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

 找回密码
 登上甲板
搜索
查看: 2974|回复: 9

九四式高射装置设计和原理简介

[复制链接]

上士

三年服役纪念章海军及海军陆战队勋章

发表于 2023-5-27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JeanBart 于 2023-5-28 14:23 编辑

九四式高射装置基本是战时日本海军服役的最优对空火控系统,它的全系统设计相对简单,基础功能完备,但实际技术水平不高,自动化程度较低。

九四式之前的九一式高射装置将射击盘(计算机)直接设置在高射机(指挥仪)上而没有舱内的火控中心,射击盘为了防腐蚀大量使用了铜合金材料,造成结构重量大且由于铜合金材质软易磨损影响了运算精度。这种合并设计增大了高射机的重量并造成空间拥挤,不利于其实现追踪目标的功能,仅有手动驱动更是加剧了这一问题。此外,九一式高射装置的测距仪延续了日本海军传统的测距仪独立布置模式,这导致在实战中测距仪和高射机可能并不指向同一目标而引起极大误差。九一式高射装置的这种设计基本相当于美国20年代末服役的Mk19指挥仪。

改进的九四式高射装置将射击盘移动至舰体内部的发令所(火控中心),将测距仪整合进高射机,并改用液压驱动,能更好地实现功能,总体上和其它国家对空火控系统一致。

高射机(指挥仪)

高射机主要功能是测量目标的相对位置参数和舰体的摇动参数,包括:

        1.目标当前距离R

        2.目标当前相对水平面俯仰角α

        3.目标当前相对甲板俯仰角α - i

        4.目标当前回旋角β + Cp

        5.瞄准线纵向倾角i(Level)

        6.瞄准线横向倾角i1(Cross-level)

USNTMJ O-30文件中绘制的九四式高射机内部设备

九四式高射机上配置的设备主要包括:

        1.一套俯仰瞄准装置

        2.一套回旋瞄准装置

        3.一套瞄准线纵向倾角测定装置

        4.一套瞄准线横向倾角测定装置

        5.一台4.5米基线体视式测距仪

舰船的火控系统往往都是基于水平面建立数学模型求解火控参数,但舰上设备会跟随舰体摇动,因此必须要采取措施修正舰船摇动对观测参数的影响,另外舰体运动也会干扰瞄准手对目标的追踪,观测设备也有必要设置摇动稳定装置,九四式高射机的观测设备就采用了三轴稳定设计。

日本火控系统缺乏陀螺仪提供舰船相对参考水平面的运动,故高度依赖光学设备人工感测舰体的摇动,九四式高射装置也不例外。九四式高射机内配置的纵动摇手(Leveler)和横动摇手(Cross-leveler)负责操作手轮控制动摇瞄具追随海天线来提供舰船在瞄准线方向和垂直瞄准线方向相对水平面的倾斜角度,用来稳定高射机上俯仰瞄具、回旋瞄具的棱镜和测距仪的镜筒,动摇参数还被自动发送给射击盘用于修正舰炮的瞄准角度。人工追随海天线提供参考水平面对操作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也很容易产生偏差,在本舰剧烈机动而舰体不稳定的情况下,人工稳定非常难实现。战争中期有部分舰船安装了九四式改一型高射装置,此改型终于引入了陀螺仪来稳定瞄具和提供倾角参考。

高射机配套的测距仪采用间断测距模式,一名测距仪操作员操作测距仪测量,旁边一名追针随动操作员操作传输设备手动同步距离参数,并通过按压按钮不定时地触发射击盘距离绘图仪绘制距离点。

USNTMJ O-30文件中绘制的九四式高射射击盘显示设备和参数手轮

九四式高射装置教科书中绘制的九四式高射射击盘显示设备和参数手轮

射击盘(计算机)

九四式高射装置的射击盘采用极坐标系计算,并且是完全速率式(Tachymetric)的系统。目标相对本舰的距离变化率、方位角变化率和俯仰角变化率这3个参数作为输入参数进入射击盘完成计算,射击盘中没有合成式(Synthetic)系统的模拟运动以及积分更新运动状态的部分,因此结构上要更为简单。

