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4
主题1
精华0
积分6
金钱0
贡献0
阅读权限10
注册时间2020-4-16
最后登录2025-3-13
在线时间54 小时

列兵

|
本帖最后由 HIJMS-Nagato 于 2021-12-11 14:07 编辑
前传1——金田私案*这部分主要摘录月刊丸的内容
1924年,在军令部的指示下,舰政本部开始尝试设计条约战列舰。根据华盛顿海军条约的规定,日本海军舰龄达到20年的主力舰可以进行替代。同时考虑到条约战列舰建造需要3年左右,所以可以在达到指定舰龄前3年开始着手建造。为此,舰政本部开始计划1931年替代金刚的新战列舰。
新战列舰的要求是主炮口径不大于16吋,排水量在35000吨之内。与一般由军令部提出性能要求,再由舰政本部设计并与海军省和大藏省商议的流程不一样的是,将来主力舰的计划是完全由舰政本部研究试算的。这是因为将来主力舰并非正式计划,而是为了探究35000吨排水量所能实现的性能。
舰政本部研究了将来主力舰的火力防护与航速,并记述了各方面技术的发展和趋势,最终向军令部报告了1924年日本所能建造的35000吨方案。由于这仅仅是个技术研究的草案,所以附图比较简略。根据远藤昭的记录,这个草案是属于金田中将的(以下称作金田案)。
根据月刊丸配图修改而来的金田私案
主炮方面,采用了先前八八舰队时期主炮研究会上已经确立的50倍三联装41cm炮,以前1后2的布局布置。根据平贺让四联装炮塔说中提到的信息,前部采用一座炮塔的原因很可能是考虑到宽度的问题,以尽可能缩小舰型。同时舰政本部深刻意识到航速的价值,金田案的航速虽然不及八八舰队末期计划的30节,但也是明显高于同期战列舰的28节。草图中的副炮依旧是人力的炮廓式副炮,但也有考虑采用机械化的炮塔式副炮。
根据月刊丸的说法,防御设计方面,金田案基本沿袭了八八舰队的设计。主装采用10吋装甲(254mm,倾斜角度不明),水平装甲4吋(102mm)。单从厚度上来看,垂直装甲和天城一致,水平装甲比天城的3.75吋(95mm)略厚,装甲布置推测一致。由于还没有彻底进行土佐的实弹射击实验(1924.6.6~1925.2.9),所以水中弹防护也没有进行强化,可能仅仅采用以往日本主力舰的主装向下延伸一段的设计。
将来主力舰(金田私案)作为日本首个条约战列舰的设计,承接了八八舰队的设计风格,同时又作为后来金刚代舰的原型,为日本条约战列舰的探索奠定了基础。
将来主力舰(金田私案)要目
基本参数:不明
航速:28节
兵装:3座50倍三联装41cm炮,10门14cm单装炮,6门高炮(推测是12cm炮)
前传2——平贺让1924年演讲
华盛顿海军条约规定从1931年开始日本可以建造老旧主力舰的代舰,担任海军技术研究所所长的平贺让很早就开始构思代舰的设计。
从1924年12月18日的演讲稿内容来看,平贺让相当重视依靠重力加速的航弹和远距离的大落角16吋炮弹的威胁,所以水平防护将得到很大程度的强化;同时,考虑到水线下射入的炮弹,主装依旧需要向下延伸一段。
在平贺让的演讲附图中,英国新造战列舰纳尔逊水线下被炮弹击穿。实际上,日本的战列舰从河内开始就在主装下面延伸一段装甲以防止水线下被炮弹击中。而在土佐实弹射击之后,日本人又一次意识到了水线下的威胁——更深的水中弹。
针对7年后开工的战列舰,平贺让认为不应该出现高速轻甲与低速重甲的两种极端设计。平贺让对新战列舰的要求是:
①超过纳尔逊的火力
②大体做到纳尔逊的防护,同时参考最新的试验研究结果。特别需要考虑具备防御水线下炮弹与鱼雷命中的防护设计。
③在可行的范围内,尽可能实现高速化
这是平贺让认为新战列舰必须具有的三大要点。在满足其他要点的情况下,航速至少应该和长门的26.5节相近。新战列舰设计上的一大要务就是防护设计的创新,以达到节约重量的目的。平贺让对标英国的纳尔逊,提出了以下要领:
火力16吋10门
2座四联装炮塔和1座双联装炮塔、2座三联装炮塔和2座双联装炮塔(比纳尔逊多1门主炮)
防御
在15000米~25000米的战斗距离下水上和水下对16吋炮弹都具有合适的防御,同时具有合适的鱼雷防御(相比纳尔逊增加水下炮弹防护)
航速25.5节
(相比纳尔逊增加接近3节)
可以看出,平贺让的主炮要求在他后来设计的两款金刚代舰上均有出现。由于各国造舰竞争的停止,航速要求被降低到对纳尔逊有大约3节的航速优势,这也是平贺让和舰政本部的金刚代舰的大致航速。
