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战列舰

 找回密码
 登上甲板
搜索
查看: 1146|回复: 6

NPG 101 德国穿甲弹

[复制链接]

中将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四次金星勋章荣誉勋章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海武魂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24-5-4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24-7-26 09:50 编辑

NPG 101 德国穿甲弹

本帖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原始文件的版权性质为公有领域(Public domain)



本文翻译自美国海军的官方报告,原件由坛友JeanBart提供,在此表示感谢。

由于原始文件内容较多,故本贴中不会全部翻译,有意者可自行查阅帖后附带的原件。

黑色字体部分为原文内容的节译,红色字体部分为我添加的注释。



摘要

我们对德国海军的6英寸(15cm)、8英寸(20.3cm)、以及16英寸(40.6cm)穿甲弹进行了弹道测试和冶金检测。这些炮弹的整体设计特征包括:① 被帽顶部非常坚硬,但底部较软 ② 弹头形状较尖,且采用渐减式硬度分布 ③ 弹体上经过硬化处理的部分,延伸至装药腔侧壁的1/2处(从硬度分布图来看,应该是延伸至装药腔侧壁的1/3处)④ 装药腔的尺寸相对较大。

我们测试的德国6英寸穿甲弹,是基于1925年的老旧设计来生产的。其弹头部分比较尖锐,采用了1.5crh的设计。其弹底部分的硬度,则要高于我们测试的其他口径更大的德国炮弹,且表现出了回火脆性的迹象。这款炮弹的弹道测试表现不佳,原因在于其弹体容易碎裂,导致无法有效起爆。有情报表明,在大战即将结束之时,德国方面正在研发一种弹头更钝的新式6英寸穿甲弹。

我们测试的德国8英寸穿甲弹,是1936年设计的新款炮弹,其弹头部分的形状为1.3crh。这款炮弹的化学成分和热处理工艺,也代表了德国方面的最高标准。在入射角较大(55度)时,这款炮弹的表现不算很好,原因在于较为尖锐的弹头形状,会导致其比较容易发生跳弹。但在入射角较小的情况下,这款炮弹在对抗表面硬化装甲及均质装甲时表现出的穿甲能力,都要略优于最优秀的同口径美国穿甲弹。不过,这款德国炮弹在对抗表面硬化装甲时,保持有效起爆的能力不如美国炮弹。在此情况下,德国炮弹所表观出来的具体缺陷,是在入射速度略低于弹道极限的情况下,弹体容易碎裂。我们认为,德国炮弹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穿甲性能,与其被帽的设计与热处理有着很大的关系。

我们所测试的16英寸穿甲弹,采用的也是新款设计,并且也是德国标准下的最佳质量产品。在对表面硬化装甲进行的高难度的弹道测试中,当美国16英寸穿甲弹以能够有效起爆的状态击穿装甲板时,德国16英寸炮弹却无法在相同的条件下击穿装甲。不过,考虑到这款德国穿甲弹的设计,与他们的8英寸穿甲弹是类似的,因此在难度较低的弹道测试中,德国16英寸炮弹应能表现出良好的穿甲能力。

由于德国的稀有金属元素比较短缺,因此在穿甲弹制造方面,他们开发出了多种使用其他金属元素的替代方案。其中,相对比较成功的案例包括:① 在8英寸穿甲弹上,使用低镍含量的钢材 ② 在16英寸穿甲弹的被帽固定工艺上,用橡胶基的粘合剂,替代原有的的锡焊料 ③ 铅制的弹底栓封闭环 ④ 用表面覆盖有铜的烧结铁或轧制铁来制造弹带,以节约铜材。

在生产穿甲弹时,德国人会尽可能在毛胚铸件阶段就完成弹体的塑形,并尽量避免使用锻造工艺。尽管德国炮弹的弹体强度,不如采用压力锻造工艺的美国穿甲弹,但是从钢铁铸造工艺的角度说,德国穿甲弹所表现出的水准还是很高的。

