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战列舰

 找回密码
 登上甲板
搜索
查看: 3266|回复: 5

[原创连载] 战略决定风格,风帆时代造舰对比

[复制链接]

一等兵

发表于 2023-9-14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经典懒人 于 2023-9-27 09:26 编辑

       克拉塞维茨在其《战争论》中写道“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而装备则是战争中基础的保障要素之一;对装备(舰艇)的分析,一定要结合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展开分析。近期风帆战舰的材料看得较多的是英国(毕竟最终“日不落”帝国),对造舰的研究将以英国为主线,与其他国家展开对比。
       英国作为岛国,其海军本底需求是保障自身航运,进而打击敌对国家航运,主要的模式是封锁港口;法国作为大陆国家,海军主要需要是破交(私掠)和护航。本帖主要讨论风帆时代,英国与其他国家由于战略差异,对舰艇设计的影响。
      以巡航舰(frigate)作为讨论的开篇,法国因为没有执行全年封锁的战略要求。所以法国巡航舰可以视为捕食者,旨在执行有限、明确的海上任务,能够击毁(抓获)预定目标,并在选择的航行点躲避更强大的对手。它们的轻型结构有意识地扮演着这个角色,就像它们的船体一样。
      在实践中,法国巡航舰通常更长、吃水更浅、线型更好,而且往往内衬框架木材更细,因此满载时的排水量可能比同等规模建造商测量吨位(BM)的英国巡航舰少25%左右。它们的建造也更轻型,通常船体重量约为满载排水量的48%,比类似的英国巡航舰轻约5%;这主要是因为法国船框架木材的尺寸更小,框架之间的间隔也更大。另外轻型木结构相关的紧固方案,特别是在英国实践中经常采用,法国船用的很少;这有助于让船体更轻,但刚性更低。下文分析中,除特别标注外,数据均取自《French Warships in the Age of Sail 1786-1861 Design, Construction, Careers and Fates》。同时舰船吨位为bm,builder’s measurement。

     (一)案例对比,小型8磅(法)VS 9磅(英)巡航舰
       1. 数据情况:法国PLEIADE号巡航舰,1756年完工。478/860吨,全长38.98米,龙骨*宽度*型深的尺寸分别为 34.11 x 9.69 x5.14m,吃水4.33/4.76m。武备为上甲板26x8磅(法磅,8磅基本等于9英磅重),艏/艉甲板6 x 4磅(法)。英国对比的是COVENTRY级,首舰1757年完工,与PLEIADE号基本是同时期;450/850吨,全长37.68米,龙骨*宽度*型深尺寸分别为32.48 x 10.29 x4.87m,吃水4.39/4.98m;武备为上甲板24x9磅(英)炮,艉甲板4门6磅炮+4门18磅卡隆炮,艏楼2门18磅卡隆炮(注:卡隆炮是1780年之后增加)。
       2.数据对比,可以看到,虽然PLEIADE号比COVENTRY级吨位稍大,但是法舰宽度更窄,吃水更浅。但是两者之间的火力差距不大,1780年后由于RN加装了卡隆炮,COVENTRY级近战火力更强。

      (二)案例对比,12磅(法)VS 12磅(英)巡航舰
      1. 数据情况:法国BOUDEUSE号,1766年完工, 580/1,030吨,全长40.60米,龙骨*宽度*型深的尺寸分别为38.33 x 10.61 x5.36m,吃水4.36/4.49m;武备为上甲板26门12磅(法)炮,艏/艉甲板6 x 6磅(法),1794年后加装2门36磅榴弹炮。英国NIGER级(本舰是英国较为成熟的12磅巡航舰),首舰1758年完工,550/1,000吨,全长39.31米,龙骨*宽度*型深的尺寸分别为34.43 x 10.72 x5.12m,吃水4.55/5.36m,武备为上甲板26门12磅(英)炮,艉/艏楼4+2门6磅炮,后期加装4+2门24磅卡隆炮。
     2.数据对比,可以看到,同样BOUDEUSE号比NIGER级吨位稍大,但是法舰宽度更窄,吃水更浅。初期两者火力差距不大,后期同样因为卡隆炮的加装,英舰近战火力更强。

      (三)案例对比,18磅(法)VS 18磅(英)巡航舰
     1. 数据情况:法国Minerve号,1782年完工,700/1,330吨,全长46.13米,龙骨*宽度*型深的尺寸分别为41.58 x 11.69 x6.09m,吃水5.28/5.47m;武备是上甲板26 x 18磅(法); 艏/艉甲板10 (later 14) x 8磅(法)。Minerve号因为很早就被英国人俘获,所以没赶上加卡隆炮(榴弹炮),参照后面类似吨位的HÉBÉ级(700/1,350吨)和MÉDUSE级(700/1,370吨),后期应该是先加装16磅(法)卡隆炮,然后1794年后把上述的卡隆炮卸载,再加装4门36磅榴弹炮和上甲板的2门18磅长炮;但是此时艏/艉甲板的8磅炮相应要降到10-12门(数据分析按照10门做假设)。 英国的PERSEVERANCE级,第一批是1781-83年建造,700/1,300 吨,全长42.3米,龙骨*宽度*型深的尺寸分别为38.4 x 12.03 x6.20m,吃水5.40/5.80m;武备为上甲板26门18磅(英)炮,艏/艉甲板初期是8+2门9磅炮,后期改为合计14门32磅卡隆炮+2门9磅追击炮。
     2.数据对比,可以看到,两级舰吨位基本相同,依然是法舰明显更长,宽度更窄,吃水更浅。从火力上看,前期Minerve号舷侧投射火力为274法磅(134.1KG),后期为364法磅(178.2KG),后期增加32.8%;PERSEVERANCE级前期舷侧投射火力为279英磅(126.6kg),后期为467英磅(211.8kg),后期增加67.4%。初期两者火力差距不大(英舰还稍微弱点),后期同样因为卡隆炮的加装,英舰近战火力强很多(投射能力强19%),卡隆炮射速还快。英国是从18磅炮巡航舰时期才开始大规模装上32磅卡隆炮,这个对于火力投射重量和杀伤力都是质的提升。RN的12磅炮巡航舰、以及早期的18磅炮巡航舰,配置18或24磅卡隆炮,当然18磅炮巡航舰后期慢慢把18磅卡隆炮逐步替换为32磅卡隆炮。



