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LeSoleil 于 2022-12-26 17:06 编辑
说新也不算很新,这个档案出来一年多了,迟迟不见人讨论。出处是warship1论坛上Mattzo的贴子,The adoption of vertical armour in 1930s Royal Navy battleships中所引用的档案。
ADM/SC/528 Folio 13
Goodall 先生于 1933 年 10 月 6 日星期五访问了 110 WBE3号房间,并讨论了新主力舰的水下保护和舷侧装甲布置。
与会者考虑了内置倾斜装甲带的布置方法。已经针对一艘 560 英尺长 x 106 英尺宽 x 29 英尺吃水的船计算了该布局的稳定性,发现在标准条件下可以提供 7.4 英尺的完好状态初稳性高(GM),而在船壳大破、仅考虑102英尺装甲侧舷宽度时能提供1.4 英尺的初稳性高。【注:意思是装甲带外4英尺宽度的外船壳都打烂进水了。】
提出这种布局是为了在纳尔逊级的侧舷防御空间内将倾斜装甲带和泄压布置【注:当时RN认为高强度的倾斜装甲会把冲击波沿着倾斜角度导向舷外】与新发展出的“三明治”型防御结构结合起来。在装甲盒的末端安置这种布局会很困难,而且在某些地方,装甲只能安装在舷外。倾斜的液舱也倾向于将防护舱壁往船的内侧挤压,而不是必要的其他方向。
与会者讨论了侧舷装甲的另一种布局。
相对的优点和缺点是:
倾斜装甲带能够给防雷系统的外侧空舱泄压,并且由于倾斜布置,可以比垂直装甲带薄上约 1 英寸。但是第一个优点是可疑的,因为最近的模型实验表明为此类结构提供泄压布置并没有什么作用。
倾斜带的缺点是难以在船型不适合的装甲盒底部和末端附近进行布置。水线处的船舷会变“软”,给入坞和靠泊带来困难。在装甲外侧再安装结构框架又很麻烦。【注:因为入坞和靠泊往往是靠拖船顶着战舰船体移动的,所以船舷必须具有一定强度。美国的内置主装就是安装了麻烦的外部结构。】而且必须提供一个很大的完好状态GM值,以便在水线被打烂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与会者考虑了取消下部装甲带的可能性,并提出了以下理由:
薄装甲带对直接命中没有任何价值,同等重量最好的布置选项是把主装甲带加深。
对抗鱼雷攻击时,这种薄的下装甲带是危险的,因为它可能会(被冲击波推动)崩进船内侧。它的支撑结构必须是厚重的,而这也会增加(被冲击波推动)崩穿内侧的风险。
因此决定提交两个方案,一个是宽106英尺,高18英尺的 13 寸内置倾斜装甲加6 英尺高的3寸下装甲带的方案,另一个是宽102英尺,高19.5英尺的14 寸的垂直装甲带方案。第二种情况下的装甲带较重,但装甲甲板的重量和船体重量会有所减轻。
(DNC 于1933年10月6日决定选择垂直装甲的方案)
示意图如下: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