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

 找回密码
 登上甲板
搜索
查看: 1278|回复: 13

火炮计算器

[复制链接]

军士长

发表于 2024-12-12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此前的贴子里我对内弹道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简单介绍,并介绍了计算发射药性能的简化方法

此前主要是定性的介绍,经过进一步的学习,使用Excel编写了一个火炮计算器,可以输入火炮、发射药参数,从而定量的计算内弹道过程

军士长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2 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atlab 于 2024-12-26 13:17 编辑

火炮计算器v1.0


火炮计算器v1.1
增加了弹道效率、示压效率显示,燃速方程可调,燃速u=a+b*P^k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军士长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2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计算器概览如下,包括发射药性能计算、内弹道计算,以及内弹道过程图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军士长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2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atlab 于 2024-12-12 13:00 编辑

在此前的贴子里已经介绍过发射药性能计算的简化方法

内弹道技术
https://www.warships.com.cn/thread-8591-1-1.html
(出处: 战列舰)

现在依据此编写发射药性能计算器,蓝色框是发射药某一组分的性能,红色框是依据各组分计算发射药整体性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军士长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2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atlab 于 2024-12-13 21:16 编辑

计算器需要知道一些发射药原料的基本性能,可以参考这本书:




以德国双基发射药组分二乙二醇二硝酸酯为例,计算过程如下:

首先是二乙二醇二硝酸酯性能:

计算结果如下:

与参考文献结果对比: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军士长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2 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弹道计算界面如下,左侧表格是输入、右侧是输出
与之前的弹道计算器类似,需要先设置初值,再选择药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军士长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2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atlab 于 2024-12-12 21:24 编辑

图中是维内托M1934的计算

部分参数可依据NW给出的计算

药室长度是指的药室的倍径,NW没有直接给出药室长度,但给出了膛线长度,为Rifling Length:624.0 in (19.781 m)
注意这里的19.781m是错误的,而624.0in更加准确,实际值16.35m,即药室长度2.745m、7.2倍径

药室扩张是药室横截面积与炮管横截面积的比值,德国火炮的药室扩张较小,俾斯麦为1.15,而英日意的药室比炮管更宽,维内托药室扩张为1.46、传家宝1.52、KGV1.24

药室扩张可由药室容积与口径、药室长度计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军士长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2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atlab 于 2024-12-12 21:22 编辑

M1934的实际膛压曲线如下:


注意这里曲线上标的是3800kg/mm^2,而左上角是3400kg/mm^2,后者被标为实际值

推测前者是依据发射药燃烧和炮弹运动计算出的理论值,但是可能没有考虑到炮管内的膛压分布并不均匀



计算器中的最大膛压与画出的曲线中都是弹底膛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军士长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2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atlab 于 2024-12-12 19:32 编辑

炮弹的动能等于膛压与炮管截面积的乘积对炮管长度的积分
对于与给定的火炮而言,炮管截面积与炮管长度是不变的,我们关心膛压如何变化

计算火炮某一时刻的膛压,可以依据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由于火药燃气不是理想气体,例如火药燃气分子总要占据一定的体积。火药分子占据的体积被称为余容,通过引入修正我们可以得到膛压的计算公式



发射药形状与发射药燃烧速率之间的关系,此前有过介绍,通过调整内径、外径与药形,可以改变发射药的燃烧过程

内弹道技术
https://www.warships.com.cn/thread-8591-1-1.html
(出处: 战列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军士长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2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atlab 于 2024-12-13 21:11 编辑

发射药的能量不会全部用于加速炮弹,实际的能量分布如下

对于战列舰主炮而言,由于热传导导致的热损失不足1%

推进阻力是弹带与膛线接触产生的力,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弹带挤进膛线的阶段,二是炮弹运动后滑动摩擦与碰撞产生的力
计算器的启动压力选定为50Mpa(50000000Pa),摩擦阻力选定为7Mpa(7000000Pa)

炮弹运动会压缩弹前的空气,造成阻力

其余的能量还包括炮弹旋转的能量等,由于占比不大,没有纳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军士长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2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atlab 于 2024-12-13 21:16 编辑

发射药质量与药室之间的大小不一定成正比,我在贴吧的贴子里定性介绍了多余药室容积的作用

药室容积要适应药形与发射药质量的需要,以传家宝381/L42为例,药室容积的影响
381/L42原设计内弹道计算

换用七孔发射药、不改变发射药质量与药室容积的内弹道计算

似乎与我此前介绍的不符,七孔发射药理应拥有更好的增面性、更好的能量利用率,但是二者的最大膛压与炮口初速相差不大
这是因为适用于无孔发射药的药室容积不适用于七孔发射药
药室扩张比例降为1.2,调整发射药外径后重新计算七孔发射药的内弹道

膛压曲线出现了平台,在发射药量、最大膛压不变的情况下,将炮口初速一举提高了30m/s
这是由于减少药室容积,即减少了发射药燃气的总容积,依据气体状态方程,这会推高膛压
七孔发射药有效的增面性能利用这一优势,而无孔发射药无法做到这点
采用无孔发射药,将药室扩张比例降为1.2的内弹道

由于最大膛压的限制,减少药室容积后,只能增加无孔发射药的尺寸,降低燃速,最后与大药室的最大膛压、初速相差无几
但是在这一情况下发射药燃烧截止点超过了1,即发射药至炮弹出膛还没有燃尽,这会对精度等性能造成一系列影响。此前已有过介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军士长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2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录:英德身管寿命反常表现讨论

本帖最后由 Matlab 于 2025-1-14 00:16 编辑

德国发射药采用2500K爆温的发射药,而英国采用3100K爆温的发射药,二者的嗑药系数、最大膛压相近
按热传导的观点,理应是德国身管寿命超过英国才是,事实却正好相反

一方面这可能是身管材料、工艺的区别导致的
在NPG-289被翻出来后,发现德国人使用镀铜的烧结铁作为弹带,此前我就猜测是否是因为弹带的材料导致德国身管寿命不佳,此前找不到依据
现在在介绍内弹道的书籍里发现,烧结铁确实对德国身管寿命造成不良影响

英国火炮的爆温与最大膛压均超过了美国火炮,但是二者的身管寿命却几乎相当
除开身管材料、工艺的区别,可能是由于英国火炮的膛线更少;同时英国火炮膛线的缠度更大、缠角更小,弹带对膛线的磨损更小




@seven_nana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中将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四次金星勋章荣誉勋章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海武魂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24-12-12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24-12-12 20:47 编辑
Matlab 发表于 2024-12-12 13:38
德国发射药采用2500K爆温的发射药,而英国采用3100K爆温的发射药,二者的嗑药系数、最大膛压相近
按热传导 ...

赞一个

关于英美对比的话题,除了膛线,或许弹带也有关系。英国人似乎挺热衷于在弹带上推陈出新的,挺多时候炮弹的编号更新,仅仅是因为弹带换了。例如16英寸穿甲弹(轻)的Mark I B型和Mark II B型就只有弹带有区别。

中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25-4-22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Matlab 发表于 2024-12-12 13:38
德国发射药采用2500K爆温的发射药,而英国采用3100K爆温的发射药,二者的嗑药系数、最大膛压相近
按热传导 ...

最近发现一个帖子,里面用一个内弹道计算器算出来红夷大炮初速814米/秒,请问这可能吗?

手机版|Archiver|© 2010-2025 战列舰 warship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3004737号 )

GMT+8, 2025-5-1 13:59 , Processed in 0.02195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