一等兵

 楼主| 发表于 2023-9-18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经典懒人 于 2023-10-9 23:16 编辑

       对英国风帆战舰分析,第二个视角选择了后期(1689年后)60-80炮舰,大概是3级舰(英国标准)和2级舰(法国标准)。作为风帆时代真正大规模建造,以及通常执行舰队作战任务的主力,其风格更趋于理性。由于60-80炮舰随时代发展形制有所不同,所以本部分将根据时间分阶段来进行分析。
       两个分析前提:
      (1)RN早期的80炮舰,从技术体系上是从70炮舰扩大而来,并进而改成3层炮甲板模式;但是此处提及的70炮舰,其鼻祖要追溯到皇家查理HMS Royal Charles(1655),通过对其船型的改造,RN还造出了小号3层甲板的2级90炮舰,可以认为其血脉是源于“3甲板”的。而当进入18世纪20年代左右,始于法国的新74炮舰,则是根正苗红从双层炮甲板舰成长起来的,RN后来通过借鉴俘获法舰(INVINCIBLE号是其中关键的一艘)开始后发优化;从这个新74炮舰,进一步拉长舰体的新80炮舰,与老80炮舰完全不同,不可混淆。
     (2)3级舰已经是国之重器,灭国大舰(1840年敲开大清国门的RN,其舰队中也不过3艘74炮舰),所以使用寿命会比巡航舰长很多。例如著名的塞缪尔-佩皮斯(Samuel Pepys),此公最为重要的成就就是在1677年完成了风帆战舰的等级划定、以及在议会强推了30艘战舰建造计划(1677 “THIRTY GREAT SHIPS’” PROGRAMME),包括1艘100炮一级舰,9艘90炮二级舰和20艘70炮三级舰。这批中的绝大多数战舰都一直服役到18世纪60年代,并且在大同盟、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期间大放异彩。因此,对英法相应战舰的对比分析,就不局限于同时期,更重要是考虑其彼此的作战对标。

(一)英法再次碰撞(1689年-1720年)
       选择这个时间节点开始,是因为此前两国的舰艇还不太系统化。此外自1689年大同盟战争爆发,RN和老对手尼德兰携手对抗法国舰队,由于RN损失惨重,抠门的议会终于同意建造大批新舰,其中仅1691年的计划就包括了17艘80炮舰,同批次船多了自然便于统计和总结。然而,这批船采用了把原来70炮舰(2层连续炮甲板)比例放大的模式建造,于是出现了种种问题,包括纵向强度不足和吃风操纵不良等。纵向强度的问题,RN对80炮舰进行改造,以他们最擅长的操作将这批船改造成了三甲板舰。通过直接把艏楼和艉甲板中间加了连续舷墙,构成了“伪”3层炮甲板舰,但是实际上其腰部没有装备火炮,可以认为武备上与2层连续炮甲板+艏艉楼的“两层半”模式一样。此外,对RN而言,也是从1689年之后,火炮进一步加强了标准化工作,口径逐步统一起来,之前那种按照cannon(通常42-46磅)、demi-cannon(32磅左右)、culverin(12-24磅)、demi-culverin(7-12磅,常见9磅)、Saker(一般6磅))、Mynion(3-4磅)对火炮分类,看着就有点头大。
      1、80炮舰与74炮舰的博弈:自RN上述那批3甲板80炮舰改装完毕,尤其是1703 Guns Establishment 和 1706 Establishment颁布后,英国海军的80炮舰,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期内都是3甲板的形式。英国海军的选择理由也很简单,第一结构熟悉不容易犯错,上面提到的2层甲板80炮舰中的苏塞克斯号(HMS Sussex1693)、1694年在直布罗陀海峡附近由于风暴倾覆失事;第二就是加强火力密度,风帆战舰的火力打击范围只有炮口附近很窄一个区域,3层炮甲板舰在同截面上的投射强度肯定优于本国的2层炮甲板舰。英国自克伦威尔时期制定了纪律制度和战斗条例,要求战列舰排成整齐一线作战,这种情况下3层炮甲板舰优势更容易发挥,同时由于3层炮甲板舰高度更高,在近战时可以居高临下压制对面露天甲板的火力和人员。
       但是也存在明显的3个问题,第一是由于RN的2/3级舰吨位都相对较小、武备较强,水线距离下甲板炮门的距离很近,海况不佳的情况下,经常下甲板就没法开炮,火力锐减;第二则是3级80炮舰又短又高,还是3层炮甲板,重心本就不稳,吃风的情况下经常乱晃;第三则是火力配置长期是24-12-6标准,1716 Guns Establishment颁布后才调整到32-12-6磅炮,直到1745 Establishment才升级到32-18-9磅炮,严重落后于时代(同时也的确是受限于3层炮甲板重心过高的无奈)。
      英国的2级90炮舰,1677 Establishment确定的尺寸为长158英尺,龙骨*宽*型深为126英尺 11英寸 x 44英尺 x 18英尺 2英寸,1,307吨。1691年开始建造的第一批2层炮甲板80炮舰,真正建造的时候大概是长156英尺4英寸,龙骨*宽*型深为129英尺6英寸 x 41英尺 4英寸 x 17英尺 4英寸, 1200吨左右;第二批直接建造为3层炮甲板80炮舰,建造的尺寸大概是长158英尺,龙骨*宽*型深为130英尺 5英寸 x 42英尺 6英寸 x 17英尺 5英寸, 1,257吨。80炮舰和90炮舰在尺寸和吨位上差距很小,在1716年前主要的差距在火力上(主炮32磅 VS 24磅),1716年后只有副炮(18磅 VS 12磅),至于其他相差10门左右saker/6磅炮,我认为其在战列线上的作用可以近乎无视。
      (待补充英国2级、3级舰图片)
      在18世纪初期,受生产力和财政限制,英国大舰数量相对还是不多的。在1714年的时候,RN名义上有16艘80炮舰,但是其中一艘正在重建(rebuilding),一艘已经被拆了准备重建;其他船中9艘船况良好,3艘需要小修,1艘需要大修,还有1艘是需要等着重建。也就是差不多只有12艘80炮舰是可作战的状态。要知道此时,大不列颠王国已经正式形成,英国国力提升显著。建设并保持一只强大的海军,在现在不容易,在风帆时代更难
      
