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战前美国航母的战术
在让飞机在舰船上起降上面,美国人是最早的。1910年11月14日,美国人尤金·伊利(Eugene Burton Ely)驾驶飞机从伯明翰号侦察巡洋舰(CS-2)船首铺设的木质甲板上起飞;1911年1月18日,伊利又驾驶飞机在宾夕法尼亚号装甲巡洋舰(ACR-4)完成首次着舰。但直到1920年美国人才把他们的一艘运煤船开始进行改造,并于1922年建成了自己的第一艘航母,兰利号(CV-1)。
1922年签订的《华盛顿海军条约》,对航母这种新型的军舰进行了一定限制,但条约允许主力舰改造成航母,为之后航母的大型化埋下伏笔。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选择把在建的战列巡洋舰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改造成航母,并于1927年服役。而随着之后两次伦敦海军条约对航母的进一步限制,美军也将会根据演习的结论不断调整航母的设计。
从1923年起,美国海军的年度集结演习被正式地称为“舰队问题”(Fleet Problem)。在第九次舰队问题演习之前,美国在役的航母只有兰利号。兰利号在第二次舰队问题演习的时候就已参与其中,但由于其性能限制,更多只能承担观测者的存在,无法扮演负责进攻任务或独立作战的角色。
第九次舰队问题演习(以下简称“舰问九”)中,黑方舰队的萨拉托加号(CV-3)成功突袭了目标。这使得不少像约瑟夫·M·里夫斯(Joseph M. Reeves)、福雷斯特·谢尔曼(Forrest P. Sherman)等美军高级军官开始认识到航母的进攻作用,并提出加强对航母的掩护力量、建立航母特混舰队。
而从1930年到1933年的舰队问题演习当中,航母开始承担更多的任务,如对航母的攻击(“舰问十”和“舰问十一”)、防守战列舰的推进式进攻(“舰问十二”)、攻击陆基机场(第4次联合大演习)等。这些演习暴露了航母的脆弱性,但依然体现航母的巨大作用。其中,哈里·E·亚纳尔(Harry E. Yarnell)在第4次联合大演习中率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两艘航母奇袭了珍珠港,并提议美国海军应当在太平洋上部署6到8艘航母以对付日本海军。这之后,以航母为核心的特混舰队开始半永久化和行政化。
随后,在1937年5月的第18次舰队问题演习中,美军模拟了两栖作战,舰队指挥官选择把航母限制在主力舰附近,以对战列舰和登陆部队等进行支援;在这种限制之下,航母在模拟作战中遭到巨大损失。对航空兵来说,此次演习中最大的错误就是限制了航母的机动性;当然在二战中美军依然会面临这个问题。而在1938年的第19次舰队问题演习中,美军航母实现了自由作战,其中萨拉托加号在3月末突袭了珍珠港;随后在4月末,列克星敦号、萨拉托加号和突击者号(CV-4)空袭了马尔岛(Mare Island),有评论认为,这些袭击为1944至1945年美军快速航母特混舰队的使用提供了范本。
新服役的约克城号(CV-5)和企业号(CV-6)终于赶上了第20次舰队问题演习,虽然萨拉托加号并未参加本次演习,但美军还是实现了多艘航母在同一支舰队当中,不过由于任务繁多,航母指挥官往往需要把航母分兵。第20次舰队问题演习暴露了美军战斗机数量的不足,并提出需要提升战斗机的比例,至少从72架中的18架提升,但要真正实现这一点至少要到1942年中期之后。
由于当时美军航母数量的限制及执行多种任务的需要,美军在使用航母时,更多地是以单艘航母为核心,辅以巡洋舰、驱逐舰等护卫而组成“单航母特混舰队”;“多航母特混舰队”的操练很少。此外,在二战前,美国海军依然以战列舰为核心,即使到了1940年的第21次舰队问题演习,美军尚未真正形成航母特混舰队的独立作战,舰队指挥官依然希望航母能够在老式战列舰的防空炮保护范围之内,却忽略了航速的影响。虽然美国人意识到航母的作用并将其单独建制,但总体上依然落后了他们在太平洋对岸的对手日本人一步。美国人并不知道,第4次联合大演习中航母攻击瓦胡岛的一幕将会在1941年年末再度上演;他们也不知道,对面的日本人已经可以把多艘航母集中使用并协调好大规模机群的攻击了。
二、从珍珠港事件到珊瑚海海战——太平洋战争初期美国航母战术的摸索
1941年12月7日,日军以六艘航母为核心而组成机动部队发动了对珍珠港的攻击,美军战列舰损失惨重。美国历史学家伦德斯特罗姆(John B. Lundstrom)认为,这是一场航母的大革命,其在当时的意义堪比后来的原子弹。此言非虚。在当时有航母的国家中,只有日本才会把六艘航母同时编为一队发动大机队的攻击,其他国家更多是以一艘或两艘航母作为核心执行任务,甚至是给战列舰打下手。但美国人可以说对日本人一无所知。不过幸运的是,美国人的航母并不在珍珠港内,躲过一劫。在失败的威克岛救援后,尼米兹上任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另一方面,日军在西南太平洋势如破竹。
由于美军老式战列舰的巨大损失,当时尼米兹的底牌最主要还是航母特混舰队。他选择让航母主动出击,“打了就跑”。1942年2月初,美军以企业号和约克城号为首的两个航母特混舰队袭击了马绍尔-吉尔伯特群岛,这是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的第一次反击,哈尔西也因为这次主动出击而开始受到公众关注。
不过,在1942年3月10日的莱城-萨拉马瓦袭击战当中,在时任列克星敦号舰长弗雷德里克·谢尔曼(Frederick C. Sherman,下文所称“谢尔曼”均为此人)的说服下,两艘航母(列克星敦号和约克城号)被编为一队,这对于美国海军来说无疑是一种创新。
在美国舰队总司令欧内斯特·金上将的统筹下,太平洋舰队的企业号和大黄蜂号两艘航母在1942年4月被用至袭击东京,这就是著名的杜立特空袭。这次空袭虽然能极大鼓舞美军士气,但是由于列克星敦号已经返回珍珠港休整,这种做法导致美军在南太平洋只有约克城号一艘航母,另一方面这大大影响了大黄蜂号舰载机飞行员的训练时间。在此期间,美军得到了日军将会发动“MO作战”的信息,并决定派出列克星敦号和约克城号两艘航母前往迎战。此时高层提出由每一艘航母分别组建一个单航母特混舰队,各指派1名将军指挥,并尽量让这些航母成对作战,直到1943年10月之前,美军基本都以这种方式参加航母作战。
1942年5月7日至8日,美日双方爆发珊瑚海海战。第一天,美军击沉了祥凤号。第二天,日军击伤了美军约克城号和列克星敦号两艘航母,美军只击伤了翔鹤号一艘航母,随后美军列克星敦号因油气泄漏而引发爆炸,最终沉没。不过,美军成功阻止了日军的MO作战,还减少了日军接下来一段时间可投入战斗的航母数量,获得了战略性的胜利。这次战役美军指挥官弗莱彻(Frank Jack Fletcher)认为对方用陆基飞机专门进行远程侦察,从而把所有航母舰载机都用于攻击,并呼吁为航母增配战斗机;而航空指挥官菲奇(Aubrey Wray Fitch)认同弗莱彻的意见,同时认为日军航母舰载机也进行了侦察,他还认为相比于美军,日军的陆基和舰载飞机之间实现了更高的协同。从美军视角来看,他们在战前的舰队问题演习中所总结出来的经验是:巡逻轰炸机(从飞行艇岛陆基飞机)更善于长距离侦察;舰载水上飞机在攻击和侦察方面价值有限但依然在炮术观测中发挥作用。但实际上,日军更多使用了水上飞机进行侦察,而陆基的一式陆攻则更多执行雷击任务;至于日军的陆基和舰载飞机之间的协同问题,以小泽治三郎为首的航空派早在1940年3月便尝试了陆上攻击机和舰基航空队的协同作业并在演习中得到认可——当时小泽采用了水平轰炸以及陆攻的低空突防的协同作战,这种前所未有的战术使小泽在演习中“击沉”了对方的旗舰。
三、中途岛海战——转折点