射击盘的几个关键输入参数如下:

        1.目标当前距离R,由高射机传来,同步电机或手动输入

        2.目标距离变化率dR/dt,手动输入

        3.飞行时间T,手动输入

        4.目标当前俯仰角α,由高射机传来,同步电机或手动输入

        5.目标当前回旋角β+Cp,由高射机传来,同步电机或手动输入

        6.本舰航向Cp,手动随动陀螺罗经的复示设备

        7.瞄准线纵向倾角i,由高射机传来,同步电机或手动输入

        8.瞄准线横向倾角i1,由高射机传来,同步电机或手动输入

        9.俯仰提前量σ

        10.方位提前量δ


USNTMJ O-30文件中绘制的九四式高射射击盘内部计算组件和参数传输示意图

在火控问题中,已知量只有R、β+Cp、Cp、i、i1,测量可得dR/dt,但飞行时间T、俯仰提前量σ和方位提前量δ都是未知的,这三个位置参数反而应当是要通过计算求解的。

要求得提前量需要先求得目标未来位置,要求得目标未来位置则需要根据目标的三个变化率参数乘以炮弹飞行时间计算,而要求得炮弹飞行时间则需要知道提前量参数和目标未来位置。可以看到三个应求未知量在求解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依赖,求解这个提前量问题实际就是要求解三个未知数的方程组。


为了求解这种方程组,通常的火控计算机设置了复杂的计算组件来进行自动的迭代逼近求解。日本九四式高射装置的射击盘则采用了手动输入参数、人工比对迭代的方法,计算机内部基于输入参数计算火控基础方程对应的函数值,通过人工调整输入参数使输出值归零获得方程的根。
九四式高射装置教科书中的距离绘图说明

九四式高射装置的射击盘上集成了一套绘图和测量设备用于绘制测距仪发送的斜距曲线以及确定距离变化率和炮弹飞行时间,此设备和英国高射火控系统(HACS)的绘图设备非常相似,测量设备用于量取绘制距离曲线斜率以及射击距离,只不过日本设备采用光学投影窄光带方式而非英国实体游标。日本射击盘绘图投影光带的末端对应英国火控台的目标未来距离游标,光带末端的横轴位置等于目标的未来距离(日本称射距离)。

操作员通过转动距离变化率手轮来改变窄光带的倾角以测定距离曲线斜率即距离变化率,他通过另一个射距离手轮来输入飞行时间,此飞行时间将引起指示未来位置的窄光带末端相对绘图笔纵向移动,因此日本海军也将这一手轮称为射距离手轮——尽管实际输入参数是飞行时间。引信距离凸轮收到未来目标仰角和飞行时间这两个参数后输出射距离参数,使光带末端横向移动。

操作员同时操作上述两个手轮使窄光带连接距离曲线的末端且保持和曲线斜率相同,此时即向射击盘输入了正确的目标距离变化率参数以及飞行时间参数。这一过程和英国高射火控系统(HACS)的绘图设备相似,相当于人工调整参数完成美国Mk 1火控计算机的自动迭代过程,只不过英日火控计算机相关的联动组件和输入输出参数稍有不同。


九四式高射射击盘实现距离变化率和炮弹飞行时间输入的绘图机构原理说明

在九四式射击盘的计算中,目标的俯仰角和方位角变化率是极其重要的输入参数,但在其输入参数表中并没有这两项,射击盘实际上是依靠内部组件来将俯仰角和回旋角输入自动转化成变化率参数。

根据高射机发来的参数,射击盘通过伺服机构或人工操作随动手轮持续输入不断变化的目标方位角和俯仰角参数(已经过动摇修正和坐标转化),对应的连杆根据参数的变化速度旋转,其转速即为对应的目标方位角和俯仰角变化率,方位和俯仰角度参数作为积分器转盘的输入即可将角度变化率乘至相关计算参数中。