所有的德国穿甲弹,都配备有铸铝材质的风帽。在入射角较大的情况下,这种风帽理论上可以提升炮弹的穿甲性能,因为铸铝材质的强度较低,所以在风帽把被帽弄歪之前,就已经先行碎裂了。但从有限的弹道测试来看,我们未能证明德国人的观点是正确的。

引言

通过USNTME(海军技术任务 - 欧洲部分),我们将德国6英寸、8英寸、16英寸穿甲弹运回了本国。德国8英寸穿甲弹的样本,被海军军械局送到了卡内基-伊利诺伊钢铁公司、伯利恒钢铁公司、以及米德维尔公司进行检验,随后这3发炮弹样本又被送往海军验收场进行弹道测试和冶金检测。

德国海军所使用的穿甲弹,是由克虏伯公司生产的。这些炮弹的整体设计特征包括:① 被帽顶部非常坚硬,但底部较软 ② 弹头形状较尖,且采用渐减式硬度分布 ③ 装药腔的尺寸相对较大。

德国6英寸穿甲弹的全弹长度,是弹径的3.7倍(L/3.7),属于1925年的老式设计。而德国8英寸和16英寸穿甲弹的全弹长度,则是弹径的4.4倍(L/4.4),属于1936年的新式设计。L/3.7系列和L/4.4系列的主要区别是,前者的弹头形状是1.5crh,后者则是1.3crh。

有资料表明,德国海军研发过一种L/4.6的新款6英寸穿甲弹,其弹头较圆,与美国穿甲弹有些类似。这项研发的目的,是入射角较大的情况下,降低穿甲弹的弹体碎裂的概率。

16英寸穿甲弹,是德国海军实际装备的最大口径的穿甲弹。

开展这些测试的目的,是为了就美德两国的6英寸、8英寸、16英寸穿甲弹的弹道性能进行比较。而进行实验室检测的目的,则是为了获取冶金数据,从而便于我们就不同类型穿甲弹的质量差异进行比较,并探寻德国穿甲弹是否具备不同寻常的特征。

特征描述

德国6英寸穿甲弹

德国6英寸穿甲弹的官方图纸:



图纸中画的是三条铜制弹带,但我们测试的炮弹采用的是两条烧结铁材质的弹带。

德国6英寸穿甲弹的剖面照片:



德国6英寸穿甲弹的弹带直径大约是5.848英寸,因此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加粗,使其能适配于美国6英寸火炮。这项工作是在海军火炮工厂开展的,具体做法是在弹体前部的定心带上喷涂金属层。

美国和德国6英寸穿甲弹的重量分解:

炮弹型号炮弹重量被帽重量被帽重量系数风帽重量风帽重量系数装药量装填系数
美国6英寸 Mark 35 Mod 5型穿甲弹130磅26磅20.0%3磅2.3%2磅1.5%
美国6英寸 Mark 35 Mod 9型穿甲弹130磅27磅20.8%3.3磅2.5%2磅1.5%
德国6英寸穿甲弹(15cm L/3.7)100磅11.8磅11.8%0.6磅0.6%2磅2.0%

德国6英寸穿甲弹的弹体长度约为弹径的2.8倍,而美国6英寸穿甲弹的对应数值则为2.6倍(请注意,这里指的是去掉风帽和被帽之后的穿甲弹本体的长度)

德国8英寸穿甲弹

德国8英寸穿甲弹的官方图纸:



德国8英寸穿甲弹的剖面照片:



根据米德维尔公司和伯利恒钢铁公司的反馈,德国8英寸穿甲弹的做工与机械加工误差,同美国标准非常接近。

美国和德国8英寸穿甲弹的重量分解:

炮弹型号炮弹重量被帽重量被帽重量系数风帽重量风帽重量系数装药量装填系数
美国8英寸 Mark 19 Mod 6型穿甲弹260磅43.5磅16.7%13.8磅5.3%3.6磅1.4%
美国8英寸 Mark 21 Mod 3型穿甲弹335磅58磅17.3%4.4磅1.3%5.1磅1.5%
美国8英寸 Mark 21 Mod 5型穿甲弹335磅58磅17.3%4.4磅1.3%5.1磅1.5%
德国8英寸穿甲弹(20.3cm L/4.4)269磅39磅14.5%4.8磅1.8%7磅2.6%

