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182
主题39
精华0
积分260
金钱0
贡献0
阅读权限30
注册时间2022-12-8
最后登录2025-3-20
在线时间514 小时

一等兵
|

楼主 |
发表于 2023-9-25 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经典懒人 于 2023-10-25 16:55 编辑
第三个视角,针对早期风帆战舰,选择了40-80炮舰进行研究,因为早期(1688年“光荣革命”以前),例如1630-1640年时期,英国的40炮舰就已经是3级舰(时代啊,我大幅度降低了炮数,增加了工作量)。舰艇数量既不会象3层炮甲板的1/2级舰那么少,同时其实用性高,能承担更多的作战任务,不会被海况限制长时间被迫在港口晒太阳。荷兰船在度量衡方面让我极度不适,荷兰人用的阿姆斯特丹尺=约11英寸(28.31cm);荷兰的重量单位是拉斯滕(last),这个词可能源于一辆四轮马车所能装载的重量。当这个词用于船舶的时候,相当于4000阿姆斯特丹磅,或者1975千克。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的一磅,相当于494.1克,大概相当于1.09英制磅。在17世纪下半叶,荷兰的造船师转而使用长度作为船舶的量度单位来代替重量;但是在通常情况下,军舰则使用所搭载火炮数量来进行分级。在测量军舰长度时,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的海军部采用了从船艏量到船艉,取最上层贯通甲板的长度;而在西兰海军部,使用测量龙骨长度的方式来作为船舶的主尺寸。宽度则始终是测量船只内部板材最宽的部分。所以准备写完这个帖子后就再也不看荷兰风帆舰资料了
(一)生存还是毁灭,英西相争不宣而战(1585-1604年)
1521年,西班牙征服阿兹特克帝国后,构建起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日不落帝国的雏形。此后一直到1643年,西班牙都是西方世界的头号强国,除了因为兵力投送限制,没法和东方的“神秘帝国”掰掰手腕,可以简单认为是彼时的G2帝国。1643年后,西班牙依然是强国,直到签订乌得勒支和约(1713年4月11日)后,由于失去了大片领土,西班牙才逐步沦为二线国家。
在1585年前,西班牙凭借着强大的海军以及船队,联系着欧洲、美洲、非洲和亚洲的殖民地,美洲掠夺来的金银、亚洲交易的丝绸和茶叶等货物,都惹来了周边欧洲国家(地区)的觊觎,尤其是当时的创业小老弟英格兰、以及一直在推动独立的尼德兰(荷兰),大量使用私掠船攻击西班牙商船。但是与此同时,英格兰也需要维持必要的“存在”海军,遏制可能的战争威胁。彼时,英格兰海军规模不大,防御为主的模式使得其重视火力,是军事用途为主的舰队,船上人数多、空间小、续航力差,基本就是在英吉利海峡晃悠的短腿海军。国战的时候,再大量动员武装商船和武装民船(其中大量就是私掠船),例如1588年爆发的英西大海战,英格兰海军战舰仅占英方出战总数的18%,其余的都是武装商船和武装民船。(注:英格兰海军是1546年才成立的!!)
为了“吓”住对手,英格兰在此时期内,采用的是集中资源造大舰的模式,以少数“重型战舰”为核心构建国家防线。例如亨利八世时期建造的上帝保佑亨利号(Henry Grace à Dieu)以及玛丽玫瑰号(Mary Rose)两艘巨舰,这种刷存在感的老式“卡拉克”(Carrak)战舰有很大的稳性隐患,于是最终玛丽玫瑰号因为转弯时下层甲板炮孔进水,就这么倾覆损失掉了 这两艘巨舰其最重型的2门火炮在船艉楼中,布置在艉舵两侧向后射击;舷侧的火炮是相对轻型的,更小的火炮(例如反人员的回旋炮)布置在上层炮甲板以及艏艉楼较高处。在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英格兰海军的“盖伦”(Galleon )船型开始出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通过降低艏艉楼、尤其是艏楼的高度来降低重心;同时还用方形的船艉代替原来圆形的船艉,这样的新船型相对狭长,航速较快,在逆风中操纵性极佳;此外方形的船艉还可以把艉楼更方便的布置火炮。