珊瑚海海战过后,美军已经得到了情报,日军将会进攻中途岛。为此,美军迅速把约克城号修复完毕,从而能够让三艘约克城级航母一同参加即将到来的航母大战。由于哈尔西(William Frederick Halsey Jr.)在不久前因病住院,斯普鲁恩斯(Raymond A. Spruance)暂时取代了他的位置,负责指挥由企业号和大黄蜂号为核心的第16特混舰队;而弗莱彻则继续指挥约克城号为核心的第17特混舰队,弗莱彻则为本次作战的总指挥。美军虽然只有三艘航母(而日军则有四艘),但美军拥有中途岛的机场,在飞机数量上不占劣势;此外,美军还拥有情报优势。
截止到中途岛海战,美军一直在采用从和平时期就已经在使用的全甲板起飞的做法,也就是说,将全飞行大队的飞机按战斗机、俯冲轰炸机、鱼雷机的顺序密密麻麻地排在飞行甲板上,然后“以一次连续的作业”将它们放飞,但美军一贯明白这样的全大队起飞只是一种人为制造的情况,事实上截至此时,只有列克星敦号曾一次起飞多达50架飞机执行作战任务。此外客观条件也有所改变:此时的飞机在配备装甲和自封油箱后重量增加,起飞滑跑距离更长,因而也需要更多甲板空间。航母已经无法把所有攻击机合并在一波全甲板起飞中。
结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中途岛海战中美军舰载机的协作非常差,美军的优势也几乎被抵消。在企业号和大黄蜂号拙劣的航空作业下,从第16特混舰队两艘航母起飞的舰载机分崩离析。从大黄蜂号起飞的主机群向着完全错误的方向搜索,最终一无所获;VT-8强烈反对大黄蜂号飞行大队长的意见,直接脱离机队,自行按照已有情报所提示的方向进行搜索,虽然找到了日军航母,但最终全数被击落,仅一人幸存;企业号飞行大队几乎找不到目标,但大队长麦克拉斯基(Clarence Wade McClusky, Jr.)发挥主动精神,最终幸运地找到了日军航母。然而,由于战斗机飞行员出身的大队长不熟悉俯冲轰炸的流程,企业号飞行大队在进行俯冲攻击时,出现了协同问题,大多数飞机都攻击了加贺号,仅VB-6队长贝斯特(Richard Halsey Best)率其直属三机小队攻击赤城号。而从约克城号起飞的舰载机攻击群也同样找到了目标,并对苍龙号发动了攻击。由于美军舰载机飞行员的主动精神和优秀技艺,日军四艘航母中的三艘遭到攻击,失去了战斗力,并最终沉没。
日军仅存的航母飞龙号发动反攻,约克城号也因此受重创,无法继续作战;然而在约克城号遭遇日军攻击前,即使有飞行员的目击报告,斯普鲁恩斯也没有意识到第四艘航母的存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所事事。不过在这之后,斯普鲁恩斯根据最新获得的信息,马上对飞龙号发动攻击,并最终重创飞龙号并致使其沉没。而约克城号则是在被拖曳回航的过程中被潜艇伊-168击沉。美军以一艘航母沉没的代价,击沉了日军四艘航母,沉重打击了日军嚣张的气焰。
美军迫切地想从珊瑚海海战和中途岛海战中获取航母作战的经验及相关战术。已经暂时离开作战岗位的谢尔曼首先发难,弗莱彻也热烈提倡集中航母,至少成对地集中在同一个特混舰队中,由同一批舰船护卫。弗莱彻指出,航母需要实施有效的攻防,战场环境还常常要求航母本身实施侦察,只有多航母特混舰队才能提供这些行动必需的空中力量。在高级航母指挥官中,只有他强调从不同航母起飞的飞行队必须进行协同攻击,而不是菲奇和谢尔曼在珊瑚海运用的教条的“波浪式攻击”。弗莱彻希望“一次向敌人投送最大数量的飞机(尤其是战斗机)”以“饱和敌军战斗机的抵抗”,“不给对方各个击破我军攻击机的机会”。
四、瓜岛战役——新任务、新使命
(一)开局
1942年6月至7月,美军将太平洋舰队的航母进行重组,主要是人事变动和飞行队变动。受到中途岛海战的影响,曾在中途岛海战担任企业号舰长的穆雷(George D. Murray)在担任第17特混舰队司令后,首先把旗舰大黄蜂号上的两个俯冲轰炸中队合并为一个有24架SBD的中队,战斗机中队规模限制为32架F4F,鱼雷机中队限为12架TBF,多余飞机转为备用机,连大队长的TBF在内,全大队作战兵力减为69架飞机。此外他还与新任大黄蜂号舰长梅森(Charles P. Mason)制定了新的中队构成以及一系列攻击机群甲板调度方案。战斗机通常以八机小队为单位部署,使用方式如下:第一个小队用于战斗空中巡逻,第二个小队随第一波攻击机摆上飞行甲板,第三个小队与第二波攻击机群一起在机库中等候,第四个小队担任战斗空中巡逻的预备队。这些改革在提高灵活性和减少起飞时间方面成效显著,但无法解决从不同航母起飞的飞行队的协同攻击问题。不同航母起飞的不同机群有可能成为一次又一次独立的缺少支持的比较小规模的攻击波,导致无法对敌军航母造成决定的致命性伤害从而一举决定胜负。
在休整片刻后,美军高层马上定下了进攻瓜达尔卡纳尔的计划。1942年8月至1943年2月的瓜岛战役是美军在太平洋的第一次战略进攻,是多年来美军的第一次两栖登陆作战。由于当时美军的航母数量并不像后期那样那么多,美军的舰队航母除了要对抗敌军航母外,还有支援登陆作战的任务,而且还要提防可能埋伏的日军潜艇及日军的陆基航空兵,作战压力可想而知。
萨沃岛海战美军惨败,损失巨大,美军因而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而直到今天,“弗莱彻作为远征军指挥官和航母舰队指挥官,应为萨沃岛海战的失败负责”这样的论调依然存在。这里必须说明几点:一是先前提到的航母在本次战役中的职能,弗莱彻在本次战役中作为航母部队的直接指挥官,需要关注登陆队的情况、敌航母的情况、敌军陆基航空兵的情况,甚至是可能存在的敌潜艇,还有燃油的消耗情况,他需要做的不仅仅是保证登陆的顺利进行,更需要保住美军为数不多的航母——没有了航母,美军将寸步难行。二是弗莱彻并没有及时得到任何准确的信息,有关早上发现敌舰队的报告居然在傍晚时分才收到;而两栖部队的运输大幅延误的情况更是无人得知。三是萨沃岛海战是一场水面舰艇部队之间的夜战,航母无法在夜战中发挥任何作用,只能在黎明时分打击撤退的敌舰,然而前述信息的延误导致美军航母即使在当时马上调转航向进行支援,也无法赶得上对敌舰发动有效进攻。
(二)东所罗门海战
不久,日军决定发动KI作战,于是便有了8月24日的东所罗门海战。美军并未及时获得日军航母的最新动向,弗莱彻因而选择在前一天把黄蜂号派去加油,结果导致美军只能以萨拉托加号和企业号两艘航母对抗日军翔鹤号、瑞鹤号和龙骧号三艘航母。当日的作战中,美军击沉了龙骧号、击伤了翔鹤号,但由于通讯问题,美军无法获得对于敌军的准确情报;而日军则击伤了企业号,但也无法进一步扩大战果。最终日军的KI作战以失败告终。
在东所罗门海战后,弗莱彻继续反对他在8月24日奉命采用的单航母特混舰队战术,他9月24日关于航母战术的信呼吁给各航母特混舰队分配相同的任务,使它们集中在一起以便“互相支援和保护”,“除非有充分的战术理由”才可分离。而时任企业号舰长戴维斯认为,要是萨拉托加号没有跟企业号保持一定距离,那么它也很有可能跟企业号一样遭到敌军攻击;因此他提出各个航母特混舰队在面临空袭时拉开约15到20海里的间隔。弗莱彻对此强烈反对。“对于进攻的机群而言,航母间隔5海里还是20海里没什么不同,但对于防守方来说就有重大意义。如果航母保持15到20海里间隔,那就始终无法动用全部战斗机部队决定性地抗击敌军的危险,在中途岛已有先例。”戴维斯认为:“2支以上的航母舰队联合作战太难控制。”他认为,这种做法会导致通讯上的延误以及战术操作的延误和混乱,且难以通过战术指导和训练改善。弗莱彻则反驳说,根据“我军最近的经验”,1个特混舰队指挥官指挥3支航母特混舰队“几乎和指挥2支一样容易”。甚至4支舰队也能共同作战,“不会有太多困难”。“如此集中航空兵力带来的优点可抵消任何缺点而有余。”他预言“随着我们的攻势逐渐加强,未来趋势是越来越多的航母集中作战”。
