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装 敦刻尔克号和斯特拉斯堡号装备的火炮性能诸元如列表2-5所示。 列表2-5 火炮性能诸元 *一发5.1英寸(130毫米)对空弹重64.9磅(29.5千克)。 主炮。主炮的规格受到德国装甲舰的强烈影响。在1929年举行的一次技术部会议上,(会议代表)在评估了一项造舰局的研究结果后,(敦刻尔克型战列舰的)8门305毫米主炮——在初步设计中已经被提升到330毫米——被认为是达不到最高委员会提出的要求的。会议代表进一步提出这种战舰应该装备6门380毫米炮在三联装炮塔内。然而随着德国装甲舰的诞生,法国的海军舰艇设计师和军械专家们认为330毫米炮更适合对抗它们(德国装甲舰),因为他们相信完成实用的搭载重炮的三联装炮塔的研发工作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大量的投入。四联装炮塔的设计可以在更短时间内以更少的耗费生产——尤其是因为已经在不幸(过时)的诺曼底级上有现成的340毫米(四联装)炮塔的图纸。不仅如此,采用330毫米炮能够提供更均衡的航速和防护。 主炮由位于上层建筑前方四联装炮塔内的8门380毫米52倍径1931式舰炮组成。后方的火力由130毫米副炮组成。尽管受到英国战列舰纳尔逊号和罗德尼号的强烈影响以及有着节省重量的需要,这种(布局)是现代大炮主力舰时期其中一个最不寻常的变化。四联装炮塔的使用是法国战列舰设计上一个大胆的特点,可以追溯到诺曼底级战列舰。炮塔被分隔为两半部分,这在诺曼底级上也是如此,并且半边的两门火炮采用共鞍布置。 主炮的布置是技术和战术考虑的结果,尤其是前者(技术考虑)。(这种布局)可以减轻相当多的重量,如列表2-6所示。 列表2-6 双联装、三联装和四联装330毫米炮塔的重量对比 译者注:此处炮塔重量数据普遍偏高,可能是计量方式不同计入了炮座装甲等等的重量。 三联装9门炮的布置展现了相比双联装布置6.74%的重量减少并增加了1门炮的总火力。四联装炮塔的布置相比双联装炮塔的布置能够减轻27.6%的重量的同时搭载相同数量的火炮——这是(法国海军)选择四联装炮塔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火炮的集中布置在双联装炮塔上更好,因为有四个炮位,但是由于(在四联装炮塔上)使用了炮塔分隔和分开的弹药库,这个优势也被排除了。采用四联装炮塔使得装甲核心区的长度更短,大约能够每米长度节省15吨;敦刻尔克号的设计上采用四联装炮塔预计总共能节省125吨的重量;这些(节省的重量)被用于加强炮塔的装甲防护。 从战术层面上考虑,集中前置主炮是为了在追猎26节的德国装甲舰时占据重大优势。具备压倒性的武器以及接近30节航速的战舰能够保证压倒性的进攻优势。更高的航速使得这种战舰可以选择战斗的时间和位置。前置主炮确保对逃跑的装甲舰可以全炮齐射,同时也去除了非常麻烦的排烟(对火炮)的干扰影响。集中前置主炮的一个重要优势是避免330毫米炮的炮口暴风对水上飞机的起降区域造成影响。这些(水上飞机的)设备和结构相对如此(巨大)的风压是脆弱的,去除舰艉的火炮意味着能够(在舰艉)使用轻质设备。同时,集中布置在船上省出额外的重量和空间,这对轻型防空武器的搭载和放置是有益的。 330毫米炮塔的中线位于距离前垂直线52.15米和80.95米的位置。*弹药库被刻意隔开10.1米放置,使得一次命中难以同时损坏炮塔和弹药库。这与四联装炮塔集中布置主炮结合在一起,减少了炮塔组的目标大小,从而减轻了主炮(集中)布局的负面影响。为了增加(炮塔)向后射界并最小化不受(火力)防护的扇面,上层建筑被仔细设计了轮廓,(使得敦刻尔克型的)主炮塔和大部分常规的战列舰或者战列巡洋舰相比有更大的射界。一号炮塔有286度的射击角度,二号炮塔为300度。 *设计水线在舰艏的交接处(前垂直线的长轴位置)。 这些强大的远程火炮可以每22秒射击一轮。穿甲弹有19.3千克爆炸装药,能够击穿28,000米距离的300毫米装甲。这些火炮在23度仰角下射程为23,000米,在最大仰角35度下射程为41,700米。它们的最大俯角为5度,可以在任意角度装填,因为炮尾采用液压气动装置。主炮塔可以以1.5度每秒的速度(一分钟90度)旋转。 每个(主炮)炮塔的半部分有分隔为若干组的炮弹和发射药弹药库,每对位于同一层甲板,发射药在前炮弹在后,这不同于大部分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采用的传统的上下布局。两组叠放在两层甲板,一个在另一个上面,每一对给半边炮塔的两门火炮提供弹药。这种不同寻常的主炮弹药布置不会有操作上的困难。 副炮。由16门130毫米52倍径1932式炮组成的副炮有很多不同寻常的特征。它们是使用在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上的最早的两用炮并且是为这些战舰(敦刻尔克级)专门设计的。为了给副炮塔提供一定的装甲防护并在不增加排水量的同时减少炮塔数量,副炮以3座四联装炮塔和2座双联装炮塔布置。