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

 找回密码
 登上甲板
搜索
查看: 294|回复: 2

[战史档案] 维拉湾海战(Battle of Vella Gulf)

[复制链接]

上尉

七年服役纪念章功勋勋章

发表于 2025-3-20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benzheng 于 2025-3-20 12:44 编辑

维拉湾海战(Battle of Vella Gulf)


注:如无特殊说明,采用东11区时间。

背景
1943年6月3日,为准备所罗门群岛的进一步战役,南太平洋部队司令哈尔西上将组建了第31特混舰队,由南太平洋两栖部队司令兼第32特混舰队指挥官特纳(Richmond Kelly Turner)少将指挥,并制定了第31特混舰队指挥官作战计划A8-43号。该作战计划在6月4日发布,这次作战代号为“脚指甲(toenails)”,其作战目标是夺取伦多瓦岛(Rendova Island),登陆日为6月30日;其中第31.2特混大队为掩护队,由第12驱逐舰中队司令瑞恩(Thomas John Ryan, Jr.)上校指挥,该大队分为两个分队,具体为由瑞恩上校直接指挥的A1分队(第31.2.1特混分队)和由第23驱逐舰分队司令希金斯(John Martin Higgins)中校直接指挥的A2分队(第31.2.2特混分队)。7月9日,特纳少将建议第31.2特混大队属下A1和A2分队的舰船实力大致对等,并建议第44驱逐舰分队司令伯克(Arleigh Albert Burke)中校接替瑞恩上校而第15驱逐舰分队司令辛普森(Rodger Whitten Simpson)中校接替希金斯中校;哈尔西上将回复辛普森中校预计于7月17日到达并接任而伯克中校则是在7月15日到达并接任。7月10日,特纳少将指示在法伦霍尔特号(DD-491)离开瓜岛时,伯克中校马上接替瑞恩上校任第31.2特混大队指挥官兼第31.2.1特混分队指挥官。7月15日,威尔金森(Theodore Stark Wilkinson)少将接替特纳少将担任南太平洋两栖部队司令兼第31和32特混舰队指挥官。从美军登陆到威尔金森少将上任的短短半个月内,发生了库拉湾海战和科隆班加拉海战,美军在这两次海战中并没有占到便宜,反倒是巡洋舰遭到了不小的损失。7月17日,坐镇朗号(DD-399)的辛普森中校到达了瓜岛。7月19日,威尔金森少将指示坐镇康威号(DD-507)的伯克中校在到达瓜岛后第31特混舰队驱逐舰的组成,同时伯克中校将接替瑞恩上校任第31.2特混大队指挥官而后者则乘坐飞机前往努美阿。7月20日,伯克中校抵达瓜岛并与威尔金森少将和多伊尔(James Henry Doyle)上校讨论未来作战事宜。当日伯克中校正式接替瑞恩上校任第31.2特混大队指挥官。随后,伯克中校指挥下属驱逐舰在7月23日至24日夜间和25日早上进行了炮击作战。7月29日,由于康威号等将要前往第三舰队司令哈尔西上将属下的第12巡洋舰分队司令报到,伯克中校把旗舰转至莫里号(DD-401)上。7月30日,邓拉普号(DD-384)上的第12驱逐舰分队司令穆斯布鲁格(Frederick Moosbrugger)中校向伯克中校报到。7月31日,威尔金森少将指示第31特混舰队驱逐舰在8月1日的组织修改为:伯克中校的A-1队为莫里号(DD-401)、格里德利号(DD-380)和克雷文号(DD-382),穆斯布鲁格中校的A-2队为邓拉普号(DD-384)和斯塔克号(DD-406),辛普森中校的A-3队为朗号(DD-399)、斯特雷特号(DD-407)和威尔逊号(DD-408)。此外,他还指示伯克中校派遣6艘驱逐舰在8月1日至2日夜间前往“槽海”,其中在1日13点30分抵达Visuvisu西北20海里处。而哈尔西上将则指示伯克中校将在8月5日回到位于圣埃斯皮里图的康威号。13点45分,伯克中校率其舰队护航一支前往新乔治亚群岛的运输舰队前往科里角(Koli point),并在14点25分(莫里号战争日志记录为14点50分)让旗舰进行巡逻。18点整,舰队继续前进。至8月1日5点整,运输舰队开始抵达目的地进行卸货,驱逐舰进行巡逻;6点48分,运输舰完成卸货,舰队开始以20节撤退;7点02分,航速提升至24节;15点03分舰队抵达图拉吉港。随后驱逐舰开始接受补给。至16点20分,驱逐舰完成补给。在此期间,威尔金森少将向伯克中校发来010037号电文,要求后者率莫里号、格里德利号、克雷文号、朗号、斯特雷特号和威尔逊号于8月1日18点整在南纬8度40分、东经159度30分汇合并沿着“槽海”前进,计划8月2日0点30分抵达Visuvisu角西北20海里处,如果截至8月2日3点整没有敌舰接触,以最大航速撤回普维斯湾(Purvis Bay);伯克中校随后发电文010425作为回复:A-1分队现在在图拉吉,准备前往“槽海”。伯克中校所属的莫里号、格里德利号、克雷文号在16点53分开始出发,17点07分航速为25节,17点12分航速提升至27节。22点20分,莫里号航速改为20节。而威尔逊号在16点55分也从图拉吉港出发,并记录在17点02分伯克中校所属的3艘驱逐舰组成纵队,而威尔逊号则独自前进等待朗号和斯特雷特号会合,航速32节。18点46分,威尔逊号观测到朗号和斯特雷特号,在进行调整并向两艘驱逐舰发送海上邮件后,在19点40分跟在2艘驱逐舰的后面组成纵队前往库拉湾。第15驱逐舰分队司令辛普森中校则记录在18点56分驱逐舰完成会合并组成两个分队,随后开始前往库拉湾;23点47分进入库拉湾。由于驱逐舰没有遭到敌舰,在8月2日3点整准时以最高速撤回普维斯湾,15点03分抵达目的地进行补给和抛锚。莫里号则记录在8月2日14点整抵达科里角,随后伯克中校离舰前往与威尔金森少将会谈,该舰继续以12节巡逻;15点50分,伯克中校返回该舰,随后继续以25节前往普维斯湾,至16点42分抵达。8月3日,威尔金森少将发来030806号电文,要求穆斯布鲁格中校接替伯克中校任第31.2特混大队指挥官。此时第31.2特混大队的组成为:邓拉普号(第12驱逐舰分队司令穆斯布鲁格中校)、莫里号、格里德利号、克雷文号、朗号(第15驱逐舰分队司令辛普森中校)、斯塔克号、威尔逊号、斯特雷特号。8月4日,伯克中校前往圣埃斯皮里图以重新回到康威号上。8月5日12点整,伯克中校回到康威号并升起指挥旗帜。8月6日,伯克中校离任第44驱逐舰分队司令,将担任第12驱逐舰中队司令。8月7日8点45分,伯克中校在法伦霍尔特号上正式接替瑞恩上校任第12驱逐舰中队司令。9点30分,瑞恩上校接替麦金纳尼(Francis Xavier McInerney)上校任第21驱逐舰中队司令。