      法国人则从另外一个角度做出了回应,结束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后,法国经济窘迫,只能修养生息。其海军开始建造创新的74炮舰,用这批舰同时应对英国从2级90炮舰、3级80/70/64炮舰。标准化的舰体、科学(尤其是数学)加持,74炮舰航海操纵性优良;而对于火力强度,法国海军给出的答案就是36/18磅炮装备体系,本身口径就比英国舰大,法磅还比英磅重,双层炮甲板舰的投射能力不只可以匹敌RN的3级80炮舰,甚至可以与老的2级90炮舰抗衡;要注意到,上面提到的英国3级80炮舰,早期艏艉楼、后期上层甲板使用的都是6磅炮,在战列线输出时基本是无效火力,哪怕中甲板的12磅炮也有火力不足之嫌。
      
     




一等兵

 楼主| 发表于 2023-9-24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经典懒人 于 2023-9-29 17:57 编辑

     对英国装备史的分析,不能缺少对英国王朝更迭的认识,以便了解英国海军在各时期的主要对手。所以一起简单回顾下,从1485年亨利七世创立都铎王朝,经历斯图亚特王朝,最终沿袭到汉诺威王朝;这基本覆盖了风帆时代的起步、强盛到转型蒸汽时代的全过程。

(一)都铎王朝(1485-1603年)
      都铎王朝历经118年,共经历了五代君主。都铎王朝处于英国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被认为是英国君主专制历史上的黄金时期。
     1、第一任,亨利七世(都铎)即位以后, 迎娶了敌对约克王朝爱德华四世的女儿伊丽莎白为王后,彻底终结了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的玫瑰战争。都铎王朝建立七年以后的1492年, 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六年以后, 达伽马开辟了通往印度的航线 ,这标志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
    2、第二任,亨利八世。他老爹为了获得刚刚实现统一的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指定长子亚瑟迎娶西班牙公主凯瑟琳,但是婚后不久亚瑟就去世,为了挽留凯瑟琳,老爹又让新王储小亨利迎娶凯瑟琳;小亨利就是未来的亨利八世。凯瑟琳王后生下三名男婴,两名女婴,只存活一个!!即后来被称为“血腥玛丽”的玛丽女王。为了给自己留下一个男性继承人, 亨利八世想离婚。在基督教世界里,  国王婚姻需要教皇认可才算有效, 离婚也是如此, 由于西班牙和教皇的亲密关系, 罗马教皇拒绝亨利八世离婚!为此亨利八世一怒之下宣布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 宣布自己为英国基督教最高领袖, 并自己任命了英国大主教。然后大主教批准了亨利八世的离婚请求。(注:注意宗教问题,这个是那个时期影响欧洲国家政治的决定性因素,甚至没有之一!)亨利八世的婚外情我就不多说了,大家有空余时间可以看看大剧“都铎王朝”,还是很精彩的。
       3、爱德华六世,1547年亨利八世去世,爱德华即位,但是这个孩子在位六年就去世, 死后没有留下任何子嗣。
       4、“血腥玛丽” 玛丽一世。1553年爱德华六世去世,王位短暂的由亨利八世妹妹的外孙女简·格雷继承, 但在位仅九天就被亨利八世的长女玛丽公主推翻。玛丽一世时期,英国恢复了天主教的统治地位。玛丽一世在位5年,她和腓力没有留下任何子嗣。
       5、“童贞女王” 伊莉莎白一世。1558年伊莉莎白一世继位,1559年利用议会通过法令重立英国国教,与罗马教廷再次决裂。她与争夺王位的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进行长期斗争,最终1587年枢密院处死玛丽。在她半个世纪的统治时间内, 借助于新航路的开辟, 英格兰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其在北美洲的殖民地进一步开拓, 并于1588年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基本确立了未来日不落帝国的雏形。