*这种3座四联装炮塔布置12门(中小口径)炮的布局是前所未有的;这种布局也是不成功的且没有在之后任何战列舰设计上被沿用。这些四联装炮塔呈三角布局在尽可能后的位置,只要位于舰艉的航空作业设备允许正常工作。双联装炮塔位于烟囱和(前)舰桥塔之间的外侧。这些火炮也位于它们的弹药库后面,具有一套精密的提弹系统。尽可能大的旋转射界提供给这些炮塔,因为法国海军意识到飞机将成为主力舰一生中最大的威胁。侧面的四联装和双联装炮塔分别具有175度和171度的射界;后方中线上位于机库上方的炮塔有着大很多的达到300度的射界。尽管如此,舰艏方向的一小片扇面没有副炮火力覆盖,这在大多数现代主力舰上也是如此。 *法国海军的设计师认为这些炮位是炮塔。 副炮能够每分钟射击10到12轮(5到6秒一轮装填)。最大射程为45度仰角下20,800米。火炮可以达到10度俯角和75度仰角;俯仰速度为6度每秒。四联装炮塔分隔为两个独立的炮室,两门火炮共鞍布置同时齐射。尽管法国驱逐舰也采用了130毫米(1924式)炮,战列巡洋舰的这些舰炮明确是两用炮并且采用德国火炮那种滑块装填机械。结果是,这些火炮使用了药筒或者说定量装药。但是,大仰角射击的需求导致装填机械非常精密,而这些机械在服役中被证明很容易出现故障。 副炮塔装备了两种不同的扬弹系统以允许瞬间从对空弹切换到对海炮弹。因为双联装炮塔距离它们的弹药库有大约30米,有必要使用能够在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移动的弹药提升系统。同样准备了给两种炮弹的分隔的扬弹机,在提弹系统的转盘处有中断。后方三座四联装炮塔组位于它们的弹药库上方。 防空火炮。4座双联装共8门37毫米炮以及8座四联装32门13.2毫米霍奇基斯机枪组成防空火力。在1931年这样的武备被认为是出色的完全能满足防空需求。无论是敦刻尔克号还是斯特拉斯堡号都没有在战争期间使用防空火炮应对过比较严峻的空袭,所以要评估它们的性能表现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和其他战舰相比,这些防空机枪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口径上都是不够的。在《二战中的法国海军》一书中,海军少将欧潘和雅克·莫达尔写道: “除了缺乏雷达以外,海军防空体系的主要问题是缺乏25毫米和40毫米的机枪以对付低空来袭的(鱼雷攻击)飞机和俯冲轰炸机。(法国海军)将在挪威以及之后在法国北部海岸的征战中辛酸地感受到对这些武器的需要。其中一个困难是海军取决于陆军提供轻型自动枪炮的装备。另外,法国空军完全缺乏俯冲轰炸机和低空袭击的(鱼雷攻击)飞机,这种现状不足以迫使陆军感受到对充足数量的近程防空武器的迫切需要。” 这些马克33半自动37毫米炮可以每分钟射击85轮。弹丸重量为0.73千克,炮口初速810米每秒。最大仰角80度,最大俯角10度。由对于这些火炮的研究工作,法国在二战前研发出了有极大性能提升的马克35型机炮,能够每分钟射击166到172轮。马克35炮被计划取代马克33炮,但是由于战争的可能威胁以及最终在1939年9月开战,法国海军希望不要将其仅有的现代主力舰拿去改造(从而暂时不能参战),所以这类改造从未进行。 13.2毫米机枪最大射程7,196米,最大射高4,200米。它们用于提供近程防空,但是尽管有每分钟700轮的射速,它们完全不足以应对鱼雷轰炸机和高空水平轰炸。 飞机搭载。敦刻尔克号和斯特拉斯堡号是世界上第一级在初始设计和建造时就考虑装备了飞机的主力舰。两艘船都可以搭载3架卢瓦尔-纽波特130式水上飞机——一架位于弹射器上,另外两架位于两层甲板(高)的机库。1具弹射器和1座起重机用于飞机的起飞和回收。因为这些战舰先于雷达和法国航空母舰*出现,所以它们是非常需要(舰载机来保证)空中侦察以及观察弹着点的。很不幸的是,巨大的机库严重地减少了后方侧面的130毫米四联装炮塔的射界。 *贝亚恩号是(二战期间法国)唯一服役过的航空母舰。它是从一艘诺曼底级战列舰上改造而成的,并且只能搭载有限数量的舰载机。这里的表述特指如潘勒维号和福煦号这样设计建造的(正规)航空母舰。 装甲防御 法国海军设计师希望给战舰达到尽可能优秀的防御水平,并且相对战舰的尺寸而言其防护系统能够充分有效;它们(敦刻尔克级的装甲重量)占据了公试排水量32,500吨的34.59%(11,242吨)。在敦刻尔克号的设计上,估计的承受280毫米炮弹的免疫区是16,600米到28,300米。法国海军进行了大量的对装甲防护和有效的鱼雷防护系统这些问题方面的研究。它们在这方面的成功归功于繁重劳累的研究项目和分析透彻的模型实验。 这些战舰使用了修正过的“龟壳甲板“装甲防护系统,与一层内置倾斜的(主)装甲带衔接两层装甲甲板共同构成装甲系统。这种布局被称为“装甲盒”——受到法国海军设计师的长期偏好。(设计师)对于侧舷装甲的厚度以及布局在设计进展中进行了彻底的探讨。他们争论了垂直和倾斜主装甲带的各自优点,最终决定侧舷装甲带将会是11.3度倾斜的225毫米厚度的A类装甲钢。