8月2日凌晨天雾号撞沉PT-109事件
8月1日夜,14艘鱼雷艇受令从伦多瓦鱼雷艇基地出发进入布莱克特海峡(Blackett Strait)以拦截日军“快车”,组成了4组巡逻队:C队为4艘鱼雷艇,在Ferguson水道以南;R队为3艘鱼雷艇,在Makuti岛以东;A队为4艘鱼雷艇,在Makuti岛和科隆班加拉岛之间,在Gatere外海;而杰克·肯尼迪(即JFK)中尉的PT-109所在的B队4艘鱼雷艇则是在A队以西5海里处,在Vanga Vanga外海。而B队又分成了两部分,装备雷达的PT-159与PT-157、PT-162领在前面,而PT-109则是跟在后面。PT-159和162都装备TBY进行艇间通讯,此外还指示PT-109艇长肯尼迪中尉靠近PT-162右后方。所有鱼雷艇在18点30分离开伦多瓦并在20点30分抵达巡逻位置。B队在24点整用雷达接触到5艘舰艇从科隆班加拉岛海岸的北侧入口接近,不久得到目视接触,PT-159观测到4艘舰艇排成纵队以15节航速向东南接近海岸,而PT-157只看到2艘。这些舰艇相信是大型登陆艇。PT-159和157在指示PT-162和PT-109停下后,开始接近扫射攻击,在数分钟内敌舰用大口径炮射击。PT-159发射了4条鱼雷,PT-157发射2条鱼雷,距离均大约1800码。两艘鱼雷艇均看到有大爆炸,随后拉烟向西北撤回同时进行机动,直到鱼雷艇到达Gizo海峡并停下。随后PT-158返回位置而已经用完鱼雷的PT-159返回基地。PT-162和PT-109则继续根据指示停下。在停火后A队的PT-169加入,随后根据指示继续巡逻,但没有与PT-157解除,PT-169则与PT-162和PT-109留在了A队的位置。
A队在0点04分锁定了4艘驱逐舰正接近Gatere,在PT-171到达位置时正位于第1艘驱逐舰侧面,估计航速30节,PT-171接近至1500码,此时驱逐舰发射照明弹并开火,跨射PT-171并溅起水花到甲板上。敌舰也用自动机炮射击,此外1艘驱逐舰用探照灯照明但没有锁定PT-171。PT-171向第二艘驱逐舰发射了4条鱼雷。1艘驱逐舰在南侧朝向Ferguson水道,最后1艘驱逐舰则是在其他驱逐舰2.5海里后方。PT-171随后向南拉烟撤退。考虑到第1艘驱逐舰会封锁Ferguson水道,因此PT-171调转航向并向西北沿着暗礁前进至Gizo以东并通过Gizo海峡撤回基地。PT-170、169和172未收到接触报告、未收到攻击指令,且由于PT-171向南航行时在前方阻碍射击线,没有发射鱼雷。在听到敌军驱逐舰可能封锁Ferguson水道的消息后,PT-169调转航向向西北,与其他3艘鱼雷艇失去联系,在向北前进一些距离后(加入到PT-159和157),PT-170和172遭到2艘驱逐舰跨射,但由于PT-171在前方而没能开火,随后以Z字走位拉烟向南经过Ferguson水道撤退。在此期间北4架浮筒水上飞机投下3枚照明弹和2枚炸弹,没有命中。鱼雷艇向南和向东航向,但在2点55分还是根据命令回到了原来位置。后无事发生。
C队在前往Gizo岛东南的位置时被飞机环绕。0点05分,PT-107雷达锁定2艘舰艇,之前未收到接触报告,但北边观测到探照灯和火炮闪光。PT-107随后高速通过Ferguson水道进行攻击,把其余2艘鱼雷艇留在后面。在Ferguson水道内PT-107发射4条鱼雷,不久观测到目标方向有暗红色闪光。随后PT-107调转航向向南通过Ferguson水道返回基地。PT-104、106和108通过水道向北前进,在水道中鱼雷艇被1架飞机发现,飞机投下照明弹和炸弹并进行了扫射。鱼雷艇没有损伤和人员伤亡。由于这3艘鱼雷艇没有雷达也没有观测到目标,但他们在进入布莱克特海峡是观测到Makuti岛以东有爆炸。随后鱼雷艇进行巡逻,随后在1点37分根据命令回到原来巡逻位置。后无事发生。
R队在0点10分观测到北部有火炮闪光持续约10分钟,并看到3到4次更大的闪光。不久在西侧大约1海里处敌军投下照明弹和炸弹。0点25分,PT-174看到1艘舰艇在东北停下或缓慢前进,该舰艇距离科隆班加拉岛海岸约1海里。此舰看起来正向西射击,并使用探照灯。PT-174在1000码距离发射4条鱼雷,观测到目标2次爆炸,随后向右转圈,经过Makuti岛后方并前往Ferguson水道。敌舰向鱼雷艇射击,因此PT-174拉烟提速,此外还有1架敌机进行扫射,PT-174随后撤回基地。PT-103在敌驱逐舰打开探照灯时看到敌舰,之前没有敌舰接触信息。在PT-174射击后,PT-103也在2海里距离发射4条鱼雷,3分钟后观测到1次闪光,可能看到第2次,随后慢速撤退,但炮弹落到后方150英尺后马上拉烟加速,之后经过Makuti岛后方撤回基地。PT-105也看到了打开探照灯并向西射击的驱逐舰,但之前没有收到该区域有敌军的信息。
B队鱼雷艇之后并无事故,直到在科隆班加拉岛南岸观测到火炮闪光和探照灯,之前并没有收到过在该区域有关敌军活动的无线电或其他信息。由于无法确定探照灯是来自于海岸还是来自于在海岸附近的舰艇,PT-162以偏西航向向Gizo海峡撤退,认为那不是来自一艘舰艇。PT-109也跟随并调查开火来源。PT-162回复认为这来自于岸防炮,然而,PT-109突然发出简短的无线电打断通信:正通过Ferguson水道进行追击,已发射鱼雷。但这则信息无法足以告知队伍正在与敌作战。此时PT-169正在调查布莱克特海峡的闪光,并报告一具引擎失灵。为此PT-169与PT-109和162停下以等待进一步发展。就在此时,失去与PT-109的联系。由于基地指示继续维持普通巡逻位置,PT-162在不知道PT-109位置的情况下,下令后者回到巡逻位置,而肯尼迪中尉则认为他已到达原定巡逻位置,因此以一具引擎开启前进的慢车速度巡逻。
之后,R队的PT-105继续在Ferguson水道巡逻,在2点30分前观测到西北侧布莱克特海峡中央Gatere对岸升起火焰,随后北侧1海里沿着科隆班加拉岛海岸的地方看到火炮闪光。这些显示出1艘驱逐舰在东侧2000码缓慢以10节航速向北行驶。PT-105就在敌舰侧面,发射2条鱼雷,但没有观测到爆炸,随后PT-105通过Ferguson水道撤回基地,并观测到剩余3艘鱼雷艇通过水道向北前进。C队的PT-107撤回基地,PT-104、106和108则继续在Ferguson水道南侧保持为止。在大约2点15分观测到北边有爆炸和射击时,3艘鱼雷艇通过Ferguson水道进入布莱克特海峡,但没有看到任何东西。A队的PT-172和PT-163在撤退后直到2点55分才返回岗位,因此没有接触,PT-169则跟随B队在布莱克特海峡北端。B队的PT-162和PT-109以及A队的PT-169在Vanga Vanga外海的布莱克特海峡,但PT-157没有联系到它们。约2点15分,3艘鱼雷艇在Gizo岛以东向南前进,PT-109带头,PT-162在第二位,PT-169最后。PT-162观测到1艘距离700码的战舰向北航行,即将相撞,因此转向尝试发射鱼雷,但没有发射,最后转向西南避免与距离100码内的战舰相撞。PT-162的人员观测到2条烟囱,后部至少2座炮塔,可能还有第3座炮塔。与此同时,PT-109被观测到与战舰相撞,随后发生爆炸并出现火焰,之后虽然有所减弱但还是持续燃烧了10到15分钟,而敌舰随后高速离开。PT-169在战舰撞击PT-109前刚好停下,并向其转向在150码距离侧侧面发射2条鱼雷。驱逐舰在与PT-109相撞后对PT-169跨射,随后转左向Gizo岛并加速消失。PT-169拉起烟幕并向东南沿着Gizo岛暗礁外侧Z字航行。约2点45分观测到西北出现平行的航迹波动,PT-169转左向距离2000码的驱逐舰发射左舷和右舷前部鱼雷。驱逐舰正在转左,刚好右舷发射的鱼雷命中船头并爆炸,PT-169随后继续向从南撤退返回基地。PT-157在其他3艘鱼雷艇的北边,约2点整观测到1艘舰艇在Gizo岛中央正东接近科隆班加拉海岸,随后发射2条鱼雷,但没有看到爆炸,敌舰随后继续以大约5节航行向西北航行,没有开火然后消失。之后没有任何接触,鱼雷艇保持位置并在4点整离开返回基地。
8月2日2点30分,在PT-109行进过程中,突然在右前方200至300码处出现一道黑暗的影子,一开始他们以为是另一艘鱼雷艇,然而很快就辨认为一艘吹雪级驱逐舰且该驱逐舰高速向PT-109驶来。PT-109开始右转准备发射鱼雷,但在转了30度时,驱逐舰撞向鱼雷艇,撞到右前侧鱼雷发射管的前段并直接切断至鱼雷艇右舷后端,包括右舷引擎。驱逐舰估计速度40节,并未减速,也没开火,只是把鱼雷艇撕裂成两部分。从观测到驱逐舰至相撞只有10秒。随后马上引发火灾,但火灾发生在距离剩余鱼雷艇部分至少20码的海面上,火灾持续15至20分钟,之后才自行扑灭。鱼雷艇上13人,11人幸存,2人失踪,他们在事故发生后开始自救并在日出时已经聚集到PT-109尚在漂浮的残骸上。由于鱼雷艇残骸随时会沉入海中,因此肯尼迪中尉等人开始游至附近的岛屿上,并主动寻找友军鱼雷艇呼救。他们得到了当地人的帮助,最终在8月7日约16点整得以前往岛上的瞭望塔发送相关信息,并在晚上终于与美军鱼雷艇取得联系,最终在8月8日5点半幸存者回到了伦多瓦的基地。当日负责巡逻的PT-157和PT-171执行了此次救援行动,PT-157救起了所有幸存者并在5点整回到基地。

根据日军资料,第4驱逐队司令杉浦嘉十大佐率输送队3艘驱逐舰(萩风号、岚号、时雨号)在7月31日5点45分(东9区)从拉包尔出发,23点整(东9区)抵达布因,在卸下763名海军人员和54吨物资后,又装上901名陆军人员和53吨物资,随后于8月1日1点整(东9区)出发。而第11驱逐队司令的天雾号驱逐舰则是在8月1日0点整(东9区)从拉包尔出发追赶输送队。输送队和天雾号在布卡岛以东会合随后向南前进。22点25分,938空水侦发现在ビスビス岬(疑为Visuvisu角)74度45海里有6艘驱逐舰,航向250度、航速24节。23点13分,983空水侦2架发现在Ferguson水道有3艘鱼雷艇,宣称击沉1艘、1艘燃烧。24点整(东9区时间22点整),输送队在Ferguson水道以东(Ghizo岛以东)与5艘以上鱼雷艇交战,10分钟后,天雾号离队向Fairway岛(属于Bagga岛)西北海域朝东西方向巡逻警戒。8月2日0点30分(东9区时间8月1日22点30分),输送队抵达科隆班加拉岛的丙五基地并进行登陆,2点整(东9区时间8月2日0点整)完成卸货并开始返回。2点24分,天雾号在与输送队在撤退过程中,发现舰艏近距离有1艘鱼雷艇,随后相撞并将鱼雷艇击沉。运输队随后无事发生,在8月2日17点整(东9区)返回拉包尔。