注释:上表中给出德国炮弹的数据只是约值(根据德国海军的官方数据,20.3cm L/4.4型穿甲弹的被帽重量系数是13.4%,装填系数是1.9%)

美德两国的8英寸穿甲弹的对比图:

下图中,左侧是美国8英寸 Mark 21 Mod 5型穿甲弹(新舰使用的超重弹),中间是美国8英寸 Mark 19 Mod 6型穿甲弹(老舰使用的标准弹),右侧是德国20.3cm L/4.4型穿甲弹。

可以看到,相比于德国炮弹,美国穿甲弹的弹头更圆,装药腔更小,被帽厚度也更大;尤其是左侧的超重弹,弹头圆、被帽厚的特征更为明显。




8英寸 Mark 21 Mod 5型穿甲弹,采用了更高硬度的被帽以改善穿甲性能,代表了美国穿甲弹设计上的最新趋势。因此在与德国炮弹进行对比时,这款炮弹是很好的参照对象。

德国16英寸穿甲弹

德国16英寸穿甲弹的官方图纸:



德国16英寸穿甲弹的剖面照片:



这款炮弹是通过橡胶基的粘合剂来固定被帽的,作为对比,其他德国穿甲弹则使用锡焊料来固定被帽。

美国和德国16英寸穿甲弹的重量分解:

炮弹型号炮弹重量被帽重量被帽重量系数风帽重量风帽重量系数装药量装填系数
美国16英寸 Mark 8 Mod 6型穿甲弹2,700磅312磅11.6%32磅1.2%41磅1.5%
德国16英寸穿甲弹(40.6cm L/4.4)2,270磅363磅16.0%27磅1.2%56磅2.5%

德国16英寸穿甲弹的弹体长度约为弹径的2.9倍,而美国16英寸穿甲弹的对应数值则为3.1倍。德国炮弹上配备了三条表面覆盖有铜的钢制弹带。

弹道测试结果

德国6英寸穿甲弹

德国6英寸穿甲弹及两款美国6英寸穿甲弹的弹道测试结果对比:

装甲板入射角度
弹道极限(经验式比值)
美国6英寸Mark 35 Mod 5型穿甲弹美国6英寸Mark 35 Mod 9型穿甲弹德国6英寸穿甲弹(15cm L/3.7)
5英寸表面硬化装甲,No. RR837,卡内基30度120±1%109±1%≈120%
4英寸均质装甲,No. 12799,米德维尔40度116±1%-101-102%

注释:所谓的经验式比值,指的是美国海军穿甲计算经验公式算出的弹道极限,与实际的弹道极限之间的比值。关于该计算公式的具体介绍,详见美国海军的穿甲计算公式

我们向两块装甲板各发射了3枚德国穿甲弹,总共发射了6枚,这些炮弹全都在穿甲过程中失去了有效起爆的能力。在对抗表面硬化装甲时,德国炮弹的弹体碎裂了;在对抗均质装甲时,德国炮弹的弹体上出现裂纹,弹底环也脱落了。

德国6英寸穿甲弹,在中等偏高的入射角下,显然很容易失去有效起爆的能力。不过在更小的入射角下,该炮弹可能会有比较好的表现。德国6英寸穿甲弹的弹头形状较为尖锐,因此更容易碎裂。而德国8英寸和16英寸穿甲弹则采用了更新式的设计,其弹头形状要更钝一些,因此相对而言不那么容易碎裂。如果德国6英寸穿甲弹的弹体能够得到加强,使其不那么容易受损的话,那么这款炮弹在对抗均质装甲时的较低的弹道极限,就会显得非常有价值了。德国穿甲弹之所以在对抗均质装甲时表现较好,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因为其被帽造型相对比较平。

德国8英寸穿甲弹

德国8英寸穿甲弹及三款美国8英寸穿甲弹的弹道测试结果对比:

