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

 找回密码
 登上甲板
搜索
查看: 2204|回复: 10

[案例分析] 莱特湾海战中的哈尔西

[复制链接]

上尉

七年服役纪念章功勋勋章

发表于 2023-6-13 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benzheng 于 2024-1-5 18:01 编辑

莱特湾海战中的哈尔西

    摘要:
    1944年10月24日日间,美军第38特混舰队对在锡布延海的栗田舰队发动攻击,迫使后者一度折返。到了下午,美军第38特混舰队发现敌航母舰队,第三舰队司令哈尔西决定把舰队全体北上,追击日军航母。而在夜间,独立号的夜间舰载机发现栗田舰队正向圣伯纳迪诺海峡前进,但哈尔西的舰队依然向北前进。这导致圣伯纳迪诺海峡门户大开。次日早上,克里夫顿·A·F·斯普拉格的第77.4.3特混中队发现了栗田舰队,并爆发了萨马岛海战,第七舰队司令金凯德得知后连续拍发电文至哈尔西请求快速战列舰的支援。哈尔西在尼米兹的要求下,抽调出一支战列舰编队南下支援。栗田舰队虽然击退了美军护航航母舰队,但最终选择了撤退,美军莱特岛登陆场也避免了被日军水面舰艇炮击的危险。而撤退的栗田舰队并没有跟哈尔西率领的战列舰编队接触,莱特湾海战实际上就此结束。
    哈尔西追击日军航母不是问题;问题是,他并不知道这时候日军的航母实际上仅仅是作为诱饵使用,这就导致了日军真正的主力水面舰队能够有直达莱特岛登陆场的机会,进而引发更大的风险。这次海战引发了对哈尔西的争论,在战时,美军高层包容了哈尔西的作为;然而在战后,哈尔西对自己战时的行为进行辩护,并对金凯德大肆批评,引发了新一轮的争论。认为哈尔西要为莱特湾海战美国海军的伤亡负责的人提出,哈尔西仅仅是为了击沉几艘航母就把全部舰队调离原有区域,导致美军防区出现真空。而为哈尔西辩护的人则认为,美军在指挥层面和通讯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此外,美军对攻击日军舰队战果的高估、在面对日军陆基航空队时所遭到的压力,航母在这一时期实际的主力作用,这些因素都轮不到哈尔西来负责任。
    本文将首先分析美军在莱特湾海战时期的指挥结构;然后从美军原始报告出发,以哈尔西为主视角,重点从锡布延海海战结束后开始,理清美军在10月24日下午至25日的行动,其中会加入当事人的观点;并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结果,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从而对哈尔西在莱特湾海战中的作为进行总结。笔者借用时任第38.2特混大队指挥官杰拉尔德·F·博根在二战后的口述历史中所表达的观点来进行总结:“这个问题是有历史的,永远不会有了断。但是,我在这个问题上有清楚的看法,哈尔西犯了大错。”

    一、莱特湾海战的背景
    (定下计划
1944年中,在美军攻下马里亚纳群岛后,日本“绝对国防圈”已经崩溃,彻底进入战略防御状态。然而,美军对于下一步作战的地点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最终决定,从西南太平洋(莫罗泰)和中太平洋(帕劳)两线进发,并计划在1944年12月10日登陆莱特岛。
第三舰队司令哈尔西(William F. Halsey, Jr.)海军上将率第38特混舰队在1944年9月中旬对菲律宾进行了空袭,随后其司令部认为已消灭日军在菲律宾一带的航空兵大部,遂提出直接夺回莱特岛的计划。经过美军高层商议,决定在10月20日对莱特岛进行登陆作战。在完成对莫罗泰的登陆作战后,第七两栖部队就会随第七舰队对莱特岛进行登陆;而完成对帕劳群岛登陆作战的第三两栖部队也将直接归第七舰队指挥;另外,原属第五舰队的不少舰艇都被借调至第七舰队。
    (指挥结构
    与美军在中太平洋发动的一系列攻势相比,最大的不同便是美军海军主力舰队和负责两栖作战的舰队的指挥层级区别。
先来看看美军在中太平洋攻势的指挥链。美军在中太平洋的一系列攻势(吉尔伯特群岛、马绍尔群岛及马里亚纳群岛)中,均由中太平洋部队司令(后改名为第五舰队司令)斯普鲁恩斯(Raymond A. Spruance)作为总负责人,他负责统筹海军主力舰队和负责两栖作战的舰队;负责两栖作战的指挥官则为第五两栖部队司令(后晋升为太平洋舰队两栖部队司令)特纳(Richmond K. Turner);而海军主力舰队(快速航母特混舰队)则先后由波纳尔(Charles A. Pownall)和米切尔(Marc A. Mitscher)指挥。上述指挥官都隶属于同一条海军指挥链,考虑到上述指挥官均负责进攻中太平洋,我们不妨把这条指挥链称为“中太平洋指挥链”。这条指挥链上层则为太平洋舰队及战区总司令尼米兹(Chester W. Nimitz)海军上将和美国海军作战部长兼美国海军舰队总司令欧内斯特·金(Ernest J. King)海军上将。
图1 “中太平洋指挥链”结构
    然而,本次对莱特岛的登陆作战,却出现了两条截然不同的指挥链。一条比较简单,是第三舰队司令哈尔西海军上将的指挥链,考虑到哈尔西的个性,我们不妨把这套指挥链称为“哈尔西指挥链”;另一条指挥链则比较复杂,总之由第七舰队司令金凯德(Thomas C. Kinkaid)海军中将指挥,考虑到第七舰队司令是从西南太平洋战区及部队司令演变而来,我们不妨把这套指挥链称为“西南太平洋指挥链”。
先来介绍“哈尔西指挥链”。哈尔西在莱特湾战役中不必指挥第三两栖部队,因此他只需负责指挥第38特混舰队;另外,如需进行战列舰决战,他可把舰队中的一部分战列舰、巡洋舰和驱逐舰抽调出来,组成第34特混舰队,这支特混舰队将由太平洋舰队战列舰司令小威利斯·A·李(Willis A. Lee Jr.)海军中将指挥。然而,第38特混舰队本身就已经有一位指挥官,他就是第一航母特混舰队司令米切尔中将。这就引发一个重要的问题:哈尔西和米切尔都有非常丰富的航空作战指挥经验,而且都很有指挥航母的欲望,那么在航母作战时该听哪位指挥官的?是该接受最高指挥官哈尔西的指挥还是该接受直接指挥官米切尔的指挥?在10月24日的决断中,这个问题将直接影响了第38特混舰队的动向。“哈尔西指挥链”虽然与“中太平洋指挥链”有所不同,但依然是一条海军指挥链,并最终归尼米兹和金两人指挥。
图2 “哈尔西指挥链”结构
    然后介绍比较复杂的“西南太平洋指挥链”。负责莱特岛两栖登陆作战的第七舰队将分为第77、78和79三支特混舰队。第77特混舰队名为“中菲律宾攻击部队”,由第七舰队司令金凯德中将直接指挥,主要负责对登陆部队支援,如进行炮击和火力支援、近距掩护、对潜猎歼、低强度制空、扫雷等任务。第78特混舰队名为“北部攻击部队”,由第七两栖部队司令丹尼尔·E·巴比(Daniel E. Barbey)海军少将指挥,主要负责对莱特岛北部的帕罗(Palo)及其附近地区进行登陆作战。第79特混舰队名为“南部攻击部队”,由第三两栖部队司令西奥多·S·威尔金森(Theodore S. Wilkinson)海军中将指挥,主要负责对莱特岛南部的南部杜拉格(Dulag)及其周边地区进行登陆作战。金凯德中将指挥第77、78和79三支特混舰队,负责统筹莱特岛的登陆作战,并直接指挥对登陆部队的掩护作战。但实际上,我们还要考虑到一个人,他就是西南太平洋战区司令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陆军上将,进攻菲律宾的计划正是由他提出,金凯德的“西南太平洋指挥链”实际上受麦克阿瑟指挥。而由于麦克阿瑟是陆军将领,“西南太平洋指挥链”的最上层应是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George C. Marshall)陆军上将,因此这条指挥链是陆军指挥链。而实际上,在对下一阶段的美军进攻方向的争论中,马歇尔就支持了麦克阿瑟的计划。
图3 “西南太平洋指挥链”结构
    因此,莱特湾海战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哈尔西指挥链”(海军指挥链)和“西南太平洋指挥链”(陆军指挥链)无法较好整合,第三舰队和第七舰队之间的通讯无疑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延误,这就导致了有某些关键信息无法及时得知,从而影响决策。后文我们将会看到,双方的电文收发会出现明显的延迟,再加上某些字眼在表达上模糊不清,各方面在10月25日将首先在电文中唇枪舌剑。
    二、莱特湾海战的过程
    (一)进攻战列舰
10月23日,由麦凯恩中将指挥的第38.1特混大队(3艘航母和2艘轻型航母)向乌利希返航;“邦克山”号(CV-17)在两艘驱逐舰的护卫下脱离第38.2特混大队的战斗序列,即时编成第30.4特混大队,撤回马努斯。邦克山号在10月27日回到马努斯,并进行补给,至11月1日才再次前往一线作战。哈尔西认为,在接近两周的连续作战后,所有航母特混大队需要重新武装。实际上,这种做法并不完全符合集中使用航母的理念,更加偏向于集中使用航母时的战术灵活性。然而这种做法却导致第38特混舰队的航母实力大幅削减到“只有”5艘航母和6艘轻型航母,接下来这支舰队将会在莱特湾海战期间受到很大的考验,其作战将会显得“力不从心”。
10月24日日间,第38特混舰队根据早上的侦察报告,对栗田舰队发动空袭。美军共派出舰载战斗机97架次、俯冲轰炸机88架次、鱼雷攻击机73架次,击沉“武藏”号战列舰,重创“妙高”号重巡洋舰,击伤“大和”、“长门”、“利根”、“清霜”等舰艇,损失了10架SB2C和9架TBM,另有5架F6F、2架SB2C和16架TBM中弹。同样是在当天日间,第38特混舰队遭到日军陆基航空兵攻击,“普林斯顿”号轻型航母(CVL-23)遭受重伤,最终沉没。
    (二)重要的决断
10月24日下午,第38.3特混大队的列克星敦号(CV-16)起飞了5架SB2C向北搜索,其中有两架飞机分别在15点40分和16点40分发现了小泽舰队。米切尔于是在18点42分向哈尔西发送240942号急电,称己方舰载机在吕宋岛以北发现新的日军航母部队(实际上就是小泽舰队)。
综合全天的舰载机侦察报告,哈尔西已经确认日军兵分三路进攻莱特岛。此时,他有三种选择:
第一是进行分兵,留下第34特混舰队封锁圣伯纳迪诺海峡阻击栗田舰队,而航母则在轻型舰队掩护下北上攻击小泽舰队。对此,他认为小泽舰队实力强大到难以忽视,留下第34特混舰队阻击栗田,这也会让他的战列舰暴露在日军陆基航空兵打击之下。此外,他还认为分兵会分散力量且增加无谓的损伤。
第二是第三舰队的所有作战舰艇全部集中在圣伯纳迪诺海峡。不过,哈尔西同样反对这项部署,因为在他看来,毫发无损的小泽舰队将会为所欲为,且摧毁日军的航母将有益于美军的未来作战。
第三是第三舰队倾全力北上攻击小泽舰队,留下不设防的圣伯纳迪诺海峡。对此,哈尔西认为这么做保证了第三舰队攻击力量的完整,并且能对小泽舰队达到奇袭的效果并予以摧毁。尽管栗田舰队有可能继续突入并造成一定损伤,但其战斗力已被严重削弱,因此无力取得决战胜利。最后,哈尔西推测即使出现险情,第三舰队也能够及时班师南下阻击。他认为这种做法即使有可能让莱特岛出现暂时紧急的情况,对于菲律宾战役总体局势依然最为有效,他最终选择了第三种选择。
19点25分,“独立”号起飞了2架鱼雷机进行夜间侦察,并最终于23点44分返回母舰。其搜索机跟踪了一组受损的日军战列舰编队,后者正接近圣伯纳迪诺海峡,但由于北边有更大的目标,因此特混舰队依然向北航行。后文将对独立号舰载机搜索到实际上是栗田舰队的具体情况进行叙述。
20点06分,第38.2特混大队指挥官博根少将通过TBS向哈尔西报告“独立”号发现敌军舰队于19点35分的位置大概在12°45′N,122°40′E。
20点22分,哈尔西命令米切尔:当地时间24日23点整第38.2和38.4特混大队经过14°28′N,125°50′E,航向0度,航速25节。在集合后米切尔将指挥三个特混大队攻击敌航母舰队。
20点24分,哈尔西向金凯德发送241124号电:当地时间19点25分,锡布延海的敌军水面部队位于12°45′N,122°40′E,航向120度,航速12节。攻击报告指出敌遭到重创。我现跟随3个特混大队北上,准备于(次日)黎明攻击敌航母部队。对于金凯德而言,圣伯纳迪诺海峡已经没有己方部队防御。
接到241124号电的米切尔当时就感到自己被架空,作为第三舰队司令的哈尔西越过米切尔,直接在电文称“跟随”第38特混舰队主力北上,仿佛作出北上的决定的人是米切尔一样。显然,错过五次航母大战的哈尔西不想再错过与日军航母部队交手的机会,遂亲自主导这一次海战。米切尔看过哈尔西的电报后,索性前往其军官室睡觉,并向幕僚说“哈尔西将军现在负责指挥”。
    (三)北上的争论
20点40分,“独立”号V81、V78两机通过通过TBS报告哈尔西和博根:敌军正离开布里亚斯岛(Burias)西海岸中央,就在吕宋南部以西、马斯巴特(Masbate)以北。同时“独立”号也通过TBS报告哈尔西和博根:V81、V78的进一步报告。敌军现在正经过布里亚斯岛和马斯巴特岛之间。
21点15分,哈尔西向金凯德发送241215号电:我在241124号电提到的部分敌舰队在当地时间20点30分被我军侦察机发现于布里亚斯岛和马斯巴特岛之间。
23点整,第38.2、38.3和38.4三个特混大队依照第三舰队在10月24日20点22分拍发的241122号电,在18°10′N,125°30′E集合。随后这三个特混大队以航向0度、航速16节向正北机动,以缩短与小泽舰队的距离。然而,哈尔西的舰队还有一次作出改变的机会。
23点04分,“独立”号通过TBS向哈尔西报告:86V79在21点45分的最终报告。发现敌军航向西北。航速12节。位置在Bukal岛附近。
23点20分,“独立”号再次通过TBS向哈尔西报告:敌舰位置为12°45′N,123°22′E。
10月25日0点11分,“独立”号通过TBS向哈尔西报告:现对布里亚斯岛和蒂考岛(Ticao)之间的最后接触到的战列舰的航向进行详述,飞行员报告观测到敌舰列成纵队向偏东北航行,计划航向可能是东南或东北。编队拖着巨大的油污,一直延长到布里亚斯。一艘战列舰相信是大和级。
米切尔的参谋长伯克(Arleigh A. Burke)上校和另一名参谋弗拉特利(James H. Flatley Jr.)中校在分析了上述独立号的报告后,连忙叫醒了米切尔,认为应派遣战列舰部队截击栗田舰队。米切尔如是回复:“如果他接纳我的建议,他会要求这么做。”说完继续入睡。米切尔认为哈尔西作为战场上最高级的指挥官,所得到的情报一定比米切尔多得多,因此哈尔西也能做出更加全面且正确的决策,米切尔并不愿提出异议、掺和哈尔西的指挥。
哈尔西的独断同样引起其他指挥官哗然。第38.4特混大队的指挥官戴维森少将及其参谋长詹姆斯·S·拉塞尔(James S. Russell)上校就对哈尔西下达的命令表示不服,但是戴维森的说辞跟米切尔差不多,他也认为上级拥有更多的情报,所以他选择无所作为。“独立”号的直接上司、第38.2特混大队指挥官博根少将在与“独立”号舰长讨论形势后,向哈尔西发出一份电文,结果哈尔西的一名参谋很不耐烦地回应道:“是的,是的,我们知道了。”对此,博根只能起草另一份经过修改的计划,即李中将的战列舰部队与第38.2特混大队协同作战,第38.3和38.4特混大队北上解决小泽舰队。但是在博根发出电文后,哈尔西依然无动于衷。但需要留意的是,哈尔西的旗舰“新泽西”号(BB-62)正处在第38.2特混大队的阵列之下。而威利斯·李曾两次通过TBS向哈尔西表达自己对圣伯纳迪诺海峡从未设防的担忧,他认为部署在海峡附近的打击舰队必须得到数艘轻型航母的支援;收到了“独立”号的相关报告后,他就重复向哈尔西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后者并未予以重视,反而以轻蔑的方式晾在一旁,之后威利斯·李只能作罢。然而,在第三舰队关于莱特湾海战的报告中,却没有任何有关博根和李相关内容的电文;而博根和李两人的作战报告中也只是对栗田舰队的情况进行简述,明确其折返的事实,并未提到计划应对措施。考虑到上述报告中提到的栗田舰队折返的事实,以及有关米切尔、戴维森(源自参谋长拉塞尔的口述历史)、博根(源自本人的口述历史)和李的争论内容已经被不少历史学家和传记作家所记载,我们只能作出一种解释:那就是第三舰队从未收到上述内容,或者有选择性地进行记录。
图4 第38.2特混大队绘制的栗田舰队在10月24日和26日的航迹图