(二)斯图亚特王朝(1603-1714)
      斯图亚特王朝共经历六代国王。斯图亚特是第一个成功统治英伦三岛上苏格兰王国、英格兰王国和爱尔兰王国的王室。但是由于斯图亚特王室的天主教背景,导致新教徒为主的英格兰民众经常质疑君主的宗教倾向,令英伦三岛的不稳定因素增加不少。
      1、詹姆士一世。他原来是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六世,伊莉莎白一世的表侄。苏格兰王国实行的是没有国会限制的君主专制, 所以詹姆士六世跑到英格兰变成詹姆士一世以后,  对于议会对他的限制感觉浑身难受。
       2、查理一世,1625年继位。其统治时期先是解散议会,后来又因为要镇压1638年苏格兰农民起义需要筹钱,被迫召开议会。可惜和议会谈不拢,最终爆发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过七年的内战(1642-1649), 克伦威尔率领议会军取得胜利,将查理一世处死,英国成为没有国王和上院的共和国。
    在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期间,英国曾经以间接方式(出钱)介入了30年战争(1618-1648年)的前期战役,但是英国到1831年左右就基本离场。查理一世时期,英国还是二流国家,1639年荷西之间的唐斯海战(Zeeslag bij Duins)是在英格兰南岸的唐斯港(Downs)打的,可以说是严重侵犯了英国的主权,但是英国人捏着鼻子也忍了(心里肯定有气啊,也算未来英荷战争的诱因之一)。
        英共和国期间,爆发了英荷第一次战争(1652-1654年)。接着英国针对西班牙采取军事行动,英-西战争(1654 – 1660)爆发。1655年,英国利用海盗,派遣海军进攻牙买加,并在1656年占领牙买加。1657年英法签订贸易协定和同盟条约,共同反对西班牙,将英-西战争与规模更大的法-西战争合并(此时英国国力还是小老弟,但是海军实力已经是欧洲最强国家之一)。   
       3、查理二世,1660年复辟。在克伦威尔死后,查理二世和议会达成协议,返回英国即位。但是其回到英国后反攻倒算,资产阶级们又失算了。而且查理二世是个严格的天主教徒(十八个私生子,这很天主),他死后王位只能由他的弟弟继承。
       在其任内,爆发了第二次英荷战争(1665-1667年)和第三次英荷战争(1672-1674年)。
      4、詹姆士二世,1685年继位。他依然是天主教徒,其对信奉新教的英国清教徒进行迫害, 一部分资产阶级和贵族也被清算。而且,本来他只有一个女儿玛丽, 而且还是新教教徒,大家觉得还能忍忍。但是1688年, 詹姆士二世的王后产下一个健康的王子,议会觉得未来没希望了就密谋动手,于是“光荣革命”,引玛丽和女婿威廉(荷兰执政、奥兰治亲王威廉)率领1.5万士兵渡过英吉利海峡进入伦敦。
      5、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双王并治。从1688年开始,到最终1702威廉三世去世。在此时期,英国的国力和影响力强盛提升,并且“欧洲大陆均衡”的操作套路日益熟练。
      1689年,议会出台了旨在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国王的权力比起前任进一步被压缩,此后逐渐成为统而不治象征性质的头衔。在世期间议会主导颁布了《1701嗣位法》,规定信奉天主教会被排除在继承人之外!!威廉三世把一部分荷兰的造船技术和资本都带到了英国,初期荷兰人收益不错,但是100年后这个用金融食利的模式暴雷(英国人再次爆锤荷兰,不付欠款本息,转头还去荷兰低价收购国债),把荷兰彻底坑惨了。在任期间,1689-1697年推动英国参加大联盟战争(奥格斯堡同盟战争)。
    6、安妮女王,在位时间1702-1714年。在世期间1707年, 苏格兰议会和英格兰议会宣布两国合并,大不列颠王国正式形成。安妮女王前后生过12个子女, 但只有一个活过11岁, 等到安妮在1714年去世以后, 身后没有一个子女在世,斯图亚特王朝遂终结。
       在位期间,英国参加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队友包括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荷兰、普鲁士、葡萄牙。这场战争最终法国人狭义获胜,但是没有达到战略目的(路易十四本想合并西班牙),英国人是最大的赢家,削弱了法国和西班牙,吃掉了部分法国在加拿大的殖民地,占领了遏制直布罗陀海峡的直布罗陀并一直控制至今。
  (三)汉诺威王朝(1714-1901)
     英国与汉诺威的直接联系在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即位后才结束,因为女性不允许统治德国王国。
     1、乔治一世,继位排名第52名年老的汉诺威选帝侯乔治一世·路易,因为宗教信仰,得以继承大不列颠和爱尔兰的王位。他甚至都不会说英语, 即便是在位13年, 也不曾将英语练好。他和他的儿子乔治二世大部分时间都在汉诺威,这无形中加速了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进程。
     2、乔治二世,他是最后一位在英国以外出生的英国君主。1727年继位,乔治二世,一生热爱军事,61岁时还重上战场。乔治二世在位期间,欧洲列强竞相扩张自己的帝国,在全球范围内爆发了多场战争。
     1740年代开始-1750年代,英国与法国人在美洲围绕殖民地持续爆发冲突,在欧洲,英国与普鲁士在1756年结盟,为英王在德意志汉诺威的领土提供保护,使英法之间的局势进一步紧张。接着1756年七年战争就爆发,由奥地利主导的神圣罗马帝国与法国结盟,联合瑞典和西班牙等国与英格兰、普鲁士、葡萄牙等国在欧亚美等世界多地进行了大战。
     3、乔治三世,1760年继位。在位期间支持工业革命,令英国国力快速强大起来,打赢七年战争,法国被迫割让加拿大给英国,在亚洲击败法国东印度公司和莫卧儿帝国,主导印度局势,参加反法同盟打败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但是也输了美国独立战争,使北美十三块殖民独立成为美国。从1811年后他经常精神错乱,无法再治理国家,由长子乔治四世代为处理朝政。1820年在伦敦的温莎城堡病逝。1815维也纳会议也使汉诺威的领土得以扩充,并由选帝侯领地升级为王国。
    4、乔治四世,1811年开始作为摄政王,1820年继位,1830年去世。他靠着一表人才,风流倜傥,生活放荡。政治上,继承了汉诺威家族的传统,每一个王太子都反对当权的父王。
    5、威廉四世,1830年继位,1837年去世。威廉四世是乔治四世的三弟,在北美独立战争中,威廉王子(未来的威廉四世),在纽约一带参加了对美军的作战。威廉终生都带有浓厚的水手作风与习气,以至于他当了国王之后,仍然不改水手的粗犷豪爽与直率,被人称为“水手国王”。威廉早年与爱尔兰喜剧女演员多罗西娅·乔丹恋爱,共同生活了20多年,有10个孩子(5儿5女),但是因为没有君主的同意,婚姻在法律上无效。后来为了竞争王位,威廉与乔丹分手,最终娶了阿德莱德公主。可惜威廉四世最终也没有自己的合法继承人,和阿德莱德公主的两个女儿,都夭折了。
    6、维多利亚女王,她是威廉四世的侄女,1837年6月20日继位,1838年6月28日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1876年5月1日加冕为印度女皇。她在位时(1837年6月20日-1901年1月22日)是英国最强的“日不落帝国”时期,英国历史上称为“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加大殖民扩张,她在位的几十年正值英国自由资本主义由方兴未艾到顶尖、进而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时期,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君主立宪制得到充分发展。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虽是君主立宪制度,维多利亚女王对大臣们的影响力依然很大。不过由于维多利亚本人是血友病携带者,女王把这种病遗传给了她的3个子女。幼子利奥波德王子是血友病患者,五位公主虽个个健康美丽,但次女爱丽丝公主和幼女比阿特丽斯公主是血友病基因携带者,她们与欧洲王室联姻的结果使这一可怕疾病在欧洲王室中蔓延。
        维多利亚女王时期,和中国相关的就是1840-1842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但是实际规模非常有限。比较重大的战争是克里米亚战争 (1853-1856) ,英法土以及撒丁王国联军, 与沙俄作战;还有就是两次布尔战争(1880-1881,1899-1902),尤其是第二次布尔战争消耗了大约2亿2千万英镑的军费,国库积蓄被挥霍一空。


