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

 找回密码
 登上甲板
搜索
查看: 15448|回复: 61

[案例分析] 德国海军和俾斯麦体系的崩溃--一个战略大师对帝国的影

[复制链接]

下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1-5-18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普法战争之后建立起来的德意志帝国,一跃成为了当时欧洲大陆上最为强大的国家。铁血宰相俾斯麦依靠刀剑,统一了中欧的日耳曼民族,使得欧洲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以往的历史经验,一个强权国家出现之后,往往会继续扩张下去,并不断与其他国家发生摩擦,结果使得几个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反对她,最终限于窘境。但是,在以强硬著称的俾斯麦的推动下,德国在接连取得对奥、对法战争的胜利之后,反而马放南山,不再试图依靠武力来解决争端。对俾斯麦来说,使用刀剑的时候已经结束了,接下来,他将依靠自己的外交才干而不是军队来保持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作为过去欧洲日耳曼民族的代言人,奥匈帝国的地位在普奥战争结束以后,一直处于较为尴尬的地位。弗兰茨皇帝对内为国内少数民族问题挠头,对外却暴露出对巴尔干地区的司马昭之心——此举必将与以巴尔干地区斯拉夫民族保护人自居的俄国产生矛盾。于是,俾斯麦抓住奥匈帝国的矛盾心理,在1879年,与奥匈帝国签署了德奥共同防御协定。俾斯麦清楚地认识到,德奥之间的防御协议既拉拢了奥匈帝国做伙伴,又警告了俄国不要在德国的东方制造麻烦。
    果然,对于德奥协议惊惧不已的俄国开始主动向德国示好,并在德国的邀请下于1881年也加入了德奥防御协议。同时,俾斯麦又公开表示,“不会为巴尔干流德国人的血”,这个举动明确地向奥地利人传达了德国不会为了奥匈帝国的利益而与别的国家开战的信号。所以,奥匈帝国虽然有德国作为盟友,但又并不保险,于是他们只能谨慎小心地在巴尔干地区布局。德国的种种举动,看起来鼓励了奥匈帝国与俄国之间的竞争,但实际上仅仅是为了维护欧洲的现状。俄、奥两国都不得不都紧紧依靠德国,以免自己被孤立。德国倒是可以在两国的后面,居中调停。紧接着,俾斯麦又把意大利也拉了进来组建了威震欧洲的“三国同盟”,德国的南线和东线就这样稳固了。

    对于法国,俾斯麦一直致力于重新确立其在欧洲的大国地位并不断提供各种帮助,为此,法国总统格里维甚至在1883年向俾斯麦表示感谢普法战争之后十年里德国给予法国的种种恩德。不过,由于阿尔萨斯和洛林的问题,德法两国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对此,俾斯麦有着清醒的认识。所以,他并没有放松对法国的警惕并拆散试图与法国结盟反德的任何企图。
    1887年,德俄再保险条约的签订成为了俾斯麦的又一个外交胜利。这个条约助长了俄国对奥斯曼帝国的野心,使其向中亚和东亚发展。而这正是俾斯麦所希望的,因为此举会促使伦敦和罗马靠拢德国,并使法国疏远俄国。而且,俾斯麦还故意将协议的有关内容泄露给奥匈帝国,含蓄地警告后者不要在巴尔干地区自作主张。

    对于德国力所不能及的地中海地区,俾斯麦也没有放过。在他的主导下,由英、意、奥(后来西班牙也加入)组成的地中海同盟——为期六年——大大地牵扯了法国的精力。法国人在南线没有保障,在欧洲没有盟友的情况下,已经不可能向德国发出挑战了。而且,精明的俾斯麦知道俄国人对于地中海同盟也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明智地回绝了英国要求德国也加入该同盟的要求,因为这违反了德俄协议。

