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4-6-11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24-10-29 17:41 编辑
英国6英寸半穿甲弹(112磅、100磅、岸炮)的实测结果
黑色字体部分为原文内容的节译,红色字体部分为我添加的注释。
1939年的总结报告
本段内容出自Report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Ordnance Board For The Year Ending December 31st 1939
弹底栓:哈德菲尔德公司表示,基于在配备普通弹底栓的112磅半穿甲弹上取得的经验,他们如今已有能力制造出能够满足验收标准,且配备普通弹底栓的100磅半穿甲弹(当时的100磅半穿甲弹是配备压力缓解型弹底栓的)。如果采用普通弹底栓的话,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风帽问题:试验表明,在使用膛线磨损的6英寸BL Mark XXIII型火炮发射半穿甲弹(112磅)时,如果炮弹未能咬住膛线,从而向后滑落的话,风帽固定结构的强度,并不足以保证其不会在发射时脱落。已要求哈德菲尔德公司和弗斯-布朗公司,就加强风帽固定结构强度的问题给出建议。
原始报告

1940年的验收测试
本段内容出自Ordnance Board Proceedings, No. 5,336
1940年2月6日、2月9日,炮弹与工程公司的6英寸半穿甲弹(岸炮),在30度入射角下对抗3英寸厚度的均质装甲(下限、中速、上限测试)
测试中使用的炮弹,是炮弹与工程公司生产的,制式编号Mark XXVII B,弹重100磅。
测试中使用的装甲,是英国钢铁公司生产的,编号No. 5947/2209,其尺寸为8英尺×8英尺。
测试编号 | 炮弹速度 | 炮弹情况 | 装甲情况 | 9610 | 2,302英尺/秒(上限测试,经验式比值197.9%) | 弹体完整,轻微扭曲,未发现裂纹 | 装甲板被穿透,形成花瓣孔 | 9611 | 1,786英尺/秒(中速测试,经验式比值153.6%) | 弹体完整,未发现裂纹 | 装甲板被穿透,形成花瓣孔 | 9612 | 1,296英尺/秒(下限测试,经验式比值111.4%) | 弹体完整,有裂纹,装药腔不渗水 | 装甲板被穿透,形成花瓣孔 | 9626 | 1,287英尺/秒(下限测试,经验式比值110.7%) | 弹体完整,未发现裂纹 | 装甲板被穿透,形成花瓣孔 | 9627 | 2,287英尺/秒(上限测试,经验式比值196.7%) | 弹体完整,未发现裂纹 | 装甲板被穿透,形成花瓣孔 |
这些炮弹都出现了弹体缩短的现象,特别是上限测试中的炮弹,情况尤其明显,弹体缩短了超过3⁄4英寸。如果装药腔中有炸药的话,在这种情况下很可能会引发爆炸。
军械委员会向陆军火炮总监致信:
本委员会认为,这些炮弹的弹体缩短现象,尽管并不会被认定为验收失败,但依然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已经就这个情况与验收官员及炮弹与工程公司进行了沟通,该公司会提高弹肩区域的硬度,并期望这个措施能克服弹体缩短的问题。
目前已经下达给该公司的订单,是生产100发炮弹,但后续订单则是20,000发炮弹。本委员会建议,20,000发炮弹的订单应该暂缓,等到弹体缩短现象解决之后再开始生产那些炮弹。
我们并不确定,上限测试时的那些弹体缩短现象,会不会导致TNT装药发生早炸。但在本委员会看来,在后续的验收测试完成之前,没有必要就装药敏感度问题开展专门的测试,因为这会导致整体进度的延后。
原始报告


1940年的弹底栓对比测试
本段内容出自Ordnance Board Proceedings, No. 5,062, No. 7,280, No. 9,911
1940年1月19日、1月24日、1月26日、1月30日,哈德菲尔德公司的6英寸半穿甲弹(岸炮),在30度入射角下对抗3英寸厚度的均质装甲(下限、上限测试)
测试中使用的炮弹有两种,且都是哈德菲尔德公司生产的,弹重均为100磅;一种是制式炮弹,其制式编号是Mark XXVII B,设计编号是H.1862B;另一种是配备普通弹底栓的试制炮弹,设计编号是H.1948。
测试中使用的装甲,是英国钢铁公司生产的,编号No. 5947/2209,其尺寸为8英尺×8英尺。
下限测试的结果汇总:
测试编号 | 弹底栓类型 | 炮弹速度 | 炮弹情况 | 装甲情况 | 9555 | 压力缓解型弹底栓 | 1,248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07.3%) | 弹体完整,未发现裂纹 | 装甲板被穿透,形成花瓣孔 | 9556 | 压力缓解型弹底栓 | 1,231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05.9%) | 弹体完整,未发现裂纹 | 装甲板被穿透,形成花瓣孔 | 9557 | 压力缓解型弹底栓 | 1,165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00.2%) | 弹体完整,未发现裂纹 | 装甲板将炮弹弹开,但本身也被穿孔,形成花瓣孔 | 9558 | 普通弹底栓 | 1,205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03.6%) | 弹体完整,未发现裂纹 | 装甲板被穿透,形成花瓣孔 | 9559 | 普通弹底栓 | 1,196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02.8%) | 弹体完整,未发现裂纹 | 炮弹卡在装甲板上 |
上限测试的结果汇总:
测试编号 | 弹底栓类型 | 炮弹速度 | 炮弹情况 | 装甲情况 | 9560 | 压力缓解型弹底栓 | 2,301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97.9%) | 弹体完整,轻微扭曲,未发现裂纹 | 装甲板被穿透,形成花瓣孔 | 9569 | 压力缓解型弹底栓 | 2,442英尺/秒(经验式比值210.0%) | 弹体完整,轻微扭曲,未发现裂纹 | 装甲板被穿透,形成花瓣孔 | 9572 | 压力缓解型弹底栓 | 2,527英尺/秒(经验式比值217.3%) | 弹体接近完整,轻微扭曲,未发现裂纹,弹底区域部分破损 | 装甲板被穿透,形成花瓣孔 | 9588 | 普通弹底栓 | 2,517英尺/秒(经验式比值216.4%) | 弹体接近完整,轻微扭曲,未发现裂纹,弹头区域部分破损 | 装甲板被穿透,形成花瓣孔 |
军械委员会的评论:
(在1920年代末或1930年代初时)海军的6英寸Mark XXI B型半穿甲弹,配备的是普通弹底栓。在验收测试中,这种炮弹出现了弹底破损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换用了压力缓解型弹底栓。
在配备了压力缓解型弹底栓后,6英寸Mark XXI B型半穿甲弹通过了验收。于是此后推出的各种100磅半穿甲弹,也都配备了压力缓解型弹底栓。