敦刻尔克号是这样布置的,但是斯特拉斯堡号因为是比起她的姐姐要晚了三年才批准建造,(设计师)觉得要提升她的防护水平。她(斯特拉斯堡号)的侧舷装甲带厚度提升到283毫米,倾斜度不变。主炮塔、炮座和装甲核心区的前后隔壁的装甲防护也有所提升。这些装甲防护上的变化减少了主炮口径和装甲防护之间的不平衡。 下层甲板外侧的斜坡(穹甲)加强了侧舷装甲带(侧舷防御)。(主)装甲带面宽5.75米,相对垂直方向(向内)倾斜11.3度。技术建造局偏好将225毫米装甲板位于16毫米STS钢(特制钢)上。然而,最高委员会偏向于更厚的装甲带和更大的倾斜角。要在舰体内充分容纳倾斜度更大的装甲带并提供其与下层装甲甲板必要的连接是很困难的。所以,最终方案选择了相对较小的倾斜度的225毫米装甲带。敦刻尔克号的倾斜装甲带有283毫米的垂直等效,而斯特拉斯堡号位于16毫米STS钢上相同倾斜度增加到283毫米的装甲带具有340毫米的垂直等效。主装甲带在设计水线下方大约2.1米处开始呈锥状减薄到末端141毫米。在装甲带水线下方的部分削减装甲厚度不会引起严重问题,因为炮弹入水过程中会损失一部分动能,其对舰体结构的击穿会相应减少。 尽管这(内置倾斜装甲带)使得侧舷舰体外壳板不受(装甲)保护,倾斜装甲系统被认为能够增加炮弹或者弹片被跳开的概率,从而在节省重量的同时提供更有效的侧舷装甲防护系统。由于侧舷(壳板)将暴露在碎片损伤下,(设计师)决定对主装甲带外侧的隔舱使用一种斥水材料来避免因为侧面来袭的炮弹撕开裂口造成进水所引起的侧倾。 (敦刻尔克号的)侧舷装甲设计对抗初速855米每秒的280毫米炮弹在16,600米的垂直目标角度的穿深。在斯特拉斯堡号上,侧舷装甲能够承受同类炮弹在12,900米的击穿,或者法国380毫米45倍径1935式炮发射的380毫米炮弹在24,500米的击穿。设计师相信侧舷装甲带的倾斜布置可以增加跳弹和碎弹的概率,所以装甲带比起之前提出的指标应该具有更好的抗性。 甲板装甲。(敦刻尔克级的)水平防御由两个因素决定:对抗飞机(轰炸)和足够防护德国280毫米炮。敦刻尔克级有两层装甲甲板,上层有明显更大的厚度(参考列表2-7)。主甲板装甲由两层装甲板组成,上层装甲板为125毫米或115毫米的B类装甲钢,下层板是用于受力结构的特制钢材(STS)。在鱼雷防护系统外侧,这层甲板从水平段延伸到主装甲带下沿末端,以54度倾斜。这段穹甲厚度50毫米。露天甲板没有装甲,但是它是主要的结构甲板。水平防护在设计上考虑让炮弹在主装甲甲板的位置爆炸,而下层的甲板是用来防御破片的。法国海军设计师对于当时(航空)炸弹缺乏穿甲能力的现状感到满意,只要有足够厚的装甲就可以基本无视这些炸弹爆炸的影响。穹甲需要有足够的厚度以加强侧舷装甲带(侧舷防护)。下层装甲甲板位于设计水线下方1.1米。这样是不足以避免炮弹击中水下部分产生破片的损伤的,下层装甲甲板在外侧变成斜坡延伸到设计水线下方2.25米的距离(以应对侧面水线附近的破片损害)。 列表2-7 甲板装甲厚度 上层甲板设计对抗从3,000米高度投放的500千克炸弹,或者从28,300米距离射击的280毫米炮弹。主炮弹药库区域的装甲甲板能够抵抗25,700米距离发射的380毫米炮弹。在(核心区)前部隔壁之外的区域没有装甲防护,不过核心区后部的舵室上方有一定的装甲防护,(延伸到)轴系上方的水平和斜坡段有100毫米厚的装甲。敦刻尔克号的舵机室上方的水平装甲防护有额外50毫米的特制钢,(舵机室的水平装甲)总体厚度达到150毫米。斯特拉斯堡号则使用单独的150毫米装甲。这种布局以及外侧的穹甲是一种大量减少重量的手段,使得战舰这一段不需要用上厚重的装甲带,而且某种意义上,这种结构可以直接延伸穹甲段完成。 司令塔。法国海军设计师深信战舰的指挥人员和设备必须具有良好的装甲保护。这些装甲构建在两层15毫米STS上。在两艘敦刻尔克级战列舰上,司令塔有两层甲板高,两舰的司令塔装甲厚度差不多不过在配置上略有不同。司令塔上部的一个专门用于观望的位置也具有装甲防护。 装甲舱壁。敦刻尔克号和斯特拉斯堡号有三个主要横向装甲舱壁和一些其他的以特制钢为材料防御破片的主要横向水密舱壁。横向舱壁的厚度决定于对280毫米炮弹落角的大量分析。两艘战舰之间主装甲带和炮座等部位的装甲厚度有一些区别。敦刻尔克号的前部装甲舱壁由粘合(cemented)附在18毫米STS上的210毫米表面硬化装甲构成,防雷舱壁外侧的装甲舱壁减薄到粘合在相同厚度STS上的130毫米装甲以作为主炮弹药库的防盾。减薄外侧的部分是为了减轻装甲重量,反正击中这里的炮弹首先要击穿主装甲带才能进入主炮弹药库。中线更厚重的装甲部分提供对抗正面射击的防护。在斯特拉斯堡号上,中线的粘合部分的装甲提升到260毫米。双层装甲板的结构从上层装甲甲板延伸到前弹药库的三重舰底。后部隔壁的装甲有不同的布置,因为下层装甲甲板在后部有延伸用以保护舵机和副炮弹药库。敦刻尔克号在上层和下层装甲甲板之间的(横向竖直舱壁)部分是基于18毫米STS的180毫米A类装甲(斯特拉斯堡号上是210毫米A类装甲),而两舰在下层装甲甲板下面的(横向舱壁)部分都减少到80毫米A类装甲钢。(这些部位)减少装甲厚度是可取的,因为(向舵机方向延伸的)下层装甲甲板将和装甲舱壁共同保护舰艉的130毫米炮的弹药库。