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benzheng 于 2025-2-2 23:47 编辑
阅读战报来由:
据《月刊 丸 2021年10月号》相关内容,巡洋舰口径的炮弹命中山城号23发,战列舰口径的炮弹则是命中2发。
据各参战巡洋舰原始报告:
路易维尔号(CA-28)消耗333枚8英寸55倍径穿甲弹。(报告序列号93902)
波特兰号(CA-33)消耗233枚8英寸55倍径穿甲弹。(报告序列号102724)
明尼阿波利斯号(CA-36)消耗300枚8英寸55倍径穿甲弹。(报告序列号93129)
丹佛号(CL-58)消耗1087枚6英寸穿甲弹和37枚6英寸高爆弹。(报告序列号93750)
哥伦比亚号(CL-57)消耗1147枚6英寸穿甲弹。(报告序列号93010)
菲尼克斯号(CL-46)消耗104枚6英寸47倍径高爆弹和424枚6英寸47倍径穿甲弹。(报告序列号95643)
博伊西号(CL-46)消耗439枚6英寸47倍径穿甲弹。(报告序列号95512)
什罗普郡号共进行32次齐射,消耗214枚8英寸炮弹,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报告序列号106138)
据各参战战列舰原始报告,列表如下:
此表来源:The Battle for Leyte Gulf, October 1944: Strategical and Tactical Analysis. Volume V: Battle of Surigao Strait, October 24th-25th, 1958, page 486
此表来源:The Battle for Leyte Gulf, October 1944: Strategical and Tactical Analysis. Volume V: Battle of Surigao Strait, October 24th-25th, 1958, page 492
此表来源:The Battle for Leyte Gulf, October 1944: Strategical and Tactical Analysis. Volume V: Battle of Surigao Strait, October 24th-25th, 1958, page 610
此表来源:The Battle for Leyte Gulf, October 1944: Strategical and Tactical Analysis. Volume V: Battle of Surigao Strait, October 24th-25th, 1958, page 523
视频:
视频作者认为:
导致这种命中率的原因主要是在射击时航向进行了改变。战列线在3点50分左右开火,3点53分各舰进行转向,4点09分再次转向;山城号在3点56分转向。
要想让战列舰取得命中,就需要让能够确定舰艏方向的陀螺罗盘保持稳定;在当时陀螺罗盘保持稳定需要约1分钟;如果无法在3分钟保持同一航向,命中目标就比较困难。
Mark 8雷达没有瞄准目标的功能,主炮要进行射击还是需要射击指挥仪。在夜间使用指挥仪需要明显亮光,在本次海战中频繁出现水柱和火灾,要想进行准确的射击很困难。
当时雷达引导射击并不是把所有工作都交给雷达,而是一个与原有的方法(指挥仪)一起组合使用的不完全的系统。
附:
图说美军舰炮射控程序
二战美国及法苏舰艇对海火控兵器