再后来,海军开始装备112磅的6英寸半穿甲弹,试验表明,这种炮弹不需要压力缓解型弹底栓,就能通过验收测试。
舰炮使用的6英寸Mark XXI B型半穿甲弹,与岸炮使用的6英寸Mark XXVI B型半穿甲弹,在设计上存在显著差异。尽管如此,我们在没有开展打靶测试的情况下,就为其配备了压力缓解型弹底栓,随后改名为6英寸Mark XXVII B型半穿甲弹(也就是这次对比测试中使用的制式炮弹)。
相比于6英寸Mark XXI B型半穿甲弹,6英寸Mark XXVI B型和Mark XXVII B型半穿甲弹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的弹头形状是2crh,装填系数是6%;而后者的弹头形状是1.4crh,装填系数是3.5%。值得注意的是,海军的112磅的6英寸半穿甲弹,装填系数也是3.5%。
军械委员会向陆军火炮总监致信:
上述的测试结果表明,在30度入射角下对抗3英寸厚度的均质装甲时,配备有压力缓解型弹底栓的制式炮弹,与哈德菲尔德公司生产的配备普通弹底栓的炮弹,在测试速度低于1,275英尺/秒的下限验收速度,或者高于2,300英尺/秒的上限验收速度的情况下,依旧能取得成功,且没有证据表明其弹底区域存在严重的弱点。
但在入射角更大,或者装甲板厚度更大的情况下,我们并不确定压力缓解型弹底栓会不会带来优势。本委员会认为,只有在哈德菲尔德公司能够提升这类炮弹的产量、并降低成本的情况下,才有必要重新采用普通弹底栓。
除了产量和成本方面的考量之外,本委员会还建议,使用配备普通弹底栓及压力缓解型弹底栓的6英寸Mark XXVII B型半穿甲弹,在30到40度的入射角下,对4英寸或5英寸厚度的均质装甲进行打靶测试,以确保普通弹底栓的性能不存在缺陷。
1940年6月17日,哈德菲尔德公司的6英寸半穿甲弹(岸炮),在30度入射角下对抗5英寸厚度的均质装甲(下限测试)
测试中使用的炮弹有两种,且都是哈德菲尔德公司生产的,弹重均为100磅;一种是制式炮弹,其制式编号是Mark XXVII B,设计编号是H.1862C;另一种是配备普通弹底栓的试制炮弹,设计编号是H.1948。
测试中使用的装甲,是比尔德莫公司生产的,编号No. 1008,其尺寸为8英尺×8英尺。
测试编号 | 弹底栓类型 | 炮弹速度 | 炮弹情况 | 装甲情况 | 9920 | 普通弹底栓 | 1,798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05.1%) | 弹体完整,未发现裂纹 | 装甲板被穿透,形成层裂 | 9921 | 普通弹底栓 | 1,709英尺/秒(经验式比值99.9%) | 弹体完整,未发现裂纹 | 装甲板将炮弹弹开,背面形成凸起并开裂 | 9922 | 普通弹底栓 | 1,767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03.3%) | 弹体完整,轻微扭曲,未发现裂纹 | 装甲板将炮弹弹开,背面形成凸起并开裂 | 9923 | 普通弹底栓 | 1,808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05.7%) | 弹体完整,未发现裂纹 | 炮弹卡在装甲板上 | 9924 | 压力缓解型弹底栓 | 1,806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05.5%) | 弹体完整,未发现裂纹,弹底栓前移 | 装甲板将炮弹弹开,背面形成凸起并开裂 | 9925 | 压力缓解型弹底栓 | 1,815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06.1%) | 弹体完整,未发现裂纹,弹底栓前移 | 装甲板将炮弹弹开,但本身也被穿孔,形成花瓣孔 | 9926 | 压力缓解型弹底栓 | 1,835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07.2%) | 弹体完整,严重扭曲,有裂纹,弹头区域变钝,弹底栓轻微受损 | 装甲板将炮弹弹开,背面形成凸起,但未开裂 |
采用普通弹底栓的第1发炮弹,在预定的速度下完整穿透了装甲板。第2发炮弹的速度降低了100英尺/秒,结果被装甲板弹开了。第3发炮弹的速度介于前2发之间,但还是被弹开了。接下来我们试图在略低于第1发炮弹的速度下取得穿透,但实际的速度超越了第1发,且卡在了装甲板上。至此我们认为,已经在接近穿透极限的速度范围内发射了足够多的炮弹,可以判明这类炮弹无需压力缓解型弹底栓也能发挥作用。
再接下来,我们在相同的速度下,又发射了1发采用压力缓解型弹底栓的炮弹,结果被装甲板弹开了,且弹底栓发生了前移。接下来又发射了1发炮弹,但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随后我们进一步提升了速度,但依旧被装甲板弹开,且这次炮弹的受损情况变严重了。至此我们结束了测试,显然普通弹底栓的表现很不错,而压力缓解型弹底栓的表现则不理想。
在两类炮弹上,都出现了明显的弹体缩短的现象,但普通弹底栓并未前移,而压力缓解型弹底栓则出现了前移。
如果军械委员会想继续开展测试的话,这块装甲板还能再射击4-5次。
军械委员会向陆军火炮总监致信:
上述测试结果表明,普通弹底栓的表现,要优于哈德菲尔德公司的压力缓解型弹底栓。因此我们建议,该公司应基于设计编号H.1948来生产炮弹。
除了哈德菲尔德公司之外,炮弹与工程公司以及皇家兵工厂,也会生产此类炮弹,但他们使用的压力缓解型弹底栓是基于公版设计的,与哈德菲尔德公司的设计略有差异。且这两家生产商并未提议采用普通弹底栓。
如有必要的话,我们也可以使用炮弹与工程公司以及皇家兵工厂的6英寸Mark XXVII B型半穿甲弹,进行弹底栓的对比测试。
1940年11月21日,哈德菲尔德公司、炮弹与工程公司以及皇家兵工厂的6英寸半穿甲弹(岸炮),在30度入射角下对抗5英寸厚度的均质装甲(下限测试)
测试中使用的炮弹有三种,弹重均为100磅;其中哈德菲尔德的炮弹,设计编号是H.1862C,且配备有压力缓解型弹底栓,而炮弹与工程公司以及皇家兵工厂的炮弹,都采用了公版设计的压力缓解型弹底栓。
测试中使用的装甲,是比尔德莫公司生产的,编号No. 485。
测试编号 | 炮弹制造商 | 炮弹速度 | 炮弹情况 | 装甲情况 | 179 | 哈德菲尔德 | 1,845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07.8%) | 弹体完整,但开裂至装药腔,弹底区域受到轻微挤压,弹底栓前移 | 装甲板被穿透,形成花瓣孔 | 180 | 哈德菲尔德 | 1,805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05.5%) | 弹体完整,未发现裂纹,弹底区域发生扭曲,弹底栓轻微扭曲 | 装甲板被穿透,形成花瓣孔 | 181 | 哈德菲尔德 | 1,771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03.5%) | 弹体完整,未发现裂纹,弹底区域受到挤压,弹底栓轻微扭曲 | 装甲板被穿透,形成花瓣孔 | 182 | 炮弹与工程 | 1,773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03.6%) | 