九四式高射射击盘内用于将俯仰角参数转化为俯仰角变化率并乘入算式中的积分器

在初始启动时,俯仰和方位提前量输入在0位置,射击盘内部的相关参数转轴参数为0,则引信距离凸轮以当前俯仰角为参考输出射距离,对应的飞行时间输入参数被代入俯仰和方位提前量计算组件中求解得到提前量输入为0时的生成提前量参数和输入值之差,此参数分别显示在俯仰和方位提前量平衡表盘上。根据显示的参数偏差,操作员转动平衡手轮,向射击盘输入提前量角度。随着参数的输入,求解器生成的偏差参数变化,反映在平衡表盘则是随着手轮输入值的增加偏差值不断降低,最终平衡表盘示数归0,此时操作员输入的提前量参数即为正确值,得到了火控解,此过程相当于人工实现的迭代求根。

射击盘的提前量参数最后将传输至一个球面解算设备,基于高射机发来的瞄准线纵向和横向倾角参数修正舰炮的俯仰角和回旋角,最终传输至炮位的随动指针复示器,由炮手人工完成随动瞄准。


九四式高射装置教科书中的射击线动摇修正机构示意图

总结

九四式高射装置采用的速率式解算模式无需像合成式系统反复修正模拟的敌我运动,这简化了火控作业,相对来说加快了获得火控解的速度。射击盘采用的计算模型和公式并不限定目标的运动状态,无论是爬升还是俯冲的目标都可应对,标改变航向和航速也不会影响计算且并没有增加多少系统复杂度,相比英法采用平飞假定的合成式高射火控一定优势采用速率式系统和人工迭代求根的设计也大大简化了高射机的内部机械结构,对于精密设备生产能力弱的日本来说有利于提高产量。

但此种速率式火控高度依赖观测设备对目标的精确跟踪,如果俯仰瞄准手、回旋瞄准手、纵动摇手和横动摇手任意一人没能保持准确瞄准,输入计算机的俯仰角和回旋角都会产生偏差,基于两角度参数输入的变化率也会偏差,进而导致计算失准,这加剧了缺乏陀螺仪稳定带来的不利影响。由于距离变化率往往本身也在不断变化(距离绘图为曲线,斜率一直在变化),简单的绘图观测很难获得准确的距离变化率,基于此得到的火控精度并不高。

另外,速率式的射击盘并不模拟目标运动,火控系统完全依赖对目标的持续追踪来生成火控解,一旦目标被云层或烟雾遮蔽导致光学设备无法继续追踪,火控系统就无法继续解算参数。

九四式的射击盘基本公式为了简化运算实际上也对一些参数做了近似处理,这种近似误差会随距离增加而增大。

日本火控自动化水平较低,九四式高射装置依赖人工操作手轮随动或输入诸多参数,例如本舰航速修正和视差修正,炮弹飞行时间、俯仰提前量和方位提前量等参数也依赖人工比对平衡表盘输入而并非真正的自动解算。在作业过程中,人工读数输入不可避免会存在人为误差和滞后问题,进而影响火控解算精度。对人工操作的依赖也带来了火控人员数量多、对各操作员技术水平和配合协作要求高的短板(九四式高射装置的射击盘需要多达9名操作员且数名操作员必须持续作业)。

许多文献引用了USNTMJ O-30中 “The system as a whole is similar to and can be compared with the U.S. Mark 37 System.” 这句话,实际上只是说明九四式在设备组成和布置上类似Mk 37而已,其技术水平与性能和高度自动化的Mk 37系统还有非常大的差距。

参考资料

US Naval Technical Mission to Japan, Japanese Anti-Aircraft Fire Control (Report O-30)
九四式高射装置教科书
Naval Anti-aircraft Guns and Gunnery, Norman Friedman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上士

三年服役纪念章海军及海军陆战队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5-27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为个人根据资料做出的解读,如有不准确或错误的地方还请坛内前辈指正