东所罗门海战后,弗莱彻继续率航母舰队进行巡逻,结果8月31日早晨萨拉托加号被伊-26所发射的鱼雷命中而受伤,不得不退出战场。弗莱彻只好退出一线作战,并把航母舰队的指挥权转交给诺伊斯(Leigh Noyes)。然而9月15日,后者的旗舰黄蜂号(CV-7)被伊-19发射的鱼雷所击沉,随后,南太平洋航母就改由金凯德(Thomas C. Kinkaid)指挥了。这两次事件都体现了一个问题,为了掩护一些固定区域,航母不得不在容易遭到潜艇和陆基飞机的狭小区域内巡逻,导致巨大的风险。美国历史学家伦德斯特罗姆指出,金对每艘航母单组一个特混舰队并在每艘航母巡航时各配一群护卫舰艇的做法执迷不悟,导致可用的驱逐舰数量不足;他认为,第11特混舰队和第17特混舰队在当时各有7艘驱逐舰护卫,若把2艘航母并入一队,就能得到一个由14艘驱逐舰组成的护卫网,情况会大为好转。
(三)圣克鲁斯海战
为了提振美军在南太平洋的士气,利于接下来的作战,在10月中旬,南太平洋战区及部队司令改由哈尔西担任;他一上任就像金和尼米兹期望的那样勇猛出击。他派金凯德的第61特混舰队对付南下攻打仙人掌的一支强大的日军航母舰队。圣克鲁斯海战因此在10月26日爆发,4艘日本航母(翔鹤号、瑞鹤号、瑞凤号和隼鹰号,194架飞机)对战2艘美国航母(企业号、大黄蜂号,175架飞机)。飞鹰号只是因为出了机械故障才没能参战。金凯德是在不利的条件下投入战斗的。哈尔西没有把他的航母控置在瓜岛东南,而是鲁莽地让他们脱离友军陆基飞机支援范围,开到所罗门群岛东北面。本次海战,美军的舰载机分成了三个独立的小机群出发,最终只能击伤翔鹤号和瑞凤号;相反,日军的每一波攻击机都找到了目标,大黄蜂号也因此受到了致命的损伤,而企业号也被击伤。金凯德随后下令撤退,企业号以传奇般的表现回收了空中几乎所有飞机,并甩掉了追兵;而被放弃的大黄蜂号则被赶上的日军驱逐舰击沉。
被日方称为“南太平洋海战”的圣克鲁斯海战虽然使日军损失惨重,但还是以美军的战术失败而告终。山本相信自己全歼了美国航母舰队,扫清了反攻瓜岛的障碍。只可惜第17军没有拿下伦加机场。他相信只要重整部队,消灭伦加的残余敌机,把压倒数量的军队和物资运上瓜岛就能一举消灭守军。然而实际上,南太平洋海战其实是盟军的战略胜利。因为日方在圣克鲁斯海战中损失了99架航母舰载机和大量无可替代的老练机组;相比之下,企业号带着95架飞机(和损失的80架飞机中的大部分飞行员)幸存下来,陆战队仍然坚守着亨德森机场。如果企业号和所有舰载机到海底与大黄蜂号作伴,那此战就是彻头彻尾的灾难。
本次航母作战美军的“失利”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和某些人的不满。丢掉了大黄蜂号的梅森在1942年10月30日的报告中认同航母分开行动:“建议航母特混舰队单独行动或在合理的分开,当发现敌军时,双方可以通过平常的无线电频道进行通信,每艘航母能够进行自己的战斗机引导。相信每支分开行动的航母特混舰队比两艘甚至更多的航母所组成的一支部队更为有效。”而他的直属上司第17特混舰队司令穆雷也认同这个观点,他于10月30日的初步战斗报告中认为:在发现敌军接触时,两支航母特混舰队在一名战术指挥官下发挥最大战斗效能并保持目视接触。当两支航母特混舰队一同作战时,如果要互相协同,让其中一支特混舰队的行动与另一支的相一致,就会出现不可接受的延误。这在对抗敌军时可是最重要的因素。当两支或以上航母特混舰队在同一作战区域作战时,每个特混舰队指挥官必须要知道其他特混舰队指挥官所要执行的任务。每个特混舰队指挥官必须对自己特混舰队的战斗空中巡逻和航母舰载机大队实现直接控制。
对于航母分开行动的建议,这次海战的美军指挥官金凯德不以为然,他于11月3日针锋相对:“如果两艘航母‘合理地分开’,那么每艘航母将不得不各自派出反潜巡逻队、搜索队,攻击队被削弱的问题将频繁暴露。如果他们是一起行动,一艘航母能够执行日常飞行作业,另一艘则可以全天候派出全体舰载机队进行攻击。”而哈尔西在11月9日则提出两支航母特混舰队在近距支援时应编成一队,到空袭时再分开。另一方面,企业号的舰长哈迪逊在11月10日的报告中则认为,两艘航母近距离一起行动有不少优点。但他还是认为每艘航母都应各自拥有自身的掩护队和支援队,每艘航母以单个特混舰队或特混大队作战,相距大概5海里即可。他还认为在航母遇袭时每艘航母应拉开更长的距离,5到10海里肯定不够,而30到50海里可能过远,必须要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处理。哈尔西对此认为,两艘航母及其支援舰艇最有效的分队方法是战术上组成一支特混舰队。但是必须要考虑当前战术态势而决定具体情况。当组成一支特混舰队时,如果即将遭遇空袭,两艘航母及其各自掩护队应分开。如果要实施两侧侧翼钳形攻势进攻敌军,那么两艘航母及其各自掩护队应分开至少两倍的目视距离,通常大于50海里。
穆雷在11月12日的最终战斗报告中再次主张两支航母特混舰队分开行动:当两支或以上的特混舰队可用,我设想他们由岸上的指挥官按区域分配,大致以同一方式行动,侦察机按特殊区域分派,潜艇前往巡逻点,水上部队到一定的地理位置。在过去的数月的行动中,为对两支航母特混舰队的协调行动而展开训练即每支部队分开行动,但在一个战术指挥官指挥下隔开5至10海里协作行动。这种训练已达到了一种延误两支特混舰队行动的程度,即发现一个目标是一支特混舰队而不是两支在目视接触范围内的舰队。
在这一时期,单航母特混舰队的战术依然占据上风,持有这种观点的航母指挥官固执地认为,多艘航母共同作战会出现延误,尤其是在战斗空中巡逻和战斗机引导方面,从而导致无法抵御敌机进攻,进而导致航母的损失。
(四)太平洋上只有一艘企业号的时候——瓜岛海战
日军再次大肆派遣水面打击舰队炮击机场、进攻瓜岛,哈尔西不得不派出舰队进行防御。11月12日夜13日晨,第一次瓜岛海战爆发,美军以巨大的舰船损失和人员伤亡重伤了比睿号战列舰,守住了瓜岛;当日早上,比睿号被来自瓜岛的飞机击沉。然而,在瓜岛水域仍处于激战之中的时候,金凯德的第16特混舰队尚未进入支援瓜岛的距离,无法对正在向瓜岛进发的日军炮击舰队和运输舰队进行攻击。14日早上,日军舰队在完成炮击后撤退,但企业号终于开始行动,金凯德把所有的飞机都进行搜索和攻击,并命令它们完成攻击后在瓜岛的亨德森机场降落,而企业号则后撤;美军飞机重创了日军炮击舰队,并将日军运输舰队几乎一扫而光。不过,瓜岛的危机尚未解除,因为日军的又一支炮击舰队将再次进军瓜岛。在14日夜15日晨,威利斯·李(Willis A. Lee, Jr.)在水面战斗中率领2艘战列舰和4艘驱逐舰击沉了雾岛号战列舰,取得一场大胜,阻止了日军又一次炮击机场的意图,这才使得瓜岛转危为安。针对金凯德的舰队未能阻止日军在14日凌晨日军炮击,伦德斯特罗姆认为,哈尔西应该要更具体地向金凯德指明后者要去哪里;而金凯德似乎是故意让舰队布置得过于偏南,由于圣克鲁斯海战的损失,这时候他当然有理由要更加谨慎。
金凯德在瓜岛海战期间把负伤的企业号留在后方,处在陆基飞机的保护下,等待敌人送上门来。企业号把自己的飞机送到陆上基地(亨德森机场),自身则在受到任何反击前及时撤离。金凯德夸口说:“这一次,对航母飞行大队的利用比以前任何时候有效。”他认为11月的作战可以作为航母在敌空中搜索网下狭窄水域作战的典范。哈尔西并没有明确反对金凯德的观点,他认为让敌航母进入我军岸基航空兵范围内而我军航母则留作后备伺机出击的做法有明显价值,可以想象未来在该地区的航母作战也会按照类似的做法进行。然而,哈尔西最终还是让新来南太平洋战区的航空兵指挥官谢尔曼顶替了金凯德的航母指挥官位置,让后者改任为以巡洋舰为核心的第67特混舰队的指挥官。而谢尔曼在11月20日去圣埃斯皮里图拜访了自己的老上级、当时担任南太平洋航空部队司令的菲奇,意外地听后者“相当坦率地批评了金凯德对特混舰队的指挥”;其中谈到瓜达尔卡纳尔海战时,菲奇不赞成金凯德把企业号的飞机送到仙人掌的决定,“机场已经很拥挤,没法有效运用他们”。太舰总也不能完全原谅金凯德在11月14日将企业号后撤的保守做法。在1943年2月18日的总结报告中,斯普鲁恩斯指出金凯德本可留在离瓜岛到更近的地方,并且至少回收企业号飞行大队的一部分,然后在华盛顿号和他自己的重巡洋舰支援下消灭敌军负伤和落伍的船只。