一等兵

 楼主| 发表于 2023-9-25 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经典懒人 于 2023-10-25 16:55 编辑

        第三个视角,针对早期风帆战舰,选择了40-80炮舰进行研究,因为早期(1688年“光荣革命”以前),例如1630-1640年时期,英国的40炮舰就已经是3级舰(时代啊,我大幅度降低了炮数,增加了工作量)。舰艇数量既不会象3层炮甲板的1/2级舰那么少,同时其实用性高,能承担更多的作战任务,不会被海况限制长时间被迫在港口晒太阳。荷兰船在度量衡方面让我极度不适,荷兰人用的阿姆斯特丹尺=约11英寸(28.31cm);荷兰的重量单位是拉斯滕(last),这个词可能源于一辆四轮马车所能装载的重量。当这个词用于船舶的时候,相当于4000阿姆斯特丹磅,或者1975千克。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的一磅,相当于494.1克,大概相当于1.09英制磅。在17世纪下半叶,荷兰的造船师转而使用长度作为船舶的量度单位来代替重量;但是在通常情况下,军舰则使用所搭载火炮数量来进行分级。在测量军舰长度时,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的海军部采用了从船艏量到船艉,取最上层贯通甲板的长度;而在西兰海军部,使用测量龙骨长度的方式来作为船舶的主尺寸。宽度则始终是测量船只内部板材最宽的部分。所以准备写完这个帖子后就再也不看荷兰风帆舰资料了
      
