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4-10-26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25-2-4 00:41 编辑
英国15英寸、13.5英寸、12英寸穿甲弹及半穿甲弹的历年总结报告(1920-1925年)
黑色字体部分为原文内容的节译,红色字体部分为我添加的注释。
1920年初的总结报告
本段内容出自Report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Ordnance Committee For The Year Ending 31st January, 1920
自1919年5月1日起,原本由Shell Committee负责的海军穿甲弹和半穿甲弹的研发及测试工作,被移交给了军械委员会。
新款的大口径穿甲弹,是在20度入射角下开展验收测试的,其测试速度与炮弹在远距离上的着速大致相同。为了鼓励生产厂家继续优化炮弹性能,我们设计了更具有弹性的验收规则,其中包括了超规格验收,它指的是在更低的速度下开展验收,或者使用更厚的装甲板开展验收。相比于通过普通验收的炮弹,通过超规格验收的炮弹,具备更高的价值。
另外,我们仍然保留了在0度入射角的验收测试规格,且偶尔会以这种方法开展测试(在Greenboy穿甲弹出现前,英国海军就是在0度入射角下开展验收测试的),测试中使用的装甲板厚度与炮弹口径相当,测试速度则会比倾斜入射测试的更高一些(因为装甲板厚度更高)。
15英寸穿甲弹:
(a) 普通验收测试,取得了成功。
(b) 对更厚的装甲板开展的超规格测试,结果不尽如人意。即便在大幅度提高炮弹速度,以至于在脱离了合理交战距离下的实际着速的情况下,依旧无法取得成功。但使用特殊钢材(从下文来看,指的是一种制造成本相对较低、制造耗时相对较短的钢材)的炮弹,表现则要好一些,有1发在20度入射角下,成功穿透了12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
(c) 对8crh风帽的测试结果表明,在20度入射角下,更尖锐的风帽造型,并不会对炮弹穿甲性能带来负面影响。接下来,我们计划在45度入射角下,继续开展测试(后续实际是在60度角下开展的测试)。
(d) 对于穿甲弹的弹头区域的形状问题,我们也打算开展研究。我们会使用弹头更钝的穿甲弹开展测试,并将其与制式穿甲弹的测试结果作出对比。目前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开展对比的标准。我们起初打算参考超规格验收的测试结果,在制式炮弹恰好无法完整穿透更厚的装甲板的速度下,来测试弹头更钝的穿甲弹。但由于超规格验收的结果不理想,因此我们现在打算先确定制式炮弹在普通验收规格下的下限速度,随后在制式炮弹恰好无法取得成功的速度下,使用弹头更钝的穿甲弹开展测试。
(e) 对敏捷号前无畏舰,以及各种还原军舰实际结构的模拟靶(包括国王号模拟靶、胡德号模拟靶等)开展的打靶测试表明,制式炮弹的性能是令人满意的,充分证明了其能穿透装甲并深入舰体内部,随后有效起爆。
13.5英寸穿甲弹:
(a) 普通验收测试,取得了成功。
(b) 在对更厚的装甲板开展的超规格测试中,有部分厂家的炮弹取得了成功。不同厂家的炮弹,在性能上显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c) 如果对炮弹生产工艺作出进一步的优化,或许能得到穿甲性能更佳的炮弹。但目前来说,我们并不打算使用13.5英寸炮弹开展相关的测试。在15英寸炮弹的测试中取得的结果,可以对13.5英寸或其他口径的炮弹的改进工作,起到明确的指导作用。
13.5英寸半穿甲弹(老式):
装填黑火药、配备No. 15型引信的老式13.5英寸半穿甲弹,发生了2次炸膛事故。我们尚未查明这些炸膛事故的原因,究竟是因为炮弹有问题,还是装药有问题,还是引信有问题。目前已经下令,将军舰上配备的此类引信,运到伍尔维奇(位于伦敦郊区,是皇家兵工厂的所在地)接受专项检查。我们还建议,对于这些剩余的老式半穿甲弹,应刮去其表面的油漆,随后查看弹体上是否存在裂纹。通过这种检查,发现有1发炮弹的弹肩处存在严重的裂纹,目前这发炮弹已被送去接受检查。
12英寸穿甲弹:
(a) 普通验收测试,取得了成功。
(b) 超规格测试,目前已经暂停。
(c) 我们使用12英寸穿甲弹,开展了空尖被帽与实心被帽的对比测试。配备空尖被帽(一战时期的英国穿甲弹普遍使用的老式被帽)的制式炮弹,在30度入射角下对抗8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时,在1,755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25.9%)和1,893英尺/秒的速度(经验式比值135.8%)下均遭遇失败。尽管这2发炮弹穿透了装甲板,但炮弹本身也都碎裂了。接下来,这种炮弹在30度入射角下对抗6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时,又在1,884英尺/秒的速度(经验式比值167.0%)下遭遇失败。在此情况下,我们打算降低入射角,将测试规格调整为在20度入射角下,以1,650英尺/秒的速度,对抗8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如果这种炮弹能在这个测试条件下取得成功的话,我们打算在同样的测试规格下,对配备实心被帽的炮弹进行测试(该测试后续并未继续开展下去,这意味着英国海军终于彻底抛弃了空尖被帽)。
穿甲弹装药:
(a) 目前使用的制式装药,是60/40 Shellite装药(苦味酸与二硝基苯酚的浇注混合物,比例为60/40),与之搭配的是苦味酸粉助爆药,以及黑火药引信。这种装药组合,在起爆后通常会导致剧烈爆炸,也可能会导致不完全爆轰。在后一种情况下,炮弹的弹片尺寸会比较大,同时还会产生大量火焰。
(b) 与最初的试制炮弹(指一战末期的Greenboy穿甲弹)相比,最新生产的炮弹,在弹体强度方面有显著提升。有些时候,新生产的炮弹,会出现弹片尺寸过大的问题(因为弹体强度高,所以炸药无法将其充分炸碎)。所以我们认为,有必要加强炸药的威力。
另一方面,从生产供应的角度来说,调整Shellite装药的配比成分,并不存在什么困难,因此我们打算使用70/30 Shellite作为制式装药。但在作出决定之前,我们会先使用80/20 Shellite开展装药敏感度测试。在开展了一系列的测试后,我们确认,即便在最严苛的测试条件下,80/20 Shellite也不会在击中装甲板时发生早炸现象。此外,在殉爆测试中,80/20 Shellite装药的炮弹,也表现出了足够的稳定性,无论在其边上爆炸的是Shellite炮弹,还是苦味酸炮弹,都不会导致其发生殉爆。
基于这些测试的结果,现已批准将70/30 Shellite,用作12英寸及以上口径穿甲弹的装药。
(c) 测试结果表明,即便炮弹在穿透装甲时,出现了弹头区域部分破损,导致装药腔顶部有部分区域暴露在外的情况,60/40或70/30 Shellite装药,依旧能让炮弹产生不错的破片效果。
(d) 有一些在莱明顿(一家位于泰恩河畔的炸药装填工厂,与阿姆斯特朗旗下的埃尔斯维克兵工厂相隔不远)完成炸药装填的60/40 Shellite炮弹,在测试中表现出了明显高于其他炮弹的爆炸威力。我们使用在该厂装填炸药的炮弹,在未安装引信的情况下开展了打靶测试。结果表明,这些炮弹的装药敏感度,与其他炮弹是差不多的。
在对该工厂的炸药装填工作进行调查之后,我们发现,莱明顿工厂的操作流程,确实与皇家兵工厂有所不同,并且在莱明顿装填的炮弹装药中,含水量通常会更低。但除此之外,我们并未找到什么确切的证据,来解释这些炮弹为什么会表现出更为猛烈的爆炸威力。
(e) 对于Shellite装药中允许含有多少水分的问题,我们目前正在开展研究。尤其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水分会对苦味酸粉助爆药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我们计划使用不同含水量的炮弹,开展对比测试。
(f) 我们曾考虑过,是否有必要为大口径穿甲弹配备含有化学毒剂的装药。测试结果表明,在装药腔的前段区域没有装填炸药,使得装药量仅有原先的75%的情况下,炮弹还是能产生良好的破片效果的。但在现有的测试条件下,我们无法验证炮弹中的炸药爆炸后,会对化学毒剂造成什么影响,因此相关测试暂时被搁置了。
穿甲弹引信:
目前的穿甲弹,配备的都是弹底延迟引信,且引信内部装填有起到点火及延迟作用的黑火药。在非常细致的生产工艺的加持下,引信的延迟效果,总体来说是比较稳定的,但难免偶尔会出现延迟功能失效的情况。另外,由于该引信是通过燃烧的方式来引爆装药的,因此这也会带来额外的延迟效果。有观点认为,爆炸式的引信(内部装填高爆炸药的引信),能取得更为稳定的延迟效果,后续我们会对此开展研究。但有必要指出的是,现有的炮弹、装药、以及引信的组合,已经具备了在实战环境下产生有效的延迟效果和破片效果的能力。如果对引信作出调整的话,可能会导致装药或助爆药需要跟着作出调整,甚至导致这两者都需要作出调整。
测试结果表明,在炮弹击中薄钢板时,现有的引信是无法稳定起爆的。例如在击中0.5英寸厚度的钢板时,就出现过哑弹问题。但这种敏感度不足的特征,是植根于引信本身的结构设计的,炮弹口径越大,敏感度不足的问题就越明显。我们向引信的生产厂家提出,希望能获得具有更高敏感度的弹底引信。有观点认为,可选延迟引信,或许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案。一方面是因为在对付有些目标时,并不需要较长的延迟时间。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采用两种不同敏感度的引信,实在是比较麻烦,所以还不如采用可选延迟引信(英国海军后来也的确采用了可选延迟引信,这类引信可以通过简单的调节,在延迟和非延迟之间进行切换)。
另一方面,考虑到有可能无法制造出敏感度更高的弹底引信,所以我们还尝试在不影响炮弹穿甲能力的前提下,为其配备瞬间起爆的弹头触发引信。话虽如此,这种做法实际上很可能会导致炮弹穿甲能力的下降,因此其更适合对抗无装甲的轻型舰艇,或者重型舰艇上的轻装甲防护区域。
原始报告




1920年底的总结报告
本段内容出自Report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Ordnance Committee For The Half-Year Ending 31st December, 1920
15英寸穿甲弹:
(a) 普通验收测试,仅开展了一次,并且失败了。超规格测试,则没有开展。
(b) 这段时间内开展的最重要的测试,是不同弹重系数的炮弹的对比测试,以下是这些测试的结果汇总:
在10度入射角下,以1,660±16英尺/秒的速度,向15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发射了1发重弹(弹重系数0.569)、1发中弹(弹重系数0.5)、1发轻弹(弹重系数0.45),具体详情如下:
测试编号 | 炮弹重量 | 装甲板厚度 | 入射角 | 炮弹速度 | 测试结果 | 452 | 1,920磅/重弹 | 15英寸 | 10度 | 1,670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11.6%)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完整 | 454 | 1,687磅/中弹 | 15英寸 | 10度 | 1,644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03.0%)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完整 | 456 | 1,518磅/轻弹 | 15英寸 | 10度 | 1,674英尺/秒(经验式比值99.5%)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完整 |