总之,哈尔西的舰队北上追击小泽舰队的形势已经不可逆转。然而除了在哈尔西的航母舰队的各指挥官,其他的像金凯德之类的高级指挥官还不知道哈尔西已经把圣伯纳迪诺海峡空了出来;后来我们甚至会发现,尼米兹也误以为圣伯纳迪诺海峡依然有战列舰防御。
    (四)争吵与发怒
10月25日0点24分,哈尔西通过TBS向米切尔下令:“为尽早实现向南的承诺,北部敌军信息很重要。现命你起飞侦察机。”1分钟后他又向“独立”号下令:“尽快向北派出你的搜索机。”根据这一指示,“独立”号于0点58分起飞5架TBM,至1点26分又起飞一架TBM。
2点08分,“独立”号通过TBS向哈尔西报告:接到无线电呼号为“84V79”的鱼雷机的报告,该机报告2点05分在坐标16°43′N,125°37′E发现6艘舰艇,其中3艘为大型,3艘为小型,航向110度,航速15节。
2点42分,金凯德向金、麦克阿瑟、哈尔西和尼米兹等人报送241742号急电:我军水面部队正在苏里高海峡和莱特湾南部与敌舰交战。
2点53分,第34特混舰队根据上级指示组建。威利斯·李称此时有一支敌军位置不明,但估计正接近圣伯纳迪诺海峡西端。显然,威利斯·李依然对栗田舰队的情况依然非常在意。
3点43分,米切尔令麾下各特混大队指挥官:“立即准备第一波攻击队,黎明时分派出战斗空中巡逻、搜索以及攻击波。待准备完毕后尽快派出第二波攻击队。”
4点12分,金凯德在军官的劝说下,向哈尔西发送241912号急电询问第34特混舰队是否到位:“敌我水面部队现正于莱特湾入口苏里高海峡交战。约2点整敌部在海峡被鱼雷艇发现,至约3点整抵达海湾入口,该敌部由2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及驱逐舰组成。问题。第34特混舰队是否在防卫圣伯纳迪诺海峡?”此时,金凯德的舰队进行任何反制都已经为时已晚,哈尔西在6点48分才收到这条信息,根本不可能及时给出回应。而这时候,哈尔西的任何回答,都已经无济于事了。当天凌晨时分,爆发了苏里高海战,由西村舰队覆灭、志摩舰队撤退、美军大获全胜而告终。
5点54分开始,第38特混舰队陆续派出第一波攻击队,共派出战斗机69架,俯冲轰炸机68架,鱼雷攻击机64架。这一波攻击击沉“千岁”号航母和“秋月”号驱逐舰;此外击伤“瑞鹤”、“瑞凤”、“多摩”。其中,“瑞鹤”无法以最高航速航行,“多摩”掉队。
6点48分,哈尔西才收到前述金凯德在4点12分发送的241912号急电,这不禁让哈尔西感到疑惑——金凯德是怎么知道第34特混舰队的?无论如何,哈尔西总该给个回复。
7点05分,哈尔西向金凯德回复241912号急电:第34特混舰队不在圣伯纳迪诺海峡,而是正跟随航母行动。然而,正如前文所述,哈尔西的回复无济于事,因为就在7分钟前,也就是6点58分,栗田舰队在萨马岛以北开始跟克里夫顿·A·F·斯普拉格少将的第77.4.3特混中队交战了。最终栗田舰队虽击退了这支护航航母编队,但选择撤退。萨马岛海战的具体过程在此不进行赘述。
由于事态发展急转直下,金凯德在这之后数分钟内连续发出电报,这些电报被发送到马努斯岛,并经过那里转发,这导致了两个后果。一是金凯德和哈尔西在超过一小时的时间内无法进行电报联系;二是马努斯岛需要处理数百份电报,难以考虑孰轻孰重,没人敢担保这些电报会按重要程度的顺序进行转发,延误是在所难免的。之后事件的叙述,我们以哈尔西为主视角进行叙述,我们会看到这些电文的延误的确造成了很大影响。
7点45分,米切尔下令各特混大队指挥官“0800派出第二波攻击队”。因第一波攻击队已经出发,且第38.2特混大队另有其他任务,最终第38.3和38.4两个特混大队从8点02分开始至8点38分陆续共起飞12架战斗机、6架俯冲轰炸机和18架鱼雷攻击机参与第二波的攻击。经过美军第二波空袭,“千代田”号受创瘫痪在海上。
8点22分,哈尔西收到了金凯德在7点07分发送的明文急电(242207):第77.4.3特混中队报告敌战列舰和巡洋舰在他的舰队后方15海里并射击,位置在Homonham岛方位角60度、距离80海里。哈尔西此时的看法是他“想知道金凯德是怎样让(他的护航航母)被日军逮到”的,为什么(第77.4.3特混中队)搜索飞机没有给予警告,他并没有焦虑不安,还称此时他推算第七舰队的18艘护航航母能够自卫直到奥登多夫的战列舰赶到现场。然而实际上,即使到了1947年,哈尔西也不知道有两艘护航航母已经提前一天离队。
8点30分,哈尔西收到了金凯德在7点39分拍发的密电(242239):莱特湾急切且马上需要快速战列舰。哈尔西认为这条信息让他感到惊讶;他宣称,保护第七舰队并不是他的任务,他的任务应该是与第三舰队一起进攻,他正在阻击一支不仅仅威胁金凯德和他自己,甚至是威胁整个太平洋战略的舰队。
8点38分,哈尔西收到了第77.4.3特混中队指挥官克里夫顿·A·F·斯普拉格少将在7点35分向第77.4特混大队指挥官托马斯·L·斯普拉格少将、第七舰队司令金凯德中将、第三舰队司令哈尔西上将、太平洋舰队和战区总司令尼米兹上将发的明电(242235):遭受攻击,当地时间7点22分位置11°44′N,126°29′E。敌军包括4艘战列舰、8艘重巡洋舰及大量驱逐舰,敌军分为两股,一股在方位角286度、距离11海里,另一股在方位角307度、距离15海里。
8点48分,哈尔西命令麦凯恩向西南以最高速前进并尽早向敌军攻击,敌军实力报告为4艘战列舰、8艘重巡洋舰和数艘驱逐舰,8点整位置大概在11°20′N,127°00′E,并把这条信息抄送第三舰队各指挥官及金凯德。
9点整,哈尔西收到金凯德在7点27分以第七舰队司令的名义(其他时候基本以第77特混舰队司令的名义)向哈尔西发的242227号明电:攻击我们的护航航母的敌军由4艘战列舰、8艘巡洋舰以及其他舰艇组成。请求李将军以最高速前来掩护莱特岛(登陆场)。请求快速航母立即空袭敌军。对于当前实际情况而言,哈尔西的确无法南下帮助护航航母编队,除了他先前命令的第38.1特混大队前往支援外,他没有其他事情可做;因此他在收到金凯德的242227号电后,表示这只会让他更加愤怒。
9点21分,哈尔西收到克里夫顿·A·F·斯普拉格在8点37分发的明电(242337):当地时间8点30分,依然遭到攻击,位置11°35′N,126°29′E。
9点22分,哈尔西收到金凯德在7点25分向哈尔西发的电文(242225):约7点整,第77.4.3特混中队报告遭到敌军战列舰、巡洋舰的炮击,位置15°40′N,126°25′E。敌军明显于夜间通过圣伯纳迪诺海峡。请求立即提供空袭。此外请求大型舰艇前来支援。我的老式战列舰弹药所剩无几。他对金凯德所述老式战列舰弹药不足、无法在延长的战斗中为莱特湾附近部队提供支援感到震惊。他对此感到惊讶的原因不明,金凯德的战列舰连续四天参加近距离支援行动,然后在第五天准备苏里高海峡的战斗。考虑到哈尔西从1942年10月至1944年6月一直担任南太平洋战区及部队司令,并参与了从所罗门到新几内亚西北部的一系列登陆作战,他似乎没有理由感到震惊。哈尔西的部队,无论是指挥官的个人水平,还是部队参谋的水平,恐怕都不尽如人意。此时,哈尔西才发现金凯德拍发的电文遭到了延误,以至于根本无法按原来发出的顺序来逐条接收。
9点27分,哈尔西向金凯德回复:已(于9点整)接贵部242227号电。我现与敌航母舰队交战。我已命令第38.1特混大队马上支援你,该部有5艘航母和4艘重巡洋舰。我与其他三个航母特混大队位置为17°18′N,126°11′E。哈尔西。
然而接下来来自尼米兹的一条信息打破了当前的“平衡”。
10点整,哈尔西收到来自尼米兹的250044号密电(9点44分发出,并抄送金和金凯德),该文原文内容很简单:“第34特混舰队在哪里?”然而,由于译电员的失误,该文转述给哈尔西时却变成了“第34特混舰队在哪里?全世界都想知道。”哈尔西在他的自传中表示,他在收到这份电报后暴跳如雷,他“摘下便帽,然后狠狠地把帽子摔在甲板上并开始哽咽”。然而,最权威的的哈尔西传记却没有如此夸张的描写,他仅仅“一言不发,将电报递给他的参谋长并转身离开”,换句话说哈尔西接到这条电报后一到两分钟大发脾气,但他后来一定意识到尼米兹绝对没有侮辱他的意思。哈尔西在其自传中声称,在10点整,他还收到金凯德的电文“李在哪里,把李派过来”。然而实际上,纵观第三舰队司令的报告,在收发文记录中没有这条信息;与此同时,“全世界都想知道”这种本应是乱码的内容都直接写进了报告,而前述有关下属指挥官要求留守圣伯纳迪诺海峡的内容都没有写进报告。如果说有哪些内容对哈尔西的辩解有利,那应该是“李在哪里,把李派过来”和“全世界都想知道”,但是它们并没有同时实实在在地写进报告里,那么可以认为哈尔西在自传中杜撰了“李在哪里,把李派过来”。
10点03分,哈尔西收到了金凯德在8点29分拍发的密电(242329):已接贵部242205号电。我的情况相当严峻。得到空中支援的快速战列舰或许能阻止敌军摧毁护航航母及进入莱特岛区域。
实际上,金凯德在短时间内连续发送多则电文,然而,由于金凯德和哈尔西分属不同的指挥链,无法直接联系,在10月25日早上的一连串电文出现了延迟,而且并没有按金凯德发送的顺序让哈尔西收到(详见下表),这导致哈尔西感到某种程度上的混乱,让哈尔西以为金凯德在得到相关支援后依然喋喋不休。金凯德向哈尔西连续发送如此多的电报,这本身的确是一种“喋喋不休”的行为,金凯德这么做的原因不得而知,答案可能有损金凯德的形象。笔者在此妄加猜测,提出一种可能性:那就是金凯德本身早已跟哈尔西交恶,金凯德如此连续拍发电文,不仅仅是因为自身因战局危急而不得不夸大形势的严重程度以引起其他指挥官注意,更像是金凯德对哈尔西作为的一种表达不满的极端情绪发泄。
表1 截至10月25日10点03分哈尔西收发电文的情况
对方发送时间
发送人
电文编号
电文内容
哈尔西收到时间
7点07分
金凯德
242207
第77.4.3特混中队报告敌战列舰和巡洋舰在他的舰队后方15海里并射击,位置在Homonham岛方位角60度、距离80海里。
8点22分
7点25分
金凯德
242225
约7点整,第77.4.3特混中队报告遭到敌军战列舰、巡洋舰的炮击,位置15°40′N,126°25′E。敌军明显于夜间通过圣贝纳迪诺海峡。请求立即提供空袭。此外请求大型舰艇前来支援。我的老式战列舰弹药所剩无几。
9点22分
7点27分
金凯德
242227
攻击我们的护航航母的敌军由4艘战列舰、8艘巡洋舰以及其他舰艇组成。请求李将军以最高速前来掩护莱特岛(登陆场)。请求快速航母立即空袭敌军。
9点整
7点35分
克里夫顿·A·F·斯普拉格
242235
遭受攻击,当地时间7点22分位置11°44′N,126°29′E。敌军包括4艘战列舰、8艘重巡洋舰及大量驱逐舰,敌军分为两股,一股在方位角286度、距离11海里,另一股在方位角307度、距离15海里。遭受攻击,当地时间7点22分位置11°44′N,126°29′E。敌军包括4艘战列舰、8艘重巡洋舰及大量驱逐舰,敌军分为两股,一股在方位角286度、距离11海里,另一股在方位角307度、距离15海里。
8点38分
7点39分
金凯德
242239
莱特湾急切且马上需要快速战列舰。
8点30分
8点29分
金凯德
242329
已接贵部242205号电。我的情况相当严峻。得到空中支援的快速战列舰或许能阻止敌军摧毁护航航母及进入莱特岛区域。
10点03分
8点37分
克里夫顿·A·F·斯普拉格
242337
当地时间8点30分,依然遭到攻击,位置11°35′N,126°29′E。
9点21分
8点48分
哈尔西
242348
(发送麦凯恩,抄送第三舰队各指挥官及金凯德)向西南以最高速前进并尽早向敌军攻击,敌军实力报告为4艘战列舰、8艘重巡洋舰和数艘驱逐舰,8点整位置大概在11°20′N,127°00′E。
-
9点27分
哈尔西
250027
(发送金凯德,抄送金、尼米兹及第三舰队各指挥官)已(于9点整)接贵部242227号电。我现与敌航母舰队交战。我已命令第38.1特混大队马上支援你,该部有5艘航母和4艘重巡洋舰。我与其他三个航母特混大队位置为17°18′N,126°11′E。哈尔西。已(于9点整)接贵部242227号电。我现与敌航母舰队交战。我已命令第38.1特混大队马上支援你,该部有5艘航母和4艘重巡洋舰。我与其他三个航母特混大队位置为17°18′N,126°11′E。哈尔西。
-
9点44分
尼米兹
250044
第34特混舰队在哪里?
10点整
    (五)分兵与结束
尼米兹的250044号密电直接询问第34特混舰队在哪里,这不得不让哈尔西重视起来。他在10点06分通过TBS命令米切尔、博根、谢尔曼和戴维斯四人:指示所有飞行员攻击未受损的(敌军)舰艇,稍后处理受损的。
10点55分,哈尔西通过TBS命令李:接下来的行动,第34、38特混舰队及第38.2、38.3和38.4特混大队的各位指挥官应及时转发。当地时间11点15分,第34特混舰队和第38.2特混大队调转航向。“比洛克西”号(CL-80)、“迈阿密”号(CL-89)、“文森斯”号(CL-64)及第52驱逐舰中队继续留在第34特混舰队。第34特混舰队其他舰艇则各自分配到第38特混舰队的各大队中。第34特混舰队和第38.2特混大队以20节向南航行。第38.3和38.4特混大队继续攻击敌军。详尽的命令稍后发出。
11点02分,哈尔西收到来自麦凯恩的发送给米切尔和金凯德的250125号电文,第一波攻击队(将)在当地时间10点30分起飞,对抗在萨马岛外的敌战列舰。这波攻击队由47架F6F、33架SB2C-3和19架TBM-1C组成。
11点15分,哈尔西回复尼米兹:你的250044号电文已收到。第34特混舰队及我部正与敌航母部队交战。第38.2特混大队及所有快速战列舰正前往支援金凯德。已击沉一艘敌军航母。2艘航母瘫痪在海上。我部无(舰艇)损伤。自吕宋起飞的敌军航空部队过晚抵达。详见我241122、241124号电。第38.1特混大队已受令准备即时支援金凯德。
11点17分,哈尔西回复金凯德:你的242329号电文已收到。我正与第38.2特混大队及6艘快速战列舰前往莱特岛。我的位置、航向及航速稍后报告,但无法再明天8点整前抵达。
11点25分,哈尔西命令博根的第38.2特混大队接近李的第34特混舰队。第34特混舰队负责掩护第38.2特混大队。博根为战术指挥。在编成后马上向南航行,以可操作的最高速向南航行。
11点45分起,第38.3和38.4特混大队起飞了第三波攻击队,有战斗机60架、俯冲轰炸机60架、鱼雷攻击机48架。这波攻击队击沉了“瑞鹤”,同时重创“瑞凤”。
12点13分,哈尔西收到金凯德在11点31分发出的电文:敌军(水面)舰艇返回攻击护航航母。
12点32分,哈尔西回复金凯德:你的250231号电文已收到。保持告知我敌舰位置。若敌舰向北撤退,尽可能进行跟踪。
12点45分,哈尔西收到金凯德在11点06分发送给麦凯恩的电文:哈尔西在242348号电文中提到的敌军在当地时间25日9点35分最后报告的位置为11°43′N,126°17′E。9点30分报告上述敌军向东北撤退。估计敌军组成报告3艘战列舰、6艘重巡洋舰以及轻巡洋舰和驱逐舰。
13点整,哈尔西收到金凯德在11点56分发给麦凯恩的电文:敌军估计为3艘战列舰、2艘重巡洋舰和7艘驱逐舰,当地时间10点55分的位置为11°35′N,126°37′E。航向150度。
13点05分,第38.3和38.4特混大队发动了第四波攻击,由18架战斗机、9架俯冲轰炸机和12架鱼雷攻击机组成,并最终击沉了“瑞凤”号航母。
13点18分,哈尔西收到金凯德在10点46分拍发的电文:形势看似好转,攻击第77.4特混大队的敌军正向东北撤退。他们可能是转向。我能够守住苏里高海峡。圣贝纳迪诺(海峡)仍需(空中)支援覆盖。这是第38.1特混大队航空攻击队扫荡敌军水面舰艇和降低莱特岛登陆场风险的好机会。
13点26分,哈尔西收到金凯德在12点16分拍发的电文:自25日10点46分后,莱特湾的情况再次变得非常严重。敌军快速战列舰及重巡洋舰返回攻击我在入口处的护航航母部队并威胁到船队。燃料和弹药多的消耗降低了我部支援舰队的有效性。护航航母的空中支援因遭到攻击而被影响。我已派遣3艘老式战列舰、3艘重巡洋舰和驱逐舰支援护航航母,但依然急需你的支援。护航航母被迫撤回莱特湾。
14点14分,哈尔西收到金凯德在13点41分拍发的电文:我正把护航航母撤回莱特湾。这些舰艇需求不明,但估计它们需要可观的补充。航空汽油可用。在护航航母再次准备完成前,需要快速航母执行掩护任务。
14点35分,哈尔西收到金凯德在12点41分发给麦凯恩的电文:敌军最后在当地时间11点45分的估计位置为11°43′N,126°12′E。航向225度,航速20节。敌军有3艘战列舰、2艘重巡洋舰及9艘驱逐舰。
15点28分,哈尔西下令在16点整组成第34.5特混大队,该特混大队将会以航向195度、航速28节航向,准备夜战。
15点39分,哈尔西向金凯德拍发电文:由第7战列舰分队司令指挥的第34.5特混大队由第7战列舰分队、“比洛克西”号(CL-80)、“迈阿密”号(CL-89)、“文森斯”号(CL-64)及第52驱逐舰中队组成,该特混大队从北出发前往圣伯纳迪诺海峡入口,将会在当地时间26日1点整到达。计划到达后在海峡附近及萨马岛以东至莱特湾进行扫荡,消灭遇到的敌人。要求尽可能让所有部队得知。哈尔西在第7战列舰分队的“新泽西”号。
16点10分,第38.3和38.4特混大队起飞了第五波攻击队,这波攻击队由52架战斗机、32架俯冲轰炸机和13架鱼雷攻击机组成。该波攻击队未能击沉一艘日舰。与此同时美军以杜博斯(Laurance T. DuBose)少将为指挥官的巡洋舰编队发现了“千代田”号航母,至16点25分进入射程后美军开火,至16点55分击沉“千代田”号。
16点58分,哈尔西收到麦凯恩在15点10分拍发的电文:当地时间14点40分的第一波攻击的简要不完全报告。4艘战列舰中的3艘及9艘重巡洋舰中的3艘受损。敌舰队有12到15艘驱逐舰。位置在11°46′N,126°16′E,航向偏北。第二波攻击队已经在途中。距离过远无法使用鱼雷。麦凯恩的第二波攻击队在12点45分起飞,由19架F6F-5、20架SB2C-3和13架TBM-1C组成。然而当日麦凯恩的两波攻击队并未对栗田舰队造成明显损伤。
18点33分,美军杜博斯舰队继续北上追击,发现了另一支日军舰队,随后与日军舰队交战,至次日2点56分,美军击沉了“初月”号驱逐舰,日军“五十铃”号轻巡洋舰和“若月”号驱逐舰由于“初月”号吸引火力,得以向北逃脱。而美军在击沉“初月”号后,选择向南归队。
20点43分,哈尔西截收到金凯德在13点03分发送给博根、转发给奥登多夫和托马斯·L·斯普拉格的电文:敌军尝试强行突入莱特湾。我正在入口集中兵力,护航航母整前往莱特并进行攻击。
21点26分,哈尔西电告尼米兹,称“现在可以确切宣布日本海军已为我第三舰队及第七舰队所击退和粉碎。”
21点30分,哈尔西回复金凯德在13点41分拍发的电文(同时抄送尼米兹):详见我250657号电文(此电文于15点57分发送麦凯恩、博根及巴杰,抄送至尼米兹、金、金凯德及其他隶属第三舰队的高级指挥官,该电文大致对第38.1、38.2和34.5三个特混大队的未来动向做介绍)。两个特混大队将会在米沙鄢(Visayas)进行日出战斗机扫荡。对撤退敌军的打击使得其他承诺无法保证。对于未来计划,必须要清楚快速航母也需要重新整备,而航空大队在前所未有的连续16天的作战后已十分疲惫。
22点整,随着第38.3和第38.4特混大队向东南撤退,北边的恩加诺角海战宣告结束。由于栗田舰队早已撤退,第七舰队最大的危机也就此解除。
10月26日凌晨,第34.5特混大队遭遇野分号并将其击沉。而在日间,第38.1和38.2特混大队也对撤退中的栗田舰队发动空袭。然而,栗田舰队还是安然撤退了,第34特混舰队风风火火跑一趟,结果也只是让第34.5特混大队击沉一艘驱逐舰而已。至此,莱特湾已基本结束。
    三、一种为哈尔西辩护的角度
    二战后,哈尔西把在莱特湾海战中让舰队全体北上追击日军航母而把圣伯纳迪诺海峡空出来的做法遭到了双方当事人和后世历史学家的争论。有的人选择为哈尔西进行辩护,其中老生常谈的两点就是美军指挥结构的问题及哈尔西集中用兵消灭航母做法的讨论。还有一点人们讨论得比较少,那就是当时美军对战果的夸大问题。但也有人对上述辩护的内容进行反驳。
    (一)莱特湾海战中美军指挥结构的问题
    如前所述,哈尔西的第三舰队隶属于“哈尔西指挥链”,是海军指挥链;而金凯德的第七舰队隶属于“西南太平洋指挥链”,但实质上却是陆军指挥链。由于双方无法通过专用频道进行直接联系,他们拍发的电文必须要先送到马努斯进行处理,再发送至接收者手上。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延误。复盘莱特湾海战,我们的确会发现,哈尔西接收金凯德的电文确实有明显的延误,且收到的顺序与金凯德拍发的顺序并不一致。
    海军历史学家们怪罪麦克阿瑟,说他没能确保金凯德和哈尔西之间的通信畅通。不过实际上,根据金凯德的相关报告,至少哈尔西发的241124号电文金凯德准时收到;而242205号电文金凯德则是在7点12分收到,仅仅延迟7分钟。可以合理推测哈尔西发给金凯德的电文基本能够收到,且不会有明显延误。反而是第七舰队向哈尔西拍发的电文,总是出现明显延误,乍一看问题似乎出在了第七舰队上面。有些人确实不愿意替麦克阿瑟说话,但是海军历史学家将海军编队之间通讯之间通讯不畅的问题,归罪于一个陆军上将,似乎是一种诡辩,实在令人匪夷所思。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无法怪罪一个战区司令,说他麾下的某个部队和另一个战区的某个部队通信不畅。通信不畅的责任,显然应当由参谋长联席会议,或者更为确切地说,是欧内斯特·金承担。但似乎这位在执行层面负有不可推卸责任的欧内斯特·金,在战后尽可能地将忽视通信的责任推给金凯德。
    但实际上,在10月24日对金凯德有用的信息并不多,这反而跟指挥结构和通信问题没有什么关系;而10月25日的电文交流才涉及到指挥结构及通信问题,然而此时哈尔西早已把第38特混舰队全体驶向北边,一切已无法改变。金凯德在收到哈尔西在24日20点24分拍发的“我现跟随3个特混大队北上”的电文之后,认为哈尔西只是把第38.2、38.3和38.4三个特混大队北上追击敌军航母而第34特混舰队依然留在圣伯纳迪诺海峡,因为根据金凯德截收到的来自哈尔西的240612号电文,哈尔西的确组建过由战列舰、巡洋舰和驱逐舰组成的第34特混舰队,金凯德就此认为这支组建的第34特混舰队负责对付栗田舰队。因此金凯德并未对哈尔西在同一电文中提到的以120度航向前往马斯巴特岛西北端的栗田舰队过于在意。得出这种常规的结论,对任何关心电报内容的人来讲,都是正常的。但是当美军通报栗田舰队正向西撤退的时候,哈尔西本人在17点10分使用TBS直接向第38.4特混大队指挥官(并抄送至第38.2特混大队指挥官、第34特混舰队指挥官和第7战列舰分队司令)作出如下通报:“请继续保持第38.2和38.4两个特混大队的战术指挥权。保持当前状态直至有下一步命令。保持编队集中。如果敌军突围(即重新向东航行,并意图转向圣伯纳迪诺海峡)的话,我将亲自指挥新组建的第34特混舰队。”此时金凯德和米切尔对这则电告均不知情。小泽舰队的突然出现,使美军的战略意图被战事的变化甩在了后面。
    另一方面,金凯德对哈尔西部署的误读完全与他的决策不相干。金凯德没有做出(让第38特混舰队全体北上的)决策的权力,因此他是否误解了哈尔西的战略意图,是无关紧要的事。金凯德对哈尔西命令的任何误读,都和哈尔西怎么部署部队毫无关系,而且他本人也不可能派遣任何舰队来应对穿过圣伯纳迪诺海峡的日舰。因此我们就会不可避免地引发以下有关哈尔西集中与分兵的讨论。
图5 金凯德在1944年10月24日所得知的关于栗田舰队的情况
    (二)对集中与分兵的讨论
    在讨论哈尔西在10月24日把全部舰队开向北边的决策之前,我们不妨先来讨论一下哈尔西在10月23日把4艘舰队航母和2艘轻型航母后撤的做法。因为与10月23日的做法相比,哈尔西在次日的选择就显得非常矛盾。
    10月11日至16日,第38特混舰队在台湾岛附近与日军展开空战,损失了76架舰载机,另有3架因操作不当而损毁;期间在10月15日,第38.2和38.3特混大队后撤补给,并得到了28架F6F、10架SB2C和12架TBM以及相关飞行员和机组。随后在10月17日至23日间,第38特混舰队继续在吕宋东北部海域对菲律宾进行肃清,期间在10月21日,已归队的第38.2和38.3特混大队也对菲律宾进行空袭,这段时间内美军航母舰队只损失了36架飞机,其中25架是在17、18日两天内被击落的。之后,在10月22日下午,原属第38.2特混大队的“汉考克”号(CV-19)被调至第38.1特混大队。随后在23日,由第二航母特混舰队司令麦凯恩中将指挥的第38.1特混大队(3艘航母和2艘轻型航母)向乌利希返航;“邦克山”号(CV-17)在两艘驱逐舰的护卫下脱离第38.2特混大队的战斗序列,即时编成第30.4特混大队,撤回马努斯。这些航母的撤退,均是为了进行补给及补充舰载机。哈尔西在台湾海航空战后选择进行分兵补给及攻击,体现了美军航母特混舰队的战术灵活性。这些举动表明,哈尔西想让第38.2和38.3特混大队处于待命状态。然而这一段时间内美军舰载机的损失在分摊到第38特混舰队中的9艘舰队航母和8艘轻型航母之后,可以说并不算很大,根本不需要派遣一到两个航母特混大队撤退以进行补给和补充舰载机。第38.1特混大队的在10月24日的缺席对于第38特混舰队在该天的战事的发展来说极为关键。哈尔西在10月23日的“分兵”极少得到讨论。一个合理的假设是,美军如果在这时候能够集中使用航母战斗群的作战力量,本可在之后取得更大的战果;另一方面,有一部分历史学家也认为哈尔西的这种做法产生了“不幸”的后果。诚然,舰队有时候需要在战场上掉头撤退,在哈尔西决定将部分航母撤离时,美军航母编队已在海上航行超过两周了,并且在过去十天内一直处于作战状态。但在10月25日下午的早些时候,从第38.1特混大队的舰载机打击栗田舰队的表现来看,无论从舰员的休整这个方面出发,还是从舰载机的损耗方面出发,美军并没必要在最开始的时候第一时间就这么派遣出这支部队。
    不过,实际上如果无脑地死守集中用兵的战争原则的话,如果第38特混舰队的四个大队都在现场,很可能会出现如下的状况:在10月24日至25日,哈尔西会把所有四个航母特混大队全部派遣至北方,圣伯纳迪诺海峡依然不会有任何一个航母特混大队。
    哈尔西在10月24日下午发现小泽舰队后选择让第38特混舰队全体北上,拒绝派遣任何舰队来防守圣伯纳迪诺海峡。通常来讲他的这一做法可以从三个角度去解读:第一,在太平洋战争进行到这个阶段的时候,美国海军的主要目标大概是摧毁日军的航母编队。美军舰队的参谋在入夜后的晚些时候经过讨论得出结论,可能有三支不同的日军舰队正在有条不紊地航行,而根据他们的航速,美军估计这三支舰队将会在次日早晨会合。基于这样的解读,哈尔西将他眼中日军的“主力”航母编队作为打击目标也不足为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航母编队极有可能是日军的主力,将其摧毁便能粉碎日军的企图。第二,就是哈尔西提出的三个选择,分兵、集中在圣伯纳迪诺海峡以及全体北上,在此不再赘述。第三,斯普鲁恩斯在菲律宾海海战的决策遭到了谴责。当时他拒绝与日军接触,不仅远离充满威胁的塞班岛滩头阵地,对日军的航母也拒绝追击。大部分针对斯普鲁恩斯的批评,不是颠倒黑白就是过分夸大,但在战事进行到这个阶段的时候,哈尔西不可能对斯普鲁恩斯遭到谴责一事充耳不闻。最终,哈尔西自己认为的最佳选择就是集结所有的航母战斗群,动用全部力量向北航行,即便海峡无人值守。他做出该选择的依据是集中使用力量的战争法则。对他来说,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防止用兵分散,以避免被分离的舰队遭遇不可阻挡的失败。这是古今中外任何战争中高于一切,却又最为基本的法则。
    当然,哈尔西的集中用兵更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当时美军指挥官认为航母编队是主力舰队的背景之下,不仅仅哈尔西是这么想,第38.3特混大队指挥官谢尔曼也认为:“当太阳下山后,战局的发展正合我意。我感觉我们有机会将敌军主力舰队完全抹掉。失去这个舰队中的航母‘宝贝’,对日军来说是负担不起的。”就算当时事件发展不如人意,他们的误判也不会引起什么实质性的争论。因为在战争进行到这个阶段的时候,日本海军的战力实在是太弱了,日军航母的沉没无非是一个地点选择问题。但哈尔西并不知道,日军的航母几乎已经解除了武装,他却还在担心吕宋岛和小泽舰队的战机会不会在次日发现自己的舰队。当然,不仅仅是哈尔西不知道日军的航空已成空壳这个事实,整个美军高层估计也不知道,讨论这种误判也会显得只是一种后见之明。
图6 1944年10月24日美军第38特混舰队形势图
    (三)当时美军对战果的夸大问题
    实际上,由于主观因素,各国军队对于战果的报告难免有夸大之处。与实际上击沉“武藏”号战列舰,重创“妙高”号重巡洋舰,击伤“大和”、“长门”、“利根”、“清霜”等舰艇相比,美军在当日对栗田舰队攻击的情况确有夸大之处(详见下表)。哈尔西就此认为,栗田舰队已经受到有效且严重的损伤,其战斗规模已经被大幅削弱且难以胜任决战。他表示,至24日黄昏敌军遭到如下损伤:至少4艘、可能有5艘战列舰被命中炸弹和鱼雷,一艘可能沉没;至少3艘重巡洋舰被命中鱼雷,其他被炸弹命中;1艘轻巡洋舰沉没;1艘驱逐舰沉没;1艘驱逐舰可能沉没,4艘受到损伤。然而,根据24日晚20点04分哈尔西向尼米兹和麦克阿瑟的241104号电来看,他向上级报告的战果要比上述情况要小一些:7点45分搜索飞机在民多洛岛(Mindoro)以南15海里发现4艘战列舰、8艘重巡洋舰、2艘轻巡洋舰和13艘驱逐舰……第38.3特混大队报告马尼拉湾1艘重巡洋舰、1艘轻巡洋舰和1艘驱逐舰均受损……根据未完全的报告的战果。1艘大和级被轰炸和雷击,已经着火并艏倾。(1艘)金刚级被命中2枚炸弹并冒烟,显然遭重创。有炸弹命中剩余的1到2艘战列舰,有2条鱼雷命中1艘被轰炸的战列舰。1艘轻巡被雷击并侧翻。鱼雷命中2艘重巡洋舰,炸弹命中另一艘重巡洋舰。但无论如何,哈尔西都一心认为栗田舰队已经无法对第38特混舰队甚至是金凯德的第七舰队造成很大的损伤了。
表2 第38特混舰队对栗田舰队的宣称战果