弹体完整,但发生扭曲,未发现裂纹,弹底栓前移 | 装甲板将炮弹弹开,背面形成凸起并开裂 | 183 | 炮弹与工程 | 1,797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05.0%) | 弹体完整,但发生扭曲,未发现裂纹,弹底栓前移 | 装甲板将炮弹弹开,背面形成凸起并开裂 | 184 | 炮弹与工程 | 1,856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08.5%) | 弹体接近完整,严重扭曲,开裂至装药腔,弹底区域部分破损,弹底栓前移 | 装甲板将炮弹弹开,背面形成凸起,但未开裂 | 185 | 炮弹与工程 | 1,949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13.9%) | 弹体接近完整,开裂至装药腔,弹头区域严重破裂,弹底栓前移 | 装甲板被穿透,形成花瓣孔 | 186 | 皇家兵工厂 | 1,773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03.6%) | 弹体碎裂,总共找到4个碎块,均在装甲板前方 | 装甲板上留下弹痕 | 187 | 皇家兵工厂 | 1,947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13.8%) | 弹体碎裂,总共找到6个碎块,均在装甲板前方 | 装甲板上留下弹痕 | 188 | 皇家兵工厂 | 2,007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17.3%) | 弹体碎裂,总共找到7个碎块,均在装甲板前方 | 装甲板上留下弹痕 | 189 | 皇家兵工厂 | 2,053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20.0%) | 弹体碎裂,总共找到6个碎块,均在装甲板前方 | 装甲板上留下弹痕 |
在测试中,我们首先使用哈德菲尔德公司的6英寸Mark XXVII B型半穿甲弹,对这块装甲板的抗弹性能进行了测试,其目的是测得炮弹穿透装甲板所需的速度。其中,测试编号181的炮弹,取得了我们想要的结果,因为这发炮弹就落在了装甲板后方2英尺处。并且这些测试表明,这块装甲板的抗弹性能,与上一次测试中使用的装甲板,存在明显的差异(上次那块的抗弹性能更好,在更高的速度下,哈德菲尔德公司的同款炮弹依然未能将其穿透)。
接下来,我们使用炮弹与工程公司的炮弹进行了测试,但直到测试编号185的那发炮弹,才在1,949英尺/秒的速度下穿透了装甲板。这发炮弹也与测试编号181的炮弹类似,落在了装甲板后方不远处,区别在于前者的弹头区域破裂了(且穿透装甲所需的速度也更高)。
再接下来,我们又使用皇家兵工厂的炮弹进行了测试,但即便在2,053英尺/秒的速度下,依然没有迹象表明,这款炮弹有可能穿透装甲,于是我们放弃了测试。我们认为,这款炮弹的硬度可能太低了,因此无法对抗这个厚度的装甲。
军械委员会向陆军火炮总监致信:
上述测试结果表明:
(a) 炮弹与工程公司的炮弹,4发中有1发穿透装甲,另外3发未能穿透装甲。这4发炮弹的弹底栓,都前移了大约3.5英寸。
(b) 皇家兵工厂的炮弹,4发全都碎裂了。
(c) 哈德菲尔德公司的炮弹,3发全都穿透了装甲,但其中有1发开裂至装药腔。且这3发炮弹中,有1发的弹底栓前移,另2发的弹底栓发生轻微扭曲。
这次测试的条件,是非常严苛的,对于炮弹与工程公司以及皇家兵工厂的炮弹来说显然难度过高了。在后续的测试中,我们将使用4英寸厚度的装甲。
为了就哈德菲尔德公司以外的炮弹,在采用普通弹底栓和压力缓解型弹底栓时的差异进行对比,我们会继续开展测试,且会在测试中为炮弹安装引信。毕竟最初使用压力缓解型弹底栓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保护引信,避免其变形。
在此轮试验后,我们原本还计划再开展两轮测试,一轮是在本次测试的规格下,测试炮弹敏感度是否合格。另一轮则是在40度入射角下对抗5英寸厚度的均质装甲。但以目前取得的测试结果来看,这两轮测试没有必要再开展了。
下一轮我们计划开展的测试,是在30度入射角下对抗4英寸厚度的均质装甲。我们的目标是测得每种炮弹的穿透极限,随后检测这些炮弹的引信是否受损。
原始报告及配套照片











1940年的有染色装置与无染色装置的对比测试
本段内容出自Ordnance Board Proceedings, No. 5,141
1940年2月21日,6英寸半穿甲弹(112磅),在30度入射角下对抗3英寸厚度的均质装甲,或在0度入射角下对抗4英寸厚度的均质装甲(下限测试)
测试中使用的炮弹有三种,弹重均为112磅;第一种的制式编号是Mark II B,第二种的设计编号是D.D./L/9964/1,第三种的设计编号是D.D./L/10,067/1(后两者带有染色装置)。
测试中使用的装甲有五块,其中有3块是3英寸厚度的,编号分别是No. 2737 F、No. K.M. 909、No. C.1/3634;另外2块是4英寸厚度的,编号分别是No. 8529和No. 526。
在30度入射角下对抗3英寸厚度的均质装甲的结果汇总:
测试编号 | 炮弹型号 | 炮弹速度 | 测试结果 | 9635 | Mark II B | 1,150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04.7%) | 弹体完整,穿透装甲 | 9636 | Mark II B | 1,100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00.1%) | 弹体完整,穿透装甲 | 9637 | Mark II B | 1,100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00.1%) | 弹体完整,被装甲板弹开 | 9638 | D.D./L/9964/1 | 1,150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04.7%) | 弹体完整,穿透装甲 | 9639 | D.D./L/9964/1 | 1,100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00.1%) | 弹体完整,卡在装甲板上 | 9640 | D.D./L/10,067/1 | 1,100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00.1%) | 弹体完整,卡在装甲板上 | 9641 | D.D./L/10,067/1 | 1,150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04.7%) | 弹体完整,穿透装甲 |
在0度入射角下对抗4英寸厚度的均质装甲的结果汇总:
测试编号 | 炮弹型号 | 炮弹速度 | 测试结果 | 9642 | Mark II B | 1,450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26.5%) | 弹体完整,穿透装甲 | 9643 | D.D./L/10,067/1 | 1,450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26.5%) | 弹体完整,穿透装甲 |