上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功勋勋章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政道纪念章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23-5-29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USNTMJ说旧日海的九一和九四式高射装置相当于大米的Mk 33和Mk 37高平火控系统,老佛爷先是在《海军火力》一书把前两者各贬低一级到相当于Mk 19和Mk 33水平,隔了几年他写《海军防空》时大概心虚不敢再那么说了,除了承认九四是全速率式设计(原先他只列为半速率式,)也承认战后美方认为九四式大体相当于Mk 37。虽然九四设计理念要超越同期英意,并与Mk 37相近,但全系统实际操作起来和Mk 37还是有差距的,楼主在结论里已作出了很好的说明。但若能补上电探以大幅提高对初始坐标和移动向量感测的精准度,以及补上陀螺稳定仪对瞄准线和射击线供人工水平面的动摇矫正机能,对付平飞的鱼雷机以及打散高空编队,即使没有VT引信和RPC操炮,也应有不低于Mk 37系统的效果。

上士

三年服役纪念章海军及海军陆战队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5-30 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mathewwu 发表于 2023-5-29 21:22
USNTMJ说旧日海的九一和九四式高射装置相当于大米的Mk 33和Mk 37高平火控系统,老佛爷先是在《海军火力》一 ...

USNTMJ说的“similar”我觉得还是从设备布置上来说,Mk33和九一都是指挥仪里放计算机,Mk37和九四都是指挥仪计算机分离。
弗里德曼在《海军火力》里把九一类比Mk19的时候是说它的指挥仪和测距仪分离安置形式,不过九四类比Mk33倒真有可能是在暗示性能较低。
《海军火力》里说的半速率式其实是低角的九四式射击盘,九四式高射在这本讲对海火控的书里只是一笔带过了。
九四式的关键问题还是出在了稳定不足和距离感测精度不足而影响了速率输入,如版主所说,如果能加上陀螺仪稳定俯仰和方位角参数,加上雷达实现连续的高精度测距,九四式应该也会有比较接近Mk37的性能。九四式高射装置这种速率式系统若能配上高性能感测设备和自动控制,其实最终产品就会是Mk56这样的系统,日本吃亏在自动化技术和雷达技术上了。

少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铜星勋章政道纪念章

发表于 2023-5-30 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mathewwu 发表于 2023-5-29 21:22
USNTMJ说旧日海的九一和九四式高射装置相当于大米的Mk 33和Mk 37高平火控系统,老佛爷先是在《海军火力》一 ...

對比美海軍的話,94式設計理念似乎較類似於MK56/57一系?
(當然,實現方式土了一大截)
都是基於角速度*距離變化率求解目標未來位置,而不是MK1基於線速度求解

上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功勋勋章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政道纪念章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23-5-31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a5mg4n 发表于 2023-5-30 23:08
對比美海軍的話,94式設計理念似乎較類似於MK56/57一系?
(當然,實現方式土了一大截)
都是基於角速度*距離 ...

足下与楼主都指向Mk 56与九四高射装置(必须用全称,否则与其他九四火控设备夹缠不清,),限于往昔的数理基础与今日的浆糊脑袋,我一直没能参透这个设计理念的问题,刚好借此与同好们切磋。

个人认为美军教范的线速率式(或半速率式)解题方式,其最终目的是要取得角速率(教范的相对速率或全速率)来预测敌我的相对坐标。虽然Mk 37系统不直接接收2D/3D的目标角速度计算,而是基于目标高度速度方位距离(老佛爷称解析式),但通过不断比对预测值与实测值(老佛爷称综合式),老佛爷在《海军防空》第2章里说综合式的Mk 37也可称之为速率式解题系统,因为计算机将预测值传送及导引指挥仪追踪目标,比对实测值有无差异然后反馈给计算机媒合正确参数。这个追踪比对的过程中指挥仪座要做方位回旋,瞄准镜要做高低俯仰,全都在反应各种角度。所以虽然指挥仪初始感测并非连续的量取各种角度以取得角速率,但测算结果却能与角速率接近一致。

