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EnterpriseH 于 2022-8-9 20:47 编辑
第一章 战列巡洋舰的诞生 在1916年5月31日爆发的日德兰之战中,三艘英国战列巡洋舰的惨烈爆炸为这一舰种在海军历史上奠定了基调悲惨的墓志铭。“不应建造的缺陷设计”诸如此类话语已经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无数次回响。这种所谓“有缺陷”的观点在她们以大爆炸与船上几乎所有乘员一同迎来结局的那一天似乎就已牢牢扎根。然而,她们是在舰队战列线交战中损失的,而这并非她们最初设计的作战环境。追击并歼灭敌方巡洋舰和其他轻型高速力量,譬如1914年8月28日的第一次赫尔戈兰湾之战中英国战列巡洋舰击沉数艘德国轻巡洋舰和驱逐舰,以及1914年12月的福克兰群岛之战中无敌号和不屈号击沉德国装甲巡洋舰沙恩霍斯特号与格莱森瑙号——这才是在1906年战列巡洋舰——当时还被称为“全重炮装甲巡洋舰(All-Big-Gun Armoured Cruisers)”——诞生时,为她们所设想的作战环境。对于这级全新的战舰而言,在她们所被设想的战术和环境下,她们将能很好地完成其职责,并最终成为速度缓慢的线列战列舰与能够跟上、某些情况下甚至超过已有的轻巡洋舰和未来重巡洋舰航速的新型快速战列舰之间的桥梁。在这些方面,费舍尔勋爵和他备受争议的战列巡洋舰们被证明是极其成功的。日德兰海战的惨重损失完全是由于她们被置于装甲防护在这一方面欠缺考虑的战列线交战中、以及皇家海军对无烟火药的处理和储存流程中的疏漏所致。
在19世纪末的最后几年与20世纪初的最头几年里,英国皇家海军所为之备战的潜在标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为最可能发生的与法国和俄国、乃至两者同盟的战争。尽管随着1904年英法协约的签订,这样一场战争很快变得不太可能,但新的敌人又出现了:随着法国放弃海军力量的第二名,德国和美国很快开始崛起并激烈争夺这一位置。最终如历史所记录的那样,德国取得了第二位,而美国海军则屈居第三。对于英国而言,现在的现实威胁变成了可能出现的美德同盟。在英国内部的评估中,显而易见的是,与美国的“短暂争吵”在未来将很可能发生,而进一步的“相互斗争”也同样难以避免,因为这个新生的国家展现出了大量的领土野心,如果他们采取行动,则将不可避免地与大英帝国发生冲突,尤其是其潜在的入侵并占据加拿大自治领的长期计划。
而日本,作为远东快速崛起的新海军强权,则成为了英国的新盟友,这将对美国可能怀有的卷入英国与任何其他大国对抗的任何野心产生制约作用。然而,费舍尔勋爵并非毫无根据地相信,在这三大海军强权、即法、德、美之间,任意二者的结盟都不会敢于对英国发起攻击,这即是英国将在新世纪的头几年里所拥有的海军霸权。他进一步认为,即便他们胆敢发起攻击,也会“轻易被英国海军所击败”而“无需来自我们日本盟友的援助”。尽管对英国的海上霸权如此充满信心,但费舍尔的文字进一步清楚地表明,他已经意识到这样的霸权将在未来面临来自大洋两岸其他海军力量不断增长的威胁。
1904年10月21日,费舍尔被任命为第一海军大臣,由谢尔本勋爵管辖,并在此职位上继续工作五年三个月。在同一天,他也被任命为英王爱德华七世的第一海军副官。1910年1月25日,费舍尔从第一海军大臣职位上退休,由海军元帅阿瑟·威尔逊爵士接替。
在20世纪的最初几年里,主力舰的设计发生了一场重大革命。1906年12月下水的无畏号,代表着新型的所谓“全重炮主力舰”的首次诞生,这一全新设计将在后来以“无畏舰”这个响亮的名字为人广泛所知。
1905年11月30日,时任第一海军大臣考德勋爵发表了一份备忘录《海军部工作及其进展》,指出“当前的战略形势要求每年下水至少四艘大型装甲舰”。1906年7月的一次国会发言表示,当年的造舰计划此时仅包括三艘战列舰(即考德的“大型装甲舰”)。减少一艘战列舰建造计划的原因之一是,由于革命性的无畏号的出现,欧洲各国都立即暂停了自己的造舰计划;另一原因便是计划中的无敌级“全重炮装甲巡洋舰”(当时还未被称为战列巡洋舰)。其他各国被迫重新评估自己的造舰计划以与革命性的新型战列舰竞争,而后者不仅拥有强大的火力,而且装甲防护也优于已有的战列舰,航速更是高出数节。已有的老式战列舰很快将被归类为所谓的“前无畏舰”。
