但没有看到命中。此时芝加哥号已停在水中,已向指挥官报告此舰情况。
    第一条鱼雷的命中导致船只失去所有控制,1至3号传动轴无法运作,船只开始右倾。后轮机舱马上进水、4号锅炉舱迅速进水。而第二条鱼雷命中导致所有发动机停摆,涡轮发电机失去动力,右倾增加至11度,后部开始沉没,3号锅炉舱马上进水、前轮机舱迅速进水。辅助电力依然可以保持。
    根据新上任的第12巡洋舰分队司令梅里尔上校(原任印第安纳号舰长,即将晋升为少将)的叙述,约19点30分左前方出现敌机并进行了长达一个小时的防空战,初期观测到右侧编队有2架敌机燃烧坠毁,其中一架几乎撞向芝加哥号,另一架飞向蒙彼利埃号的右前方并投下鱼雷,随后几乎撞到指挥塔。19点48分,芝加哥号报告掉队,后确认此舰被2条鱼雷命中。敌机投下浮灯,相对而言伞式照明弹虽然也有投放但没有那么高效。20点03分,吉芬少将下令右舷接战,并继续防空作战。20点29分,梅里尔少将受令在芝加哥号附近自行作战,谢瓦利埃号和泰勒号护航。

    哥伦比亚号在19点07分通过TBS报告吉芬少将在250度方位角、37海里发现少量不明飞机,2分钟后进入全员戒备状态,随后观测到飞机接近至8到12海里的位置,敌机随后分成1到3机一组的数组进攻。从19点10分至19点18分,哥伦比亚号密切关注这些敌机的动态。19点21至24分,TBS上收到路易维尔号和芝加哥号报告敌机的消息,随后在雷达上确认。19点31分,雷达发现2架飞机从右前方2.8海里低飞迅速接近,右后方出现三枚照明弹。19点33分,重巡洋舰开火,1分钟后观测到右前方飞机向左经过并开火,观测到鱼雷航迹经过船头前方。19点36分,观测到左前方有敌机低飞迅速接近,将其击落;1分钟后雷达报告两组飞机分别从正右侧和右后方快速接近,同时克利夫兰号左侧200到300码处接近哥伦比亚号的地方出现水柱。19点38分,雷达报告2架敌机从右前方2海里快速接近;2分钟后,雷达报告真方位角85度、5海里有大量飞机从右向左绕圈飞行。19点42分,观测到芝加哥号被鱼雷命中,2架飞机燃烧坠毁在哥伦比亚号、芝加哥号和路易维尔号之间;1分钟后驱逐舰下令到芝加哥号附近待命;又过了1分钟,前方投下了浮灯。舰总司的分析人员认为这些浮灯就是要迫使舰队进行航向改变的。19点53分,航向改为120度,10分钟后航向改为真方位角180度,又过了半小时第18.1.2特混中队受令独自作战但实际上依然留在原区域。
    舰总司的分析人员在阅读哥伦比亚号的作战报告中的评论后,认为在辅助航母撤出后,下午引导战斗空中巡逻去对付敌机的行动并不有效;还指出由于火炮冲击波而导致的雷达失灵必须要被消除。

克利夫兰号防空报告
    舰总司的分析人员在阅读了第18.3.2特混中队指挥官(第41驱逐舰分队司令)的报告后,认为有可能存在驱逐舰的雷达把照明弹当成目标的情况,导致自估的击落敌机数比实际的多;还认为航速过快导致声呐设备无法有效运作,如果目标是一艘潜艇,那么它可能紧急下沉了;还质疑了当时的阵型是否真的有效。对于第41驱逐舰分队司令提出的为驱逐舰安装照相机的建议,舰总司的分析人员称相关程序正在进行当中。
    舰总司的分析人员针对谢瓦利埃号指出的5英寸火炮闪光会导致防空炮手致盲而无法射击的问题,指出无焰火药会解决这一问题。

    20点30分后不久芝加哥号准备被路易维尔号拖曳,有两艘驱逐舰进行掩护。此舰左倾11度,后部下沉大约6英尺。路易维尔号在20点45分看到了芝加哥号。21点12分路易维尔号尝试接近芝加哥号但失败,17分钟后第二次尝试也失败,到了21点57分的第三次尝试才成功拖曳。

    值得一提的是,谢瓦利埃号在为轻巡护航的过程中在23点10分受令调查不明水面接触,并用水面搜索雷达发现了目标,在确定敌我情况后用闪光灯进行警告。在23点24分,此舰在1180码距离对目标射击,一分钟内目标就消失了,即使此舰尝试向左急转尝试撞击但目标很少逃掉了。在接近时,看到很明显的航迹和在下面的黑色的物体的踪迹。此舰舰长认为是上浮的敌潜艇,已经被火炮击沉。23点30分,开始以30节航速返回轻巡洋舰编队,1小时后归队。舰总司的分析人员认为这并不能定为击沉一艘敌潜艇,还认为物质证据无法证明这个击沉战果,夜间大量的变量和不确定的观测会使得自身的估计过于乐观。
    21点15分,吉芬少将指示第18.2特混大队在清晨提供空中掩护,并保持在距离芝加哥号150海里的地方。2小时后哈尔西取消了这个命令,认为150海里的距离过远并下令辅助航母尽可能接近已提供空中掩护。次日晨切南戈号舰长随即以17节最大航速前往芝加哥号预计位置的东南60海里的位置。南太空司奥伯瑞·W·菲奇少将则下令在夜间用“黑猫”为芝加哥号提供掩护,其中1架飞机在1月30日0点35分到达,并保持至日出。
    南太空司收到芝加哥号被雷击的时间是19点52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上尉

七年服役纪念章功勋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9-27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enzheng 于 2021-9-28 17:13 编辑

1943年1月29日日军情况

​​概述
    日本海军夜间雷击战术的起源相当早,早在大正5年10月,日本海军就于东京湾进行了一次相关演习,横须贺航空队3架加装尾部浮筒的法尔曼F11成功接近碇泊中的静止目标,并于500米之内进行了模拟攻击(用小火箭代替),验证了夜间雷击的可能性。之后随着航空鱼雷技术以及航空业的发展,日本海军于昭和9年正式开始确立可行的战术进行研究,从昭和9年到12年主要进行黎明和夜间时分针对警戒舰队的雷击战术,直到昭和13年引进了照明兵器以及夜间着舰能力的完善,真正意义上的夜间雷击战术得以确立。昭和14年到昭和15年,夜间雷击战术中加强了前期侦察与索敌的比重。昭和14年夜间雷击正式列入甲种战斗飞行训练项目,木更津和鹿屋航空队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具体的战术配置中,夜间雷击部队分为三个小组,十架战机,分别是照明队两架,触接队(负责无线电通信和诱导方向)两架,攻击队六架,而且该战术针对无照明条件下的雷击战术也做了具体安排,尽量于黎明前.日落后的30到45分钟或者在月龄10到20范围内与敌接触为佳。为了保证夜间雷击技术的保持,在每个训练日必须安排三次不带弹的夜间模拟攻击演练和一次实弹操练。在具体的战术实施步骤中分为以下几个要点:
    A. 确认敌警戒舰队后,照明队在500米或者更低的高度呈V字形依次投下照明弹,攻击队以此为参照进攻该目标区域敌方舰队。
    B. 攻击队在实施具体进攻时,必须将高度控制在50到100米左右,以此规避敌军的对空雷达照射。
    C. 在针对单个目标时,将单个攻击队(6机)拆分成2到3只小队采取不同角度针对同一目标进行攻击,最大程度保证鱼雷命中目标。
    D. 在行进至目标海域前,编队高度必须保持在6000到9000米,以确保安全。
    E. 在距离目标1200米攻击角度保持在60度至80度最佳,定深设置方面,目标是空母或者是战舰时定深4.8米至6米,重巡洋舰3.9米,轻巡洋舰3米,驱逐舰1.8米。
本文时区为东九区。
1月29日:前期侦察情报与组织
    1月29日,位于巴莱拉岛的第751航空队开始例行的哨戒搜索任务,6架一式陆攻在少尉鬼塚光男的指挥下于4点51分沿着B1至B6哨戒线飞行,7点35分,负责B3哨戒线的鬼塚光男机在所罗门群岛东部发现了盟军的运输船团,7点37分。负责B2哨戒线的唐  沢正人二等飞曹机发现了伦内尔岛附近的美军主力舰队,8点40分至9点50分电令基地该美军舰队基本情况后,于14点30分返回巴莱拉岛的航空基地。
751空鬼塚光男少尉的6架一式陆攻的侦察情况
751空鬼塚光男少尉的6架一式陆攻的编制
    之后第751航空队为了持续跟踪该美军舰队动向,再度于10点45分派遣舟川音吉上飞曹指挥的一式陆攻跟踪,14点15分至16点10分进行跟踪汇报后于19点10分返航。
751空舟川音吉上飞曹的侦查情况
    收到电令的第11航空舰队判读情报后决定组织第26航空战队麾下的第701航空队和第705航空队进行一次攻击,第701航空队经过一番准备,初步敲定了以下编队组成:攻击队一共16架九六陆攻,由飞行长桧贝襄治少佐指挥,而触接队和照明队由2架九六陆攻组成,指挥官若菜朝男少尉。第705航空队组织的攻击队一共16架一式陆攻,由中村友男少佐率领,而照明队则是由一架一式陆攻负责,该机由长谷川藤春飞曹长指挥。
701空攻击编制(根据其他资料,近藤计三中尉机被击落,村上机没有被击落)
701空的触接队和照明队
最左为桧贝襄治少佐
705空攻击编制
705空的照明机
左侧侧面站立者为中村友男少佐
    在战前会议上,各个攻击队指挥官对于如何协调两支航空队进行了磋商,决定通过指挥官长机的编队灯闪烁下达突击命令。第705航空队方面的指挥官中村友男少佐更是提议使用自己座机吸引敌人探照灯照射而给其他队员创造战机的战术。在布置完具体任务后,第701航空队方面于12点45分从新不列颠岛的瓦纳坎奴机场起飞,第705航空队方面于12点35分起飞,一场激烈的海空战斗就此拉开帷幕。