楼主文中提到九四高射装置采取间断测距模式,这其实是雷达出现前的通例,其他初始感测值除了方位角与仰角外,如速度斜度等也都是间断测量取得。由于不能连续且够精确的感测重要坐标参数,所以就老佛爷等的定义来说,是不是速率式取决于最终预测值与实测值接近的程度是否“相对实用”,所以就产生了对美日几个火控系统有模棱与反复的看法。

至于与九四高射装置加上雷达与陀螺稳定仪之后会不会是像Mk 56系统?这从设计理念来说怕是不能直接类比,即使就老佛爷的定义下这样的九四高射装置已经趋近全速率式了,但两者是从初始感测的指挥仪构成就不同,九四高射装置和Mk 37都是线性感测计算拟合敌坐标。Mk 56从头就实时连续感测3D角速度及距离变化,(40年代其他具有同样角速度感测功能的高射系统还有Mk 63/57/52/51,52没有雷达测角,51没有雷达),它们才是真正的凭借角速率直接求解接近实时坐标的系统,Mk 56据说指定目标后2秒就输出射击参数,而Mk 37系统和九四高射装置却还要等20-40秒才能有可靠的射击数据。

那么是否Mk 56类的角速率式系统问世就碾压过Mk 37系统和九四高射装置呢,暂时还不行,至少对远距舰艇炮战不行,关键在于角速度的测定精度在当时是与目标距离与速度成比例变化的。同样速度下,距离越近移动角速度越大,也就越容易测准,但随距离放大角速度变小,准度也变小;同样距离下,速度越快移动角速度就越容易测准。那么海面舰艇在正常炮战距离与航速,例如二万米外二十节的目标,对比四千米四百节的空中目标,当时的感测设备及计算机对前者的精准度就未必超越Mk 37那类的系统。Mk 56的有效工作距离只有万米出头,所以战后Mk 37在同样测算及解题原理下还改进成Mk 68,作为DD主炮对海火控,并沿用到1980年代后才逐渐被新一代的Mk 86系统取代。

上士

三年服役纪念章海军及海军陆战队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5-31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eanBart 于 2023-5-31 17:59 编辑
mathewwu 发表于 2023-5-31 14:49
足下与楼主都指向Mk 56与九四高射装置(必须用全称,否则与其他九四火控设备夹缠不清,),限于往昔的数 ...

关于这些个“线速率(Linear-rate)”、“角速度/率(angular-velocity/rate)”、“速率式(tachymetric)”、“解析式(analytic)”、“综合/合成式(synthetic)”几种不同分类概念,我的理解是:

美军教范里的“线速率”和“角速率”分类,主要是按基本模型和输入参数来区分。

Mk37这种“线速率”系统配套的Mk1火控计算机核心设计理念,是建立一个模拟敌我运动的模型,这种思路和当时的对面火控一致。在这个模拟运动模型里,敌我双方的运动都是使用基于自身运动方向的线速度表示,经过计算机内部的数学换算转化为沿着LOS方向、垂直LOS的水平方向和垂直LOS的竖直方向这三个相对运动线速度。这三个线速度参数是计算机设备最重要的基础参数,它们被输入到积分器、预测目标位置组件处用于进一步计算。因为内部计算用的都是直线的相对速度,故称之为“线速度”系统,整套系统里角速率只出现在积分器组件处,最终输出是调整指挥仪以及模拟敌我运动组件的角度增量。

Mk51、Mk56这类“角速率”系统,则是通过陀螺仪设备直接测量LOS沿回旋和俯仰方向的角速度,计算机的基础计算参数就是角速度,所以叫“角速度”系统。角速度只需要乘上距离就可以直接转化成线速度,从美军教范Mk56部分的原理示意图来看,Mk56在预测目标位置的时候好像还是把角速度转化成线速度了。