根据平贺让的推算,在上述1门主炮优势、水下防护优势、3节航速优势的情况下,自己的战列舰将具有三成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假想敌10:6的优势将被削弱为10:7.8。
最后平贺说到,他希望实现防御优秀、航速至少25.5节、搭载3座四联装41cm炮的战列舰,这样就可以实现四成以上的优势。
同日,平贺让针对水下防护等新的防护理念,提出重新设计的35000吨条约战列舰的防护:
从这两张侧舷切断来看,已经具有了后来的金刚代舰的雏形。
金刚代舰
接下来到正文部分了,这里分几个阶段叙述
一
1927年10月,由军令、军政、舰政、航空方面的主要职员组成了军备限制委员会,军令部次长野村吉三郎中将担任委员长,商讨后续的造舰方针。1928年3月,将检讨结果上报海军大臣。
检讨的结果是主力舰搭载12门以上40cm主炮,但航速和续航力要求一栏没有具体数据。此外,还希望强化主力舰主炮以下所有火炮的对空能力。
根据军令部的要求,金刚代舰的主炮应该达到8门以上,排水量以条约规定的35000吨为准,中等航速。
舰政本部开始了金刚代舰的计划。舰本设计的详细资料不明,目前从平贺让1928年9月24日的文件中发现了A、B/第一案和第二案两案(很明显,平贺让在舰本的亲信泄露了藤本设计的资料)。这两个方案的共同特点就是船体重量较轻,都在9000吨上下,和藤本后来的金刚代舰方案风格类似。
关于平贺让纪念站现存的那张金刚代舰舰本案的图纸,研究者石桥孝夫计算的结果是水线长229.5米左右,与A案的231.65米基本一致;同时考虑到主炮布局一致,所以推测两者为同一方案。与常见的一般配置图不同的是,这张图纸上面还标注了爆风曲线以及和长门的比较等,可能是为了给平贺让提供更多相关信息。
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个方案上层建筑非常紧密,而且后部舰桥和烟囱一体化,类似于法国战列舰。一直以来的观点是平贺让是舰政本部缩短防护区的主导者,现在看来平贺让也参考了不少藤本喜久雄的设计。
基本参数、动力
出自《軍艦大和基本計画資料》和平贺让纪念站文件
A案标准排水量35560吨,公试排水量40048吨。水线长231.65米,水线宽32.46米,深15.18米,吃水8.69米。主机出力78000马力,航速26节。
B案标准排水量35560吨,无公试排水量数据(可能和A案一致)。主机72000马力,航速不明。
防御
装甲配置同样不明,但草稿上注明对52.5倍41cm炮的免疫区为17000~28000米。(顺便这个时期貌似认为长身管41cm炮的初速是850m/s,和八八舰队的50倍炮一致)
兵装
主炮
兵装配置同样没有直接信息。不过依然有条线索,即平贺让在重量分配表旁边给出的炮塔重量表:
根据炮塔重量推算(1738×3=5214,即A案;1239.1+2272.3×2=5783.7,即B案),A案为3座三联装布局,B案为1座双联装和2座四联装混装布局。
了解大和设计经过的读者应该知道,A140I案的2332布局被否决,因为同时生产两种炮塔不合适。不过舰政本部这时考虑到条约严格限制新战列舰的吨位,为了追求主炮数量优势,混装方案还是有可能被考虑。不过即使这样,在技术会议上舰本一部依旧极力反对两种炮塔混装的设计。
副炮
单纯从防护和弹药库的布置来说,藤本的设计显然是无理的——不但需要次装甲盒来保护副炮弹药库,而且舰艏部分舱室较窄,布置也是不方便的。但联系到前面提到的军备限制委员会上面已经提出强化副炮在内的防空能力,也能理解藤本的思路:为了追求充足的对空射界,藤本将多数副炮分两部分集中在艏艉部分,上层建筑两侧再分别布置1座。同时,副炮仰角增大到75°。
由于图上没有具体标注,所以不能确定副炮的口径,因为日本人这个时期同时考虑了14cm和15cm两种口径的副炮。
布置在艏艉部分的副炮还需要考虑主炮爆风的问题。以下两张为平贺让资料中主炮炮口正对的副炮的防爆风对策图,即通过环形护罩遮盖副炮后部与顶部的一部分,以达到保护副炮的目的。
当然包裹顶部的护罩很明显会影响副炮的射界,第一案的配置图上副炮后部的结构则只遮挡了副炮的后部,顶部敞开以方便副炮旋转与俯仰。相比之下,第一案的副炮离主炮炮口比上面两张图中的距离更远。
或许是距离更远的缘故,舰艏部分副炮的爆风对策相比舰艉部分副炮更加简略。
同时舰艏副炮还要考虑海浪的影响,因此加上了防浪板。