从当时美军高级指挥官对金凯德做法的评论可以看到,哪怕战局再艰难,哪怕太平洋上只有一艘航母——负伤的企业号,他们依然不愿意让航母舰载机上岸,而是希望让航母舰载机留在航母上、让航母充分发挥其机动性优势。这与日本人1943年把大量航母舰载机上岸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不过,美军太平洋只有一艘企业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萨拉托加号于1942年11月10日离开了珍珠港,经过斐济于12月5日到达努美阿。也就是说,太平洋前线只有一艘航母的时间只有不到两个月。因此在随后的伦内尔岛海战中,我们可以看到企业号在前线负责CAP,而萨拉托加号则在偏后方待命的情况。而进入1943年,埃塞克斯级航母以及独立级轻型航母的陆续服役将使得美国航母的短缺不复存在。
在1943年3月15日的《机密信息公报第3期——所罗门群岛作战战斗经验,1942年10月》中,有一则《航母特混舰队可能使用条令》,该条令提出:(1)理想航母特混舰队包括2艘航母在(敌)攻击临近前集中并在(敌)攻击撤退后恢复集中。当(敌)空袭临近,航母及其所属重型单位和驱逐舰应尽快分开至少25到30海里的距离并相互独立作战。(2)航母特混舰队不应在一名战术指挥官下在近距离一同作战。它们应分开至少50到100海里且其作战的协调应由在岸上的战术指挥官负责。如果分开较小,联合支援反而会导致一同暴露。(3)在作战区域内的多个航母特混舰队之间及航母特混舰队和其他舰队(岸基航空兵、水面舰艇和潜艇)的协调必须集中在岸上的一名最高战术指挥官上。针对于护航舰艇,该条例提出每艘航母应配备10到12艘驱逐舰、3艘重巡洋舰或10到12艘驱逐舰、1艘新式战列舰和2艘防空巡洋舰。依旧崇尚单航母特混舰队的战术条令对于像谢尔曼这样热衷于多航母特混舰队的航母指挥官来说显然是不能接受的,美国航母战术的争论将会继续。
五、1943年——美国航母战术的争论与形成
1942年9月,弗莱彻根据“过去9个月”“运用1-3个航母特混舰队对抗日本海空力量”的经验,把自己的航母战术理念编纂成文交给尼米兹。截至此时,他“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教训和新的想法”。当然,他指挥航母作战的经验已经无人能及。渴望将航母战术标准化的尼米兹把弗莱彻的分析转发给哈尔西以征求意见。哈尔西在10月9日的回复中同意弗莱彻的大部分观点,尤其赞成司令部在瓜岛附近一次次保守地使用航母将其置于险地的看法。12月9日,尼米兹将弗莱彻的信,哈尔西的回复和10月26日圣克鲁斯海战的行动报告摘要转发给所有太平洋舰队航空兵指挥官、特混舰队司令、航母舰长等,包括曾指挥航母参战的诺伊斯、米切尔(曾任大黄蜂号舰长)和巴克马斯特(曾任约克城号舰长)。“这些文件依据航母特混舰队的最新经验,针对航母运用的许多特点提出了评论和意见,以及有关的建议。”“必须尽快将获得的经验教训应用到今后此类作战中,而且必须采取措施来尽量改善物质条件。”“当前我军损失导致航母暂停活动”,正是使有关航母战术的“思想成型的合适时机”。
太平洋舰队航空部队司令陶尔斯在1943年4月对大量答复进行了汇总。陶尔斯指出:航母不应维持在某一固定的海域,而是应该主动出击,“打了就跑”;应尽快建成前线机场以供陆基飞机起降,从而解放航母去执行其他任务;巡逻机和陆基轰炸机应承担侦察任务,从而能够让航母能够集中最大兵力进行攻击。而弗莱彻和哈尔西认为应围绕航母而不是战列舰来编制舰队。
最有争议的问题当然还是多航母特混舰队。在这个问题上大家莫衷一是,集中派和分散派大致是一半对一半。哈尔西、弗莱彻、穆雷、金凯德、梅森、谢尔曼和哈迪逊(曾任企业号舰长)表示航母应协同使用。但实际上,哈尔西仍然抱着旧理论不放,认为集中航母的做法“充满严重危险”,而且与战前的作战条令相抵触。在1942年春他曾作出妥协,把16特舰组织为他后来所谓的“理想航母特混舰队”,即“将2艘航母在战术上集中至空袭将至时为止,并在袭击者后退后立即重新集中”。哈尔西还告诫说:“多个航母特混舰队(即2艘航母)作战时通常不应该互相靠近;通用的经验法则是各舰队始终保持至少两倍于目视距离的间隔。”相反,弗莱彻则一如既往地建议把航母特混舰队集中起来以便“相互支援和保护”。他先于大多数航空专业人员认识到雷达的作用和战斗机数量的增加将使以往对于集中航母的担忧而显得多余。另一方面,谢尔曼是将多艘航母并为一队的战法的最大倡导者,他认为在同一批护卫舰艇的保护圈内可以集中多达4艘航母。“如果我军在海上分散,敌人就可集中攻击孤立部队,将我军各个击破”。他还呼吁组建“多少有永久性质的”多航母特混舰队,让二三艘航母在一起训练。“临上阵时才把两个单航母特混舰队拼在一起是不够的。如果它们一直在一起训练和演习,练到能自然而然地进行团队合作,那么它们作为一个团队的作战效率会高很多。”米切尔、拉姆齐(曾任萨拉托加号舰长)、巴克马斯特(曾任约克城号舰长)、诺伊斯、戴维斯和博根(曾接替拉姆塞任萨拉托加号舰长)则认为若护航舰艇足够,每艘航母都应有独自的护航舰艇。陶尔斯认为目前每艘航母各自配备独立的掩护队是可取的,不过他预期未来两到三艘航母会被编为一队,且辅助航母必须以一个分队(当时编制数量为三艘)来使用。
作为哈尔西手下的资深航母特混舰队司令,谢尔曼已经利用1943年初开始的“间歇期”,试验了在同一批舰船护卫下运作多艘航母。他的目标是制定标准化的作战条令,使不同的航母能迅速整合为强大的特混舰队。
1943年5月,谢尔曼带着企业号回到珍珠港,在那里“继续研究多航母群的必要编成和战术”。他的研究恰逢其时,因为新造的埃塞克斯号不久就开到,其姐妹舰约克城号(CV-10)和列克星敦号(CV-16)也接踵而至。在同一时期,3艘用轻巡洋舰船体改造而成的独立级轻型航母——独立号(CVL-22)、贝洛森林号(CVL-24)和普林斯顿号(CVL-23)也抵达了珍珠港。谢尔曼充分展示了他的战术理念的正确性,证明弗莱彻对多航母特混舰队的信念非常合理。1943年6月10日下发的美国太平洋舰队最新战术指令和作战条令(PAC-10)要求各特混大队将航母集中在同一批护卫舰船的保护下,并批评了单航母特混舰队的旧思维。在航母作战方面,条令着重强调了战术灵活性,硬性要求只有一条,那就是在遭到敌方空袭时要集中航母和护航舰队。多航母特混舰队战术的必要性“随着航母数量的增加及其速度的下降(这是由于航母数量空前庞大)……而与日俱增,在大舰队作战时,集中编组必不可少”。关于快速航母的进攻作战,该条令只是提出“航母舰载机大队空战进攻作战的条令和战术要求详见航空类文件”。“本文不提供这方面的具体计划方案,因为这样的作战行动通常都是接到空中搜索报告后突然发起,战场指挥官在下令进攻并选定目标时也会受到时间和环境的限制。”