军械委员会向海军军械局长致信:
对比测试表明,染色装置并不会对炮弹的穿甲能力造成影响。并且本委员会认为,没必要再使用其他口径的炮弹开展测试,来验证这个结论。
原始报告

不同装填系数的6英寸半穿甲弹
本段内容出自Ordnance Board Proceedings, No. 9,486
海军军械局长向军械委员会致信:
请军械委员会研究一下,是否有可能制造出外弹道特性与现有的Mark I B和Mark II B型炮弹相同,但装填系数提升至6%的112磅重的6英寸半穿甲弹。
在外弹道特性不变的前提下,如果有必要的话,采用无风帽的设计也是可以的。
至于其穿甲性能,我们目前暂不打算设置要求,但请军械委员会给出建议。
军械委员会的评论:
下表中,列出了三款6英寸半穿甲弹的设计参数。
制造商/制式编号 | 弹重 | 弹头形状 | 装填系数 | 弹头厚度 | 弹体侧壁厚度 | 哈德菲尔德,Mark XXI B | 100磅 | 2crh | 6% | 5.03英寸 | 0.935英寸 | 弗斯-布朗,Mark XXI B | 100磅 | 2crh | 6% | 4.91英寸 | 0.945英寸 | 哈德菲尔德,Mark I B | 112磅 | 1.4crh | 3.6% | 4.98英寸 | 1.17英寸 | 哈德菲尔德,Mark I B | 112磅 | 1.4crh | 3.6% | 5.09英寸 | 1.13英寸 | D.D/L/11,636 | 112磅 | 1.4crh | 6% | 4.2英寸 | 0.935英寸 |
采用普通弹底栓的Mark XXI B型炮弹,在30度入射角下对抗2.5英寸厚度的均质装甲时,在速度不超过1,425英尺/秒的情况下,经常会发生弹底受损的情况。但在这个速度下,并未发生过弹头受损的情况。在换装了压力缓解型弹底栓后,该炮弹在低至1,050英尺/秒的速度下,能够稳定地取得成功。据本委员会所知,这款炮弹并未对厚度超过2.5英寸的装甲进行过打靶测试。
采用普通弹底栓的Mark I B型炮弹,(在30度入射角下对抗3英寸厚度的均质装甲时),在1,200英尺/秒到2,300英尺/秒之间的多个速度下,都能够稳定地取得成功。除此之外,在40度入射角下对抗3英寸厚度的均质装甲的测试中,有一些炮弹在低至1,200英尺/秒的速度下取得成功。在40度及50度入射角下对抗4英寸厚度的均质装甲的测试中,分别有一些炮弹在1,358英尺/秒和1,378英尺/秒的速度下取得成功。在打靶测试中,这种炮弹从未有过弹体碎裂的记录;在未能穿透装甲的情况下,这种炮弹不是卡在了装甲板上,就是被装甲板弹开了。这款炮弹的最低着速,是1,100英尺/秒左右。
军械委员会向海军军械局长致信:
如果这款装填系数为6%的炮弹的主要用途,是对抗厚度不超过3英寸的垂直布置的均质装甲,那么本委员会认为,D.D/L/11,636的设计是符合要求的,可以安排打靶测试,但有可能需要为其配备压力缓解型弹底栓。
如果对这款炮弹的要求,还包括对抗水平装甲的话,那么除了测试D.D/L/11,636之外,我们建议再测试一种弹体侧壁略厚一些,弹头略薄但更钝一些,且配备压力缓解型弹底栓的炮弹。
如果能提出更为明确的需求的话,本委员会可以与炮弹设计方进行讨论,并给出更为明确的建议。
原始报告

1940年的总结报告
本段内容出自Report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Ordnance Board For The Year Ending December 31st 1940
风帽问题:我们测试了各种安装风帽的方式,目标是在炮弹未能咬住磨损火炮的膛线,并向后滑落的情况下,风帽也不会在炮弹发射时脱落。但测试并未取得成功。考虑到在战时状态下,对现有的风帽安装方式进行调整,会比较麻烦,因此我们决定,后续的测试,应该等到染色装置的设计敲定了之后再开展。
染色装置:打靶测试表明,染色装置不会影响6英寸半穿甲弹对抗均质装甲时的穿甲表现。
装填系数6%的半穿甲弹:海军军械局长,就装填系数6%的半穿甲弹的穿甲性能话题,向本委员会进行了咨询。基于同为装填系数6%的Mark XXI B型半穿甲弹的穿甲性能来看,本委员会表示,D.D/L/11,636应该能够击穿3英寸厚度的垂直布置的均质装甲,但可能需要配备压力缓解型弹底栓。如果有对抗水平装甲的要求的话,建议再测试一种弹体侧壁略厚一些,弹头略薄但更钝一些,且配备压力缓解型弹底栓的炮弹。
岸炮炮弹:哈德菲尔德公司提出,为了简化生产工序,他们应重新采用普通弹底栓。测试表明,在30度入射角下,1,275英尺/秒到2,300英尺/秒的速度范围内,对抗3英寸厚度的均质装甲时,配备压力缓解型弹底栓的炮弹,与配备普通弹底栓的炮弹,表现都是合格的。
在对5英寸均质装甲的测试中,我们则发现,哈德菲尔德公司的普通弹底栓炮弹,表现比压力缓解型弹底栓炮弹更好,因此我们准许他们重新采用普通弹底栓。
除了哈德菲尔德公司之外,炮弹与工程公司以及皇家兵工厂,也会生产此类炮弹,但他们使用的压力缓解型弹底栓是基于公版设计的。因此,本委员会安排了这两家生产商的压力缓解型弹底栓炮弹,对抗5英寸厚度的均质装甲的打靶测试。
在测试中,哈德菲尔德公司的炮弹能够完整穿透装甲,炮弹与工程公司的炮弹严重变形,而皇家兵工厂的炮弹则碎裂了。并且,所有炮弹的弹底栓,都在测试中受到了损伤。本委员会认为,用5英寸均质装甲进行测试的难度太高了,并建议后续使用4英寸均质装甲进行测试。
原始报告


1941年的验收测试、装药敏感度测试、以及验收规格调整
本段内容出自Ordnance Board Proceedings, No. 10,116, No. 13,442, No. 13,831, No. 14,931, No. 15,544
1940年12月10日、12月12日,炮弹与工程公司的6英寸半穿甲弹(岸炮),在30度入射角下对抗3英寸厚度的均质装甲(上限测试)
测试中使用的炮弹,是炮弹与工程公司生产的,制式编号Mark XXVII B,弹重100磅。
测试中使用的装甲,是比尔德莫公司生产的,编号No. 4807/2270,其尺寸为8英尺×8英尺。
测试编号 | 炮弹速度 | 炮弹情况 | 装甲情况 | 214 | 2,278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95.9%) | 弹体碎裂,总共找到6个碎块,均在装甲板后方 | 装甲板被穿透,形成花瓣孔 | 215 | 2,284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96.4%) | 弹体完整,但发生扭曲,未发现裂纹 | 装甲板被穿透,形成花瓣孔 | 216 | 2,279/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96.0%) | 弹体碎裂,总共找到6个碎块,均在装甲板后方 | 装甲板被穿透,形成花瓣孔 | 228 | 2,260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94.3%) | 弹体完整,弹头区域变钝,且发生轻微扭曲 | 装甲板被穿透,形成花瓣孔 | 229 | 2,269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95.1%) | 弹体完整,轻微扭曲,未发现裂纹 | 装甲板被穿透,形成花瓣孔 | 230 | 2,267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94.9%) | 弹体完整,弹头区域变钝,有裂纹 | 装甲板被穿透,形成花瓣孔 |