第38.2特混大队
第38.3特混大队
第38.4特混大队
报告战果
1艘大和级战列舰被3条鱼雷命中。
另一艘大和级战列舰(可能是同一艘)被1条鱼雷和2枚炸弹命中。
1艘长门级战列舰被1条鱼雷和1枚炸弹命中。
1艘金刚级战列舰被2条鱼雷和6枚炸弹命中。
1艘最上级巡洋舰很可能被1条鱼雷击沉。
另有1艘那智级和1艘利根级重巡洋舰各被1条鱼雷命中。
1艘战列舰遭受重创。
2艘战列舰受伤。
4艘重巡洋舰和2艘轻巡洋舰受创。
1艘大和级(可能是“武藏”号)被鱼雷命中,着火并艏倾,很可能被击沉。
另一艘大和级被1到3条鱼雷以及2枚炸弹命中。
1艘金刚级战列舰被1枚炸弹命中。
1艘重巡洋舰受创。
1艘轻巡洋舰被击沉。
1艘驱逐舰被击沉,另外一艘可能也被击沉。
4艘驱逐舰受创。
    马后炮地来说,哈尔西的上述判断是对现实情况的错误解读。美军对日军战力的预估,是基于曾经和栗田舰队交过手的航空兵的言论得出的。不过撇开美军对此类言论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不谈,这种错误的评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哈尔西手下的航空兵军官的失职。就算栗田舰队的战力已经被削弱,可是其大体编制还算完整,我们很难假设栗田舰队就一定不会掉头杀向圣伯纳迪诺海峡。确实,栗田在穿过海峡之前,我们也无法找到他如此行事的动机,并且根据哈尔西之后的言论可知,他并不相信栗田舰队能够在大晚上只用几个小时就来到莱特湾。总体来讲,他认为金凯德的舰队是有能力击退一支“打了就跑的舰队”的。这些判断似乎让我们发现,哈尔西在自己的默许下,已经准备好让金凯德的舰队承受损失了。如果哈尔西能在海湾内摆好战斗阵型、守株待兔的话,金凯德舰队的损失是能够避免的。
    四、其实哈尔西可以做得更好
    哈尔西在莱特湾海战中所面对的情况的确要比斯普鲁恩斯在菲律宾海海战中的要复杂得多。不过,哈尔西早在1942年10月中旬接手岌岌可危的瓜岛并最终取得决定性胜利,随后一直在主导在南太平洋战区所罗门群岛的攻势,可以说他是一名久经沙场的老将,按理说他可以在更复杂的战场环境中做得比在瓜岛战役期间一直在尼米兹手下当参谋长、直到中太平洋攻势开始发起的时候才回到一线当指挥官的斯普鲁恩斯要好一些。但实际上在莱特湾海战的一些细节上他的做法却有待商榷。
    (一)“我现跟随3个特混大队北上”到底是什么意思?
    10月24日20点24分,哈尔西向金凯德发送241124号电,表示“我现跟随3个特混大队北上,准备于(次日)黎明攻击敌航母部队”。在当时,第38特混舰队由第38.2、38.3和38.4三个特混大队组成,但该电文并未提到第34特混舰队。但是实际上,美军快速战列舰编队在菲律宾海海战与在莱特湾海战中的具体编组并不一致。在菲律宾海海战中,快速战列舰编队被单独编组为第58.7特混大队,也就是说快速战列舰编队直接隶属于第58特混舰队,与其他航母特混大队相对独立。在莱特湾海战期间,哈尔西则选择快速战列舰编队单独编组为第34特混舰队,可以将其视为“战列舰决战舰队”,该舰队将视情况由哈尔西亲自指挥;而如果没有特别成立,第34特混舰队的各舰艇在平时会分配到第38特混舰队的各大队当中,而不是单独成为第38特混舰队的一部分。
    这种特殊的编制,直接导致不少人对这条电文产生误解,以为快速战列舰编队第34特混舰队依然留在圣伯纳迪诺海峡。一方面,金凯德以为哈尔西手下有四支编队,他觉得哈尔西让三个航母特混大队前往北方后,会有一支水面打击舰队留下守护圣伯纳迪诺海峡;不管是金凯德收到此份报告之前还是之后,他的参谋一直在质疑哈尔西的战略意图,结果第二天他们才发现竟有战列舰加入了航母编队,顿时震惊得哑口无言。另一方面,被这道指令搞糊涂的绝不仅仅是金凯德等人,“新泽西”号上哈尔西自己的参谋人员也对这样的命令难以置信。而且,不止金凯德一个人做出了这样的假设,事实上,尼米兹和欧内斯特·金也和金凯德持有相同的判断。所以不论是谁的错,这锅也不可能只让金凯德一个人去背。
    如果哈尔西当时能够向其他高级指挥官明确战列舰编队(第34特混舰队)的具体动向,那么剩下的操作就是其他高级指挥官的责任了。简单来说,如果哈尔西在10月24日晚上就跟金凯德明确战列舰编队也随航母北上,那么后者就会意识到圣伯纳迪诺海峡将无人值守,从而会提前把护航航母进行调动,并提前做好防守工作。如果金凯德已经提前得到提醒而护航航母却依然被栗田舰队攻击,那自然就是金凯德的责任了。
    (二)哈尔西是否知道栗田舰队选择继续突入圣伯纳迪诺海峡?
    在哈尔西下令让三个航母战斗群共同向北航行之前,他已经知道栗田舰队掉头向东了。之后,美军也了解到日军舰队在海峡内打开了航行灯。没有任何事物比上述细节更能表明日舰的意图了。而在哈尔西下达命令之后,“独立”号的舰载机继续进行侦察,并将栗田舰队的动向进行更新,哈尔西也在21点15分将“独立”号在20点30分的侦察结果发给金凯德。在如此密集的信息之下,哈尔西不可能不知道栗田舰队掉头继续向圣伯纳迪诺海峡前进。在明知栗田舰队正驶向圣伯纳迪诺海峡的情况下,哈尔西依然选择让麾下舰队全体北上追击航母,这的确说明了哈尔西的确没把栗田舰队当回事。
    (三)哈尔西在10月24日是否还有改变战局的机会?
    哈尔西虽然在10月24日20点24分向金凯德电告第38特混舰队北上追击航母,但在这之后,他仍有取消原有命令,继续留在圣伯纳迪诺海峡的机会。“独立”号的侦察机在21点45分再次更新了栗田舰队的动向。这些信息无疑显示,栗田舰队已经掉头驶向圣伯纳迪诺海峡。在这样的情况下,米切尔、威利斯·李、博根和戴维森都对哈尔西的决策表示不满,但是哈尔西对他们的请求不理不睬。
    但是,哈尔西还有最后一次改变战局的机会。那就是在10月24日23点04分和23点20分,“独立”号的侦察机连续发来两则侦察报告。而在10月25日0点11分,“独立”号再次发来报告,该报告指出,有一支日军战列舰编队呈纵队队形,正在布里亚斯岛和蒂考岛(Ticao)之间航行,此处距离圣伯纳迪诺海峡不到40海里。最后一则报告并未有提供发现日舰的具体时间,不过这样的疏忽其实并无大碍,发现日舰的时间总归是过去的一小时内。但有意思的是,但有意思的是,在25日0点整,“新泽西”号距离圣伯纳迪诺海峡仅有165海里,距离莱特湾仅有220海里,而舰队的参谋人员在做出评估后并未改变原有计划的任何一个细节。如果哈尔西早前顾及金凯德的话,此时他的打击编队很可能已经到达萨马岛且正好位于栗田舰队的前方,而且当战事发展至此时,哈尔西及其参谋一定以为自己的行为造成的损失是微不足道的。
    (四)哈尔西提供了金凯德多少有用的信息?
    然而,相比于哈尔西在得知栗田舰队进一步的动向却依然把舰队开向北边的事实,还有一项更令人震惊的猛料:金凯德并未收到美军战机的最终侦查报告。金凯德对于栗田舰队的认知,依然只能停留在哈尔西的241215号电文上面;之后更为关键的信息,从第三舰队的电文收发记录上来看,没有任何人向金凯德发送。
    我们不妨先回到之前提到的航母“独立”号升空的战机在10月24日21时45分发送的信号,这个信号明显指出栗田舰队想要通过圣伯纳迪诺海峡。哈尔西在23时04分和23点20分收到了相关报告,其现实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这份报告是哈尔西做出向北航行的决定的重要前提,相关内容哈尔西在他的报告中如是说:“经过评估,第三舰队的(航母)部队应该能够及时地折返,以消除(敌军)中路部队可能赢得的任何优势”。哈尔西的洞见令人匪夷所思,因为他无从得知如果日军舰队一路畅通无阻地进入莱特湾,栗田将会给美军舰队造成何等损失。同时他的言论也几乎忽略了美军航母如果未能即时折返以抵消日方占据的优势的话,美军将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和上述的问题相比,接下来要说的事严重性要逊色得多:看起来,21点45分战机发送的侦察报告,并没有送到金凯德的手中。如果上述报告送到了金凯德的手中,那么哈尔西即使知道栗田舰队将会穿过圣伯纳迪诺海峡,也不用为自己命令舰队掉头向北这一行为进行辩解。事后双方应当共同分担全部的责任——因为某种程度上,显然金凯德得到了预警。然而,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21点45分的那份报告传到了金凯德手里,而从10月25日凌晨金凯德及其参谋的作战考量来看,事实应该如此。实际上,如果他们知道了21点45分报告的主要内容的话,以上的作战考量就很难成立了。毫无疑问,如果金凯德事先收到了21点45分的报告,金凯德在10月25日4点12分询问哈尔西第34特混舰队的下落这个做法就很难讲得通。而根据金凯德的报告,他仅仅收录了在10月24日20点24分哈尔西向金凯德发送241124号电,无论是“独立”号在21点45分的报告还是在20点30分的报告,金凯德都没有进行直接收录。前者极有可能并未收到,这是因为哈尔西的确并未发送;而根据金凯德绘制的形势图(图5),后者实际上已经得到了收录,不过是间接收录。而根据尼米兹的报告,21点45分的报告已转发至哈尔西,但未转发至金凯德。尼米兹指出:24日晚“独立”号的战机追踪栗田舰队一直到21点45分,此后因该舰跟随第三舰队北上,搜索被召回。因此,当金凯德不知道第三舰队战列舰已经不再掩护他的时候,他也不知道已经没有第三舰队的飞机跟踪栗田舰队,从而让后者在夜间进入莱特湾却未被侦测。事实似乎表明,哈尔西明知栗田舰队会穿过圣伯纳迪诺海峡,还是故意将舰队调向了北方,而且也有意向金凯德隐瞒战事的发展。
    (五)是否要害怕日军所谓“超距离战法”?
    什么是“超距离战法”?这种战术曾在菲律宾海海战中由日军使用,它要求航母编队“迅速搜索敌舰队,如侦知敌航空母舰配备之全貌,于敌军攻击范围外先发制人,果敢加以攻击,而后反复施行强袭,致使敌所有航空母舰丧失机能,继而全军紧追歼灭该敌。”
    哈尔西对当天半夜之后美军航母编队无所作为,根据他的说法,他这么做的原因是害怕小泽的航母舰队“溜过我的右翼”,然后从那里“来回轰炸我——战机从他的航母上起飞,向我进攻,随后飞往吕宋岛,在那里加油装弹,然后在返航途中再对我发起空袭”。有人认为日军战机绕过美军航母编队的可能性几乎不可能存在,根据1944年6月马里亚纳群岛的战斗经验,这样的担忧其实是夸大其词。不过哈尔西还说道:“如果敌人溜到了我的左翼,即位于我和吕宋岛之间的位置,那么栗田将会大摇大摆地进攻运输舰队。”此时运输舰队并不在吕宋岛周围,不过就算我们先将这一事实放在一旁,哈尔西仍然是在撒谎。他声称自己不能将运输舰队和其他集结在萨马岛和莱特湾的美军舰队暴露在日军舰载航空兵的打击之下,但这个时候他这么做,反而让运输舰队及其掩护和支援舰队暴露在日军打击舰队的进攻之下。
    另一方面,虽然日军航母的确有可能使用“超距离战法”,但这支战术的效果,需要打上一个问号。撇开美军舰队的实力不说,如果要实现超距离战法,航母编队需要较强大的飞行人员和性能优异的飞机。然而到了1944年6月,日军舰载机的性能已经明显落后于美军舰载机,且日军精英飞行人员此时几乎消耗殆尽,而此时新进的飞行人员缺乏针对性训练和实战经验,素质远远跟不上战事需要,就更别谈日军飞行人员的素质比得上美军的了。更何况美军航母舰队的实力早已比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时要更为强大。在航母数量上,在美国强大的生产力下,美军已有多艘舰队航母和轻型航母;在技术层面上,随着战斗信息中心(combat information center,CIC)的应用和改进,美军航母编队的战斗空中巡逻效率日益提高;更别说先前提到的舰载机性能和飞行人员素质了。结果在这么多因素的叠加下,美军在菲律宾海海战中并没有遭到很大损失,可以说日军的“超距离战法”虽然值得警惕,但远不如水面打击舰队或者陆基航空部队的威胁。
    (六)哈尔西舰队的职能到底是什么?
    当哈尔西将航母编队部署到菲律宾附近海域,并对莱特岛的登陆行动进行直接支援的时候,他向麦克阿瑟发送了这样一则消息,这则消息证明了哈尔西可以任意控制通信的时机:“当南中国海突然成为一个战略要地的时候,我们需要知道对护卫得当的油轮和主战舰艇来讲,到底哪一条安全的航线能让舰船最早穿越苏里高海峡和民都洛海峡。”10月21日,尼米兹立即提醒哈尔西,他的任务目标是“掩护和支援隶属西南太平洋战区的部队”,如果没有他本人的直接命令,哈尔西的舰队不得进入中菲律宾海域(原文为通过苏里高海峡和圣伯纳迪诺海峡)作战。史籍中记载了这样一个误解,人们认为哈尔西似乎是想让美军舰队进入圣伯纳迪诺海峡,但事实却并非如此。苏里高海峡是金凯德负责的作战区域,但圣伯纳迪诺海峡不由前者掌管。哈尔西希望得到关于苏里高海峡的情报,但是他并未提到划分吕宋岛和萨马岛之间的水域,而尼米兹的回复中特别提供了两处地点的信息。问题就出在哈尔西易变的性格上。10月21日,哈尔西认为他最重要的使命,是携美军舰艇穿越米沙鄢群岛、苏里高海峡、保和岛和苏禄海,进而将舰队部署在马尼拉湾的外围,消灭可能出现在哪里的任何日军部队。于是,到了10月24日,当哈尔西得知有一支日军舰队出现在锡布延海的时候,他认为派一支舰队防守圣伯纳迪诺海峡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情。让舰队同时覆盖两个地点,显然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哈尔西航母舰队的主要功能到底是什么?在哈尔西向尼米兹的汇报当中,通过他自己的洞察,指出:“在日军水面舰艇编队和舰载航空兵部队能够协同作战之前,将舰队放在圣伯纳迪诺海峡守株待兔,是一件幼稚的行为,所以我把三个航母特混大队在夜间集中并向北航行以在次日早上奇袭日军航母编队。”有人对“幼稚”这个词感到好奇,似乎当时哈尔西的心情非常不好,但是局势并不是非黑即白。在战后的分析中,正是这个问题,加上人们有意混淆问题的真相,才使历史中的这一篇章显得复杂至极。因误解和通信问题而产生的各方争论中,最为关键的并不是指挥问题,而是舰队应当扮演的角色。
    以尼米兹的电文回复来看,很明显,哈尔西舰队所扮演的角色,就是要“掩护和支援隶属西南太平洋战区的部队,帮助他们夺取中菲律宾地区”。哈尔西声称,他的舰队是严格依照他命令中的详细规定行事的。他认为舰队的任务“是摧毁正在威胁或位于菲律宾境内的日军海空力量”。更重要的是,他认为“如果摧毁敌舰主力的机会已经来到,或者美方能够创造这样的机会,那么打击任务将会成为舰队的主要任务”。正是因为6月美日双方展开了菲律宾海海战,哈尔西才会把这样的条文编入自己的命令之中,并且免除了自己的责任。哈尔西在其自传中写道:“保护第七舰队的安全并不是我的本职工作。我的职责是进攻,携第三舰队执行打击任务。”哈尔西的说法与事实相悖,他的航母编队任务不是进攻。如果是,那也得等支援舰队和两栖部队真正肃清了威胁后再进行。如果确实有日舰意图打击正在莱特岛附近海域的美军支援舰队和两栖部队,那么将这些日舰摧毁便是保护上述舰队的最好方式,但执行起来却存在两大问题:第一,哈尔西命令中的附加条文表明,他并没有取消掩护其他舰队的命令。命令里也没将摧毁敌舰的任务当作舰队的唯一使命,或是将摧毁敌舰作为主要目标而将其他任务作为次要目标或第三等目标。哈尔西并未得到可以顺道放弃滩头部队的批准。第二,10月24日,美军的快速航母编队已经将所有的注意力转向通过锡布延海的日军舰队,哈尔西在当天下午和晚上放弃了继续打击这些日舰的念头。但同时基于对未来的考虑,他也放弃了对萨马岛附近美军部队的直接支援。
    哈尔西曾在他的自传中宣称“想知道金凯德是怎样让斯普拉格(的护航航母)被日军逮到”的,为什么斯普拉格(即第77.4.3特混中队)的搜索飞机没有给予警告”。换言之,哈尔西认为金凯德和斯普拉格并未充分履行自己的舰队应执行的任务。要理解哈尔西的做法,我们不妨来引入一些现代军事概念。在军事行动中,各作战部队都有各自的“责任区域”,这是他们展开行动的地方;同时,他们也有各自的“关心区域”,位于侧翼,与友军相邻。哈尔西关于搜索飞机没有提供预警的观点,带来了明显的暗示:金凯德和斯普拉格对各自的“关心区域”缺乏关注。这种观点是无法回避的,搜索的规模完全不合适,过程被诸多问题困扰,尽管有充分的预防措施,可是既没有启动也没有实施。虽然“责任区域”和“关心区域”的概念主要来自军事而非航海,但考虑到事件的性质,这么套用也没什么不妥。事实上,圣伯纳迪诺海峡肯定不是金凯德的“责任区域”。
    从尼米兹的部署要求来看,第三舰队的职能必须要先保证隶属西南太平洋战区的部队的安全;哈尔西却认为让舰队全体北上追击敌军航母而把圣伯纳迪诺海峡空出来,是保护了第七舰队免遭来自航母的攻击;然而,哈尔西的做法却让第七舰队面临着被敌军水面打击舰队攻击的风险。这从来不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的问题,因为小泽的舰队距离第七舰队更远,而栗田舰队则距离更近,这更应该是一个轻重缓急的问题。从现代军事概念来看,金凯德的第七舰队并不在圣伯纳迪诺海峡,距离圣伯纳迪诺海峡也有一段距离,相比于距离圣伯纳迪诺海峡更近的哈尔西而言,圣伯纳迪诺海峡更不可能金凯德的“责任区域”。
    有人说小泽部队“严重威胁”美军航母以及“整个太平洋战略”。这样的看法似乎夸大了小泽的威胁,因为在任何情况下,由4艘航空母舰组成的机动部队在整个太平洋战略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实际上,这一点从日本海军取得的胜利的规模上(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就能看得出来,日本人无论做什么都无法阻挡美国人进军西太平洋地区的进程。哈尔西在1947年出版的自传中说:“保护第七舰队的安全并不是我的本职工作。我的职责是进攻,携第三舰队执行打击任务。我们在匆忙截击一支不仅仅严重威胁我和金凯德,甚至是严重威胁整个太平洋战略的部队。”然而,实际上很难看出小泽部队能对第七舰队构成什么威胁,哈尔西也很难推卸他的防御责任。
    五、一些其他问题
(一)金凯德的老式战列舰到底消耗了多少弹药?
    金凯德在向哈尔西发的242225号电文中宣称,“我的老式战列舰弹药所剩无几”。那么,第七舰队的老式战列舰的弹药储备是否真的到了十分危急的地步?
    美国历史学家莫里森指出,第七舰队美军高级指挥官对战列舰主炮弹药(尤其是穿甲弹)的短缺感到焦虑。由于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对岸炮击,因此他们的战列舰主炮弹药配比是:高爆弹77.3%,穿甲弹22.7%,而穿甲弹是唯一可以穿透战列舰装甲带的炮弹。此外,有58%的高爆弹在炮击行动中被消耗。在这种背景下,美军的战列舰应该在海战中保证命中率,以节省弹药消耗来准备接下来可能会出现的作战。另一方面,指挥苏里高海战海战的奥登多夫少将在报告中指出,在莱特湾战役期间,重型船只穿甲弹占比为20-30%,但由于在炮击时也会部分使用穿甲弹,因此夜战时穿甲弹存量较为尴尬;此外还剩有12%的高爆弹配的是减装药。奥登多夫少将还认为,25%穿甲弹和75%高爆弹的配比在可能出现敌水面打击舰队的情况下会使得穿甲弹不够用;他在苏里高海峡海战中就遇到这种情况,因此他只能在日舰更接近时才开火,这会使得日舰的鱼雷和火炮对美军造成一定风险;他建议穿甲弹比例应提升至50%,且需要尽快从弹药船中获得弹药补充。