装甲板入射角度
弹道极限(经验式比值)
美国8英寸Mark 19 Mod 6型穿甲弹美国8英寸Mark 21 Mod 3型穿甲弹美国8英寸Mark 21 Mod 5型穿甲弹德国8英寸穿甲弹(20.3cm L/4.4)
7.6英寸表面硬化装甲,No. 13083-2,米德维尔30度--106±1%106±2%
6.3英寸表面硬化装甲,No. AC-57,卡内基30度113±1%-108-109%106±1%
5英寸均质装甲,No. TT546,卡内基35度111±1%109.5-110.5%106±1%102±1%
3.4英寸均质装甲,No. TT695,卡内基55度111-112%111-112%->120%

在对抗表面硬化装甲时,德国8英寸穿甲弹在入射速度略低于弹道极限的情况下,弹体容易碎裂。在相同条件下,美国穿甲弹则不会受损,仍然具备有效起爆的能力。德国穿甲弹之所以会有这种缺陷,与弹体侧壁的硬化程度不足,以及装药腔的尺寸较大有关。较为尖锐的弹头(相比于美国炮弹而言),以及铸造的弹体,可能也是导致这种缺陷的成因。

然而,在入射速度等于或略高于弹道极限的情况下,德国8英寸穿甲弹的表现则要略优于美国穿甲弹(因为经验式比值更低)。在对抗表面硬化装甲时,德国穿甲弹的穿甲能力略优于美国穿甲弹,但更容易失去有效起爆的能力。在对抗均质装甲时,德国穿甲弹在35度入射角下的表现也要略优一些,但在55度入射角下的表现则大幅逊于美国穿甲弹,因为其较为尖锐的弹头导致了跳弹。

在我们看来,德国穿甲弹的弹体结构是相对较弱的。这款炮弹之所以能取得优秀的穿甲能力,很大程度上应该是得益于被帽的设计。

德国16英寸穿甲弹

德国16英寸穿甲弹及美国16英寸穿甲弹的弹道测试结果对比:

装甲板入射角度
弹道极限(经验式比值)
美国16英寸Mark 8 Mod 6型穿甲弹德国16英寸穿甲弹(40.6cm L/4.4)
17.3英寸表面硬化装甲,No. RR338,卡内基35度88±1%>90%

在35度入射角下对抗厚度超过炮弹口径的装甲,这个测试条件是非常严苛的。之所以要开展这样的测试,就是为了展现两款炮弹的性能差异。

上述弹道测试的具体详情:

炮弹型号经验式比值炮弹穿透程度装甲板背面的穿孔尺寸注释
美国16英寸Mark 8 Mod 6型穿甲弹86.3%未能穿透-炮弹无法有效起爆,弹尖被挤入装药腔内
美国16英寸Mark 8 Mod 6型穿甲弹90.5%完整穿透16.5×23英寸炮弹能够有效起爆,弹尖受损
美国16英寸Mark 8 Mod 6型穿甲弹94.4%完整穿透16×24英寸炮弹能够有效起爆,弹尖开裂,弹底受到挤压,弹底栓松动
德国16英寸穿甲弹(40.6cm L/4.4)87.7%未能穿透11.5×14英寸炮弹能够有效起爆,弹尖开裂,弹体侧面被划出深痕,弹体轻微扭曲,弹底栓轻微松动
德国16英寸穿甲弹(40.6cm L/4.4)90.0%未能穿透-炮弹无法有效起爆,弹尖被挤入装药腔内

注释:按照美国海军的标准,若是炮弹完整穿过装甲并落在其后方,或弹体在穿甲过程中碎裂,但大部分碎块穿过装甲并落在其后方,那么便视作完整穿透。

德国穿甲弹在测试中表现出的这种异常现象(入射速度较低的那发造成了穿孔,且能有效起爆;而入射速度较高的那发未能造成穿孔,且无法有效起爆),其具体成因是很难评估的。相比于在对抗表面硬化装甲时表现良好的德国8英寸穿甲弹,16英寸穿甲弹的主要差别在于,其被帽的硬化层更深,因此对弹尖的保护效果可能不如硬化层较浅的被帽。

考虑到德国16英寸穿甲弹与8英寸穿甲弹的设计是相似的,因此在更小的入射角(30度或更低)下,或者在装甲板更薄的情况下,这款德国炮弹在对抗表面硬化装甲和均质装甲时,想必都能取得更好的表现。