军械委员会的评论:
以上6发炮弹的热处理情况,各自都略有差异。其中,编号为215、228、229、230的炮弹成功通过了测试。
军械委员会向陆军火炮总监致信:
上述结果表明,炮弹与工程公司证明,他们可以使用平炉钢材,制造出符合要求的炮弹。
1941年5月12日、6月3日、7月7日,伍尔维奇皇家兵工厂的6英寸半穿甲弹(岸炮),在30度入射角下对抗3英寸和4英寸厚度的均质装甲(下限、中速、上限测试)
5月12日时,我们对第13批次的炮弹进行了验收测试,测试条件是以2,291英尺/秒的速度对抗3英寸厚度的均质装甲,结果是炮弹穿透装甲,然而弹体碎裂了。
6月3日时,使用2发炮弹进行了重新验收。第1发炮弹的速度是2,289英尺/秒,炮弹穿透装甲但碎裂了。第2发炮弹的速度是2,285英尺/秒,炮弹穿透装甲并保持完整,但扭曲的很厉害。
接下来,在与军械委员会讨论后,我们判定这批炮弹在上限速度下似乎存在短板。因此接下来,还会再安排一次验收,但这次是在中等速度和下限速度下,对4英寸均质装甲进行测试。
7月7日时,使用2发炮弹进行了再度验收。第1发炮弹的速度是1,783英尺/秒,第2发炮弹的速度是1,297英尺/秒,2发炮弹都穿透了装甲,但弹体都发生了扭曲,尤其是第1发扭曲的更严重。
换句话说,这批炮弹无法在上限速度下通过验收,但在中等速度和下限速度下,则能完整穿透4英寸装甲。尽管其弹体发生了扭曲,但引信应该还是能工作的。
军械委员会的评论:
2,300英尺/秒的速度,相当于该炮弹在3,000码距离上的着速。有不少敌方或外国巡洋舰的舷侧装甲厚度,都在3-4英寸的范围。
军械委员会向陆军火炮总监致信:
本委员会认为,应该对这批炮弹进行重新热处理,随后在更高的速度下对其开展验收测试。
陆军火炮总监向军械委员会致信:
验收测试表明,这批炮弹无法在3,000码距离上成功对抗3英寸均质装甲,但却能在6,300-10,000码距离上成功对抗4英寸均质装甲。由于在对抗中型或重型舰艇时,后一组距离更接近最小交战距离,因此在目前的岸炮炮弹供应紧缺的情况下,建议将这批炮弹视为通过验收。但是,这只能是作为特例,而不能作为后续验收测试的先例。
军械委员会的评论:
由于这批炮弹在测试中出现了严重的弹体缩短和扭曲现象,因此非常怀疑这些炮弹是否会发生早炸。因此我们建议,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在批准这批炮弹通过验收之前,应先开展装药敏感度测试,使用装填了炸药,但未配备引信的炮弹,在30度入射角下以1,700英尺/秒的速度对抗4英寸均质装甲。
陆军火炮总监向军械委员会致信:
同意军械委员会的观点,请尽早安排测试。
1941年11月3日,6英寸半穿甲弹(岸炮),在30度入射角下对抗4英寸厚度的均质装甲,装药敏感度测试
测试中使用的炮弹,是伍尔维奇皇家兵工厂生产的,制式编号Mark XXVII B,装填了比例为93/7的TNT/蜂蜡混合装药,但未安装引信。
测试中使用的装甲有三块,其中有一块是比尔德莫公司生产的,编号是No. 526,其余两块是卡梅尔公司生产的,编号分别是No. 8529和No. 8534。
测试编号 | 炮弹速度 | 测试结果 | 856 | 约2,000英尺/秒 | 炮弹在击中装甲板时爆炸 | 857 | 约2,000英尺/秒 | 炮弹在击中装甲板时爆炸 | 858 | 约2,200英尺/秒 | 炮弹在击穿装甲板的过程中爆炸 |
军械委员会向陆军火炮总监致信:
这些炮弹无法在击穿装甲板后爆炸,原因似乎是由于弹体严重变形。
据我们所知,皇家兵工厂在后续的生产批次中,改变了热处理的方式。
至于验收规格的问题,先前已经指出,现有的上限验收速度是2,300英尺/秒,相当于炮弹在约3,000码距离上的着速。目前正在考虑,是否将验收时的测试速度,限制在1,750英尺/秒以下,这相当于炮弹在约6,500码距离上的着速。
陆军火炮总监向军械委员会致信:
这些测试的结果很有意思。6英寸Mark XXVII B型半穿甲弹(岸炮)的现有的验收规格,下限验收速度是1,275英尺/秒,上限验收速度是2,300英尺/秒,分别相当于10,800码和3,000码距离上的着速。
我们或许可以对这个验收规格进行调整,使其更接近实战条件。我们建议,将上限验收速度调低至1,750英尺/秒(因为岸炮的交战距离普遍比较远,因此不需要那么高的上限验收速度)。至于下限验收速度,则需要基于实测结果来确定。
军械委员会向陆军火炮总监致信:
该炮弹在30度入射角下对抗3英寸厚度的均质装甲的测试记录如下:
炮弹速度 | 测试结果 | 1,165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00.2%) | 炮弹被装甲板弹开 | 1,195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02.8%) | 炮弹卡在装甲板上 | 1,207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03.8%) | 击穿装甲 | 1,231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05.9%) | 击穿装甲 | 1,248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07.3%) | 击穿装甲 |
该炮弹在11,500码距离上的着速约为1,220英尺/秒。
我们估计,性能良好的6英寸Mark XXVII B型半穿甲弹,大约能在1,470英尺/秒的速度下击穿4英寸厚度的均质装甲,这相当于其在8,800码距离上的着速。我们已经安排了用哈德菲尔德公司的炮弹来开展这方面的测试。在这项测试完成之后,我们或许可以对验收规格作出调整。
陆军火炮总监向军械委员会致信:
验收中使用的装甲板的厚度,可以基于哈德菲尔德炮弹的测试结果来确定。但我们认为,无论厚度如何,上限验收速度都不应超过1,750英尺/秒。
看起来,该炮弹对抗3英寸装甲的验收规格范围应该是1,220英尺/秒到1,750英尺/秒,对抗4英寸装甲的速度范围应该是1,475英尺/秒到1,750英尺/秒。
1941年12月11日、12月15日,哈德菲尔德公司的6英寸半穿甲弹(岸炮),在30度入射角下对抗4英寸厚度的均质装甲(下限、中速、上限测试)
测试中使用的炮弹,是哈德菲尔德公司生产的,设计编号H.1948,弹重100磅,配备普通弹底栓。
测试中使用的装甲,是卡梅尔公司生产的,编号No. 8305.B/1508。
测试编号 | 炮弹速度 | 炮弹情况 | 装甲情况 | 966 | 1,460英尺/秒(下限测试,经验式比值101.6%) | 弹体完整,未发现裂纹,弹底栓完好 | 装甲板被穿透,形成层裂 | 967 | 1,379英尺/秒(下限测试,经验式比值96.0%) | 弹体完整,未发现裂纹,弹底栓完好 | 装甲板被穿透,形成层裂 | 968 | 1,248英尺/秒(下限测试,经验式比值86.9%) | 弹体完整,未发现裂纹,弹底栓完好 | 装甲板将炮弹弹开,背面形成凸起并开裂 | 969 | 1,752英尺/秒(中速测试,经验式比值122.0%) | 弹体完整,未发现裂纹,弹底区域受到挤压,弹底栓完好 | 装甲板被穿透,形成层裂 | 970 | 2,312英尺/秒(上限测试,经验式比值160.9%) | 弹体完整,未发现裂纹,弹头区域轻微扭曲,弹底栓完好 | 装甲板被穿透,形成层裂 |