(待续,详见2楼)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上尉

七年服役纪念章功勋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6-13 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enzheng 于 2024-1-5 18:03 编辑

    表3 苏里高海峡海战前美军老式战列舰的弹药储备(估计)

穿甲弹
高爆弹
口径
密西西比(BB-41)
201
543
14英寸
马里兰(BB-46)
240
445
16英寸
西弗吉尼亚(BB-48)
200
175
16英寸
田纳西(BB-43)
396
268
14英寸
加利福尼亚(BB-44)
240
78
14英寸
宾夕法尼亚(BB-38)
360
93
14英寸

    而根据各老式战列舰的报告,其消耗弹药的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4 莱特湾海战期间美军老式战列舰的弹药消耗

口径
炮击
海战
高爆弹
穿甲弹
穿甲弹
高爆弹
密西西比(BB-41)
14英寸
657

12

马里兰(BB-46)
16英寸
95
40
48

西弗吉尼亚(BB-48)
16英寸
278

89
4
田纳西(BB-43)
14英寸
692

69

加利福尼亚(BB-44)
14英寸
882

63

宾夕法尼亚(BB-38)
14英寸
866

0

    从以上两表可以看出,美军第七舰队的老式战列舰在掩护莱特岛登陆期间的弹药消耗的确比较大,不过消耗的主要还是以高爆弹为主;而在苏里高海峡海战期间由于美军驱逐舰的有效进攻,美军老式战列舰发挥的空间并不算大,弹药消耗也说不上非常高,除穿甲弹偏少的“西弗吉尼亚”号之外,其他老式战列舰所剩余的弹药应该足以保证继续对抗可能进犯的栗田舰队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金凯德宣称“弹药所剩无几”,实际上真正“所剩无几”的,可能更多是高爆弹。也就是说,他未免存在夸大自身舰队消耗的情况。哈尔西在看到这样的字眼后,宣称这是个“新的因素”,“让我感到非常惊讶”而“难以接受”,还质疑“为什么金凯德不让我提早知道”。实际上,哈尔西曾参与过瓜岛及所罗门群岛的多次登陆作战,对于老式战列舰在两栖登陆的作用,他虽然并未像斯普鲁恩斯和特纳那样真正亲自实战应用过,但也不可能不知道。既然哈尔西已经知道了第七舰队的老式战列舰将会负责两栖登陆作战,那他也不应该因“金凯德不让我提早知道”“老式战列舰弹药所剩无几”而“感到非常惊讶”,因为这些老式战列舰在掩护两栖登陆期间将会在炮击滩头时消耗大量的高爆弹;除非哈尔西故意没有把一个他本应该知道的事实在明面上写出来:在炮击滩头期间,老式战列舰极少使用专门对舰的穿甲弹。