新官上任,马上作战
如前所述,8月3日,第12驱逐舰分队司令穆斯布鲁格中校就任第31.2特混大队指挥官。次日,他前往威尔金森少将在瓜岛的总部,在此期间他得知威尔金森少将希望使用2艘驱逐舰和数艘摩托鱼雷艇对维拉湾进行扫荡。随后他与威尔金森少将的高级参谋多伊尔上校以及鱼雷艇指挥官代表讨论了日军在维拉湾区域的活动,之后计划在8月5日在位于普维斯湾的邓拉普号上召开相关会议并为接下来的作战作计划。第31.2特混大队指挥官穆斯布鲁格中校向副指挥第15驱逐舰分队司令辛普森中校发去相关信息,邀请后者参加会议,与会者有第31.2特混大队指挥官穆斯布鲁格中校、A-2驱逐舰分队指挥官辛普森中校、第1鱼雷艇大队司令R·W·卡尔弗特(R. W. Calvert)中校、鱼雷艇中队司令法罗(H. Farrow)少校以及第1鱼雷艇大队情报军官麦克卢尔(J. C. McClure)少校。在这次会议上,穆斯布鲁格中校从鱼雷艇代表口中得知了有关维拉湾区域的驳船运输和驱逐舰观测事件的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制定了联合作战计划,作战虽然由于更加紧急的事项而没有实现,但会议所带来的信息对之后作战来说价值无可估量。舰总司人员对此评论:负责军官应在作战区域内把握住每一个机会交换信息并讨论唉不同情况下作战可能的航向。
8月5日下午,穆斯布鲁格中校收到了来自威尔金森少将的电文,指示其派遣A-1分队(邓拉普号、克雷文号、莫里号)和A-2分队(朗号、斯特雷特号、斯塔克号)在8月6日12点30分离开图拉吉通过拉塞尔和伦多瓦以南前往维拉湾,并在22点整到达Gizo海峡,并规避水雷区域对维拉湾进行扫荡,如果截至8月7日2点整无敌军接触,则从科隆班加拉以北(原文为沿着“槽海”)高速返回普维斯。该电文050814号还指出,鱼雷艇将在库拉湾南部作战,所罗门航空部队司令会受令使用“黑猫”侦察和战斗机掩护。另一则电文则指示穆斯布鲁格中校向威尔金森少将所在的总部报告,穆斯布鲁格中校根据命令乘坐旗舰邓拉普号前往科里角。威尔金森少将称他相信日军尝试在8月6日午夜使用驱逐舰甚至可能有1艘巡洋舰增援维拉(Vila)区域。穆斯布鲁格中校根据之前的会议,向威尔金森少将和多伊尔上校提出了在随后的夜战的总体计划大概。当时,威尔金森少将提出:日军鱼雷比美军的好,但美军的炮术比日军的强,因此美军应在远距离上交战。而穆斯布鲁格中校则认为,驱逐舰士兵们都对自己的鱼雷能够对敌军实现优势而自信;而他自己以及自1941年5月以来一直所处的驱逐舰分队也早已经对雷达控制的夜间鱼雷攻击进行不断的训练。威尔金森少将对此并不固执己见:“你对自己舰艇的了解比我更多,你自己考虑如何作战吧。”这也意味着威尔金森少将对于穆斯布鲁格中校在经过Gizo海峡后的行动授予了完全的自由指挥权。在得到批准后,穆斯布鲁格中校返回普维斯湾并制定了粗略的作战计划。穆斯布鲁格中校邀请了辛普森中校在8月6日早上共进早餐,之后制定了最终的作战计划,随后在9点30分与各舰舰长召开会议,会议很好地厘清了相关的疑问点,并实现了对可能遭遇的所有情况的相互理解。舰总司人员对此评论:频繁的人员会议和自由讨论是无法被取代的。
穆斯布鲁格中校的作战计划采用了与伯克中校类似情况的设想。伯克中校对于驱逐舰独立作战开发了一套作战计划:把两个驱逐舰分队编为平行的纵队,其中一个分队在暗夜中接敌,发射鱼雷后迅速转向撤离。当鱼雷取得命中而敌舰开始对转向撤离的驱逐舰开始炮击时,另一个分队则是从另一个方向发起突袭。当敌人转而对付第二分队的攻击时,第一分队再调头进行攻击。通过两队的相互配合使敌疲于奔命,最终击败对手。根据穆斯布鲁格中校的作战计划,6艘驱逐舰将分为两个由3艘驱逐舰组成的纵队:第12驱逐舰分队司令穆斯布鲁格中校的A-1分队为艾弗森(Clifton Iverson)少校的邓拉普号(DD-384)、威廉姆逊(Francis T. Williamson)少校的克雷文号(DD-384)、西姆斯(Gelzer L. Sims)中校的莫里号(DD-401);第15驱逐舰分队司令辛普森中校的A-2分队为维尔冯(John L. Wilfong)中校的朗号(DD-399)、古尔德(Frank G. Gould)少校的斯特雷特号(DD-407)、牛顿(Roy A. Newton)少校的斯塔克号(DD-406),驱逐舰距离500码。维拉湾内遭遇到的任何水面接触均为敌军,美军鱼雷艇不会在当夜在维拉湾作战,它们将会在库拉湾南部作战并撤退。驱逐舰将会在维拉湾搜索日军驱逐舰和运兵驳船,首要目标为驱逐舰,第二目标为驳船。如果同时遭遇到这两种目标,则避免与驳船接触而向敌军驱逐就暴露自身位置,如果“黑猫”没有与驱逐舰的接触则摧毁驳船。A-2分队会在A-1分队150度的位置,并在扫荡期间保持此位置。如果有驱逐舰或更大型舰艇的敌军接触,A-1分队首先进行鱼雷攻击,将会以在敌舰船头30度、距离6000码的位置彻底改变航向前进。在距离11000码至10000码时,分队根据敌舰在10000码距离发射鱼雷这个预期进行转向或纵队移动而实现彻底变化,也可以通过佯攻吸引敌军发射鱼雷。在接近时航向会彻底改变。A-1分队会根据敌舰的大小和组成,下令准备发射4、8、12或16条鱼雷;不限制舰长主动向临时目标开火;在鱼雷命中后,计划进行火炮射击。A-2分队仅在A-1分队接近期间进行支援,保持在最有效的火炮射击距离且不阻挡A-1分队;如果敌舰向A-1分队开火,A-2分队将会向敌军开火进行干扰;如果敌舰是大型的,A-2分队可以准备使用鱼雷进行支援。如果被发现,准备启动烟幕。如果航速足够慢,可以使用声呐确定敌舰位置,确定敌舰在发射鱼雷时的位置以及鱼雷可能会命中驱逐舰的位置,穆斯布鲁格中校认为敌军鱼雷螺旋桨可以被声呐探测;需要马上报告在水面出现的敌军鱼雷;敌军鱼雷艇可能在该区域作战,它们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被声呐侦测到。如果不是空袭、照明弹或夜间敌机,不要在攻击前开火。对于鱼雷攻击,则使用中等鱼雷散步,深度设定5英尺或9英尺(驱逐舰目标)。美军最大的优势在于,各驱逐舰上均配备SG对海搜索雷达;另外,除斯塔克号装备SA对空搜索雷达外,其余5艘驱逐舰均装备SC-1对空搜索雷达;除邓拉普号外其余5艘驱逐舰均装备FD火控雷达;邓拉普号装备3座4联装鱼雷发射管,克雷文号和莫里号均装备4座4联装鱼雷发射管;而A-2分队的3艘驱逐舰由于安装了2座双联装40毫米机炮,因此均只有2座4联装鱼雷发射管。对于日军,穆斯布鲁格中校作出了如下推断:Gizo海峡小概率有敌军潜艇;Gizo海峡不布雷;维拉区域可能有敌军鱼雷艇;敌军侦察机活跃;可能会遭遇装备等同于40毫米炮的装载士兵的敌军驳船;敌军驱逐舰会从北边通过维拉湾或者通过Wilson海峡和Gizo海峡接近Vanga角、Sandfly港、Tongo或布莱克特海峡,不过考虑到美军鱼雷艇对Wilson海峡和Gizo海峡进行仔细搜查,因此穆斯布鲁格中校的计划更偏向于敌舰从北通过维拉湾接近;可能会有敌军巡洋舰;敌军可能会分开成两组;敌军水面舰队会由于装载士兵而处于劣势;美军会在奇袭中获得优势,必须利用;夜间水面作战有利于美军,最主要最有摧毁性的武器是鱼雷;美军火炮优于日军。而穆斯布鲁格中校提出的计划具体是:在经过Gizo海峡后,两个纵队在月落后以15节(这是有效的声呐搜索航速、同时这个航速下产生的航迹也难以被侦察机侦测到,同时可以在23点25分按时抵达目的地)进入维拉湾,在经过Liapari岛正侧面后,A-2分队在A-1分队真方位角150度、距离4000码的位置,以15节航速、真方位角124度航向对Gizo暗礁进行一或两海里的扫荡,随后向北接近科隆班加拉岛西海岸搜索驳船。装备40毫米机炮A-2分队被选为近岸分队,而合计有44条鱼雷发射管的A-1分队则为离岸分队以与先于预期的驱逐舰或更重型的舰艇交战。计划只会在来自“黑猫”有效搜索确定该区域内没有驱逐舰或更重型的舰艇后才会在扫荡中摧毁侦测到的敌军驳船,如果没有这种信息即使有敌军驳船接触也会跳过直到第二次返回。在23点30分前到达Vanga角对面,如果敌军刚好到达则可以在拦截敌军的好位置。此时航向改为真方位角30度,航速25节以快速对科隆班加拉岛西岸剩余部分快速扫荡并抵达科隆班加拉岛北部以对维拉拉维拉以北进行雷达扫描。随后改向西保持高速航行(由于莫里号无法让航速在27节以上,编队航速限制在25节)前往维拉拉维拉外并平行海岸航行,航向真方位角200度。在Liapari岛外时则再次以之前的低速航行进行驳船扫荡。由于该特混大队是作为驱逐舰攻击队而作战,因此决定冲至近距鱼雷发射位置、发射鱼雷,然后返回至大约10000码距离观测鱼雷命中然后根据第一次攻击的有效性用火炮开火或/并进行进一步鱼雷攻击。在完成初始攻击后A-1分队进入警戒以拦截一直可能存在的第二支敌军舰队。根据之前情况,日军会以两个分开的大队作战。因此如果交战美军的舰队更倾向于避免被第二支敌舰队奇袭,这很重要。在A-1分队开始接近进行鱼雷攻击时,A-2分队会在其他没有阻碍的位置负责掩护A-1分队,如果可能会在敌舰不交战的前方。如果鱼雷攻击分队在接近进行鱼雷攻击时遭到敌舰射击,A-2分队则用5英寸炮向敌舰射击以转移敌军注意。如果A-1未被射击,则A-2在鱼雷命中时开火,并根据战局情况把握好进行鱼雷攻击的机会。舰总司人员对于穆斯布鲁格中校的作战计划的评价是:优秀、严密和合理。
第31.2特混大队在8月6日11点30分离开普维斯湾,比计划时间早一个小时,提早行动是因为莫里号动力装置限制其航速在27节。约17点30分,收到一则延迟的飞机接触报告:快速舰队在南纬4度50分、东经154度40分,航向190度、航速15节。估计如果该舰队以21节前进可以在午夜到达维拉湾。在经过萨沃岛以南、拉塞尔岛和伦多瓦号后,于21点59分抵达南纬8度03分、东经156度41分的预定位置。随后减速至15节,航向改为真方位角50度,进入Gizo海峡,认真进行搜索。在通过Gizo海峡后,A-2分队在A-1分队真方位角150度、距离4000码的位置。22点28分,航向改为真方位角124度,随后对Gizo岛边缘的暗礁和进入布莱克特海峡的海域进行扫荡。而据辛普森中校记录,特混大队在22点30分通过Gizo海峡进入维拉湾并开始对Gizo岛和科隆班加拉岛进行仔细搜索。22点56分,航向改为真方位角0度对科隆班加拉岛西岸进行扫荡,航速16节。23点18分,邓拉普在真方位角90度、距离4060码有雷达接触。这是一个好接触,航向真方位角0度、航速16节。随后要求阵中其他舰艇进行验证,但没有收到,仅邓拉普号依然报告是好的接触。23点23分,航向改为真方位角30度、航速25节。这个接触导致航向改变、航速增加,确定了只是假接触。舰总司人员称赞了穆斯布鲁格中校的判断,并没有马上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从而导致失去奇袭的机会。据邓拉普号报告,23点18分,该舰CIC报告SG雷达在真方位角90度、距离4500码(记事纪录为4060码)出现水面接触,15秒后该接触通过TBS进行通报,在2分钟内该接触航向通报为真方位角0度、航速16节。继续进行追踪,数秒后CIC又报告另一个接触刚好在之前的那个接触后方。23点19分,又通报接触在真方位角91度、距离4030码,航向0度、航速16节。23点20分,舰长询问其他舰艇确认该接触,30秒后,仅克雷文号表示有轻微迹象,辛普森中校也报告没有接触,舰长于是要求CIC确认接触并提出可能为“旁瓣”,CIC回复该接触信号强,不认为是侧面辐射。23点23分,TBS信号指示纵队航向改为真方位角30度、航速增加至25节;不久,CIC报告接触目前被追踪的航向为真方位角30度、航速25节,原本已经对该接触有所怀疑的舰长直接指出这是假接触。数秒后CIC报告并确认此接触为A-2分队舰艇的侧面辐射。确认该接触为假的时间为23点26分。