在埃塞克斯号到达珍珠港后,谢尔曼在1943年7月9日至12日以埃塞克斯号为旗舰,与企业号一同操练。但是他并没有亲自指挥多艘航母进行战术试验性战役,很快他又回到了南太平洋指挥以萨拉托加号为核心的航母特混舰队。1943年8月31日空袭南鸟岛的行动(埃塞克斯、约克城和独立共3艘航母参战)和9月18日空袭吉尔伯特群岛的行动(列克星敦、普林斯顿和贝洛森林共3艘航母参战)是由波纳尔(Charles Alan Pownall)完成的。在上述两次作战中,波纳尔均认为在敌军空袭时如此集中船只提供了最好的互相支援,航母也可能在控制下灵活地一同运作。此外,他提出针对敌军夜间鱼雷攻击机的攻击,每艘(大型)航母需要配备4架夜间战斗机。他还提出,针对于由一艘大型航母和两艘轻型航母为主的航母特混舰队,两艘轻型航母的舰载机组成应根据作战具体情况而决定;如果要进行攻击作战,一艘轻型航母配备36架俯冲轰炸机(原文如此,联系下文疑为战斗机),另一艘则配备12架战斗机和18架鱼雷攻击机,从而使得第一艘轻型航母提供战斗空中巡逻并为同行航母提供必要的战斗机,第二艘轻型航母则可提供有护航的打击队。他认为,随着在夜间使用飞机越来越频繁,每艘航母需要有夜间拦截舰载机和经过训练的夜间舰载机飞行员,把有适合装备的F6F编到日常的战斗机中队中是一个选择,另一个选择就是让TBF装备飞机拦截雷达以对抗敌军侦察机及进行夜间鱼雷攻击。随后,蒙哥马利(Alfred Eugene Montgomery)在10月5日至6日对威克岛进行大规模袭击,这一次动用了3艘大型航母(埃塞克斯、约克城和列克星敦)、3艘轻型航母(考彭斯、独立和贝洛森林)、3艘重巡洋舰、4艘轻巡洋舰、4艘驱逐舰和2艘舰队油轮。这些航母载有327架飞机,是截至此时美国航母舰载机最大规模的集中应用。蒙哥马利操练了这些航母的多种组合:1个六航母群,2个3三航母群,3个双航母群。在实际空袭时,独立号和贝洛森林号组成1个独立的特混大队掩护岸轰部队。按照达克沃思的说法:“我们在1943年夏秋季做的就是应用在(1942年)已经得到验证的战术经验。”至于南鸟岛和威克岛,“在袭击这些岛屿时使用的编组和战术在我18个月后重新出海时几乎一点没变”。
最终形成的太平洋舰队新的快速航母特混舰队下辖4个以上的独立航母特混大队(理想情况下包括2艘大型航母和1艘轻型航母),这些特混大队可以根据任务需要独立作战。这种安排既满足了在1支舰队中集中足够空中力量的需要,又提供了分散派所期望的战术灵活性。
六、中太平洋——把新战术应用到实战中
(一)第一次大规模应用——电流行动
在1943年11月20日开始的“电流(Galvanic)行动”(攻占吉尔伯特群岛的马金和塔拉瓦)当中,波纳尔的第50特混舰队分成4个特混大队,共有6艘大型航母和5艘轻型航母(684架飞机),“这是快速航母特混舰队的第一次运用,此后它将一直活跃到战争结束”。此外,还有8艘搭载飞机(包括44架准备进驻塔拉瓦的F6F地狱猫)的护航航母为电流行动的登陆部队提供近距空中支援。
然而,斯普鲁恩斯和特纳要求把这些航母“留在目标滩头附近”,这样的要求使得陶尔斯和他手下的航空军官暴跳如雷,认为这样使用航空力量简直是匪夷所思。第50特混舰队不仅失去了摧毁马绍尔群岛中所有航空基地的自由,还不得不部署在登陆部队附近有限的防区内。克拉克·雷诺兹(Clark G. Reynolds)认为这“就和活靶子没什么两样”。最终尼米兹作出妥协,允许波纳尔在登陆前打击马绍尔群岛中最近的几个基地,此后第50特混舰队必须在“防区巡航”。
在登陆的第一天,独立号轻型航母就被一式陆攻投下的鱼雷击伤,于是陶尔斯“怒斥了斯普鲁恩斯将航母束缚在近海的战术”,敦促后者“修改把3个航母特混大队的行动限制在塔拉瓦和米利之间狭小区域的命令”。他认为后者应允许航母“打击马绍尔群岛的航空基地,而不是停留在极有可能被潜艇和飞机(特别是黄昏时分的机载鱼雷攻击)重创的防守位置”。11月21日,尼米兹指示斯普鲁恩斯给波纳尔的航母提供“与其任务相一致的更大行动自由”。11月24日,利斯康姆湾号护航航母(CVE-56)被潜艇伊-175击沉。登陆部队虽然已经按时完成了任务,但还是被指责速度不够快,而陶尔斯也明显对美军航母的作为感到不满。克拉克·雷诺兹表示,第二艘航母的损失清楚地凸显了航母在狭窄水域的脆弱性;但他也坦言,护航航母别无选择,只能留在海滩旁,这是由它们缓慢的航速和专司支援的任务特性决定的。
随后,12月4日第50特混舰队在攻击夸贾林时,列克星敦号航母被一式陆攻击伤。受本次作战影响,埃塞克斯号舰长针对航母的联合作战,认为:在本次作战中,距离15海里的两个特混大队联合作战基本没有达到效果;但是如果距离过近,又有通信干扰、全部航母更可能被敌军一次发现等问题。他提出,本次作战两个特混大队应独立运作,距离至少60-70海里。第50.3特混大队指挥官蒙哥马利对此认为:两个航母特混大队的战术关系需要根据实际面对的运作和作战来决定。本次作战中两个特混大队之前并未联合作战,最终作战计划无法提前让相关运作成为必要。在日间,联合作战在战斗空中巡逻的优势非常明显。如果两个特混大队完全分离,那么其中一个将会完全没有遭遇敌对行为;而被发现的另一个则将会遭到更严重的敌对打击。使用本作战计划,敌军将会进行分开攻击。如果选择分开两个特混大队,则要(彻底)完成分离。第50特混舰队指挥官波纳尔提出,在攻击日下午,在缺少炮击支援下,航母特混大队在下午就应拉开距离并进行规避机动,除非:攻击已完全摧毁敌军飞机,在空袭后水面舰队对小型飞机场的炮击已经让机场无法使用,航母特混舰队得到岸基飞机支援,日落后有云层掩护或进入漆黑状态。他还认为:在这一时期的作战中,合适的支援航母的舰艇十分必要;驱逐舰需要从6艘增加至10艘,防空巡洋舰极为有用。对抗夜间鱼雷攻击时支援舰艇的做法和火力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教导;这些内容包括开火最佳距离、5英寸炮可射击区域等。针对列克星敦号遇袭并受损一事,他认为,炮火和规避机动无法合适地防御有决心的和有协作的夜间攻击,因而需要额外的防护。并提出搭载可以执行夜间拦截的夜间战斗机的航母可以提供额外的防护:一是避免我军被敌军搜索或侦测机接触;二是在敌机接近进入火炮距离前将其驱逐;三是击落敌攻击机。
陶尔斯认为航母应该充分发挥其机动性,先发制人攻击敌航空基地,而不应束缚在登陆场附近;但此时的斯普鲁恩斯显然跟1942年美军的想法一样,仅仅是把航母当成是保护登陆部队的工具。由于美军航母舰队频繁遭到折损,波纳尔在本次过后就返回珍珠港,接替了升任太平洋舰队和战区副总司令的陶尔斯的位置,改任太平洋舰队航空部队司令,退出了一线战斗。
(二)进入1944年
1944年1月初,米切尔(Marc A. Mitscher)接替波纳尔担任第3航母分队司令(Commander, Carrier Division 3),这个职位表面上只是一个少将军衔的行政职位;但在随后的作战当中,他担任第58特混舰队指挥官,实际上掌握了快速航母特混舰队的指挥权。而在1944年3月,他晋升为中将,成为了快速航母特混舰队司令(Commander, Fast Carrier Task Forces)。此时美军在当年2月1日也发布了《美国海军现行战术命令》(USF-10A),这实质上是由PAC-10修改而来,条令规定,航空母舰仍要以多航母编队的形式“战术集中”,同时战术指挥官拥有极大的自由度。
1月31日,美军开始进攻马绍尔群岛的夸贾林环礁,代号“燧发枪(Flintlock)行动”;第58特混舰队(58.1:企业、约克城、贝洛森林,58.2:埃塞克斯、无畏、卡伯特,58.3:邦克山、蒙特雷、考彭斯,58.4:萨拉托加、普林斯顿、兰利)合计6艘航母和6艘轻型航母则是主动出击,自1月29日开始就对马绍尔群岛的敌军设施发动轰炸,一直持续到2月12日。2月17日,美军进攻马绍尔群岛的埃尼威托克,代号“法警(Catchpole)行动”;而第58特混舰队属下的第58.1、58.2和58.3三个特混大队合计5艘航母和4艘轻型航母则是继续向前进发,在2月16日至17日空袭了特鲁克,代号“冰雹(Hailstone)行动”,这次行动美军击毁约300架飞机、击沉击伤22艘舰艇,击沉30艘船只,对日本政府和大本营造成极大冲击;2月22日,第58.2(埃塞克斯、约克城、贝洛森林)和58.3(邦克山、蒙特雷、考彭斯)两个特混大队合计3艘航母和3艘轻型航母则是对马里亚纳群岛进行了空袭,重创一航舰。克拉克·雷诺兹认为第58特混舰队的特鲁克-马里亚纳空袭作战是海空战史上的一次革命,一旦快速航母得到了“充分机动的自由”,它们就能够摧毁敌人的航空力量并挫败其舰队,使其无法前来阻止两栖登陆。第58特混舰队的胜利源于突然性、合理的目标选择、武器装备优势、良好的时机,“以及兼具质量和数量优势的飞行员和飞机”。