    (二)金凯德的第七舰队任务到底是什么?
    人们可能会怪罪金凯德,说他没能细致和广泛地展开侦察行动。他的打击编队指挥官奥登多夫,也会招来人们的批评。人们会说,当日舰完成夜间行动且护航航母编队正需要支援的时候,奥登多夫却把所有的战列舰开到了苏里高海峡,为了对付那里苟延残喘的日军编队。但由于美军护航航母编队缺乏夜间搜索能力,人们对金凯德的责任似乎是搞错了对象,同时当战事发展到这个阶段的时候,奥登多夫也不知道圣伯纳迪诺海峡没有美舰防守,我们对他的批评也是欠妥的。不论怎么说,奥登多夫的战列舰编队所扮演的角色,不应和“大和”号所扮演的角色雷同。值得一提的是,1944年9月26日,第七舰队制定了作战计划第13-44号,该计划提出第七舰队的任务是“进行两栖登陆作战,运送、保护、支援陆军第六军团,并支持其夺取占领莱特”,还指出:“不相信日本舰队的主要部分将参加这次作战。”“日本战列舰有可能不会参加保卫菲律宾东部的任务。”不过,讽刺的是,斯普鲁恩斯在1945年的冲绳岛战役期间,曾计划用以老式战列舰为主力的第54特混舰队拦截“大和”号战列舰。
    另一方面,第77.4.3特混中队的首要任务是给莱特湾北部两个上岸的步兵师提供近距空中支援,次要任务是给自身及该地区的运输舰队、两栖舰队提供战斗空中巡逻和反潜巡逻。第77.4.3特混中队要同第77.4.1和第77.4.2特混中队一道,共同行使这些职能。从第77.4特混大队及其下属三个特混中队应当承担的“角色和任务”来看,打击敌方舰队并不是它们的义务。
    我们可以认为,莱特湾海战中的第七舰队的职能与在中太平洋攻势以及后来的硫磺岛战役和冲绳岛战役中由特纳总指挥的两栖登陆舰队职能是相似的。至于在两栖登陆舰队中负责火力支援的老式战列舰,能否承担与“大和”号这种战力的战列舰舰队决战的职能,则是要看指挥官的想法,至少从已有的资料来看,斯普鲁恩斯在冲绳岛战役期间肯定是愿意拿老式战列舰来对抗“大和”号的;至于其他情况如何,笔者认为要另当别论,一方面要看日军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形势,另一方面则由不同指挥官的想法来决定。
    (三)哈尔西回援金凯德是真心诚意还是装装样子?
    在10月25日10点55分,也就是差不多接到尼米兹的电报一小时后,哈尔西通过TBS指示第34特混舰队在11点15分转向南下,第38.2特混大队奉命掩护前者。“比洛克西”号(CL-80)、“迈阿密”号(CL-89)、“文森斯”号(CL-64)及第52驱逐舰中队继续留在第34特混舰队。也就是说,第34特混舰队将分出“威奇塔”号(CA-45)、“新奥尔良”号(CA-32)、“圣菲”号(CL-60)、“莫比尔”号(CL-60),以及10艘驱逐舰,以便更好地为留在北方的两个航母特混大队提供掩护;而南下的战列舰部队则将由6艘战列舰、3艘轻巡洋舰和8艘驱逐舰组成。哈尔西先向尼米兹通报了他所做的事情,随后告知金凯德他将带领6艘战列舰南下,但预计第二天8点整才能到达。哈尔西通过上述举措阻止了战列舰参加北方的战事,也就是说未来的数小时内北方的任何水面战斗都不会有这些战列舰参加,而实际上也的确如此,追击“千代田”号和“初月号”的水面作战基本就是由从第34特混舰队分出来的舰艇参加的;同时哈尔西也点出了一个事实:他为金凯德提供帮助的能力几乎就不存在。
    要分析哈尔西在这时候的做法,需要从他在之前和之后的做法中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首先,简而言之,哈尔西完全无法接受在前一晚留下战列舰掩护圣伯纳迪诺海峡。哈尔西认为,战列舰北上是第二天与日军航母部队交战的必要条件。重要的是,在收到尼米兹发出电报后,整个支持原有决定的逻辑被抛到了一边。金凯德发出电报请求支援时,必须夸大形势的严重程度,实际上哈尔西已经无视了这些电报。在收到尼米兹发出的电报时,而不是因为与此同时事态的发展,哈尔西才“明白过来”并把大概这15个小时之内所做过的所有决定的逻辑全部扔在一边。哈尔西随后表示,他注意到尼米兹的关注是“因为第七舰队的安全是最后一个影响他的决定的因素”,所以他把战列舰又开向南方。哈尔西最后表示他对这种策略逆转感到遗憾,派战列舰南下是一个错误。毫无疑问,从某种意义讲,这确实不正确。第34特混舰队能为金凯德提供的帮助可以说微乎其微,在哈尔西收到尼米兹电文前的一个小时的打算并没有什么错误的地方。在这个阶段,战列舰部队应该留在北方。
    然而,第二点即便不与这一结论相矛盾,也会让人对事件过程产生不同看法。11点15分,收到尼米兹发出的电报一个小时后,哈尔西带领战列舰部队南下,第34特混舰队花了两个多小时才回到尼米兹发电报时它所在的位置。至12点30分,第34特混舰队与第38.2特混大队会合,第34特混舰队编制暂时解散,其舰艇将作为第38.2特混大队的护航舰艇而存在。随后,南下的战列舰部队减速到12节,以便为驱逐舰提供油料补给。这次补给从13点45分持续到16点21分。随后在油料补给完成后的16点22分,战列舰部队一部改编为第34.5特混大队。该大队由“衣阿华”号(BB-61)、“新泽西”号(BB-62),以及3艘轻巡洋舰和8艘驱逐舰组成,并于17点01分奉命以真方位角195度、航速28节向圣伯纳迪诺海峡航行,而剩余的4艘战列舰将继续留在第38.2特混大队当中。在这个阶段,第38.2特混大队位于这个新部队的东侧。该部将在午夜后不久抵达海峡。当日约23点,第34.5特混大队到达13°50′N、125°10′E。随后在次日凌晨发现了一艘敌舰并将其击沉。
图7 第34特混舰队在莱特湾海战期间的航迹图

图8 第38.2特混大队在莱特湾海战期间的航迹图
    上述部署引起了明显的批评性评论。如果从“新泽西”号接到尼米兹的电报开始,整个过程持续七个小时,包括两个小时的时间浪费和五个小时的缓慢向南推进,因为驱逐舰得进行燃料补给。可以肯定,如果哈尔西一开始就命令战列舰部队和第38.2特混大队向南推进,那么所有6艘战列舰——2艘衣阿华级、以及“阿拉巴马”号(BB-60)、“马萨诸塞”号(BB-59)、“南达科他”号(BB-56)和“华盛顿”号(BB-55),能够在傍晚时分抵达圣伯纳迪诺海峡。让这两群航速相差6节的战列舰分头行动,能否有实质作用仍值得商榷,但是哈尔西为驱逐舰补给油料消耗了很多时间,然后采用了一条确保战列舰无缘与敌军主力交战的航线,这些敌军在10月25日晚上向西通过圣伯纳迪诺海峡。
    第三个问题是最明显的。哈尔西的上述部署总结起来有三点,一是派出第34特混舰队南下,二是将该部分分为两个支队,三是将第38.2特混大队作为掩护部队。这在前一天晚上是完全不可接受的。哈尔西带领战列舰部队北上的重点在于集中兵力,现在分兵不仅仅是对原则的否定,更是走向了与原则相违背的一面。此时,第38特混舰队分成了在北面的第38.3和38.4特混大队、正在接近的第38.1特混大队、高速向南的第34.5特混大队、向南的第34特混舰队和第38.2特混大队(第34特混舰队最后剩余的4艘战列舰为航母编队护卫,可以把最后两个看作一队),这么5到6队部署在数百海里的海域。
    前述哈尔西在收到尼米兹电文后的具体表现,在哈尔西本人的自传以及后来哈尔西的传记中的表述有明显不同,后者并没有前者写的那样暴跳如雷。哈尔西对这一事件的描述似乎也非常挑剔,不仅仅是在电报的措辞方面。即使没有故意撒谎,他对事实的陈述也非常有选择性,明显是为了掩盖问题和隐瞒事件的真正顺序。此外,这个结论适用于他自传中的声明,自传称“10点到11点15分用于重组特混舰队,并为博根那些因为高速航行而几乎用光油料的驱逐舰进行补给”。实际上,第38.2特混大队的报告明确指出,为驱逐舰加油是在12点30分。而仅以隶属于第38.2特混舰队的驱逐舰哈尔西·鲍威尔号(DD-686)为例,该舰在14点12分至15点08分从“南达科他”号上进行燃料补给。哈尔西传记对此事的描述是虚构的,完全是在为自己辩护,有人推测这是为了遮掩他的行为在当时可能会导致严重和不幸的后果。
    这么看的话,哈尔西派遣第34特混舰队无非是响应尼米兹的电文,仅此而已。如果没有尼米兹的那条电文,以哈尔西的性格,他很可能继续把战列舰留在北方,击沉“千代田”号的,可能就变成战列舰了;而支援金凯德的,只能是第38.1特混大队了。
    (四)尼米兹在二战时对哈尔西在莱特湾海战的做法持什么见解?
    关于哈尔西最初决定权力向北进军而不是在圣伯纳迪诺海峡留下舰队,尼米兹在他的官方报告(第18点)中表示,有三个理由集中战列舰部队:为航母提供全面的防空支援;对付在扫荡阶段可能遇到的任何残缺的敌方单位;对抗“日向”号和“伊势”号。
    尼米兹紧接着就在第19点如是解释:
  如果只有前两个目的,那并不需要让第38特混舰队的所有炮舰跟随航母,除非在其他地方有急迫需要。而第三个目的必须要严肃考虑。北边和南边的接触报告指出,北边的日军舰队只有航空战列舰“伊势”号和“日向”号,没有其他战列舰,这些航空战列舰依然有8门14英寸主炮,不容忽视。只要进入射程范围内,除了我军战列舰,这些航空战列舰将会是我军非常难以应对的目标。


    第18点的最后一个目的看起来相当特殊,而且引出了一个独特的论点:像“日向”号、“伊势”号这样的舰艇能在面对三个特混大队的舰载机时接近美军,让美军航母身处险境。很难相信尼米兹真的认为所有六艘战列舰都需要用来对抗“日向”号和“伊势”号。
    尼米兹论述道:
20.但是,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必须要根据当时实际发生的情况来考虑,而不是后见之明。日军舰队在遭到航母打击后,已经早早迅速撤退;而且没有特别理由认为火炮力量偏弱的北边舰队将会选择坚守并接近距离交战。然而日军从未被完全被预测,当所有逻辑认为他们会像一头狐狸一样逃跑的时候,他可能会偶尔转向并像一头狼一样作战,反之亦然。如果确实需要炮战,第三舰队6艘快速战列舰中的两艘应抓住机会对付“伊势”号和“日向”号;而3或4艘巡洋舰和数艘驱逐舰可以在航母结束攻击后消灭敌北方舰队。另一方面,如果不需要在其他地方分兵,那么就应该使用压倒性的力量而不是适度的优势力量。在这里,我们必须再次避免假设战列舰部队在24日晚就能明确地知道的日军中路部队的动向,因为事实证明这是25日上午的事。


    毫无疑问,尼米兹在表达这种观点时是正确的,即动用具有压倒性优势的兵力而不是中等优势的兵力,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有个前提,即其他地方不需要分配兵力,这非常重要,而且圣伯纳迪诺海峡确实需要战列舰。有人可能对此持有异议,但尼米兹接下来的论述证明了这一点。10月24日晚,美军就已经悉知栗田部队正在向东进逼圣伯纳迪诺海峡。当时日本人的意图可能不像次日早晨那样被“明确地悉知”,但如果栗田抵达海峡以东都不足以让战列舰部队留下设防的话,还有什么其他的事能留下这支队伍呢?哈尔西的观点——日军可能取得的任何成功都微不足道且很容易被逆转,是以这样的假设为前提的:10月24日晚上美军清楚地知道日军的意图。尼米兹的观点看起来没有逻辑基础,他这样论述:
21.实际上,杜博斯海军少将指挥一支由2艘重巡洋舰、2艘轻巡洋舰外加数艘驱逐舰组成的小型水面部队,负责收拾所有失去动力的敌舰。约11点整上述船只与第34特混舰队从第38特混舰队前方掉头,随后再次加入第38特混舰队,而第34特混舰队其他船只继续向南行驶。上述船只在14点15分才再次进发,并在约16点30分追上并击沉一艘无法行驶的轻型航母,随后在19点整至21点整之间击沉一艘轻巡洋舰或大型驱逐舰。上述追击过程因需要回收负责救援任务的飞机而有所延误,而且由于舰队实力和数量有限,在处理已经赶上的敌舰的同时分散舰队继续追击远方目标是不明智的。
22.如果整个第34特混舰队能够继续追击,而非在11点整左右掉头,将会比杜博斯海军少将指挥的4艘巡洋舰及驱逐舰推进的更快,继而逮到更多受损、失去动力的日舰,甚至可能已经逮到据报告说已高速转向的“伊势”号、“日向”号。在追击、扫荡的过程中,整个第34特混舰队是否能比北上的两艘快速战列舰外加巡洋舰、驱逐舰做得更好,是个很好的争论话题。
23.在讨论第38特混舰队整个炮击力量北上而不是分兵一部监视日军中路部队的好处时,最具争议的地方是,留下战列舰后是不是需要再分出一些航母为它们提供空中掩护。这会减少第38特混舰队的航母数量,继而可能降低对北方之敌的打击力度。多少航母算是够用?为第34特混舰队提供战斗空中巡逻对第38特混舰队的攻击力量来说有多重要?这仍旧值得讨论。
24.分兵的做法通常都会引来争议,在特定情况下,历史学家在决定是认同还是否定这种做法之前,通常会看结果。我们不知道日军中路指挥官是否拥有我军第三舰队在24日夜后的动向及位置的信息流;但如果第34特混舰队三分之二多一些的力量再加上一些提供空中掩护的航母在圣伯纳迪诺海峡守株待兔,却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敌军会出现在那里,一千个战略专家就会说那里没有任何出现敌舰的迹象,哈尔西就该遵守我们长时间遵守的集中兵力原则,然后把他所有兵力投入到对付敌北方舰队的作战中。


    尼米兹的陈述也许会引起错误的评论。在追击日军战舰方面,一支满编的战列舰部队很难比哈尔西在南下时指派给航母的支援部队做得更多。在10月25日中午和下午早些时候集中战列舰部队是否可以彻底击垮小泽部队,这是很值得怀疑的。此外,很难相信一支完全集中的部队,包括不在第34.5特混大队序列中的4艘战列舰,能够在傍晚时分,于“初月”号沉没处追上小泽的残余部队。如果再次发生接触,那么日军很可能在牺牲一到两艘驱逐舰,以确保其他舰艇逃脱,小泽部队的残兵不会在遭受更大的损失了。如此看来,美军在恩加诺角没法做得更好了。
    自相矛盾的是,哈尔西集中兵力的唯一真实论点并非北方可能发生的事情,而是防守海峡的战列舰部队需要航母掩护。尼米兹指出,哈尔西的行为动机并不是保持兵力集中,而是避免分散航母部队。然而,尼米兹对这一特定问题的评论似乎是为了使哈尔西免责,而不是对情况进行任何客观的评估。因为根据10月24日航母所遭到的小规模的攻击,很难看出来如果把部分航母与战列舰一同留守海峡会真的削弱北上的美军航母的总体进攻实力。第38特混舰队的每艘轻型航母有7到9架复仇者式鱼雷轰炸机,再算上地狱猫式战斗机,攻击队共有26至34架飞机。从北上的部队中调走两艘轻型航母,不会显著削弱其攻击力。尼米兹在这里的说辞非常可疑,事实表明航母部队的分兵不会带来任何实质问题。人们会认为李在整件事上都是正确的。
    尼米兹的双重断言,即要留下战列舰就必须让一些航空母舰在后方提供空中掩护,以及两艘快速战列舰外加巡洋舰、驱逐舰留在北方,会引出另一个观点。当哈尔西南下时,他带走了六艘战列舰。第34.5特混大队编组时,该部只有“衣阿华”号(BB-61)、“新泽西”号(BB-62)。其他四艘战列舰——“阿拉巴马”号(BB-60)、“马萨诸塞”号(BB-59)、“南达科他”号(BB-56)和“华盛顿”号(BB-55),奉命加入第38.2特混大队,该大队南下时奉命为第34.5特混大队提供空中掩护。换句话说,两个航母特混大队被留在北方,他们的护航舰艇被调派至南下的第34特混舰队。10月24日让航母部队分兵这一做法不可接受,在尼米兹报告里并未提及。当第二天这种可能性出现时,也没有产生批评的意见。为了避免这一点被忽视,有必要强调,在击沉“千代田”号和“初月”号时,战列舰并没有与巡洋舰、驱逐舰一起行动。换句话说,战列舰并未给航母帮上什么忙,也没有在追击中发挥作用。尼米兹指出投入六艘战列舰将比投入两艘战列舰起到更大的作用,然而事实上从来没有两艘战列舰留在北方。为什么尼米兹持这样的说辞呢?这很值得研究。
    很难抵制这样的结论:尼米兹没有对记录进行适当的检查,或者没有弄清事件的真正进展,或者可以选择了一个片面的记录。最糟糕的可能是,他不如实描述事件,以确保哈尔西不受批评和责备。如果后一种解释是正确的话,那么可能是出于两个原因。第一,新兴的空中力量为美国海军投下了阴影,尼米兹要极力维护哈尔西作为“空中海军上将”的形象——当时陆军航空军试图成为一个独立军种,这给美国海军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海军航空兵难于守住原有的地位。第二,也是对尼米兹的行为的唯一正面解释,这是远见和记忆的结合,这表明尼米兹可能预见到了之后会发生的争论。他试图避免问题的个性化,从而避免圣地亚哥战役(1898年7月)之后的施莱-桑普森争议再次发生。这场战役开始时,尼米兹已经13年岁了。此后,他加入了一支决定永远不让自己再次陷入如此无拘无束和不完整的境地的海军。也许尼米兹在这个问题上被“严阵以待(circle-to-wagons)”的心态引导。
    如果尼米兹的评论带来了理解和接受方面的真正问题,那么这些苍白的理解与哈尔西在写给金的文件中对这些问题的关注是一致的。这份文件藏在卷宗号为ADM199/1494的档案中,名为《‘列克星敦’号关于1944年10月24日在锡布延海及1944年10月25日在吕宋岛东与敌军舰队遭遇战的战斗报告》,落款日期为1944年12月23日。它收录在档案的第176至177页,据说是由第三舰队司令发给美国海军作战部长的,经由太平洋舰队总司令转交(即哈尔西通过尼米兹发给金)。该报告主题被定义为:《第38.3特混大队关于1944年10月24日至25日菲律宾方面战斗的报告》,文件编号是00100,档案编号为A16-3/(11),并且带有如下附件:《第二次备忘录 第38.3特混大队指挥官密件,编号0090,1944年12月2日》。这份文件的落款日期是1945年2月8日。撰写人不记得曾经看过这份文件的任何附件——人们普遍相信这一点,但这毫无疑问会回过头来困扰他。
    第一段标示着“如前文所述”,接下来的内容超过16行时关于安排侦察任务的。文件第二页上的第四段也是最后一段指出,鱼雷和炸弹的有效性问题正在考虑之中。相关部分第第三段,内容如下:
基本报告第三段中的建议在(空白)中并不一致,当一个机会出现在敌人舰队所在的大部分地区时,应该使用一切可能的武器来对抗敌人。在空袭过程中可以攻击敌人的先进重型水面打击力量为完全消灭敌军提供了最好的机会。没有证据表明单纯用空袭就可以歼灭整个敌军主力舰队,主张在收拾残局时才出动重型舰船的学说只会让更多的敌方单位逃脱。


