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5
主题3
精华0
积分11
金钱0
贡献0
阅读权限10
注册时间2020-5-24
最后登录2025-1-25
在线时间69 小时

列兵

|

楼主 |
发表于 2023-9-21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gtRL-3 于 2023-12-10 06:24 编辑
雁形阵
“Å hjelpe Sverige og Danmark til å bygge en marine som er i stand til å forsvare seg mot fienden, er å hjelpe oss selv - en vogn trukket av tre hester er mye større enn en vogn trukket av en, og det samme gjelder mellom land.”(帮助瑞典和丹麦建立一支能够抵御敌人的海军,就是帮助我们自己——三匹马拉的马车比一匹马拉的马车大得多,国家之间也是如此。)
——阿伦戴尔海军官方杂志《船锚》,1902年9月号
与北欧最大的国土面积(这里计算阿伦戴尔本土的面积时只计算挪威)不相称的是,在铁甲舰时代的头25年,瑞典一直是一个几乎被人遗忘的存在。因为君主更加偏好陆军,对海军的投入一直得不到重视,所以在整个60与70年代,瑞典的海军只有一条改装船旁列炮铁甲舰,8条莫尼特型浅水重炮舰,此外就是14艘伦道尔型炮艇。
与弱不禁风的海军相比,瑞典面临的周边形势可谓险象环生。在东方,几十年前逼迫瑞典割让芬兰的俄罗斯帝国,正对瑞典残余的领土也虎视眈眈——特别是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要求参加和会后,就更不能指望与沙皇搞好关系了;在南方,已经统一的德国也正对瑞典展现出了不怀好意的“热情”,试图把瑞典拉入与他们的同盟。面对两面受敌的局势,留给瑞典的选择只剩下一个了——加强和北欧邻国的联盟关系,并强化自己的军力。
此时的瑞典海军不要说和德国海军或者俄国海军作战,甚至面对丹麦也没有几分胜算,如何改变不利的现状?1885年2月9日,瑞典国会通过了一个海军建设法案,准备在15年内购买建造4艘7500吨级一等岸防舰,6艘装甲巡洋舰,10艘防护巡洋舰,16艘鱼雷艇,并扩建斯德哥尔摩和卡尔斯克鲁纳的海军工厂,其中的建设工作由阿伦戴尔提供技术和设备上的支援。
瑞典“新海军”的第一批产物是两艘斯维亚级岸防舰,她们装备两座单装305毫米35倍径主炮,6门152毫米副炮。排水量从7158吨到7248吨不等,在1889-1891年间相继下水。紧随其后的是4艘哥德堡级侦察巡洋舰,于1890-1891年开工,装备6门康斯堡兵工厂生产的的127毫米速射炮,8门47毫米机关炮和4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常压航速22.4节,服役时是世界最快的巡洋舰之一。
1893年,瑞典海军派出考察团前往奥斯陆东南的腓特烈斯塔,首个目标是卡尔斯塔德-费尔摩尔公司设在那里的船厂。该厂推出了一款6500吨,装备4门9.2英寸炮和6门5英寸速射炮的外贸岸防舰设计方案,但是,在过程中,瑞典海军参谋部改变了主意,他们想要和当时还在图纸上的科尔斯马克级装甲巡洋舰(12200吨,4门9.2英寸40倍径主炮,12门6英寸45倍径速射炮,14门6磅速射炮,6英寸哈维镍钢装甲带,航速21节)对标的舰船。然而,这一要求被瑞典政府以财政困难为理由打了回去。无奈之下的瑞典海军只能回头向挪威人寻求岸防舰的设计方案。这点要求对于海军强国阿伦戴尔来说完全是信手沾来——仅仅三个月后,他们就给斯德哥尔摩提供了一揽子主方案。
按照1894年3月卡尔斯塔德厂提交给瑞典人的文件,意向中的岸防舰奥丁级的设计基于卡尔斯塔德-费尔摩尔公司之前提供的设计方案,标准排水量6800吨,武装为两座双联装234毫米45倍径主炮,8门127毫米45倍径速射炮与10门57毫米速射炮。瑞典方面对这两个设计相当满意,按照合同,奥丁级首舰将在阿伦戴尔建造,二号舰则由瑞典博格松德船厂和考库姆船厂按照卡尔斯塔德厂提供的图纸建造。
与此同时,阿伦戴尔则以德国与英国(次要)海军为对手,开始了自己的造舰计划。1894年2月21日,阿伦戴尔国会批准了《1894年国防授权法》,决定在1894-1899年间建造4艘13000吨级战列舰,4艘12500吨级大型装甲巡洋舰,6艘4800吨级防护巡洋舰(23节,装备4门6英寸速射炮,6门5英寸速射炮,8门3英寸速射炮,4具18英寸鱼雷发射管,穹甲厚2.5英寸),8艘1200吨鱼雷巡洋舰,12艘180吨鱼雷艇。还嫌不够的阿伦戴尔海军趁热打铁,将著名的《海军未来扩张计划大纲》提交至国会,其中核心内容为建立一支由8艘战列舰和8艘一等装甲巡洋舰组成的主力舰队,舰龄均不超过10年——这就是著名的八八舰队案,而阿伦戴尔国家完全有能力满足海军的这个要求!