作战
当日风向东南,风力2级。天气阴,频繁雨飑。云层高度约4000英尺。海面能见度约3000英尺。月落时间22点26分。辛普森中校则记录月落时间为22点25分。海面平静。
在无视了上述的假接触后,23点33分,邓拉普号在真方位角359度、距离23900码有雷达接触。相信如果没有先前出现的假接触,那么雷达出现该接触时的距离会更远。随后要求其他舰艇对该接触进行验证。舰总司人员对此指出:负责各确定区域的不同船只和大队缺少成规定的雷达搜索战术。需要留意这个问题并给出相关规定以通过偏少的雷达来获取最多的信息。同时在20000码距离SG雷达屏幕出现2个可以辨认的清晰的大型目标。这三个目标距离19000码,航向真方位角180度、航速25节。
23点35分,辛普森中校发现雷达接触到4艘舰艇在维拉湾中央以25至27节向下航行。穆斯布鲁格中校在TBS通报真方位角350度、19000码有接触,随后克雷文号在TBS上确认。不久收到报告称目标分裂成四个,航速26节,航向真方位角180度。
23点36分,克雷文号确认接触。穆斯布鲁格中校马上通过TBS发布总体信号,命令A-1分队准备发射左舷全部鱼雷,随后航向改为真方位角335度前往鱼雷发射点。在15000码距离,SG雷达屏幕出现4个清晰的接触,舰艇成纵队。克雷文号报告解算出敌舰航向180度、航速26节。鱼雷军官根据鱼雷指挥仪解算出的结果报告了航迹角。
23点39分,穆斯布鲁格中校下令A-1分队航向改为335度并准备发射鱼雷。A-2则是纵队转向跟随A-1分队。辛普森中校询问穆斯布鲁格中校是否在横越,对方作出否定回答。A-2分队航向改为270度。穆斯布鲁格中校下令其分队向左发射8条鱼雷。
23点40分,当航迹角为290度时,穆斯布鲁格中校在TBS下令发射鱼雷,由于双方舰艇以50节接近,为允许发射鱼雷时可以延迟,就需要算出一个近乎完美的评价分队鱼雷航迹角。
23点41分至42分,A-1分队发射24条鱼雷,距离目标4820至4300码。估计鱼雷至目标轨迹的航程为4000码。此时海面能见度小于4000码。没有看到舰艇。舰总司人员认为这非常优秀。在第一次观测到至估计接触位置、解算鱼雷问题并发布控制指令同时下令发射鱼雷仅用7分钟。在过去的作战中,在第一次接触至开始攻击延迟过大。我们必须努力在这类海战中首先侦测到敌军并首先对敌军攻击。辛普森中校记录在23点42分A-1分队发射鱼雷,随后右转90度,而A-2分队航向改为190度。
23点44分,分队舰艇报告鱼雷正在路上。穆斯布鲁格中校因此下令第一分队转90度。这是为了让分队规避可能得敌军鱼雷并进入下一步作战的位置。同时A-2分队的航向先后改为真方位角270度和190度。舰总司人员认为穆斯布鲁格中校连续不断地清楚当前情况并迅速根据作战计划作出对应行动。
23点46分,声呐操作员报告听到鱼雷爆炸,但此时依然没有看到任何东西,人们本该先看到闪光后听到爆炸,因此穆斯布鲁格中校对此感到疑惑。但很快他看到从左到右依次看到了3次巨大的爆炸,然后又是巨大的爆炸,一共7到10次。看起来像是2艘船被炸成碎片;第3艘像是1艘巡洋舰,爆发出巨大火焰然后是爆炸。此时A-2分队航向改为真方位角230度(后改为270度),并用5英寸炮开火。舰总司人员称赞这是优秀的协同。A-2分队向西侧的一艘着火驱逐舰集火,23点51分报告该目标翻转沉没,在这段时间内斯塔克号称看到一艘大型舰艇在着火的区域发射了4条鱼雷。而辛普森中校则记录A-1分队发射的鱼雷开始命中敌舰。观测到四个目标大约有6次爆炸。A-2分队航向改为230度。在爆炸中心出现了较大区域的大火。指示朗号开火。在情况清楚后,指示朗号进行搜索并向燃烧的第1艘敌舰开火。FD雷达锁定一个目标,随后朗号开火。早期的名字照亮目标。斯特雷特号和斯塔克号根据分队条令无信号加入射击。在3艘驱逐舰的射击下敌舰翻沉。敌舰为1艘驱逐舰。斯塔克号认为观测到1艘大型船只在燃烧的区域发射了4条鱼雷。观测到爆炸,但结果被火灾遮挡,且无法用雷达确认。
23点52分,A-1分队航向改为真方位角180度以进入炮战。雷达屏幕上有两个光点,其中一个被认为是燃烧的巡洋舰,另一个则是位于其南边。敌军遭到鱼雷打击后的浩劫巨大,整片区域都是不断的火焰和爆炸,还有美军舰艇连续的炮击,少有敌人幸存。
23点54分,辛普森中校检查PPI屏幕,只看到两个光点,他相信一开始有4艘敌舰,并认为其中1艘已被鱼雷击沉。指示朗号用FD雷达搜索燃烧区域两侧,但没有结果。随后指示向燃烧区域任何目标射击。进行了数次齐射,加剧了燃烧。
23点55分,穆斯布鲁格中校下令旗舰用火炮向南边和左边(从东边看到的燃烧的一堆东西)射击。邓拉普号首先开火,随后分队其他2艘驱逐舰也开火。在敌舰火炮闪光中观测到有命中,敌舰可能有还击但并未持续太久,不多于数发炮弹。A-2分队也加入到火炮射击当中,目标解体称碎片并在0点整消失。此时无疑是美军取得了胜利,把敌军完全摧毁只是时间问题。在PPI屏幕上只留下了一个接触,显示其为猛烈燃烧并间断爆炸的巡洋舰。
23点56分,A-2分队航向改为90度,在改变航向时观测到燃烧区域右侧出现火炮闪光,向A-2分队射击。A-1分队开始向这些闪光射击。A-2分队也进行射击。观测到有曳光弹来回数秒,但敌舰最终被两个分队的射击笼盖并沉没,该敌舰被撕裂成了碎片。
0点01分,辛普森中校的PPI屏幕上只有一个敌舰光点。使用SG和FD雷达对整个区域进行扫描均显示只有一个目标,燃烧的巡洋舰。
0点03分,穆斯布鲁格中校下令A-1分队航向改为真方位角310度,航行数千码至燃烧的敌军以北,进入维拉湾西北入口以拦截任何其他接近的敌军。根据之前与辛普森中校协商的计划,A-2分队则是进行扫尾工作,A-1分队继续准备对新敌军的攻击。在航向威310度时舰艇间断向燃烧的巡洋舰射击。此时辛普森中校在TBS上收到报告称科隆班加拉岸边有岸基炮台射击。原计划改变航向至东北,但收到上述报告后改变计划,航向改为真方位角270度。在转弯完成后,航向又改为300度。PPI屏幕显示A-1分队远离目标向北,因此A-2分队改变航向至0度已接近与A-1分队距离并跟随A-1分队到底去哪里。
0点12分,辛普森中校请求穆斯布鲁格中校用鱼雷击沉巡洋舰并希望前往扫荡西北。A-2分队航向改为50度并准备发射鱼雷。穆斯布鲁格中校下令其分队航向改为90度。此时PPI屏幕上还有一个敌舰光点。巡洋舰可以明显看到。
约0点17分,通过燃烧的巡洋舰观测到1艘驱逐舰停在海上。由于分队相对运动,该驱逐舰整向前缓慢移动但显然该舰已经无法前进、无法射击、没有效能。在A-1分队的火炮进行瞄准之前,目标已经被A-2分队高效的火炮射击笼盖。
0点18分,在辛普森中校准备向巡洋舰发射鱼雷时,突然发现1艘未受损的驱逐舰在燃烧的残骸后方,此敌舰未在雷达屏幕上显示。这艘敌驱逐舰可能是尝试救起巡洋舰的幸存者。A-2分队马上向此敌舰开火。距离小于5000码。3艘驱逐舰均开始命中。斯特雷特号早期齐射命中后部,命中了弹药库并导致爆炸。该敌舰从舰艉开始沉没,舰艏上升至垂直位置。此时PPI屏幕还有1个光点。
0点20分,由于辛普森中校在TBS上告知A-2分队正在前往用鱼雷击沉巡洋舰并希望前往扫荡至西北区域,穆斯布鲁格中校下令A-1分队航向改为真方位角90度。辛普森中校记录此事件的时间是在0点12分,且仅此事件出现了巨大的时间差距。
0点21分,A-1分队已经不在阻碍,辛普森中校下令分队每艘驱逐舰发射2条鱼雷。向左朝能看到的燃烧的巡洋舰发射。导致三次巨大爆炸。在爆炸消失后,PPI屏幕上显示没有敌舰。也没看到有巡洋舰。燃油持续燃烧一个半小时。
0点22分,A-2分队向燃烧的巡洋舰发射了6条鱼雷。
0点27分,穆斯布鲁格中校下令A-1分队航向改为正北。此时各舰雷达屏幕已经没有目标。该航向是为了对维拉拉维拉海岸以北进行雷达扫描。
0点30分,A-2分队进行机动加入A-1分队。两个分队转向燃烧的燃油,以近距离观看,该区域用雷达和目视方式进行仔细搜索。A-2分队穿过了大量救生筏、残骸等,看到了大批这些东西上面或者浮在海面上大叫的人。两个分队随后转向东北并离开该区域。
0点32分,A-1分队航向改为真方位角60度。同时A-2分队组队。雷达搜索没有接触报告。
0点35分,航向改为真方位角210度,前往燃烧的残骸。
0点55分,航向稳定在真方位角50度.
1点05分,航向改为真方位角210度,搜索生还者。
1点15分,莫里号报告主要进水泵烧坏,可能只能保持现有速度大约1小时。舰总司人员认为,发生这种情况是不幸的。然而,作战人员在密集而艰苦的作战环境中依然做了很好的工作。
1点18分,穆斯布鲁格中校让A-1分队以22节航速(莫里号能够维持的最大航速)撤回“槽海”并指示辛普森中校尝试救起生还者以获取情报。尝试最终无效,2点整A-2分队以30节航速离开维拉湾以归队。在这一阶段舰队使用TBS互相联系。在第31.2特混大队撤退时,沉没敌舰所在区域依然在燃烧。而辛普森中校则记录:1点20分,穆斯布鲁格中校指示A-2分队返回并尝试救起战俘。2点整尝试救起幸存者的做法失败,因此A-2分队以30节离开维拉湾已重新加入穆斯布鲁格中校的驱逐舰。
海军情报局认为,日军的确有4艘舰艇投入作战,美军参与作战的观测者们都在报告中称这4艘已全被击沉。另一方面,后续被救起的数名日军生还者则坚称有1艘驱逐舰逃脱。美军的观测者们称日军舰艇中有1艘“巡洋舰”,在优良观测位置上的邓拉普号炮术长辨认其为球磨级或名取级。然而根据日军战俘的证言,日军4艘舰艇均为驱逐舰。因此根据现有情况,海军情报局认为美军击沉3艘驱逐舰,日军还有1艘驱逐舰遭重伤。这场海战阻止了日军大规模支援科隆班加拉,这可能决定了日军将会撤退该岛而不是继续防守。太舰总认为,“如果他们选择防守这个岛,当我们跳过它并继续向西北推进时,它将会消耗我们转移作战精力,无论是通过地面部队进攻夺取该岛,还是空中和海上部队对其继续保持压制。”

第15驱逐舰分队司令作战报告附图


第12驱逐舰分队司令作战报告附图


舰总司机密信息通报第11期附图



海军情报局作战叙述-所罗门群岛战役第11篇附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上尉

七年服役纪念章功勋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3-20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enzheng 于 2025-3-20 19:54 编辑

美军6艘驱逐舰的具体作战情况
邓拉普号

23点33分,CIC报告SG雷达在真方位角359度、距离23900码出现水面接触。舰长下令检查接触以确定其有效性,CIC回复为真实接触,并进行跟踪,每30秒给出距离和方向。

23点35分30秒,舰长在TBS上通报接触,此时水面接触在真方位角351度、距离19700码,30秒后又在广播上进行更新并要求其他舰艇进行确认。克雷文号回复“有接触”。2点36分,CIC报告目标航向真方位角180度、航速25节,并称目前屏幕上有3个光点。克雷文号在TBS善报告目标航向180度、航速26节,舰长随后在TBS要求邓拉普号检查。23点37分,舰长通过TBS询问纵队其他驱逐舰是否有接触。23点37分15秒,TBS上收到回复“收到,确认有接触”。23点37分30秒,TBS上收到报告“航向180度、航速25节”。23点37分45秒,舰长在TBS上称“邓拉普号检查”。

23点38分,穆斯布鲁格中校下令所属分队航向转左至真方位角335度,并给出信号准备信号向左舷发射8条鱼雷。CIC报告目标正在转左至真方位角167度、航速30节,目前屏幕上有4个独立的目标。23点38分15秒,克雷文号在TBS上报告“有3个目标,看起来不错”,23点38分30秒,舰长在TBS上回复“我那边发现4个”。

23点40分,根据穆斯布鲁格中校指示,航向改为真方位角350度,但该舰在鱼雷发射前从未改至此航向。

在穆斯布鲁格中校的要求下,根据发射位置航向,CIC给出了真方位角335度,信号随后发出并改为该航向。

在此期间,CIC报告目标航向在真方位角167至180度、航速25至30节。舰长指示鱼雷军官使用目标航向真方位角176度、航速27节。23点41分,在邓拉普号进入新航向后,穆斯布鲁格中校询问鱼雷军官航迹角,回复为290度,数秒后下令发射鱼雷并在TBS上发布总体指令,刚好在此时,根据舰长要求,鱼雷军官告知舰长航迹角为真方位角275度。

23点41分至23点42分,左舷发射了8条鱼雷,具体为5条Mk 15鱼雷和3条Mk 15-1鱼雷,均装备Mk 15装药量600磅的弹头。23点44分,根据穆斯布鲁格中校指令航向右转90度,此时出现爆炸。随后大约3或4秒第一次爆炸的右侧出现第二次爆炸,大约10到15秒后在前两次爆炸右侧出现第三次爆炸。该舰数名观察员报告4次独立的爆炸,其他报告3次,有少数报告2次。总体一致意见是观测到3次独立而清晰的爆炸,此为邓拉普号的表述。23点46分,注意到相信是带头的敌舰爆炸。当爆炸声响起时,驱逐舰上面的人们都欢呼起来。23点46分03秒,注意到在第一次敌舰爆炸的右方发生爆炸。23点46分10秒,注意到在第一次和第二次敌舰爆炸的右方发生爆炸。23点50分,CIC报告2艘中心敌舰停在海面。23点51分,敌军纵队最后一艘船从屏幕上消失。

在爆炸后,A-2分队用火炮开火。23点52分,根据穆斯布鲁格中校的TBS指示航向改为真方位角180度,向敌舰接近。CIC报告屏幕上只有2个目标,远在南侧的1个目标被选定为火炮目标,这是因为另一个目标是燃烧的巡洋舰,无疑其很快就会沉没。23点55分,使用SG雷达测距测向用5英寸38倍径火炮向目标射击。炮术长继续射击,转移至燃烧的巡洋舰上,不久CIC报告第一个目标从雷达屏幕上消失,停火。此时为8月7日0点整。合计消耗87枚炮弹,其中58枚为通常弹,29枚为对空通常弹。