在20度入射角下,以1,602-1,667英尺/秒的速度,向12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发射了2发重弹、1发中弹、2发轻弹,具体详情如下:
453 | 1,920磅/重弹 | 12英寸 | 20度 | 1,615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19.9%)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碎裂 | 455 | 1,687磅/中弹 | 12英寸 | 20度 | 1,602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11.5%)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碎裂 | 457 | 1,518磅/轻弹 | 12英寸 | 20度 | 1,602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05.8%)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碎裂 | 464 | 1,920磅/重弹 | 12英寸 | 20度 | 1,655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22.9%)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碎裂 | 465 | 1,518磅/轻弹 | 12英寸 | 20度 | 1,667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10.1%)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碎裂 |
在20度入射角下,以1,730±10英尺/秒的速度,向12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发射了1发重弹、2发中弹、1发轻弹,具体详情如下:
466 | 1,687磅/中弹 | 12英寸 | 20度 | 1,720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19.7%)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完整 | 467 | 1,920磅/重弹 | 12英寸 | 20度 | 1,736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28.9%) | 装甲板被穿透,弹底受损 | 468 | 1,518磅/轻弹 | 12英寸 | 20度 | 1,730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14.2%)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碎裂 | 475 | 1,687磅/中弹 | 12英寸 | 20度 | 1,731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20.5%)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完整 |
在30度入射角下,以1,530±20英尺/秒的速度,向10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发射了1发重弹、1发中弹、1发轻弹,具体详情如下:
458 | 1,920磅/重弹 | 10英寸 | 30度 | 1,549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19.5%)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碎裂 | 459 | 1,687磅/中弹 | 10英寸 | 30度 | 1,511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09.3%)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碎裂 | 460 | 1,518磅/轻弹 | 10英寸 | 30度 | 1,534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05.2%)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碎裂 |
在30度入射角下,以1,720±12英尺/秒的速度,向10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发射了1发重弹、1发轻弹;此外,还以1,632英尺/秒的速度发射了1发中弹,具体详情如下:
480 | 1,687磅/中弹 | 10英寸 | 30度 | 1,632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18.0%) | 装甲板被穿孔,弹体严重碎裂 | 485 | 1,920磅/重弹 | 10英寸 | 30度 | 1,732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33.6%)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完整 | 493 | 1,518磅/轻弹 | 10英寸 | 30度 | 1,719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17.9%)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完整,弹头区域破损 |
在60度入射角下,以1,564-1,567尺/秒的速度,向6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发射了1发重弹和1发轻弹,具体详情如下:
496 | 1,920磅/重弹 | 6英寸 | 60度 | 1,564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02.9%)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碎裂 | 498 | 1,518磅/轻弹 | 6英寸 | 60度 | 1,567英尺/秒(经验式比值91.7%) | 装甲板被穿孔,发生跳弹,弹体接近完整 |
上述测试的结果表明,在炮弹速度相同的情况下,中弹的表现要略胜一筹。并且如果只考虑对垂直装甲的穿甲表现的话,轻弹的性能也不逊色于重弹。至于在60度入射角下的测试结果,则未能形成明确的结论,不过轻弹的表现似乎更优一些。
以上这些测试炮弹,都是由哈德菲尔德公司生产的,且都使用了特殊钢材。与制式炮弹相比,这些炮弹的制造成本相对较低、制造耗时相对较短。
除此之外,在使用从巴登号战列舰上拆下来的装甲板的打靶测试中,有2发装填了炸药的轻弹,表现出了优秀的爆炸效果。另1发未安装引信的轻弹,则在60度入射角下对抗8英寸装甲板时,取得了优秀的表现。
基于以上测试结果,本委员会建议,对于未来的大口径穿甲弹,应采用0.5的弹重系数(这也是18英寸和16英寸穿甲弹实际采用的弹重系数,详见下文)。
(c) 不同弹重的炮弹,在20度入射角下对抗12英寸装甲、以及在30度入射角下对抗10英寸装甲的测试结果表明,在这两个测试规格下,15英寸炮弹分别需要1,750英尺/秒及1,700英尺/秒的速度,才能取得完整穿透且能够有效起爆的结果。相比于使用特殊钢材的炮弹在先前的测试中取得的结果,这样的结果并不理想。但另一方面,在10度入射角下对抗15英寸装甲时,这些炮弹则只需要1,650英尺/秒的速度就能取得成功。
我们认为,这些炮弹在30度入射角对抗10英寸装甲时,之所以无法在1,511-1,632英尺/秒的速度下取得成功,原因是被帽未能有效发挥作用。而在20度入射角下对抗12英寸装甲时,之所以无法在1,602-1,736英尺/秒的速度下取得成功,原因是弹底区域无法承受与装甲板发生磕碰的冲击力。接下来,我们会对这两个因素开展进一步研究。针对第一种情况,我们会使用带有双层被帽的13.5英寸穿甲弹来开展测试。针对第二种情况,我们会尝试其他形式的弹底设计(从下文来看,是船尾形状的弹底)。
我们已向哈德菲尔德公司下达了订单,生产两批特殊批次的炮弹。这些炮弹的验收规格,是在20度入射角下,以1,600英尺/秒的速度,对抗12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但由于煤炭工人的罢工,生产工作会被推迟。
(d) 弗斯-布朗公司,也会向我们提供2发15英寸穿甲弹。其验收规格,分别是在20度和30度入射角下,以1,650英尺/秒和1,750英尺/秒的速度,对抗12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基于这2发炮弹的测试结果,以及哈德菲尔德公司的两批特殊批次炮弹的测试结果,我们希望能就15英寸炮弹对抗12英寸装甲的验收测试,设立新的验收规格。
(e) 我们使用制式炮弹和圆头被帽炮弹,开展了在60度入射角下对抗6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的对比测试。圆头被帽的炮弹,以1,535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01.0%)的速度穿透了装甲,但炮弹本身碎裂了。而制式炮弹,则以1,531英尺/秒的速度(经验式比值100.8%)穿透了装甲,且弹体保持完整。但由于测试中使用的装甲板的性能不佳,因此无法基于这次测试得出结论。后续我们会使用8英寸装甲板,继续开展这项测试。
(f) 1.4crh和1.6crh炮弹的对比测试被暂时搁置了,本委员会暂时无法给出任何建议。在确立了15英寸穿甲弹的新的验收规格后,我们打算使用2crh、1.6crh、以及1.2crh的炮弹开展测试。
13.5英寸穿甲弹:
(a) 验收测试的结果并不理想,四次测试都是失败的。
(b) 为了提高13.5英寸穿甲弹(重)的验收测试的难度,我们邀请哈德菲尔德公司和弗斯-布朗公司,各提供2发验收测试用的炮弹。 哈德菲尔德公司目前正在生产这些炮弹,而弗斯-布朗公司则向我们提供了3发热处理方式各不相同的炮弹,其中有2发炮弹已经开展过测试。在20度入射角下对抗10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时,其中1发炮弹在1,624英尺/秒的速度(经验式比值127.7%)下完整穿透了装甲板,另1发则在1,620英尺/秒的速度(经验式比值127.4%)下穿透了装甲板,但炮弹本身碎裂了。
(c) 为了开展双层被帽炮弹的测试,我们打算先使用哈德菲尔德公司在1919年4月时生产的13.5英寸制式炮弹,在30度入射角下开展对抗8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的测试,第1发炮弹的测试速度被设定为1,600英尺/秒,测试目的是判断该炮弹能在多少速度下取得完整穿透。随后,我们会在相同的测试条件下,发射1发1918年10月生产的采用双层被帽的炮弹,从而进行对比。
12英寸穿甲弹:
(a) 没有开展验收测试。
(b) 哈德菲尔德公司生产的1发制造成本相对较低、制造耗时相对较短的炮弹,在30度入射角下,以1,576英尺/秒的速度,完整穿透了8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经验式比值113.1%)。
原始报告


1921年上半年的总结报告
本段内容出自Report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Ordnance Committee For The Half-Year Ending 30th June, 1921