1月29日:行进与战斗
    就在起飞后不久,两队在圣伊莎贝尔岛海域2500米高度成功会合,除了第701航空队第6大队第63中队的长机出现了发动机故障返回机场外其余单位全部会合完毕,16点15分至35分,第701和705航空队的触接队先后确认了美军舰队位置,并在舰队上空进行迂回,成功辨认出3艘战舰,3艘重巡和6艘驱逐舰,航向300度,航速15节左右,同时电令指挥官中村友男少佐。指挥官根据该情报,将预定敌人方位向南移动了15海里,全队调整了飞行航向。
701空触接队和照明队的情况
    在到达预定地点位置之前,指挥官指示各单位调整各自的气压高度计,准备下降至攻击高度,随后编队沿45度方位航向继续飞行,此时太阳勉强还在水平面以上,东北方向已经很暗了,只有西部还有点余晖。17点10分,攻击队从运输船团航线2000米处通过,17点16分抵达了美军舰队上空,中村友男少佐随即命令向左90度航向下降至攻击高度,17点18分谷川藤春机为了指示美军舰队航向,在行进路线上投放了15组航向目标灯。17点19分第705航空队攻击队开始突入。
    探照灯的灯柱和防空火力四处飞溅,17点21分,为了掩护攻击队进攻,谷川藤春飞曹长在美军舰队上空投下吊光弹吸引注意。中村友男少佐的僚机松田三郎上飞曹一马当先,在距离目标战舰1000米距离内成功投下鱼雷,在目睹雷迹正常运行后脱离防空火力范围。在第705航空队在左翼得手后,第701航空队攻击队随即在17点20分发起从美军舰队右后方的突进命令,全队于17点33分正式突入。第二中队长近藤计三中尉分离队列后,于17点42分独自冲向战舰的垂直方向,并很快降低到雷击高度,照明队也开始投放吊光弹进行指示,此时美军舰队的防空火力已经很密集了,近藤计三中尉立即被四周的曳光弹集火,但是在最后仍然投下了鱼雷,最终近藤计三中尉机发生爆炸,燃烧的残骸坠入海中。而与此同时,发射完鱼雷的桧贝襄治少佐机错误估计了高度,撞上了目标舰侧舷的海中,在甲板上到处都是航空燃油和碎片,引起了局部火灾。这场混乱的战斗终于在17点45分正式结束了,各机均投放完鱼雷,撤出战场,触接队确认战果和敌舰队最终航向和位置后于18点30分前后撤出该区域。
松田三郎上飞曹
701空攻击情况
701空攻击情况(注意“被妨害”一栏)
705空攻击情况
1月29日日军攻击情况

战后总结以及战训
    战后,几乎所有归来的作战单位都递交了鱼雷命中目标的报告,司令部显然不这么认为,在仔细对比触接队和攻击队的报告后,司令部得出了15发鱼雷命中8发的结论,至此第701航空队桧贝襄治少佐以下阵亡14人,第705航空队山本幸雄飞曹长以下8人失踪,道内永中尉机上一人被弹片打死,三架一式陆攻重伤判定修复不能。
    第25航空战队在昭和18年11月30日总结的布干维尔夜间雷击战训能够很好解释这次的经验教训:
    A.触接队至少要保证2到3小时内目标的航向以及方位,才能让攻击队成功捕捉目标。
    B.今后提议让水侦队协助进行黄昏之后的侦察跟踪任务,因为水侦灵活性更好且更加安全。
    C.在月明时期,触接队尽量以200米高度飞行,如果是暗月,那么以3000米至4000米高度高度进行触接任务。
    D.航法目标灯的使用容易引起敌人警觉,且浮在海面的灯光容易被用作敌人防空火力以及战斗机的参照点。
    E.吊光弹的闪光容易和友军鱼雷命中的爆炸以及敌人对空火炮产生混淆,导致攻击队的误判,且攻击队过于依赖吊光弹指示目标,如果照明队遭到牵制无法正常投下容易造成指挥上的混乱。
    F.单机应当在最近3000米,最远5000米之内确定对目标的投放角度,照准瞄具今后应当适当改进,如增加内部光源或者使用荧光标记。
    G.发射完鱼雷后,不要进行过于激烈的回转以及增速,轻则让敌人注意到发动机排气口的火焰,重则坠海。
    H.照明弹今后应当考虑不同颜色的灯光效果,借以更好区分,或者在炸弹上涂上夜光剂对舰体进行撒布。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上尉

七年服役纪念章功勋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9-27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enzheng 于 2021-9-28 10:03 编辑

1943年1月30日
    另一方面,1月29日22点12分,谢尔曼少将收到了20分钟前哈尔西上将发布的命令,前往南纬13度27分、东经161度54分,以在日间寻找并掩护第18特混舰队。22点41分,第16特混舰队开始改变航向前往预定地点。次日早上企业号起飞6架战斗机为芝加哥号提供掩护。早晨切南戈号起飞7架战斗机为18特舰提供掩护。企业号和切南戈号一直保持着战斗空中巡逻。而威奇塔号则负责战斗机引导并引导战斗机前往雷达发现不明飞机的地方。没有敌机被击落。
    1月30日8点30分后,企业号在大约南纬12度40分、东经161度10分发现18特舰的辅助航母,芝加哥号此时在南纬11度10分、东经160度35分,位于伦内尔岛东南。
    1月29日16点,纳瓦霍人号(AT-64)、桑德斯号(APD-13)和另一艘船只离开瓜岛前往圣埃斯皮里图。当夜哈尔西指示纳瓦霍人号和桑德斯号加入芝加哥号。1月30日7点整此两舰加入,随后纳瓦霍人号接替路易维尔号进行拖曳。
    1月30日早上7点30分,纳瓦霍人号(AT-64)到来对芝加哥号进行拖曳,前来救援的还有桑德斯号(APD-13)。大约8点整纳瓦霍人号接替了路易维尔号的工作对芝加哥号进行拖曳,后者则返回第18特混舰队。第18特混舰队的舰艇一直掩护至14点整,午前吉芬少将还叫芝加哥号舰长转移多余人员至附近的驱逐舰上。不过考虑到当下危险的境地,舰长决定让所有人都留在船上继续奋战。日间后继续对拖曳船只进行反潜和作战巡逻。14点后,拖曳船只一共有4艘驱逐舰和一艘由驱逐舰改装的高速运输舰护卫。高速运输舰是桑德斯号,驱逐舰则有沃勒号、康威号、拉瓦利特号和爱德华兹号。纳瓦霍人号向东南航向以3到4节的速度拖曳。
    在当日早上至14点整,巡洋舰和驱逐舰掩护芝加哥号时,舰队得到频繁的不明飞机接触,即使没有显示敌我识别(IFF),大多数确定为友军飞机。此时空中掩护由2艘辅助航母和企业号完成,战斗机引导由威奇塔号负责。吉芬少将考虑到空中和潜艇攻击,下令芝加哥号撤离人员。而太舰总也发292355号电文告诉了敌军的飞机和潜艇大致情况。舰总司的分析人员认为:威奇塔号对于战斗机引导很不熟悉;敌军在协调飞机和潜艇行动中有所戒备且有效。
    18特舰继续在芝加哥号附近至大约15点整,随后根据哈尔西的命令,除桑德斯号和4艘驱逐舰留在芝加哥号和纳瓦霍人号外,其他撤回埃法特。此时拖曳速度为4节。5艘护航船只在3000码距离组成环形反潜阵,航速15节。14点34分,吉芬少将指示其辅助航母为芝加哥号提供有效空中掩护。
    至11点33分,16特舰继续保持偏北航向接近18特舰。此时16特舰改变航向为140度并开始在巡洋舰特混舰队东南向东和向西航行。大概在芝加哥号最终沉没位置的50海里处。企业号为芝加哥号等执行战斗机引导,但距离过长。
    15点40分,6架在芝加哥号上空进行战斗空中巡逻的4架发现双引擎侦察机,并向西南追击40海里将其击落。15点54分,企业号雷达发现在真方位角300度、67海里发现一组不明飞机。16特舰此时航向真方位角295度,随即提速至27节,并起飞10架战斗机。
    15点59分,企业号指示起飞6架战斗机前往190度、20海里的18特舰。16点10分,战斗机拦截了12架一式陆攻,此时距离企业号17海里,位于真方位角330度、前进方向真方位角120度,高度6000英尺。芝加哥号在16特舰西南50海里。在战斗机爬升对敌机进行第二次攻击时,敌机突然调转方向并以高速滑降到芝加哥号,速度高达280节。