敦刻尔克号上舵机室的后部舱壁具有基于50毫米STS上的100毫米A类装甲,而在斯特拉斯堡号上这个舱壁是一层的150毫米A类装甲板。这个舱室的前部舱壁只有50毫米的装甲,因为前方有侧舷和甲板的更厚的装甲保护。一些主要横向舱壁由18毫米STS制成以组成附近的破片防御。这些横向舱壁分别是位于两个330毫米炮弹弹药库之间的柴油发电机舱壁、后部主炮弹药库的后舱壁、前部轮机舱的后舱壁、130毫米炮弹弹药库的前舱壁以及在后部装甲舱壁和舵机室之间的舱壁,它们具有这类防御。 炮塔装甲。敦刻尔克号上的主炮塔具有良好的防护。斯特拉斯堡号将正前方的装甲板强化到更厚,从330毫米提升到360毫米,因此两座炮塔的后部装甲也要提升以保持炮塔的平衡。炮塔顶部的防护(敦刻尔克号为150毫米,斯特拉斯堡号为160毫米)比弹药库上方的甲板装甲更厚。不止如此,斯特拉斯堡号具有更厚重的炮塔防护。炮塔防护装甲板(的厚度)取决于方位和遮挡情况等因素;斯特拉斯堡号在炮塔部分也具有更多的防护。炮室内部除了一个中线装甲隔壁把炮塔内分成两个分隔的炮室之外没有其他装甲。炮塔装甲厚度是基于对炸弹和炮弹在各种着角命中的情况分析来决定的。 主炮塔座圈内包含了大量的机械和给每半边炮塔准备的弹药,座圈有均匀分布的310毫米装甲。在这层装甲防护内侧有两层15毫米STS来加强防护效果。炮座装甲防护在上层和下层装甲甲板之间的延伸段减少为50毫米的STS装甲板。敦刻尔克号的炮座的免疫区如列表2-8所示。 列表2-8 击穿炮座需要的距离 副炮只有有限的装甲防护,因为要考虑到重量和稳性。由不在副炮炮塔使用重甲节省下来的重量用于增加侧舷装甲带和主炮炮塔的防护。四联装炮塔设计考虑对抗中口径炮弹,而双联装炮塔只考虑防护(航空)炸弹和炮弹破片。四联装副炮炮塔的装甲为正面135毫米、侧面90毫米、后部80毫米、顶部90毫米,以及基座30到90毫米,基座平台的装甲厚度根据位置而有所不同。四联装副炮炮塔的炮座装甲为120毫米。两座双联装炮塔在侧面、顶部和前部盾板上只具有20毫米STS的保护,因为它们的弹药库位于炮塔前方约20米的位置。 因为标准排水量上的限制,设计应对破片的防护(仅仅)是最低限度的。锅炉舱的进气和排气的通道有提供20毫米的装甲外壳,(这些部分)在侧面没有通道。这些防护延伸到主装甲甲板的上方一层,并且在这些防破片的装甲盒的壳内还有特殊的装甲格栅结构以抵抗击穿装甲甲板(具体也不清楚什么考虑)。在两层装甲甲板之间的主要纵向舱壁和一些横向舱壁上具有20毫米STS(的装甲)。前方的上层建筑外围有提供10毫米的特制钢以应对330毫米炮的(炮口)暴风影响。 侧舷防护系统。(敦刻尔克型的)水下防护(设计)得到了重点强调,因为法国海军深信鱼雷是主力舰最大的单体威胁。在一系列的主力舰分段象征模型测试反映了300千克TNT炸药接触侧舷外壳的效应之前,(法国海军)就已经完成了大量的研究。根据一个一比十的这些战列巡洋舰的模型上的测试(图例2-3),似乎这样的水下防护设计能够有效应对这样的炸药当量。这次测试表明了一系列由横向舱壁正确分隔的纵向隔舱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舯部的水下防雷纵深应该在设计水线下3.5米处达到最大值7米。(从这次实验)进一步总结出,用于吸收爆炸气体大部分能量的外侧巨大舱室空间应当用一种称为“泡沫硬橡胶”(ebonite mousse)的有韧性的胶状物质来填充。这种密度大约在0.07到0.10之间的材质即使在高压环境下也不会吸收海水,并且能够吸收一部分爆炸能量。法国的海军舰艇设计师希望这种材料能够减少炮弹碎片和单侧进水的危害。1934年在洛里昂进行的水下爆炸测试使用了四比十的模型,验证了所有基于那个一比十模型得出的计算和结果。 由于在核心区末端的舰体渐变使得(核心区末端)防雷系统纵深减少,在这些末端的防雷舱壁增加了厚度,而且在通向核心区最前方的三个主要舱室的区段上对防雷舱壁外侧的空间附加了斥水材料。 防雷系统的主要尺寸数据在列表2-9中列出。(水下)侧舷防护系统由三个纵向舱壁分隔成四块空间(参考中部截面图)。在装甲核心区最后的主要水密舱室,舱壁的数量减少到两个,所以(这些部分)需要增加防雷舱壁的厚度。(防雷)系统纵深在装甲核心区末端(不得不)有所衰减,因为要有良好的线形来满足航速需求。在推进装置区域的防雷舱壁内侧,水深1.2米位置,有一层额外舱室,作为线路(wireway)和管道。防雷舱壁和管道以及电缆架之间没有连接。 列表2-9 侧舷(水下)防护系统的参数 构成了内部最外侧油舱边界的舱壁是舰体桁架的一个主要结构部件。横向放置的侧部结构以及一定数量的紧挨的纵向结构组成了格栅,从而在(水下)侧舷防护系统附近的侧舷壳板的厚度范围从9到12毫米。防雷舱壁外侧的舱室具有空-油-空的布置方式。填充了燃油的空间具有最大接近5米的宽度。防雷舱壁的厚度(随分布位置)有所变化,防雷舱壁连续地延伸到主要的(舯部的?)和后方的副炮塔组附近的舷内。这提供了舰体线形收缩部分尽可能多的防雷系统纵深。后方130毫米炮塔以及靠前的330毫米弹药库部分的防雷舱壁为50毫米的STS,在这些地方舰体压缩防雷系统纵深的程度最大。