在阿伦戴尔和瑞典大幅强化舰队的同时,财力有限的丹麦也没有置之事外。1885-1898年,丹麦开工了3级4艘6000吨级的岸防舰,第一批次的休特菲尔级武备为2门305毫米30倍径主炮,8门127毫米40倍径速射炮与8门47毫米反鱼雷艇速射炮,主装305毫米,航速15节;第二批次的阿布萨隆将主炮改为两座双联装234毫米40倍径炮,装甲带材料由镍钢装甲升级为哈维渗碳装甲,厚度相应削减为254毫米;第三批次的菲谢尔级拉长舰体,吨位升至6600吨,航速提升至16节,主炮升级为45倍径,副炮升级为152毫米45倍径/57毫米40倍径,装甲带材料进一步升级为克虏伯渗碳装甲,厚度再次削减,只剩229毫米。此外丹麦在1890年代还建造了4艘防护巡洋舰(3700吨/2门152毫米炮+6门127毫米炮/22节),4艘1000吨级鱼雷炮舰,10艘鱼雷艇和4艘驱逐舰。
1898年,在桑德维格级战列舰和霍达兰级装甲巡洋舰先后开工后,阿伦戴尔开始设计在下一个五年中计划建造的主力舰。对之前的主力舰比较满意的阿伦戴尔海军决定在后续舰上小步快跑,沿用基础设计思路,同时在技术细节上加以升级。科尔斯马克级,霍达兰级,罗加兰级装甲巡洋舰有着几乎相同的防护和船体布局,仅仅是在火力组和动力组配置上随着时间推移有所升级(科尔斯马克级主炮为两座双联装9.2英寸40倍径,霍达兰级和罗加兰级为9.2英寸45倍径,副炮则由6英寸40倍径升级为6英寸45倍径),此外就是装甲材料从哈维渗碳装甲升级为克虏伯渗碳装甲。克虏伯渗碳装甲和哈维渗碳装甲相比,由于在工艺上利用气态碳元素进行表面渗碳硬化作业取代在装甲板上放置木炭自然渗碳,使渗碳层深度更胜一筹,具备更强大的防护力(超过哈维渗碳装甲大约15%)。
与装甲巡洋舰一脉相承的演化不一样的是,这一时期阿伦戴尔三级战列舰各自的思路都稍有不同,但目的都是一样的:在将航速尽可能逼近/维持20节+4门12英寸主炮主火力组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加强防护,并将吨位和价格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最终在1899年定型的奥拉夫大帝级相比桑德维格级使用了更紧凑的动力组缩小了主防护区的长度,并将主装甲带加厚至9英寸;同时续航力从10节/6000海里增至10节/7000海里,更适合长距离的海外部署任务。
1901年,阿伦戴尔海军开始筹划未来五年的战列舰和装甲巡洋舰。在早期的设计方案中,次期主力舰的设计是准无畏舰化的,亦即设置口径在既有主炮和副炮之间的二级主炮。次代战列舰的二级主炮定为9.2英寸50倍径舰炮,同时也作为次代装甲巡洋舰的主炮;次代装甲巡洋舰的副炮则定为7.5英寸,布置方式有炮郭+人力装填和双联装炮塔+机械辅助装填两种方案,两种路线在海军内部各有一批支持者,争论相当激烈。然而,一份论文改变了一切。
1902年,意大利海军工程师维托里奥.库尼贝蒂发表了一篇论证全重炮战列舰优越性的论文,但他的观点并没有得到意大利本国的认可,而是漂洋过海传到了英国与美国,日本,阿伦戴尔。受此影响,SDK(舰船设计委员会)提出将次代装甲巡洋舰作为技术验证舰,测试全重炮,背负布局,蒸汽轮机动力三项未来主力舰的关键设计要素。而战列舰则选用比较保守的一级主炮与二级主炮混合搭载布局,作为备份。
1904年开工的战列舰挪威和冰岛是到那时为止阿伦戴尔海军保有过的最大舰船。挪威级以英国的爱德华七世级战列舰为假想的对抗目标,在其动工之前,阿伦戴尔海军曾有计划安装统一口径的主炮(8门12英寸主炮,4座双联装,斜跨布局),但因思维保守(在1904年中间口径重炮快速射击战法依然是主流)和预算所限(12英寸45倍径舰炮每门价格36.35万克朗,如果挪威级全部安装该型主炮需要290.80万克朗,几占造舰预算的1/4,而9.2英寸50倍径舰炮的售价只有12.33万克朗),最终改为两座双联装12英寸炮和六座双联装9.2英寸炮混装方式。因此挪威级虽然号称“欧陆最大”,但还未出世便已落伍为二流战舰。