    有人说哈尔西的这些观察结果引出了四条评论,这可能会结束诸多争论。
    首先,“全歼敌军”是非常美式的,是非常马汉化的,而且完全不切实际。这似乎可以追溯到菲律宾海海战和对斯普鲁恩斯的批评,需要重申的是,美军在1944年6月的胜利比当时所认识的更为广泛,此外,这一评论可以扩展到1944年美国在太平洋地区取得的一系列胜利。但是,“在海战中全歼敌军”是另外一回事。
    其次,哈尔西可能会声称“没有一艘敌军主力舰单独被航空兵突击击沉”,但是1941年12月10日日本海军岸基飞机在中国南海击沉了“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也许按照1944年的标准,英军Z舰队确实名不副实,但是哈尔西没有理由混淆概念。在空袭过程中大型水面舰艇的攻击能力能为全歼敌军提供最佳机会这一点并不值得考虑。
    第三,这种说辞接近于怪诞。如果战列舰果真如此重要,那么舰载机的作用是什么呢,哈尔西在过去三年中又在做什么呢?人们可能会认为,舰载机的全部意义在于避免近距离的战斗,这样的战斗充满了错误的识别和友军误击,并且在问题解决之前让战列舰、巡洋舰和驱逐舰前出寻战不会有问题。事实上,到1944年,海战的结局主要有航空母舰而不是其他任何舰只决定的。哈尔西的声明与战争的经验是相违背的,这着实让人惊讶。除了与幻想和想象相关之外,他的断言没有依据。人们不仅想知道这是否是他打算在10月24日进行的战斗,以及尼米兹在次年5月份的报告中是如何转述哈尔西的声明的。当然,还有一个小问题,即战列舰、巡洋舰和驱逐舰应该如何缩小可能达200海里的接敌距离,以便在空袭过程中攻击敌人,以及航空母舰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如何自生自灭。
    第四点,也是最后一点是,在听到这样的“胡话”之后,金、尼米兹为什么没有将哈尔西从指挥位置上移除。当然,这很好理解:哈尔西是民族英雄,哈尔西是时势英雄,海军需要他来凝聚人心,来和陆军及麦克阿瑟分庭抗礼,来抵消陆军航空军的崛起带来的阴影。但是这一事件的后记显得非常奇怪,这可以在尼米兹本人撰写的关于莱特湾的著作中找到。这本书是尼米兹与E·B·波特一起写作、编辑的,书中写道:“北方和中路部队的舰艇都能够逃脱,因为在战斗的大部分关键时刻,哈尔西徒劳地带着美军水面部队主力北上,然后在海战中最危险的时刻南下,留下处于劣势的部队对付两个方面的敌军。”
    人们也许会争辩说,第一、第二游击部队舰艇的逃脱并不是因为美国战列舰部队失去交战机会。我们先抛开这个争议不管,尼米兹的评论似乎非常明确地指责了哈尔西遗漏和失败的责任。当然,我们很难理解“留下处于劣势的部队对付两个方面的敌军”的意思,特别是“两个方面”这几个字。接下来,尼米兹话锋一转,继续写道:“莱特湾海战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特拉法尔加。1944年的哈尔西和金凯德就像1805年的纳尔逊,‘最终歼灭了一支有效的日本舰队’。”
    换句话说,在《海权力量:一部海军史(Sea Power: A Naval History)》19页之后,以及海战爆发19年后,哈尔西和金凯德共同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正确的,但是描述这一点的方式明显暗示着哈尔西和金凯德之间心照不宣的合作关系,这是胜利的基础。这似乎会产生一些误导,但是在尼米兹的著作中这是一个小问题。尼米兹(和波特)的观察是完整的,他们提供了一段经过修正的历史记录。显然,尼米兹需要纠正这件事。他经常对1805年10月21日的特拉法尔加海战抱有错误的认识,那次英国风帆战列舰部队与法国、西班牙联合舰队交战并将其击败了。
    六、美军在莱特湾海战中的失误
    不过,任何研究莱特湾海战的人都应该了解,有多个因素与这场战役有关。讨论哈尔西的决策的时候,有两点的重要性不容小觑:第一就是战争基于现实需要,而不是基于主观愿望。对于日军来说,他们在间战期都在训练舰炮打击,结果莱特湾海战两次类似行动中,日军都战败了;而对美军来说,在如此明显的优势下,萨马岛海战既没有被预估,也不符合他们的诉求。第二是作战中永远存在未知,没有任何国家和任何军队能够百分之百读懂对手的意图,国家、军队和个人都不具备全知的洞察力,也无法为必然的胜利做担保。美军虽然在侦察方面有巨大优势,但他们在1944年10月24日下午才完全侦测到日军的全部部队,这也意味着美军在战斗的最后一个才完全搞清楚日军在北、中和南三个方向各有哪些日军舰队,并得以判断日军的行动意图。
   军在莱特湾海战中暴露出一个极为显著的问题,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战场解读能力,并且代表了美军侦察部队可悲的失败。这个问题有三个具体的表现:第一,10月20日,当栗田舰队到达文莱时,美军发现了它们,并将这一发现电告总部,结果美军并未重视,并未派出额外的侦察机。美军在10月23日发现了栗田舰队,在23日和24日栗田舰队也因而遭到打击而蒙受重大损失,这两三天或许无关大局。然而实际上,这一侦察的延误,很可能对哈尔西在10月23日把4艘舰队航母和2艘轻型航母后撤的决策造成了影响。第二,“鲷鱼”号(SS-321)、“牛鼻鲼”号(SS-252)和“隐棘鳚”号(SS-396)三艘潜艇组成的巡逻队在小泽舰队10月20日出港的时候放弃了丰后水道的侦察任务。10月16日22点10分,“鲷鱼”号(SS-321)宣称对一艘敌重巡洋舰发动攻击,并将其击伤。根据日方报告,被击伤的应为“凉月”号驱逐舰。10月18日,该潜艇艇长向太平洋舰队潜艇部队司令洛克伍德(Charles A. Lockwood)中将请示在发现机动部队后可否直接攻击,并得到上司的同意。随后,“鲷鱼”号(SS-321)和“隐棘鳚”号(SS-396)前往丰后水道出口的西侧设伏,“牛鼻鲼”号(SS-252)则前往东侧巡逻。不过,由于洛克伍德却担心日军舰队从纪伊水道出发。他认为10月16日的伏击已经打草惊蛇,对方可能已判断美军潜艇在丰后水道设伏并可能尝试经纪伊水道出航以避开美军潜艇。基于上述考虑,洛克伍德决定将“牛鼻鲼”号调往纪伊水道附近。另外,本应执行侦察任务的潜艇,却转而进攻日本商船。最终由于美军的错误判断和频繁调动,任务性质的转变使得丰后水道的东侧无人值守,这便导致小泽舰队侥幸逃脱了美军潜艇的侦测并毫无顾虑的前往南方,以实现自我牺牲。第三,“镖鲈”号(SS-227)和“鲦鱼”号(SS-247)本该监视巴拉巴克海峡,但它们却以放弃自己的主要任务为代价,前去打击栗田舰队,从而让西村舰队大摇大摆地进入了巴拉巴克海峡。不过这并无大碍,西村舰队在次日穿越苏禄海的时候,就被美军的陆基飞机发现了。不过真正违背常理的是美军并未派遣任何一艘潜艇前往圣伯纳迪诺海峡。当然了,美军意图使用航母来夺取这片水域的控制权,这也就意味着潜艇的重心将放在西面,之所以没有在这片水域部署潜艇肯定是事出有因。尽管如此,海峡中潜艇的集体缺席还是有些奇怪。更为奇怪的是,就在当年6月的菲律宾海海战期间,美军在塔威塔威的航道出口部署了11艘潜艇,在小笠原群岛和日本本土附近海域部署了17艘潜艇,在菲律宾群岛和西加罗林群岛部署了15艘潜艇;而这次,美军只部署了17艘潜艇用于侦察。
注:威尔莫特指出,除了在丰后水道的3艘潜艇外,在菲律宾群岛大部的西面,美军至少拥有14艘潜艇:位于巴拉望西北面的“黑鳍白鲑”号(SS-322)、位于文莱湾的“鲂鱼”号(SS-254)、位于巴拉望航道中的“青鲈”号(SS-320)、“镖鲈”号(SS-227)、“鲦鱼”号(SS-247)、“条纹鲈”号(SS-274);位于锡布图水道(Sibutu Passage)的“军曹鱼”号(SS-245);位于棉兰老岛西北苏禄海的“蝙蝠鱼”号(SS-310);最初位于马尼拉附近的“鮟鱇鱼”号(SS-240)和“犁头鳐”号(SS-363),以及位于吕宋岛西北方向的“欧鳊鱼”号(SS-243)、“条纹马鲛”号(SS-225)、“鳕鱼”号(SS-224)和“鹦鹉螺”号(SS-168)。
另:根据何国治的《终极对决:美日马里亚纳航母大战》第349-351页,由洛克伍德中将指挥的第17特混舰队在小笠原群岛部署5艘潜艇,在台湾岛东及东南海域部署3艘潜艇,在马里亚纳群岛以西及西南部署5艘潜艇,在乌利希及菲律宾附近海域部署6艘潜艇;而第七舰队则是在棉兰老岛东南海域部署3艘潜艇,在塔威塔威周边海域部署4艘潜艇,在吕宋岛周边海域部署2艘潜艇。而根据The Battle for Leyte Gulf, October 1944: Strategical and Tactical Analysis. Volume I: Preliminary Operations until 0719 October 17th, 1944 including Battle off Formosa, 1953, pp.74-75, 161,第七舰队原定计划在菲律宾附近部署23艘潜艇;而第17特混舰队则计划在台湾岛附近、冲绳岛附近和日本本土附近部署合计29艘潜艇,另有2艘潜艇部署在库页岛东岸在千岛群岛附近巡逻。但实际上,根据The Battle for Leyte Gulf, October 1944: Strategical and Tactical Analysis. Volume III: Operations from 0000 October 20th (D-Day) until 1042 October 23rd, 1957, pp.74, 120, 135-137,第七舰队只有13艘潜艇留守计划位置,7艘潜艇已经脱离了计划位置;而第17特混舰队的潜艇总体上能够留守计划位置,但驻守丰后水道的3艘潜艇没能搜索到小泽舰队却是最大的失误。
    七、如何全面客观看待哈尔西
    哈尔西在莱特湾海战中的表现
    哈尔西本人绝不承认自己的过失,而且对小泽舰队承担诱饵的功能视而不见。承认在战时犯下的唯一错误,就是在即将战胜被打垮的小泽舰队时,把打击舰队调向了南方。但是有人认为真正犯下错误的是他战后撰写的文字以及对事件的解释。其中,他在解释战事时,将他的同僚晾在一旁,并活生生地将金凯德这位毕生的挚友,写成了一个充满仇恨的敌人。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并不是哈尔西在陈述事件时的尖锐批评态度,而是他热衷于享受支持他的观点的史料和情报。人们本以为这些事情肯定比哈尔西在执行任务时包含的激情要逊色得多。在很多时候,欧内斯特·金是支持哈尔西的,直到哈尔西荒唐滑稽的举动显露无疑,而尼米兹却从未在任何地方谴责过哈尔西本人。当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当中,有一部分人,如麦凯恩麾下的航空兵军官约翰·萨奇(John Thach),以及历史学家斯坦利·L·法尔克(Stanley L. Falk)支持让打击舰队和航母一道向北航行,同时放弃对圣伯纳迪诺海峡的侦察和防守。
    然而,现实情况是,哈尔西即使知道日军极有可能在当天夜间穿过圣伯纳迪诺海峡,仍然把海峡空了出来。同时,他也没有告诉金凯德敌军的动向和自己的打算。与哈尔西所谓的从容回绝相比,美军的指挥问题、第三舰队和第七舰队之间的通讯问题、金凯德的疏忽和他所犯下的过错,都显得无关紧要。我们从两个方面都能得出一个相同的结论,那就是哈尔西本该履行自己的职责:掩护两栖舰队、运输舰队和支援舰队,使其免遭日方的打击,以及警告金凯德栗田舰队的动向。哈尔西隐瞒重要的情报才是罪魁祸首,金凯德方面的通讯不畅与事件的结果毫不相干。
    哈尔西的缺陷
    哈尔西是一位资历颇深的高级将领。他率领航母在1942年1月打击马绍尔群岛的日军设施、同年2月打击日占威克岛、同年3月打击南鸟岛,以及杜立特空袭东京,不过因皮肤病而缺席了中途岛海战。在他康复后,1942年10月,在瓜岛战役最艰难的时刻,他接受了南太平洋战区和部队司令的烫手山芋,对提升士气发挥了重要作用,给战区中的官兵带来了全新的自信,并在任上取得了瓜岛海战的决定性胜利,从而保证美军在瓜岛战役中取得胜利。随后,哈尔西参与了所罗门群岛的一系列战役,然后掌管第三舰队。英国历史学家H·P·威尔莫特认为,哈尔西在太平洋战争的初期所做的事情很难算得上什么成就;哈尔西因为各类战役所收获的优待,与他的贡献并不相配;且哈尔西除了在士气提升方面还在哪些方面为夺取胜利贡献了力量,就很难拿捏了。然而,必须要承认的是,在耻辱的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军确实需要一位能够提升海军士气的将领,确实需要一系列主动出击的作战来提升海军的士气。即使在当时美军出击的规模相对有限,但考虑到当时美国海军的实力,这些航母已经是他们能够使出的几乎全部力量了。不过,无论怎么说,如前文所述,哈尔西在莱特湾海战中的表现似乎并配不上他所拥有的资历和战功。
    如果哈尔西要对这场战斗负全责,那么哈尔西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到底有多少错误是与体制的无能有关的?英国历史学家H·P·威尔莫特提出了“参谋制度”这个概念。他指出,参谋制度进入海军已经为时已晚,美国海军对参谋制度的接受也是十分缓慢的,即便是和美国政府的各部门、和美国国务院相比也是如此。有人怀疑哈尔西在1941年之前的职业生涯中,在参谋制度的框架下指挥舰队的经验仍然不足。人们总是形成这么一种印象,说参谋人员对哈尔西来说只是决策的执行者,而对于斯普鲁恩斯来说他经常在参谋提出的各类问题中挣扎不前。事实并非如此,但是问题在于,斯普鲁恩斯以及其他司令,比如金凯德、李、米切尔,都可以在参谋制度中灵活运作,而哈尔西并没有这么做,他没有这个能力。如果米切尔、麦凯恩、博根、谢尔曼、戴维森或是李,如果他们当时处在哈尔西的位置,是否也会犯跟哈尔西同样的错误?仔细检视这些人的作战考量,就会发现他们行动的一致性和各个当下决策的逻辑性是极为明晰的,然而哈尔西并非如此。似乎哈尔西这个人物属于一个已经逝去的时代,适合回归原始简单的生活。那个时代的海战和1944年10月的战事相比,就是小巫见大巫。这一时期的作战,具有战场庞大、现代化以及行政化等特征。
    为什么哈尔西没有被明显“惩罚”?
    有人疑惑,为什么哈尔西本人并未对战时的行为负责。为什么欧内斯特·金和尼米兹都没有质问哈尔西呢?他们为什么没有对哈尔西的所作所为持什么保留意见呢?欧内斯特·金在1945年1月第一次见到哈尔西的时候,便打断了哈尔西打开的这个话题:“你不用再告诉我了,没有任何人能指摘你的所作所为。”欧内斯特·金对哈尔西的评价非常诡异,因为当斯普鲁恩斯在挑起菲律宾海海战这一话题的时候,他似乎是逐字逐句地发表过同样的评论。更为奇怪的是,欧内斯特·金的副手,查尔斯·H·库克海军少将对金凯德的评价也是如此。我们难以相信,欧内斯特·金的副手可以在未得到前者允许的情况下,对金凯德的所作所为指指点点。对1944年6月的斯普鲁恩斯和1944年10月的哈尔西,欧内斯特·金都报以礼貌的评价,这两个评价并不是全然颠倒和矛盾的。对他们的所作所为妄下定论,会给真正理解真相的人制造阻碍。尼米兹从来没有责备过哈尔西,不论是圣伯纳迪诺海峡发生的战事,还是没发生的战事,尼米兹从不过问。而在1953至1958年,美国海军军事学院邀请已退役的贝茨(Richard W. Bates)来编写莱特湾海战的战略和战术分析,他在1957年写完第三卷(10月20日零点整至10月23日10点42分的作战)后,在次年直接跳过写第五卷(苏里高海峡海战),然后宣称“由于不可抗力因素,海军作战部长决定在本卷后结束关于莱特湾海战的分析,后续有关萨马岛海战和恩加诺角海战的分析也不再继续编写”。哈尔西于1959年逝世。海军军事学院此后也并未重启莱特湾海战的战略和战术分析编写工作。
    然而,在哈尔西逝世后的1960年,尼米兹这么说他自己:“当他把舰队交给斯普鲁恩斯的时候,他永远确信斯普鲁恩斯一定会让舰艇落叶归根;当他把舰队交给哈尔西的时候,他不太清楚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如果人们了解了这句话背后的潜台词,难免会产生疑惑:尼米兹为什么曾如此信任哈尔西,把部队,甚至是一整支舰队交到哈尔西手里。更讽刺的是,尼米兹在1965年的时候对于中途岛海战前夕哈尔西的情况如是评论:“哈尔西不得不进医院的那天是海军的大喜之日。”“哈尔西的鲁莽冒失可能酿成大祸。”这实在是最无耻的马后炮。实际上,在中途岛海战前夕,在哈尔西5月26日下午到达珍珠港后住院之后,尼米兹直到5月27日夜才向欧内斯特·金报告相关情况并让斯普鲁恩斯顶替哈尔西的位置,这说明尼米兹本希望让麾下最勇猛、最有经验的斗士率领航母打一场将决定太平洋战局的生死之战。
    我们能从欧内斯特·金的行为中解读出这么一则信息:美军仍然要努力打赢这场战争,因此金并不准备捡起芝麻丢掉西瓜,追究哈尔西的过错。在这个时候如果继续抓住这个问题不放,那么不论是对欧内斯特·金个人来说,还是对美国海军这一公共部门来说,都是一件尴尬的事。其实哈尔西的所作所为让金颇为疑惑和愤怒,但直到哈尔西在战后的一些奇怪言论刺激了金,后者才在私底下强有力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我们还可以从金的行为中得出另外一个结论,那就是当战事发展到这个阶段时,哈尔西的公众形象已经被良好地建立起来,他不可能被开除或者被调至二线。从媒体和公众舆论对他的褒扬来看,哈尔西的职位不可撼动。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点和麦克阿瑟的情况相似。
八、结语
在莱特湾海战后的一次晚宴上,尼米兹的儿子小尼米兹少校(Chester W. Nimitz Jr.)直接向尼米兹本人开炮:这是你的过错!(It’s your fault!)而尼米兹本人则冷言相对:这是你的看法。(That’s your opinion.)
诚然,讨论哈尔西在莱特湾海战中的表现,每个人的确可以有不同的看法。然而,哈尔西在战后的所作所为,却激怒了金、尼米兹和金凯德等当时参战的美军高级海军将领。他在1947年出版的自传中宣称,“即使栗田舰队同时穿过圣伯纳迪诺海峡并前往莱特湾,它恐怕只能对登陆作战进行骚扰。它根本无法扩大任何优势,因为那里已经没有了运输舰和补给舰。它只能打了就跑。”但是,在1944年11月13日的作战报告中,他却说,“可以认为,尽管栗田舰队有可能继续突入并造成一定损伤,但其战斗力已被严重削弱,因此无力取得决战胜利。最后,可以推测,即使出现险情,第三舰队也能够及时班师南下阻击,以扭转栗田舰队可能取得的任何优势。”显然,哈尔西在自传中的说法显得更为夸张。很难想象“那里已经没有了运输舰和补给舰”“它只能打了就跑”这种话语居然出自一位冒着巨大风险派出航母以抵挡日军对瓜岛的炮击以及后来阻止日军炮击布干维尔的高级海军将领的口里。他甚至还把责任推卸给了金凯德及其下属,然后宣称“保护第七舰队的安全并不是我的本职工作。我的职责是进攻,携第三舰队执行打击任务。”这种做法直接导致金凯德和哈尔西的关系破裂,金凯德诉诸《生活》杂志,并对哈尔西进行公开反击。英国历史学家威尔莫特认为,我们不应采信哈尔西的陈述,因为“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The Devil can cite Scriptures for his purpose.“魔鬼也会引证《圣经》来替自己辩护。”)因为哈尔西才是导致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我们更应该做的,是以最一手的原始作战报告为基础,辅以各类口述历史和历史学家们的著作,来尽可能描绘事件的全貌。
哈尔西在莱特湾的决策实际上跟金凯德做了什么没有任何关系——尤其是哈尔西比金凯德更加清楚栗田舰队的动向。实际上在当时的环境下,哈尔西能做出独立于金凯德的决策,前者几乎可以让自己的航母特混舰队在西太平洋横冲直撞;然而金凯德却需要在针对即将来犯的日军舰队对第七舰队进行具体部署时考虑哈尔西舰队的具体位置。考虑到两者相对独立的关系,这种现象似乎非常荒谬。笔者认为威尔莫特引入的“责任区域”和“关心区域”的现代军事概念用在当时的情景下是比较合适的——在一场规模庞大、覆盖海域面积极广的海战中,每支独立的舰队,都应该划分自己的“责任区域”。哈尔西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高级军官,却似乎对偏现代的军事理念了解不深。相比较于在同一场作战中的米切尔、李、博根、戴维森等下属,哈尔西更显得“迂腐而落后”,这有点让人匪夷所思。莱特湾海战,可能就是美国海军在管理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吧。