3月30日至4月1日,第58特混舰队属下的第58.1(企业、贝洛森林、考彭斯)、58.2(邦克山、大黄蜂、蒙特雷、卡伯特)和58.3(约克城、列克星敦、普林斯顿、兰利)三个特混大队合计5艘航母6艘轻型航母对帕劳、雅浦、乌利希、沃莱艾等地发动空袭,代号为“亵渎一号(Desecrate 1) ”。武藏号为此从帕劳撤退,结果遭到潜艇伏击而被击伤;而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古贺峰一大将则是在搭乘大艇前往达沃途中遭遇低气压,下落不明,日军称之为“海军乙事件”。
4月22日开始,美军开始登陆新几内亚的霍兰迪亚和艾塔佩,第58特混舰队属下的第58.1(大黄蜂、贝洛森林、考彭斯、巴丹)、58.2(邦克山、约克城、蒙特雷、卡伯特)和58.3(企业、列克星敦、普林斯顿、兰利)三个特混大队合计5艘航母6艘轻型航母为第77特混舰队支援并空袭了新几内亚地区,代号为“亵渎二号(Desecrate 2)”。在进行补给后,4月29日至5月1日,该部队再次对特鲁克、萨塔万和波纳佩等地发动空袭。5月19日至23日,美军以埃塞克斯、黄蜂(CV-18)和圣哈辛托为核心组成了第58.6特混大队,先后对南鸟岛(19至20日)和威克岛(23日)发动了空袭。
这一时期,美军航母部队主动出击,打了日军措手不及,日军几乎没有反抗之力,最大的损失应该就是无畏号在2月17日被隼鹰号舰攻投下的鱼雷击伤。可以说美军把航母的机动性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一时期内,米切尔对于航母特混舰队所提出的建议主要集中在如何完善舰载机进攻、如何改善舰队防空以及如何在夜间防守敌机进攻这三方面。
(三)中太平洋的又一次大进攻——菲律宾海海战
根据美军高层的计划,美军将于1944年6月中旬进攻马里亚纳群岛,代号为“征粮者(Forager)行动”。美军首先于6月15日开始登陆塞班岛,在此之前,美军第58特混舰队合计7艘航母8艘轻型航母就已经对马里亚纳群岛、小笠原群岛等地发动空袭。
日军自然不会对美军的攻势坐视不管,他们定下了阿号作战,打算与美军进行决战。随后,日美双方爆发了菲律宾海海战。日军在6月19日进行了攻击,最终损失了214架舰载机(含10架水上侦察机),没有击沉任何一艘美军舰艇,反而因美军潜艇伏击而损失了大凤号和翔鹤号2艘航母。6月20日下午,第58特混舰队冒着在夜间回收攻击队的风险,派出攻击队攻击日军,最终击沉了飞鹰号,击伤瑞鹤号、隼鹰号、千代田号、榛名号、摩耶号,此外还击落了28架零战;美军的损失为98架舰载机(被击落14架、迫降64架、20架因损伤严重被投弃)——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迫降的飞机大多都是在夜间降落或返航时损失的。
美军取得了一场完胜,但美中不足的是并未彻底消灭日军舰队。这无疑让一众航母指挥官们感到失望。第58特混舰队指挥官米切尔的报告在叙述本次作战的情况时,有这么一句话:敌人逃跑了。敌人一度进入了我们的攻击范围,并被一轮积极主动的舰载机空袭下击伤。但他们的舰队还在。据米切尔的参谋长伯克(Arleigh Burke)叙述,他原本毫不留情地抨击了斯普鲁恩斯在18至19日夜间禁止舰队西进的错误,但他的上司要他把报告写柔和些。第58.2特混大队指挥官蒙哥马利在报告中直言:作战结果让所有人非常失望,敌军舰队重要舰艇在超过一年以来首次出来作战并对具有优势的我军进行空中攻击,但依然能逃脱。诚然塞班岛的军队能够免受敌水面舰队攻击,但不幸的是我们全部的力量都被用到了这个方面,因此无法抓住进攻的时机,直到动手过晚无法阻止敌人逃跑。莫里森(Samuel Eliot Morison)认为,斯普鲁恩斯和米切尔在进取心、战斗精神或渴望捕捉敌军这些方面并没有区别。不同的是他们各自的态度,这是由于他们的职责范围不同。斯普鲁恩斯身为第五舰队司令,必须为整个南马里亚纳群岛登陆作战负责,他思考问题也是从全局考虑。米切尔则是第58特混舰队指挥官,他的立场角度自然是歼灭来犯的日军舰队。然而,克拉克·雷诺斯却不同意这种说法。他认为,米切尔很清楚地知道第58特混舰队的处境并不危险,他们在飞行员、飞机、防空火力方面都占有优势,最近7个月以来他们一直都能把日军航空兵打得毫无还手之力,而在进攻塞班岛时,他们不仅数量占优,质量上的优势也显而易见;实际上处境危殆的恰恰是日本航母部队。他指出,对自己的主要力量快速航母部队的了解程度,斯普鲁恩斯远不如米切尔深刻。
不管怎么说,美军在这次海战的胜利足以大大削弱日军的实力。另一方面,随着美军攻陷塞班岛、提尼安岛和关岛,日军阿号作战宣告失败,日本的“绝对国防圈”也已经崩溃。马里亚纳群岛将成为美军B-29的重要基地,可以直接对日本本土发动战略轰炸。
本次海战,美军军舰的战斗信息中心(combat information center,CIC)在抵御日军空袭时发挥了巨大作用。此外,雷达以及战斗机引导的表现也让人满意。第58特混舰队指挥官米切尔认为,6月19日对敌的雷达、战斗引导的运作相当成功。日军四次主要的攻击都被截击在距离航母50到60海里的位置,每次我军战斗机都取得足够的高度优势。这是我军首次在没有一艘航母被击沉或遭到重创的情况下,粉碎敌军大规模的空袭。这证明了为雷达的研发、训练及实际使用所付出的大量时间和高昂代价的努力并没有白费。可以说,上述技战术保证了多航母特混舰队的防御力。
随后,美军第58特混舰队继续向马里亚纳群岛、小笠原群岛等地发动空袭。
(四)进攻帕劳
1944年8月5日,米切尔中将改任第一航母特混舰队司令(Commander, First Carrier Task Force);而第二航母特混舰队司令则是麦凯恩(John S. McCain)中将。此时美军航母特混舰队依然主动出击,巩固在马里亚纳群岛乃至中太平洋的优势。
1944年8月26日,第三舰队司令哈尔西从第五舰队司令斯普鲁恩斯手中接过整支舰队,后者将返回珍珠港谋划登陆硫磺岛和冲绳岛。1944年9月中旬,美军部队开始了对帕劳群岛的登陆作战,行动代号为“和棋二号(Stalemate Ⅱ)”。除了支援美军部队的登陆作战,第38特混舰队还主动出击,对菲律宾进行了空袭。
总体而言,日军航母舰队已难以形成战斗力,美军要做的大体上是这三点:防御日军空袭、击沉日军舰队、空袭日军机场。在这一时期,战斗信息中心、雷达以及战斗机引导等防御性技战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上述防御性技战术支撑了多航母特混舰队的防守,像日军机动部队在中途岛时的损失放到如今美军航母特混舰队上基本不会发生。
七、莱特湾海战——最后的大规模海战
哈尔西对9月份的作战效果自信满满,认为已消灭日军在菲律宾一带的航空兵大部,遂提出直接夺回莱特岛的计划。经过美军高层商议,已经基本完成对帕劳群岛登陆作战的第三两栖部队将直接归第七舰队指挥,而第七舰队进攻莱特岛的行动代号为“国王二号(King Ⅱ)”,进攻日期定为10月20日。
10月上中旬,美军第38特混舰队对菲律宾、冲绳岛、台湾岛等地发动空袭。日军的陆基航空兵对美军航母舰队发动攻击,并于12日至16日爆发了台湾海航空战,日军大本营宣称了极大战果;但实际上,日军以巨大的飞机和飞行员损失,换来的仅仅是击伤2艘航母、3艘巡洋舰和2艘驱逐舰。随后,第38特混舰队开始支援美军登陆莱特岛。10月23日,麦凯恩中将指挥的第38.1特混大队(3艘航母和2艘轻型航母)开始向乌利希返航;而邦克山号也脱离了第38.2特混大队的战斗序列,撤回马努斯。
另一方面,日军也为了与美军决战、守住菲律宾而派出最后的最强大的舰队与美军对抗,他们选择用航母作为诱饵,用真正作为主力的战列舰舰队进攻美军登陆场。