紧挨着这些部位的防雷舱壁的厚度降低到40毫米,然后核心区剩下的部分防雷舱壁厚度降低到30毫米。如果不改变舰宽,是无法在设计水线下方3.5米处提供更多防护纵深的。 水下防护系统设计通过弹性和非弹性的结构形变以及燃油液体的阻挡来吸收爆炸能量。鱼雷预计会接触外壳支撑结构起爆。装甲核心区整个长度范围上,外侧舱室的泡沫硬橡胶(覆盖了包括四联装主炮塔和四联装副炮塔附近的外舷空间)能进一步吸收爆炸能量。在吃水一半深度,这一层(泡沫硬橡胶覆盖的)横向范围是大约1.5米。这些区域的内侧是空-液(舱室)系统。 敦刻尔克级战列巡洋舰在主炮和副炮弹药库都具有舰底防护。厚达30毫米的装甲板构成了炮塔下方的三层舰底内界;在装甲核心区的其他区段(主要是动力段),(舰底防护)具有简单的约1.1米高的双层底结构。这相对偏浅(不够高),但是是必要的,以安置(上方的)推进装置。法国海军认识到了对抗水雷的防护,但是对于这个排水量受限制的设计,只可能给主炮弹药库提供(这样的舰底)防护。为了避免由进水或者破片损害导致大片舱室失效,在装甲核心区内有几层主要的横向隔壁,这些舱壁由18毫米装甲板制成。 稳性和水密分划。这些战舰相对尺寸来说具有不错的稳性;它们被设计能够承受任意两个主要水密舱的进水,并且在设计吃水状态具有64.33度的稳性范围。储备浮力总共为约28,160公吨,常备排水量30,750吨下稳心高度(GM)为2.62米。 雷达 法国在1933年开始研制雷达,在1934年到1939年间进行了一系列实验。1935年,在分析了一次雷达演示的结果后,法国海军开始对舰载雷达感兴趣。实验在法国无线电公司(Société Française de Radio électrique)的厂房内进行,之后(法国海军)又在渔船威利·迪斯(fishing sloop Ville Dy's)上安装了导航雷达以探测冰山,然后又在一艘货船以及诺曼底号远洋班轮上安装了雷达。这些设备相当成功,提高了对空搜索雷达的可行性。到1939年,瑟堡(Cherbourg)、布雷斯特、土伦和比赛大(Bizerta)这些地方都具备了实用的米波对空警戒雷达。 直到1938年开始跟英国相互交流技术之前,法国对雷达的研发都是高度机密的。所有的研究集中在米波雷达和远距离探测飞行物。在1939年9月测试的第一套样机有14千瓦的输出功率,具有50到60千米的探测距离。进一步的工作提升了雷达功率和探测距离,但是当德国飞机开始投下水雷时,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要在30千米距离探测只有50米高度的这些飞机需要波长更短的探测设备。到1940年1月这些设备已经投入使用了。因为1940年5月德国人在色当(Sedan,法国东北部)取得突破,在将16厘米磁控管运送到英国以研究厘米波雷达之后,这些实验被迫终止并销毁材料。随着1940年6月签署停战协定,英国和法国在研发雷达方面的合作中止。 到1941年,所有的研发工作集中在陆基对空搜索雷达,不过在1940年晚期法国开始了给战舰安装雷达的工作。1941年斯特拉斯堡号上安装的对空警戒雷达能够探测80千米范围1500米高度的飞机、50千米范围1000米高度的飞机以及10千米范围的低空飞行物。 在斯特拉斯堡号上,提供全方位搜索天线的问题是通过在相对船体中轴线45度的前舰桥桅杆上安装4基同步搜索天线来解决的。右前和左后的天线是发射器,剩下两个是接收器。(对这些雷达设备的)试验于1942年的6月和7月在土伦进行,但是由于情况很差,这些设备的表现不能确定清楚。当德国人于1942年11月占领法国南部时这些研究中止了。很多研究设备不得不被毁坏。 推进装置 法国海军很强调敦刻尔克级的航速,因为这些战舰要在任何遭遇德国的德意志级战舰的情况时运用压倒性的火力和航速。从敦刻尔克级设计之初,航速要求在半载油量的常备排水量31,500吨下至少达到29.5节。估计要达到这样的航速需要105,000公制轴马力;两艘战舰在公试中都超过了这一数值。平常等级的112,500轴马力可以(使得敦刻尔克级)达到30节。过载状态的最大功率达到135,585公制轴马力。 锅炉和汽轮机。推进装置使用稍微程度的高温高压锅炉和帕森斯汽轮机以及一套减速齿轮机组。6座典型的直焰类(?,Indret type,"flamme directe")锅炉具有三个底层收集器(鼓室)(这一块我也不懂,暂时直译),一个中心管道网,两个燃烧器和一个燃烧室空气预热器。设计的工作压力是在350摄氏温度环境下27千克每平方厘米。这些由机电公司(?électro-Mécanique)制造的汽轮机非常高效,尽管它们只跟一套减速齿轮机组连接。 敦刻尔克级的独特动力布局明显跟之前的战列舰设计不同。它们具有更少的锅炉数量以及有效的水下防雷系统,(因此设计师)考虑将推进装置集中在5个水密舱室之内是可以接受的,其中3个燃烧室各自具有两个锅炉,2个轮机舱各自具备两组汽轮机。这些战舰上避免了使用纵向隔舱以防止主动力舱室出现单侧的进水。动力装置非常紧凑,这是因为舰体长度还有排水量方面的限制。这种集中布局具有因为一个水雷起爆或者一发鱼雷命中导致失去两轴的所有动力的风险。