在前几轮火炮齐射后,CIC报告SG雷达无法使用,当以为接下来只能用肉眼进行观测射击时,CIC又报告SG雷达可以使用,舰桥对此感到松了一口气。

在0点03分,改变航向为真方位角310度后,0点07分,相信是3英寸的炮弹落到右前方。具体情况是:火控报告右前方有水柱,该水柱没有被舰桥任何人看到,随后尝试寻找是哪艘舰艇朝此舰射击,但没有结果。此时舰长认为来自维拉拉维拉,并指示给穆斯布鲁格中校,但很快认为他看到的是A-2分队的远弹曳光弹燃烧后进入水中。然而,公正地说,必须要说明该舰数名观察员报告炮术长均坚持闪光来自于敌舰火炮射击。

在此期间CIC报告只看到一个接触,并确定为剧烈燃烧的巡洋舰,这艘敌舰正在剧烈燃烧,大约此时辛普森中校在TBS上报告其为1艘三烟囱巡洋舰。有对其进行辨认的尝试,分队司令询问舰长“能否看出”,即使舰长认真观察但还是无法看出任何可以辨别的特性,也根据此进行回复。唯一能够确认的是“一大堆火焰”,看起来更像是一艘比驱逐舰大的舰艇。

在对巡洋舰进行观察时发生大爆炸,在这之后舰长认为这艘敌军已经消失,数分钟内会沉入水底。据记录发生爆炸的时间是0点10分,爆炸以海面为基点呈半圆,高600至700英尺。舰桥的人们见状大声欢呼。

0点20分,报告有鱼雷在右前方,航向右满舵改为真方位角90度并提升至最大航速33节。约20秒内没有看到鱼雷航迹,因此恢复原有航向,航速降为21节以恢复原有位置。记录时间为0点21分。

大约此时,1艘日军驱逐舰通过仍在燃烧的巡洋舰中被该舰舰桥看到。火炮随即转向并向此驱逐舰开火,此时该驱逐舰开始被A-2分队的火炮射击命中,随后发生另一次大爆炸,驱逐舰消失。舰上人们再次欢呼。记录时间为0点23分。

0点27分,航向改为正北,此时报告雷达屏幕没有目标,虽然原来巡洋舰所在海域还有一大片火灾区域。

在航向改为真方位角210度之前,报告一条鱼雷从左前方接近。随后向左急转并提速。记录0点32分,航向改为真方位角60度,航速改为27节。而在0点34分,航速改为25节。在正在向左急转时收到“转至真方位角210度”的信号,因此继续保持向左急转至真方位角210度。记录时间为0点35分。在邓拉普号进入新航向后,舰长意识到通过左转而不是右转邓拉普号已经脱离克雷文号和莫里号,从CIC询问克雷文号距离和方位后,通过TBS告知克雷文号“你的方位相对于我在真方位角34度、距离3300码。”不久又向克雷文号报告距离和方位,克雷文号回复“我可以看到你”。

0点39分,SG雷达报告一架低飞的不明飞机接近。该飞机接近时,下令左满舵和最大航速。雷达报告飞机从上空经过,但没有观测到炸弹,随后邓拉普号回到原航向、恢复原航速。该舰则记录0点39分雷达没有东西。在0点40分,SG雷达报告不明飞机,距离54000码。0点46分,不明飞机接近,向左急转,航速32节以规避。飞机未投下炸弹;显然不清楚此舰是敌是友。随后恢复真方位角210度。0点50分,经过已经变成一片火海的区域。0点55分,航向改为真方位角50度,进入小雨飑。

0点59分,报告另一条鱼雷在右前方于是又一次下令紧急全速前进并向右急转,但由于无事发生该舰又恢复原航向和航速。这些鱼雷报告来自于火炮控制,舰桥无人看到鱼雷或鱼雷航迹,但这些报告无法无视因此均进行了剧烈机动。该舰舰长认为该区域有敌军潜艇,虽然现在相信这些报告为假,但当时并没有时间去评估这些报告。舰长认为当前能见度下认可能够看到的鱼雷都将非常接近命中美军舰艇;因此最急切做的事情是马上进行规避机动。1点整,航速改为25节。

1点05分,穆斯布鲁格中校称要回去救起一些生还者。随后准备救生网和绳索,武装人员也做好拉起人员的准备。邓拉普号随后前往只有碎片、燃油和残骸的火灾海面。此时航向右转至真方位角210度。1点15分,莫里号报告主要进水泵无法运作。随后根据穆斯布鲁格中校的命令航行改为真方位角50度,记录此时时间为1点18分,航速25节。穆斯布鲁格中校称A-1分队将撤退,之后分队撤离维拉湾。1点38分,航向改为真方位角110度。2点43分,穆斯布鲁格中校指示邓拉普号前往莫里号左前方,克雷文号则是在右前方,航速改为23节以保持与导航舰莫里号的位置。记事表则记录航速改为20节,邓拉普号保持在莫里号左前方1500码处。2点55分航速才提升至23节,同时保持与莫里号的位置。2点57分,航向改为真方位角130度。

最终舰队在10点55分到达科里角。





克雷文号

约23点30分,邓拉普号在TBS上报告SG雷达接触位于真方位角120度、距离6000码的位置。邓拉普号认为其可靠,但其他去驱逐舰无法确认,穆斯布鲁格中校最终认定为假接触。

23点36分,邓拉普号在TBS上报告SG雷达在真方位角350度、距离19700码接触到3艘舰艇,克雷文号也同时得到类似接触,随后马上跟踪。

23点37分,穆斯布鲁格中校在TBS上询问克雷文号是否有接触,回复“确认”。随后他下令A-1分队航向改为真方位角335度并准备发射鱼雷。

23点38分,FD雷达在15000码距离得到接触。SG雷达调整至短比例并从PPI屏幕发现接触为4艘列成纵队的船。经解算,敌舰航向真方位角165度、航速26节。

23点39分,解算出敌舰航向真方位角180度、航速26节,随后与火炮指挥仪通过全雷达控制进行确认,结果一致。CIC向鱼雷军官给出解算结果,让后者设定鱼雷指挥仪。在追踪过程中,敌舰距离迅速接近,但没有开火、彻底机动或其他有注意到美军存在的行动。

23点42分,在距离4300码时,穆斯布鲁格中校下令A-1分队向左舷发射全部鱼雷。随后该舰马上通过全雷达控制发射8条鱼雷,用纵队第二艘船为瞄准目标。

23点44分,分队航向右转为90度,A-2分队则在南边和西边用火炮支援。

23点46分,观测到4条鱼雷从左到右迅速命中。2艘船马上炸成碎片,第三艘为重巡洋舰则是出现大爆炸并变成一堆火。此时A-2分队用5英寸炮开火。

23点52分,A-1分队航向改为真方位角180度。

23点53分,CIC和SG雷达操作员观测到在PPI屏幕上只有两个光点。经与火炮指挥仪确认,其中一艘为燃烧的巡洋舰。另一艘显然为在该巡洋舰以南7000码的驱逐舰,依然在移动。雷达室和FD雷达开始追踪该目标。

23点59分,该分队受令用5英寸炮开火。克雷文号用全雷达控制向距离8000码的驱逐舰目标射击。炮术长观测到该目标消失,随后停火。SG雷达失效。大约此时,斯塔克号报告观测到1艘驱逐舰沉没。

0点03分,该分队航向改为310度,并前往燃烧的巡洋舰。

0点04分,克雷文号用部分雷达控制对燃烧的巡洋舰进行5英寸火炮射击。在10次齐射后由于舰长不确定该分队其他舰艇位置而停火。

0点19分,FD雷达失效。

0点20分,该分队航向改为真方位角90度以不阻碍A-2分队的射击线。

0点22分,观测到驱逐舰在燃烧的巡洋舰后方不远处沉没。

0点27分,舰队其他舰艇报告其SG和FD雷达无目标。

0点30分,两个分队整理阵型并爱上接近燃烧的残骸。在大约25分钟内,该分队在现场转圈了大约1500码。巡洋舰沉没,海面上有大量燃烧的油污和残骸,还闻到燃烧的燃油、柴油和木头的气味。燃烧的木头和柴油的气味很不寻常地大。观测到海面上有幸存者。穆斯布鲁格中校准备救起生还者,但莫里号报告论及问题,决定A-1分队撤退,A-2分队留下继续救起生还者以获取请把波。

1点16分,A-1分队开始以真方位角50度、22节航速撤退。该舰保持全员戒备状态至8点15分经过拉塞尔岛后。A-2分队独自前往图拉吉。





莫里号

23点23分,航向跟随分队纵队机动改为真方位角30度,航速提升至25节。

23点34分,CIC报告真方位角251度、距离19800码有水面雷达接触。几乎同时穆斯布鲁格中校在19000码距离报告接触。

23点38分,CIC报告接触为4艘列成纵队的船只,航向真方位角175度、航速28节。随后航向随纵队机动改为真方位角335度,开始接近。

23点43分,A-1分队受令发射左舷鱼雷。莫里号发射了8条鱼雷,基础鱼雷航向真方位角298度、中等速度、基础深度设定5英尺、散布2度。在发射鱼雷后马上改航向为真方位角120度以撤退。

23点47分,观测到鱼雷命中,出现一个红色的小光晕。随后马上出现另一次不同目标的命中,导致的是大爆炸。第三次依然是不同的目标,导致的也是相似的大爆炸。接下来两次名字看起来很接近,两次都是大爆炸。3艘敌军现在在燃烧,火焰增长。A-2分队向敌军开火。

23点52分,航向改为真方位角180度。此时只看到1艘燃烧的船,CIC报告雷达屏幕只有2个接触。相信2艘驱逐舰被鱼雷命中随后被鱼雷和火炮联合击沉。1艘燃烧的船应该是1艘巡洋舰,已经从舰艉猛烈燃烧一直到舰桥结构。此敌舰上面全是火焰,从头部稍微下沉。

23点58分,用5英寸炮在9000码距离向巡洋舰开火。在开火时观测到巡洋舰火炮闪光出现在该舰左前方。闪光并未显示为无焰火药,在与CIC确认A-2分队方位后,向穆斯布鲁格中校报告科隆班加拉的岸基火炮已经开火,纵队带头的莫里号将会被燃烧的巡洋舰照亮自身剪影。

23点59分,CIC建议航向转右,因为现有航向会前往科隆班加拉岛。SG雷达由于射击无法使用。在进行5次齐射后,停火以准备应对岸基炮台,同时让SG雷达恢复运作并检查远处的岸边,此外还防守可能接近的其他敌舰。在敌巡洋舰损失明显超过复原且被其他驱逐舰的5英寸炮射击时,认为还是牺牲自身火力以保持SG雷达运作,因为克雷文号和邓拉普号都报告SG雷达无法运作。因此决定莫里号不再加入到炮战。此时观测到1艘敌驱逐舰在巡洋舰附近,在巡洋舰发生大爆炸后观测到已经没有东西。爆炸的蘑菇云冲上空中数千英尺并掩盖了一片宽广的区域,随后呈伞状掉下燃烧的碎片,即使掉到海面上还在燃烧。敌驱逐舰被A-2分队射击,可以被燃烧的巡洋舰产生的光看到。可以看到1次齐射落到该敌舰舰艉并导致大爆炸,随后是持续短时间的明亮的火焰。不久该敌舰从雷达屏幕上消失。相信此敌舰沉没。

0点05分,航向右转至真方位角0度。由于没有立即执行该信号,而选择跟随转向,导致莫里号转向慢了并拉开了不小距离。此时能见度很差。在转弯后纵队变得松散,3艘驱逐舰显得分散。

0点21分,航向改为真方位角90度。

0点28分,航向改为真方位角0度。

0点35分,航向改为真方位角210度。由于能见度还是很差,莫里号根据CIC指示进行机动以恢复原有位置。

0点59分,经过敌舰沉没的地方。在距离燃烧的残骸和燃油的原来是沉没的巡洋舰所处的位置800码经过。继续在此区域机动。

1点11分,动力舱报告2号主要进水泵无法运作,随后向穆斯布鲁格中校报告,后者决定A-1分队撤退,留下A-2分队救起生还者以确定敌军。莫里号继续以纵队航速27节航行至2点29分,随后由于1号主要进水泵出现问题航速被迫下降至20节。不久莫里号航速提升至22节,并前往图拉吉,在大约正午到达,无事发生。莫里号