10月24日日间,第38特混舰队发现了栗田舰队,并大规模发动空袭,史称“锡布延海海战”,美军击沉了武藏号战列舰,重创妙高号重巡洋舰,击伤大和号、长门号、利根号等舰艇。另一方面,日军陆基航空兵在当日对美军第38特混舰队空袭,最终普林斯顿号(CVL-23)沉没。当日下午,美军航母特混舰队发现了日军航母。此时哈尔西有三种选择:一是仅让航母北上追击敌军航母舰队,战列舰留在圣贝纳迪诺海峡防守;二是第38特混舰队继续留守海峡;三是第38特混舰队全员北上追击敌舰队。哈尔西选择了最后一项,他认为航母是最高价值的目标,应该不惜一切代价去消灭;至于敌军的战列舰舰队,尽管真的能继续突入,但也由于战斗力已被削弱,无力取得决战胜利。哈尔西随后越过了米切尔,直接在发送给金凯德并抄送给其他高级指挥官的电文中宣称“我现正跟随(with)3个特混大队北上”。这说明,第38特混舰队航母的指挥权实质上是在哈尔西手里,第38特混舰队指挥官米切尔也只能给他打下手。晚上,独立号轻型航母的舰载机发现了日军战列舰舰队,第38特混舰队指挥部得知这一消息后,将这一消息发送给第三舰队司令部,但没有明确回复;米切尔也不愿多掺和上级的命令,毕竟作为下属,他觉得上级所掌握的信息要比他多。
25日早晨,负责火力支援任务的第77.2特混大队已取得苏里高海峡海战的胜利,于是金凯德向哈尔西报告苏里高海峡海战情况的同时,询问第34特混舰队是否在圣贝纳迪诺海峡。哈尔西随即回复第34特混舰队已随航母北上追击日军。金凯德收到回复后不久,他就收到了一则让他感到紧急的消息:由护航航母组成的第77.4.3特混中队在萨马岛附近遭遇了日军一支战列舰舰队,正在交战——那支战列舰舰队正是被美军航母放跑了的栗田舰队。于是金凯德不顾自身形象,连续拍发电文甚至是明文向哈尔西报告第77.4.3特混中队的紧急情况并要求快速战列舰马上支援。太平洋舰队及战区总司令尼米兹对此也非常关心,也询问第34特混舰队的具体情况,结果由于第三舰队司令部某位译电员的错误,出现了“全世界都想知道”的经典场面。正在恩加诺角跟小泽的航母舰队打得“热火朝天”的哈尔西看到这些电报,尤其是尼米兹的电报,才决定组成第34.5特混大队亲自南下拦截日军舰队,而另一方面,美军的护航航母舰队凭借自身的勇气,击退了栗田舰队。而哈尔西的舰队在各种延误之下,根本不可能拦截得到撤退的栗田舰队。至此,莱特湾海战已基本结束。
莱特湾海战是最富戏剧性和争议性的二战海战之一。哈尔西可以说一手主导了这场海战的关键部分,他不知道日军的航母已成空壳,不顾独立号在夜间侦察发现敌战列舰正前往圣贝纳迪诺海峡的信息,继续全体北上追击日军航母,而且金凯德乃至几乎所有美军高层对此一无所知——他们基本都以为至少有快速战列舰留守圣贝纳迪诺海峡。英国历史学家威尔莫特(H. P. Willmott)认为,哈尔西忽略了他作为第三舰队司令所负责的主要任务是“掩护和支援隶属西南太平洋战区的部队,帮助他们夺取中菲律宾地区”,他要等到支援舰队和两栖部队真正肃清了威胁后再去“摧毁敌舰主力”;这更偏向于一个防守性任务,即使“摧毁敌舰主力”可能就包含在“摧毁正在威胁或位于菲律宾境内的日军海空力量”。圣贝纳迪诺海峡更应该说哈尔西的防守区域,在这一时期,由4艘航空母舰组成的小泽机动部队很难对第七舰队造成威胁,在盟军整个太平洋战略面前也是微不足道的。此外,哈尔西无视1944年10月24日晚来自独立号轻型航母的侦察报告非常值得玩味,如果他明知这一点而选择继续北上追击小泽,并且还不告知金凯德,那么他就是不负责任。
莱特湾海战与美军之前的航母作战相比,在防守敌军陆基航空兵方面已有一定压力,这主要是由美军舰队当时所处的位置所决定的——在中太平洋,美军的作战基本在大洋上进行,只要美军航母特混舰队主动出击,轰炸周围的日军机场,日军陆基航空兵基本难以接触到美军航母特混舰队;然而从莱特湾海战开始,美军航母特混舰队将会直接处于来自菲律宾、台湾岛、小笠原群岛、冲绳岛、日本本土等地的日军陆基航空兵的攻击之下。另一方面,与菲律宾海海战(第五舰队)相比,莱特湾海战美军的登陆部队(第七舰队)和航母舰队(第三舰队)并不是同一指挥链,而是同级指挥,再加上哈尔西和斯普鲁恩斯指挥风格的不同,两次作战的具体过程有很大不同,莱特湾海战美军航母舰队的行动进攻性过于明显,与登陆部队过于脱节。
八、“艰难”走向二战胜利——神风的困扰
莱特湾海战期间,日军开始使用神风攻击。而莱特湾海战后,快速航母特混舰队更多需要抵御来自日军的神风攻击。无论是美军继续进攻菲律宾,还是进攻硫磺岛、冲绳岛,美军面对日军的神风攻击,都显得应接不暇。
麦凯恩手下的作战参谋萨奇(John Thach)提出了“大蓝被(big blue blanket)战术”来进行对抗。在舰队巡航队形方面,在航母舰队前方96千米处布置雷达哨舰(radar picket ship),俗称“汤姆猫”(Tomcat)。在战斗空战巡逻的分布范围方面,在舰队的四个方向上各组织2到4架战斗机进行低空巡逻,防御圈外围还有5到6支这样的小组保持戒备,克拉克·雷诺兹称之为“棒球帽”(JACKCAP)。在战斗空中巡逻的时间跨度方面,有在日间进行战斗空中巡逻的DCAP(Day CAP);有夜间战斗机在黄昏或拂晓起飞的DADCAP(Dawn or Dusk CAP),克拉克·雷诺兹称之为“爸爸帽”;有夜间战斗机在夜晚执行的NCAP(Night CAP),克拉克·雷诺兹称之为“蝙蝠帽”(BATCAP)。在战斗空中巡逻的类型方面,还有为雷达哨舰进行战斗空中巡逻的“说唱帽”(RAPCAP,Radar Picket CAP)和负责水面侦察线上空战斗空中巡逻的“侦察帽”(SCOCAP,Scouting Line CAP)等。此外,萨奇等还提出让战斗机直接前出至目标地域上空的主动防御:一支巡逻战斗机队在地方机场上空盘旋,第二支保持准备起飞状态,第三支则在舰队与目标之间或者在母舰上加油装弹,这一类前出至敌军机场等重要目标的空袭称之为“空袭与扫荡”(Air strikes and sweeps)。
正是由于神风攻击的猖獗,美军航母战斗机的占比不断提升。美国历史学家诺尔曼·弗里德曼(Norman Friedman)指出,在1942年美军一艘舰队航母的战斗机数量已经不断增加至36架,至1944年已增加至72架(这些战斗机部分可以用作战斗轰炸机)。其中,在1944年莱特湾海战后,米切尔提出:1艘舰队航母的舰载机大队组成为48至54架战斗机、24架F6F或F4U作为战斗轰炸机,以及24架SB2C作为俯冲轰炸和鱼雷攻击机;1艘轻型航母的舰载机大队组成保持为24架战斗机和12架战斗轰炸机。在1945年2月时,第58.1特混大队的黄蜂号(CV-18)和第58.3特混大队的埃塞克斯号(CV-9)舰上就有高达90至91架战斗机和15架鱼雷攻击机。在硫磺岛战役期间,米切尔根据当时实战经验,提出:1艘舰队航母的舰载机大队组成为73架战斗机、15架俯冲轰炸机和15架鱼雷攻击机;1艘轻型航母的舰载机大队组成保持为24架战斗机和9架鱼雷攻击机;一个快速航母特混大队的组成标准应为3艘舰队航母和1艘轻型航母。而第58.1特混大队指挥官克拉克(Joseph J. Clark)在1945年3月15日的报告中则提出:把每艘轻型航母上的9架鱼雷机替换为战斗机,也就是说每艘轻型航母搭载一个全部由36架战斗机或战斗轰炸机组成的中队。这样能提升轻型航母飞行员们的士气,因为他们将可以参加进攻作战,而不再是主要承担例行巡逻任务。米切尔在4月20日时对此表示认同。因此,在冲绳岛战役期间的5月31日,米切尔提出,1艘轻型航母的舰载机大队应由36架F4U“海盗”组成,这是因为F6F-5速度太慢,无法在战斗空中巡逻中胜任拦截敌军侦察机(尤其是在高空)的任务,他还建议尽快用48架F8F代替36架F4U。此外,他提出1艘舰队航母应由3组(2个战斗机中队和1个战斗轰炸机中队)每组24架同类型的战斗机(F4U“海盗”或F6F“地狱猫”)、18架TBM-3、6架F6F-5N、6架TBM-3D和2架F6F-5P组成;他还提出战斗机中队最终应装备F8F;战斗轰炸机中队最终应装备F4U“海盗”并主要用于俯冲轰炸;鱼雷攻击机中队的舰载机应既可俯冲轰炸也可携带鱼雷攻击;而夜间舰载机应组成一个混合夜间中队,其中鱼雷攻击机也可在日间进行战斗;而进行照相的战斗机在F8F服役前则应增加至4架,目前照相用战斗机必须由战斗机护航。在此基础上,在1945年中美军提出继续增加战斗机和俯冲轰炸机的数量同时减少鱼雷攻击机的数量(但不是不设置鱼雷攻击机),直到当年日本投降后的10月31日美军才提出恢复鱼雷攻击机的数量。