参考文献
档案
下列美军原始档案均来自fold3.com
CINCPAC, Rep of opers in Pacific Ocean Areas, 10/44
Com 3rd Fleet, Rep of Third Fleet ops against the Jap Fleet in the Philippine Area 10/23-26/44
ComTaskFor 34, Rep of ops During carrier air strikes against Jap Fleet off the Philippines on 10/24-25/44
ComTask-Group 34.5, Rep of Act Against Enemy Surface Forces off Samar Is, Philippines, Night of 10/25-26/44
ComTask-Group 38.2, Rep of air opers against the Ryukyu Islands, Formosa & the Philippines, 10/10/44-11/3/44, including attacks on the Jap Fleet, 10/24-26/44
Commander Carrier Division 4, War Diary, 10/1-31/44
ComTaskFor 77, Rep of ops for the capture of Leyte Is, Philippines, 10/17-28/44, including engagements with Jap Naval Forces in Surigao Strait & off Samar Is on 10/25/44
ComTask-group 77.4, Final Rep of Ops in Support of the Invasion of Leyte Is, Philippines, Including Act with the Jap Fleet, 10/12-29/44
COMCRUDIV 4, Rep of Engagement with Jap Surface Forces in Surigao Strait, Philippines, Morning 10.25.44
USS Bunker Hill (CV-17), War Diary, 10/1-31/44
USS LEXINGTON (CV-16), Rep of Air Ops Against the Jap Fleet in the Sibuyan Sea & East of Luzon Is, Philippines on 10/24 & 25/44, Including AA Acts on 10/24/44
USS Independence (CVL-22), Rep of Air Ops Against the Ryukyu Is, Philippine Is & Formosa, 10/10-31/44, Including Act Against Jap Fleet
USS Independence (CVL-22), War Diary, 10/1-31/44
USS ALABAMA (BB-60), Rep of ops In the Battle for Leyte Gulf, Philippines 10/24-25/44
USS HALSEY POWELL (DD-686), War Diary, 10/1-31/44
USS MISSISSIPPI, Rep of Ops in Support of Landings on Leyte Is, Philippines, 10/19-24/44, Including AA Acts on 10/20,21 & 22/44
USS MISSISSIPPI, Rep of Engagement with Jap Surface Forces in Surigao Strait, Philippines, Morning of 10/25/44
USS MARYLAND, Rep of Bombardments of Leyte Is, Philippines on 10/19 & 20/44
USS MARYLAND, Rep of Bombardments of Leyte Is, Philippines on 10/19 & 20/44
USS MARYLAND, Rep of Engagement with Jap Surgace Forces in Surigao Strait, Philippines, Night of 10/24-25/44
USS WEST VIRGINIA, Rep of Bombardment & Fire Support Missions in the Invasion of Leyte Is, Philippines, 10/18-24/44
USS WEST VIRGINIA, Rep of Engagement with Jap Surface Forces in Surigao Strait, Philippines, Morning 10/25/44
USS WEST VIRGINIA, Rep of Engagement with Jap Surface Forces in Surigao Strait, Philippines, Morning 10/25/44
USS TENNESSEE, Rep of Fire Support Ops Against Leyte Is Philippines, 10/19-21/44
USS TENNESSEE, Rep of Engagement with Jap Surface Forces in Surigao Strait, Philippines, Morning of 10/25/44
USS CALIFORNIA, Rep of Bombardments of Leyte Is, Philippines, 10/19-24/44
USS CALIFORNIA, Rep of Engagement with Jap Surface Forces in Surigao Strait, Philippines, Morning of 10/25/44
USS PENNSYLVANIA, Rep of Bombardments of Leyte Is, Philippines, 10/18-24/44
USS PENNSYLVANIA, Rep of Engagement with Jap Surface Forces in Surigao Strait, Philippines, Morning of 10/25/44
USS BESUGO (SS-321), Report of First War Patrol
Com 5th Fleet, War Diary, 2/1/45 to 5/31/45
ComTaskfor 54, Rep of supporting ops for the invasion & occupation of the Okinawa Gunto, Ryukyu Is, 3/25/45 - 5/5/45
尼米兹“灰皮书”可在http://ibiblio.org/anrs/graybook.html上找到。
Nimitz “Graybook”, Volume 5 of 8
已出版史料
《终极对决:美日马里亚纳航母大战》,何国治
《残阳如血:美日恩加诺角海战》,何国治
《莱特湾海战:史上最大规模海战,最后的巨舰对决》,作者:[英]H·P·威尔莫特,译者:马哈拉什维利、何国治(The Battle of Leyte Gulf: The Last Fleet Action, by H. P. Willmott)
《航母舰队司令:弗兰克·杰克·弗莱彻在珊瑚海、中途岛和瓜达尔卡纳尔岛》,作者:[美]约翰·B·伦德斯特罗姆,译者:胡毅秉(Black Shoe Carrier Admiral: Frank Jack Fletcher at Coral Seas, Midway & Guadalcanal, by John B. Lundstrom)
《莱特湾战役》,作者:[美]托马斯·J·卡特勒,译者:何卫宁(The Battle of Leyte Gulf, 23-26 October, 1944, by Thomas J. Cutler)
Admiral Halsey's Story, by William F Halsey, J Bryan III
Nimitz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76), by E. B. Potter
Battle Summary 40: Battle for Leyte Gulf, 23-26 October 1944
The Battle for Leyte Gulf, October 1944: Strategical and Tactical Analysis. Volume I: Preliminary Operations until 0719 October 17th, 1944 including Battle off Formosa, 1953
Diagrams of the Battle for Leyte Gulf, October 1944: Strategical and Tactical Analysis. Volume I: Preliminary Operations until 0719 October 17th including Battle off Formosa, 1953
The Battle for Leyte Gulf, October 1944: Strategical and Tactical Analysis. Volume II: Operations from 0719 October 17th until October 20th (D-Day), 1955
The Battle for Leyte Gulf, October 1944: Strategical and Tactical Analysis. Volume III: Operations from 0000 October 20th (D-Day) until 1042 October 23rd, 1957
The Battle for Leyte Gulf, October 1944: Strategical and Tactical Analysis. Volume V: Battle of Surigao Strait, October 24th-25th, 1958
Leyte, June 1944-January 1945: History of United States Naval Operations in World War II, Volume 12, by Samuel Eliot Morison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上尉

七年服役纪念章功勋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6-13 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enzheng 于 2023-7-26 22:40 编辑

请大家指正。(新增了有关潜艇部署的内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星勋章荣誉勋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23-6-15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楼主撰写的还是翻译的?文章很好。

我从里面看到的是海战史上一些永恒不变的东西,甚至可以说根植于战争本质和人性,信息的不透明,虚荣心,集中兵力与掩护更多目标的权衡……类似于1805年康沃利斯的分兵争议,特拉法尔加的战术执行失误和事后掩盖,贝蒂的性格作风及其与其功绩不相称的名声和奖赏……
「置酒上方,烽火未熄,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

上尉

七年服役纪念章功勋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6-15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LeSoleil 发表于 2023-6-15 19:56
是楼主撰写的还是翻译的?文章很好。

我从里面看到的是海战史上一些永恒不变的东西,甚至可以说根植于战争 ...

有关莱特湾海战过程为阅读美军报告及附录的电文进行翻译。
而后面的讨论则主要来源于威尔莫特的《莱特湾海战》

上尉

七年服役纪念章功勋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6-19 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enzheng 于 2023-6-19 23:35 编辑

fold3.com也不一定是所有的内容都能收录进去。

尼米兹在他的官方报告(第18点)中表示,有三个理由集中战列舰部队:为航母提供全面的防空支援;对付在扫荡阶段可能遇到的任何残缺的敌方单位;对抗“日向”号和“伊势”号。……
尼米兹论述道:
20.……如果不需要在其他地方分兵,那么就应该使用压倒性的力量而不是适度的优势力量。在这里,我们必须再次避免假设战列舰部队在24日晚就能明确地知道的日军中路部队的动向,因为事实证明这是25日上午的事

……(威尔莫特指出:10月24日晚,美军就已经悉知栗田部队正在向东进逼圣伯纳迪诺海峡。)尼米兹的观点看起来没有逻辑基础,他这样论述:
21.……杜博斯海军少将指挥一支由2艘重巡洋舰、2艘轻巡洋舰外加数艘驱逐舰组成的小型水面部队,负责收拾所有失去动力的敌舰。
22.如果整个第34特混舰队能够继续追击,而非在11点08分左右掉头,将会比杜博斯海军少将指挥的4艘巡洋舰及驱逐舰推进的更快,继而逮到更多受损、失去动力的日舰,甚至可能已经逮到据报告说已高速转向的“伊势”号、“日向”号。在追击、扫荡的过程中,整个第34特混舰队是否能比北上的两艘快速战列舰外加巡洋舰、驱逐舰做得更好,是个很好的争论话题。
23.在讨论第38特混舰队整个炮击力量北上而不是分兵一部监视日军中路部队的好处时,最具争议的地方是,留下战列舰后是不是需要再分出一些航母为它们提供空中掩护。这会减少第38特混舰队的航母数量,继而可能降低对北方之敌的打击力度。多少航母算是够用?为第34特混舰队提供战斗空中巡逻对第38特混舰队的攻击力量来说有多重要?这仍旧值得讨论。
24.分兵的做法通常都会引来争议……

……(威尔莫特指出:即使战列舰选择继续北上追击,并不能对小泽部队的残兵造成更大更明显的损失;从第38特混舰队中抽出两艘轻型航母掩护战列舰部队应该不会显著削弱北上的航母部队的攻击力;事实上,10月25日从来没有两艘战列舰留在北方。)






CINCPAC, Rep of opers in Pacific Ocean Areas, 10/44原文如下。









基本报告第三段中的建议在(空白)中并不一致,当一个机会出现在敌人舰队所在的大部分地区时,应该使用一切可能的武器来对抗敌人。在空袭过程中可以攻击敌人的先进重型水面打击力量为完全消灭敌军提供了最好的机会。没有证据表明单纯用空袭就可以歼灭整个敌军主力舰队,主张在收拾残局时才出动重型舰船的学说只会让更多的敌方单位逃脱。

fold3.com中并没有收录USS LEXINGTON, Rep of Air Ops Against the Jap Fleet in the Sibuyan Sea & East of Luzon Is, Philippines on 10/24 & 25/44, Including AA Acts on 10/24/44的上级转发内容。以下为该报告第一页。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上尉

七年服役纪念章功勋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6-22 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上尉

七年服役纪念章功勋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7-29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enzheng 于 2023-7-29 09:13 编辑

已增加有关美军潜艇的部署情况







附巴拉望海峡美军潜艇攻击情况(该图不纳入正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上尉

七年服役纪念章功勋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8 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yPeQzDqI8I
美国军事历史学家理查德·B·弗兰克(Richard Frank)于2019年10月24日在互联网的一次研讨会上认为,哈尔西和金凯德对于莱特湾海战中美国海军(大多数为第77.4.3特混中队)的损失都负有责任。









关于弗兰克对金凯德的讨论,有意思的两点是:
1、第七舰队的搜索计划并未覆盖到圣伯纳迪诺海峡海峡,无法确切得知栗田舰队的位置
2、第七舰队的护航航母为什么会在萨马岛以外的海域?
关于第一点,英国历史学家威尔莫特认为:哈尔西关于搜索飞机没有提供预警的观点,带来了明显的暗示:金凯德和斯普拉格对各自的“关心区域”缺乏关注。这种观点是无法回避的,搜索的规模完全不合适,过程被诸多问题困扰,尽管有充分的预防措施,可是既没有启动也没有实施。虽然“责任区域”和“关心区域”的概念主要来自军事而非航海,但考虑到事件的性质,这么套用也没什么不妥。事实上,圣伯纳迪诺海峡肯定不是金凯德的“责任区域”。

第二点才是最有意思的话题,关于航母的机动位置的问题。

还有一个比较重要而且涉及到人性的点是:金凯德是假设第34特混舰队驻守圣伯纳迪诺海峡,而不是确认第34特混舰队是否驻守圣伯纳迪诺海峡。但英国历史学家威尔莫特却提到了另外一个很有意思的点:不止金凯德一个人做出了这样的假设,事实上,尼米兹和欧内斯特·金也和金凯德持有相同的判断。(虽然根据他所参考的书籍内容,明确写持有相同判断的是尼米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上尉

七年服役纪念章功勋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5 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enzheng 于 2024-1-6 18:34 编辑
而在1953至1958年,美国海军军事学院邀请已退役的贝茨(Richard W. Bates)来编写莱特湾海战的战略和战术分析,他在1957年写完第三卷(10月20日零点整至10月23日10点42分的作战)后,在次年直接跳过写第五卷(苏里高海峡海战),然后宣称“由于不可抗力因素,海军作战部长决定在本卷后结束关于莱特湾海战的分析,后续有关萨马岛海战和恩加诺角海战的分析也不再继续编写”。哈尔西于1959年逝世。海军军事学院此后也并未重启莱特湾海战的战略和战术分析编写工作。

贝茨的报告非常有趣。
在The Battle for Leyte Gulf, October 1944: Strategical and Tactical Analysis. Volume V: Battle of Surigao Strait, October 24th-25th, 1958中,有一张图名为:1944年10月24日时盟军各主要指挥官收到的接触。这里记录的接触仅仅记录到下午16点40分在恩加诺角的接触。


该图显示,19点38分,第77特混舰队指挥官收到16点40分发出的有关恩加诺角的航母信息。(航向真方位角210度、航速15节)

然而,在第77特混舰队指挥官则记录,在24日18点52分,第38特混舰队指挥官报告飞机在16点40分观测到日军北部舰队,位置北纬18度25分、东经125度28分,航向270度、航速15节。(COMTASKFOR 77, Rep of ops for the capture of Leyte Is, Philippines, 10/17-28/44, including engagements with Jap Naval Forces in Surigao Strait & off Samar Is on 10/25/44, p.39)这实际上是贝茨记录的第20个接触。
同时,第77特混舰队指挥官指出,在当日19点25分和20点30分,第三舰队的飞机侦察到日军中部舰队的行动;金凯德认为,这支舰队显然前往圣伯纳迪诺海峡。(COMTASKFOR 77, Rep of ops for the capture of Leyte Is, Philippines, 10/17-28/44, including engagements with Jap Naval Forces in Surigao Strait & off Samar Is on 10/25/44, p.6)

根据第三舰队司令报告,第38特混舰队指挥官在18点42分向哈尔西发送240942号急电(抄送第38.2和38.4特混大队指挥官):东北方向搜索结果。16时40分,2艘翔鹤级航母、1艘轻型航母、3艘轻巡洋舰及3艘驱逐舰,航向270度,航速15节,位置18°25′N,125°28′E;15时40分,4艘战列舰或重巡洋舰、5艘巡洋舰、6艘驱逐舰,航向210度,航速15节,其中1艘战列舰后部有飞行甲板,位置18°10′N,125°30′E;16时整,2艘驱逐舰,航向240度,航速12节,位置19°40′N,123°00′E。(Com 3rd Fleet, Rep of Third Fleet ops against the Jap Fleet in the Philippine Area 10/23-26/44, p.30)
从这段电文可以看出,如果金凯德截收到这段电文,这条电文提到的三个接触理应都被金凯德记录。而实际上,根据金凯德的报告,这三个接触在下文的图示中均有记录。

而第77特混舰队指挥官在1944年10月23至24日也进行了侦察和接触情况的记录。(COMTASKFOR 77, Rep of ops for the capture of Leyte Is, Philippines, 10/17-28/44, including engagements with Jap Naval Forces in Surigao Strait & off Samar Is on 10/25/44, p.82)


而密西西比号同样也在1944年10月22至24日对各种观测报告进行了记录。(Page 25, USS MISSISSIPPI, Rep of Engagement with Jap Surface Forces in Surigao Strait, Philippines, Morning of 10/25/44, p.25)


可以看到,第77特混舰队指挥官及其下属(非直接下属)密西西比号舰长均对24日16点整发现的2艘驱逐舰(应该隶属于小泽舰队)以及19点25分和20点30分的日军舰队(实际上就是栗田舰队)进行了记录,然而贝茨却没有记录。有人觉得是不是发生日期的问题,但是这些都发生在24日,理应记录,这说不通。有人觉得这些内容与第七舰队无关,但是,第七舰队无论是对北方舰队(小泽舰队)还是中部舰队(栗田舰队),都尽职尽责进行记录,反倒是拥有全知视角的贝茨不仅对小泽舰队的两艘驱逐舰进行记录,还没有对栗田舰队继续进行记录,这有些荒谬。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上尉

七年服役纪念章功勋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6 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enzheng 于 2024-1-17 18:47 编辑

美国军事历史学家理查德·B·弗兰克(Richard Frank)认为,金凯德未对栗田舰队的位置进行进一步侦查确认,未对第34特混舰队是否驻守圣伯纳迪诺海峡进行进一步确认,未让护航航母远离圣伯纳迪诺海峡和萨马岛。


据金凯德初步报告:
10月24日下午,第77.4特混大队三个中队在Homonhon岛以东50海里分散,处于可以互相支援的位置,从北向南分别是:77.4.3、77.4.2、77.4.1。(COMTASKFOR 77, Preliminary Rep of Ops in Support of the Landings on Leyte Is, Philippines, 10/18-27/44, Including Engagements with Jap Surface Forces in Surigao Strait & off Samar Is on 10/25/44, p.7)
另附:
第73.7特混大队(“黑猫”)受令在莱特湾以北和萨马岛以东进行夜间搜索,而第77.4特混大队则受令于日出后对敌水面舰艇进行搜索,原点为苏卢安(Suluan)岛,搜索角340至30度、距离135海里。(COMTASKFOR 77, Preliminary Rep of Ops in Support of the Landings on Leyte Is, Philippines, 10/18-27/44, Including Engagements with Jap Surface Forces in Surigao Strait & off Samar Is on 10/25/44, p.8)
第73.7特混大队指挥官为第10舰队航空大队司令J·C·雷纳德(J. C. Renard)中校(FLEET AIR WING 10, HEDRON, War Diary, 10/1-31/44, p.1),根据其战争日志,他在当日夜晚起飞了三架飞机进行夜间搜索,有两架在次日按时回来,编号为08363的飞机在开阔海域降落后沉没,因此派出飞机进行搜索营救。(FLEET AIR WING 10, HEDRON, War Diary, 10/1-31/44, p.4)
根据VPB-33, War Diary, 10/1-31/44, p.5,三架飞机(PBY-5)具体如下:

但是,上述战争日志并没有明确以上三架飞机的具体搜索范围。
根据VPB-33的战争历史,在24日夜间的搜索中,在起飞20分钟后,得到接触,同时我军舰队正与之交战,双方防空火力找到并损伤飞机,其中一架损伤严重,在降落在水上时沉没,无人阵亡。(VPB-33, War History, VP 33, 4/1/42--10/1/44 & War History, VPB 33, 10/1/44-3/25/45, p.17)
备注:VPB-33当时驻扎在半月号(AVP-26)上,而根据半月号战争日志,该舰位于莱特湾内(USS HALF MOON, War Diary, 10/1-31/44, p.2)。
第七舰队航空部队司令(第73特混部队指挥官)瓦格纳(Frank D. Wagner)少将同样也没有具体的搜索内容,只是有一份搜索计划F。(Page 13, COM AIR, 7TH FLT, War Diary, 9/1/44 to 1/31/45)