在较新的舰只上,所有的炮塔都经由RPC系统接受中央计算室的遥控,通过伺服装置以可变速率控制俯仰及旋回的液压马达。这套系统可使垂直稳定仪[控制炮塔对目标]实施连续瞄准,只有在极高海况时除外,但也仍然可以在剧烈摇摆中实施选定角瞄准。与英国人的习惯相当不同的是,美国海军很少利用指挥仪同时发射所有主炮,而经常使用独立射击方式,以至于同一轮齐射中很少有两发炮弹是同一瞬间出膛的。三联装406mm口径主炮塔的俯仰及旋回瞄准镜是伸出炮房左右边墙的平放潜望镜式,这种形式也见于阿肯色号 [怀俄明级],但其间从纽约级到马里兰级的潜望镜式主炮塔瞄准镜都设置于炮眼下方。上段叙述大体适用于北卡罗来纳级(North Carolina)、南达科塔级(South Dakota)和依阿华级(Iowa),但老战列舰只要有机会也都将据此现代化,特别是西弗吉尼亚号(West Virginia)、加利福尼亚号(California)和田纳西号(Tennessee),它们都改装了Mk 34指挥仪和炮塔RPC设备,这些设备原来是打算给几艘152mm炮巡洋舰使用的,后来这些舰只改建成独立级(Independence)航空母舰,设备就经过适当修改给重型舰炮使用。还没改装RPC的舰只则仍然使用仪表随动(follow-the-pointer,简称ftp)操炮,传输数据的自整角器(selsyn,一种机电同步装置,又称synchros)最早安装在马里兰级上。1941年末Mk 3对海火控雷达引进到战列舰上,天线尺寸3.66 x 0.91m,工作波长40cm,脉冲1.5微秒,脉冲重复频率(PRF)1640,出力15-20kW,波束6°x 30°。此型雷达已采用波束切换技术,精度为距离37m和方位2 mils,分辨度(resolution)分别为370m和10°,最大测距能力约37000m,可在18500m距离上测定406mm炮弹的溅落水柱。 Mk 3的后继者是10cm波长的Mk 8。Mk 8雷达天线尺寸3.1 x 1.0m,内有42支复合天线棒进行相位切换扫描,最初出力15-20kW,以后增至20–30kW,脉冲0.4微秒,PRF 1500。 波束2°x 3°,精度为5m和2 mils,可在37000m距离上稳定测得战列舰大小的目标[距离及方位]。此型雷达于1942年底至43年间引进,后来许多都改良成Mk 8 Mod 3型,具有和Mk 13接近的性能。最后一型的Mk 13雷达工作波长3cm,采用2.44 x 0.61m的瓜皮瓣形抛物天线,置于天线罩内不停直轴摆动进行扫描,出力50kW,脉冲0.3微秒, PRF 1800,波束0.9°x 3.5°,测距能力和精度同Mk 8。 Mk 27是一种备援火控雷达,安装在司令塔顶,有时也安装在主炮塔顶部,波长10cm,出力50kW,波束8°x 8°,分辨度为146m和6.5°。 改进过的火控系统所带来的好处,在最后一场战列舰交锋即苏利高海峡之战已能体现出来。这场夜战在约18300m距离上进行,拥有Mk 8火控雷达和RPC操炮的西弗吉尼亚号、加利福尼亚号和田纳西号三舰作战起来没有什么困难,设备较旧的三舰如马里兰号只能靠西弗吉尼亚号的弹着水柱标定距离射击,密西西比号(Mississippi)只打了一个齐射,而宾西法尼亚号(Pennsylvania)根本一弹未发。
各舰在海战中具体情况:
密西西比号(BB-41)(战列线指挥官、第3战列舰分队司令韦勒少将旗舰): 2点29分,进入全员戒备状态。 2点35分,航向改为真方位角270度。 2点43分,航速改为10节。 3点02分,观测到火炮闪光和照明弹在大约真方位角180度。 3点05分,航向改为真方位角90度。 3点06分,在雷达屏幕上发现A目标(部队),位于真方位角167度、距离43000码。该目标估计包括2到3艘大型船只,航向真方位角327度。 3点09分,A目标航向改为32度,航速23节。 3点12分,观测到探照灯和照明弹在大约真方位角180度。 3点13分,在雷达屏幕上发现B目标(部队),位于真方位角175度、距离36500码。