      (一)生存还是毁灭,英西相争不宣而战(1585-1604年)
        1521年,西班牙征服阿兹特克帝国后,构建起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日不落帝国的雏形。此后一直到1643年,西班牙都是西方世界的头号强国,除了因为兵力投送限制,没法和东方的“神秘帝国”掰掰手腕,可以简单认为是彼时的G2帝国。1643年后,西班牙依然是强国,直到签订乌得勒支和约(1713年4月11日)后,由于失去了大片领土,西班牙才逐步沦为二线国家。
      在1585年前,西班牙凭借着强大的海军以及船队,联系着欧洲、美洲、非洲和亚洲的殖民地,美洲掠夺来的金银、亚洲交易的丝绸和茶叶等货物,都惹来了周边欧洲国家(地区)的觊觎,尤其是当时的创业小老弟英格兰、以及一直在推动独立的尼德兰(荷兰),大量使用私掠船攻击西班牙商船。但是与此同时,英格兰也需要维持必要的“存在”海军,遏制可能的战争威胁。彼时,英格兰海军规模不大,防御为主的模式使得其重视火力,是军事用途为主的舰队,船上人数多、空间小、续航力差,基本就是在英吉利海峡晃悠的短腿海军。国战的时候,再大量动员武装商船和武装民船(其中大量就是私掠船),例如1588年爆发的英西大海战,英格兰海军战舰仅占英方出战总数的18%,其余的都是武装商船和武装民船。(注:英格兰海军是1546年才成立的!!)
      为了“吓”住对手,英格兰在此时期内,采用的是集中资源造大舰的模式,以少数“重型战舰”为核心构建国家防线。例如亨利八世时期建造的上帝保佑亨利号(Henry Grace à Dieu)以及玛丽玫瑰号(Mary Rose)两艘巨舰,这种刷存在感的老式“卡拉克”(Carrak)战舰有很大的稳性隐患,于是最终玛丽玫瑰号因为转弯时下层甲板炮孔进水,就这么倾覆损失掉了  这两艘巨舰其最重型的2门火炮在船艉楼中,布置在艉舵两侧向后射击;舷侧的火炮是相对轻型的,更小的火炮(例如反人员的回旋炮)布置在上层炮甲板以及艏艉楼较高处。在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英格兰海军的“盖伦”(Galleon )船型开始出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通过降低艏艉楼、尤其是艏楼的高度来降低重心;同时还用方形的船艉代替原来圆形的船艉,这样的新船型相对狭长,航速较快,在逆风中操纵性极佳;此外方形的船艉还可以把艉楼更方便的布置火炮。在16世纪80年代时期,“盖伦”船最重型的火炮依然是布置在船艏和船尾,横队前进、各舰艏部对敌齐射,然后转弯后尾部重炮开火是那个时代的常见战术;在转弯过程中,舷侧的火炮可以依次开火。在1588年爆发的英西大海战中,英格兰舰队分成4个中队,以中队或小队形式进攻;每艘船在接近射程后发射完所有的火炮回到上风位置,同时后为下一艘船让路。通过这样的形式,整支编队可以连贯的朝敌攻击,进攻轨迹呈现一个圆周或是8字,与同时期骑兵所运用的半回旋战术(caracole)如出一辙。都铎晚期的侧舷火炮与其称为主要火力,不如说是用来配合船艏炮进攻的辅助武器;这既是基于技术难题,也是出于战术角度。在十七世纪如亨利·梅因沃林爵士(Sir Henry Mainwaring)在内的当代海军权威看来,一艘真正的战舰应当使用自己的船艏炮发动攻击。时人眼中, 侧舷火炮是防御性的,商船的典型使用模式,就是在对方靠过来准备登舰肉搏时,用侧舷火炮轰击阻止敌舰。直到16世纪90年代,随着舰载重型火炮数量更多,重型火炮逐步被安装在侧舷,而在与西班牙作战的最后几年中英国舰艇越来越频繁的运用侧舷炮火作为攻击手段。
注:由于炮手人数严重不足(基本与火炮是1:1关系),火炮标准化工作也很差、炮弹装填前需要用弹规筛选一遍,该时期英格兰海军以及其他国家的状态速度,平均下来基本是40分钟—1小时完成一轮装填和机动。弹规这东西现代人很难想象,在古沉船“大狮鹫”号(El Gran Grifón)考察中,回收了370颗铸铁炮弹遗骸,以1mm级差为基准她配备了大小45种不同直径的铁弹,而该船配备的火炮总共不过38门,不用弹规炮弹都没法装。
      

      (二)英荷攻守轮转(1652-1674年)
      1、第一次英荷战争(1652-1654)
      英荷战争开始之前,荷兰作为海上马车夫,海洋经济优势更大;后来哪怕打完3次英荷之战,荷兰实际也不落下风。由于荷兰海港水浅,吃水全被限制在4.5米内,所以单层火炮甲板、搭载40门炮、300吨的巡航舰成为荷兰联省海军的标准战舰。荷兰联省海军还有更现实的原因,其拥有大量的殖民地,巡航舰不只适用护航,费效比高,还能把将战船投入航运载货(洋人版的军队经商),所以联省海军大量装备便宜、灵活、速度快的巡航舰。1620年荷兰海军百吨以上战斗舰艇的平均吨位是两百七十吨,而英格兰海军是八百三十吨(注:此时荷兰海军舰艇特点是“多而小”,而英格兰海军则是“少而大”)。此后双方的差距逐渐缩小,但即便到了1650年时,英荷双方的大船平均吨位的对比,依然是680吨对470吨。
        在此前荷兰80年独立战争期间,其海军主要承担三项任务:一是为自己的商船队护航;二是封锁南尼德兰那些私掠船出没的港口(私掠船最重要的港口是敦克尔克),并清缴私掠船;三是拦截定期往来北海的西班牙战舰与运输船队,以切断西班牙军队在低地国的补给。这些任务都需要船只进行远程活动,所以其设计需要结构强度较强,以适应长时间的海上航行;因此荷兰战舰重量轻且船型纤细,得到较快的速度与较佳的适航性。除了旗舰外,荷兰战舰的吨位都明显小于英国人。荷兰联省海军在第一次英荷战争中,主要运用灵活、近距离炮战,以及肉搏战来进行舰队决战。另外,荷兰联省自己无法造炮,火炮都要从外国进口,青铜炮很贵,当时铸铁炮性能又不稳定,所以船上装炮的数量少,荷兰战舰同一层甲板经常混装了不同口径或材质的火炮。
      反观英国,此时期海军的主要对手是荷兰,活动区域主要集中在北海和英吉利海峡,作战模式是通过封锁海峡和对方港口,迫使对方展开舰队决战。所以航海战术机动性不强(笨拙)问题不大,但是要提高出航率,减少受海况影响无法作战的问题。看看下面这幅地图,红色区域就是荷兰,荷兰以航运立国,英国人只要控制了英吉利海峡(绿线)和北海(蓝区),直接就锁死了荷兰的经济。
            