在16世纪80年代时期,“盖伦”船最重型的火炮依然是布置在船艏和船尾,横队前进、各舰艏部对敌齐射,然后转弯后尾部重炮开火是那个时代的常见战术;在转弯过程中,舷侧的火炮可以依次开火。在1588年爆发的英西大海战中,英格兰舰队分成4个中队,以中队或小队形式进攻;每艘船在接近射程后发射完所有的火炮回到上风位置,同时后为下一艘船让路。通过这样的形式,整支编队可以连贯的朝敌攻击,进攻轨迹呈现一个圆周或是8字,与同时期骑兵所运用的半回旋战术(caracole)如出一辙。都铎晚期的侧舷火炮与其称为主要火力,不如说是用来配合船艏炮进攻的辅助武器;这既是基于技术难题,也是出于战术角度。在十七世纪如亨利·梅因沃林爵士(Sir Henry Mainwaring)在内的当代海军权威看来,一艘真正的战舰应当使用自己的船艏炮发动攻击。时人眼中, 侧舷火炮是防御性的,商船的典型使用模式,就是在对方靠过来准备登舰肉搏时,用侧舷火炮轰击阻止敌舰。直到16世纪90年代,随着舰载重型火炮数量更多,重型火炮逐步被安装在侧舷,而在与西班牙作战的最后几年中英国舰艇越来越频繁的运用侧舷炮火作为攻击手段。
注:由于炮手人数严重不足(基本与火炮是1:1关系),火炮标准化工作也很差、炮弹装填前需要用弹规筛选一遍,该时期英格兰海军以及其他国家的状态速度,平均下来基本是40分钟—1小时完成一轮装填和机动。弹规这东西现代人很难想象,在古沉船“大狮鹫”号(El Gran Grifón)考察中,回收了370颗铸铁炮弹遗骸,以1mm级差为基准她配备了大小45种不同直径的铁弹,而该船配备的火炮总共不过38门,不用弹规炮弹都没法装。
(二)英荷攻守轮转(1652-1674年)
1、第一次英荷战争(1652-1654)
英荷战争开始之前,荷兰作为海上马车夫,海洋经济优势更大;后来哪怕打完3次英荷之战,荷兰实际也不落下风。由于荷兰海港水浅,吃水全被限制在4.5米内,所以单层火炮甲板、搭载40门炮、300吨的巡航舰成为荷兰联省海军的标准战舰。荷兰联省海军还有更现实的原因,其拥有大量的殖民地,巡航舰不只适用护航,费效比高,还能把将战船投入航运载货(洋人版的军队经商),所以联省海军大量装备便宜、灵活、速度快的巡航舰。1620年荷兰海军百吨以上战斗舰艇的平均吨位是两百七十吨,而英格兰海军是八百三十吨(注:此时荷兰海军舰艇特点是“多而小”,而英格兰海军则是“少而大”)。此后双方的差距逐渐缩小,但即便到了1650年时,英荷双方的大船平均吨位的对比,依然是680吨对470吨。
在此前荷兰80年独立战争期间,其海军主要承担三项任务:一是为自己的商船队护航;二是封锁南尼德兰那些私掠船出没的港口(私掠船最重要的港口是敦克尔克),并清缴私掠船;三是拦截定期往来北海的西班牙战舰与运输船队,以切断西班牙军队在低地国的补给。这些任务都需要船只进行远程活动,所以其设计需要结构强度较强,以适应长时间的海上航行;因此荷兰战舰重量轻且船型纤细,得到较快的速度与较佳的适航性。除了旗舰外,荷兰战舰的吨位都明显小于英国人。荷兰联省海军在第一次英荷战争中,主要运用灵活、近距离炮战,以及肉搏战来进行舰队决战。另外,荷兰联省自己无法造炮,火炮都要从外国进口,青铜炮很贵,当时铸铁炮性能又不稳定,所以船上装炮的数量少,荷兰战舰同一层甲板经常混装了不同口径或材质的火炮。
反观英国,此时期海军的主要对手是荷兰,活动区域主要集中在北海和英吉利海峡,作战模式是通过封锁海峡和对方港口,迫使对方展开舰队决战。所以航海战术机动性不强(笨拙)问题不大,但是要提高出航率,减少受海况影响无法作战的问题。看看下面这幅地图,红色区域就是荷兰,荷兰以航运立国,英国人只要控制了英吉利海峡(绿线)和北海(蓝区),直接就锁死了荷兰的经济。
护国公下令建造的主力战舰1000吨左右,60~70门炮,比此前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时期建造的大舰小一些;在火力、零活度、适航性上取得平衡,不一味的追求船大炮多。此外英国还建造了大批巡航舰,尤其还有几艘great frigate,是作为3级舰使用。 英国船只火力更强,炮手训练更好,就算双方船只炮数相同,单位时间投射量荷舰只有英舰的2/3,当双方陷入互相炮击时荷兰船往往处於下风。当对荷兰的海上封锁线越来越严,荷兰人被迫与英国人进行舰队决战(包括针对护航商船队引发的舰队战)时,单舰结构强度和火力强度就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第一次英荷战争,荷兰战败。