    16点20分,芝加哥号在相对方位角80度、距离7海里处观测到11架一式陆攻接近。此时美军战斗空中巡逻尚未到达,而此舰只能通过前部的1号辅助柴油机来为SG和FD雷达提供电力。拉瓦利特号率先开火,随后芝加哥号的右舷5英寸炮就地控制开火,初始距离8000码。两架飞机在接近过程中被芝加哥号击落于右舷侧;另一架一具引擎着火,尝试撞击,最终擦过舰艉,并燃烧坠入左舷后方。第4架飞机被芝加哥号5英寸炮击落,在左后方3000码距离坠毁。还有1架在左前方坠毁,可能被纳瓦霍人号击落。美军的战斗空中巡逻在敌机跨越芝加哥号航迹的时候再次出现,并向敌机俯冲。相信所有敌机都被击落。在停火后,所有的敌机要么被击落要么被我军战斗机追击,随后发现5条鱼雷航迹从正右侧接近。此时船只以3节航速被拖曳,但无法操舵转弯。16点24分,第一条鱼雷在右舷33号肋骨爆炸,导致进水及艏楼和舰桥部分碎片掉落。数秒后,还有3条鱼雷在60号至80号肋骨相继迅速爆炸。第5条鱼雷在舰艉后方经过。
芝加哥号防空报告
    拉瓦利特号在15点27分收到来自瓜岛的信息称11架不明双引擎轰炸机在268度、130海里处,航向150度。15点30分轰炸机位于芝加哥号的真方位角270度、距离110海里的位置。16点07分,SC雷达报告该组飞机共11架飞机,距离28海里,随后进入全员戒备状态并通过TBS报告。
    (1)16点20分11架一式陆攻组成一队,在正左侧前方20度、真方位角202度、高度500英尺。随后拉瓦利特号向右转20度,以让敌机在正侧面。
    (2)约20秒后1架战斗机从云中出现,在敌机附近进行俯冲,出现烟雾并坠毁在海上。
    (3)大约35秒后观测到另一架战斗机向敌机阵右侧俯冲,敌机随后坠毁而战斗机消失。
    (4)拉瓦利特号的5英寸炮在16点21分开火,距离10000码。
    (5)在第一次开火后不久编队右侧一组3架飞机脱离500码,5英寸炮随后向较大的、对芝加哥号威胁更大的那组飞机进行攻击。
    (6)随后相信右舷侧的飞机以拉瓦利特号为目标。
    舰总司的分析人员指出,拉瓦利特号是唯一一艘在芝加哥号右侧的船只。掩护的驱逐舰并没有均衡地分布在芝加哥号的周围。结果这次来自右侧的攻击只受到来自拉瓦利特号和芝加哥号的攻击。合适的防空阵型仍需进一步研究和讨论。根据运输舰之前遇到的空袭,掩护的驱逐舰以环形在两到三千码紧密分布是有效的。而环形掩护驱逐舰阵型在反潜保护中也有效。
    (7)5英寸炮在正左侧7000码击落了2架敌机。
    (8)右舷20毫米和40毫米机炮相关3架向拉瓦利特攻击的敌机射击,3架飞机都被命中,观测到投放鱼雷,此舰航向转向左。
    (9)在3架敌机飞越上空时2架飞机着火。一架左侧发动机和机翼着火,另一架右翼着火,剩下的一架则继续被命中。发动机和机翼着火的飞机在300码投下鱼雷随后转右向此舰扫射,在40毫米防空炮上空100英尺处飞过。
    (10)另一组5架飞机则被5英寸炮射击,并在前方600码经过。2架着火,其中一架投下2条鱼雷、相对方位角340度,1条鱼雷在50英尺前方经过,另一条鱼雷没有发现航迹。
    (11)随后船尾25到35码出现2条鱼雷航迹,至此时在敌机从该舰航向跨过前,敌机向该舰投下5条鱼雷。
    (12)右舷20毫米机炮向飞越上空的飞机攻击,2架飞机被命中。40毫米防空炮则是继续向右舷直接向此舰飞来的敌机射击。
    (13)观测到1架燃烧的敌机继续朝芝加哥飞行,距离1500至2000码,随后坠毁。可能是这架飞机在坠毁前向芝加哥号投雷。其他3架飞机在跨过拉瓦利特号航迹不久后燃烧坠毁在海上,1架敌机在跨过芝加哥号航迹后坠毁。
    (14)观测到此舰200码前方有相信是来自短距离武器射击的水柱。
    (15)该舰左舷94号肋骨、前轮机舱处被一条鱼雷命中,此时该舰在向左转。
    (16)观测到芝加哥号几乎同时命中3条鱼雷,随后芝加哥号在10分钟内翻沉。
    最终拉瓦利特号报告认为6架飞机被击落、1架飞机可能被击落、1架飞机受损。此舰1名军官和20名士兵阵亡,1名士兵伤重不治,4名士兵受伤。在爆炸两分钟内此舰以一具轮机以低速航向,之后以自身动力航向至21点整,随后被纳瓦霍人号拖曳。
    舰总司的分析人员认为拉瓦利特号遭到了来自攻击芝加哥号敌机的冲击;还指出此舰为在场唯一一艘有效的驱逐舰;还表扬此舰损管优秀,并显示良好的组织和训练,
拉瓦利特号航迹图
拉瓦利特号防空报告
    爱德华兹号记录在大约16点20分11架日军双引擎鱼雷机从右舷攻击编队,随后进入全员戒备状态。舰总司的分析人员认为船只未被完全警告并准备好作战。
    (1)主炮指挥仪在敌机投雷时刚好对准敌机。
    (2)该舰右转并接近芝加哥号并于鱼雷平行航行(此时未观测到鱼雷航迹)。
    (3)1号飞机经过芝加哥号上方后坠毁在海上。
    (4)该舰左转跟随沃勒号。
    (5)右舷20毫米机炮向2号飞机开火,敌机低飞,右翼尖燃烧弹依然可以控制,直到3号20毫米炮命中,随后燃烧并坠入海中。
    (6)主炮向一组6架经过芝加哥号后方的敌机开火。
    (7)3号飞机坠毁,可能被桑德斯号击落。
    (8)由于桑德斯号进入开火范围,该舰一时暂停开火,随后在友舰离开后恢复。
    (9)炮术长在指挥仪瞄准镜中看到4号飞机突然抬升随后坠入海中,他报告这架飞机应该被5英寸炮命中。
    (10)主炮转向左后方开火,那里有4架飞机。
    (11)5号飞机被5英寸炮击中坠毁,这被炮术长和损管部人员报告。
    (12)6号飞机经过爱德华兹号前方并左转,显然要加入其他飞机。2号20毫米机炮无法开火,因为2号5英寸炮正向左后方开火。4号20毫米机炮向6号飞机开火,飞机迸发火焰和黑烟并在正左侧小于1000码处坠毁。舰总司的分析人员认为爱德华兹号所攻击的飞机已经完成了对芝加哥号的攻击了。
    (13)5英寸炮继续向7、8、9号飞机开火,直到距离达18000码时下令停火。
    (14)在下令停火后其中一架飞机突然在5英寸炮火中炸裂并坠毁在海上。
    (15)观测到友军战斗机攻击剩余离开范围的2架敌机。舰总司的分析人员认为我军飞机可能被误击。
    (16)此时船只稍微右转,随后作战,5英寸炮保持佯射状态。
    (17)随后此舰继续在芝加哥号附近巡逻,芝加哥号已被命中,严重右倾,随后被放弃并沉没。随后受令营救幸存者,桑德斯号救起224名士兵和24名军官,最高级别军官是芝加哥号副舰长。
    在射击过程中FD雷达在第一次齐射后无法工作,在开火前雷达依然可以运作;副舰长对此雷达的表现相当不满,认为它经常难以发挥预期作用。舰总司的分析人员指出,这种故障经常出现,操作员和维修员应该消除这种问题,设计人员也应留意这一问题。而舰桥操舵控制也在早期4号5英寸炮向后射击时失效,不过在操舵室依然可以通过操舵电话从舰桥控制,问题不大,这种情况持续了大约1小时。舰总司的分析人员指出,这是爱德华兹号第一次接敌,更多的经验可以改善其表现,海军的大规模扩军、新建设和新人员,意味着在第一次航行后至进入战斗水域前的一段很短的时间内就应该尽全力进行连续的训练。爱德华兹号报告2架飞机被其他舰艇击落,其中1架被爱德华兹号射击;并击落其他7架中的5架。
爱德华兹号防空报告
康威号防空报告
沃勒号防空报告
    舰总司的分析人员阅读了沃勒号的防空报告(原文不做翻译),进行了如下批评:
    原防空报告1-3点:掩护驱逐舰无法保持等距位置。
    原防空报告第4点:为什么部分船只无法具体侦测敌机?如果有雷达组织、训练和指导,就可以侦测到。
    原防空报告第5点:显然特混中队没有战斗机指导。战斗空中巡逻报告显示他们与任何船只建立联系。这显示对水面舰艇的战斗空中巡逻的限制和能力的认识完全不足。所有水面舰艇的指挥官必须要认识到航空问题并评估自己在这方面的职责。
沃勒号的防空报告原文
纳瓦霍人号防空报告
桑德斯号防空报告
节选自舰总司战斗经验秘密通报第6号第36章
节选自ONI报告
1月30日消耗弹药情况
    在芝加哥号被命中第一条鱼雷后,目标已经撤退,芝加哥号将迅速沉没,舰长下令弃船。人们迅速撤离,而纳瓦霍人号也解开拖曳绳。船只明显向右舷倾斜,左舷救生艇等难以投放。不过人员还是及时得到安全撤离。这艘重巡缓慢向右翻沉,舰艉开始没入水中。船头在16点43分没入水中,最终沉没在南纬25度30分、东经160度56分的水深2000英寻的海中。纳瓦霍人号、沃勒号、爱德华兹号和桑德斯号救起了合计1069名幸存者,在17点50分完成所有救援工作。不过芝加哥号还是有6名军官和56名士兵失踪或阵亡。
芝加哥号损伤情况
    南太空司在16点31分收到芝加哥号等舰遇袭的消息。
第18.3特混大队指挥官则是如是记述:
    1月30日15点43分收到来自瓜岛的电文,注意到可能的空袭。16点15分,沃勒号雷达接触到真方位角225度、距离12海里有不明飞机。16点23分,发现11架日军双引擎单尾翼飞机从4000到300英尺的云层中出现,真方位角160度、距离5000码,正尝试向芝加哥号攻击。随后全部船只开火。没有看到敌战斗机。
    芝加哥号被4到5条鱼雷命中右舷,第一条鱼雷在16点26分命中,之后此舰开始明显右倾。当攻击机攻击时,纳瓦霍人号尝试拖曳芝加哥号向右,但没有效果;大约16点28分拖曳绳掉落,此时观测到芝加哥号人员开始弃船。芝加哥号在16点44分翻沉,纳瓦霍人号继续就在现场并营救幸存者。16点34分拉瓦利特号报告前轮机舱被鱼雷命中,但可以用后轮机舱航行。
    在攻击的敌机中,2架被观测到在到达芝加哥号之前被击落,6架在经过芝加哥号后被击落、距离1000码,3架被观测到投下鱼雷并可能被在真方位角75度的美军飞机攻击、距离12000码。日军飞机以很近的群阵飞行全部解决芝加哥号一个目标,显然在投下鱼雷后没有任何规避战术。相信所有8架敌机在芝加哥号附近被防空机炮击落。
    在攻击后马上观测到区域有我军空中掩护,但没有先于敌机攻击,可以认为攻击是在飞行队交替之间没有空中掩护的时候发动进攻的。
    爱德华兹号、沃勒号和桑德斯号被指示支援纳瓦霍人号救起幸存者;拉瓦利特号和康威号继续在周围反潜巡逻。17点35分救起所有幸存者,纳瓦霍人号被指示拖曳拉瓦利特号(报告无法以自身动力行驶),随后反潜阵以爱德华兹号、康威号、沃勒号在前以及桑德斯号在后重新组织。大约此时收到如下电文,所有舰艇准备防御第二次空袭,但实际上没有。
    在遭到攻击时以及次日早上发送了如下两则电文。
    1月30日约20点30分,探测到编队东北约9海里有不明水面雷达接触、航向平行。沃勒号被指示进行调查并报告可能有一艘潜艇在水面随后下潜以逃避进一步接触,如下面的电文所示。在搜索约2小时后,沃勒号归队。没有更进一步的接触。