军械委员会向陆军火炮总监致信:
在上述测试中,哈德菲尔德公司的炮弹,在1,379英尺/秒(相当于9,600码距离上的着速)到2,312英尺/秒(相当于3,000码距离上的着速)的速度下,都能在30度入射角下穿透4英寸厚度的均质装甲。其中,在2,312英尺/秒下,炮弹发生了扭曲,其余几发炮弹则都没有出现扭曲的情况。该测试表明,最优秀的炮弹,是能够对抗4英寸厚度的装甲板的。
然而,另外两家制造商,即炮弹与工程公司和皇家兵工厂所制造的炮弹,还不具备在对抗4英寸装甲板时,稳定通过验收的能力。如果我们坚持要采用这个厚度的装甲的话,可能会导致炮弹的供应出现大幅度的延误。
因此,本委员会建议,将验收标准调整为:在30度入射角下,1,400英尺/秒到1,750英尺/秒的速度范围内,对抗4英寸厚度的均质装甲。
如果第一次验收失败,第二次验收时,可将规格调整为:在30度入射角下,1,240英尺/秒到1,750英尺/秒的速度范围内,对抗3英寸厚度的均质装甲。
原始报告







1941年的总结报告
本段内容出自Report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Ordnance Board For The Year Ending November 30st 1941
炮弹与工程公司证明,他们可以使用平炉钢材,制造出符合要求的炮弹。
基于对5英寸均质装甲的测试结果,我们将验收标准,更改成了对抗4英寸均质装甲。
另外,为了满足岸炮弹药的需求,我们还安排测试了一种维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的简化生产工序的炮弹(具体测试情况,详见下文)。
原始报告

1942年的弹底栓对比测试
本段内容出自Ordnance Board Proceedings, No. 15,976
1942年,具体日期不明,炮弹与工程公司以及皇家兵工厂的6英寸半穿甲弹(岸炮),在30度入射角下对抗3英寸和4英寸厚度的均质装甲(下限、中速、超规格测试)
测试中使用的炮弹有两种,分别是由炮弹与工程公司以及皇家兵工厂生产的,都是Mark XXVII B型的制式炮弹,弹重均为100磅。
测试中使用的装甲,起初是4英寸厚度的,但由于皇家兵工厂生产的炮弹,无法在低于1,600英尺/秒的速度下穿透4英寸装甲,并且在1,750英尺/秒的速度下发生了弹体碎裂,因此该厂生产的炮弹,后来改为使用3英寸装甲进行测试。
在30度入射角下对抗4英寸装甲板的部分测试结果:
测试编号 | 炮弹制造商 | 弹底栓类型 | 炮弹速度 | 炮弹情况 | 装甲情况 | 914 | 炮弹与工程 | 普通弹底栓 | 1,273英尺/秒(下限测试,经验式比值88.6%) | 弹体完整,弹底栓完好 | 装甲板将炮弹弹开 | 916 | 皇家兵工厂 | 普通弹底栓 | 1,372英尺/秒(下限测试,经验式比值95.5%) | 弹体完整,弹底栓完好 | 装甲板将炮弹弹开 | 917 | 炮弹与工程 | 压力缓解型弹底栓 | 1,374英尺/秒(下限测试,经验式比值95.6%) | 弹体完整,弹底栓完好 | 装甲板将炮弹弹开 | 918 | 皇家兵工厂 | 压力缓解型弹底栓 | 1,378英尺/秒(下限测试,经验式比值95.9%) | 弹体完整,弹底栓完好 | 装甲板将炮弹弹开 | 919 | 炮弹与工程 | 普通弹底栓 | 1,746英尺/秒(中速测试,经验式比值121.5%) | 弹体完整,弹底栓完好 | 装甲板被击穿 | 920 | 皇家兵工厂 | 普通弹底栓 | 1,747英尺/秒(中速测试,经验式比值121.6%) | 弹体碎裂,弹底栓完好 | 装甲板被击穿 | 922 | 皇家兵工厂 | 压力缓解型弹底栓 | 1,746英尺/秒(中速测试,经验式比值121.5%) | 弹体完整,弹底栓前移3英寸 | 炮弹卡在装甲板上 | 964 | 炮弹与工程 | 压力缓解型弹底栓 | 1,746英尺/秒(中速测试,经验式比值121.5%) | 弹体完整,弹底栓完好 | 装甲板被击穿 | 965 | 炮弹与工程 | 压力缓解型弹底栓 | 2,005英尺/秒(超规格测试,经验式比值139.6%) | 弹体完整,弹底栓完好 | 装甲板被击穿 | 976 | 炮弹与工程 | 普通弹底栓 | 2,019英尺/秒(超规格测试,经验式比值140.5%) | 弹体完整,弹底栓完好 | 装甲板被击穿 |
在30度入射角下对抗3英寸装甲板的部分测试结果:
测试编号 | 炮弹制造商 | 弹底栓类型 | 炮弹速度 | 炮弹情况 | 装甲情况 | 1013 | 皇家兵工厂 | 普通弹底栓 | 1,740英尺/秒(中速测试,经验式比值149.6%) | 弹体完整,弹底栓完好 | 装甲板被击穿 | 1014 | 皇家兵工厂 | 压力缓解型弹底栓 | 1,736英尺/秒(中速测试,经验式比值149.3%) | 弹体完整,弹底栓完好 | 装甲板被击穿 | 1015 | 皇家兵工厂 | 普通弹底栓 | 1,291英尺/秒(下限测试,经验式比值111.0%) | 弹体完整,弹底栓完好 | 装甲板被击穿 | 1016 | 皇家兵工厂 | 压力缓解型弹底栓 | 1,286英尺/秒(下限测试,经验式比值110.6%) | 弹体完整,弹底栓完好 | 装甲板被击穿 | 1017 | 皇家兵工厂 | 普通弹底栓 | 2,311英尺/秒(上限测试,经验式比值198.7%) | 弹体碎裂,弹底栓碎裂 | 装甲板被击穿 | 1018 | 皇家兵工厂 | 压力缓解型弹底栓 | 2,310英尺/秒(上限测试,经验式比值198.6%) | 弹体碎裂,弹底栓碎裂 | 装甲板被击穿 |
军械委员会向陆军火炮总监致信:
测试编号922的炮弹,弹底栓从固定位置上松脱了,其余炮弹的弹底栓,则都没有松脱。基于以上测试结果,出于简化制造工艺的目的,本委员会建议所有制造商在生产这款炮弹时,都使用普通弹底栓。
原始报告及配套图表


1942年的验收测试
本段内容出自Ordnance Board Proceedings, No. 16,019, No. 18,281
1941年12月22日、1942年1月12日,维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的6英寸半穿甲弹(岸炮),在30度入射角下对抗3英寸和4英寸厚度的均质装甲(下限、中速、上限测试)
测试中使用的炮弹,是维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生产的,制式编号Mark XXXIV B,在不含风帽的情况下,弹重93磅。
测试中使用的装甲有两块,其中3英寸厚度的,是由英国钢铁公司生产的,编号No. 1112/2156;而4英寸厚度的,是由卡梅尔公司生产的,编号No. 3805/B/1508。
在30度入射角下对抗3英寸装甲板的测试结果:
测试编号 | 炮弹速度 | 炮弹情况 | 装甲情况 | 994 | 2,278英尺/秒(上限测试,经验式比值188.9%) | 弹体碎裂,总共找到2个碎块,均在装甲板后方 | 装甲板被穿透,形成冲塞及部分层裂 | 995 | 2,325英尺/秒(上限测试,经验式比值192.8%) | 弹体碎裂,总共找到9个碎块,均在装甲板后方 | 装甲板被穿透,形成冲塞及部分层裂 | 996 | 1,292英尺/秒(下限测试,经验式比值107.1%) | 弹体完整,弹底区域有裂纹 | 装甲板被穿透,形成冲塞及部分层裂 | 997 | 1,268英尺/秒(下限测试,经验式比值105.1%) | 弹体完整,未发现裂纹,弹头区域轻微受损 | 装甲板被穿透,形成冲塞 | 1000 | 1,739英尺/秒(中速测试,经验式比值144.2%) | 弹体碎裂,总共找到8个碎块,均在装甲板后方 | 装甲板被穿透,形成冲塞及部分层裂 | 1001 | 1,757英尺/秒(中速测试,经验式比值145.7%) | 弹体完整,弹头区域有裂纹 | 装甲板被穿透,形成冲塞 |
在30度入射角下对抗4英寸装甲板的测试结果:
测试编号 | 炮弹速度 | 炮弹情况 | 装甲情况 | 1050 | 1,744英尺/秒(中速测试,经验式比值117.1%) | 弹体碎裂,总共找到13个碎块,散落在装甲板前后两侧 | 装甲板被穿孔,形成层裂 | 1051 | 1,748英尺/秒(中速测试,经验式比值117.3%) | 弹体碎裂,总共找到11个碎块,散落在装甲板前后两侧,其中弹底部分卡在装甲板上 | 装甲板被穿孔,形成层裂 |
军械委员会向陆军火炮总监致信:
这些炮弹是由新的供应商(维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制造的,开展这次测试的目的,是为后续的制造提供数据支撑。
在对抗3英寸装甲时,这款炮弹在下限测试中表现成功,在中速测试时2发炮弹仅有1发成功,在上限测试中都碎裂了。
在对抗4英寸装甲时,这款炮弹在中速测试时碎裂了。
1942年6月15日、6月17日,巴布科克-威尔科克斯公司的6英寸半穿甲弹(岸炮),在30度入射角下对抗3英寸和4英寸厚度的均质装甲(下限、中速测试)
测试中使用的炮弹,是巴布科克-威尔科克斯公司生产的,制式编号Mark XXXIV B,在不含风帽的情况下,弹重93磅。
测试中使用的装甲有两块,其中3英寸厚度的,是由比尔德莫公司生产的,编号No. 8016/2317,其尺寸为8英尺×8英尺;而4英寸厚度的,是由卡梅尔公司生产的,编号No. 8305/1506,其尺寸为8英尺×8英尺。
在30度入射角下对抗3英寸装甲板的测试结果:
测试编号 | 炮弹速度 | 炮弹情况 | 装甲情况 | 1357 | 1,268英尺/秒(下限测试,经验式比值105.1%) | 弹体完整,但开裂至装药腔,且装药腔渗水 | 装甲板被穿透,形成冲塞 | 1358 | 1,756英尺/秒(中速测试,经验式比值145.6%) | 弹体完整,未发现裂纹 | 装甲板被穿透,形成冲塞 |
在30度入射角下对抗4英寸装甲板的测试结果:
测试编号 | 炮弹速度 | 炮弹情况 | 装甲情况 | 1351 | 1,392英尺/秒(下限测试,经验式比值93.4%) | 弹体完整,未发现裂纹,弹头区域轻微扭曲 | 装甲板被穿透,形成层裂及部分冲塞 | 1352 | 1,390英尺/秒(下限测试,经验式比值93.3%) | 弹体完整,轻微扭曲,未发现裂纹 | 装甲板将炮弹弹开,背面形成凸起并开裂 | 1353 | 1,747英尺/秒(中速测试,经验式比值117.3%) | 弹体完整,严重扭曲,未发现裂纹 | 装甲板被穿透,形成层裂及部分冲塞 | 1354 | 1,761英尺/秒(中速测试,经验式比值118.2%) | 弹体完整,但开裂至装药腔,且装药腔渗水 | 装甲板被穿透,形成层裂及部分冲塞 | 1355 | 1,392英尺/秒(下限测试,经验式比值93.4%) | 弹体完整,轻微扭曲,未发现裂纹 | 装甲板被穿透,形成层裂及部分冲塞 | 1359 | 1,390英尺/秒(下限测试,经验式比值93.3%) | 弹体完整,轻微扭曲,未发现裂纹 | 炮弹卡在装甲板上 | 1360 | 1,410英尺/秒(下限测试,经验式比值94.6%) | 弹体完整,但发生扭曲,未发现裂纹,弹底区域受到挤压 | 装甲板将炮弹弹开,背面形成凸起并开裂 | 1361 | 1,404英尺/秒(下限测试,经验式比值94.2%) | 弹体完整,未发现裂纹,弹头区域轻微扭曲 | 炮弹卡在装甲板上 | 1362 | 1,748英尺/秒(中速测试,经验式比值117.3%) | 弹体碎裂,总共找到4个碎块,均在装甲板后方 | 装甲板被穿透,形成层裂 | 1363 | 1,750英尺/秒(中速测试,经验式比值117.5%) | 弹体接近完整,轻微扭曲,未发现裂纹,弹头区域部分破损 | 装甲板被穿透,形成层裂 | 1364 | 1,749英尺/秒(中速测试,经验式比值117.4%) | 弹体完整,轻微扭曲,未发现裂纹 | 装甲板被穿透,形成层裂 | 1368 | 1,404英尺/秒(下限测试,经验式比值94.2%) | 弹体完整,轻微扭曲,未发现裂纹 | 装甲板被穿透,形成层裂及部分冲塞 | 1369 | 1,743英尺/秒(中速测试,经验式比值117.0%) | 弹体完整,轻微扭曲,未发现裂纹 | 装甲板被穿透,形成层裂及部分冲塞 |
在对抗3英寸装甲时,这款炮弹在下限测试时2发炮弹仅有1发成功。
在对抗4英寸装甲时,这款炮弹在下限测试中7发炮弹有5发成功,在中速测试时6发炮弹有4发成功。
原始报告




截止至1943年为止的验收测试时出现的弹体缩短问题
本段内容出自SUPP 6-744 APP Special Proceedings, No. 23
(a) 在1928-1932年间,我们生产了弹重为100磅、装填系数为6%的6英寸半穿甲弹。该炮弹是使用镍含量2%、铬含量2%的钢材制造的,其硬度分布是:弹头硬度650/690VDH、弹肩硬度410/420VDH、弹底硬度260/280VDH。其验收测试的规格为:在30度入射角下,1,300英尺/秒到2,000英尺/秒的速度范围内,对抗2.5英寸厚度的均质装甲。在验收测试中,该炮弹的表现是成功的,且很少出现弹体缩短的现象。
(b) 弹重为100磅、装填系数为3.5%的6英寸Mark XXXIV B型半穿甲弹,在其预生产阶段中,故意制造了一批弹肩硬度更高的炮弹,目的是探索弹体硬度的上限范围。该炮弹使用的钢材并未调整,但硬度分布则改为:弹头硬度680/700VDH、弹肩硬度410/440VDH、弹底硬度260/280VDH。在30度入射角下,以1,270英尺/秒、1,750英尺/秒、以及2,300英尺/秒的速度,对抗3英寸厚度的均质装甲时,炮弹在下限测试中表现成功,在中速测试时1发成功、1发炮弹失败,在上限测试中2发炮弹都碎裂了。在测试中表现成功的炮弹,没有或几乎没有出现弹体缩短的现象,但其弹肩硬度显然太高了。
(c) 哈德菲尔德公司、炮弹与工程公司、以及巴布科克-威尔科克斯公司目前所生产的炮弹,使用的钢材维持不变,硬度分布则是:弹头硬度700/720VDH、弹肩硬度350/370VDH、弹底硬度260/280VDH。其验收测试的规格为:在30度入射角下,1,400英尺/秒到1,750英尺/秒的速度范围内,对抗4英寸厚度的均质装甲。在测试中,这些炮弹的弹肩区域会缩短,但如果增加弹肩区域的硬度的话,那么在1,750英尺/秒的速度下,炮弹在穿透装甲板的过程中比较容易碎裂。
可以看到,随着验收测试中需要对抗的装甲板厚度的提升,弹肩区域的硬度实际上是下降的,原因在于,为了确保弹体足够坚韧,需要在硬化处理完成后,进行更多的退火处理。