    德国就这样成功挑动着英俄之间的矛盾,但自己却置身于外,作为中立者进行调停。一时之间,英国成了“德意奥”三国同盟的海上后盾,而三国同盟则是英国的陆权。法国和俄国是“欧洲和平的绊脚石”。但是德国也不是英国的看门犬,当英国对德关系冷淡时,俾斯麦立刻宣布了新的殖民政策,在非洲吞下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使得英国人对德国另眼相看,不敢小视。

    在俾斯麦的努力下,19世纪末的德国成为了欧洲的仲裁者,法国虽想报普法战争的一箭之仇,但由于在欧洲没有一个国家愿意与其联合起来反德,所以高卢鸡只好低下了它那高昂的头颅,默默经营北非的殖民地,并引起了英国的警觉;俄国则是因为担心德、奥的同盟,且受到德国的支持,所以乐于将注意力从东欧、巴尔干转到奥斯曼土耳其和远东地区,结果使得英俄关系紧张;奥匈帝国原先的主要战略目标就集中在巴尔干地区,且如今德、俄又都采取默许的态度,所以弗兰茨皇帝更是满足于以德国为主的欧洲新体系之中不能自拔;最后,一向以“光荣孤立”自居,且自信英德之间的同盟可以粉碎任何的“捣乱分子”的英国,以非常满意的态度看到欧洲在德国的努力下维持着均衡。
    以上就是俾斯麦这个一流战略家为德国所做的贡献,一个以德国为主的欧洲新秩序。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丰功伟业,是德国称霸欧洲,威震世界的基础。如果俾斯麦的外交政策能够得到贯彻执行的话,那么一战这个悲剧则永远不可能发生。
    可是这一切,在威廉二世继位成为德皇之后嘎然而止。

    1888年,29岁的皇太子威廉二世继位成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第三代君主。这位浮躁肤浅的年轻人一向看不惯俾斯麦那“老迈中庸的外交政策”,决心自己来干。“外交不神秘,一切朕做主”。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俾斯麦在1890年被解职。此举除了在德国以外的全欧洲引起震动,尤其是法国人感到,风向从此大变,向德国人复仇的机会终于来了。
失去领航员的德国
   俾斯麦苦心搭建的欧洲安全体系在威廉二世的“努力”下,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内就彻底崩溃。首先遭殃的就是俾斯麦在职期间拼命拉拢的俄国。在俾斯麦下台几天之后,俄国大使建议德国政府将德俄协定延长六年。但是威廉二世的军事首长瓦德西——此人对俾斯麦深恶痛绝,,认为后者是德国陆军的死敌——一心破坏德俄协议,他甚至建议德皇发动先发制人的对俄战争。所以,威廉二世犹豫不决,迟迟没有给俄国人回应。而久等没有消息的俄国大使接到政府指示,向德国政府建议,既然俾斯麦首相已经离职,续约的谈判可以缓办。这一回,反而轮到威廉二世恐慌了,他不愿意失去俄国的友谊,也不想给俄国人造成俾斯麦离职以后德国外交政策出现重大调整的印象。因此他在半夜三更紧急通知俄国大使,希望在第二天早上接见他,并表示愿意续约。而对于这个答复俄国政府也很高兴,并表示可以在条约内容上再做一些让步。可令人意外的是,由于德国枢密顾问霍斯坦的暗中阻挠,一个星期之后,德国政府通知俄国大使,最后还是决定不和俄国续约了!
    这个惊人的消息把俄国大使气昏了,尤其是在俄国政府已经做出重大让步的情况下。难道一周前在深更半夜紧急通知俄国大使愿意续约的不是德皇本人吗?俄国人觉得,这个德国新的统治者既反复无常不可信任,而且明显看不起俄国。
    更为愚蠢的是,德国还把和俄国人关系搞僵以及不和俄国人续约的消息通知了维也纳,在一个诸国博弈的大牌局中提前把自己的底牌亮给了奥匈帝国。此举等于鼓励后者可以更加肆无忌惮地在巴尔干大打出手。不仅如此,威廉二世一改之前对英国若即若离的做法,拼命讨好英国,大讲英德之间的友谊,在欧洲造成两国已经更加靠近的印象,并极大地刺激了俄国。