23点23分,航向跟随分队纵队机动改为真方位角30度,航速提升至25节。

23点34分,CIC报告真方位角251度、距离19800码有水面雷达接触。几乎同时穆斯布鲁格中校在19000码距离报告接触。

23点38分,CIC报告接触为4艘列成纵队的船只,航向真方位角175度、航速28节。随后航向随纵队机动改为真方位角335度,开始接近。

23点43分,A-1分队受令发射左舷鱼雷。莫里号发射了8条鱼雷,基础鱼雷航向真方位角298度、中等速度、基础深度设定5英尺、散布2度。在发射鱼雷后马上改航向为真方位角120度以撤退。

23点47分,观测到鱼雷命中,出现一个红色的小光晕。随后马上出现另一次不同目标的命中,导致的是大爆炸。第三次依然是不同的目标,导致的也是相似的大爆炸。接下来两次名字看起来很接近,两次都是大爆炸。3艘敌军现在在燃烧,火焰增长。A-2分队向敌军开火。

23点52分,航向改为真方位角180度。此时只看到1艘燃烧的船,CIC报告雷达屏幕只有2个接触。相信2艘驱逐舰被鱼雷命中随后被鱼雷和火炮联合击沉。1艘燃烧的船应该是1艘巡洋舰,已经从舰艉猛烈燃烧一直到舰桥结构。此敌舰上面全是火焰,从头部稍微下沉。

23点58分,用5英寸炮在9000码距离向巡洋舰开火。在开火时观测到巡洋舰火炮闪光出现在该舰左前方。闪光并未显示为无焰火药,在与CIC确认A-2分队方位后,向穆斯布鲁格中校报告科隆班加拉的岸基火炮已经开火,纵队带头的莫里号将会被燃烧的巡洋舰照亮自身剪影。

23点59分,CIC建议航向转右,因为现有航向会前往科隆班加拉岛。SG雷达由于射击无法使用。在进行5次齐射后,停火以准备应对岸基炮台,同时让SG雷达恢复运作并检查远处的岸边,此外还防守可能接近的其他敌舰。在敌巡洋舰损失明显超过复原且被其他驱逐舰的5英寸炮射击时,认为还是牺牲自身火力以保持SG雷达运作,因为克雷文号和邓拉普号都报告SG雷达无法运作。因此决定莫里号不再加入到炮战。此时观测到1艘敌驱逐舰在巡洋舰附近,在巡洋舰发生大爆炸后观测到已经没有东西。爆炸的蘑菇云冲上空中数千英尺并掩盖了一片宽广的区域,随后呈伞状掉下燃烧的碎片,即使掉到海面上还在燃烧。敌驱逐舰被A-2分队射击,可以被燃烧的巡洋舰产生的光看到。可以看到1次齐射落到该敌舰舰艉并导致大爆炸,随后是持续短时间的明亮的火焰。不久该敌舰从雷达屏幕上消失。相信此敌舰沉没。

0点05分,航向右转至真方位角0度。由于没有立即执行该信号,而选择跟随转向,导致莫里号转向慢了并拉开了不小距离。此时能见度很差。在转弯后纵队变得松散,3艘驱逐舰显得分散。

0点21分,航向改为真方位角90度。

0点28分,航向改为真方位角0度。

0点35分,航向改为真方位角210度。由于能见度还是很差,莫里号根据CIC指示进行机动以恢复原有位置。

0点59分,经过敌舰沉没的地方。在距离燃烧的残骸和燃油的原来是沉没的巡洋舰所处的位置800码经过。继续在此区域机动。

1点11分,动力舱报告2号主要进水泵无法运作,随后向穆斯布鲁格中校报告,后者决定A-1分队撤退,留下A-2分队救起生还者以确定敌军。莫里号继续以纵队航速27节航行至2点29分,随后由于1号主要进水泵出现问题航速被迫下降至20节。不久莫里号航速提升至22节,并前往图拉吉,在大约正午到达,无事发生。




朗号

23点34分,穆斯布鲁格中校通报三个接触在真方位角350度、距离19000码处并告知1A分队准备发射鱼雷。

23点36分,朗号SG雷达接触到一个光点在真方位角339度、距离17000码位置,小于1分钟内确定为4个目标.最大的光点为纵队的第三个。此时穆斯布鲁格中校询问克雷文号:你是否有那些接触?

23点37分,朗号CIC确定目标航向真方位角196度、航速25节。

23点38分,克雷文号报告:接触很好。我们接触到其中3个。

23点39分,穆斯布鲁格中校下令1A分队航向改为真方位角335度。辛普森中校下令2A分队航向也改为真方位角335度。

23点40分,克雷文号报告目标航向真方位角180度、航速23节。穆斯布鲁格中校下令1A分队驱逐舰准备向左发生8条鱼雷。

23点41分,克雷文号向穆斯布鲁格中校报告:敌舰航向180度,航速26节。

23点42分,穆斯布鲁格中校执行前述信号以发射鱼雷。2A分队开始把航向改转向左。

23点43分,朗号CIC检查目标航向为真方位角180度、航速27节。2A分队稳定在真方位角270度航向。

23点44分,2A分队航向改为真方位角190度。

23点46分,1A分队发射的鱼雷命中敌舰。观测到4次命中的闪光。2艘敌舰爆发出大火。

23点46分30秒,朗号开火。

23点48分,注意到当前目标左侧有一些火炮闪光,暂停开火并指示指挥仪向左搜索新目标。

23点49分,朗号航向真方位角230度。指挥仪通过FD雷达锁定目标,开火。

23点50分,大约第三次齐射,目标舯部爆发黄色火焰并迅速蔓延。目标看起来是一艘驱逐舰,用双联装炮反击开火无效。斯塔克号和斯特雷特号射击。注意到右侧最大的燃烧的目标发生爆炸。

23点52分,航向开始转为真方位角270度。

23点53分,敌驱逐舰翻沉,停火。

23点53分30秒,驾驶室指示指挥仪搜索燃烧巡洋舰的右侧,那里出现了一些闪光。

23点55分,指挥仪用FD雷达锁定目标,开火。

23点56分,开始向左转至真方位角90度,停火。

23点58分,恢复开火。目标显示为1艘驱逐舰,并被1A分队射击。目标的舰桥结构已被击毁。

0点整,丢失与目标接触,光点从雷达消失。停火,舰桥观测员报告敌军被击毁并沉没。舰长当时正在调查舵手报告的操舵困难问题,并未看到敌舰沉没。

0点01分,向燃烧的巡洋舰开火。

0点04分,向右转至真方位角230度,暂停开火。

0点08分,航向为真方位角238度。

0点11分,航向为真方位角300度,继续向真方位角0度转向。

0点14分,稳定在真方位角50度航向,向燃烧的巡洋舰开火。

0点17分,令人震惊的一幕出现。一艘显然未受损的驱逐舰缓慢向燃烧的巡洋舰前方驶入后者的剪影。它很可能是从巡洋舰撤离,但朗号航速以及相对平行的航向使得看起来像是缓慢前进。当时此舰船身平稳,没有着火,并未向美舰射击。朗号随后转移火力至此敌舰,斯特雷特号和斯塔克号也是如此。敌舰三角桅很快就以30度角撞到前方。敌舰也开始着火。朗号准备好并向分队司令请求向此敌舰发射鱼雷,此时斯特雷特号一次齐射刚好命中敌舰船体中部后侧。

0点22分,敌舰后方发生大爆炸,船头以60度角抬起,然后从舰艉开始在数秒内沉没。随后火力转向巡洋舰。此时根据辛普森中校的分队信号,向巡洋舰发射2条鱼雷,1条瞄准前桅,另一套瞄准主桅。在恰当时间观测到一次大爆炸。

0点27分,敌巡洋舰看起来像红热的煤块扔向空中一千英尺。随后发生三或四次爆炸,可能来自于分队其他驱逐舰发射的鱼雷,随后敌巡洋舰解体沉没。在海面上依然遍布大火,但最后一个光点已经于0点28分从SG雷达的PPI屏幕上消失。






斯特雷特号

23点35分30秒,第1分队舰艇在TBS上报告雷达接触。

23点37分,SG雷达在真方位角343度、距离22000码得到接触。进行追踪。

23点41分,第2分队改变航向以根据计划使用火炮攻击敌舰。第1分队发射鱼雷。

23点46分,观测到2艘敌舰爆炸,朗号开火。

23点46分30秒,斯特雷特号开火,使用全雷达控制,目标由CIC指引,距离7000码。目标显示为敌巡洋舰。观测到在我军炮弹命中时出现额外爆炸。巡洋舰燃烧照亮了区域。转至部分雷达控制。

23点51分,暂停开火。1号火炮在第九次齐射后炮闩卡住,没有再次射击。

23点52分,分队航向变为90度。

23点58分,分队航向变为270度。

0点03分,斯特雷特号向燃烧的巡洋舰开火。

0点07分,停火,航向右转至正北,后改为真方位角50度。

0点15分,斯特雷特号向燃烧的巡洋舰开火。

0点16分,转移火力至两烟囱日军驱逐舰,观测到此目标接近但正向右远离燃烧的巡洋舰,并被巡洋舰照亮。目标角120度、距离4800码。观测到命中驱逐舰艏楼1次,随后一次三炮齐射命中舯部。随后马上发生剧烈爆炸,目标在不到一分钟内倒立沉没。

0点18分,向观测到附近被燃烧的巡洋舰照亮的大型驳船或船体射击,距离4300码。该目标在第四次齐射时被命中,然后发生大爆炸,目标马上沉没。

0点20分,停火。随后在距离5000码向燃烧的巡洋舰发射2条鱼雷,该目标大概在同时沉没,没有观测到命中。

0点32分,向右以各种航向转圈回到燃烧的物体所在的区域。

1点23分,完成区域扫荡,没有发现其他目标。随后以各种航向回到沉没舰艇所在的区域寻找并尝试救起日军生还者。

1点53分,在区域绕圈以搜索日军生还者。

2点13分,无法救起任何日军生还者,虽然听到有人在该区域。恢复分队纵队,航向正北,航速30节,离开区域向图拉吉撤退。

2点19分,分队航向改为80度。

2点25分,分队航向改为100度。

2点44分,经过距离右舷正侧面3.8海里的科隆班加拉岛北端。






斯塔克号

23点22分,航向改为真方位角30度,航速改为25节。目视和SG雷达截至此时均无结果。舰长认为对于驳船没有搜索结果是非常幸运的,因为如果一旦发现这些驳船就会对其射击,自身位置就会暴露,从而导致敌军巡洋舰和驱逐舰撤退并消除了在小于一小时内美军的胜利。

23点35分,收到来自邓拉普号的TBS信息,称后者在真方位角350度、距离19000码处得到接触。用SG雷达锁定目标并开始追踪,不久确认目标为4艘列成纵队的敌舰,航向真方位角175度、航速27节。

23点42分,A-1分队发射鱼雷。航向转向西并向南,跟随前方驱逐舰尾流。

23点46分,A-1分队发射的鱼雷命中目标。观测到1艘敌舰完全爆发为火焰以及出现一处小火灾,但火灾很快就熄灭。相信此时4艘敌军均被鱼雷命中。

23点47分,鱼雷军官报告在燃烧的敌舰附近发现一个好目标。下令向此目标发射右舷鱼雷。该命令得到下达,根据大量军官和士兵叙述,至少命中1条鱼雷。

23点48分,用主炮向燃烧的敌舰射击,然后目标转移至燃烧的敌舰左侧另一艘船。后者被不少人观测到翻沉,很可能为1艘驱逐舰。

23点53分,停火。跟随分队机动。

0点整,在稳定在真方位角90度航向后,在燃烧的敌舰右侧锁定目标并与A-2分队其他驱逐舰一同向此目标射击。此敌舰在特混大队的驱逐舰的集火下解体并沉没。

0点05分,停火。随后至0点20分跟随分队机动搜索除燃烧的敌舰外的其他目标。

0点22分,收到辛普森中校命令向燃烧的巡洋舰发射2条鱼雷。

0点25分,向燃烧的巡洋舰发射2条左舷鱼雷。命中结果不明。

0点30分,继续搜索其他目标并尝试救起幸存者以获取情报。

2点09分,开始以30节航速沿着“槽海”撤退。

3点40分,经过Visuvisu点和库拉湾入口,解除全员戒备状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上尉