B目标航向真方位角63度、航速17节,估计包括1到2艘小型船只。 3点17分,A目标航速改为15节。 3点20分,在真方位角170度的视距外观测到爆炸。A目标航向改为0度。 3点22分,收到在26000码距离开火的命令。 3点27分,航速改为15节。 3点29分,B目标与A目标结合,在真方位角167度、距离33000码。 3点40分,在雷达屏幕上发现C目标(部队),位于真方位角175度、距离31500码。估计该目标有2到3艘大型船只,航向真方位角31度、航速20节。 3点43分,在真方位角180度的视距外观测到爆炸。 3点45分,C目标航向改为真方位角0度。 3点51分,观测到敌舰着火。 3点53分,航向改为真方位角120度。目标C航向改为真方位角185度、航速23节。 3点54分,雷达屏幕发现D目标(部队)在真方位角197度、距离31000码。D目标估计包括1艘小型船只,航向真方位角207度、航速28节。 3点58分,D目标在屏幕上消失。至约3点58分,密西西比号维持对A目标第二或第三艘船只的火控观测,预计进行普通火力分配,距离在26000码以下,但由于C目标估计有2到3艘大型船只且收到“注意后方船只,它们是真正的目标”的警告,目标从A目标转向C目标。在转移目标时,距离超过26000码,指向信号太弱无法进行满意的火控解算。 3点59分,A目标航向转为真方位角260度、航速10节。 4点01分,航向改为真方位角210度。对C目标的火控雷达指向信号在转向时完全消失。 4点09分,由于无法对C目标获得满意的火控雷达指向信号,此时距离已经超过30000码并不断增加,因此把目标转向A目标。 4点11分,向A目标第二艘重型船只开火,距离19790码、方位为真方位角205度。随后据战列线指挥官命令停火。 4点17分航向改为真方位角0度。
田纳西号(BB-43)(第2战列舰分队司令钱德勒少将旗舰): 2点34分,设为战备状态一级、物资状态Z。船只航向真方位角270度、航速5节。 2点39分,航速改为10节。 3点02分,CIC报告不明大型船只在大约真方位角170度、距离43900码的位置。 3点06分,航向转右为真方位角90度。 3点10分,一号主炮指挥仪用Mk.8雷达对一艘敌大型船只进行追踪,方位大概是真方位角165度、距离39000码。 3点12分,观测到正右侧有炮火。 3点13分,解算敌舰:航向真方位角0度、航速16节。 3点14分,一号主炮指挥仪发现第二艘重型船只,方位真方位角168度、距离39000码。继续对领头的重型船只进行追踪。 3点28分,航速改为15节。 3点38分,领头敌舰航向改为真方位角330度、航速16节。 3点45分,领头敌舰航向改为真方位角0度、航速16节。 3点53分,航向转右为真方位角120度。 3点54分,使用穿甲弹、普通装药装填前部主炮。 3点55分,使用1号炮塔向领头重型船只进行三炮齐射。敌舰航向真方位角0度、航速16节。开火距离20500码。 3点55分15秒,使用2号炮塔进行三炮齐射。 3点55分35秒,使用前部两座炮塔进行六炮齐射。 3点56分15秒,使用后部两座炮塔进行五炮齐射。(三号炮塔左炮管未开火) 3点57分,使用后部两座炮塔进行四炮齐射。(三号炮塔只有左炮管开火) 3点57分45秒,使用前部两座炮塔进行六炮齐射。 3点58分30秒,使用前部两座炮塔进行六炮齐射。 3点59分15秒,使用前部两座炮塔进行六炮齐射。 4点整,使用前部两座炮塔进行六炮齐射。 4点0分45秒,使用前部两座炮塔进行六炮齐射。 4点1分30秒,使用前部两座炮塔进行六炮齐射。 4点2分,航向转右为真方位角270度。 4点2分20秒,使用前部两座炮塔进行六炮齐射。由于船头射击线变化过大,暂停射击,检查开火情况。 4点3分,由于射击线视线被加利福尼亚号干扰,暂停“恢复开火”指令。 4点7分50秒,射击线无阻碍。田纳西号恢复开火,前部两座炮塔进行六炮齐射,距离约19000码。 4点08分,根据战术指挥官命令停火,所有主炮卸载炮弹。