将新造战列舰的数量从四艘减少到三艘的决定在体制内部引起了轩然大波,尤其是这一计划变更发生在新的自由党政府上台后不久,导致后者随即被公开指责将联合王国的国家安全置于危险之中。在备忘录发布之时,新闻界消息人士对此的假设是最终将只有两艘战列舰建成,后一艘将被替换为两艘装甲巡洋舰。需要牢记的是,当时公众对于无敌级这一全新舰种的具体概念一无所知(战列巡洋舰这个分类是后来的事),新闻界内部的普遍认识是她们是现代化的装甲巡洋舰。而费舍尔对这些新型舰船的看法则完全不同,更接近于高速战列舰,如他的笔下所写道:“……拥有相比目前所有海上舰船高达6节的航速优势,以及可用的最大口径主炮。无敌级,与大部分人认识的恰恰相反,非常适合加入战列舰队作战,并更应当被描述为战列舰,而拜她们的航速所赐,她们将能够将一切目标驱逐出大洋。”
“当前的恐慌是愚蠢的。海军部委员会不会被纸上谈兵吓坏。他们会审慎地做他们所认为必要的一切事情来维护这个国家的海军霸权——而当这一切受到威胁的那一刻,他们会将所有的谨慎抛之脑后,不计一切代价去赶超我们的竞争对手。”
后来将以战列巡洋舰(Battle Cruiser或Battlecruiser,英国官方称谓为前者)为人所知的新舰级首舰无敌号在1906年下达订单,并于1906年4月2日在位于纽卡斯尔的阿姆斯特朗造船厂安放龙骨,并在仅一年后的1907年4月13日下水。她最终在1909年3月20日服役,但此时她已不是第一艘完工的新型“大型装甲巡洋舰”:二号舰不挠号和三号舰不屈号已于前一年的6月和10月先后服役。作为二号舰,不挠号同样于1906年下达订单,并于1906年3月1日在位于格拉斯哥戈万的费尔菲尔德造船厂安放龙骨,1907年3月16日下水,1908年6月1日服役(一些资料称是6月20日)。三号舰不屈号在1906年2月5日于约翰·布朗造船厂安放龙骨,1907年6月26日下水,并在1908年10月20日服役。
无敌号(前)是第一代战列巡洋舰无敌级的首舰。第二代不倦级,如澳大利亚号(后),则对无敌级进行了少量改进,主炮数量相同,但侧翼炮塔改为阶梯状布置,以让全部主炮都能向侧舷开火
在三艘无敌级之后是三艘不倦级战列巡洋舰,其中一艘将交付给新成立的皇家澳大利亚海军(RAN),另两艘则仍然属于皇家海军。其中一艘船因由新西兰自治领支付建造费用,而被命名为新西兰号。不倦级相比无敌级要更大更重,但保留了8门12英寸主炮的火力,尽管主炮布局相比无敌级有所调整。
不倦级首舰不倦号于1909年2月23日安放龙骨,当年10月28日即下水,并于1911年2月24日在德文波特服役。新西兰号于1909年下达订单,1910年6月20日在费尔菲尔德安放龙骨,1911年7月1日下水,1912年服役。第三艘也是最后一艘不倦级澳大利亚号,于1910年3月向约翰·布朗造船厂下达订单,1910年6月26日安放龙骨,1911年10月25日下水,1913年6月21日服役。澳大利亚号将成为皇家澳大利亚海军的中流砥柱,也是这支年轻海军力量的唯一一艘主力舰。
接下来是狮级战列巡洋舰的首舰狮号,于1909年11月25日在德文波特造船厂安放龙骨,1910年8月6日下水,1912年6月4日服役。狮级同样比她的前身不倦级更大,标准排水量为26,250吨,满载排水量则为29,680吨,也是首艘配备13.5英寸主炮并采用了背负式舰艏A和B主炮塔布局的战列巡洋舰。
狮级的二号舰大公主号于1910年5月2日在维克斯造船厂安放龙骨,1911年4月24日(部分资料称29日)下水,1912年10月完工,同年11月12日在德文波特服役。
在两艘狮级之后,海军部订购了一艘改进型,被命名为玛丽皇后号。其通常被认为是狮级的子级或独立成级,考虑到在某些方面的显著不同,这一分类也算正确。玛丽皇后号在1910年造舰计划中获批并分配给帕尔默造船厂,1911年3月6日安放龙骨,1912年3月20日下水,1913年9月4日服役。
接下来的虎号原计划作为玛丽皇后级的二号舰或狮级的四号舰并采用与玛丽皇后号相同的设计,但在维克斯公司首席设计师乔治·瑟斯顿爵士在为日本设计金刚级战列巡洋舰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的设计经验之后,她最终经过重新设计成为了新的单独成级的虎级战列巡洋舰。金刚级的首舰金刚号在1911年1月17日于维克斯-阿姆斯特朗造船厂安放龙骨。虎号于1912年6月20日安放龙骨,1913年12月15日下水,1914年10月完工服役。
作为第三代战列巡洋舰的狮级,以大公主号为代表(前),在无敌级和不倦级的基础上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改进,航速更高,火力更强,装甲也有改善。虎级(后)则对狮级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包括配备6英寸反雷击副炮,以及更好的防护水平