附图:当天各舰队航迹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上尉

七年服役纪念章功勋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9-27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enzheng 于 2021-9-28 17:35 编辑

1月30日日军情况

本文时区东九区
索敌与跟踪
    继29日夜间后,第11航空舰队为了追歼残敌,第751航空队在鬼塚光男少尉的指挥下六架一式陆攻再度前往B1至B6哨戒线侦察,于4点至4点35分起飞。6点20分,B2以及B3哨戒线(伦内尔岛北部海域)发现了美军残存舰队,6点50分电令基地后进行持续跟踪,并于11点至11点50分进行近距离观察,汇报如下:【10点10分敌舰队位置南纬11度7分,东经163度42分,航向120度,速度4至6节,战舰一艘,重巡5艘,轻巡2艘,驱逐舰5艘,战舰漏油并且处于曳航状态】。
    接收到电报内容的第1空袭部队司令官市丸利之助少将结合前一晚的作战经验,经过思虑,认为第751航空队不宜出击,原因是以下几点:
    壹. 第751航空队擅长夜间雷击,但是强行转为昼间攻击不是很好的选择。
    贰. 在昼间容易遭到敌人战斗机和对空火炮的夹击,如果要强行作战,必须安排我方战斗机进行护航。
    叁. 当日天气情况可能会恶化,不利于我方航空队施展(当日天气半晴,云量8至9,云高4000左右,且当日负责B4哨戒线的飞机也是因为气候恶劣提前返回基地)。
    肆.敌人如果企图放弃残存部队,那么我方攻击是无谓的牺牲,纯属浪费兵力。
    第1空袭部队司令官将这些意见电令给第11航空舰队司令官草鹿任一中将,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上级驳回了该请求,理由如下:
    壹.前思后虑,贻误战机,要信赖手下的能力。
    贰.攻击队目标距离瓜岛很远,已经超出了美军战斗机的活动范围,根本没必要考虑护航问题。
    第751航空队无奈只能遵照上级命令组织攻击。
灾难般的进攻
    当日10点整,寿桓雄大尉作为触接机先行出发,攻击队也于10点15分起飞,由第751航空队飞行队长西岗一夫少佐(兵58期)带队,共计11架。触接机于12点50分发现了敌舰队,进行持续的跟踪,13点40分,触接机汇报遭遇了三架敌方舰载战斗机,13点55分通信断绝,糟糕的情况出现了,无法按照原来的路线进行攻击,不得已,攻击队自己开始索敌行动。
触接机
攻击队
    14点06分,在通过伦内尔岛后,左前方10海里处发现了美军舰队,随后打算沿后右30度航向角飞行,进入进攻高度,14点10分,1中队和2中队都遭遇了至少六架战斗机的围攻,战前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敌舰队有空母,并且已经注意到了他们。诸冈宪正上飞曹机和渊田利治上飞曹机在变队时被击落,14点15分西岗一夫少佐提前分散了编队进行攻击。村冈金太郎上飞曹机被弹引起火灾,脱离了进攻队列,依然顽强地对一条重巡投放了鱼雷,最后飞机失控,撞上了目标舰桥。14点20分其余8架顶着猛烈的对空火力,向敌战舰右方发动进攻,2中队队长多田勉以及1中队1小队3号机林忠雄上飞曹先后被对空火力撕成了碎片。发射完鱼雷后,攻击队再次集结,此时仍然有2到4架敌机咬着他们不放,梅崎雄一上飞曹机和秋吉清上飞曹机被双双击坠。

751空攻击情况图
战后
    西岗一夫少佐以及两架飞机于17点20分至18点40分跌跌撞撞地回到了基地,除了兼本喜作飞曹长机奇迹般地毫发无损外,其余两架都有一侧发动机被打得熄了火。除此之外园冈武次郎上飞曹机由于伤势过重于17点迫降在蒙达。
    攻击队汇报,至少目击了五次击中目标激起的水柱,一条重巡则是舰尾下沉,全舰上空都飘着火灾引起的浓烟。此次战斗。光是幸存的4架陆攻就耗费了360发20毫米炮弹以及8640发7.7毫米子弹,宣称击落了三架敌战斗机,此次战斗的确是之前预言的那样:无谓的牺牲。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上尉

七年服役纪念章功勋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9-27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enzheng 于 2021-9-27 22:10 编辑