加利福尼亚号(BB-44): 2点33分,根据战列线指挥官信号进入全员戒备状态,物资状态设为Z。 2点38分,在收到战列线指挥官进行“转向一”的命令后航向改为真方位角270度。 2点45分,在收到战列线指挥官进行“速度二”的命令后航速改为12节。 2点45分,报告2艘敌舰在真方位角184度、距离15海里,航向真方位角0度。 3点01分,观测到大量炮火和照明弹向南。 3点06分,在收到战列线指挥官进行“转向18”的命令信号后航向改为真方位角90度。 3点08分,真方位角163度、距离约20海里观测到大量炮火。 3点12分,敌目标(A)被前部SG雷达发现,距离42200码、方位角162度。目标估计为三艘排成纵队的船只。后部SG雷达也发现目标,CIC使用后部SG雷达进行追踪。 3点18分,正右侧视距外看到火焰。 3点20分,前部Mk.8雷达发现目标,并由CIC在距离38000码进行指导。目标航向10度、航速16节。 3点21分,正右侧看到照明弹。 3点41分,下令装填一号和二号炮塔,距离26300码。 3点41分30秒,报告一号炮塔右炮管装药包破损,并卡住装药车。命令一号炮塔在进行齐射前修正问题。下令装填三号炮塔。 3点41分30秒,目标进行规避机动,航向总体偏北。 3点49分,第12巡洋舰分队开火。 3点52分,观测到真方位角176度出现大爆炸。 3点54分,在收到战列线指挥官“转向3”信号后航向转为真方位角120度以拉近距离。 3点54分,目标向左转,导致加利福尼亚号目标中三个光点中间的一个显示在雷达屏幕上(两个大光点中右边的一个)。 3点55分,开火,2号和3号炮塔进行六炮观测齐射。射击时目标方位真方位角188度、距离20400码,目标航向342度、航速15节。未观测到落点。 3点56分,3号和4号炮塔进行第二次齐射。四号炮塔右炮管未开火。发射了5枚炮弹,距离19750码。未观测到落点。 3点57分,3号和4号炮塔进行第三次齐射。发射了6枚炮弹,距离19200码。目标被跨射。本次齐射的震荡导致2号Mark 8雷达和一号观测仪指示镜无法运作。观测军官在剩余开火时间内使用方位观测员的3英寸指示镜。 3点58分,2号、3号和4号炮塔进行第四次齐射。发射了9枚炮弹,距离18750码。目标被跨射。 3点59分,2号、3号和4号炮塔进行第五次齐射。发射了8枚炮弹,距离18450码。2号炮塔右炮管未装填。升降机移除。目标被跨射。观测到加利福尼亚号至少在前两次齐射中的跨射中第一次确定命中目标。敌舰一座炮塔被观测着火。观测到两条水柱落在在左后方400到500码,听到至少1枚炮弹经过上空。 4点整,2号、3号和4号炮塔进行第六次齐射。发射了9枚炮弹,距离18200码。目标被跨射。敌舰被观测到航向转南,未观测到更多敌舰炮火。 4点01分,战列线指挥官向战列线下令执行“转向15”指令。 4点01分,暂停开火,检查开火情况。 4点02分,战列线指挥官向战列线下令执行“转向15”指令。(该信号被错误传达至舰长为“改变航向15度”) 4点03分,航向稳定在真方位角135度,战列线其他船只向真方位角270度转向。 4点03分,目标降低至4节,航向为撤退航向。 4点03分,继续开火。2号、3号和4号炮塔进行第七次齐射。发射了9枚炮弹,距离18450码。目标被跨射。 4点05分,战2分队司令询问加利福尼亚号:你是否收到转向信号?加利福尼亚号回复:照办。 4点05分,2号、3号和4号炮塔进行第八次齐射。发射了8枚炮弹,距离18200码。距离拉开。二号跑塔左炮管未开火。目标被跨射。 4点05分,暂停开火,检查开火情况。 4点05分,航向转为270度。