七年服役纪念章功勋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3-20 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enzheng 于 2025-3-21 08:29 编辑

美军部分评论
对于敌军,穆斯布鲁格中校指出敌舰列纵队并使用较浅的Z字航行,航行真方位角165度和180度,航速介于25至30节。辛普森中校也指出敌舰被首次观测到时正列纵队以180度航行、航速25至27节前进。绘图显示敌舰进行某种形式的Z字航行。舰总司人员指出,敌军显然比美军的特混大队更加一致地使用Z字航行,这一点要留意。

对于美军,穆斯布鲁格中校指出6架“黑猫”被指派至该特混大队以掩护和搜索。大队并没有与“黑猫”建立通讯。这些飞机雷达出现问题,且受到恶劣天气限制。舰总司人员指出,“黑猫”已经达成了很好的结果,但是显示在通信上需要有更密切的协调和改进。“黑猫”飞行员需要参加战前会议并成为特混大队的一部分。需要进行训练演习。

对于美军物资缺陷,穆斯布鲁格中校指出,雷达过于敏感由于炮火冲击而导致无法使用,相信缺少耐用性和合适的冲击强度导致这样的情况;驱逐舰驾驶室没有PPI复显示器,相信未来当可用时会立即安装,但并不认为会很快;在一些驱逐舰上PPI屏幕在应急舱室,其他的则是在驾驶室甲板下方的绘图室,夜间驱逐舰舰长和分队司令无法总是得到完全和及时的总体情况,在感到疑惑的时候就需要跑去应急舱室或绘图室,这次夜战中穆斯布鲁格中校本人就有两次需要跑去绘图室的情况,因此他指出在驾驶室安装PPI复显示器会是无价的。舰总司人员称,精确的PPI正在开发之中,将会解决这个问题。

邓拉普号舰长艾弗森少校表示,该舰在此战中发射的鱼雷为5条Mark 15鱼雷和3条Mark 15 Mod 1鱼雷,均装备装药600磅的Mark 15弹头。不幸的是没有获得更大的弹头,虽然该舰人员努力尝试但还是无法从努美阿获得Mark 17弹头或者是弹头补充部分。而图拉吉海军基地根据要求已经在8月6日11点15分把装载更大弹头及弹头补充部分的小艇停在邓拉普号旁边,不过由于特混大队要在11点30分就要出发,因此在出航前无法及时安装这些弹头,只能让这些小艇回去。鱼雷以4秒间隔发射。对于邓拉普号副舰长A·R·奥尔森(A. R. Olsen)上尉提出的需要围绕一面好的绘图桌、一个可变比例的自动航迹绘算仪和一张航海桌重新规划CIC的布局,舰总司人员表示,合适的CIC正在开发,将安装在所有舰艇。鱼雷军官R·L·吉尔伯特(R. L. Gilbert)预备役上尉表示,鱼雷发射距离4840码,鱼雷速度中等,目标航向真方位角176度、目标航速27节、目标方位真方位角304度、鱼雷航向真方位角266度、观测角真方位角322度、1度陀螺仪散布、2度发射管抵消、轨迹角真方位角272度。他还表示,需要为鱼雷发射器和指挥仪提供更好的照明系统。在夜间现有的照明系统总体上不合适,红色滤光照明灯不得不用来用于观看匹配指示器。建议照明屏安装在设备上面并增加能够提供的照明。如果人员无法观看以匹配指示器,那么最好的攻击会因不准确的鱼雷发射管和指挥仪的使用而被摧毁。舰总司人员认为,此被视为紧急改进。即使在最好环境下夜间鱼雷发射依然娚。战争中夜间的大多数鱼雷攻击无效,可以认为黑夜以及复杂的控制设备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控制失误。

克雷文号舰长威廉姆逊少校表示,该舰2号炮曾出现不开火的情况;消耗了66枚5英寸30倍径Mk. 18引信(引信设定为45秒)防空通常炮;使用了8条Mk. 15弹头的鱼雷,设定为仅接触爆炸。对于SG雷达,他表示它既能侦测到敌舰正从维拉拉维拉南下,同时还能测出敌舰航向和航速,也能够为自身舰艇提供航海和保持航迹的作用;它很优秀,且能够对敌军保持巨大优势。如果敌军能够在科隆班加拉岛的背景下探测到敌舰,那么美军会有重大损失。FD雷达也很有价值,5英寸炮射击就是使用全雷达控制。虽然无法确定该舰射击是否导致该舰沉没,但他认为即使没有看到敌舰,该舰依然可以追踪、解算和射击。但是在此期间,SG和FD雷达均因为火炮射击的冲击波而失效。SG雷达保持了8次齐射,而FD雷达则是在最后一次齐射后才失效,对此需要防冲击的改善。SG和FD雷达在撤退前已恢复最大作战效能。该舰CIC发挥优秀,副舰长与SG、SC-1、声呐操作员和空中指挥所军官均位于应急舱室的PPI屏幕,助理航海长和雷达军官则是在海图室,副舰长通过JA电话与舰桥和火炮指挥仪联系、通过3JW电话与雷达室和鱼雷指挥仪联系,而副舰长则是通过一台额外安装在那里的扬声器接收TBS信息。在那里他能够在每个时刻都能确定航海标准、估计接触、向控制位提供信息并接收舰长建议,从而让舰长留在驾驶室作出决策,不会受到大量细节的纷扰。他认为如果能够按照远程PPI屏幕并在海图室设立完全的CIC那么会更有效率。

莫里号舰长西姆斯中校表示,莫里号一共发射了8条鱼雷(Mk. 15 Mod.1携带Mk. 17弹头或Mk. 16弹头及其补充部分),全齐射,散布2度,瞄准目标为带头的敌舰,基础鱼雷航向真方位角298度、目标航向真方位角170度、目标航速28节、距离约6500码、中等速度、基础深度设置5英尺。在第一条鱼雷入水时CIC开始计时且使用航迹推算描绘仪对鱼雷航迹进行绘制,CIC预计命中时间4分钟,在鱼雷航行过程中两次报告舰桥目标继续按原有航向航行。在发射时目标实际方位是真方位角318度,但由于通信延迟,齐射鱼雷是是以真方位角321度发射的。幸运的是,这种延迟导致了散布角以覆盖整个阵型。之前的作战中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但本次作战中变化率非常快,在未来必须要留意这种情况。莫里号感受到了五次爆炸,第一次为带头的敌舰,第二次为另一个目标,第三次为第三个目标,第四次应该是第一个目标,第五次位置不明。除第一次外,其余均为大爆炸。显然此时敌舰受到了很大损失,无法再进行有效规避。莫里号进行了5次5英寸炮齐射,2次观测到命中。

朗号舰长维尔冯中校表示,该舰射击方法、炮术交流和雷达火控都很好发挥,这是第一次FD雷达能够完全成功。所有射击均使用全雷达控制,所有观测校正均使用FD雷达。该舰消耗了338枚5英寸38倍径炮弹,其中80枚为染色剂的通常弹、258枚为Mark 18 Mod. 2对空通常弹。穆斯布鲁格中校指示对于驱逐舰目标均使用通常弹。该舰只有80枚染色剂的通常弹,并在此战中完全消耗。

斯特雷特号舰长古尔德少校表示在大约第20次齐射时,3号火炮炮弹和装药并完全进入炮管以关闭炮闩。第10次齐射时由于过厚的装药包轮圈使得黄铜脱落导致1号火炮炮闩卡住。前五次齐射使用了曳光弹。在开火时根据CIC得到的数据进行全雷达控制射击,在前五次齐射后,使用了部分雷达控制射击,测距由FD雷达完成。斯特雷特号消耗了10枚5英寸38倍径染色剂通常弹、142枚5英寸38倍径对空通常弹、153个无焰装药包SPDN 3319和3980、1条使用Mk 17弹头的Mk 15鱼雷、1条使用Mk 15-1弹头的Mk 15-1鱼雷。SG雷达表现优越,仅仅由于火炮冲击波导致继电器过载而无法运作大约10秒,随后马上重新设置继电器并马上恢复运作。

斯塔克号舰长牛顿少校认为,敌舰并未预期与美军交战,甚至在被鱼雷命中前也不知道美军的存在;此外,大量人员在海面上表明这些敌舰很可能是运输部队和补给前往科隆班加拉岛以进行支援。他认为,此战中A-1分队的鱼雷攻击非常优秀,足以反驳“美军鱼雷和鱼雷控制并不像其本该的那样好”的说法。他表示,攻击从开始到完成非常有决心和不间断,敌舰从一开始就遭到猛烈而连续的攻击一直沉没。该舰火控和火炮表现优秀,SG雷达有高标准表现,CIC为舰长和火控在整场海战中提供了敌我双方连续和准确的信息,FD雷达总体上让人满意。


美军经验教训
第31.2特混大队指挥官、第12驱逐舰分队司令穆斯布鲁格中校认为:指挥官和舰长之间的互相理解对于完成并写作摧毁敌军来说是必要的。美军的驱逐舰战术条令是合理的。奇袭导致敌军陷入彻底的混乱。美军鱼雷火力与敌军的对等或者更好。目前美军鱼雷有效并可以真实航行、命中并爆炸。一次成功的鱼雷攻击可以摧毁敌军。驱逐舰主要武器是鱼雷。夜间鱼雷攻击是致命武器,必须完全利用。在低能见度的情况下(可以让驱逐舰攻击部队能够不被侦测地来到鱼雷发射位置)联合其他形式的夜间作战中,驱逐舰可以最好用于主要攻击部队,而巡洋舰可以用于支援或掩护部队。CIC在驱逐舰组织中非常重要,必须发展至极度高效。SG雷达在夜战中时无价的,PPI复显示器必须要安装在所有驱逐舰的驾驶室。美军无焰火药是有效的,在夜战中是必备的。要利用陆地背景的优势取得对敌军的初始雷达优势。美军雷达比日军的要优秀,敌军并意识到美军的存在,日军舰艇没有安装与美军SG雷达相匹敌的雷达。敌军并未作出行动并不能成为没有雷达的证据,一是因为美军靠近陆地导致雷达侦测困难,二是因为日军接近相对是日军的水域,并预期会有日军驳船。如果日军有雷达接触,有可能会对立即作出强烈的作战而犹豫。两支舰队以约50节的速率接近,在能够做出更多的事情前已经太迟了。

第15驱逐舰分队司令辛普森中校回顾维拉湾海战,提出了两点批评:一是敌军巡洋舰本该更早被鱼雷命中,不过也没有显示这艘敌军巡洋舰能够在覆盖其全长的火力当中长久存活;二是当生还者拒绝被救起,他本该直接投下深水炸弹消灭他们。辛普森中校指出,目前驱逐舰使用的CIC需要大量有经验的军官,目前驱逐舰有50%至75%的额外军官经过训练,但当他们走进这个新场所时这种必要的活动会受到影响。目前是3到5名军官在进入全员戒备状态时会留在CIC。这是舰艇最重要的活动。辛普森中校强烈建议驱逐舰人员增加1名一等航海军士、2名二等航海军士和2名三等航海军士。航海军士应该要适合上述提到的可行的航海和追踪工作。舰总司人员对此指出,邓拉普号的关于在CIC使用士兵绘图员从而不会增加人员补充的成功例子的描述值得其他舰艇学习并采纳。辛普森中校指出,通过先前经验和合适的计划,驱逐舰在交战前总是接近岸边,这能够让自身很好地使用雷达同时妨碍敌军使用雷达。分队指挥官和舰长之间对于所有可能情况的完全理解是实现成功的大部分原因。每个人都知道应该要做的事情且能够实行。辛普森中校强烈建议只要可能驱逐舰就应该以分队而不是以单舰为单位进行作战。A-2分队的3艘驱逐舰通常被指派到辛普森中校麾下。他为这三艘驱逐舰作为一个部队的第一战感到骄傲。