    即便如此,正在远东拼命扩张的俄国依然不愿意在西部边境与德国和奥匈发生摩擦,所以低三下四地向德国示好,但都被德国人一一回绝。事到如今,俄国除了向法国妥协以外,也就别无他法了。

    1891
年,法俄协议签署。两年后,双方正式签署了补充协议。于是,两国协约对三国同盟的阵营已经划清。俾斯麦25年来一直试图阻止的法俄同盟,在他下台不过三年的时间内就已经形成。欧洲的权力均衡被打破了,德国人做欧洲的杠杆支点的日子结束了。

    不过,如果英国人还是维持中立的话,世界大战还是打不起来的,但是威廉二世那愚蠢的殖民地政策和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的计划,终于将英国人推到了俄法一边。

    俾斯麦在职期间,德国在东方奉行的是坐山观虎斗的方针,那就是不直接卷入,而坐观英俄之间的争斗,而德国两头讨好。但是威廉二世却对东方怀有浪漫主义式的好感。他直接投资修建东方铁路的计划直接触犯了英国和俄国两方的利益,两国第一次和法国站在一起反对德国的铁路计划。结果,威廉二世不仅没有在奥斯曼土耳其的小亚细亚领土上获得任何好处,反而对俾斯麦的中东政策之崩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直接后果就是,英国在地中海同盟失效之后,宣布不再续约。

    其实,威廉二世对英国一直有着一股子又爱又恨的复杂感情存在。他希望得到英国人的赞赏和尊敬——这本身没有错误,但是,他的方法实在是非常奇怪,那就是醉心建立于一支庞大的远洋舰队,迫使英国人正视德国的强大并与之联盟。而且,威廉二世认为如果拥有这么一支海军以后就可以保卫德国在海外的殖民地。单纯的威廉二世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他任命铁尔皮兹为海军部长,开始实施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海军扩充计划。他信奉铁尔皮兹的风险舰队理论,即德国只要拥有一支比英国人实力稍逊的舰队,就会迫使英国害怕与德国发生战争。因为对于英国来说,舰队的丧失意味着帝国的终结,而德国人即使丧失海军依然是陆上强国。这个似是而非的理论既没有考虑到英国的激烈反应也没有想到战争爆发以后英国海军可以得到法国海军的支援,其结果就是德国海军既不能强大到击败英国,反而使得英国对德国充满了敌意。
    实际上,俾斯麦在担任首相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如果仅仅是德法开战的话,那英国是不会为了法国的利益而封锁欧洲大陆的。而法国海军也没有那个能力,所以德国的海外殖民地与本土的联系可以得到充分保证。相反。拥有一支实力超群的远洋舰队的做法必然会引起英国的警觉和敌视,也必将使英国倾向于法国一边,到时候,德国海外殖民地只会变得更加危险而不是安全。因为俾斯麦充分懂得,海军是英国国家战略的核心和底线,英国绝不会为了任何一个国家而放弃这几个世纪以来保护英国不受侵略以及维护其全球利益的战略力量而与别国妥协。德国在与英国的海军竞赛不仅会消耗相当大的资源而且必然失败,更不要说,由此引起英国的政策从亲德转为反德的可怕后果了。于是,俾斯麦时代德国没有大海军却取得了不少殖民地,而威廉二世在位时期德国的殖民地与公海舰队的增长速递呈奇怪的反比。

    纵观19世纪末,威廉二世即位之后的欧洲的局势本来是空前有利于德国的。当时,俄国在远东的扩张加深了与英国的矛盾。而法国正陷在北非并在埃及危机上差点与英国兵戎相见。所以,每个国家都试图靠拢德国并期望得到她的支持。而威廉二世却将这么一盘好棋变成了输棋。