这样相对大胆的集中布局是因为相信防雷系统能够提供应对雷击的必要防护,这一点是法国海军的舰艇设计师非常关心的。外侧推进轴的汽轮机位于前部的轮机舱,内侧推进轴的汽轮机位于后部的轮机舱。这种交错连接的布局使得锅炉可以给两个区域的轮机都(独自)提供动力。 敦刻尔克号的设计续航是以15节巡航航速行驶15,000英里(13,035海里)。这是设计指标。敦刻尔克号的纸面载油量是5,775公吨,提供了31节下3,730英里(3,241海里)以及大约17节航速下16,416英里(14,265海里)的续航。在服役中这些指定航速下的续航里程会(比纸面数据)稍微低一点。1936年5月由布雷斯特海军船厂执行的初步海试非常成功。24小时海试中敦刻尔克号平均以52,883公制马力跑出了25.3节的航速。相关的海试数据在列表2-10中列出。这些海试是在保持舰底干净、海面平静以及风向合适的条件下进行的。 列表2-10 初步海试数据——敦刻尔克号 *后三行数据是我自己附加上去的。 在法国的官方测试执行之后,锅炉和推进机械被拆解检查,而此时战舰还在干船坞中。之后,接收海试在布列塔尼外的彭马奇-吉尔维内克(Penmarch-Guilvinec)进行,得到了如列表2-11所示的结果。这些海试数据表明,敦刻尔克级战列巡洋舰相对尺寸而言具有非常出色的续航性能。基于敦刻尔克号的5,775吨载油量,对应航速下的续航在列表2-12中列出。因为斯特拉斯堡号上的装甲更重,有必要在斯特拉斯堡号上增加载油量来达到和敦刻尔克号相同水平的续航性能。所以,斯特拉斯堡号的载油量提升到6,045吨。列表2-12所示,以较低的轴马力达到了高航速,这是因为舰体线形很不错,方形系数为0.54。这些战舰同样具有不太明显的球鼻艏,巡洋舰型艉,以及一个中线上的船舵。 列表2-11 接收海试数据——敦刻尔克号 *数据比较多,不再像上表那样自己附加处理了。 列表2-12 续航性能——敦刻尔克号 电力设备。法国海军的舰艇设计师意识到在这些战列巡洋舰上通过大量使用电力设备可以节省很多重量和空间。同时,他们也意识到用于像杂货食铺(commissary)和制冷这些区域的电力设备可以直接从岸边的制造商专门购得(?不确定)。同时也决定让主炮和副炮通过电力驱动。但是,给330毫米炮塔的旋转和提升设备提供动力的电机需要有远大于一般的船上电流可以提供的电压。设计师决定设计这样的电力装置,它可以提供两种电力输出,分别具有230和460伏特的电压。(设计师给这些战舰)准备了3组发电机。两个汽轮发电机——每个具有两个450千瓦的发电机——安装在每个轮机舱中。这些轮机舱中的所有发电站加起来总共有1800千瓦的发电能力。第三组发电设备是供给紧急使用的,由三个柴油机驱动400千瓦发电机给每个推进轴(?)。从而,当汽轮发电机不能使用时,这些柴油发电设备可以提供总共1200千瓦的230或460伏特的两种电流输出。这些柴油发电机可以分别短时间内以480千瓦运转。两基偏小的100千瓦急用柴油发动机位于前甲板(forecastle deck,Pont Supérieur),只能提供230伏特的电力。敦刻尔克级总共能达到5,000千瓦的发电能力。电力系统主要是直流电,有些需要交流电的设备也能够使用交流电。船上的基本电力是230伏特直流电,而发电设备的设计可以给330毫米炮塔提供460伏特的电力。 发电设备分为四个站点,其中一个用于紧急供电。每个站点都是自动的,并且都可以提供通常的230伏特电力或者专门提供给330毫米炮塔的460伏特电力。位于主炮塔之间的和两个轮机舱内的3个柴油发动机舱室能够提供船上的通用电流,但是不能承受更大的460伏特电力,因为这种电压更大的电流需要特殊的跟发电机系列相连接的机构。当这些战舰在战斗时,两个发电站将会分别工作提供不同的两种伏特的电力,而第三个处于待机状态。 这些战列巡洋舰对于电力的依赖性使得有必要给一些电路提供备份以应对战斗中电缆损害的情况。左舷和右舷的线路管道从330毫米炮弹的弹药库延伸到后方的130毫米炮弹弹药库。每层甲板的缆线都相对临近的甲板电缆而独立。所有对舱壁的缆线穿孔都是水密的。双重底内的第三线管提供了第三个电路,以应对两侧的电线管道都被毁坏的情况。在上甲板装甲上方的区域还具有一组分开的电路。 舰体特征焊接。为了减轻重量并提高结构强度,敦刻尔克级使用了比任何之前的法国战舰都更加广泛的电焊处理。纵向结构、防雷舱壁的壳板、横向舱壁,以及很多二级结构(secondary structure)都使用了不锈钢电极进行电焊。 结构框架。(敦刻尔克级的)结构系统,如同当时的大部分战列舰一样,混合了横向和纵向的部件。横向框架限制到装甲甲板;侧舷的壳板是两种系统的组合。所有的其他结构框架,包括强度(主)甲板和内层底,都是纵向结构,主要是为了节省重量。在舱底的部分,小型的纵向结构位于主横向结构之间以增强外侧壳板对抗爆炸负压的能力。这种法国末期战列舰的典型结构设计是基于对敦刻尔克号的模型截段进行的爆炸试验。 总结 敦刻尔克号和斯特拉斯堡号的设计体现了一些新颖的理念,这些(理念)将在之后的黎歇留级战列舰的设计中沿用。两艘(敦刻尔克级)战舰都是对德国建造装甲舰的回应。