英国在查理1世期间的舰艇,3级舰基本是550吨左右。例如1634-1635年建造的2艘新舰,Leopard号龙骨*宽*型深为96英尺*32英尺2英寸*11英尺7.5英寸,吃水12英尺3英寸,528吨,建造时36炮;Leopard号 龙骨*宽*型深为95英尺*33英尺*12英尺4英寸,吃水12英尺9英寸,550吨,建造时40炮。另外在1640年还完工了一艘重建(rebuilt)船Lion号,这艘原来的2级舰被重定级为3级舰,完工火炮是42门,1652年40门,1653年50门(猜测是战时状态)。
1649年共和国政府订购了2艘大型巡航舰,比上面那几艘现存的3级舰都大,最初被定级为2级,后来1660年重新定为3级。完工时50炮,1655年时60炮(战时)/50炮(和平期)。其中的Speaker(议长)号炮甲板长143英尺3英寸,龙骨*宽*型深为116英尺x 34英尺8英寸 x 14英尺6英寸, 741吨 ,吃水17英尺。可以看到明显大了不少,另外这艘船后来不断展宽,先是到35英尺6英寸 (777吨) ,后来到36英尺 8英寸 (829吨)。
2、第二次英荷战争
荷兰在第一次英荷战争战败后,卧薪尝胆寻求着重夺制海权的机遇。德·奈特海军上将在老将特罗普阵亡之后继任成为荷兰海军统帅,他重整海军的战略思想,认识到单凭护航商船是无法击败英国。必须改变这种被动战略,以海军主力寻求与英国舰队决战的机会,夺取制海权。在这种战略思想的指导下,荷兰加紧建造大型战舰。至1664年,海军已拥有103艘大型战舰,火炮4869门,官兵21631人。
第二次英荷战争前后,为了对抗英国的大型战舰,荷兰联省海军建造了一批大型双甲板80炮战列舰。第一艘就是荷兰的传奇风帆舰艇“七省(Zeven Provinciën)”号,她1664年还在鹿特丹造船厂的船台之上,一年以后才能下水形成真正的战力。当然按照荷兰的分类,她属于一级舰。在下甲板重炮布置上,“七省号”单侧拥有14个炮孔,比英国同等战舰上的12或13个炮孔要多。
七省号的尺寸(阿姆斯特丹尺=约11英寸)为163ft × 43ft × 16½ft × 7½ft,网上找到的其他资料(与数据计算基本吻合)炮甲板长46.14米(约151英尺4.5英寸) × 宽12.17米 ×吃水4.67米。 该舰武备根据《Dutch warships in the age of sail, 1600-1714 design, construction, careers and fates》,1665年是86炮,1666年是80炮,在服役末期的1692年是72炮,包括4门24磅(荷兰磅,下同)青铜炮, 20门18磅铁炮, 4门12磅青铜炮, 24门12磅铁炮, 12门6磅铁炮, 4门4磅青铜炮, 4门4磅铁炮。该舰的上下两层甲板采用连贯式炮甲板设计,露天甲板虽然拥有较长的艏艉楼,但并不连贯在一起,所以该型战舰仍被视为双层甲板战舰,而非三层甲板战舰。网上资料显示,其前期武备包括12门36磅火炮、布置于下甲板后部,16门24磅火炮,布置于下甲板中前部;14门18磅火炮、布置于上甲板中后部,12门12磅火炮布置于上甲板前部;26门6磅火炮布置于艏艉楼露天甲板。在后来的第三次英荷战争期间,下甲板则被统一为28门36磅重炮,这样的火力配置已经可以与老对手英国皇家海军的三甲板大型战列舰抗衡(有合理性,待进一步查证)。
这个时期荷兰海军最大的战舰是“金狮”(Gouden Leeuw)号80炮舰,1667年完工,尺寸(阿姆斯特丹尺)为178ft × 43½ft × 16½ft。
以七省号为代表的荷兰80炮舰,体现的是受限于税收模式、海军管理机制(散装的7省荷兰,有5个海军部!!)和浅吃水条件,荷兰在此时期内无法建造3层连续炮甲板的战列舰,于是选择了建造大型80炮双层炮甲板舰,主炮口径(36磅)达到甚至超过英国海军水平,借助大胆果断的指挥官、训练有素的水手,以及坚固的舰体来进行抗衡。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