在当时,神风攻击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是挂炸弹的飞机和改造载人特攻机,日军的神风攻击主要以这一类飞机为主。这些飞机跟在之前对抗的飞机没什么区别,理论上使用通常使用的雷达哨舰-CAP体系即可解决。然而实际上,到了太平洋战争后期,这些神风飞机往往利用云层单独高速攻击,隐蔽性高、分散性强,对美军CIC-CAP系统的计算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因为CIC-CAP系统的计算是有极限的,而这些分散的神风飞机则是大大加重了CIC的计算负担且分散了CAP的力量。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后期美军航母对于战斗机部署的大大增加。
第二类则是“樱花”特攻机。在“樱花”特攻当中,有护航机(零战52/紫电)的母机(一式陆攻)会挂载“樱花”进攻,但是由于紫电的航程不足(紫电本身是作为本土防空战斗机而存在的,航程不足以支持一直护航一式陆攻)在末端突防阶段一般每一架特攻母机都只有不足2架零战护航。“樱花”实现高速助力浅俯冲突防并在末端进行深俯冲,在末端必须要用自动机炮进行拦截,然而雷达在掠海地带效率较低。实战中对末端突防中的“樱花”的拦截成功率虽然并不低,但是这种理论上突防能力超越普通攻击机的武器给美国海军的对空防御体系带来了空前的挑战:使用雷达哨舰和CAP,决不能在普通的防空圈内进行拦截,提前升空战术拦截机群并优先攻击母机才是最理想的对“樱花”战术。
在此期间,1945年5月1日,现有的战术指导和条令在战争期间最后一次出版,文件重申了战术集中并互相提供防空掩护的要求。
对于一个航母特混大队的组成,谢尔曼提出快速战列舰应从快速航母特混大队中除去,因为其编队航速无法保持在26节,相对而言航母、巡洋舰和驱逐舰可以保持在30节,且目前敌军水面威胁已不存在;除去快速战列舰后缺少的防空火力可以通过新增轻巡洋舰和防空轻巡洋舰来补充。米切尔表示反对。他认为,衣阿华级战列舰可以达到30节航速;战列舰是目前可提供的最好的防空舰艇,而当前轻巡洋舰和防空轻巡洋舰数量不足以取代战列舰;且有时候会出现战列舰会对非两栖登陆地区进行炮击的情况(笔者注:这里指的是快速战列舰会前出至日本本土附近进行炮击)。此外,谢尔曼根据自己指挥5到6艘航母的经验,认为最多8艘航母的大型特混大队方案更理想,因为更大型的特混大队可以组织起规模更大、协同更佳的攻击机群,用于防空巡逻的战斗机比例更少,所需的支援船只更少,通信也更好。米切尔仍然支持3艘舰队航母1艘轻型航母的方案。他认为特混大队若超过4艘航母,作战效率就会下降,因为每支舰载机大队可用的空域会更狭窄。不仅如此,空中无线电频道会因超载而拥堵,航母的机动性会由于转向迎风航向收放飞机所需时间更长而受到影响,而且过大的队形也不利于防空。他认为虽然5艘航母(3艘舰队航母2艘轻型航母)编制的特混大队可以有效投入实战,但现有可用轻型航母数量不至于支撑如此的特混大队。
相对而言,快速航母特混舰队多次空袭日本本土以及坊之岬海战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这一时期美军的损失主要来自于日军的神风攻击;当然还有哈尔西的航母舰队闯进台风的事件(如1944年12月“哈尔西台风”以及1945年6月初的另外一次台风)。
这一时期,讨论如何对抗神风比讨论天气预报及航母进攻要重要得多。因为神风攻击一方面的确给美军造成了巨大的作战损失;另一方面,神风攻击的饱和度对美军航母舰队的防御体系及美国航母防御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过,这样的“困扰”并没有在战场上持续太久,因为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
九、总结
二战前,航母是一种有潜力独立出来成为以自身为核心的舰队的军舰;但是当时美国人依然将其视为战列舰的“附庸”,把航母看作是战列舰重要的侦察手段。二战前的“战斗部队航空部队司令”这个行政职位就体现了这一点:“战斗部队”以战列舰为核心,而在“战斗部队”当中,“航空部队”主要就是航母,也就是说,航母是隶属于战列舰的存在。但是珍珠港事件的发生使得美军老式战列舰一时无法投入作战,美军不得不开始用航母取代战列舰成为太平洋海战的主力;而在太平洋海战的初期,美军在多次航母作战中逐渐认识到海军舰载航空兵的重要作用。
1943年6月10日,以PAC-10颁布为标志,美国多航母特混舰队理论正式得到认可;在经过试验性作战后,快速航母特混舰队(fast carrier task forces)开始形成。与单航母特混舰队相比,多航母特混舰队有两大优势:一是减轻了护航舰艇的压力,假设一个单航母特混舰队需要7艘驱逐舰,那么把两个单航母特混舰队合并为一个双航母特混舰队后,这个双航母特混舰队将有14艘驱逐舰,护航力量将更加厚实。二是能够集合更多的舰载机,从而能够整合出更大规模的攻击队,从而能够对敌军一击致命。多航母特混舰队的缺点是航母的集中容易导致被敌机一举歼灭,就像中途岛海战中日军那样,这就要求多航母特混舰队的防守足够强硬。
美军的雷达哨舰-CIC-CAP的防御体系是其多航母特混舰队立足的根本,它能够抵消多航母特混舰队的缺点。雷达哨舰发挥了预警的作用,CIC起到了防空指挥的作用,而CAP既能进行预警更是直接的防御方式。通过这种防御体系,美军多航母特混舰队能够防守大多数日军飞机的攻击,但是神风攻击这种最为疯狂的低空高速突防的攻击方式却对美军的多航母特混舰队体系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二战后的技术发展将会进一步改变航母特混舰队。
舰队航母该在两栖作战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太平洋战争初期,由于美国航母数量较为紧缺,在瓜岛战役的时候,航母不得不参与进两栖作战之中,结果我们会发现,这些舰队航母就像某些历史学者所提到的弗莱彻那样,“畏手畏脚”。其原因也是相当明显:具有高机动性,视距外交战能力,较强的牵制能力的大型航舰最显著的劣势不过于其薄弱的对水面和对潜自卫能力——航舰对水面战斗群在视距内交战的劣势从1940年光荣号被沙、格两舰击沉到1944年10月25日的萨马岛海战都被体现的淋漓尽致。美国海军战术学家韦恩·休斯(Wayne P. Hughes Jr.)认为现代攻击航母战术的核心是发挥航舰的机动和打击优势,而不是命其冒着敌军近岸的水雷、小艇和陆基航空队的威胁为两栖舰队提供掩护——这是一个性价比极低的战术选择。而陶尔斯在“电流行动”中就是这么批评斯普鲁恩斯的做法的。显然舰队航母在两栖作战之中显得格格不入,后来主要负责对潜猎歼、低强度制空、以及近岸支援的护航航母(CVE)加入到两栖舰队之中(实际上在“电流行动”中,就已经有8艘护航航母负责支援登陆部队,其中3艘卡萨布兰卡级负责支援马金岛,3艘桑加蒙级和2艘博格级负责支援塔拉瓦),舰队航母遇到的上述问题才得到了解决。
可以说,在二战时期,舰队航母实际上是舰队决战的不二选择,这主要是因为它的机动性和视距外交战能力都非常优秀;而支撑起美军多航母特混舰队的,是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以及不断完善的雷达哨舰-CIC-CAP的防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