敦刻尔克号是真正的战列巡洋舰,具有高航速、330毫米炮、出色的续航力以及缺乏充足厚度的装甲。这点在米尔兹比克海战中敦刻尔克号所承受的严重中弹损伤得到了明显的体现。对这艘战舰造成的主要损伤来自381毫米炮弹,反映出敦刻尔克号的主要部位装甲防护在应对大于280毫米口径的炮弹时是不足的。斯特拉斯堡号可以认为是轻型的战列舰,因为她有更厚的侧舷装甲、舱室隔板和炮塔装甲,但是和敦刻尔克号一致的甲板防护对于二战时期的主力舰来说是相对脆弱的。 由华盛顿条约(原文如此)造成的26,500吨标准排水量限制是设计上很大的一个劣势。无论排水量是否被任意地限制,这会使得需要对装甲和续航力等这些关键因素做出妥协。设计要求具备高航速、大续航、优秀的水下防护以及相对重型的舰炮火力。装甲防护设计成只能应对德国280毫米炮弹。这个妥协导致大多数战列舰都能对这型战舰造成严重损害。列表2-13对比了斯特拉斯堡号和一战前建造的旧式战列舰布列塔尼号的主炮火力和防护。这个对比是非常震撼的,注意布列塔尼号的装甲带是垂直的273毫米厚度,而斯特拉斯堡号是283毫米的倾斜装甲带。 列表2-13 对比:斯特拉斯堡号和布列塔尼号 *占标准排水量的百分比。 从表中可以推断,在斯特拉斯堡号上,舰炮火力被削减以强化装甲防护。这不完全正确,因为布列塔尼号具有5座双联装炮塔并搭载老式的340毫米炮,而敦刻尔克级战列巡洋舰具有2座四联装炮塔和明显更强力的330毫米炮,这正是舰炮技术和航空轰炸技术的发展进步的结果。这一点可以在水平装甲防护上观察得到,布列塔尼号的水平装甲总厚度为89毫米,而敦刻尔克号和斯特拉斯堡号分别为155毫米和165毫米。甲板装甲防护的提升是引起装甲重量占比最大的因素。敦刻尔克号上装甲重量相对标准排水量的占比略少,大约40%。在这艘战列巡洋舰上,增加甲板防护的代价是减少侧舷装甲厚度,这一点受到造舰技术局(Service Technique Constructions)的质疑。在斯特拉斯堡号上这项不平衡的问题被移除了。强调防护的设计趋势在敦刻尔克号和斯特拉斯堡号上得到了清晰的展现,这也将体现在之后建造的所有现代化战列舰上。 (敦刻尔克级的)水下防护设计是现代主力舰上应用的最深的系统之一。在敦刻尔克号旁边爆炸的42枚深水炸弹实证了防护系统的坚固程度,尽管主要的爆炸冲击扩散到水密和远离战舰的方向。(敦刻尔克级的)防雷系统是已知的最好的其中一个,并且经过一些设计微调后沿用到黎歇留级战列舰上。 这些战舰将主炮集中于前方的布局是相当大胆的,但是也有道理。设计强调减重。采用了集中前置的主炮布局,所以只需要一座主炮指挥仪,位于前指挥塔顶部的堆积部位以最小化排烟干扰。主炮前置也使得小艇和对空武器组件能够远离主炮的暴风影响。这种布局的一个缺点是艉部的60度扇面区域没有主炮火力覆盖。但是,战舰的设计任务以及减重的需求是设计的决定性因素。在米尔兹比克海战唯一的对布局的严峻测试中,敦刻尔克号的火炮表现不良,因为她舰艏朝向海滩,这使得射界受限。 (敦刻尔克级的)两用副炮在概念上是先进的。当开始设计敦刻尔克号时,法国海军的战略家相信飞机将成为未来海军武器的一个重要部分,并且他们愿意通过牺牲一定程度的主炮来确保优秀的对空防御。不仅如此,对于应对二战飞机来说,近程对空防护是严重不足的,这也是一个考虑因素。如果这些战舰在战争中存活下来,它们很可能会具备全新的轻型对空武器以作为16门130毫米炮的补充,正如对黎歇留号和让巴尔号的重建那样。 (敦刻尔克级的)推进装置非常紧凑,但是仅被分隔集中在5个主要舱室,以避免一发中弹导致两个推进轴失效。这是一个大胆的方案,给设计师带来了压力,因为空间有限并且要减轻重量。但是,防雷系统在这些部位是足够深的,足以抵消这些疑虑。 敦刻尔克号和斯特拉斯堡号有很多新颖、先进的设计特点,并且相对受限的排水量而言具有强大的火力和优秀的防护。特别地,出色的侧舷防护系统、水平防护和两用副炮都是成功的设计概念。不幸的是,它们的高航速和出色的续航力是通过中庸的主炮和在敦刻尔克号上减少侧舷防护作为代价的。敦刻尔克级战列巡洋舰是成功的设计,但是它们不能够均等地对抗战列舰。 名称 | | | | | Chantier de St. Nazaire-Penhoët, St.Nazaire | | | | | | | | | | | | | | 于1942年11月27日在土伦自沉,1958年拆解。 | 于1942年11月27日在土伦自沉,1955年拆解。 |
排水量 敦刻尔克号 25,907吨(26,324公吨)轻载——1936年 30,907吨(31,448公吨)通常排水量(大约一半燃油搭载) 30,264吨(30,710公吨)通常——设计 34,884吨(35,444公吨)满载——1936年 斯特拉斯堡号 31,687吨(32,910公吨)通常——设计(估计值) 尺寸 敦刻尔克号 705’10’’(215.14m)全长 685’8’’(209.00m)水线长 102’0’’(31.10m)舰宽 55’7’’(16.95m)侧部型深 31’7’’(9.63m)平均吃水,34,884吨(35,444公吨) 28’1’’(8.55m)设计吃水 斯特拉斯堡号 707’0’’(215.50m)全长 685’8’’(209.00m)水线长 