伦内尔岛海战企业号情况
​​企业号舰长报告时区采用UTC,本文如未另行提及,则已转换为东11区时间,必要时会给出UTC。
企业号情况
    1月28日,企业号(CV-6)从圣埃斯皮里图出发,为弗雷德里克·C·谢尔曼少将的第16特混舰队的一部分,该特混舰队还有圣迭戈号(CL-53)、莫里斯号(DD-417)、埃利特号(DD-398)、马斯廷号(DD-413)、休斯号(DD-410)和拉塞尔号(DD-414)。任务是消灭任何前往南所罗门群岛的日军舰队。在离开后不久,由35架战斗机、14架侦察机、12架轰炸机和13架鱼雷机组成的第10航母舰载机大队从圣埃斯皮里图起飞出发并在航母上降落。
    根据南太司271145号电文,16特舰前往南纬15度30分、东经161度。1月29日夜,16特舰被指示前往A点(南纬16度30分、东经157度),从而在1月30日0点整与以萨拉托加号(CV-3)为旗舰的11特舰会合,进行联合演习。
    在1月30日0点整,谢尔曼少将收到18特舰遭到攻击并要求空中掩护的信息。随即接近18特舰并提供空中掩护。
舰总司的分析人员指出,18特司在29日14点整就让其辅助航母离队,而且根据在芝加哥号中雷并被路易维尔号拖曳后18特司向南太司要求空中掩护的电文,显然他并没有在紧急情况下有执行特殊空中掩护的合适部署。既然有2艘可用辅助航母,那为什么还要向南太司请求支援?南太司马上下令企业号特混舰队前往并在1月30月早上搜索同时为18特舰提供空中掩护,同时下令2艘辅助航母接近18特舰提供空中掩护。辅助航母的战术部署及其飞机情况值得商榷。值得留意的是天气情况并不太适合辅助航母进行航空作战。
    8点整,战斗空中巡逻发现一架陆基零战在16特舰以西约20海里,美军尝试追击但飞机很快就爬升消失在太阳当中。舰长认为这架飞机是用于照相侦察的战斗机。
    11点35分,搜索雷达发现在230度、40海里处发现不明飞机。战斗机随即被指示追击,向东北追击40海里后敌机与战斗机拉开距离。估计敌机速度200至220节。敌机在18特舰周围绕飞并一直追踪至13点整。
    14点04分收到来自瓜岛的信息:“11架不明双引擎飞机在真方位角268度,距离130海里,航向150度,L时区(即本文采用时区)11点45分。”
    15点40分(0440),4架在18特舰上空执行战斗空中巡逻的战斗机发现1架一式陆攻向东南飞行。这架飞机应该负责侦察,战斗机在西南追击40海里后将敌机击落。
    15点54分(0454),CXAM搜索雷达报告一组不明飞机在300度、67海里。该舰进入全员戒备状态。随后马上起飞10架战斗机补充战斗空中巡逻,4架在16特舰,6架在18特舰。
    15点59分(0459),6架在18特舰上空的战斗机被指示前往190度、20海里处。该组飞机拦截一组向企业号方向飞行的12架一式陆攻。此时敌机在企业号330度、17海里处。在被基尔帕特里克上尉一组拦截后飞机左转向芝加哥号攻击,这使得战斗空中巡逻得以接近并攻击、击落3架飞机。9架敌机到达芝加哥号的掩护队。此时16特舰上空的4机战斗空中巡逻发现敌机并加入攻击,在敌机接近过程中又击落4架敌机。战斗机顶着自家防空炮火追击敌机,在经过芝加哥号后,又击落3架敌机、损伤1架敌机。
    16点53分(0553),雷达屏幕已无敌机。
    当日剩余时间,日常战斗空中巡逻继续在16和18特舰上空以及16特舰内围和中程巡逻。日落后,16特舰向南撤退。
企业号1月30日战争日志(译注:此报告当地时并不是东11时区)
企业号航迹图
企业号舰长哈迪逊上校总结如下10点:
    1、日军可以在至少275海里(从蒙达到芝加哥号的距离)处发动鱼雷轰炸机攻击。舰总司的分析人员认为,在敌军陆基航空兵范围内,特混舰队指挥官必须要看到这些陆基飞机的威胁。这些飞机昼夜均可出动,尤其是在黄昏时候。
    2、日军现在可能可以用一架高性能的单引擎侦察机,很可能是一架零战进行照相侦察工作。
    3、从航母为受伤船只提供有效空中掩护较为困难。如果航母保持与受伤船只的护航距离,那么直接提供战斗机引导,但航母却在敌机和潜艇攻击面前非常脆弱。可能的最好距离是50到75海里,具体距离则需根据能见度来决定。在这样的距离下,虽然无法提供战斗机引导,但可以简化保持巡逻的情况,并减少被发现的风险。如果距离更远的话,就会过度消耗时间和燃油。
    4、日军鱼雷机飞行员只要执行攻击就会坚决执行、坚持到底。
    5、日军鱼雷机可以在250节时速精准投下鱼雷。
    6、日军可以在面对强大敌军的时候不派战斗机护航直接攻击。
    7、日军鱼雷机的防护更多是在高速飞行而不是自身防卫武器。
    8、从在瓜岛被我军观测到至到达接触点的敌机,估计飞行时速160节大致准确。
    9、战斗机射击过的敌机都被击落了,但是,在这种作战中,当战斗机追击敌机追击到我军掩护队时,防空火力无疑击落部分敌机。
    10、护卫大型商船队和受伤船只可以由有战斗机的辅助航母完成。这可以给这类航母一个更为有用的用途。
哈迪逊上校还提出两个建议:
    一是所有外部油箱必须以高速抛弃为设计理念。
    二是更快的新型战斗机应该尽快在一线航母上使用,因为F4F-4即使具有高度优势,在拦截快速敌机时依然难以在足够时间内完成,导致敌机突破防空网并攻击水面舰艇。
16特司弗雷德里克·C·谢尔曼少将认为:
    战斗机引导已有改善。企业号可以在50海里外指引在芝加哥号上空的战斗机,是值得一提的。但是,当攻击波从西南接近企业号时却指引企业号上空的战斗机至东南一事并未提及。如果敌机继续向企业号接近,那么这一部战斗机将无法进行拦截。雷达操作员表现优秀,但在基础战斗机引导频道上与战斗机的通讯依然有很多东西要考虑。
    鱼雷攻击机的速度强调了我军战斗机的高度优势和较好的拦截战术,以阻止攻击波穿过防空网。本例中我军战斗机高度并不足以对付这一较好计划的攻击。
    他既不认为、也不知道在1月30日8点所发现的那架飞机被确认为“零战”。切南戈号和萨旺尼号在当时于东北作战,这架飞机可能是一架来自于这两艘航母F4F。此外,在1943年1月30日11点35分所探测到的飞机也可能是来自于18特舰的飞机。这支舰队在目视范围内报告他们在芝加哥号上空保持战斗空中巡逻和反潜巡逻,但是,这些飞机并未被执行类似任务的企业号飞机看到。
    显然需要可靠的特高频来给战斗机引导使用。这就可以不用中频通信传送即可调查不明飞机。调节YE语音传输对于企业号来说很有价值,但要用YE指示飞机的必要性有时会导致通讯缓慢或不可靠。
    又一次鱼雷机证明了它们自身是最致命的武器。
    要给50海里外的部队提供空中掩护是非常困难的,除非被掩护的舰队可以接过在其上空战斗机引导。第18特混舰队和芝加哥号等一组船只已经被告知战斗机的频率但它们并没有接过战斗机引导的尝试。如果它们有这么做的话,那么敌军这次攻击本该就会在西边被拦截,而不是实际上的在芝加哥号和企业号的半途上。
    他基本同意企业号舰长报告的结论和建议,除了第二点结论。他并不相信有足够证据来得到这样的结论。
VS-10情况
    在1月30日在VF-10拦截敌鱼雷机时,以下VS-10飞机在空中:
    内围空中巡逻:S-5机、卢西尔少尉
    中程空中巡逻:S-10机、拉姆齐中尉,S-14机、本内特中尉,S-12、欧文少尉,S-2埃德蒙森中尉
    本内特中尉在约16点整第一个看到敌机在企业号北边飞行。战斗机在大约3000英尺拦截并从东边攻击敌鱼雷机,击落1架。战斗机爬升尝试再次进行超车时,敌机转向180度向北朝芝加哥号高速飞行。芝加哥号在伦内尔岛以东30海里,航向大约向东。我军战斗机追击,本内特看到另一架敌机在投雷前坠毁,此时大概是16点30分。大概有4架我军战斗机在第一组飞机,6架为第二组。芝加哥号右舷船头被命中一条鱼雷很快舰艉又出现另一次爆炸。船只向右翻侧并在约20分钟后沉没。本内特看到一艘驱逐舰(拉瓦利特号)在芝加哥号右舷后方燃烧。
