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总结 单从融合战列巡洋舰的高速性与战列舰的良好装甲防御的高速战列舰而言,显然QE级并不是成功的设计,既没有足够的航速,也在装甲防御上有所妥协,而造价与铁公爵级相比也有不小的提升。如果QE级能修改为战列巡洋舰的舰型增加长宽比,也许能解决航速问题,虽然这或许意味着更大的排水量和更高的造价。由于QE级实际上并不能兼顾战列巡洋舰的任务,在1912和1913两年的计划中,英国海军没有建造新的战列巡洋舰,导致英德双方战列巡洋舰的数量差距迅速缩小,迫使费舍尔在战时增设急造战巡计划。 不过,QE级通常被认为是无畏舰时代高速战列舰的开端,日本海军借鉴QE级设计的长门级,就同时实现了26节的航速和同期日本战列舰的装甲防御,还装备了更大口径的41厘米主炮。而英国海军在后续的胡德号上也许真正同时实现了优秀的装甲防御和最高级别的航速,但排水量已经超过4万吨,而主炮火力与R级相当。直到1930年后动力技术的飞跃进步,使得制造更大功率而足够紧凑、轻便的动力装置成为可能,从而在不提升动力系统占用空间重量的条件下可以大幅提高航速,新造战列舰的航速才普遍提升到27节以上。 尽管QE级远远不是完美的设计,它们都能及时建成并赶在日德兰海战前服役,它们搭载的15英寸巨炮在日德兰海战中表现出优秀的精准度和巨大的破坏力;而尽管航速没有达到指标,它们相对其他慢速无畏舰较快的航速,以及相比R级更低的重心,使得它们在英国海军预算有限的限制下能得到比R级更完善的现代化改造,在新型战列舰建成之前实际上是英国海军的核心主力,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参加了非常多的战役。与其充满缺陷的性能相比,QE级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为英国海军做出的贡献则是不可否定的。 后半部分的注释: [9]方形系数精确到三位小数,不计海水密度;巴勒姆号的数据参考[A][C],舰宽根据[A]所述,实际建成比设计值略多,吃水按照[A]给出的平均32ft6in换算精确到两位小数;金刚号、长门号的数据引用《图解旧日本帝国海军战列舰史》;兴登堡号的数据参考《The Kaiser’sBattlefleet German Capital Ships 1870-1918》(A.Dodson)和《German Battlecruisers of World War One》(G.Staff),注意兴登堡号的航速测试是在浅水环境,估计在深水能达到27.5节,公试排水量取满载值。 [10]这里,对于参考资料[C][D]的记述有矛盾,[C]认为伊丽莎白女王号在1915年拆除了舰艉4门副炮并增设6英寸甲板炮,[D]则将时期记为1915-16年期间;[C]认为1917-18年这些甲板炮被替换为防空炮,而[D]记载是在1916年就都移除了甲板炮。 [11]巴勒姆号的动力系统重量引用[C],最大出力引用[D]的(应该是接收)海试数据;铁公爵号的动力系统重量引用[B](设计值,与实际有偏差),最大出力引用[A]1913年的海试;玛丽女王号的动力系统重量引用《Battlecruisers》(J.Roberts),不包括机械师储备(Engineer’s Stores),最大出力引用[A]海试中的最大值;兴登堡号的动力重量数据引用[E]。 [12]根据图纸测量估算,存在误差。 [13]QE的动力舱尺寸参考[A],由英制换算精确到一位小数,蒸汽压力取自[D],由235psi换算得;铁公爵级和狮的数据取自[A];德弗林格尔号的数据引用《German Battlecruisers of World War One》(G.Staff),蒸汽压力数值与QE一致,但为生成压力,可能与工作压力有偏差,受热面积由12,270平方米换算得到,舱段长度测算得到。 [14]数据取自[C],原文续航距离单位为miles,根据计算推测应为海里(nautical miles)更加贴近。 [15]参考J.Roberts,《Battlecruisers》。 [16]截取自ProfileMorskie 5《Brytyjskie Pancernik HMS Warspite》,根据25节75000shp推测为设计数据,具体出处不明。此处续航距离为推算得到,取载油量3,400英吨,这里按照参考资料[A],3500吨是设计方案,3400吨为实际的燃油最大载量。 [17]按照参考资料[F],一台燃油发电机的功率为450kw,这可能有误;此处按照TheDreadnought Project上QE条目的记述为准。 [18]更精确地,为每炮110发炮弹加上6发榴霰弹(Shrapnel Rounds)。参考The Dreadnought Project的QE条目。 [19]引用自TheDreadnought Project, Queen Elizabeth Class Battleship (1913)。注意这里合计的电力需求明显大于供应值,可能是对于供电估计有所保守,也有可能确实不能同时满足全部电力需求。 [20]详见Navweaps上的英国15英寸42倍径MarkI条目。此处对于埃尔斯维克样炮的问题,在《Naval Weapons of World War One》(N.Friedman)中记述不同,为锻造失败。 [21]详见《NavalWeapons of World War One》(N.Friedman)。 [22]参考《NavalWeapons of World War One》(N.Friedman)和Navweaps;膛压由19.5英吨每平方英寸换算得。 [23]在一战后为了进一步增加杀伤效果,将混合比例调整为70/30。详见Navweaps。 [24]参考Navweaps,此处射表的炮口初速为732m/s。 [25]详见Navweaps中英国15英寸42倍径MKI炮的条目。 [26]参考Navweaps,Britain 6"/45 (15.2 cm) BL Mark XII and Mark XX。 [27]参考TheDreadnought Project, Queen Elizabeth Class Battleship (1913)。 [28]详见TheDreadnought Project, Queen Elizabeth Class Battleship (1913)。 [29]基于参考资料[C]横剖面的注释。在参考资料[E]的表中,QE级中甲板包括穹甲部分的厚度为1.25英寸。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