15英寸穿甲弹:
(a) 弹重系数为0.5的炮弹,已经得到了海军的批准。但不同弹重系数的炮弹的对比测试,仍然在继续开展,我们使用15英寸穿甲弹,对巴登号战列舰进行了打靶测试,来确认这个决策的正确性。1发弹重系数为0.45的轻弹,击穿了该舰的7英寸厚度的舰艏装甲带,但由于该弹飞至舰体内部另一侧后才爆炸,因此我们无法将其爆炸效果,与重弹的爆炸效果进行对比。
(b) 在不同弹重系数的炮弹的对比测试中,所有的炮弹配备的都是哈德菲尔德公司的圆顶被帽。这种被帽与制式的圆顶突起被帽的对比测试结果如下:
我们使用了2发哈德菲尔德公司生产的Mark V A型炮弹,在60度入射角下,对6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开展了测试。配备圆顶被帽的炮弹,在1,535英尺/秒的速度(经验式比值101.0%)下,造成装甲板穿孔,但炮弹本身碎裂了。而配备制式被帽的炮弹,在1,531英尺/秒的速度(经验式比值100.8%)下,完整穿透了装甲板。但该测试的结论并不具有决定性,因为在制式被帽炮弹的测试之后,这块装甲板本身的损伤也很严重(这段内容是对1920年底的总结报告的复述)。
于是我们又在60度入射角下,使用8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重新开展这项测试。在1,590英尺/秒的速度(经验式比值81.2%)下,2种炮弹都只能在装甲板上打出裂痕(也就是说发生了跳弹),不过炮弹本身都没有碎裂。
根据现有的测试结果来看,对于大口径炮弹来说,无论是大角度入射还是小角度入射,这两种被帽的表现都是近似的,无法区分出优劣。后续我们会使用6英寸炮弹,围绕不同类型被帽的优劣,以及不同弹头形状的优劣,继续开展测试。
(c) 我们测试了2发采用8crh风帽的15英寸穿甲弹。其中有1发是哈德菲尔德公司生产的,我们使用这发炮弹,对维克斯公司生产的8英寸厚度的炮塔顶部装甲板进行了打靶测试。炮弹在60度入射角下,以1,533英尺/秒的速度(经验式比值78.3%)击中装甲,打出了一道较深的弹痕,但未能造成装甲板开裂,炮弹本身则以弹体完整的状态发生了跳弹。在相同的测试条件下,制式炮弹的表现也是几乎相同的,唯一的区别是,制式炮弹从装甲板上扯下了一个碎块。
另1发由维克斯公司生产的采用8crh风帽的炮弹,则对阿姆斯特朗公司生产的8英寸厚度的炮塔顶部装甲板进行了打靶测试。炮弹在60度入射角下,以1,596英尺/秒的速度(经验式比值81.6%)击中装甲,在装甲板上打出了裂痕,但炮弹本身也碎裂了。在相同的测试条件下,采用4crh风帽的制式炮弹的表现,也是几乎相同的。据此得出的结论是,8crh,也就是目前改称为6/∞的风帽,不会对炮弹的穿甲性能造成影响。
(d) 1920年时开展的测试表明,哈德菲尔德公司生产的廉价穿甲弹(即上文中多次提及的采用使用特殊钢材的穿甲弹),在20度入射角下,以1,660-1,750英尺/秒的速度范围内对抗12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时,表现出了与制式炮弹一样好的穿甲性能。在不同弹重系数的炮弹的对比测试中,使用的也是哈德菲尔德公司生产的廉价穿甲弹,但在1,600-1,730英尺/秒的速度范围内,出现了弹底区域破损的情况。基于哈德菲尔德公司的要求,我们订购了两批特殊批次的炮弹,其中一批是廉价的炮弹,另一批是昂贵的炮弹(想必是指制式炮弹)。这些炮弹的验收规格,是在20度入射角下,以1,600英尺/秒的速度,对抗12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但如果未能通过这项测试的话,我们允许其按照现有的验收规格,对抗10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按照当时的验收测试规则,10英寸属于普通验收测试,12英寸属于超规格测试)。
另一方面,弗斯-布朗公司,免费向我们提供了2发15英寸穿甲弹来开展打靶测试。他们希望在接受新的验收测试规格,即在20度入射角下,以1,600英尺/秒的速度,对抗12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之前,先开展测试来获取相关信息。但由于哈德菲尔德公司的炮弹,在对抗10英寸厚度的装甲板时都遇到了困难,因此我们决定,弗斯-布朗公司的这2发炮弹,也会使用10英寸厚度的装甲板来开展测试。
13.5英寸穿甲弹:
(a) 我们对哈德菲尔德公司生产的制式炮弹和双层被帽炮弹,进行了对比测试。在30度入射角下对抗8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时,第1发制式炮弹在1,612英尺/秒的速度(经验式比值135.9%)下穿透了装甲板,但其弹头区域发生了破损,导致装药腔暴露在外了。第2发制式炮弹在1,707英尺/秒的速度(经验式比值143.9%)下,完整穿透了装甲板。双层被帽炮弹,则在1,703英尺/秒的速度(经验式比值143.6%)下完整穿透了装甲板,其弹头区域有些受损,弹肩区域因挤压而发生变形,导致弹体缩短,但裂纹并未延伸至装药腔。我们认为,这发双层被帽炮弹,并未受到装甲板的充分阻碍,因此这个测试结果不够充分。
在此情况下,我们打算使用1块新的8英寸装甲板,继续开展测试。我们计划在30度入射角下,以1,650英尺/秒的速度,先测试1发制式炮弹。如果这发炮弹失败了,那么会在这个速度下测试双层被帽炮弹。如果这发炮弹成功了,则会在1,600英尺/秒的速度下测试双层被帽炮弹(具体测试结果详见1921年下半年的总结报告)。
(b) 弗斯-布朗公司,希望在接受新的验收测试规格,即在20度入射角下,以1,600英尺/秒的速度,对抗10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之前,先用开展炮弹测试。目前已经使用3发热处理方式各不相同的炮弹,在20度入射角下,以1,620英尺/秒左右的速度,对10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进行了打靶测试。其中,中等硬度的炮弹取得了成功,其余2发炮弹则碎裂了。后来,我们又从13.5英寸穿甲弹(重)的第1批次C子批次的炮弹中,挑选了1发开展测试。这发炮弹也是中等硬度的,并且也取得了成功,于是这批炮弹就通过了验收测试。
哈德菲尔德公司也会生产2发炮弹,用来开展测试。我们会使用同一块靶板进行测试,以便将其测试结果,与弗斯-布朗公司的那发炮弹的测试结果进行对比。
穿甲弹的被帽:
5月18日时,我们在海军军械局长的办公室内举行了一场会议,并对以下四种被帽进行了讨论:
(a) 哈德菲尔德公司的圆顶被帽(见15英寸穿甲弹的部分)。
(b) 哈德菲尔德公司的双层被帽(见13.5英寸穿甲弹的部分)。
(c) 哈德菲尔德公司的使用硬化装甲钢制造的被帽。
(d) 弗斯-布朗公司的圆顶突起裙边被帽。
会议中作出的决定是,后续会使用6英寸炮弹,对上述被帽开展对比测试。
另外,对于船尾形状的弹底,即在倾斜入射时,能够避免弹底被装甲板磕碎的设计,我们打算将其测试工作暂时搁置。等待6英寸炮弹的测试工作取得进展后,再做后续的打算。
硬化被帽的开裂问题:
我们收到报告,有硬化被帽在仓储状态下发生了开裂现象。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正在开展调查。
对巴登号战列舰的打靶测试:
对巴登号战列舰的打靶测试证明,从穿甲性能的角度说,现有的大口径穿甲弹,无论是设计还是质量,都是很不错的。
原始报告



1921年下半年的总结报告
本段内容出自Report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Ordnance Committee For The Half-Year Ending 31th December, 1921
15英寸穿甲弹和半穿甲弹:
(a) 我们打算使用从巴登号战列舰上拆下来的10英寸及14英寸厚度的装甲板,继续开展不同弹重系数的炮弹的对比测试。测试炮弹的弹重系数,与以往保持一致,分别是0.569的重弹、0.5的中弹、以及0.45的轻弹。我们向哈德菲尔德公司,合计订购了19发三种不同弹重系数的炮弹。除此之外,该公司还向我们提供了3发炮弹,但这些炮弹的设计与我们订购的炮弹有所不同。我们将前一类炮弹称为257型,后一类则被称为356型。目前他们已经交付了6发炮弹,其中3发是257型,还有3发是356型。我们需要先对装甲板进行标定测试,完成之后就能开展这些炮弹的对比测试了。
(b) 采用8crh风帽的15英寸穿甲弹的测试工作已经完成了。据此得出的结论是,8crh的风帽,不会对炮弹的穿甲性能造成影响(这段内容是对1921年上半年的总结报告的复述)。
(c) 我们为15英寸穿甲弹,设定了新的验收规格:在20度入射角下,以1,550英尺/秒的速度,对抗10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最终定下的这个测试规格,在难度上低于1921年上半年的总结报告中设想的规格)。但我们会先在1,500英尺/秒的速度下开展验收测试,如果遭遇失败的话,则会在1,550英尺/秒的速度下重新测试。
弗斯-布朗公司向我们提供了2发测试用的炮弹,它们分别在1,494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26.9%)及1,508英尺/秒的速度(经验式比值128.0%)下,成功通过了测试。哈德菲尔德公司的炮弹,则有4发参与了测试,其中有3发在20度入射角下对抗10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时,分别在1,555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32.0%)、1,522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29.2%)、以及1,564英尺/秒的速度(经验式比值132.8%)下取得成功,还有1发炮弹则在20度入射角下对抗12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时,在1,632英尺/秒的速度(经验式比值121.2%)下取得成功。
(d) 哈德菲尔德公司生产的弹重系数为0.45的轻弹,在60度入射角下对抗8英寸厚度的炮塔顶部装甲板时,以1,835英尺/秒的速度(经验式比值83.4%)造成装甲板穿孔。弹重系数为0.569的制式炮弹,以1,812英尺/秒的速度(经验式比值92.6%)对抗同一块装甲板时,则仅仅造成装甲板开裂。
(e) 1921年8月10日时,我们使用15英寸穿甲弹和半穿甲弹(新式和老式两种),对巴登号战列舰进行了打靶测试。总的来说,制式穿甲弹的表现良好,但新式半穿甲弹的爆炸威力太小了,而老式半穿甲弹虽然爆炸威力很强,但穿甲能力有所不足。有鉴于此,我们打算研发一种装填系数为6%的新式半穿甲弹,并期望这种炮弹能在30度入射角下,以1,500英尺/秒的速度,穿透6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目前,皇家兵工厂、哈德菲尔德公司、以及弗斯-布朗公司,都已经向我们提交了设计图纸。另外,我们还提出了装填系数分别是5%和5.5%的新式半穿甲弹的设计要求,且这两类炮弹都分别需要提交有被帽和无被帽的两种设计方案。
13.5英寸穿甲弹:
(a) 我们为13.5英寸穿甲弹(重),设定了新的验收规格:在20度入射角下,以1,650英尺/秒的速度,对抗10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最终定下的这个测试规格,在难度上低于1921年上半年的总结报告中设想的规格)。但我们会先在1,600英尺/秒的速度下开展验收测试,如果遭遇失败的话,则会在1,650英尺/秒的速度下重新测试。
(b) 哈德菲尔德公司的2发炮弹,基于上述规则进行了测试。其中有1发在1,602英尺/秒的速度(经验式比值126.0%)下取得成功,另1发则在1,608英尺/秒的速度(经验式比值126.5%)下造成装甲板穿孔,但炮弹本身碎裂了。
