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上君主 于 2011-7-1 18:49 编辑
我觉得用处不大。 (注:“重巡”是指200毫米以上主炮,排水量15000吨以下) 各国的重巡洋舰都是按照次级主力舰来使用的。由于快速战列舰成本较高,美国最多的时候也只有10艘,其他各列强的数量都是个位数(这其中还有滥竽充数的)。这样一来,就需要这样一种舰艇:没有战列舰的时候就以其大口径主炮充当“主力舰”的角色,有战列舰时充当其机动力量。重巡洋舰基本上能满足这个需求。但在瓜岛战役中,它的缺点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暴露。瓜岛海战中,重巡的所有优缺点几乎都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出来。优点有三:首先,是拥有大量水上飞机的强大侦察能力。其次,是拥有在短时间内大规模投送火力的能力。最后,是拥有极强的机动性。缺点呢:防护能力极其低下,基本上一枚鱼雷就完了(当然是威力巨大之日本93式),还有火力密度偏低,和驱逐舰交手不如轻巡。(而要让重巡的防护达到应有的水平,我觉得应该20000吨,而这样成本又高了,还不如造点小型战列舰) 所以,虽然重巡洋舰是巨舰大炮主义之余毒,但似乎在“巨舰大炮”之中找到自己位置也难(我倒觉得应该去破交,有强大护航力量打了就跑,没有的话再到处追商船,能充分发挥自己优势,一枚203炮商船基本就失去航行能力了,水上飞机也是强大的侦察力量)。 但众所周知的是,二战已经是航母称霸的时代了。那么这时还有重巡的位置吗? 答案虽然是有的,但重巡显然在航母时代已经失去了光辉。 首先,航母时代已经不需要“次级主力舰”了,而对岸轰击中,重巡防护太差,150陆炮都能对其构成一定威胁,200毫米炮弹精度也不如400毫米,威力更是两个数量级的(这点在炮击亨德森机场中尤为突出)。防空呢?由于大口径火炮占用了大量空间,高平两用炮和机关炮数量较少。(巴尔迪摩是个另类)。防御也过于差劲,一枚航空鱼雷或炸弹虽说不至于沉没但肯定要退出战斗,而有时候,驱逐舰挨一枚炸弹或鱼雷也能挺过来(当然退出了战斗)。排水量也略小,造成稳性不足,防空能力也无法得到全面发挥。实际上,防空主力一直是衣阿华。巴尔的摩仍然不是举足轻重的。 我觉得,最好的选择是加大的巴尔的摩。巴尔的摩本身在17000满载情况下几乎已经超出了重巡的范围,应称之为大型防空巡洋舰,在加大,势必会增加稳性、多装炮。而要设计成9门155炮,防空能力将会上升一大截,因为不仅节约了空间,155炮在某些情况下也能执行一定的防空任务。155主炮是不应担心的,克利夫兰的主副炮火控位置都换了,而155炮速射对付驱逐舰的效果要优于203炮。这种舰我认为是最好的。 这种舰,因为有足够的防空能力,再加上较大的数量,完全可以将战列舰从防空内圈解放出去,并取代重巡的位置。 这样一来,就不存在“重巡”与203这种高不成低不就(航母装甲带都能防,打高速驱逐舰射速又太慢,一枚也不一定能干掉一艘)的舰炮了。 (注:这里原本是另一篇文章,由于写的实在差,我就给它换成了这个,有位朋友已经发了回复帖。在此表示歉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