高炮
从后来平贺让设计的金刚代舰推测,藤本的金刚代舰的高炮也是十年式12cm炮。与长门近代化改装的布局类似的是,舰本案也是在舰桥两侧和后部舰桥上面布置的高炮。
上层建筑
从上面的图中可以看出,舰本案的舰桥尺寸非常大,而且拥有高耸的后部舰桥,并于烟囱融为一体。在友鹤事件之后,舰政本部开始反省重心上的问题。因此,后来大和早期方案中上层建筑被简化,包括舰桥。
二
由于平贺让本人被排挤出了舰政本部,他内心一直不满。因此,平贺让开始追求在纸面上压倒舰政本部的方案。在舰本案的基础上,计算出了自己的改案。重量分配如下:
与后来的10门案(244布局)比起来,这个改案的防御和兵装重量分配是相当接近的,所以推测其也是相同的布局。
由于草稿上字迹实在难以辨认,就不整理变动明细了。
三
之后,平贺让继续在舰本案的基础上进行修改。
平贺私案初期设计有三种布局,两种是他在之前已经提到的1座双联装和2座四联装混装(虽然炮塔一致,但有两种布局),最后一种是3座三联装,目前发现了前者的图纸。
从重量分配上面可以看出,前面提到的那个改案的船体重量、防御和兵装的重量基本不变。同时,平贺让自己也试算了9门案的重量。
对比可以看出,9门案的兵装所占重量明显小于10门案。兵装方面节省下来的重量可以用于防护和动力方面的强化:10门案出力80000马力,9门案出力增大到88000马力。
基本参数、动力
10门案标准排水量35560吨,公试排水量40500吨,主机出力80000马力,公试航速26节。
9门案标准排水量35560吨,公试排水量40500吨,主机出力88000马力,公试航速26.75节。
平贺让在对比表下面写到,如果把10门案的52.5倍长管炮换为45倍炮,航速可以提升到26.75节,与9门案持平。当然,这0.75节的代价也是显而易见的:52.5倍41cm炮和45倍41cm炮穿深差距悬殊。从这里也可以看出9门案在总体上的优越性。
防御
这些方案运用了新的防护设计,类似英国的1920/1921系列。主装为14吋(356mm)/20°,水平装甲倾斜部12吋(305mm)/20°,水平部8.5吋(216mm);水下装甲递减到7.2吋(183mm),双重底处4吋(102mm);露天甲板40+35磅(25.4+22.2mm)。
弹药库防护方面,平贺让专门考虑到了水雷爆炸的威胁,所以给弹药库增加了装甲底部。不过从上面这张图来看,早期三联装炮塔的底部直接嵌入了双层底,平贺让在后续修改中将会改进。
此外,这个时期的装甲盒相对较为平整,侧面为曲面(推测藤本案也可能和这个类似)。需要注意的是,图纸上10门案的装甲盒前部有两条虚线,说明装甲盒下部有内折。三联装炮塔结构如下:
兵装
平贺私案的主炮布局至此依旧沿用舰本的设计,此处不再重复叙述。
副炮方面,与很多人印象中的平贺让不同的是,10门案采用了全炮塔式副炮的设计。
不过在防护区紧缩的金刚代舰身上将副炮全部集中在舰体中部的防护区是一个难事,因为3座副炮中的1座副炮必须布置得足够高才能拥有充足的射界。表面上,10门案和舰本案的副炮总数相同。但考虑到藤本案舰艉2座炮塔采用背负式,而且单舷舰体中部和舰艏各有1座副炮,可以实现单舷8门火力。相比之下,平贺让的方案只能实现6门火力,这也很可能是他后来通过炮廓增加副炮数目的原因之一
另外,在平贺让的草稿中还有发现中线布置的金字塔状布局的副炮。很明显,中线布置提高了副炮的利用率。但代价也显而易见:防护区的拉长。除此之外,还需要考虑主炮爆风的问题。后者也可以通过前置主炮塔来解决,比如说平贺让在1929年的高速私案上专门采用了3座三联装20cm副炮布局,主炮全部前置;但前者一直是个不好解决的问题,除非个别副炮像大和那样与主炮塔背负。
虽然图纸上没有直接标注高炮,但在高炮所处的位置上标注了"+"号。由此可以判断,平贺让将高炮布置在了舰桥正面和后部舰桥上。
上层建筑
相较于舰本案,平贺案的后部舰桥简化了不少,取而代之的是高大的后桅。而舰桥方面,此时已经显露出一部分Design X的风格,包括在舰桥正面布置高炮。同时,烟囱也与舰本案一样向后延伸,以减小对舰桥的影响。
或许是出于对10门案重量分配上的不满,又或许是四联装炮塔技术上的难度,最终平贺让将指标变更为2座三联装和2座双联装混装的布局。
由于前辈们已经详细叙述过Design X的设计,这里就不重复了。
(终)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