(c) 哈德菲尔德公司的制式炮弹和双层被帽炮弹,在30度入射角下,对8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进行了打靶测试。两款炮弹的测试速度均为1,612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35.9%),双层被帽的炮弹取得了成功,而制式炮弹则碎裂了。这发双层被帽炮弹,以及先前测试的那发双层被帽炮弹,都存在弹肩区域因挤压而发生变形,导致弹体缩短的现象,且弹底区域都没有受损。有鉴于此,我们订购了4发15英寸的双层被帽炮弹,并打算将其用在下一阶段的不同弹重系数的炮弹的对比测试中。我们计划在20度和30度入射角下,使用这些炮弹对14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进行测试,并与制式炮弹开展对比。另外,我们还会留下1发双层被帽炮弹,用于在60度入射角下,对抗8英寸厚度的炮塔顶部装甲板。
12英寸穿甲弹:
为了测试被帽在大角度入射时的作用,我们使用2发拆除了被帽的12英寸Mark VII A型穿甲弹,开展了打靶测试。其中1发在50度入射角下,以1,150英尺/秒的速度,穿透了4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经验式比值102.8%),但炮弹本身也碎裂了。另1发则在60度入射角下,以1,119英尺/秒的速度,穿透了5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经验式比值66.1%),且弹体几乎完整。这项测试证明,在大角度下,有被帽炮弹的表现,并不会比无被帽炮弹更优秀。
原始报告


1922年的总结报告
本段内容出自Report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Ordnance Committee For The Year Ending December 31st, 1922
15英寸穿甲弹:
(a) 对于从巴登号战列舰上拆下来的14英寸厚度的装甲板,我们使用15英寸Mark V A型穿甲弹,在20度和30度入射角下,开展了标定测试(用于判断装甲板性能的测试),其中20度入射角下的结果如下:
测试编号 | 炮弹生产商 | 装甲板厚度 | 入射角 | 炮弹速度 | 测试结果 | 629 | 哈德菲尔德 | 14英寸 | 20度 | 1,664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09.8%)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碎裂 | 630 | 哈德菲尔德 | 14英寸 | 20度 | 1,299英尺/秒(经验式比值85.7%) | 炮弹卡在装甲板上 | 636 | 哈德菲尔德 | 14英寸 | 20度 | 1,765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16.5%)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碎裂 | 670 | 哈德菲尔德 | 14英寸 | 20度 | 1,883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24.2%)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完整 | 671 | 哈德菲尔德 | 14英寸 | 20度 | 1,506英尺/秒(经验式比值99.4%)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碎裂 | 694 | 哈德菲尔德 | 14英寸 | 20度 | 1,393英尺/秒(经验式比值91.9%)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完整 |
30度入射角下的结果如下:
测试编号 | 炮弹生产商 | 装甲板厚度 | 入射角 | 炮弹速度 | 测试结果 | 648 | 哈德菲尔德 | 14英寸 | 30度 | 1,962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15.8%)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碎裂 | 649 | 哈德菲尔德 | 14英寸 | 30度 | 1,485英尺/秒(经验式比值87.7%) | 装甲板被穿孔,发生跳弹,弹体完整 | 692 | 哈德菲尔德 | 14英寸 | 30度 | 2,084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23.1%)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碎裂 | 693 | 哈德菲尔德 | 14英寸 | 30度 | 1,554英尺/秒(经验式比值91.8%)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完整 | 849 | 哈德菲尔德 | 14英寸 | 30度 | 1,561英尺/秒(经验式比值92.2%) | 装甲板被穿孔,弹体碎裂 |
补充说明:结合1923年的总结报告中的描述来看,编号648和693的这2发炮弹,都是1918年生产的,而编号849的炮弹则是1921年生产的。
作为对比,15英寸Mark V A型穿甲弹,在30度入射角对抗阿姆斯特朗公司生产的14英寸装甲板时,取得的结果如下:
测试编号 | 炮弹生产商 | 装甲板厚度 | 入射角 | 炮弹速度 | 测试结果 | 657 | 哈德菲尔德 | 14英寸 | 30度 | 1,520英尺/秒(经验式比值89.8%)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完整 | 658 | 哈德菲尔德 | 14英寸 | 30度 | 1,479英尺/秒(经验式比值87.3%)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碎裂 | 659 | 哈德菲尔德 | 14英寸 | 30度 | 1,427英尺/秒(经验式比值84.3%) | 炮弹在击中装甲板时碎裂 | 731 | 哈德菲尔德 | 14英寸 | 30度 | 1,937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14.4%)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几乎完整,但开裂至装药腔 | 740 | 哈德菲尔德 | 14英寸 | 30度 | 1,512英尺/秒(经验式比值89.3%)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碎裂 |
通过在20度入射角下开展的测试,我们可能判断出了炮弹在该条件下的上限速度和下限速度。
在30度入射角下开展的测试则表明,我国的15英寸制式穿甲弹,无法在这个角度下有效对抗从巴登号战列舰上拆下来的14英寸厚度的装甲板。
(b) 我们使用从巴登号战列舰上拆下来的14英寸厚度的装甲板,开展了第二期的不同弹重系数的炮弹的对比测试(第一期是1920年时开展的,详见1920年底的总结报告),取得的结果如下:
测试编号 | 炮弹生产商 | 炮弹类型 | 炮弹重量 | 装甲板厚度 | 入射角 | 炮弹速度 | 测试结果 | 754 | 哈德菲尔德 | 356型 | 1,920磅/重弹 | 14英寸 | 20度 | 1,804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19.0%)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碎裂 | 756 | 哈德菲尔德 | 356型 | 1,687磅/中弹 | 14英寸 | 20度 | 1,761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08.9%)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完整 | 776 | 哈德菲尔德 | 257型 | 1,920磅/重弹 | 14英寸 | 20度 | 1,795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18.4%)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完整 | 786 | 哈德菲尔德 | 257型 | 1,687磅/中弹 | 14英寸 | 20度 | 1,760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08.9%)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完整,弹头及弹肩受损 | 858 | 哈德菲尔德 | 257型 | 1,920磅/重弹 | 14英寸 | 20度 | 1,506英尺/秒(经验式比值99.4%)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完整,弹头受损 | 859 | 哈德菲尔德 | 257型 | 1,687磅/中弹 | 14英寸 | 20度 | 1,437英尺/秒(经验式比值88.9%)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完整 | 870 | 哈德菲尔德 | 257型 | 1,920磅/重弹 | 14英寸 | 20度 | 1,976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30.4%)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完整 |
补充说明:结合1921年下半年的总结报告中的描述来看,这次测试中使用的炮弹,生产时间应该不早于1920年。
下一步,我们会使用1,637磅的中弹,在2,000英尺/秒的速度下继续开展测试。
(c) 在验收测试中,哈德菲尔德公司和弗斯-布朗公司的炮弹,分别取得了以下的结果:
测试编号 | 炮弹生产商 | 装甲板厚度 | 入射角 | 炮弹速度 | 测试结果 | 642 | 哈德菲尔德 | 12英寸 | 20度 | 1,636英尺/秒(超规格测试,经验式比值121.5%) | 失败,开裂至装药腔 | 663 | 哈德菲尔德 | 10英寸 | 20度 | 1,541英尺/秒(下限测试,经验式比值130.9%) | 成功 | 713 | 弗斯-布朗 | 10英寸 | 20度 | 1,471英尺/秒(下限测试,经验式比值124.9%) | 成功 | 718 | 哈德菲尔德 | 10英寸 | 20度 | 1,498英尺/秒(下限测试,经验式比值127.2%) | 成功 | 722 | 哈德菲尔德 | 10英寸 | 20度 | 1,493英尺/秒(下限测试,经验式比值126.8%) | 成功 | 723 | 哈德菲尔德 | 10英寸 | 20度 | 1,586英尺/秒(下限测试,经验式比值134.7%) | 成功 | 860 | 弗斯-布朗 | 10英寸 | 20度 | 2,013英尺/秒(上限测试,经验式比值170.9%) | 失败,弹底受损 | 861 | 哈德菲尔德 | 10英寸 | 20度 | 1,500英尺/秒(下限测试,经验式比值127.4%) | 失败 | 862 | 弗斯-布朗 | 10英寸 | 20度 | 1,557英尺/秒(下限测试,经验式比值132.2%) | 失败 |
(d) 在引信起爆测试中,哈德菲尔德公司生产的15英寸Mark V A型穿甲弹,在配备了No. 16D型引信的情况下,取得了以下的结果:
测试编号 | 炮弹生产商 | 装甲板厚度 | 入射角 | 炮弹速度 | 测试结果 | 683 | 哈德菲尔德 | 15英寸 | 0度 | 1,665英尺/秒(引信起爆测试,经验式比值113.8%) | 剧烈爆炸,爆炸点位于装甲板后方30英尺处 | 753 | 哈德菲尔德 | 15英寸 | 0度 | 1,697英尺/秒(引信起爆测试,经验式比值115.9%) | 剧烈爆炸,爆炸点位于装甲板后方18英尺处 | 856 | 哈德菲尔德 | 15英寸 | 0度 | 1,670英尺/秒(引信起爆测试,经验式比值114.1%) | 剧烈爆炸,爆炸点位于装甲板后方9英尺处 | 869 | 哈德菲尔德 | 15英寸 | 0度 | 1,670英尺/秒(引信起爆测试,经验式比值114.1%) | 炮弹在穿甲过程中碎裂 |
15英寸半穿甲弹(新式):
皇家兵工厂、哈德菲尔德公司、以及弗斯-布朗公司,都已经向我们提交了新式15英寸半穿甲弹的设计图纸,在装填系数上有5%、5.5%、6%的三种规格,并且都设计了有被帽和无被帽两种版本。其中,获得批准,可以开展打靶测试的设计方案包括:
炮弹设计方 | 炮弹设计编号 | 装填系数 | 是否有被帽 | 哈德菲尔德 | H.1402B | 5.5% | 有 | 哈德菲尔德 | H.1404 | 5.5% | 无 | 皇家兵工厂 | 30,117 | 5.5% | 无 | 皇家兵工厂 | 39,125 | 5.5% | 有 |
哈德菲尔德公司设计的两款炮弹,我们各订购了6发;而皇家兵工厂设计的两款炮弹,我们则各订购了4发。随后,我们在30度入射角下,以1,500英尺/秒的速度,对6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开展了打靶测试,其结果如下:
测试编号 | 炮弹生产商 | 炮弹类型 | 装甲板厚度 | 入射角 | 炮弹速度 | 测试结果 | 770 | 皇家兵工厂 | 有被帽 | 6英寸 | 30度 | 1,496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66.4%) | 失败 | 863 | 哈德菲尔德 | 有被帽 | 6英寸 | 30度 | 1,500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66.8%) | 成功 | 866 | 哈德菲尔德 | 无被帽 | 6英寸 | 30度 | 1,496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66.4%) | 成功 |
后续,我们会使用哈德菲尔德公司生产的炮弹,继续开展测试。其中,有被帽炮弹的测试规格,是在30度入射角下,以1,350英尺/秒的速度,对抗6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而无被帽炮弹的测试规格,则是在40度入射角下,以1,500英尺/秒的速度,对抗6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
另外,我们还向哈德菲尔德公司,订购了4发设计编号为H.1401的炮弹,用于开展破片测试。这4发炮弹中,有2发会装填70/30 Shellite装药,还有2发则会装填块状TNT装药。装填两种装药的炮弹,各有1发会配备燃烧式引信,另外1发则会配备爆炸式引信。这4发炮弹都会采用水下引爆的方式开展破片测试。
13.5英寸穿甲弹:
在验收测试中,哈德菲尔德公司和弗斯-布朗公司的炮弹,分别取得了以下的结果:
测试编号 | 炮弹生产商 | 装甲板厚度 | 入射角 | 炮弹速度 | 测试结果 | 650 | 哈德菲尔德 | 10英寸 | 20度 | 1,615英尺/秒(下限测试,经验式比值127.0%) | 成功 | 652 | 弗斯-布朗 | 10英寸 | 20度 | 1,622英尺/秒(下限测试,经验式比值127.6%) | 成功 | 719 | 哈德菲尔德 | 10英寸 | 20度 | 1,611英尺/秒(下限测试,经验式比值126.7%) | 成功 | 652 | 弗斯-布朗 | 10英寸 | 20度 | 1,602英尺/秒(下限测试,经验式比值126.0%) | 成功 |
在1922年时,该口径的炮弹未出现验收测试失败的情况。
原始报告


1923年的总结报告
本段内容出自Report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Ordnance Committee For The Year Ending December 31st, 1923
15英寸穿甲弹,不同弹重系数的炮弹的对比:
第二期的不同弹重系数的炮弹的对比测试,在20度入射角下开展的测试已经全部完成,取得的结果如下:
测试编号 | 炮弹生产商 | 炮弹重量 | 装甲板厚度 | 入射角 | 炮弹速度 | 测试结果 | 900 | 哈德菲尔德 | 1,687磅/中弹 | 14英寸 | 20度 | 2,003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23.9%)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完整 | 957 | 哈德菲尔德 | 1,920磅/重弹 | 14英寸 | 20度 | 1,352英尺/秒(经验式比值89.6%)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完整 | 959 | 哈德菲尔德 | 1,687磅/中弹 | 14英寸 | 20度 | 1,308英尺/秒(经验式比值80.9%)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完整 |
在第二期的测试中,在20度入射角下对抗从巴登号战列舰上拆下来的装甲板时,重弹在1,976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30.4%)、1,795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18.4%)、1,506英尺/秒(经验式比值99.4%)、以及1,352英尺/秒(经验式比值89.6%)下取得成功;而中弹则在2,003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23.9%)、1,760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08.9%)、1,437英尺/秒(经验式比值88.9%)、以及1,308英尺/秒(经验式比值80.9%)下取得成功。
由于在20度入射角的测试下,重弹和中弹均未表现出明显优势,因此我们又在30度入射角下开展了测试,取得的结果如下:
测试编号 | 炮弹生产商 | 炮弹重量 | 装甲板厚度 | 入射角 | 炮弹速度 | 测试结果 | 1057 | 哈德菲尔德 | 1,920磅/重弹 | 14英寸 | 30度 | 1,702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00.5%)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完整 | 1068 | 哈德菲尔德 | 1,687磅/中弹 | 14英寸 | 30度 | 1,670英尺/秒(经验式比值94.2%)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完整 |
15英寸穿甲弹,强化弹底的炮弹:
哈德菲尔德公司生产了一种对弹底区域进行特殊强化的炮弹,我们对其进行了测试,并与制式炮弹的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其结果如下:
测试编号 | 炮弹生产商 | 炮弹类型 | 生产日期 | 装甲板厚度 | 入射角 | 炮弹速度 | 测试结果 | 860 | 弗斯-布朗 | 制式炮弹 | 1922年8月 | 10英寸 | 20度 | 2,013英尺/秒(上限测试,经验式比值170.9%)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碎裂 | 861 | 哈德菲尔德 | 制式炮弹 | 1922年9月 | 10英寸 | 20度 | 1,500英尺/秒(下限测试,经验式比值127.4%)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开裂 | 862 | 弗斯-布朗 | 制式炮弹 | 1922年10月 | 10英寸 | 20度 | 1,557英尺/秒(下限测试,经验式比值132.2%)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碎裂 | 885 | 哈德菲尔德 | 弹底强化炮弹 | 1922年12月 | 10英寸 | 20度 | 1,496英尺/秒(下限测试,经验式比值127.0%)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完整 |
在测试编号855的炮弹取得成功后,我们又从哈德菲尔德公司处得到了4发与之类似的炮弹,其中3发已完成测试,其结果如下:
测试编号 | 炮弹生产商 | 炮弹类型 | 生产日期 | 装甲板厚度 | 入射角 | 炮弹速度 | 测试结果 | 1019 | 哈德菲尔德 | 制式炮弹 | 1918年4月 | 12英寸 | 20度 | 1,698英尺/秒(超规格测试,经验式比值126.1%)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碎裂 | 1022 | 哈德菲尔德 | 制式炮弹 | 1922年9月 | 12英寸 | 20度 | 1,697英尺/秒(超规格测试,经验式比值126.0%)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完整 | 1043 | 哈德菲尔德 | 制式炮弹 | 1922年10月 | 12英寸 | 20度 | 1,605英尺/秒(超规格测试,经验式比值119.2%)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碎裂 | 1045 | 哈德菲尔德 | 弹底强化炮弹 | 1923年2月 | 12英寸 | 20度 | 1,500英尺/秒(超规格测试,经验式比值111.4%)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完整 | 1146 | 哈德菲尔德 | 弹底强化炮弹 | 1923年2月 | 12英寸 | 30度 | 1,440英尺/秒(超规格测试,经验式比值96.4%) | 装甲板被穿孔,弹体碎裂 | 1165 | 哈德菲尔德 | 弹底强化炮弹 | 1923年1月 | 12英寸 | 30度 | 1,722英尺/秒(超规格测试,经验式比值115.3%)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完整 |
15英寸穿甲弹,新老制式炮弹的对比:
我们对哈德菲尔德公司在近期生产的炮弹进行了测试,并将测试结果与他们先前生产的炮弹的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目的是验证他们近期生产的炮弹,在性能上是否有所提升。
先前生产的炮弹,对卡梅尔公司生产的14英寸厚度的装甲板开展的测试,结果如下:
测试编号 | 炮弹生产商 | 生产年份 | 装甲板厚度 | 入射角 | 炮弹速度 | 测试结果 | 760 | 哈德菲尔德 | 1919年 | 14英寸 | 30度 | 1,929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13.9%)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碎裂 |
先前及近期生产的炮弹,对巴登号战列舰上拆下来的14英寸厚度的装甲板开展的测试,结果如下:
测试编号 | 炮弹生产商 | 生产年份 | 装甲板厚度 | 入射角 | 炮弹速度 | 测试结果 | 648 | 哈德菲尔德 | 1918年 | 14英寸 | 30度 | 1,962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15.8%)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碎裂 | 693 | 哈德菲尔德 | 1918年 | 14英寸 | 30度 | 1,554英尺/秒(经验式比值91.8%)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完整 | 849 | 哈德菲尔德 | 1921年 | 14英寸 | 30度 | 1,561英尺/秒(经验式比值92.8%) | 装甲板被穿孔,弹体碎裂 | 926 | 哈德菲尔德 | 1922年 | 14英寸 | 30度 | 1,938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14.4%)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完整 | 970 | 哈德菲尔德 | 1922年 | 14英寸 | 30度 | 1,552英尺/秒(经验式比值91.6%) | 装甲板被穿孔,弹体碎裂 |
接下来,我们打算使用不同弹重系数的炮弹的对比测试中使用的重弹,在最近一次取得失败结果的速度(也就是1,552英尺/秒)下,对同一块装甲板开展测试。
15英寸穿甲弹,皇家兵工厂生产的炮弹:
为了验证皇家兵工厂生产的炮弹,能否满足最新的验收测试规格的要求,我们向他们订购了4发穿甲弹,并使用这些炮弹开展了打靶测试。
其中,测试编号931的炮弹,在20度入射角下对抗10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时,在1,556英尺/秒的速度下穿透了装甲板,但炮弹本身碎裂了,原因是经过硬化处理的区域,并没有延伸到弹肩部位,因此炮弹在挤压下发生变形,其长度显著缩短,最终导致弹体破裂。作为对比,哈德菲尔德公司在1922年生产的测试编号958的Mark V A/N型炮弹,在验收测试中,以相同的入射角对抗同一块装甲板时,在1,551英尺/秒下取得成功。
接下来,在对炮弹进行重新热处理之后,皇家兵工厂生产的测试编号1077的炮弹,在1,549英尺/秒下取得了成功。
测试编号 | 炮弹生产商 | 装甲板厚度 | 入射角 | 炮弹速度 | 测试结果 | 931 | 皇家兵工厂 | 10英寸 | 20度 | 1,556英尺/秒(下限测试,经验式比值132.1%)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碎裂 | 958 | 哈德菲尔德 | 10英寸 | 20度 | 1,551英尺/秒(下限测试,经验式比值131.7%)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完整 | 1077 | 皇家兵工厂 | 10英寸 | 20度 | 1,549英尺/秒(下限测试,经验式比值131.5%)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完整 |
我们打算将下一发炮弹的测试规格,调整为在20度入射角下,以1,700英尺/秒的速度,对抗12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即最新的验收测试规格(详见1924年的总结报告)。
15英寸半穿甲弹(新式)
哈德菲尔德公司生产的装填系数为5.5%的新式半穿甲弹的测试工作,得到了继续开展,其结果如下:
测试编号 | 炮弹生产商 | 炮弹类型 | 装甲板厚度 | 入射角 | 炮弹速度 | 测试结果 | 892 | 哈德菲尔德 | 有被帽 | 6英寸 | 30度 | 1,360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51.3%)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完整 | 910 | 哈德菲尔德 | 无被帽 | 6英寸 | 40度 | 1,507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49.2%)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完整 | 1079 | 哈德菲尔德 | 有被帽 | 7英寸 | 30度 | 1,357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35.8%)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完整 | 1136 | 哈德菲尔德 | 无被帽 | 7英寸 | 40度 | 1,501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32.8%)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完整 |
下一步,我们计划使用这些炮弹,对甲板装甲开展打靶测试。
炮弹装药
在1923年内,我们使用多种不同类型的装药,包括Shellite、浇注TNT、块状TNT、以及TNT-TNX(三硝基二甲苯),开展了破片测试和装药敏感度测试。
开展这些测试的目的,是为了使用块状TNT装药,替代目前使用的Shellite装药,而块状TNT-TNX装药则是备选方案。
除了一个特例之外,块状TNT和块状TNT-TNX,都在装药敏感度测试中表现良好。但想要让这两种装药产生良好的爆炸效果,就需要使用爆炸式引信或助爆装置,而这两种设备目前都还处在测试阶段。
目前已经生产出来的块状TNT装药,是采用挤压成型工艺生产的,其中有些出现了裂纹。有鉴于此,我们正在考虑是否采用熔铸工艺来生产块状TNT装药。
15英寸半穿甲弹(新式),块状TNT装药
上一年的报告中提到的4发新式15英寸半穿甲弹的破片测试,目前已经完成。这些炮弹的装填系数为5.5%,其中有2发装填了70/30 Shellite装药,还有2发则装填了块状TNT装药。装填两种装药的炮弹,各有1发配备了燃烧式引信,另外1发则配备了爆炸式引信。
装填Shellite装药的炮弹,在搭配燃烧式引信时取得的破片效果,要比搭配爆炸式引信时的表现更好,并且也要优于以往开展的各种不同装药和引信组合的15英寸穿甲弹的破片效果。
装填块状TNT装药的炮弹,在搭配爆炸式引信时取得了非常好的破片效果,弹片的数量和尺寸都非常理想。但这种炮弹在搭配燃烧式引信时后,爆炸效果却非常糟糕,仅仅炸飞了弹底,弹体其余部分则仍然是完好的。
15英寸穿甲弹,块状TNT装药
测试表明,在TNT装药中加入3%含量的石蜡,可以取得理想的装药密度。
在过往的破片测试中,15英寸穿甲弹在搭配不同的装药和引信组合后,取得了以下的测试结果:
装药类型 | 引信类型 | 助爆药类型 | 破片数量 | Shellite | 燃烧式 | 苦味酸粉 | 较多 | Shellite | 爆炸式 | 苦味酸粉 | 非常少 | 浇注TNT | 爆炸式 | TNT | 多 | 块状TNT | 燃烧式 | 苦味酸粉 | 较少 |
我们使用2发装填了块状TNT装药的15英寸穿甲弹,开展了装药敏感度测试。测试规格是,炮弹在0度入射角下,以2,000英尺/秒的速度,对抗15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测试结果是令人满意的,但测试完成后只回收了1发炮弹。
回收得到那发炮弹,我们决定为其配备爆炸式引信,随后开展破片测试。但破片测试失败了,炮弹内的装药并未被引爆,其原因可能包括:(i) 炮弹内装填的是苦味酸粉助爆药,而不是TNT,(ii) 引信与助爆药之间没有紧密贴合,(iii) 助爆药没有被压实。
我们决定,再开展一次装药敏感度测试,随后使用压实的TNT助爆药,再开展一次破片测试。装药敏感度测试已经完成,结果是成功的。破片测试暂时还未开展。
以上这些测试结果表明,块状TNT装药搭配爆炸式引信以及TNT助爆药的组合,明显优于Shellite装药搭配燃烧式引信以及苦味酸粉助爆药的组合。Shellite装药与爆炸式引信的组合,可能会导致破片效果比较差。而TNT装药与燃烧式引信的组合,则一定会导致糟糕的结果。
12英寸穿甲弹,块状TNT装药
我们使用2发装填了块状TNT装药的12英寸穿甲弹,开展了装药敏感度测试。测试规格是,炮弹在0度入射角下,以2,000英尺/秒的速度,对抗12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其中有1发炮弹通过了测试,另1发炮弹则在穿透装甲板后爆炸了,但爆炸力度很轻微。
TNT-TNX装药
针对TNT-TNX装药能否大规模生产和供应的问题,我们开展了研究。我们还打算给15英寸穿甲弹配备采用熔铸工艺生产的块状TNT-TNX装药,随后用其开展装药敏感度测试和破片测试。
另一方面,在现有的工具设备的条件下,采用挤压成型工艺来生产16英寸穿甲弹所配备的块状TNT装药,存在较大的困难。因此目前我们正在考虑,是否要为16英寸穿甲弹配备TNT-TNX装药。
截至目前为止的测试结果表明,TNT-TNX装药在敏感度和爆炸威力这两方面,都至少与采用挤压成型工艺生产的块状TNT装药相当。另一方面,块状的TNT-TNX装药,生产起来要更为容易,只需要采用熔铸工艺就能获得理想的装药密度。考虑到陆海空三军目前都大量使用TNT装药,TNT-TNX装药或许能解决战时供应的难题。
我们最后决定,对采用熔铸工艺生产的块状TNT装药进行测试。由于生产这种装药的工具设备,与生产TNT-TNX装药的相同,因此如果熔铸工艺的块状TNT装药测试成功的话,就能解决战时供应的难题。如此一来,我们就没有必要为海军炮弹配备TNT-TNX装药了。
原始报告(除了1923年的内容外,还包含1920-1923年间的不同弹重系数对比测试,以及1922-1923年间的新式半穿甲弹测试的详情)









1924年的总结报告
本段内容出自Report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Ordnance Committee For The Year Ending December 31st, 1924
15英寸穿甲弹,不同弹重系数的炮弹的对比:
我们开展了第三期的不同弹重系数的炮弹的对比测试(第一期是1920年时开展的,第二期是1922-1923年间开展的,详见上文中的对应年份的总结报告)。
测试条件是在30度入射角下,对抗从巴登号战列舰上拆下来的14英寸厚度的装甲板,取得的结果如下:
测试编号 | 炮弹生产商 | 炮弹重量 | 装甲板厚度 | 入射角 | 炮弹速度 | 测试结果 | 1185 | 哈德菲尔德 | 1,920磅/重弹 | 14英寸 | 30度 | 1,611英尺/秒(经验式比值95.1%)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完整 | 1187 | 哈德菲尔德 | 1,687磅/中弹 | 14英寸 | 30度 | 1,545英尺/秒(经验式比值85.5%) | 装甲板被穿孔,弹体碎裂 | 1208 | 哈德菲尔德 | 1,920磅/重弹 | 14英寸 | 30度 | 1,601英尺/秒(经验式比值94.5%) | 装甲板被穿孔,弹体碎裂 | 1209 | 哈德菲尔德 | 1,687磅/中弹 | 14英寸 | 30度 | 1,565英尺/秒(经验式比值86.6%) | 装甲板被穿孔,弹体碎裂 |
在本委员会看来,在30度入射角下对抗14英寸装甲,其难度是非常高的,可能还需要发射大量的炮弹,才能得出确切的结论。
另一方面,如果将第二期测试的结果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也就是说,将20度角和30度角下的测试放在一起来看待),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重弹相比于中弹,并没有决定性的优势。有鉴于此,我们决定以此作为这一系列测试的结论。
15英寸穿甲弹,双层被帽的对比测试:
15英寸的双层被帽炮弹的测试工作,最早可以追溯至1921年。当时的情况是,13.5英寸的双层被帽炮弹,已经在测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因此本委员会建议,使用15英寸炮弹开展双层被帽的测试。
我们为其设定的测试规格,是在30度入射角下,以1,600英尺/秒的速度,对抗从巴登号战列舰上拆下来的14英寸厚度的装甲板。设定这个测试规格的目的,是为了与先前取得的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在第三期的不同弹重系数的炮弹的对比测试中,编号1185的炮弹在类似的测试规格下取得了成功,而编号1208的炮弹则失败了。
第1发双层被帽的炮弹,在上述测试规格下遭遇了失败。有鉴于此,第2发炮弹的测试规格,入射角被调整为20度,炮弹速度则被调整为1,400英尺秒,以便与先前取得的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在第二期的不同弹重系数的炮弹的对比测试中,编号957的炮弹在其他条件相似,但炮弹速度更低的情况下取得了成功。然而,双层被帽炮弹还是没能取得成功。
在此情况下,我们放弃了后续的测试计划。剩余2发尚未测试的炮弹,我们打算用于开展破片测试。
测试编号 | 炮弹生产商 | 炮弹类型 | 装甲板厚度 | 入射角 | 炮弹速度 | 测试结果 | 1257 | 哈德菲尔德 | 双层被帽 | 14英寸 | 30度 | 1,602英尺/秒(经验式比值94.6%) | 装甲板被穿孔,弹体碎裂 | 1317 | 哈德菲尔德 | 双层被帽 | 14英寸 | 20度 | 1,400英尺/秒(经验式比值92.4%) | 装甲板未被穿孔,弹体碎裂 |
15英寸穿甲弹,强化弹底的炮弹:
根据新合同生产的炮弹,具有与强化弹底的炮弹相似的特征。我们使用这种炮弹开展了超规格测试,具体要求是在30度入射角下,以1,700英尺/秒的速度,对抗12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但2发测试炮弹都未能取得成功。
接下来,我们又测试了1发先前遗留下来的强化弹底的炮弹,测试规格是在30度入射角下,以1,650英尺/秒的速度,对抗12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结果是失败的。
测试编号 | 炮弹生产商 | 炮弹型号/类型 | 装甲板厚度 | 入射角 | 炮弹速度 | 测试结果 | 1172 | 哈德菲尔德 | Mark VIII A型 | 12英寸 | 30度 | 1,701英尺/秒(超规格测试,经验式比值113.9%)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碎裂 | 1223 | 哈德菲尔德 | Mark VIII A型 | 12英寸 | 30度 | 1,711英尺/秒(超规格测试,经验式比值114.5%) | 装甲板被穿孔,弹体碎裂 | 1273 | 哈德菲尔德 | 弹底强化炮弹 | 12英寸 | 30度 | 1,657英尺/秒(超规格测试,经验式比值110.9%) | 装甲板被穿孔,弹体碎裂 |
15英寸穿甲弹,1.4crh弹头形状的炮弹:
在30度入射角下,以1,650英尺/秒的速度,对抗12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的测试条件下,1发弹头形状为1.4crh的特制炮弹,未能取得成功。哈德菲尔德公司认为,这发炮弹之所以会失败,原因在于其被帽的外部轮廓,与弹头形状为1.6crh的炮弹的被帽是一样的,这导致了弹头形状为1.4crh的炮弹的被帽,存在弹头尖端区域的厚度过大的问题(因为1.4crh的炮弹,弹头本身比1.6crh的炮弹更钝,所以在不更改被帽外部轮廓的情况下,1.4crh炮弹的被帽需要做的更厚一些,才能与更钝的弹头互相贴合)。
测试编号 | 炮弹生产商 | 炮弹类型 | 装甲板厚度 | 入射角 | 炮弹速度 | 测试结果 | 1372 | 哈德菲尔德 | 1.4crh弹头形状 | 12英寸 | 30度 | 1,648英尺/秒(超规格测试,经验式比值110.3%) | 装甲板被穿孔,弹体碎裂 |
接下来,我们准备再测试1发采用与新款16英寸穿甲弹相同设计的炮弹(这里应该是指弹头形状为1.4crh,与16英寸穿甲弹保持一致)。测试规格是在30度入射角下,以1,650英尺/秒的速度,对抗维克斯公司生产的12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
15英寸穿甲弹,皇家兵工厂生产的炮弹:
由于测试条件被修改为在20度入射角下,以1,700英尺/秒的速度,对抗12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因此军械工厂总监(Chief Superintendent of Ordnance Factories,简称CSOF)提出,要对炮弹设计作出修改。海军军械局长批准了这项请求。基于修改过的新设计生产的炮弹,在测试中取得了成功。
测试编号 | 炮弹生产商 | 装甲板厚度 | 入射角 | 炮弹速度 | 测试结果 | 1381 | 皇家兵工厂 | 12英寸 | 20度 | 1,701英尺/秒(下限测试,经验式比值126.3%)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完整 |
接下来,我们打算将测试规格调整为,在30度入射角下,以1,725英尺/秒的速度,对抗12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其目的是与编号为1165的炮弹的测试结果进行对比(那是1发强化弹底的炮弹,详见1923年的总结报告)。
15英寸半穿甲弹(新式):
新式15英寸半穿甲弹,在大角度下对抗4英寸厚度的均质甲板装甲时,取得了以下结果:
测试编号 | 炮弹生产商 | 炮弹类型 | 装甲板厚度 | 入射角 | 炮弹速度 | 测试结果 | 1193 | 哈德菲尔德 | 无被帽 | 4英寸 | 60度 | 1,410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28.5%)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完整 | 1279 | 哈德菲尔德 | 有被帽 | 4英寸 | 60度 | 1,400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27.6%)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完整 |
另外,我们还决定,将不再测试皇家兵工厂生产的新式15英寸半穿甲弹。
挤压成型工艺的块状TNT装药:
有1发采用挤压成型工艺生产的块状TNT装药的15英寸穿甲弹,在1923年时已经通过了装药敏感度测试。如今,这发炮弹又在破片测试中取得了良好的表现。
不过,在熔铸的块状TNT装药的测试工作完成之前,我们不会再开展挤压成型工艺的块状TNT装药的测试工作。
熔铸的块状TNT装药:
有鉴于挤压成型的块状TNT装药,难以在大口径炮弹上取得理想的装药密度(这会导致炮弹装药量及装填系数达不到设计值),我们决定对采用熔铸工艺生产的块状TNT装药进行测试。我们预计,这种装药在敏感度和装药密度上都不会有问题,而且不会像挤压成型的装药那样出现裂纹。
目前已安排的测试计划,是使用2发15英寸穿甲弹,为其配备不同类型的熔铸的块状TNT装药,随后在0度入射角下,以2,000英尺/秒的速度,对抗15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从而测试其敏感度是否合格。
TNT-TNX装药:
我们决定继续开展TNT-TNX装药的测试工作,但其优先度会低于熔铸的块状TNT装药。原因在于,从现阶段来看,TNT的生产供应更容易。但如果有需要的话,TNX也是可以大规模生产的。
目前已经开展的测试,是使用2发装填了TNT-TNX装药的15英寸穿甲弹,在0度入射角下,以2,000英尺/秒的速度,对抗15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从而测试其敏感度是否合格。其中有1发炮弹在测试中取得了成功,另1发则失败了,但装甲板也在炮弹冲击下破裂了。
那发测试成功的炮弹,随后又在搭配了爆炸式引信后,开展了破片测试,其结果非常好,至少不亚于TNT装药的表现。
我们决定,以后会将TNT-TNX装药,称作Troxyl(注意不是特屈儿,特屈儿是Tetryl)。
装药腔:
为了便于使用块状装药,我们已要求炮弹生产商尽可能在装药腔设计上达成统一(浇注装药可以适应不同形状的装药腔,但块状装药需要形状与之匹配的装药腔)。
另外,装药腔和装药之间的蜡膜的厚度,不应超过0.1英寸。如果有可能的话,最好能用某种密度与装药相同的塑料材质来代替蜡膜。
引信与助爆装置:
有鉴于我们计划使用的装药,需要搭配爆炸式弹底引信,或者搭配助爆装置才能有效起爆,因此我们决定要加快助爆装置的测试工作。在12英寸炮弹上,这种助爆装置已经展现出了它的潜力。
我们开展了一项测试,来验证什么样的弹底栓,能够更好的适配No. 16D型引信与助爆装置。我们发现,制式弹底栓的适配性并不好,因为在炮弹击中大厚度装甲的情况下,助爆装置会从制式弹底栓上脱离。
新设计的特殊弹底栓,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但这种弹底栓的重量有些超重。我们目前将其称之为带有助爆装置的弹底栓(在16英寸穿甲弹的部分,有更多关于带有助爆装置的弹底栓的内容)。
我们为2发15英寸穿甲弹,装填了70/30 Shellite装药,并为其配备了含有TNT助爆药的助爆装置,以及结构得到强化、但助爆药含量降低的No. 16D型引信。随后用这2发炮弹在0度入射角下,以1,885英尺/秒的速度,对抗12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第1发炮弹在穿甲过程中起爆,其原因可能是炮弹本身的质量问题。第2发炮弹则在装甲板后方52英尺处爆炸。
随后,我们又为2发15英寸穿甲弹,装填了70/30 Shellite装药,并为其配备了含有TNT助爆药的助爆装置,其中有1发没有安装引信,还有1发则安装了No. 16型无延迟引信。随后用这2发炮弹在0度入射角下,以1,900英尺/秒的速度,对抗12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第1发炮弹完整穿透了装甲,第2发炮弹则在穿甲过程中起爆。
接下来,为了测试这种助爆装置,能否在炮弹以倾斜角度击中装甲板时发挥作用,我们又为1发15英寸穿甲弹,装填了70/30 Shellite装药,配备了含有TNT助爆药的助爆装置,以及结构得到强化、但助爆药含量降低的No. 16D型引信。随后用这发炮弹在20度入射角下,以1,600英尺/秒的速度,对抗10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这发炮弹在装甲板后方45英尺处爆炸。
除此之外,我们还计划开展以下这些类型的测试:
A:在30度入射角下,以1,500英尺/秒的速度,向6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发射2发未装填炸药,但配备有助爆装置的新式15英寸半穿甲弹。
B:在30度入射角下,以1,500英尺/秒的速度,向8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发射1发未装填炸药,但配备有助爆装置的15英寸穿甲弹。
C:使用在先前测试中回收的编号957的炮弹(在不同弹重系数的对比测试中,完整穿透了装甲板),为其装填70/30 Shellite装药,配备助爆装置以及电击发引信,随后在静止状态下开展破片测试。
D:使用从阿金库尔号战列舰上拆下来的6英寸装甲板,以及从爱尔兰号战列舰上拆下来的12英寸装甲板,一前一后组成相隔28英尺的组合靶,随后在0度入射角下,以1,500英尺/秒的速度,向其发射装填块状TNT装药,且配备有助爆装置和No. 16D型引信的15英寸穿甲弹。