    1896年,威廉二世首先在布尔问题上莫名其妙地与英国唱起了反调并引起了后者的反感。

    1897年,铁尔皮兹上任德国海军部长开始扩充海军。同年,德国在中国强占胶州湾并获得了远东地区一块优良的海军基地但遭到了欧洲各国的警觉。

    1898年,德国宣布将海军扩充一倍并得到了议会的拨款。同年,陷入南非问题而正焦头烂额的英国暗示愿意与德国达成双边协议但没有得到威廉二世的积极响应。

    1901年,即将结束布尔战争的英国强硬地向德国表示如果英德谈判破裂那就与法俄结盟,但威廉二世对此置之一笑没有当真。

    1902年,英日同盟成立。此举表示英国正在抛弃“光荣孤立”的传统政策并与德国越走越远。同年,在法国的推动下,意大利秘密与法国达成中立协议,德、奥、意三国同盟名存实亡。

    1903年,英王爱德华七世历访欧洲诸国,英法关系趋于缓和;

    1904年,英法两国达成了关于摩洛哥、埃及地位问题的协议,困扰英法两国关系的问题就此解决。英法两国从此走向联合。
    很快,德国在欧洲大陆上就只剩下奥匈帝国这么一个朋友了。而后者还是因为德国向弗兰茨皇帝保证他们将在巴尔干问题上无条件支持维也纳之后才留下来的伙伴。1908年,奥匈帝国以这个保证为后盾,宣布1878年以来一直由该国代管的波黑两省(名义上是奥斯曼土耳其的领土)正式成为奥匈帝国的一部分。此举使得原本就很复杂的巴尔干局势更加扑朔迷离,而德皇那个轻率的承诺也最终成为了一战爆发的导火索。
    在20世纪以前,虽然欧洲也有过数次差点引发全面战争的危机存在,但是由于总有那么一两个强国以中立调停人的身份进行斡旋,所以战争每每得以避免。但是从1906年开始,随着两大军事集团划分日益明确,战争的危机也更加频繁地到来,几乎每两年爆发一次。德国也许无意战争,但她在一切国际会议之中却摆出一副咄咄逼人的架势,公开叫嚣使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做法最终使得与会的各方联合起来反对她。德国逐渐成了欧洲的公敌和麻烦制造者。回想俾斯麦下台初期,威廉二世自信满满地全世界宣布,“航向不变,全速前进”之时,就注定了德国的悲剧。因为他不知道,俾斯麦担任首相期间,德国从来不是“全速前进”的。而正是这个“全速前进”,最终使得霍亨索伦、哈布斯堡、罗曼诺夫和土耳其苏丹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从俾斯麦下台之后开始的。
    1898年,当俾斯麦即将离开人世之际,他在弥留之际说下了这么几个字,“阿,德意志阿,德意志”。是啊,尽管这个德意志伟人已经看到了帝国前途的危机四伏,而他却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国家走向无尽的黑暗。也许,唯一值得俾斯麦欣慰的就是抱憾辞世的他总算没有看到整出悲剧的最高潮,他为之奋斗,流血流汗的帝国的灭亡。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主炮开始射击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星勋章荣誉勋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1-5-18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本问题在于,俾斯麦没有也不可能奠定时局,只能压制而不能解决最核心的矛盾。这也不完全是他的问题,时局大势如此。

马萨林较之前任无能得多,但时局业已奠定,无法逆转。所以胡作非为到天上去,内乱完了,大势依旧。
「置酒上方,烽火未熄,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

下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5-18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时的欧洲什么是核心矛盾,我觉得无非就是法德矛盾(东部两省问题)
而德俄、俄奥之间没有什么核心利益冲突。
普法战争之后的欧洲已经葬送了维也纳体系,变成了德国独大,诸强皆小的局面(仅限于欧洲大陆)
以光荣孤立为传统的英国,在历史上从来就不允许任何一个欧洲大陆国家过分强大。只要英德之间不存在大的矛盾,世界大战就很难爆发
主炮开始射击