(作为挪威级战列舰的先期设计方案之一,SDK于1903年提出过单一口径主炮、中心线配置炮塔的战列舰设计方案,安装8门12英寸主炮,排水量17500吨,动力为蒸汽轮机/三涨机混合式,航速20节,计划1904年开工,1905年下水。挪威人曾自我陶醉地说,如果该案能够实现,阿伦戴尔将比英国更领先创造战列舰的革新时代,“无畏舰”的称呼大概也会被“挪威舰”取代。不过当时海军主事部门思想偏于保守,最后否决了这个方案。)
爱维兰级虽然只安装了较小口径的主炮(8门9.2英寸炮),且从使用原则上看依然是传统的配合低速战列舰编队作战的装甲巡洋舰;但因为武器布局(四座双联装中线平铺布置),动力系统(蒸汽轮机动力,可达到26节航速)更为先进被海军史学界公认为战列巡洋舰的先驱之一。而在一对一的单挑战中,面对装备12英寸主炮的日本筑波型和伊吹型装甲巡洋舰亦能不落下风(更何况筑波型全部服役时已是1908年,阿伦戴尔真正的战列巡洋舰托尔登斯基尔德级都已经快全部成军了)。
回过头来说一下这段时间的瑞典和丹麦海军。这一时期对两国海军意义最为重大的事件是1900年4月的跨国政经联盟北欧理事会成立,除了建立关税同盟,内部完全自由贸易,煤钢联营,理事会还下辖一个不是很起眼的机构——“防卫厅”。一开始在名义上,这只是个协调三国陆海军共同作战与后勤事务的次要机构,但仅仅过了两年,在修订过的章程中,防卫厅的职权便膨胀到了“统一管理加盟国的国防预算,一切的主要国防建设项目和计划”,也就是说,事实上加盟国的国防部成了它的下属机构。虽然离最终建立跨国联合总参谋部这一统一军令机构还有几年时间(北欧防卫司令部,Nordisk Forsvarskommando/NFK最终在1909年建立),但明眼人都已经看出,北欧国家军事上的一体化已经上了轨道;而在防卫厅内部,海军方面说了算的自然是舰船吨位相当于丹麦和瑞典加起来两倍都不止的挪威人。就此,丹麦和瑞典海军的舰船也开始了大型化进程,在事实层面上成为了挪威的波罗的海方面舰队。
1903-04年,由卡尔斯克鲁纳海军工厂,考库姆船厂,哥本哈根海军工厂和奥胡斯海洋工业公司四家船厂负责建造的四级八艘战列舰和装甲巡洋舰先后开工。这些舰船都是在阿伦戴尔同代次同类舰的基础上降低动力组出力缩短长度,维持火力和装甲配置的减重版。先说瑞典,1903年开工的刚毅与英勇以阿伦戴尔的挪威级为设计蓝本,设计航速18.5节,火力同样为两座双联装305毫米45倍径一级主炮与四座双联装234毫米50倍径二级主炮的组合,装甲防护维持254毫米主装甲带不变,在建造过程中基于1903年对退役铁甲舰拉森的水雷爆炸测试结果,特别强化了对水中爆炸的防护。刚毅级和阿伦戴尔的挪威级一样,在建造中修改图纸取消了冲角艏改为自水线上开始向前伸出的外飘艏以提高凌波性。
1904年开工的丹麦第一级一等巡洋舰埃吉尔和瓦尔基里的基型则是爱维兰级原案185.2 Mod 3方案,装备三座双联装234毫米50倍径主炮,中线平铺布置,采用三涨机+涡轮机复合动力,持续航速23节。由于丹麦是第一次建造如此庞大的现代化舰船,因此防卫厅安排了卑尔根海军工厂与霍顿海军工厂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担任技术指导工作。即使如此两舰的建造工时也出现了三到五个月的延误,最后一艘舰船瓦尔基里完成公试服役时已经是1907年5月,此时阿伦戴尔的第一代无畏舰托尔登斯基尔德级都已经开工了。
不管怎样,到1907年以十艘一等战列舰与十艘一等装甲巡洋舰组成的“十十舰队”的成型,正式标志着统合起来的斯堪的纳维亚成为了世界第四大海上强权。然而随着无畏舰革命的到来,这一切努力的成果都被清零,欧洲各国从头开始下一轮更昂贵,更致命的海军竞赛。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