在她们辉煌的服役生涯中,这四艘“华丽的大猫”——即狮级和虎级的四舰:狮号,大公主号,玛丽皇后号和虎号,有许多报告称她们都能够达到30节的高速,但除了虎号有明确记录之外,其他三舰是否能够实现这一高速都非常值得怀疑。即便是虎号也只在这一速度下保持了很短的一段时间。
“速度是最好的装甲”是费舍尔勋爵的信条。在被命名为战列巡洋舰的新型战舰上,装甲防护为火力和航速让步而做出了牺牲。另一方面,德国的战列巡洋舰则拥有相比她们的英国对手更厚重的装甲,代价则是航速上稍差一到两节。尽管德国战巡的速度稍差,但英国战巡始终无法确保在她们回到自己港口的受保护范围内之前超越她们。如下例所示:假如一艘战巡以24节的速度航行,而另一艘战巡则在20英里外以28节的速度追击,那么将需要至少5个小时才能追进10英里的有效射程,在此期间,她们将驶过长达130英里的距离,这是北海作战的典型情况。事实证明,北海太小,不足以让英国战列巡洋舰在德国战列巡洋舰安全返回其设防锚地之前追上并将其击毁。因此,回过头来看,可以说德国人强化装甲防护的优势是非常重要的,实际上使得数艘舰船免遭损失。而英国人的速度优势很少在实战中给他们带来好处。
在海军部的其他地方,对更加高速的主力舰的需求并没有消失。1913年3月12日,海军上将雷金纳德·培根爵士在海军造舰学会(Institution of Naval Architects)的一次会议上发表的讲话中展现了当时的思潮:“就我个人而言,从一个角度看,拿掉两门主炮来换取额外的5节航速似乎是一个很大的损失;但另一方面,我想问在座的各位一个问题,那就是你是否会让你的整支舰队、整个国家的海军力量出海时,却发现自己没有哪怕一艘足够快的船能够去追击敌方的某艘战舰?这就是在座的各位所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我们必须确保在我们的海军中永远有一批能够比敌方舰队的任何舰船都更快的战舰,否则敌舰会在海面上肆意游荡,而我们无法追击,甚至沾不到他们的边。”
在战前海军部的某些地方,费舍尔被视作“疯子”,而丘吉尔则极不受欢迎,尤其是在海军内部。他被认为非常粗鲁,尤其是当受到批评时。丘吉尔认为费舍尔是天才,但是是一个需要被人控制的天才;而费舍尔则认为丘吉尔不过是一个政治人物,也是这么对待他的:在一些问题上与他斗争,而在其他问题上则支持他。譬如,费舍尔长期以来一直支持丘吉尔选择杰利科担任大舰队司令;第2战列巡洋舰中队指挥官的任命遭到了时任战列巡洋舰中队(后来的战列巡洋舰舰队)指挥官的贝蒂的强烈反对,因为没有咨询他的意见,但却受到了丘吉尔和费舍尔的支持。人们普遍认为费舍尔和贝蒂都不喜欢对方。早在1912年,就有观察家看到,贝蒂不喜欢费舍尔,而反之,费舍尔也不喜欢贝蒂。据推测,他们之间的互相反感是因为在1912年的某次谈话中,当费舍尔对贝蒂表示赞誉时,后者的回答是:“真的吗?我没听过这号人啊。”
1912年7月30日,费舍尔担任皇家石油和燃料油委员会主席时,设想皇家海军的庞大舰队,尤其是战列巡洋舰,将通过长期保持在航并在海上加油的方式来维护制海权。他的观点是,在港口之间将时刻有运载着数百万吨燃油的油船航行在海上,无线电台将给出每艘油船的位置,战舰要做的就是追上它们并加油。虽然这一理论在一战期间并未实现,但它是对未来的展望。在二战期间,大多数主要海军大国都在某种程度上实践了这一理论,美国海军尤其会使用大型“舰队列车”船队来支持其横跨太平洋的行动。
战前的战术条令为战列巡洋舰划定了两种主要功能:
1. 在主力舰队前方担任侦察任务,以及 2. 作为诱饵或佯攻力量,尝试引诱敌方的主力舰队(一直被假设为德国舰队)前出并与自身交战,从而将他们引向英方战列舰舰队的主炮射程。
此外,在1913年的条令中,战列巡洋舰中队将与轻型巡洋舰中队一起用于侦察敌方的海岸线、支援封锁部队或巡逻的装甲巡洋舰,并在主力舰队在海上时作为封锁舰队和主力舰队之间的支援力量,或在执行监视敌方舰队的任务时支援海上的巡洋舰部队。
尽管与同时期的现代战列舰相比,战列巡洋舰的装甲防护水平要显著更弱,但重火力仍意味着,一旦主力舰队与敌舰交战,战列巡洋舰将不可避免地在战列线上占据一席之地。而在这一角色中,战列巡洋舰将作为主力舰队的快速分队有效地发挥作用,尤其是位于侧翼时。
在一战的最初几年里,尤其是前六个月,战列巡洋舰被用于各种不同的角色,包括一些并不在1913年条令范围内的任务。尽管如此,战列巡洋舰所担负的许多职责都受到争议,并有一些人质疑其中的部分职能本可以由更小的巡洋舰或老式战列舰来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