少校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旗手

发表于 2011-5-18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德国最伟大的战略家啊,强悍的俾斯麦。

上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1-5-18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俄奥在巴尔干上的尖锐矛盾和和俄土在领土上的类似世仇的矛盾~但德意志找错了同盟,为了奥而得罪俄是很不划算的,德奥联盟和德在土问题上的影响力,使得奥和土都将德视为对抗俄的后盾,三皇同盟解体也是因为俄奥在巴尔干上的矛盾,德国一直都想联俄,但之后的一系列问题把俄推向了法国
俾斯麦就一直纠结于俄和奥之间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星勋章荣誉勋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1-5-19 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核心矛盾只是表面呈现出的态势。绥靖不成马上翻脸,足以说明问题了。
「置酒上方,烽火未熄,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

少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1-5-19 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这部分的论述代鹏博士很有研究
水雷战队之最强旗舰,威力强大之93酸素鱼雷的调遣者,撕开美国鬼畜防线之死亡之矛,BB党的杰出党员,久经考验的多炮塔主义者,战列舰爱好者的良心——超甲巡

上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1-5-19 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德法矛盾,俄奥矛盾,俄土矛盾,大家都想牵制对方找后台

少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1-5-19 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star2000 的帖子

德法矛盾,俄奥矛盾,俄土矛盾是不可化解的,总解决只是个时间问题罢拉
水雷战队之最强旗舰,威力强大之93酸素鱼雷的调遣者,撕开美国鬼畜防线之死亡之矛,BB党的杰出党员,久经考验的多炮塔主义者,战列舰爱好者的良心——超甲巡

上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1-5-19 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德在奥的问题上得罪了俄,之后又想弥补和俄的关系,又在土的问题上迁就俄得罪了别的国家,本来德是想联俄的结果就不知不觉的变成了联奥

少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1-5-19 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star2000 的帖子

德奥同文同种,想抛弃民族大杂烩德国感到鸭梨很大啊!
德国和俄罗斯野心太甚,很难找到他们的利益平衡点。
俄奥矛盾是死节
水雷战队之最强旗舰,威力强大之93酸素鱼雷的调遣者,撕开美国鬼畜防线之死亡之矛,BB党的杰出党员,久经考验的多炮塔主义者,战列舰爱好者的良心——超甲巡

上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1-5-19 0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德一开不介入土的问题,不联奥,联俄还是有可能的,联俄成功德就不必为两线作战而烦恼,奥对德东线的威胁太小了

下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5-19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皇帝万岁 于 2011-5-19 08:40 编辑

俄国除了在巴尔干,还可以把扩张的目标选在中东或是远东。所以俄奥、俄德之间没有什么不可调和的核心矛盾。
倒是奥匈帝国,由于种种原因,就盯着巴尔干那块烂肉不放(也许还有北意大利)但是弗兰茨皇帝在没有外部支持的情况下,打死了也不敢为了巴尔干而和俄国决战。
所以,德、俄、奥之间,只要德国脑子清爽一点的话,是不可能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的。
欧洲唯一的战争危机其实是在西面,就是德法在阿尔萨斯洛林两省所结下的仇疙瘩。高卢鸡两只仇恨的眼光,一直紧盯着德意志帝国的一举一动。只要有反德的潜在盟友,就立刻扑上去交好。
也就是说,俾斯麦体系中唯一的不安定因素就是法国。虽然只要把这两个省归还给法国,也许就能把法国变成一个好朋友,但这不是俾斯麦所能左右的

主炮开始射击

上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1-5-19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沙俄是不可能在巴尔干问题上妥协的
巴尔干大多数地区和沙俄都信奉东正教,宗教上的联系的影响下,沙俄不可能放弃这中联系
巴尔干是斯拉夫人的聚集区,沙俄自认为是斯拉夫的老大和保护者

下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5-19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德国海军和俾斯麦体系的崩溃--一个战略大师对帝国的影

star2000 发表于 2011-5-19 09:34
沙俄是不可能在巴尔干问题上妥协的
巴尔干大多数地区和沙俄都信奉东正教,宗教上的联系的影响下,沙俄不可 ...