邓拉普号舰长艾弗森少校在总结时,认为美军取得胜利的原因如下:一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了驱逐舰最具攻击性的武器。他认为这是战时第一次成功而准确地发动一次有协作的鱼雷攻击。鱼雷攻击是驱逐舰最主要的攻击性武器。显然任何由驱逐舰真正摧毁敌舰的方式一定是鱼雷。二是对于下属指挥官彻底的战术指导。在8月6日上午的会议上,穆斯布鲁格中校分发了作战计划并进行了讨论,使得各舰长能够清楚上级预期能够作出何种行动。三是美军显然完全的“奇袭”。他认为敌舰在被命中前根本不知道美军的存在。当夜的能见度不高,看不到舰艇。他认为美军能够达成奇袭的原因在于日军雷达的错误使用或设计,日军的雷达可能无法辨别出靠近海岸的美军驱逐舰。他提出了如下建议:一是在舰桥空出位置安装PPI屏幕以供分队司令和舰长使用。二是在绘图室安装速闭门,在该舰上SG雷达和SC雷达的操作员均在绘图室,为避免雷达在火炮射击时因冲击波而无法使用,绘图室的门必须关闭,在作战时分队司令总是为了看PPI屏幕而多次下去绘图室并打开和关闭这道门,消耗珍贵的时间;即使在舰桥安装PPI屏幕,绘图室安装速闭门的需求有所降低但还是需要安装,这主要是为了。三是对于该舰来说要安装FD雷达,该舰的SG雷达无法顾及航海数据、舰队位置、追踪信息以及对火炮和鱼雷的测距侧向的上述所有需求。四是需要彻底考虑、研究、设计并安装完全专门的CIC,他提出对于该舰需要重建绘图室以为绘图设备、绘图存放及其他航海设备等提供足够空间。五是需要改善第31特混舰队驱逐舰与所罗门区域“黑猫”之间的通信、协作和合作。艾弗森少校指出,在该区域15天和5夜的作战中,从来没有听到“黑猫”的信息,其他驱逐舰也没听到,听到的反而是鱼雷艇大量的信息交流,他提出可以进行通信测试改善,但更重要的是双方能够互相交流。六是根据实战,建议在鱼雷射击演习时目标航速增至最大24节。

克雷文号舰长威廉姆逊少校则提出如下经验教训:一是美军夜间鱼雷攻击是致命武器,必须完全利用。二是这是美军驱逐舰第一次在战术上作为一个进攻性部队的战斗。三是全雷达控制下的鱼雷和火炮射击在夜战中远比敌军有优势。四是美军驱逐舰战术合理,多年来努力获得了回报,美军驱逐舰可以进攻性的使用,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保护巡洋舰或战列舰。五是鱼雷应该设定为命中,它们会恰当地发挥作用。六是SG雷达是强大的设备,值得所有赞美。七是所有舰艇要有足够的无焰火药。八是这次海战证明的驱逐舰CIC的价值。九是鱼雷命中后或敌舰开始攻击我方舰艇后才可进行火炮射击。十是所有驱逐舰要尽快安装图像设备。

莫里号舰长西姆斯中校表示,SG雷达在第一次齐射时因触发过载继电器而停止运作,这种情况已经在之前其他的作战中有所发生,即使在射击时已经将其恢复运作但又再次失效,因此决定在射击过程中不再将其恢复。在完成射击后按下了紧急重置按钮,雷达马上恢复正常运作。A-1分队其他2艘驱逐舰的SG雷达均在火炮射击期间出现了失效的情况,莫里号为保持雷达搜索和航海作用而不再进行火炮射击。这一次并不太需要火炮射击,但很少有为了维持雷达效能而牺牲火炮射击的情况。因此该舰上述做法并不是让人满意的解决方法,不过却已经是在当前情况下的最好做法了。而对于FD雷达,西姆斯中校并不太满意,其并未达到标准效能,这是因为在此区域无法满足电子管需求。不过它依然能够在射击时于10000码内锁定目标并给出满意结果。因此他建议需要在图拉吉区域保持一个备用雷达零件库。对于CIC,西姆斯中校重申驱逐舰CIC应尽可能设置在舰桥一层并尽量接近操舵位置。对于舰长和副舰长来说实现直接通信非常重要。在该型舰艇CIC的有效性取决于舰长和副舰长获得信息的简单度。舰总司人员并不同意这种看法,他们认为除了CIC之外,精确的PPI会为舰长提供他所需要的信息,且CIC除了操舵指挥军官外,还必须要为舰艇其他活动发挥作用。对于美军战术,西姆斯中校指出,这次作战是美军驱逐舰第一次能够完全充分发挥其潜在攻击性力量优势的作战。在之前的作战中,美军驱逐舰往往是巡洋舰组成战列线的前卫和后卫延伸,而敌舰则是以居中的距离交战,对于鱼雷火力来说太远、对于充分发挥巡洋舰火控优势来说又太近,这些作战美军驱逐舰都没有发挥决定性作用,它们也没有得到充分的作战自由度,它们总是被规劝要离开巡洋舰的射击线。美军驱逐舰指挥官确实在思考独自击伤敌舰时过于关注这最后一项,友军误击的责任应该要放在进行射击的舰艇上,因此必须对人员进行训练和战术教导。驱逐舰在夜间没必要掩护巡洋舰。如果能进行高速Z字机动,那么潜艇就不会有威胁。舰总司人员对此评论:进行高速恰当的Z字机动是应对潜艇攻击最好的保护方法之一。在我军拥有现代化巡洋舰火控设备的情况下,Z字机动不应影响火炮准确度。对于特定舰艇合适的部署以及在最有效的火炮射击距离上交战这两个方面不应有太多想法。西姆斯中校继续写道:1艘驱逐舰可能会保持去调查潜艇雷达接触,但除此之外它们就没有发挥作用了。它们也可以前出于主队一大段距离(10海里),并在优势位置进行恰当的搜索和攻击。舰总司人员对此评论:总体同意对于驱逐舰的使用。但是,对于特混舰队的驱逐舰能否在特混舰队指挥官的最大雷达有效距离之外作战则表示存疑,因为他必须要被连续告知特混舰队所有舰艇的位置和动向。西姆斯中校指出,对于日军驱逐舰战术的有效性有相当多的说法。从能够造成的损伤来说,它们的确有效,但代价很高。在每次有足够数据进行分析的情况下,我军舰艇在航向非常接近于根据作战区域地形特点所提出的建议航向的时候或者是在从该航向进行改变的时候被命中。相信日军进行分队(鱼雷)射击散布以包含所有航向,大概是估计航向20度范围内,航速差异5节。在我军舰艇以3到4海里的长度列成纵队的情况下,几乎可以确定会被(鱼雷)命中。如果这些舰艇能够以更紧凑的阵型进行彻底机动并执行不断修改的全部作战计划,只要不形成老一套,那么日军驱逐舰攻击的有效性就会大幅降低。舰总司人员对此评论:毫无疑问我军在作战时过于搞那老一套。敌军只是迅速侦测到并取得优势。我们必须对流程进行更多变化。我军巡洋舰-驱逐舰战列线过长并成为很好的鱼雷目标,尤其是在以稳定的航向航行的时候。

朗号舰长维尔冯中校提出了如下经验教训和建议:1、在敌军不会预期到的敌军领地发动攻击。2利用陆地背景以使得敌舰雷达无效。3、进行隐秘鱼雷机动接近。4、从大约90度的不同角度发动攻击。5、如果一个攻击队被发现,另一队马上用火炮干扰敌舰。前述五点没有什么新的东西。6、在敌军生还者游泳所在海域投下深水炸弹。7、亟需尽早安装SG雷达PPI远程显示屏。

斯特雷特号舰长古尔德少校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所有5英寸38倍径炮弹装药包要在分发给舰队前进行认真测量和评估以发现超过尺寸的塞子和其他问题。驱逐舰可以在和平时期进行测量和评估,但是显然在战时接近敌军作战时不可能让他们这么做。舰总司人员对此表示,前沿基地在分发弹药前不太可能进行重新测量和评估。认真处理以及在使用前进行认真检视应该能消除大多数困难。二是额外的SG雷达PPI显示屏要尽快安装在驾驶室,以协助舰长估计当前状况。三是夜战攻击舰队所有舰艇要准备使曳光弹无法使用,因为自身舰队位置的秘密性是最为重要的。舰总司人员对此表示,延时曳光弹正在开发。

斯塔克号舰长牛顿少校则提出,如果该舰要继续在很可能发生水面作战的太平洋执行任务,强烈建议安装三号和四号鱼雷发射管联装器。这会使得每侧能够发射8条鱼雷而不是目前的4条,从而能够使得该舰面对水面目标是能够更具强力进攻性。这些发射器的所有动力和火控控制线路依然在该舰上并在后部动力舱室里封死。舰总司人员则指出,该级驱逐舰目前已经携带了保证重量和稳定性的武备的最大限制。如果要用鱼雷发射管,那么就要移除其他武备。

日军情况(日军相关内容时区统一默认为东九区)
随着新乔治亚群岛战役逐渐对日军不利,在拉包尔的第六师团派出补充兵力、两个中队以及海军人员(第19防空队剩余人员、合计450人,另有物资130吨),另外还有6个中队(约950人)和相关物资约90吨,通过驱逐舰运输至科隆班加拉岛。

布因输送队(第三水雷战队司令官伊集院松治大佐):川内号
科隆班加拉输送队(第4驱逐队司令杉浦嘉十大佐):
输送队(第4驱逐队司令杉浦嘉十大佐):第4驱逐队(萩风号、岚号)、江风号(属第24驱逐队)
警戒队(第27驱逐队司令原为一大佐):时雨

8月6日0点30分,川内号与科隆班加拉输送部队从拉包尔出发,经过圣乔治角后北上,9点30分科隆班加拉输送部队脱离,而川内号在11点整调头,21点40分进入布因,卸载379名人员和97吨物资,随后出港并于7日14点30分返回拉包尔。

科隆班加拉输送部队在6日21点30分航向180度,进入维拉湾。日军航速30节,舰队组成了单纵阵。当时天气阴天,能见度5000至8000米,东面视野不良。21点42分,左侧60度观测到科隆班加拉岛的背景下有敌舰队,各舰开始战斗,随后确定了大量鱼雷航迹,开始进行紧急规避,但是很快萩风号、岚号和江风号被命中2到3条鱼雷。而时雨号开始右转,并发射了8条鱼雷,随后撤退;该舰对鱼雷进行再装填后再次突入,但形势完全不利,最终撤退。江风号被鱼雷命中后舰体被切断沉没,萩风号和岚号无法航行,并被敌军火炮命中,最终沉没。时雨号最终返回了拉包尔。根据日军第8舰队战报,当时科隆班加拉输送队在310度19海里方向发现2艘巡洋舰和3艘驱逐舰,随后萩风号、岚号和江风号各被命中2条以上鱼雷,江风号瞬间爆炸沉没,而萩风号和岚号则无法航行,随后又被火炮集中射击而沉没,时雨号发射8条鱼雷后撤退。时雨号最终在7日8点整与川内号会合,并于当日14点30分回到拉包尔。根据第2水雷战队所记录的机密第071829号电,在这场海战中,时雨号发射了8条鱼雷,宣称命中1条并造成火灾,随后为规避敌军鱼雷,调转航向北上,30分钟后在鱼雷再装填完成后重回战场,然而此时能见度5000米,雾气弥漫,对于日军极为不利,因此撤退。时雨号宣称有2条敌军鱼雷在该舰舰底经过。

维拉湾海战,日军沉没了3艘驱逐舰,上面的陆军940人当中,820人阵亡。日军运输完全失败。

以下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手机版|Archiver|© 2010-2025 战列舰 warship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3004737号 )

GMT+8, 2025-5-1 13:29 , Processed in 0.03235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