(加利福尼亚号由于前述信号转述错误而未转弯。由于该错误,该舰脱队并干扰了田纳西号和密西西比号开火。但是此时未进行射击。)战2分队司令指示所有船只:留意加利福尼亚号,该舰显然未收到转向信号。 4点07分,目标提速至约14节。 4点07分,战2分队司令向加利福尼亚号命令:落到田纳西号后面。 4点08分,航向稳定在真方位角270度。 4点08分,继续开火,进行第9次齐射,在二号炮塔发射2枚炮弹后后停火。目标方位角210度、距离18500码。二号炮塔左炮管再次未开火。 4点09分,战列线指挥官向战列线下令停火。 4点09分,二号炮塔左炮管更换底火/雷管。 4点11分,加利福尼亚号向战列线指挥官询问:已装填炮弹,请求允许向目标开火。 4点12分,战列线指挥官回复:已装填战列舰可继续向敌军射击。 4点13分,通过炮管向目标射击(把炮弹射出炮口)以卸载二号炮塔左炮管(的炮弹)。共消耗63枚14英寸50倍径穿甲弹。加利福尼亚号在田纳西号后方。
宾夕法尼亚号(BB-38): 2点31分,进入全员戒备状态。 2点38分,据战列线指挥官命令,战列线执行船只左转至270度。 2点42分,该舰进入Z状态。 2点45分,麦高文号(DD-678)报告三个以上不明水面舰艇在真方位角184度、距离15海里,航向0度,编纵队。 2点46分,第2战列舰分队司令询问宾夕法尼亚号是什么航向。 2点49分,据战列线指挥官命令,战列线提速至10节。 2点49分,宾夕法尼亚号报告航向为270度。 2点54分,第79.2特混大队指挥官要求第79.11特混大队指挥官报告雷达目标。后者报告两个大型和三个小型目标,并向Caligangan点以西4海里开火。 2点56分,麦高文号报告目标区域内有闪光。 3点02分,第77.2.2特混中队左转至180度。 3点04分,战列舰航速为三分之二(最大航速)。 3点05分,据战列线指挥官命令,战列线执行船只右转从180度至90度。 3点07分,第79.11特混大队指挥官报告有一个小型和2各大型目标的一组目标,并报告特混大队以纵队向北行驶,正被跨射。 3点10分,第108驱逐舰分队报告已发射所有鱼雷,分队向北航行。 3点13分,第77.2特混大队指挥官下令航速改为三分之一(最大航速)。 3点13分,西弗吉尼亚号报告在166度、44000码发现两艘水面船只。 3点21分,刚完成一次鱼雷攻击的驱逐舰大队报告总体共同观点是该区域内有2艘战列舰、1到2艘巡洋舰、1艘驱逐舰和其他更多目标,还报告他们向每个攻击大队发射数枚鱼雷。 3点24分,基伦号(DD-593)报告发射了鱼雷。 3点24分,第79.11特混大队指挥官报告向所有大队发射数枚鱼雷。 3点24分,一组驱逐舰在右侧开火并拉烟。 3点32分,第77.2特混大队指挥官命令战列舰在26000码距离开火。 3点33分,第77.3特混大队指挥官报告西侧一组刚刚开火,敌军带头驱逐舰相信撤退。 3点34分,第56驱逐舰中队受令进行攻击。 3点34分,第56驱逐舰中队受令编队右转90度并提速进行攻击,编组三前往270-315度区域攻击、编组二前往90到45度区域攻击,同时他受令使用个人目标计划并为鱼雷设定中等速度。 3点35分,战术指挥官报告敌军航向10度、航速12节。 3点35分,驱逐舰分队受令集中编组,在后方的前锋部队距离最近战列舰4000码。 3点38分,据战列线指挥官命令,战列线提速至标准速度的15节。 3点38分,战术指挥官向战列线指挥官报告敌军看起来在撤退并接近战列线,随后又说没有接近战列线。 3点42分,收到PT-523报告5艘驱逐舰和一艘大型船只正在以偏北航向经过苏里高海峡,距离20海里。右翼舰队指挥官报告战术指挥官称领头驱逐舰正在用5英寸射击,其中一艘敌舰停在水中。战列线指挥官报告一组小目标被一组大目标跟随,当距离到达26000码时就会开火。 