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想到的一个问题(算不算月经贴?)
在超无畏舰诞生之前,战列舰的吨位增长趋势不是很明显,从1890年至1900年的前无畏舰普遍在10000~15000吨;1900年开始出现的准无畏舰,到初代无畏舰,体型有所增长,最大达到2万吨;1910年到1920年的超无畏舰则呈现了急剧巨型化的现象,以英国海军为例,在短短10年内,战列舰的吨位从尼普顿的20000吨,到俄里翁的22000吨,狮的26,500吨,伊丽莎白女王的27,500吨(实际超过3万吨),再到胡德的43,000吨,甚至到条约废弃的N3、G3方案的重载排水量已经明显超过5万吨。 如此夸张迅速的巨型演化,作为海军研讨的课题是很值得深入探究的。鄙人抛砖引玉提出几个问点: 1、是什么支持了这如此迅速的巨型化?这一时期列强是否有明显的工业产能和经济的增量? 2、为何是在这一时期,而不是更早或者更晚,出现了战列舰的迅速巨型化? 3、如此夸张的巨型化,会对之前的船坞和港口、运河等依赖设施带来多少压力? 4、巨型化对结构强度等等技术上的可行性会带来多少问题?前无畏舰时代是否在工程技术上不支持这些3万吨甚至5万吨的巨舰? 5、战列舰巨型化是否具有性价比?建造更多的相对更小的战列舰相比有什么优劣?(比如美国海军在情报评估日本大和级战列舰时曾有观点认为6万吨级别的巨舰并不实用;又比如对君权级前无畏舰明显较大的体量,一个批评观点是更大的船在面对鱼雷时同样脆弱) 6、如此明显的巨化,是否会影响新舰跟旧舰的配合?战列舰巨型化是否意味着降低数量?如果是,这会对海战战术有什么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