弗里德曼在他的书中引入的“analytic”、“tachymetric”和“synthetic”在定义上稍有不同,不过其实还是差不多的意思,按他的说法synthetic就是建立模拟运动再根据观测值和模拟值的差异调整模拟模型,tachymetric/analytic就是直接通过观测数据测量或间接获得目标的相对运动速度。也就是大致认为synthetic等于美军教范里的线速率式,tachymetric相当于角速率式。

有些被称为半速率(semi-tachymetric)的系统是建立了模拟模型但是仍采用绘图斜率获得距离变化率,比如英国的HACS。

九四式高射装置之所以称为全速率式,是因为它计算使用的方位角变化率、俯仰角变化率和距离变化率全部是通过观测直接得到的,而不是利用模拟运动获得。版主说九四式高射装置和Mk37都是线性感测,关于这句话我有异议,九四式高射装置其实和Mk56一样是实时地输入角速率,只有距离变化率是较难获得实时参数,但这种手动系统其实也可以依靠操作员的估测给出一些不太精确的跟踪变化。

我特意说九四式高射装置是间断测距,其实主要是想和以后打算简写的Mk37做个对比,Mk37和当时大多数的测距绘图方式不同,它的测距读数是一直连续发送的,还加上了计算机自动调整测距棱镜的功能。不能连续获得重要的距离和距离变化率我想并不影响对于系统设计的定义。

Mk37的速率控制(rate control)依靠计算机生成的角度变化控制指挥仪瞄具LOS和测距仪/雷达距离变化,操作手判断和观测的偏差并调整的过程完成了计算机内部角速率和距离变化率参数与真实观测变化率的比较,然后自动修正了模拟的运动。此过程虽然名义上不是直接测量目标的角速度和距离变化率,但其实也相当于是在直接测量了,所以也被弗里德曼当成是一种速率式。

九四式高射装置和Mk56都是基于速率式理念设计,依靠直接测量三个变化率参数解题,两者主要差异在于具体用来测量变化率的设备和计算自动化,一个靠人工的追踪和随动计算,一个靠雷达自动追踪自动计算。九四式高射装置需要等较长时间完成求解,应该还是出在了这个人工参与的计算过程中,毕竟它的计算靠的是人工的比较迭代,初始启动的时候需要多人配合先把几个数据手轮调整到正确位置。synthetic的Mk37则是因为计算机核心组件为模拟运动设备,需要先跟踪目标一段时间用rate control修正好目标航速航向爬升率参数才能获得准确的线速率参数。

上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功勋勋章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政道纪念章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23-6-1 10: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期盼你的Mk37简介,可以拿来与九四高射装置做对比。倒不是要比高下,而是想弄清其中异同,要是再出一个HACS简介就更好了。

少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铜星勋章政道纪念章

发表于 2023-6-7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FKC(簡化HACS)的計算流程簡圖填坑:
https://www.warships.com.cn/foru ... 7457&pid=138913

初步看來,九四式和HACS/FKC類似,把距離和角度大致分別處理?

上士

三年服役纪念章海军及海军陆战队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6-7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eanBart 于 2023-6-7 22:38 编辑

九四式高射装置的距离和角度实际上并没有分开来处理,它的基本公式里边角度变化率和距离变化率、提前量角度和目标未来距离都同时参与多个公式,就如我文中所说,它是在依靠人工转动手轮对齐指针和拟合出方程的解,这个过程是同时求解角度和距离的。

英国的HACS和FKC设计上比较不同,它们靠观测设定angle of presentation来模拟出目标的航向,然后通过设定目标航速(FKC)或同时使用距离绘图(HACS)获得距离变化率来拟合出飞行时间和未来距离,这个方式原理上也可以直接再增加一部分机械计算组件获得回旋和俯仰角提前量,不过英国人搞了一套光学设备来手动拟合,可能是为了简化机械设计。

手机版|Archiver|© 2010-2025 战列舰 warship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3004737号 )

GMT+8, 2025-5-1 17:11 , Processed in 0.02717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