3点50分,西弗吉尼亚号报告准备开火。 3点54分,据战列线指挥官命令,战列线执行船只右转至30度。 3点54分,战术指挥官命令巡洋舰开火。 3点54分,第112驱逐舰分队受令拉烟。 4点02分,据战列线指挥官命令,战列线执行船只右转从150度转至270度。 4点02分,第2战列舰分队司令询问加利福尼亚号是否收到转向信号。 4点05分,加利福尼亚号恢复该舰将遵循信号。 4点05分,报告丹佛号前方和右前方有水柱。所有船只受令注意加利福尼亚号,因为后者显然未收到转向信号。丹佛号报告被跨射。加利福尼亚号受令落到田纳西号后方。 4点05分,第56驱逐舰中队向战术指挥官报告:“你正在向在海峡中央的第56驱逐舰中队开火。” 4点05分,战术指挥官向特混大队命令停火。 4点08分,根据战列线指挥官命令,战列线停火。战术指挥官命令第56驱逐舰中队离开海峡,后者回复正以最高速撤退。
西弗吉尼亚号(BB-48)(第4战列舰分队司令拉多克少将旗舰): 2点32分,根据信号进入全员戒备状态。 2点39分,西北方出现照明弹。 2点41分,报告真方位角184度、18海里有水面接触。 2点46分,驱逐舰报告有4个水面接触,排纵队,184度、距离15海里。 3点01分,驱逐舰报告已向敌军发射鱼雷。 3点03分,观测到向南有炮火。 3点04分,SG-1的RPPI(20海里比例)屏幕出现敌军。光点在管道极限边缘可见,方位角164度、距离44000码。屏幕上出现数组友军光点,因为我军驱逐舰从东从西接近攻击。同时屏幕上也显示:2艘驱逐舰在迪纳加岛以北巡逻,巡洋舰在数千码西南。但是在黑夜,CIC报告舰长只是直到这件事情有点困难:那就是我军具体是在哪里。 3点05分,航向改为90度。 3点07分,主炮观测室报告Mark 8雷达2号观测到发现目标(直至停火后依然没有丢失)。 3点11分,观测到向南有炮火。 3点13分,水面接触,2大2小在海峡,向北航行,航速20节。 3点14分,驱逐舰报告5个目标中有2个可能被命中减速并掉队。 3点15分,CIC报告2组目标在39000码,三个小光点之一、另外一个大和中光点随后被数个更小光点取代。 3点22分,驱逐舰报告敌军有2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和1艘驱逐舰。 3点30分,CIC报告1组在174度、36000码;其他组则更近一些,比一组减少4000码。 3点31分,通知所有部门作战灯光代码。 3点32分,收到战列线指挥官命令在26000码距离开火。 3点32分,驱逐舰报告已攻击。 3点33分,还有4000码。炮术长报告距离为30000码,已对一个大型目标解算。 3点45分,目标区域看到爆炸。与炮术长讨论确定目标没有我军驱逐舰。火控员称已锁定目标有些时间。CIC称我军驱逐舰已离开。 3点49分,目标区域看到照明弹,无法确定是来自于我军还是敌军驱逐舰。距离24000码。直至确定目标是敌军后才决定开火。第4战列舰分队司令指示开火。 3点51分,右翼我军巡洋舰开火。该舰炮术长说他已经锁定同一个大目标很长时间,确定是敌舰。舰长下令开火。 3点52分,向战列线指挥官通知我舰正在开火。 3点52分10秒,进行8炮齐射,距离22800码,使用穿甲弹。 3点53分,听到炮术长轻声笑并说第一次齐射命中。透过玻璃看到第二次齐射并看到落点的爆炸。 3点54分,齐射以40秒间隔的规律进行。其他战列舰在我舰第二次或第三次齐射后开火。 3点56分,观测到目标爆炸。 3点58分,炮术长报告目标停下,光点变小。 4点02分,根据信号转向15。停止开火。这是考虑到该舰弹药偏少(剩110枚穿甲弹)。CIC报告目标转左并调转航向。 4点05分,CIC报告目标速度为0。 4点11分,报告光点“盛开”然后消失。 4点12分,目标消失,看到船只燃烧,其中一艘燃起大火。 西弗吉尼亚号齐射情况如下图所示。
