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1148
主题48
精华4
积分5360
金钱3716
贡献40
阅读权限170
注册时间2010-12-8
最后登录2025-4-28
在线时间1653 小时

上尉
  
|
本帖最后由 雅美蝶hoho 于 2011-5-26 10:35 编辑
在战列舰论坛潜水这么久,今天终于浮上来冒个泡发个帖...
鄙人对于战列舰的认识还很肤浅,这个主题是偶的处女贴,不足之处,还望各位大神不吝赐教,轻喷.....
由于我的画工实在过于拙劣,图会较晚才会上.....
这可能是一个大坑......
建造背景:1918年3月3日,德国与新生的苏联签订《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东线部队得以转战法兰西平原;俄国的退出战争极大地打击了协约国的士气民心,而同盟国也损失惨重,双方都已无心再战。同年11月11日,两大阵营达成合约,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意志帝国得以幸存的结果结束了。为了避免10年前的英德海军恶性军备竞赛,各大国又签署了一个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德国得到了31.5万吨的主力舰吨位。(马肯森、巴巴罗萨、巴伐利亚、巴登、萨克森、符腾堡、德弗林格尔、兴登堡、国王、大选帝侯、边境总督、威廉王储)
30年代签订的伦敦海军条约,德国被允许以报废4艘国王级战列舰为代价,建造2艘标准排水量不超过35000吨,主炮口径不超过356毫米的新型战列舰。由于希特勒元首确定日本不会签定伦敦海军条约,新式战列舰在建造之前就打算违反356毫米的主炮口径上限。
1933年2月,雷德尔海军上将就向设计部门发出了新舰的性能总要求:
主炮:8或9门16.0英寸(406毫米)主炮
副炮:24门4.1英寸(105毫米)高平两用炮
最大航速:27节
垂直防护:能抵挡15000码(13500米)外发射的16英寸炮弹(英国纳尔逊级)
水平防护:能抵挡从15000英尺高(4573米)扔下的1000磅(454kg)穿甲弹
水下防护:能抵挡350KG当量TNT的爆炸
标准排水量最高不得超过条约规定的百分之110
设计思路:
本级舰的定位,是重型火炮上舰之技术积累和条约战列舰杀手,要求在一对一的情况下以绝对火力优势战胜条约战列舰,并可为将来可能发生的跨海登陆英伦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在该舰的设计过程中,德国设计师原计划采用技术要求不高的406mm火炮,以缩短建造周期,尽快形成战力。就在成熟的方案即将完成的时候,希特勒元首突然心血来潮,下令将主炮口径增大至18英寸(457.5毫米)英寸,以保证对夙敌皇家海军4个级别的绝对火力优势。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执之后,海军司令极不情愿地选择了服从,新型18英寸舰炮的设计与研发由成功研制了800mm古斯塔夫巨炮的克虏伯军工负责。由于只有40个月的研发时间,克虏伯选择了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轻型弹,该炮与1936年6月试射成功,1938年2月成功上舰。在此期间,2艘格拉夫级战列舰装备的是仅有空架子的四联装350mm炮塔。
性能数据:(1939年)
全长:220米(水线长216米)
全宽:32米
型深:15.7米
吃水:9.51米(正常) 10米(满载)
方形系数:0.605(正常吃水时)
标准排水量:37200吨 正常排水量:39000吨 满载排水量:42630吨
正常排水量重量分配:
舰体:10350吨
装甲:13900吨
动力:2500吨
武装:6700吨
辅机:1350吨
燃料,弹药:3400吨
杂项重量:800吨
动力: 100000轴马力 8台燃油锅炉 3台MAN柴油机 2组蒸汽轮机 3轴
航速: 26.5节
续航能力: 15节/8000海里
航空设备: 3架AR196-A水上飞机
武备:
3座双联装457.5mmL/47主炮(每炮备弹120发,AP弹重1320KG)
12座双连装105mmL/68高平两用炮(每炮备弹540发)
10座四联装40mm L/60博福斯防空机炮
14座双联装20mm L/65防空机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