化学成分

德国6英寸穿甲弹

德国6英寸穿甲弹的化学成分测试结果:

组件/化学元素
被帽0.58%0.42%0.08%0.25%0.42%1.42%2.55%0.09%0.12%0.27%
弹体0.59%0.39%0.13%0.27%0.45%1.90%2.22%0.10%0.18%0.24%
弹底栓0.46%0.56%0.15%0.28%1.15%0.41%1.21%--0.17%

这款炮弹的弹体与被帽的化学成分,与8英寸和16英寸穿甲弹的都不一样。化学成分上与其最接近的,是德国P564钢,但后者是不含钒元素的。相比于克虏伯公司认为最适合制造穿甲弹的P982钢,这款炮弹在化学成分上的差异,只是降低了钼含量。因此我们所测试的德国6英寸穿甲弹的化学成分,应当是能够满足德国标准的。

这款炮弹采用了烧结铁材质的弹带,这是与其他德国炮弹类似的。

风帽是铸铝材质的,但化学成分中还含有9%的硅元素。相比之下,大口径炮弹的风帽,则含有13%的硅元素。我们认为,这个差异应当是无关紧要的。

被帽焊料是锡铅合金,这也是与其他德国穿甲弹类似的。

弹底栓封闭环是铅制的,其目的可能是为了节省铜材。

德国8英寸穿甲弹

德国8英寸穿甲弹的化学成分测试结果:

组件/化学元素
被帽0.57%0.30%0.11%0.12%0.25%0.59%2.34%0.25%0.13%0.11%
弹体0.55%0.30%0.10%0.12%0.29%0.71%2.28%0.25%0.14%0.09%
弹底栓0.42%0.39%0.10%0.23%0.44%0.17%2.46%0.24%-0.10%

这款炮弹的弹体和被帽,是由P237钢制成的。准确地来说,在我们检测的6发炮弹中,有5发是由P237钢制成的,还有1发是由P982钢制成的。相比于克虏伯公司所青睐的P982钢,P237钢的镍含量更低。按照德国人的说法,从穿甲的角度说,P237钢的性能是接近P982钢的。

弹带是钢制的,但带有铜涂层。风帽是铝制的,含有13.3%的硅元素。被帽焊料是锡铅合金。弹底栓封闭环是铅制的。这些特征都是与其他德国炮弹相同的。

德国16英寸穿甲弹

德国16英寸穿甲弹的化学成分测试结果:

组件/化学元素
被帽0.62%0.56%0.09%0.19%0.29%1.45%3.06%0.23%0.24%0.29%
弹体0.63%0.51%0.15%0.23%0.34%2.62%2.52%0.21%0.23%0.19%
弹底栓0.37%0.27%0.20%0.17%0.58%1.05%1.27%0.18%-0.35%

这款炮弹的弹体和被帽,是由P982钢制成的。这是一种含有镍、铬、钼、钒的合金钢。克虏伯公司认为,这是最适合用来制造穿甲弹的钢材。

测试样本的被帽部分的硫含量要低于弹体部分,但并无证据表明这是有意而为之的。

弹带的内层是软钢材质的,并在其外部覆盖了一层纯铜。这是德国大口径穿甲弹的标准做法。

风帽是铝制的,含有12.7%的硅元素。

被帽是通过橡胶基的粘合剂固定的。

硬度分布

德国6英寸穿甲弹

德国6英寸穿甲弹的布氏硬度(BHN)分布情况:



被帽头部和弹体头部的最大硬度、以及弹体上550BHN与350BHN硬度所对应的位置,是与8英寸和16英寸穿甲弹基本相当的。不过,6英寸穿甲弹的弹底区域的硬度,要比大口径炮弹高出30-40BHN,因此其弹底区域的韧性是比较差的。

德国8英寸穿甲弹

德国8英寸穿甲弹的维氏硬度(HV)分布情况:



德国8英寸穿甲弹的深度硬化被帽样品的维氏硬度(HV)分布情况:

可以看到,被帽的硬化部分深入到了安装风帽的螺纹处。相比之下,上面那张图片中,被帽的硬化部分停留在了螺纹的上沿。



被帽和弹体的最大硬度,是与6英寸和16英寸穿甲弹基本相当的。资料显示,德国人的目标,是在弹体和被帽上都实现600BHN(折合640HV)的最大硬度。但是,米德维尔公司测试的德国8英寸穿甲弹的被帽,最大硬度达到了712HV(折合660BHN),且其侧边区域的硬化程度也更深。考虑到被帽的硬化工序,是单独通过火焰硬化开展的,所以成品上有些偏差是可以理解的。并且这些硬度高于标准值的被帽,似乎也是可以通过验收的。按照德国人的说法,被帽侧边区域的更深的硬化层,有助于在较大的入射角下提升炮弹的穿甲能力。但德国16英寸穿甲弹的相对较差的穿甲表现,并不能证实这种观点。

弹体部分采用了鞘式硬化的模式,其硬度分布情况,是与其他德国穿甲弹类似的,硬化部分只延伸到了弹体中段区域。

德国16英寸穿甲弹

德国16英寸穿甲弹的布氏硬度分布情况:

可以看到,被帽的硬化部分,深入到了安装风帽的螺纹下方。换句话说,比8英寸穿甲弹的深度硬化被帽样品还要更深。



这款炮弹的被帽部分的硬度分布,表现出了顶部坚硬、背部较软的特点,这是符合德国习惯的。但被帽侧边的硬化区域,一直向下延伸到了固定风帽的螺纹下方,这个特征在其他口径较小的德国炮弹上是不常见的。想要实现这样的硬度分布,可能需要先进行硬化处理,随后再研磨出螺纹。而口径更小的炮弹,被帽上刻有螺纹的那段区域的钢材,是没有经过硬化处理的,因此可以通过机加工的方式来处理。

德国16英寸穿甲弹的弹体部分,在弹头以下、定心带以上区域的硬度分布,是与美国穿甲弹大致类似的。但德国炮弹上的中等硬度(350BHN)区域,并没有像美国炮弹那样,向下延伸到弹带区域。这个差异在硬度分布图中展示的很明显。

英美德三国穿甲弹的硬度分布的对比

德国穿甲弹与英国14英寸穿甲弹之间的对比,是一个有趣的话题。英德两国的炮弹,都拥有较尖的弹头和较大的装药腔,但英国炮弹的弹体,采用的是穿透硬化(Through-Hardening),而德国炮弹的弹体,采用的则是鞘式硬化(Sheath-Hardening)。在入射角较大的情况下,较为尖锐的弹头,会对弹体前段造成强大的弯曲应力,因此弹体硬度变化较为平缓的英国炮弹,更不容易开裂,而弹体硬度曲线非常陡峭的德国炮弹,则更容易开裂。

至于美国炮弹,虽然也是采用鞘式硬化的,但并不容易开裂,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炮弹头部更圆,所以应力集中程度不那么高;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装药腔较小、且热处理方式也与德国炮弹不同,因此我们的弹体侧壁具备更高的强度。

美德两国的16英寸穿甲弹的布氏硬度分布情况对比:

下图中,左侧是美国16英寸 Mark 8 Mod 6型穿甲弹(新舰使用的超重弹),右侧是德国40.6cm L/4.4型穿甲弹。

可以看到,虽然两款炮弹都是鞘式硬化的,但美国炮弹的弹体硬度曲线,没有德国炮弹那么陡峭,因此美国炮弹上的中等硬度区域,向下延伸的幅度更大。




英美两国的14英寸穿甲弹的布氏硬度分布情况对比:

下图中,左侧是美国14英寸 Mark 16 Mod 8型穿甲弹,右侧是英国14英寸穿甲弹。

可以看到,两款炮弹的硬化模式不同,英国炮弹是穿透硬化的,只有弹头部分很硬,中等硬度的区域只延伸到弹肩部位;而美国炮弹是鞘式硬化的,中等硬度的区域一直延伸到装药腔中部。




机械性能

德国6英寸穿甲弹的弹底部分样本的冲击测试结果:

测试温度100℃50℃0℃-50℃-78℃
冲击力(英尺磅)6056421817
破损程度纤维级纤维级25%颗粒级100%颗粒级100%颗粒级

德国8英寸穿甲弹的弹底部分样本的冲击测试结果:

测试温度100℃50℃0℃-50℃-78℃
冲击力(英尺磅)96101986528
破损程度纤维级纤维级纤维级50%颗粒级100%颗粒级

德国16英寸穿甲弹的弹底部分样本的冲击测试结果:

测试温度100℃50℃0℃-50℃-78℃
冲击力(英尺磅)6470583421
破损程度纤维级纤维级纤维级50%颗粒级80%颗粒级

以0℃下的冲击测试结果来进行对比的话,我们可以发现,德国8英寸和16英寸穿甲弹并未表现出颗粒级的破损,而6英寸穿甲弹则出现了25%的颗粒级破损,这表明该炮弹存在回火脆性,并且金相分析的结果也能证实这一点。

德国炮弹的纵向抗拉性能的平均值:

炮弹屈服强度(磅/平方英寸)抗拉强度(磅/平方英寸)伸长率断面收缩率
德国8英寸穿甲弹101,000125,00022%57%
德国16英寸穿甲弹107,000123,00022.5%52.6%

整体来说,德国8英寸和16英寸穿甲弹的机械性能,是与同级别的美国炮弹大致相同的。

结论

我们所测试的德国6英寸穿甲弹,属于老式的设计,其特点是弹头形状较为尖锐。德国人承认,在入射角较大的情况下,这款炮弹的表现不如8英寸和16英寸的新式炮弹。冶金检测表明,德国6英寸穿甲弹的弹底部分的冲击强度较低,并且可能存在回火脆性。这些因素,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款炮弹的性能——在我们所进行的测试中,这款德国炮弹在中等程度的入射角下,就很容易发生弹体碎裂,导致无法有效起爆。

我们所测试的德国8英寸穿甲弹,代表了最新式的德国穿甲弹设计。这款炮弹所使用的钢材,镍含量要低于德国人所青睐的配方,但其硬度和机械性能,是符合德国标准的。在30-35度的入射角下,德国8英寸穿甲弹在对抗表面硬化装甲和均质装甲时展现出的穿甲能力,都要略优于我国最优秀的8英寸穿甲弹,但德国炮弹更容易失去有效起爆的能力。在入射速度略低于弹道极限的情况射击表面硬化装甲时,德国炮弹的弹体比较容易发生碎裂。在入射角较大(55度)的情况下,德国炮弹的较为尖锐的弹头,会使其容易发生跳弹。我国的炮弹生产商对德国8英寸穿甲弹进行了检测,总的来说,以美国标准评价的话,德国炮弹展现出了良好的制造工艺。

冶金检测表明,我们所测试的德国16英寸穿甲弹,代表了德国炮弹工业的最高水准。其被帽和弹体的化学成分,都符合克虏伯公司所青睐的配方,有助于取得良好的穿甲性能。在35度入射角下对抗17英寸厚度的表面硬化装甲时,这款炮弹的表现相对较差,其背后的原因有很多,包括:① 弹体设计(相对较尖的弹体、较大的装药腔)② 硬度分布(弹体侧壁没有得到硬化)③ 弹体是通过铸造工艺制造的,且后续加工时很少使用锻造工艺 ④ 这项测试的难度本身就很高。另外,这款穿甲弹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采用橡胶基的粘合剂来固定被帽。

有资料表明,德国人就被帽和弹头的形状开展了非常广泛的测试,但在测试之后,依旧选择沿用现有的设计。可能他们认为,能在较小的入射角下取得有效的穿甲能力,同时还兼具较大的装药腔的设计,是最符合炮弹用途的妥协方案。

原始报告

这份档案的原件的拥有者,据我推测应该是Nathan Okun,原件上的弹道测试部分的非印刷字体,应该是Okun的笔迹。

由于Okun已经2024年初时去世,他所收集的研究资料都被转交给了Bill Jurens,因此这份档案的原件目前应该是在Jurens手中。
















































中将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四次金星勋章荣誉勋章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海武魂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4-5-4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24-5-22 09:33 编辑