    16点40分,拉姆齐中尉在芝加哥号上方向东南飞行,数分钟后看到3架大型船只在芝加哥号东北大约25海里处。他和后座机枪手克拉夫特都相信他们看到其中一艘船只被命中一次。在他们撤退时,他们看到一艘船在冒烟,依然在航行。威奇塔号和路易维尔号则是在损伤船只东南大约5海里处。他们相信3艘船只是战列舰或哥伦比亚、蒙彼利埃级的轻巡。
在大约16点50分,欧文少尉从南边进入区域。第一,他看到一艘船只停在水上,右倾45度;第二,       一艘船只在燃烧,几乎下沉;第三,在更北的地方一艘船只在燃烧。它们可能是:拉瓦利特号、芝加哥号和拉姆齐中尉看到的战列舰或轻巡。
    其他2架飞机没有看到任何作战情况。
VB-10情况
    VB-10在早上6点05分起飞4架飞机搜索18特舰,最终在10点整降落。当日该中队每4架飞机一组进行内围和中程空中内巡逻。
    7点15分至7点30分R·D·吉布森中尉的S-2机和R·A·胡格维尔夫少尉的S-8机在伦内尔岛东端以北35海里看到18特舰的巡洋舰和驱逐舰。舰队向东南行驶,航速约6节。芝加哥号有明显油污航迹,被路易维尔号拖曳;3艘轻巡洋舰则是以编队在芝加哥号左侧航行,威奇塔号在芝加哥号巡逻。驱逐舰、护卫舰和一艘拖船在芝加哥号附近机动。7点30分吉布森中尉向企业号战斗机发送巡洋舰的位置。吉布森中尉随后向路易维尔号提供战斗机的频率。8点整S-2号和S-8号机离开现场并前往辅助航母桑加蒙号和萨旺尼号(原文如此)。辅助航母在8点半确定位置,吉布森中尉向其中一艘辅助航母询问其战斗机频率。辅助航母通过闪光信号向吉布森中尉回复,随后在10点整返回后他向企业号提供相关信息。
    约7点30分,H·L·布维尔中尉的S-14机和D·H·弗里塞尔少尉的S-12机观测到巡洋舰特混舰队。布维尔中尉用闪光向路易维尔号提供企业号战斗机的频率;随后他向轻巡洋舰提供相同信息。S-14号和S-12号机在大约8点整离开巡洋舰并前往辅助航母。拖船在此时来到了芝加哥号附近。在飞行员离开巡洋舰舰队时,他们看到企业号战斗机已经在巡洋舰上空。在看到并飞过辅助航母时布维尔中尉和弗里塞尔少尉向企业号返回,而布维尔中尉则是向企业号提供巡洋舰以及辅助航母的位置和航向;同时也告知企业号其战斗机在8点整到达。
    VB-10人员并未与敌机接触,也没有看到敌机。
VF-10情况
    1月30日5点55分,6架战斗空中巡逻机每2架为一组分为3组起飞,并以大约2小时的间隔掩护18特舰。以上战斗空中巡逻在除了以下所叙述的作战外均连续保持在上空,最后一次起飞时间大约19点10分。
    约15点45分,企业号收到来自瓜岛的信息称11到12架双引擎轰炸机以150度航向飞行。约16点10分,VF-10的在18特舰上空进行战斗空中巡逻的4架飞机在110度发现一架一式陆攻。在向南向西追击40海里后,敌机被击落。约16点24分,雷达确定一大组不明飞机在67海里外,方位角300度。18特舰上空的战斗空中巡逻随后在19点35分得到190度、距离20海里的引导定位。在飞行大约5分钟引导即将结束时,日军轰炸机被战斗空中巡逻拦截。收到12架轰炸机接触报告是方位角120度、6000英尺高空。
    在随后的作战中,10架战斗机攻击12架敌机,击落10架。
    9架敌轰炸机到达芝加哥号周围的驱逐舰掩护队并到达鱼雷投放点。飞行员至少观测2条鱼雷命中芝加哥号。舰总司的分析人员认为,掩护的驱逐舰并不有效,也没有进行有效的战斗机掩护。
    VF-10没有飞行员或飞机损失。
作战具体情况如下:
    1、本次作战VF-10飞行组织情况如下表:
    2、约16点10分,一架一式陆攻在11000码高度被威肯多尔、博伦、利达和多纳霍少尉观测到。日军飞机航向110度、速度约140节。没有引导或收到其他飞行员报告关于这架单独飞机的信息。在第一次接触时拦截的战斗机在18特舰上空10000英尺。在随后向南和向西追击期间,威肯多尔、博伦和多纳霍少尉尝试重复追上日机。但敌机速度太快,只能在敌机后方追赶。虽然所有战斗机在长距离射击,这些飞行员依然能够严重损伤飞机并使其减速。在其中一具引擎起火后,利达少尉进行了最后的对尾部的攻击,最终击落飞机,敌机坠毁在海上。这架轰炸机显然作为侦察机,最终追击到18特舰西南大约40海里处,大概在伦内尔岛东北大约10或15海里。飞行员随后返回18特舰的中程范围当中,继续保持巡逻,直到被基尔帕特里克一组接替。
    3、在16点35分根据战斗机引导官的引导指示前往190度、20海里处后,约16点40分,12架一式陆攻的主力机队被基尔帕特里克上尉发现。敌机当时在6000英尺高空,航向120度,速度190节。它们原本伦内尔岛以东并直接向企业号飞去。此时我们的飞机在伦内尔岛东北10000英尺高空中。如图A所示,基尔帕特里克上尉开始追击编队左后方。基尔帕特里克上尉的6机编队时此时唯一离敌机足够接近的。其中4架飞机在右侧超过,另2架留在日机编队左侧。在距离企业号17海里时,日机左转150度离开企业号转向北边的芝加哥号。日机转弯太大导致原在正右侧的4架飞机落到了敌机后方。但是在左后方的基尔帕特里克上尉和僚机波特少尉则是更接近日机的左侧。这2机随后高速进攻,每人击落1架飞机。他们回到了敌机右前方从而继续进攻;基尔帕特里克上尉击落第2架敌机。随后的进攻,由于敌机的速度,导致攻击要从后方一个相对小的角度攻击,就只是后方进攻或侧面进攻。此时剩下的9架敌机达到芝加哥号附近,随后遭到防空攻击。
图A
    舰总司的分析人员认为,芝加哥号的船队并不知道敌机从南边接近。有了雷达,他们本该知道敌机正在接近,然后掩护阵型本应合适部署、战斗空中巡逻本应被引导至敌机处。每艘船只必须有优秀的雷达操作及组织战斗机引导的组织能力。这种需求在芝加哥号战例前已被多次强调。显然芝加哥号并未从之前的经验中得到全部优势和教训。驱逐舰以15节航速等距离环绕在芝加哥号3000码。显然它们既无法保持等距也无法完全得知敌机来袭位置。
    4、在最开始追击敌机的时候,敌机航向110度,是以一个线性并排的编队飞行的。在调转向芝加哥号飞行后,敌机分成两组、每组6机接近芝加哥号。这两组飞机变成了纵队并尝试恢复线性并排编队。弗拉特利少校等机在芝加哥号以东的18特舰巡洋舰的空中。他没有收到日机的方向,但在日军调转航向飞向芝加哥号后看到可敌机。在剩下的9架敌机进入芝加哥号周围的驱逐舰时敌机进入他们的射程内。弗拉特利少校和基尔帕特里克上尉的机队通过驱逐舰的防空网追击敌机。1架敌机在投雷前被击落。观测到至少1条可能2条鱼雷命中芝加哥号。芝加哥号此时被一艘拖船拖曳,以5到6节向东南航行。芝加哥号被4艘驱逐舰还有一艘轻护卫舰护航。在敌机攻击旗舰,剩下9架敌机中的4架在接近船只两边时被击落。在经过芝加哥号并离开时,剩下5架中的3架敌机又被击落。随后事情发生得太快且在芝加哥号区域上空的作战过于混乱,攻击的具体情况无法表述。总之,他们浅俯冲对舰艉攻击。显然1架敌机逃脱并最后看到向北飞行,另一架损失燃油后消失。
    5、以下为敌军损失和我军损失:
    (1)击落敌机情况:
    (2)我军飞机损失情况:
    被击落:无;损伤:无;轻伤、当夜维修:1架。
    (3)我军舰船损失:芝加哥号沉没。
    6、所有参加上述作战的战斗机在1943年1月30日17点35分至45分安全降落在企业号上。
补充:
    1、在1943年1月30日约16点45分芝加哥号遇袭时,其掩护的驱逐舰很无效。
​    2、从北边攻击的可能性很小但驱逐舰依然布置在北边。结果,驱逐舰在应对空袭时没什么作用。它们在敌机接近至4000码时才开火。芝加哥号右后方的驱逐舰把炮火大多数瞄准在我们的战斗机上。随后的攻击,5英寸防空炮的火力密度很高,严重威胁我军战斗机。那时候敌机在水面上空不超过10英尺并迅速接近。
    3、如果驱逐舰转向或转离攻击波,那么它们被一条分散的鱼雷命中的可能性就会减小。
    4、虽然我们在1943年1月30日给了18特舰我们的战斗机引导频率,但我们的战斗空中巡逻和掩护的驱逐舰在芝加哥号遇袭期间依然没有任何联系。建议紧急战斗机引导频率和呼叫应马上建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上尉