沙俄在巴尔干问题上不愿意妥协的话,那当初怎么会加入德奥同盟。
确实,沙皇对巴尔干有野心,但也不是志在必得,还没到红了眼睛非和奥匈帝国一争长短的地步。
但是随着俄国在远东和中东的扩张失败以及和法国的结盟,沙皇对德奥的态度也日趋强硬。
主炮开始射击

下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5-19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威廉二世来说,可怕的倒不是法俄同盟,而是英德交恶。
而英德交恶的一个最主要原因就是,威廉二世那疯狂的海军计划
主炮开始射击

上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1-5-19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沙俄肯加入三皇同盟,第一是因为迫于德奥同盟的压力,第二是抛弃土的利益,第三是俄奥暂时承认了双方的利益,奥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保留随时合并之权,三国不反对保加利亚和东鲁米利亚的合并,但1887年保加利亚危机爆发,协议立刻报废,巴尔干这个火药桶随时会爆发的,注定了这个同盟只能短暂维持,德只能在奥和俄中间选一个
巴尔干是奥和俄的核心利益,俄对领土太贪婪了,没有什么好的条件去谈
德和俄本来是没什么核心矛盾的,其实能让俄和奥结盟的条件就是奥拿巴尔干,俄拿土耳其,但是土耳其又牵扯出一个东方问题,不是三国能够协商的,所以俄奥的结盟只能是短暂的

下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star2000 发表于 2011-5-19 18:31
沙俄肯加入三皇同盟,第一是因为迫于德奥同盟的压力,第二是抛弃土的利益,第三是俄奥暂时承认了双方的利益 ...

德国根本不需要选择俄奥中的一个,只要站在中间协调就可。
奥匈帝国不会在没有德国支持的情况下为了巴尔干的利益而和俄国摊牌。而俾斯麦时期的德国也表明不会为了巴尔干半岛而流血。在这种情况下,巴尔干局势其实就成了一个恐怖的平衡。虽然小规模的危机不断,但绝不会发展到俄奥直接刀兵相见的地步。
是的,德奥俄三国同盟不是解决巴尔干问题的良方,但确实是一个很好的维护地区稳定的妥协。
不过,维持这个和平局面需要德国政府的智慧和努力,至少在俾斯麦之前,巴尔干地区虽然紧张,但还是没有大的危机
主炮开始射击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骑士铁十字勋章纪律委员全球架空纪念章装甲精英提督之心

发表于 2011-5-20 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皇帝万岁 的帖子

威廉的问题在于,他把扩充舰队看成了逼迫英国与之结盟的手段,而英国显然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1913年才有英国与德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的谈判,可惜威廉不悟,在此期间公布了新一轮扩充海军的方案,结果英国人彻底急眼。还有,我一直想,如果英国人选择与德国人军备竞赛到底,会不会像美国拖垮苏联一样把德国拖垮。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下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go229 发表于 2011-5-20 12:26
回复 皇帝万岁 的帖子

威廉的问题在于,他把扩充舰队看成了逼迫英国与之结盟的手段,而英国显然认识到了这 ...

和英国搞海军竞赛会不会拖垮德国倒是不好说。
因为20世纪初的德国国家整体实力比前苏联最高峰的时候还要雄厚,是当时世界第一工业强国。
主炮开始射击

手机版|Archiver|© 2010-2025 战列舰 warship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3004737号 )

GMT+8, 2025-5-1 17:36 , Processed in 0.03444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