神教点评

基于以上测试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观点:

1、在30度入射角下对抗T/D比小于1的装甲时,德国20.3cm穿甲弹的穿甲能力,略优于美国8英寸穿甲弹。考虑到英国14英寸穿甲弹在这样的测试条件下,同样表现良好(详见NPG 4-47 英国穿甲弹),且英德两国炮弹的弹头形状也比较接近(德1.3crh,英1.4crh),因此这种弹头形状应该是比较适应这样的测试条件的。

2、在55度入射角下,德国20.3cm穿甲弹比较容易发生跳弹,导致其穿甲能力远逊于美国炮弹。考虑到英国14英寸穿甲弹在这样的测试条件下,同样表现很差(详见NPG 4-47 英国穿甲弹),因此这种弹头形状应该是比较容易发生跳弹的。

3、在35度入射角下对抗T/D比大于1的装甲时,德国40.6cm穿甲弹的穿甲能力,明显逊色于美国16英寸穿甲弹。考虑到英国14英寸穿甲弹在高难度的测试条件下,同样表现很差(详见NPG 4-47 英国穿甲弹),因此这种弹头形状应该是不适应这样的测试条件的。

4、德国穿甲弹的弹体结构是相对偏弱的,其具体特征包括但不限于采用铸造工艺生产的弹体、非常陡峭的硬度曲线、较软的弹体侧壁、较大的装药腔尺寸等。受其影响,在高难度的甲弹对抗条件下,德国炮弹更容易碎裂。相比之下,英国14英寸穿甲弹,则在保持有效爆炸能力的方面,表现出了良好的性能,甚至在多个案例中表现优于美国炮弹(详见NPG 4-47 英国穿甲弹)。

5、上述观点中,拿来与德国炮弹进行比较的美国8英寸和16英寸穿甲弹,都属于战争末期的最新款式。如果用更早时期的老款美国炮弹与其进行对比的话,则美国炮弹的优势不会那么明显。

中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24-5-4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神教V5,看下来,德国哪怕到30年代末也还是坚持较近的交战距离啊,主要还是针对近距离小倾角着弹来优化炮弹,但这工艺也太节省了,直接铸造都不锻压啊

上士

三年服役纪念章海军及海军陆战队勋章

发表于 2024-5-6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德国人有过很多种不同的新式穿甲弹设计,我在BAMA上找到了一大堆不同的15cm Psgr. L/4,6弹,不知道美国人情报里说的是哪个。
其实还有其他L/4,7之类的弹,甚至还有一些多段结构、多层结构,不清楚德国人有没有具体的打靶测试,不过就算有估计也不好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中将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四次金星勋章荣誉勋章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海武魂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4-5-6 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24-5-6 23:51 编辑
JeanBart 发表于 2024-5-6 22:44
德国人有过很多种不同的新式穿甲弹设计,我在BAMA上找到了一大堆不同的15cm Psgr. L/4,6弹,不知道美国人情 ...

有点意思,可惜只有1个圆弹头的,而且也不够圆,其他4个,有2个是1.3crh,2个是1.5crh

上士

三年服役纪念章海军及海军陆战队勋章

发表于 2024-5-7 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seven_nana 发表于 2024-5-6 23:46
有点意思,可惜只有1个圆弹头的,而且也不够圆,其他4个,有2个是1.3crh,2个是1.5crh ...

发漏了一个最圆的,另外还有几个异形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中将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四次金星勋章荣誉勋章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海武魂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4-5-7 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JeanBart 发表于 2024-5-7 00:04
发漏了一个最圆的,另外还有几个异形的。

这个最圆的看起来很有潜力,那两个异形的有点奇葩了

但如米国报告所说,差别不仅仅是圆头或尖头,还包括生产工艺、硬化模式、还有装药腔上的差异

从这几张图纸看,德国人的被帽花样真是多,难怪美国人夸德国人的被帽

手机版|Archiver|© 2010-2024 战列舰 warship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3004737号 )

GMT+8, 2024-12-11 21:54 , Processed in 0.063607 second(s), 13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