E:使用在先前测试中回收的编号959的炮弹(在不同弹重系数的对比测试中,完整穿透了装甲板),使用熔铸工艺为其装填非块状的TNT装药,配备助爆装置以及电击发引信,随后在静止状态下开展破片测试。
除此之外,我们原本还打算回收1发在打靶测试中弹体严重开裂的炮弹,使用熔铸工艺为其装填非块状的TNT装药,配备助爆装置以及电击发引信,随后在静止状态下开展破片测试。但由于这样的炮弹并不常见,因此后来改为使用在打靶测试中完整穿透装甲的编号1408的炮弹,并人工制造出裂纹,随后用其开展测试。
为了将因为炮弹质量问题,而导致在击穿装甲时爆炸的情况,与因为引信或助爆装置的问题,而导致在击穿装甲时爆炸的情况作出区分,我们也安排了相应的测试。具体做法是在15英寸穿甲弹中填入木料,并为其配备带有助爆装置的弹底栓,以及用于模拟No. 16D型引信的替代物,随后在30度入射角下,向8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发射这种炮弹。
最后,为了验证弹底栓螺纹长度的变化,对破片效果的影响,我们为3发15英寸穿甲弹,分别配备了螺纹长度为制式型号的25%、50%、以及75%的弹底栓,随后为其配备了浇注TNT装药和爆炸式引信,来开展破片测试(16英寸穿甲弹,也测试过不同螺纹长度的弹底栓,对破片效果的影响)。
TNT-硝酸钡装药:
如果爆炸式弹底引信或助爆装置的进展不顺利的话,我们考虑将TNT-硝酸钡装药作为备选方案。这种装药的爆炸效果,可能会比Shellite更好,并且用燃烧式引信也能有效引爆。但目前来说,我们暂不打算推进与之相关的测试工作。
原始报告





1925年的总结报告
本段内容出自Report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Ordnance Committee For The Year Ending December 31st, 1925
15英寸穿甲弹,打靶测试:
有鉴于哈德菲尔德公司的编号1372的炮弹(弹头形状为1.4crh的特制炮弹,详见1924年的总结报告),在测试中遭遇了失败,该公司又向我们提供了1发以16英寸穿甲弹作为设计蓝本的15英寸穿甲弹。这发炮弹的弹头形状是1.4crh,在30度入射角下,以1,664英尺/秒的速度,对抗12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时,这发炮弹失败了,并且弹体破损程度十分严重。
1发皇家兵工厂生产的的Mark VII A/N型炮弹,在30度入射角下,以1,717英尺/秒的速度,对抗12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时,遭遇了失败。
1发优化质量的15英寸穿甲弹,在30度入射角下对抗15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时,取得了优异的表现。
测试编号 | 炮弹生产商 | 炮弹型号/类型 | 装甲板厚度 | 入射角 | 炮弹速度 | 测试结果 | 1538 | 哈德菲尔德 | 1.4crh | 12英寸 | 30度 | 1,664英尺/秒(超规格测试,经验式比值111.9%)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碎裂 | 1551 | 皇家兵工厂 | Mark VII A/N型 | 12英寸 | 30度 | 1,717英尺/秒(超规格测试,经验式比值115.5%)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碎裂 |
15英寸穿甲弹,甲板装甲测试:
我们计划使用15英寸穿甲弹,在不同的入射角度下对抗3.5英寸厚度的甲板装甲,来测试其穿甲能力。
15英寸穿甲弹,装药敏感度测试:
2发哈德菲尔德公司生产的Mark V A/N型炮弹,在使用熔铸工艺装填了块状TNT装药,但并未安装引信的情况下,在0度入射角下,以大约2,000英尺/秒的速度,对15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开展了装药敏感度测试。其中,第1发炮弹完整穿透了装甲板,但未能被回收。第2发炮弹同样测试成功,并且完成了回收。研发总监(Chief Superintendent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简称CSRD)会安排对这发炮弹进行解剖,以查看装药的状况。
测试编号 | 炮弹生产商 | 装甲板厚度 | 入射角 | 炮弹速度 | 测试结果 | 1499 | 哈德菲尔德 | 15英寸 | 0度 | 2,000英尺/秒(装药敏感度测试,经验式比值137.3%)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未能回收 | 1500 | 哈德菲尔德 | 15英寸 | 0度 | 2,000英尺/秒(装药敏感度测试,经验式比值137.3%)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完整 |
15英寸穿甲弹,引信起爆测试:
2发哈德菲尔德公司生产的Mark III A型炮弹,在装填了60/40 Shellite装药,并为其配备了设计编号为D.D./L/110A的引信,且将引信设定为延迟爆炸后,在0度入射角下,分别以1,675英尺/秒和1,750英尺/秒的速度,对15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开展了引信起爆测试。2发炮弹都穿透了装甲板,但第1发炮弹在穿甲过程中起爆或碎裂了,第2发炮弹则在装甲板后方16英尺处起爆。
测试编号 | 炮弹生产商 | 装甲板厚度 | 入射角 | 炮弹速度 | 测试结果 | 1580 | 哈德菲尔德 | 15英寸 | 0度 | 1,675英尺/秒(引信起爆测试,经验式比值115.0%) | 装甲板被穿透,炮弹可能在穿甲过程中起爆 | 1581 | 哈德菲尔德 | 15英寸 | 0度 | 1,750英尺/秒(引信起爆测试,经验式比值120.1%) | 装甲板被穿透,炮弹在装甲板后方16英尺处起爆 |
在后续的测试中,我们计划将炮弹速度控制在1,750英尺/秒以内。
15英寸穿甲弹,弹底栓测试:
我们在1发哈德菲尔德公司生产的15英寸Mark VII A型穿甲弹的装药腔内填充了木料,并为其配备了带有助爆装置的弹底栓,随后在30度入射角下,以2,005英尺/秒的速度,向8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发射了这发炮弹。炮弹完整穿透了装甲板,随后我们回收了这发炮弹。
我们发现,弹底栓内的助爆装置,发生了约3.8度的扭曲,我们认为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这表明,这种助爆装置,能够承受15英寸穿甲弹在倾斜穿透中等厚度装甲时产生的冲击力。
此后,我们又为2发哈德菲尔德公司生产的炮弹,配备了带有助爆装置的弹底栓,并在30度入射角下,分别以1,714英尺/秒和1,702英尺/秒的速度,向8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发射了这2发炮弹。它们都完整穿透了装甲板。
1发哈德菲尔德公司生产的Mark VII A型炮弹,在使用挤压成型工艺装填了块状TNT装药,并配备了助爆装置和No. 16D型引信之后,在0度入射角下,以大约1,500英尺/秒的速度,对由两块厚度分别为6英寸和12英寸的装甲板组成,一前一后相隔28英尺的组合靶,进行了打靶测试。这发炮弹穿透了6英寸装甲板,随后在击中12英寸装甲板时碎裂并发生爆炸,在装甲板上炸出了一个大尺寸的碎块。似乎是炮弹击中12英寸装甲板并碎裂之后,才发生的爆炸。
测试编号 | 炮弹生产商 | 装甲板厚度 | 入射角 | 炮弹速度 | 测试结果 | 1579 | 哈德菲尔德 | 8英寸 | 30度 | 2,005英尺/秒(弹底栓测试,经验式比值183.4%)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完整 | 1615 | 哈德菲尔德 | 6+12英寸 | 0度 | 约1,500英尺/秒(组合靶测试,无法计算经验式比值) | 击中第二块装甲板时爆炸 | 1617 | 哈德菲尔德 | 8英寸 | 30度 | 1,714英尺/秒(弹底栓测试,经验式比值156.7%)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完整 | 1618 | 哈德菲尔德 | 8英寸 | 30度 | 1,702英尺/秒(弹底栓测试,经验式比值155.6%) | 装甲板被穿透,弹体完整 |
15英寸穿甲弹,破片测试:
我们为3发哈德菲尔德公司生产的Mark V A型穿甲弹,分别配备了螺纹长度为制式型号的25%、50%、以及75%的弹底栓,并使用浇注工艺为其装填了TNT装药,随后在水下开展了破片测试。3发炮弹爆炸后产生的破片效果都很不错。我们认为,在配备了爆炸式引信后,就算对弹底栓的螺纹长度做出较大幅度的调整,也不会对破片效果造成影响。配备燃烧式引信的16英寸穿甲弹,在破片测试中也取得了类似的表现。
另外,我们还在编号为1408的15英寸穿甲弹上,从弹体表面钻了一个直达装药腔的洞,这个洞的直径是1/4英寸,深度则达到7英寸。接下来,我们为这发炮弹装填了TNT装药,并配备了助爆装置,随后在水下开展了破片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深及装药腔的钻孔,并未对破片效果造成影响。
我们还为2发15英寸穿甲弹,分别装填了Shellite装药及TNT装药,并为它们配备了受损的助爆装置。在随后开展的破片测试中,装填Shellite装药的那发炮弹,引信成功起爆,但未能引爆炸药;而装填TNT装药的炮弹,引信同样成功起爆,但也同样未能引爆炸药。
最后,有1发15英寸穿甲弹,在使用浇注工艺装填了TNT装药,并配备了设计编号为D.D./L/1000A的引信之后,在水下开展了破片测试,其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15英寸半穿甲弹(新式),打靶测试:
新式15英寸半穿甲弹的打靶测试仍会继续开展,即将测试的炮弹,是适配块状TNT装药的新设计。我们向哈德菲尔德公司和弗斯-布朗公司,分别订购了12发炮弹,来开展测试。
对于这种炮弹的穿甲能力,设定了以下要求:
(1) 在30度入射角下,以1,500英尺/秒的速度,对抗8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
(2) 在0度入射角下,以1,600英尺/秒的速度,对抗12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
15英寸半穿甲弹(新式),弹底栓测试:
2发哈德菲尔德公司生产的新式15英寸半穿甲弹,在装药腔内填充了木料,并配备了带有助爆装置的弹底栓后,在30度入射角下,分别以1,498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66.6%)和1,503英尺/秒(经验式比值167.2%)的速度,对6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进行了打靶测试。2发炮弹都在测试后成功回收,且它们的弹底栓都没有发生扭曲,能够正常爆炸。
13.5英寸穿甲弹,甲板装甲测试:
我们计划使用13.5英寸穿甲弹,在不同的入射角度下对抗2英寸厚度的甲板装甲,来测试其穿甲能力。
12英寸穿甲弹,装药敏感度测试:
1发12英寸穿甲弹,在使用挤压成型工艺装填了块状TNT装药后,在0度入射角下,对12英寸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开展了装药敏感度测试。测试完成后,我们对炮弹进行了解剖,目的是查看装药的状况,其结果还不错,并且我们认为没有必要再开展Shellite装药的对比测试了。
原始报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