七年服役纪念章功勋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9-27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enzheng 于 2021-9-27 20:34 编辑

美军人物后续情况

    2月1日,日军正式开始从瓜岛撤退。同日,狄海文号被击沉。在经过三轮的撤退行动后,日军完全从瓜岛撤退,美军在2月9日正式占领瓜岛。至此,瓜达尔卡纳尔战役结束,美军在太平洋的第一次两栖登陆行动最终获得了胜利。
    虽然吉芬少将算是卡萨布兰卡海战的胜利者,但他在伦内尔岛海战中的表现并不能让南太司哈尔西上将和太舰总尼米兹上将满意。不过,他只是被调往北太区继续指挥巡洋舰。在1943年8月31日,他获得了第6巡洋舰分队司令的职位。他随后甚至继续参加了电流行动等一系列中太平洋战役。1944年4月1日,吉芬少将接到人事局的一则命令,他将晋升为中将并担任加勒比海疆区司令兼第第10海军军区司令;4月10日,吉芬少将在他的威奇塔号上降下了两星将旗,离开了战场;他的新任期将会在5月14日开始,一直到1945年8月20日。随后,他在1945年8月26日担任大西洋舰队勤务部队司令;不过,他很快就被曾在1942年下半年担任过南达科他号(BB-57)第一任舰长的托马斯·L·盖奇少将(12月1日到任,14日晋升为中将)替代。他最终于1946年9月退役。
    第12巡洋舰分队司令梅里尔上校很快就确定晋升为少将,随后参加了所罗门群岛的一系列海战,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奥古斯塔皇后湾海战。随后这位前印第安纳号(BB-58)第一任舰长在1944年年初离开作战岗位,回到华盛顿负责军事外交事务。
    威奇塔号舰长弗朗西斯·S·洛上校在1943年3月10日完成任期后,重新回到金的身边(前一次是担任金的作战参谋,杜立特空袭的策划有他的一份),任第10舰队参谋长。随后他就任第16巡洋舰分队司令,二战结束后不久即任太平洋舰队巡洋舰-驱逐舰司令。在1945年年末太平洋舰队再次完成机构改革后,他改任太平洋舰队驱逐舰司令。
    路易维尔号舰长C·特纳·乔伊上校在1943年6月24日完成任期后,前往太平洋作战计划部门一段时间,随后在1944年上半年晋升为少将并接替了吉芬的位置,任第6巡洋舰分队司令。1945年6月8日,他卸任第6巡洋舰分队司令的职位。1945年6月16日,他就任太平洋舰队第2两栖大队司令。二战结束后,他担任第15巡洋舰分队司令(至11月4日此战术和行政职位解散),并担任第73特混舰队指挥官。朱姆沃尔特上尉在这一时期就是在罗宾逊号(DD-562)上服役并俘获安宅号炮舰。
    芝加哥号舰长拉尔夫·O·戴维斯上校在1945年1月2日以少将军衔担任新成立的太平洋舰队第13两栖大队司令,11月25日太平洋舰队第13两栖大队司令解散;同日他改任大西洋舰队第2两栖大队司令。
    企业号舰长奥斯本·B·哈迪逊上校在卸任企业号舰长后晋升少将并长期担任海航初级训练主任。直到1946年3月的时候才从第15巡洋舰分队司令(1945年12月28日曾任奥克兰号第一任舰长的W·K·菲利普斯少将就任第18巡洋舰分队司令,格林尼治时间1946年1月1日0时整第18巡洋舰分队修改番号为第15巡洋舰分队)的战争日志中看到,第5航母分队司令哈迪逊少将任第77特混舰队指挥官。
    时任第16特混舰队司令弗雷德里克·C·谢尔曼少将之后的经历如下:
    1943年7月26日,弗雷德里克·C·谢尔曼少将接替即将担任航空局局长的德威特·C·拉姆齐少将,担任第1航母分队司令(第14特混舰队司令)——在当时其实就是萨拉托加号特混舰队。
    1943年11月初,谢尔曼作为第38特混舰队司令,率萨拉托加号和普林斯顿号连续两次突袭拉包尔,以支援哈尔西登陆布干维尔。随后谢尔曼赶到中太平洋,参加定于11月20日发动的电流行动;谢尔曼少将当时担任第50.4特混大队司令,而第50特混舰队司令兼第50.1特混大队司令则是波纳尔少将。
    1945年7月14日,宣布原副太舰总-太区总约翰·H·陶尔斯中将将接替约翰·S·麦凯恩中将担任第二航母特混舰队司令,已经晋升为中将的弗雷德里克·C·谢尔曼(原第1航母分队司令)将接替马克·A·米切尔中将担任第一航母特混舰队司令。
    1945年8月17日,本纳姆号(DD-796)出现了F·C·谢尔曼中将的名字,其职位为“第一航母特混舰队司令”。
    1945年8月18日,谢尔曼中将从本纳姆号(DD-796)转移至列克星敦号(CV-16)。
    1945年8月20日,弗雷德里克·C·谢尔曼中将通过莱曼·K·斯文森号(DD-729)从列克星敦号(CV-16)转移至黄蜂号(CV-18)。
    1945年8月31日,弗雷德里克·C·谢尔曼中将乘坐一架TBM前往列克星敦号(CV-16)。
    1945年9月1日,约翰·H·陶尔斯中将正式接替约翰·S·麦凯恩中将担任第二航母特混舰队司令,同时任第38特混舰队指挥官。
    1945年9月2日,陶尔斯中将、麦凯恩中将和谢尔曼中将等参加了在密苏里号举行的日本签订投降文书仪式。
    随后,谢尔曼中将指挥着数艘战列舰(旗舰新墨西哥号),把士兵们送返美国。
    1945年9月24日,他转移到企业号(CV-6)上,继续行动,他跟随着企业号到了大西洋海岸的纽约,然后在10月29日到了密苏里号(BB-63)上。
    1945年10月31日,陶尔斯中将卸任第二航母特混舰队司令,他在11月8日接替即将担任太舰总的斯普鲁恩斯上将担任第五舰队司令,原太舰总尼米兹五星上将担任海军作战部长。至此,第二航母特混舰队不复存在。
    1945年12月16日,谢尔曼中将卸任第一航母特混舰队司令。
    1946年1月18日,谢尔曼中将接替即将担任太舰总的陶尔斯上将担任第五舰队司令。而原太舰总斯普鲁恩斯上将成为了海军军事学院的院长。
    1946年9月3日,谢尔曼中将卸任第五舰队司令。
    谢尔曼最后在1947年3月1日早早退役,并晋升上将(这时候他还甚至不到60岁,还没有到法定退休年龄),最终于1957年5月27日因心脏病而逝世。


上尉

七年服役纪念章功勋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9-27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enzheng 于 2021-9-27 20:20 编辑

评论
18特司吉芬少将认为:
    1、驱逐舰在重型舰队前方拉烟幕是可能的反制措施。舰总司的分析人员认同这种做法。
    2、可以使用灵活编队但依然要水面作战上实现战术集中。同时要在战术指挥官确认后才可允许彻底改变航线。舰总司的分析人员认为在夜袭时的编队过于灵活和松散。
    3、使用雷达屏幕留意敌军集中情况。彻底改变航线难以确认能够避免随后的攻击。
    4、使用一架“黑猫”(PBY)使用规避烟火以转移敌军注意力。舰总司的分析人员特混舰队指挥官并未最大限度地使用飞机。我们的飞机可以投下照明弹。需要和期望陆基飞机来为水面舰队提供全部掩护的态度并不合理。需要指出吉芬少将对空中问题缺乏完全的认识。
    5、被动抵抗。战术指挥官下令不开火的直接命令是不对的,但舰长必须评估情况。对距离500码并接近编队的有航行照明灯的飞机不开火是困难的。但我们的巡洋舰从前到后开火时,使用曳光弹会向敌军暴露自身位置。舰总司的分析人员认为,混乱的弹幕是绝对不明智的。
    6、预期我们会遇到更多来自陆基的飞机,哪怕是在我们的后方,尤其是我们并没有制空权的时候。
    7、在有荧光的水域中应低速航行避免水波。这比较可取但我相信高速更可能会抛离日军并提供更快的机动。在当时的灯光条件的确是要考虑进去。

    舰总司的分析人员阅读了切南戈号的报告,再次质疑了为何巡洋舰有充足的战斗机引导条件却未引导的问题,再次指出水面舰艇特混舰队必须要认识到空中作战的职责。同时,他们还指出飞行员在进入作战区域前需要更加高级的训练,比如夜间航母作战;他们还认为规避机动和利用云层掩护应对空袭时有价值的防护。他们提出:岸上战术指挥官应协调各个不同特混舰队及在海上各部队的作战;所有部队关于空战问题的理解应该有一个标准的战术指导和指引。