据金凯德最终报告:
10月16日,第77.4特混大队分成三个中队独立前往预定区域。(COMTASKFOR 77, Rep of ops for the capture of Leyte Is, Philippines, 10/17-28/44, including engagements with Jap Naval Forces in Surigao Strait & off Samar Is on 10/25/44, p.36)
第77.4特混大队(在莱特湾登陆前夕)的任务是提供空中支援、战斗空中巡逻、反潜巡逻和观测。该特混大队三个中队分配区域如下(COMTASKFOR 77, Rep of ops for the capture of Leyte Is, Philippines, 10/17-28/44, including engagements with Jap Naval Forces in Surigao Strait & off Samar Is on 10/25/44, p.12):
第77.4.1特混中队:帕纳翁(Panaon)区域
第77.4.2特混中队:南部滩头区域
第77.4.3特混中队:北部滩头区域
A+2天,敌军没有针对登陆的空中和海上作战,只有相对轻微的空袭。第三舰队正处于支援位置,其航母舰队正在空袭菲律宾中部和南部以及米沙鄢(Visayas)的机场。第77.4特混大队则是攻击敌军陆上设施和机场,并继续进行空中支援、战斗空中巡逻以及支援登陆作战。(COMTASKFOR 77, Rep of ops for the capture of Leyte Is, Philippines, 10/17-28/44, including engagements with Jap Naval Forces in Surigao Strait & off Samar Is on 10/25/44, p.13)
在10月25日,第77.4特混大队从夜间作战位置向西移动至接近莱特湾的位置,以进行战斗空中巡逻并扫荡苏里高海峡。到了6点45分,三个航母特混中队位于相应预定位置执行任务:第77.4.1特混中队在苏卢安(Suluan)岛东南90海里;第77.4.2特混中队在苏卢安岛东北50海里;第77.4.3特混中队在苏卢安岛东北60海里、大约在第77.4.2特混中队西北偏北30海里处。(COMTASKFOR 77, Rep of ops for the capture of Leyte Is, Philippines, 10/17-28/44, including engagements with Jap Naval Forces in Surigao Strait & off Samar Is on 10/25/44, p.26)

根据第77.4特混大队指挥官最终报告(初步报告内容主要为第77.4.1特混中队内容,与最终报告对应内容基本一致):
登陆日为10月20日,计划要求炮击舰、扫雷舰和护航航母在17日到达莱特湾。为支援陆军当日在苏卢安(Suluan)、霍蒙洪(Homonhon)、希布松(Hibuson)等岛屿和迪纳加特(Dinagat)北部的登陆,需要扫除湾内水雷,并炮击敌岸上阵地。(COMTASK-GROUP 77.4, Final Rep of Ops in Support of the Invasion of Leyte Is, Philippines, Including Act with the Jap Fleet, 10/12-29/44, p.4)
同时来自于第38特混舰队快速航母的飞机则是对吕宋、米沙鄢和棉兰老岛(Mindanao)的敌军机场进行空袭在进攻前摧毁敌军航空力量。
后来因两个因素计划进行修改。一个是台风,台风中心将会在17日在编队以北100海里以内经过,由于当日依然按计划登陆,因此由于大风、能见度低和海况恶劣无法进行航空作战。因此17日10点整航母以真方位角120度撤出莱特湾区域以等待更好天气。另外一个就是日军在15日和16日在台湾海航空战中疯狂攻击第38特混舰队。由此而出现的水面作战的可能性使得快速航母舰队的主力及第三舰队大型水面打击舰队必须留在吕宋以北,因此攻击米沙鄢和棉兰老岛的敌航空基地的任务主要落到了第77.4特混大队的护航航母上。(COMTASK-GROUP 77.4, Final Rep of Ops in Support of the Invasion of Leyte Is, Philippines, Including Act with the Jap Fleet, 10/12-29/44, p.4)
随着17日下午和夜间天气改善,航母在次日早上开始前往预定地点。第77.4.1特混中队在莱特湾东南,以支援达帕纳翁(Panaon)登陆。第77.4.2特混中队在海湾入口的东北偏东,以支援杜拉格(Dulag)的南攻击部队。第77.4.3特混中队在萨马岛南端的东南偏东以支援塔克洛班(Tacloban)的北攻击部队。(COMTASK-GROUP 77.4, Final Rep of Ops in Support of the Invasion of Leyte Is, Philippines, Including Act with the Jap Fleet, 10/12-29/44, p.5)
具体时间-事件如下:
10月16日17点整,第77.4特混大队分成三个每个主要由四艘护航航母组成的特混中队,每个特混中队组成5-LS编队,每个特混中队独立于第77.2特混大队行动。战术指挥官第77.4特混大队指挥官。(COMTASK-GROUP 77.4, Final Rep of Ops in Support of the Invasion of Leyte Is, Philippines, Including Act with the Jap Fleet, 10/12-29/44, p.12; COMCARDIV 22, War Diary, 10/1-31/44, p.4)
10月17日10点整,特混中队暂时不分别前往对应区域,而是保持集中状态,以真方位角120度从莱特湾撤退,航速8节。海况恶劣,风力38到47节、阵风54节,导致部分船只有所受损。19点整,调转航向为真方位角310度、航速9节。(COMTASK-GROUP 77.4, Final Rep of Ops in Support of the Invasion of Leyte Is, Philippines, Including Act with the Jap Fleet, 10/12-29/44, p.12; COMCARDIV 22, War Diary, 10/1-31/44, p.4-5)
10月18日,三个特混中队开始前往对应区域,每个特混中队指挥官直接对对应的特混中队进行指挥。(COMTASK-GROUP 77.4, Final Rep of Ops in Support of the Invasion of Leyte Is, Philippines, Including Act with the Jap Fleet, 10/12-29/44, p.13)
10月25日4点25分(战争日志记录为3点30分),根据第七舰队司令241655号电文,第77.4特混大队指挥官要求第77.4.2特混中队指挥官日出后对敌水面舰艇进行搜索,原点为苏卢安(Suluan)岛,搜索角340至30度、距离135海里,还要求其在日出后9点前对从苏里高海峡开始的100海里范围至棉兰老海区域以及卡莫特斯海(Camotes Sea)区域进行搜索。(COMTASK-GROUP 77.4, Final Rep of Ops in Support of the Invasion of Leyte Is, Philippines, Including Act with the Jap Fleet, 10/12-29/44, p.22; COMCARDIV 22, War Diary, 10/1-31/44, p.11)
6点45分,第77.4.3特混中队观测到防空火力。(COMTASK-GROUP 77.4, Final Rep of Ops in Support of the Invasion of Leyte Is, Philippines, Including Act with the Jap Fleet, 10/12-29/44, p.22)
6点47分,第77.4.3特混中队一架反潜机向其指挥官报告被真方位角340度、距离20海里的战列舰和重巡洋舰射击。第77.4.3特混中队航向改为90度。(COMTASK-GROUP 77.4, Final Rep of Ops in Support of the Invasion of Leyte Is, Philippines, Including Act with the Jap Fleet, 10/12-29/44, p.22)
6点58分,第77.4.3特混中队观测到在后方15海里有一支由战列舰和巡洋舰组成的敌舰队正在接近;此时第77.4.3特混中队大约在第77.4.1特混中队以北60海里、在第77.4.2特混中队以北30海里。(COMTASK-GROUP 77.4, Final Rep of Ops in Support of the Invasion of Leyte Is, Philippines, Including Act with the Jap Fleet, 10/12-29/44, p.23; COMCARDIV 22, War Diary, 10/1-31/44, p.11)第77.4.3特混中队下令起飞所有可用飞机攻击敌舰,并下令所有船只开始拉烟。(COMTASK-GROUP 77.4, Final Rep of Ops in Support of the Invasion of Leyte Is, Philippines, Including Act with the Jap Fleet, 10/12-29/44, p.23)
6点59分,第77.4.3特混中队指挥官报告被敌水面舰艇射击。(COMTASK-GROUP 77.4, Final Rep of Ops in Support of the Invasion of Leyte Is, Philippines, Including Act with the Jap Fleet, 10/12-29/44, p.23; COMCARDIV 22, War Diary, 10/1-31/44, p.11)
第77.4特混大队三个特混中队在10月25日的航迹图:(COMTASK-GROUP 77.4, Final Rep of Ops in Support of the Invasion of Leyte Is, Philippines, Including Act with the Jap Fleet, 10/12-29/44, p.38)


根据第77.4.3特混中队指挥官(第25航母分队司令克里夫顿·斯普拉格少将)战争日志:
10月16日17点整,第77.4.3特混中队脱离主要舰队,以真方位角355度航行,并前往莱特湾萨马岛以东的预定区域作战。(COMCARDIV 25, War Diary, 10/1-31/44, p.8)
10月16日具体位置(COMCARDIV 25, War Diary, 10/1-31/44, p.8):
8点整,北纬8度14分、东经130度39分
12点整,北纬7度57分、东经130度18分
20点整,北纬8度53分、东经129度11分
10月17日0点07分,由于大风大浪,风速有时高达45节,航速降为12节。4点45分,第77.4特混大队指挥官取消原定打击计划,并下令第77.4.2和77.4.3特混中队复归第77.4特混大队。9点15分,航速降为8节。9点50分,航向改为真方位角90度。10点06分,航向改为真方位角120度。16点10分,第77.4.3特混中队接近至第77.4特混大队17.5海里内。17点07分,第77.4特混大队在真方位角217度、距离12.5海里。19点59分,航速增至9节。自10月18日开始,第77.4.3特混中队根据第77.4特混大队作战计划#2-44在莱特湾萨马岛以东的预定区域作战,日间距离岛屿40海里,夜间向东撤退。(COMCARDIV 25, War Diary, 10/1-31/44, p.9)
10月17日具体位置(COMCARDIV 25, War Diary, 10/1-31/44, p.9):

8点整,北纬10度31分、东经127度04分
12点整,北纬10度37分、东经127度00分
20点整,北纬10度07分、东经127度54分

10月18日至24日具体位置(COMCARDIV 25, War Diary, 10/1-31/44, p.10-11):

18日8点整,北纬11度03分、东经127度02分
12点整,北纬10度52分、东经126度50分
20点整,北纬11度19分、东经126度35分


19日8点整,北纬11度23分、东经126度08分
12点整,北纬11度23分、东经126度11分
20点整,北纬11度37分、东经126度25分


20日8点整,北纬12度04.5分、东经126度09.5分
12点整,北纬11度50分、东经126度22分
20点整,北纬11度43分、东经126度43分


21日8点整,北纬11度36分、东经126度20分
12点整,北纬11度26分、东经126度22分
20点整,北纬12度12分、东经127度08分


22日8点整,北纬11度26分、东经126度14分
12点整,北纬11度43分、东经126度20分
20点整,北纬11度48分、东经126度38分


23日8点整,北纬11度31分、东经126度31分
12点整,北纬11度30分、东经126度30分
20点整,北纬11度46分、东经126度46分


24日8点整,北纬11度35分、东经126度16分
12点整,北纬11度44分、东经126度33分
20点整,北纬11度42分、东经126度27分



根据第77.4.3特混中队指挥官报告(COMTASK-UNIT 77.4.3, Rep of Torpedoing During Act with Enemy Aircraft off Formosa on 10/13/44 & Subsequent Ops to 10/27/44, p.2):

在10月17日,第77.4.3特混中队到达萨马岛以东作战区域,超过50节风速的恶劣天气迫使舰队撤回东南以规避风暴中心并取消了所有飞行作战。18-19日,萨马岛以东作战区域为北攻击部队进行空中支援、反潜巡逻和战斗空中巡逻,并为自身进行反潜巡逻和战斗空中巡逻。20日,继续在萨马岛以东海域运作。21-23日,继续在萨马岛以东海域运作,在此期间,在莱特湾区域进行照片侦察任务,并根据北攻击部队支援飞机指挥官的要求使用炸弹、火箭弹和凝固汽油执行对地支援任务。24日,敌军对我军在莱特岛和莱特湾的部队和舰队进行攻击,所有可用飞机均用于目标空中巡逻。(COMTASK-UNIT 77.4.3, Rep of Torpedoing During Act with Enemy Aircraft off Formosa on 10/13/44 & Subsequent Ops to 10/27/44, p.5)


本人经过阅读《莱特湾海战:史上最大规模海战,最后的巨舰对决》(作者:[英]H·P·威尔莫特,译者:马哈拉什维利、何国治)及相关档案后的一些观点(反驳):
一、金凯德未对栗田舰队的位置进行进一步侦察确认
英国历史学家威尔莫特认为:哈尔西关于搜索飞机没有提供预警的观点,带来了明显的暗示:金凯德和斯普拉格对各自的“关心区域”缺乏关注。这种观点是无法回避的,搜索的规模完全不合适,过程被诸多问题困扰,尽管有充分的预防措施,可是既没有启动也没有实施。虽然“责任区域”和“关心区域”的概念主要来自军事而非航海,但考虑到事件的性质,这么套用也没什么不妥。事实上,圣伯纳迪诺海峡肯定不是金凯德的“责任区域”。
据相关档案,金凯德在10月24日晚些时候下令让PBY对莱特湾以北和萨马岛以东进行夜间搜索,而第73.7特混大队指挥官最终是派遣了三架PBY-5进行搜索;他还下令让第77.4特混大队在日出后进行搜索(因为护航航母没有夜间飞机,没有夜间侦察能力)。根据后来发生的事情,这一切实际上都已经太晚了。
二、金凯德未对第34特混舰队是否驻守圣伯纳迪诺海峡进行进一步确认
金凯德在收到哈尔西在24日20点24分拍发的“我现跟随3个特混大队北上”的电文之后,认为哈尔西只是把第38.2、38.3和38.4三个特混大队北上追击敌军航母而第34特混舰队依然留在圣伯纳迪诺海峡,因为根据金凯德截收到的来自哈尔西的240612号电文(发送给第三舰队下属特混舰队指挥官、第38特混舰队下属四个大队指挥官,抄送给金和尼米兹),哈尔西的确组建过由战列舰、巡洋舰和驱逐舰组成的第34特混舰队,金凯德就此认为这支组建的第34特混舰队由于没有列入到北上的三个特混大队当中而将继续驻守圣伯纳迪诺海峡。(ComTaskFor 77, Rep of ops for the capture of Leyte Is, Philippines, 10/17-28/44, including engagements with Jap Naval Forces in Surigao Strait & off Samar Is on 10/25/44, pp.15; Com 3rd Fleet, Rep of Third Fleet ops against the Jap Fleet in the Philippine Area 10/23-26/44, pp.26; 《莱特湾海战:史上最大规模海战,最后的巨舰对决》,作者:[英]H·P·威尔莫特,译者:马哈拉什维利、何国治,第124-125页)得出这种常规的结论,对任何关心电报内容的人来讲,都是正常的。但是当美军通报栗田舰队正向西撤退的时候,哈尔西本人在17点10分使用TBS直接向第38.4特混大队指挥官(并抄送至第38.2特混大队指挥官、第34特混舰队指挥官和第7战列舰分队司令)作出如下通报:“请继续保持第38.2和38.4两个特混大队的战术指挥权。保持当前状态直至有下一步命令。保持编队集中。如果敌军突围(即重新向东航行,并意图转向圣伯纳迪诺海峡)的话,我将亲自指挥新组建的第34特混舰队。”(Com 3rd Fleet, Rep of Third Fleet ops against the Jap Fleet in the Philippine Area 10/23-26/44, pp.28)此时金凯德和米切尔对这则电告均不知情。小泽舰队的突然出现,使美军的战略意图被战事的变化甩在了后面。(《莱特湾海战:史上最大规模海战,最后的巨舰对决》,作者:[英]H·P·威尔莫特,译者:马哈拉什维利、何国治,第123页)



10月24日20点24分,哈尔西向金凯德发送241124号电,表示“我现跟随3个特混大队北上,准备于(次日)黎明攻击敌航母部队”。在当时,第38特混舰队由第38.2、38.3和38.4三个特混大队组成,但该电文并未提到第34特混舰队。在这里必须要指出,美军快速战列舰编队在菲律宾海海战与在莱特湾海战中的具体编组并不一致。在菲律宾海海战中,快速战列舰编队被单独编组为第58.7特混大队,也就是说快速战列舰编队直接隶属于第58特混舰队,与其他航母特混大队相对独立。(《终极对决:美日马里亚纳航母大战》,何国治 著,第039、101-102页)在莱特湾海战期间,哈尔西则选择快速战列舰编队单独编组为第34特混舰队,可以将其视为“战列舰决战舰队”,该舰队将视情况由哈尔西亲自指挥;而如果没有特别成立,第34特混舰队的各舰艇在平时会分配到第38特混舰队的各大队当中,而不是单独成为第38特混舰队的一部分。(ComTaskFor 34, Rep of ops During carrier air strikes against Jap Fleet off the Philippines on 10/24-25/44, pp.3)
这种特殊的编制,直接导致不少人对这条电文产生误解,以为快速战列舰编队第34特混舰队依然留在圣伯纳迪诺海峡。一方面,如前文所述,金凯德以为哈尔西手下有四支编队,他觉得哈尔西让三个航母特混大队前往北方后,会有一支水面打击舰队(也就是第34特混舰队)留下守护圣伯纳迪诺海峡(《莱特湾海战:史上最大规模海战,最后的巨舰对决》,作者:[英]H·P·威尔莫特,译者:马哈拉什维利、何国治,第130页;COMTASKFOR 77, Rep of ops for the capture of Leyte Is, Philippines, 10/17-28/44, including engagements with Jap Naval Forces in Surigao Strait & off Samar Is on 10/25/44, pp.26);不管是金凯德收到此份报告之前还是之后,他的参谋一直在质疑哈尔西的战略意图,结果第二天他们才发现竟有战列舰加入了航母编队,顿时震惊得哑口无言。另一方面,被这道指令搞糊涂的绝不仅仅是金凯德等人,“新泽西”号上哈尔西自己的参谋人员也对这样的命令难以置信。(《莱特湾海战:史上最大规模海战,最后的巨舰对决》,作者:[英]H·P·威尔莫特,译者:马哈拉什维利、何国治,第127页)而且,不止金凯德一个人做出了这样的假设,事实上,尼米兹(《莱特湾战役》,作者:[美]托马斯·J·卡特勒,译者:何卫宁,第185页)和欧内斯特·金也和金凯德持有相同的判断。所以不论是谁的错,这锅也不可能只让金凯德一个人去背。(《莱特湾海战:史上最大规模海战,最后的巨舰对决》,作者:[英]H·P·威尔莫特,译者:马哈拉什维利、何国治,第131页)
三、金凯德未让护航航母远离圣伯纳迪诺海峡和萨马岛
在阅读了第77.4特混大队指挥官托马斯·斯普拉格少将的报告后,就会发现这三个特混中队的布置是为了支援莱特湾的登陆行动。而第三舰队的任务之一,也是协助第七舰队登陆莱特湾的作战。既然第三舰队的航母可以到处空袭敌军机场,那为什么就不能让第七舰队的护航航母布置在稍微远一些的地方以避免陆基航空兵的空袭呢?(况且后来舰队依然遭到神风攻击)让护航航母远离圣伯纳迪诺海峡和萨马岛,实际上是假定有水面舰队接近的马后炮——既然在当时金凯德认为第34特混舰队驻守圣伯纳迪诺海峡,既然哈尔西认为日军中部舰队(栗田舰队)已经“难以胜任决战”,如果“独立”号在24日晚上有关栗田舰队的动向得到真正重视,如果第34特混舰队真的驻守圣伯纳迪诺海峡拦截栗田舰队,那么这样布置自然是没问题的。
护航航母也是航母,比舰队航母更加脆弱。既然舰队航母被要求发挥主动性,避免束缚在登陆场附近,那么为什么护航航母就不能主动一些呢?护航航母不束缚在登陆场附近也能发挥其支援登陆、反潜巡逻和战斗空中巡逻等的作用。尤其是在敌陆基航空兵空袭的范围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手机版|Archiver|© 2010-2025 战列舰 warship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3004737号 )

GMT+8, 2025-5-1 17:25 , Processed in 0.04991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