      护国公下令建造的主力战舰1000吨左右,60~70门炮,比此前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时期建造的大舰小一些;在火力、零活度、适航性上取得平衡,不一味的追求船大炮多。此外英国还建造了大批巡航舰,尤其还有几艘great frigate,是作为3级舰使用。 英国船只火力更强,炮手训练更好,就算双方船只炮数相同,单位时间投射量荷舰只有英舰的2/3,当双方陷入互相炮击时荷兰船往往处於下风。当对荷兰的海上封锁线越来越严,荷兰人被迫与英国人进行舰队决战(包括针对护航商船队引发的舰队战)时,单舰结构强度和火力强度就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第一次英荷战争,荷兰战败。
      英国在查理1世期间的舰艇,3级舰基本是550吨左右。例如1634-1635年建造的2艘新舰,Leopard号龙骨*宽*型深为96英尺*32英尺2英寸*11英尺7.5英寸,吃水12英尺3英寸,528吨,建造时36炮;Leopard号 龙骨*宽*型深为95英尺*33英尺*12英尺4英寸,吃水12英尺9英寸,550吨,建造时40炮。另外在1640年还完工了一艘重建(rebuilt)船Lion号,这艘原来的2级舰被重定级为3级舰,完工火炮是42门,1652年40门,1653年50门(猜测是战时状态)。
      1649年共和国政府订购了2艘大型巡航舰,比上面那几艘现存的3级舰都大,最初被定级为2级,后来1660年重新定为3级。完工时50炮,1655年时60炮(战时)/50炮(和平期)。其中的Speaker(议长)号炮甲板长143英尺3英寸,龙骨*宽*型深为116英尺x 34英尺8英寸 x 14英尺6英寸, 741吨 ,吃水17英尺。可以看到明显大了不少,另外这艘船后来不断展宽,先是到35英尺6英寸 (777吨) ,后来到36英尺 8英寸 (829吨)。


    2、第二次英荷战争
      荷兰在第一次英荷战争战败后,卧薪尝胆寻求着重夺制海权的机遇。德·奈特海军上将在老将特罗普阵亡之后继任成为荷兰海军统帅,他重整海军的战略思想,认识到单凭护航商船是无法击败英国。必须改变这种被动战略,以海军主力寻求与英国舰队决战的机会,夺取制海权。在这种战略思想的指导下,荷兰加紧建造大型战舰。至1664年,海军已拥有103艘大型战舰,火炮4869门,官兵21631人。
        第二次英荷战争前后,为了对抗英国的大型战舰,荷兰联省海军建造了一批大型双甲板80炮战列舰。第一艘就是荷兰的传奇风帆舰艇“七省(Zeven Provinciën)”号,她1664年还在鹿特丹造船厂的船台之上,一年以后才能下水形成真正的战力。当然按照荷兰的分类,她属于一级舰。在下甲板重炮布置上,“七省号”单侧拥有14个炮孔,比英国同等战舰上的12或13个炮孔要多。
      七省号的尺寸(阿姆斯特丹尺=约11英寸)为163ft × 43ft × 16½ft × 7½ft,网上找到的其他资料(与数据计算基本吻合)炮甲板长46.14米(约151英尺4.5英寸) × 宽12.17米 ×吃水4.67米。 该舰武备根据《Dutch warships in the age of sail, 1600-1714  design, construction, careers and fates》,1665年是86炮,1666年是80炮,在服役末期的1692年是72炮,包括4门24磅(荷兰磅,下同)青铜炮, 20门18磅铁炮, 4门12磅青铜炮, 24门12磅铁炮, 12门6磅铁炮, 4门4磅青铜炮, 4门4磅铁炮。该舰的上下两层甲板采用连贯式炮甲板设计,露天甲板虽然拥有较长的艏艉楼,但并不连贯在一起,所以该型战舰仍被视为双层甲板战舰,而非三层甲板战舰。网上资料显示,其前期武备包括12门36磅火炮、布置于下甲板后部,16门24磅火炮,布置于下甲板中前部;14门18磅火炮、布置于上甲板中后部,12门12磅火炮布置于上甲板前部;26门6磅火炮布置于艏艉楼露天甲板。在后来的第三次英荷战争期间,下甲板则被统一为28门36磅重炮,这样的火力配置已经可以与老对手英国皇家海军的三甲板大型战列舰抗衡(有合理性,待进一步查证)。
       这个时期荷兰海军最大的战舰是“金狮”(Gouden Leeuw)号80炮舰,1667年完工,尺寸(阿姆斯特丹尺)为178ft × 43½ft × 16½ft。
       以七省号为代表的荷兰80炮舰,体现的是受限于税收模式、海军管理机制(散装的7省荷兰,有5个海军部!!)和浅吃水条件,荷兰在此时期内无法建造3层连续炮甲板的战列舰,于是选择了建造大型80炮双层炮甲板舰,主炮口径(36磅)达到甚至超过英国海军水平,借助大胆果断的指挥官、训练有素的水手,以及坚固的舰体来进行抗衡。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一等兵

 楼主| 发表于 2023-9-29 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经典懒人 于 2023-9-29 21:25 编辑
经典懒人 发表于 2023-9-24 17:04
对英国装备史的分析,不能缺少对英国王朝更迭的认识,以便了解英国海军在各时期的主要对手。所以一起 ...