哈尔西的评论
    南太司哈尔西上将认为以下因素导致了芝加哥号的损失(原文第3大点):
    (1)不进行规避机动而径直前往会合点。
    (2)为保持无线电静默而不进行战斗机引导。
    (3)雷达屏幕强烈显示有空袭要用防空阵时却在日间用反潜阵,而编队的航速又导致声呐设备无法有效使用。
    (4)夜间未彻底改变航线。
    (5)在敌机很有可能在附近时,日落后芝加哥号等舰未进入全员戒备状态。
    (6)在遭到攻击之前和遭到攻击时未进行转弯以彻底改变航向。
    (7)在日落前,在掩护区附近有不明飞机时依然选择回收飞机。
    (8)1月30日未在芝加哥号等舰上空执行战斗机引导。
    (9)在29日和30日未使用烟幕。
    (原文第6大点)哈尔西留意到在1月29日18特舰旗舰威奇塔号执行了战斗机引导任务。18.2特大司(切南戈号舰长)却报告称即使威奇塔号正在追踪敌机或不明飞机但战斗机并未收到来自威奇塔号的指示。哈尔西指出此时应果断打破无线电进行战斗机引导。无线电静默的目的是不让敌军知道我军舰队的一些基本情况如编成和位置等。如果敌军知道这些信息,就像在此案例中的那样,敌机就在区域内并准备攻击,那就没有必要再进行无线电静默了。
    (原文第7大点)哈尔西还注意到各船只并不知道战斗引导频率。他指出,特混舰队指挥官必须意识到所有参加作战的成员都必须得知通讯计划。当两支特混舰队会合时(就像1月30日发生的那样),就必须要有一个有效的标准通讯计划。他不知道本该为巡洋舰提供战斗机引导的威奇塔号是否知道18.2特大以及企业号的战斗机所使用的频率。
    (原文第8大点)哈尔西总结过去一年根据作战所提出的建议是,超高频、多频道、可快速转换的飞机无线电设备。现有的无线电设备依然不能让人满意。
    (原文第9大点)哈尔西还留意到VF-10队长提出的关于可抛弃式油箱的建议。F4F的可抛弃式油箱设计缺点的修正尚未完成这一问题,这让他甚是感到困惑和为难。
    (原文第10大点)哈尔西还提出如下评论:
    (1)留意到除了J1和J2巡航阵型外,18特舰巡航计划并未提到遭遇空袭时机动的具体责任分工。有些船只仅仅是为了规避鱼雷而自行机动。这一点必须要提及。
    (2)路易维尔号拖曳芝加哥号的情况很好。
    (3)报告中提到的炸弹水花应该是投下的哑弹、投下鱼雷或者是鱼雷自爆所导致的水花。
    (4)路易维尔号舰长提到的日军欺骗战术(照明弹,扫射,探照灯、闪光灯和航行照明灯,浮灯)和可能的应对方法(在编队前后方15000码左右有驱逐舰进行高速机动,并对飞机进行曳光弹射击;也可以在远离主力舰队的区域内射击大量照明炮弹)必须高度留意。
    (5)谢瓦利埃号的雷达定位和信息传递的组织做得很优秀。
    (6)不同意第41驱逐舰分队司令和谢瓦利埃号舰长击沉或击伤一艘潜艇的观点。相信在敌潜艇下沉后未能正确使用声呐以及未能进行深水炸弹攻击导致本该被击沉的潜艇逃脱了。
    (7)虽然在30日战斗机掩护在场且在目视范围内,但多艘船只报告在当天开始遭到攻击时并没有战斗机掩护。
    (8)芝加哥号在1月30日16点43分沉没。注意到18特司指示18.2特大司(切南戈号舰长)为芝加哥号提供足够空中掩护的300434电文在16点45分才进入特混舰队司令的传输频道,这时候对于增加空中掩护以对付空袭已经太迟了。这天信息在17点27分在NPM Fox上再次传送。18.2特大司报告显示这条信息在17点25分被收到。显然这条信息是在NPM Fox上被18.2特大司收到而不是在特混舰队司令频道上。不知道18.2特大司是否保持在合适的特混舰队司令谐波频道(12615千赫),也不知道他是否是由于越距而导致在特混舰队司令频道的原始信息并未被收到。
    (9)1月30日来自瓜岛的无线电警告中提到的敌机是直接攻击芝加哥号的。这条信息在1月30日15点43分由18.3特大司(普伦上校,在康威号)收到。40分钟后日机开始攻击。虽然有大量预警时间,但并未有足够空中掩护。
太舰总尼米兹上将认为:
    82、芝加哥号的损失非常遗憾,因为本该可以避免。以下因素本该可以改变从而拯救此舰:
    (1)18特司不必过于死板地执行过紧的作战时间表,后者导致作战航向收到限制、决策也受到影响。
    (2)敌我识别辨认不合适,大量“不明飞机”后确认为友军飞机。这使得第18特混舰队会降低对未辨认飞机定性为敌军飞机的倾向。
    (3)1月29日未执行战斗机引导以消灭不明飞机及调查远处未辨别的机队。这种做法是以18特司敌机没有发现部队并保持无线电静默的考虑为基础的。
    (4)1月30日的空袭驱逐舰过度远离被掩护部队以提供最好防空火力。
    (5)在遭到空袭时18特舰并没有使用规避机动、烟幕或其他欺骗战术。
    (6)1月30日的空袭中,战斗机引导表现不佳,因为引导战斗机的船只并未在芝加哥号附近。经验显示战斗机引导效率会随被掩护舰队与战斗机引导舰距离的增加而迅速降低。
    (7)18特司被指示离开芝加哥号并在1月30日下午此舰沉没2小时前离开。如果整个特混舰队都在的话,联合的防空火力可能足够应对敌军攻击。
    (8)虽然在1月30日15点05分就已经警告敌机到来,18特舰并未被下令支援芝加哥号,两个在附近的航母大队也没有接近或为芝加哥号提供空中掩护。在受损船只和敌机之间布置一个合理安排的特混舰队本该可以应对当时攻击芝加哥号的攻势,降低损失的程度最高至降低至零。
    83、18特司在1月29日对辅助航母飞机的不合适的使用及让辅助航母离队的作为部分是因为他要执行一个严格的时间表。特混舰队随后的行动显示这种时间表本没有必要,命令也本该更灵活。
    84、在高速下频繁和彻底的机动在对抗空袭及其他类型的攻击中最为重要。这在夜间和日间均使用。除了在黑夜的某些特殊情况,此时高速机动所产生的明亮波浪会抵消高速所带来的优势而有余。
    85、在1月29和30日鱼雷机攻击芝加哥号时,驱逐舰在被掩护的目标外3000到5000码。在第一次遭空袭时,驱逐舰以反潜阵布置在前方;然而,不管敌机是否有计划还是偶然,它们是从编队的正侧面和后部攻击。根据两次航母作战(东所罗门和圣克鲁斯)及在瓜岛作战中运输舰和护航机抵挡空袭的多次作战,一个更紧密的掩护队会更好地防御飞机袭击。特混舰队指挥官应该要按照实际尽量让掩护队接近,最好是1500至2000码以应对空袭。
    86、1月30日下午芝加哥号附近至少有2艘驱逐舰在敌机开始攻击前改变航向并接近此舰。但不幸的是在敌机攻击前掩护队并未集中在1500至2000码的环形范围内,驱逐舰无法接近并有效提供最大防空火力输出。
    87、南太司在对芝加哥号损失的批注中认为船只无法获得友军飞机敌我识别(IFF)传输信号的基础原因是忽视飞机设备的维修和调整以及飞行员在每次飞行中没有按已有的命令保持IFF的开启状态,可以认为这种情况正在被修正。
    88、我军飞机辨别的困难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只有在前述的IFF问题得到解决、飞机飞行的控制、我军船只和飞机动向的完全传播、以及更合适的战斗机引导的条件下才能解决。相关责任指挥官应执行这些规定;另外,舰长在没有其他证据前,应该把所有不明飞机定义为敌机。
    89、在芝加哥号遇袭中,战斗机引导官和战斗机之间的通讯跟以前相比没有任何改善。
    90、瓜岛战役中出现很多通讯困难的问题,尤其是在水面舰队和飞机之间,以及各特混舰队之间的标准通讯。南太司在对芝加哥号损失的批注中评论了这个问题并提出补救措施。在特混舰队的通讯计划中,一个主要的缺陷只会是不必要的不确定性。除非紧急需要,这些应该有没有不确定性的已有指示和出版物。
    91、我军2艘巡洋舰报告在1月29日的空袭出现类似于哑雷的冲击波的情况。日军鱼雷机可能在鱼雷启动距离之内投下了鱼雷。
    92、路易维尔号报告在舰桥通过一种特殊的雷达计算方式得到良好的结果;它使用夜间雷达绘图板,用各色图钉表示敌机。舰长得以不用依靠报告和通话机而得知敌机的动向。
    93、18特司提到在重型部队前方的驱逐舰可以拉烟幕以在低能见度下对抗敌机鱼雷攻击。这看起来无论在水面战还是空战均适用。根据之前作战的报告,太舰总预期特混舰队指挥官会在合适条件下使用烟幕。另一个优势就是我们现有的雷达优势可以让我们在烟幕之中精准射击;而根据现有情况,至少现在敌军并无法通过烟幕进行有效的火力投射。
    94、航母舰载机还是存在抛弃机翼油箱困难的情况,尤其是在油箱有油而且飞机高速飞行的时候。希望可以开发一种可以在上述情况下可抛弃的油箱。
    95、与本次作战无关,略。
    96、略。
    97、拉瓦利特号被雷击的时候,鱼雷发射管内所有的拉力板损坏导致鱼雷掉进水中或者滚到前方并在管道中开始运作。当然芝加哥号并不可能被这些鱼雷命中,但这的确对我军船只造成威胁。本次作战后,所有补给船都应提供可用的更强的拉力板。这些新拉力板在舰艇被鱼雷命中导致出现冲击波的时候也可能不足以把鱼雷拉在鱼雷发射管中。需要用一种更加积极的方法把这些鱼雷固定在鱼雷发射管中,可能要以一个简单的弹簧阀为基础。
莫里森如是评述:
    日军宣称击沉一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并击伤其他船只。而官方宣传则急切地想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瓜岛的紧急撤退中转移,甚至说这是决定性作战。实际上这体现了日军新型夜间空袭的成功。即使如此,18特舰的防空炮手和“野猫”都有不错的战果。美军的失败不仅仅是因为像塔萨法隆加那样不好的运气和不好的判断,而且还有吉芬少将缺少经验和急切想跟布里斯科上校按时会合的想法。哈尔西对于吉芬少将报告的批注中对于后者错误的决策进行了无情批评,而尼米兹则显得宽容一点。
    日军的照明弹和浮灯很快会被美军水手所习惯,但直到太平洋舰队开发出夜间舰载战斗机技术,日军黄昏和月光空袭的威胁才得以有效应对。
    本次作战只有一个聊以自慰的地方,那就是由于日军飞机全部攻击吉芬的舰队,美军运输舰安全地在伦加点卸货。
我个人的评论:
    莫里森怎么说一回事,至于是不是哈尔西“无情批评”、尼米兹“宽容一点”,大家读了前文都自有判断。
    那么,美军为何会在本次作战中有所损失呢?从前文可以看到,美军的高级指挥官把矛头直指吉芬少将,认为他没有做好战斗机引导工作。
    实际上,我本人有几个很重要的问题:
    1、美军是否清楚地得知日军陆基飞机的航程?美军是否知道日军飞机的战术,比如夜间雷击?
    2、辅助航母最大的缺点是航速低下,为什么还要给吉芬少将的巡洋舰特混舰队配备辅助航母?抛开二战后期美军两栖登陆的支援舰队不谈,这种在当时看来比较奇怪的特混舰队编组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3、哈尔西给吉芬的命令是“1月29日21点整(东11时区)到达南纬10度、东经159度40分(太舰总语)”,那么这个命令发出的目的是什么?这个命令是否合理?这个命令是否跟莫里森提到的布里斯科上校的第67.5特混大队有关系?这个命令是否应该严格执行?
蓝点为第67.5特混大队大致位置
    4、本次作战中,吉芬的特混舰队完全没有去执行战斗机引导的工作,到底是这个特混舰队一个战斗机引导官都没有还是吉芬根本就不懂得战斗机引导的工作?
    5、吉芬少将作为一名刚从大西洋调来不久的将级水面舰艇军官,想必他对战斗机引导几乎一窍不通。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还要让他的舰队配两艘辅助航母并让他马上执行实战任务?
    解答了以上几个问题,我想我们就能够对这次海战美军的表现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手机版|Archiver|© 2010-2025 战列舰 warship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3004737号 )

GMT+8, 2025-5-1 17:54 , Processed in 0.02877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