并且,与装填系数为6%的炮弹相比,Mark XXXIV B型炮弹的弹头厚度更大、弹体侧壁厚度也更大,因此可以说,我们的炮弹设计,是在向着提升穿甲性能的方向发展的。如果目前生产的炮弹,仍然无法满足军械委员会的验收要求的话,那我的建议是缩小装药腔的尺寸,以便提升炮弹的结构强度。
军械委员会的评论:
各家炮弹制造商所生产的炮弹的硬度分布测量情况及验收测试结果如下:
制造商 | 弹头硬度 | 弹肩硬度 | 弹底硬度 | 验收测试结果 | 哈德菲尔德 | 710 | 360/400 | 250 | 33次测试,4次失败 | 炮弹与工程 | 608 | 320/360 | 300 | 13次测试,4次失败 | 皇家兵工厂 | 598 | 320/360 | 212 | 13次测试,6次失败 | 巴布科克-威尔科克斯 | 710 | 320/360 | 255 | 28次测试,0次失败 |
在近期的验收测试中,如果炮弹出现了明显的弹体缩短现象,那么我们会再发射1发装填了比例为93/7的TNT/蜂蜡混合装药,但未安装引信的炮弹。依照这个方法测试的10发炮弹中,有9发成功,1发在穿透装甲板后爆炸。
另外,在对16发装填了炸药、但未安装引信的炮弹的专项测试中,有3发炮弹在穿透装甲板后爆炸,另有3发则发生了跳弹。
军械委员会向陆军火炮总监致信:
验收测试及专项测试的结果表明,弹头硬度710VDH、弹肩硬度320/360VDH、弹底硬度250/260VDH的炮弹,能够在30度入射角下,以1,750英尺/秒的速度穿透4英寸厚度的均质装甲,但可能会发生明显的弹体缩短现象。
如果使用装填了炸药、但未安装引信的炮弹进行测试的话,其中有部分炮弹可能会测试失败,但我们尚不清楚,这种失败是不是由于装药的敏感度问题导致的,因为有些发生爆炸的炮弹,其弹体缩短现象是很不明显的。
弹头硬度710VDH、弹肩硬度360/400VDH、弹底硬度250VDH的炮弹,弹体缩短现象不那么明显解,但采用这种硬化模式后,即便是未装填炸药的炮弹,也有12%的比例无法通过测试。
弹头硬度700/720VDH、弹肩硬度350/370VDH、弹底硬度260/280VDH的炮弹,应该能在弹体缩短程度合理的情况下通过验收测试,因此我们不建议采用缩小装填系数的方式来加强弹体结构强度。
原始报告



1942-1945年间的总结报告
本段内容出自Report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Ordnance Board For The Period December 1st 1941 To 31st December 1945
1941年时,为了加快6英寸半穿甲弹的供应速度,我们认为,只要新制造完毕的炮弹能够在完成回火工序后的48小时内通过冷热水测试,这些炮弹就不需要静置3个月了(原先要求静置3个月的目的,是为了确保炮弹的热处理没有问题,不会在静置一段时间后自行开裂)。陆军火炮总监批准了这个做法。
1942年时,在综合考量了6英寸半穿甲弹(岸炮)的实战要求,以及这种炮弹在30度入射角下对抗4英寸均质装甲的表现后,我们决定在后续的订单中,将炮弹的验收规格设置为在30度入射角下,1,400英尺/秒到1,750英尺/秒的速度范围内,对抗4英寸厚度的均质装甲。如果需要重新验收的话,那么其规格调整为在30度入射角下,1,240英尺/秒到1,750英尺/秒的速度范围内,对抗3英寸厚度的均质装甲。之所以需要为重新验收设置替代规则,原因是当时只有哈德菲尔德公司的炮弹能够有效对抗4英寸装甲。因此在验收规格中加入4英寸装甲,目的是为了鼓励其他制造商,能够赶上哈德菲尔德公司的水准。
其中,炮弹与工程公司所生产的炮弹,就无法对抗4英寸装甲。并且处于保密的原因,他们还不太愿意将其制造方式披露给我们。但当我们告诉他们,其他公司都已将生产工艺事无巨细地传达给本委员会,并且我们会采取特别措施来保护他们的商业机密之后,他们就不再抗拒了。
至1943年3月时,所有制造商的炮弹性能,都已经能够对抗4英寸装甲了,因此我们取消了对抗3英寸装甲的替代规则。
此后不久,舒伯里内斯测试场的测试总监提出,有必要关注此类炮弹在验收测试中出现的弹体缩短和扭曲的现象,并对这些炮弹能否在击穿装甲后有效起爆,提出了怀疑。
并且,海军的6英寸半穿甲弹,在引信测试中出现的一些失败案例,也让人对TNT/蜂蜡混合装药的敏感度产生了怀疑。
基于海军的112磅重的6英寸半穿甲弹的测试表明,其装药并不算很敏感,在使用TNT助爆药的情况下,弹体缩短和扭曲的问题,并不足以导致炮弹发生早炸。但在使用CE(特屈儿)助爆药的情况下,如果测试条件足够严苛的话,的确会导致炮弹早炸。因此我们决定,将海军炮弹上的助爆药,更换为TNT。
1943年4月时,陆军火炮总监对岸炮使用的100磅重的6英寸半穿甲弹,在验收测试中出现的弹体严重缩短的问题表达了担忧。他除了批准由舒伯里内斯测试场的测试总监提出的,使用装填炸药但不安装引信的炮弹开展测试之外,还向本委员会表示,所有口径在4.5英寸以上的穿甲类炮弹的验收规则中,都将新增一个条款:如果在验收测试中,炮弹表现出了可能无法在击穿装甲后再爆炸的征兆的话,则允许在相同的测试条件下,再发射1发装填有炸药,但未安装引信的炮弹进行确认。
接下来,有人指出,对于6英寸半穿甲弹这样的装填系数较大的炮弹来说,可能无法在30度入射角下,以1,750英尺/秒的速度击穿4英寸均质装甲,因此建议降低其装填系数,并增加弹体侧壁的厚度。
本委员会在整理了各类测试中出现的弹体缩短现象的记录,以及炮弹的硬度分布资料后得出的结论是,弹头硬度达到720/700VDH、弹肩硬度达到370/350VDH、弹底硬度达到280/260VDH的炮弹,应能在30度入射角下,以1,750英尺/秒的速度完整击穿4英寸均质装甲。所以,降低装填系数是不必要的。
至1944年7月时,基于验收测试的结果,我们决定,将6英寸半穿甲弹(岸炮)的下限验收速度,从1,400英尺/秒提升至1,500英尺/秒。且如果炮弹在1,500英尺/秒下失败的话,还允许在1,550英尺/秒的速度下重新验收。并且每5批炮弹中,还将额外挑选1发炮弹,在1,750英尺/秒下进行测试,如果这次测试失败,那么将导致整批炮弹被退回。
1942年2月时,所有制造商生产的岸炮使用的6英寸半穿甲弹,都被批准允许使用普通弹底栓,前提条件是必须使用屈服强度为25吨的钢材来制造弹底栓。
此外,在1942年时,6英寸半穿甲弹和5.25英寸半穿甲弹的铝制衬套,出现了供应困难。测试表明,无论半穿甲弹的内部有没有铝制衬套,都不会影响其在殉爆测试中的表现。且这类炮弹即便在存储过程中出现开裂的现象,也没有危险。因此我们建议,在6英寸和4英寸半穿甲弹上取消铝制衬套。作为替代措施,会在其内部会刷一层树脂漆。
由于赶工的关系,有部分岸炮使用的6英寸半穿甲弹,弹底栓的密封工作做得不到位,这涉及到全球各地大约30,000发炮弹。为了确保这些炮弹不会导致炸膛事故,我们挑选了6发密封不到位的炮弹开展测试,结果无一炸膛。我们又挑选了6发弹底栓螺纹未拧紧的炮弹开展测试,同样未发生炸膛。本委员会认为,这些测试并不足以完全打消顾虑,但考虑到目前是战争时期,因此炸膛的风险是可以接受的。如果有条件的话,我们还是建议对这些有问题的炮弹进行检查,如果发现问题的话,应将弹底栓拧紧。另一方面,我们还开发出了一种新的密封方式,并得到批准可在后续生产的炮弹上使用。
原始报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