从主要强国的战列舰吨位统计表,结合英国的政治变化,可以更好的理解其海军沿袭。

(1)1650年之前,欧洲国家基本都是弱鸡,英国由于岛国特点,大型军舰更多一些,表中显示英国战列舰吨位是49K吨,荷兰好像弱很多只有29K,但是要注意,荷兰有规模非常大的商船队,其中大量是武装商船,荷兰海军部在那个时期也经常雇佣武装商船作为战舰使用(而且是长期雇佣)。
(2)随后,英国和荷兰的舰艇吨位都快速增加;英国那边克伦威尔从执政初期开始,就举全国之力发展海军,将全部的关税收入和大部分出卖土地的收益都划拨给海军,从1650年开始,每年新下水的战舰都在10艘以上,到1654年,英国已经有了140艘军舰。但是英国自第一次英荷战争后,因为外战获胜、国内动荡、且财力受限,舰艇吨位基本维持不变,直到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后才能继续增加军备。同期荷兰人卧薪尝胆,更新武备,舰艇吨位快速增长,到第二次英荷战争时吨位已经和英国差距不大。在此次战争中的1667年6月,荷兰海军趁黑夜涨潮时,顺潮流溯入泰晤士河,先占领希尔内斯炮台,然后声东击西攻击查塔姆船坞,寻找并击毁发现的英国舰船,很快英国就损失了6艘千吨以上的巨舰,其中蒙克的旗舰“皇家查理”号被荷兰人拖回国内。再加上英国同期遭遇瘟疫和伦敦大火两重灾难,财政枯竭,于是停战,英国人很长时间没缓过来。可以看到1670年,英国人的战列舰吨位只有84k,荷兰人反超到102K(彼时世界第一啊)。最终经历第三次英荷战争,英国虽然海战失利,但是拿到了大量海外贸易。荷兰人则因为接着要长期在路上对抗法国,陆军吞掉巨额军费,于是在没有大规模海战风险下,海军规模逐步下降;尤其是1688年光荣革命后,荷兰人在1690年吨位下降到低点。
(3)接着就是英国威廉三世联合荷兰等国家,一起打法国人(1689-1697年大同盟战争)。看数据1690-1700年英国和荷兰都是重新大规模造舰,吨位持续增加;法国人也是一样,不过法国海军提前从1695年左右就开始走下坡路。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大大消耗了法国的国力,法国舰队在1715年后近乎断崖式消亡。要注意:西班牙波旁王室下的帝国(1713—1806年),某种意义上是法国的附庸国,所以此时期两国战略高度一致。
(4)在随后的英法(西)低强度对抗阶段(1720-1755),英国此时海军已经是实力雄冠全球,舰艇逐步更新,但是吨位增长不快。法国人则是走上质量建军和技术创新之路,但是其战列舰规模只有英国人的一半左右。直到1756年爆发七年战争,法国人、尤其是西班牙人开始爆发造船。
(5)七年战争结束后,1765年左右英国战列舰吨位达到一个历史高点291K吨,此后英国放缓海军建设。而英法(西)对抗形势依然严峻,到1775年至1783年期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法国人倾力支持北美,与英国人甚至直接作战。同期牵扯英国海军精力的还不止这些,1780年至1784年爆发了第四次英荷战争,英国找借口对荷兰动手,荷兰那边由于长达60多年的军备散漫,被英国彻底打败(并最终导致1795年法国消灭荷兰共和国)。
(6)接着法国大革命爆发,前后两个阶段分别是1789-1794年和1795-1799年,1790年时吃老本的法国人达到了一个很高的舰艇吨位231K吨,但是随后由于作战损失、舰艇缺少维护等原因海军衰落,更严重的是同期海军人员(包括指挥官、海员)的大量被处死和流失。到政变后的拿破仑一世时期,他继续加强海军建设,但是连续的海战失利,尤其是1805年特拉法加海战,法、西联合舰队主力被重创,极大削弱了海军实力。此后拿破仑一世继续支持海军造舰,但是西班牙伴随国势下滑海军沦为二流海军。
(7)1820年-1850年期间,英国没有再大规模的作战,于是开始减少对海军的投入,舰艇吨位逐年下降。法国人则先后经历了波旁王朝复辟、奥尔良王朝(1830-1848),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真是非常能折腾。直到1852年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拿破仑一世的侄子拿破仑三世上台。这段时间,英法的精力都主要集中在打殖民战争,例如1830年法国入侵阿尔及利亚的殖民战争、1840-1842年英国发动的第一次鸦片战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军士长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23-12-27 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英舰的结构重量更大可能是因为用材更小所以大量使用铁钉加固的原因……英国缺少法国那样大量的优质橡木成材,18世纪法国等内舰多使用复肋制造,英国受限于木材获得难度大量还是使用的单肋或者类似211211这样的复肋单肋组合结构。另外比起更重视航海性能的法国人,英国人更重视生存性,普遍使用应对搁浅的假龙骨

手机版|Archiver|© 2010-2024 战列舰 warship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3004737号 )

GMT+8, 2025-3-24 23:42 , Processed in 0.059929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