102’0’’(31.10m)舰宽 55’7’’(16.95m)侧部型深 28’1’’(8.58m)平均吃水,30,280吨(30,766公吨) 兵装 8门13英寸52倍径炮(1931式)(330毫米) 12门5.1英寸45倍径炮(1932式)(130毫米) 对空机枪 10门1.46英寸(37毫米),5座双联装 32门0.52英寸(13.2毫米),8座四联装 搭载机 3架卢瓦尔-纽波特(Loire-Nieuport)130水上飞机,1具弹射器 设计吃水下的舰体参数——敦刻尔克号 装甲防护 免疫区 敦刻尔克号 18,160码(16,600米)到31,060码(28,400米)应对炮口初速2,805英尺每秒(855米每秒)的11.0英寸(280毫米)炮弹 斯特拉斯堡号 14,100码(12,900米)到31,060码(28,400米)应对炮口初速2,805英尺每秒(855米每秒)的11.0英寸(280毫米)炮弹 舯部和末端 装甲带 敦刻尔克号 8.86英寸+0.63英寸(225+16毫米)渐变到4.92英寸+0.63英寸(125+16毫米),11.3度倾斜 斯特拉斯堡号 11.14英寸+0.63英寸(283+16毫米),11.5度倾斜 甲板装甲 上甲板装甲4.92英寸+0.59英寸(115+15毫米)——动力段以及130毫米炮弹弹药库段 下甲板装甲1.57英寸(40毫米) 合计5.99英寸+0.59英寸(155毫米+15毫米) 上甲板装甲4.92英寸+0.59英寸(125+15毫米)——主炮弹药库段 下甲板装甲1.57英寸(40毫米) 合计6.49英寸+0.59英寸(165+15毫米) 副炮防护(敦刻尔克号和斯特拉斯堡号) 主炮塔座圈装甲 敦刻尔克号:12.21’’+0.59’’+0.59’’(310+15+15mm) 斯特拉斯堡号:13.39’’+0.59’’+0.59’’(340+15+15mm) 司令塔装甲(敦刻尔克号和斯特拉斯堡号) 中线正前:10.63英寸(270毫米)
侧面:10.63英寸(270毫米) 中线后部:8.66英寸(220毫米) 顶部:5.12英寸(130毫米) 通信管:6.30英寸(160毫米) 水下防护 设计抵抗:660磅(300千克)TNT 侧舷防护系统纵深:22.97英尺(7.00m)位于设计水线下11.48英尺(3.5m)处 S.P.S(可能为Side Protection System)装载:泡沫-空舱-油舱-空舱 舱壁厚度合计:2.52英寸(64毫米),舯部 双层底间距:3.60英尺(1.1m) 燃料搭载(燃油) 敦刻尔克号:5,664吨(5,775公吨);斯特拉斯堡号:5,948吨(6,045公吨) 动力系统 锅炉:6基Indret垂直细管“直焰”型 蒸汽压力:384psi(27kg/cm2) 蒸汽温度:662F(350C) 蒸汽轮机:4组帕森斯式齿轮传动蒸汽轮机,by Constructions Électro Méchanique with single reduction gears 轴马力:110,960(112,000公制马力)通常最大功率 最大航速和公试记录: 敦刻尔克号:30.37节,112,490轴马力(114,050公制马力);31.06节,133,730轴马力(135,585公制马力) 纸面续航力 敦刻尔克号:16,400海里/17.31节;4,200海里/30.38节 发电设备:8台450千瓦发电机,由4台蒸汽轮机驱动(2电机1轮机);3台400千瓦400千瓦柴油发电机,2台100千瓦紧急用柴油发电机。230/460伏特直流电。 推进器:4架;舵:1具。 其他:组员:1,381(56官员/1,319水兵/6非军队人员) 重量分配(公吨不记了,包括下面装甲的重量分配细节) 敦刻尔克号 舰体(包括所有配件):7,750吨,29.9% 设备(Outfit):1,850吨,7.1% 装甲防护:11,012吨,42.5% 动力系统:1,888吨,7.3% 兵装,包括航空舾装:3,405吨,13.1% 轻载排水量:25,905吨,100% 弹药,储备物:1,947吨 燃油(1/2搭载量):2,841吨 通常排水量:30,693吨 斯特拉斯堡号(原作者的估算) 舰体(包括所有配件):7,760吨,29.1% 设备(Outfit):1,850吨,7% 装甲防护:11,705吨,44.0% 动力系统:1,888吨,7.1% 兵装,包括航空舾装:3,405吨,12.8% 轻载排水量:26,608吨,100% 弹药,储备物:1,947吨 燃料(1/2搭载量):2,974吨 通常排水量:31,529吨 装甲防护重量分配——斯特拉斯堡号(建成时)(吨) 舰体: 装甲带:2,900 装甲舱壁:421 破片防御:120 下甲板装甲:1,175 上甲板装甲:2,674 开口(openings, gratings):143 对横向舱壁的强化:101 STS:87 防雷:960 主炮塔装甲:2,256 副炮塔装甲:600 指挥塔:269 合计装甲重量:11,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