马里兰号(BB-46): 2点35分,设为战备状态一级,物资状态Z。 2点40分,航向改为真方位角270度。 2点41分,麦高文号位于位置6,报告真方位角184度、36000码有接触。 2点44分,麦高文号报告三个接触航向真方位角0度、航速15节。第54驱逐舰中队沿着东岸和西岸向下航行攻击。 2点48分,航速改为三分之二,10及节。CIC发现两个目标在真方位角191度、距离55000码。 3点01分,第54驱逐舰分队受令前往攻击。 3点04分,在正左侧观测到探照灯和火炮闪光。 3点07分,航向改为真方位角90度。 3点08分,第79.11特混大队指挥官报告一组敌舰由2艘大型船只和1艘小型船只组成,以纵队向北航行。 3点12分,第108驱逐舰分队报告已发射鱼雷并返回。 3点13分,第79.11特混大队指挥官报告5个目标中有2个减速并掉队,可能被命中。 3点14分,CIC报告前述目标目前距离43000码。 3点16分,西弗吉尼亚号报告在真方位角166度、距离21海里有两个接触。 3点20分,瞭望员报告正右侧有爆炸。第79.11特混大队指挥官报告可能是敌军2艘战列舰的1艘燃起大火。 3点21分,麦高文号报告6个目标中3或4个是小目标,第79.11特混大队指挥官报告敌舰队组成为2艘战列舰、1或2艘巡洋舰和2艘驱逐舰,并观测到对该组敌舰确定命中两次。 3点22分,CIC报告先前目标显然停在水中,距离41000码。 3点26分,第77.2.1特混中队指挥官报告三个接触,一小二大,其中一个着火。 3点29分,第77.2.1特混中队指挥官下令战列线在26000码距离开火。 3点30分,航速改为标准航速,15节。 3点36分,第77.2特混大队指挥官下令第56驱逐舰中队司令攻击并“打那些大的”。 3点37分,第77.2特混大队指挥官报告敌舰估计航向真方位角10度、航速12节。 3点43分,CIC在28000码发现2或3个接触。第77.2特混大队指挥官报告敌舰正在撤退并下令战列舰接近。该信息在3点45分被取消。 3点46分,PT-523报告5艘驱逐舰和1艘大型船只进入海峡并向北航行。第77.3特混大队指挥官报告其驱逐舰正在用5英寸火炮命中目标,其中一个目标停在水中。 3点49分,第3战列舰分队司令报告一组小目标被一组大目标跟着,并将会在26000码开火。报告右前方有炮火。 3点50分,巡洋舰受令开火。 3点52分,第77.3特混大队指挥官报告前方小型军舰为正在抵达海岸线的友军。 3点53分,西弗吉尼亚号报告准备开火。 3点54分,航向改为真方位角120度。 3点55分,西弗吉尼亚开火开火。 3点59分,用主炮向右开火,目标为两个重型目标中较近的一个,距离20800码、真方位角210度。该目标已被右翼巡洋舰射击。 4点01分,目标航向转左。顶部观测员报告目标是有大型上层建筑的大型船只,观测到另一艘相似的船只在目标以东。 4点05分,暂停开火,检查开火情况。转向至真方位角270度。 4点06分,明尼阿波利斯号报告被跨射。 4点07分,第56驱逐舰中队司令向第77.2特混大队指挥官报告友军船只向位于海峡中央的他的船只射击。 4点09分,第77.2特混大队指挥官下令所有船只停火,第3战列舰分队司令命令战列舰停火。 4点11分,第77.2特混大队指挥官命令第56驱逐舰中队司令尽快离开海峡。 4点13分,第77.2特混大队指挥官命令所有船只如果已装填炮弹,则通过向敌舰射击卸载炮弹。 4点15分,通过炮管(把炮弹射出炮口)卸载炮弹。
翻译视频下面的相关评论
刚好手里有材料,就拿出来了
有人问我是为了什么,我回答:没有为了什么,就阅读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