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G44突击步枪
发表于 2011-11-13 00:45
本帖最后由 STG44突击步枪 于 2013-4-26 14:51 编辑
第一阶段(?~?)
锻铁甲(Iron Armour)
近世铁甲舰上所用的铁甲,俱为锻铁,而非铸铁也。
锻铁者,含碳量低于后面的钢甲,材质较软,韧性好,易于用气锤锻打成各种形状,所以也常用来制造船骨,船壳,所谓铁肋木壳,铁肋铁壳的铁也是指锻铁。
由于工艺方面的原因,大厚度装甲板的制法并非是一整块金属块,而是在一层薄金属板上铺上一层木板,再铺上一层金属板,再铺上木板……周而复始,如同制作三明治。
定镇之原型——德国萨克森级战列舰,英国“英弗莱息白”号(“不屈”号),都是采用此种装甲。
烜赫一时的“英弗莱息白”号(“不屈”号)的锻铁甲装甲块构造。
“英弗莱息白”号水线处的细部图,12吋锻铁+11吋柚木+12吋锻铁+6吋柚木,后面是1吋的船壳。
萨克森级之锻铁甲结构
细部图
钢甲(Steel Armour)
含碳量比锻铁更高,硬度也更大,但相对更脆,中弹后容易趋向碎裂。其他用途还包括钢肋木壳,钢肋铁壳,钢肋钢壳等。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无防护巡洋舰以及穹甲巡洋舰的金属船壳,这些板材质量渣渣的船舰,外板厚度要比后世厚得多,可以达到1吋左右,虽然仍被认为是无防护的,却可以防御当时大量存在于军舰上,用于阻止敌人登舰肉搏的中小口径机关炮,而这是木甲无防护巡洋舰所无法抵抗的。
因为炼钢水平参差不齐,锻铁甲和钢甲各有优缺点,没有比较显著的优劣区别。
左图即为钢甲,虽未穿透,然甲钣已然断裂。右侧图为钢面铁甲,综合钢铁之优点。
第二阶段(1876~1890年)
钢面铁甲(复合装甲,Compound Armour)
不管是锻铁甲,钢甲,还是后面提到的镍钢装甲,都是一种均质装甲,而钢面铁甲,顾名思义,是一种钢甲层在外,锻铁层在内的复合装甲。综合了锻铁甲和钢甲各自的优点。既避免较软的锻铁甲被如帕利斯尔式穿甲弹那样经过淬火硬化处理的铸铁穿甲弹像热刀切奶油那样划开,又能避免韧性相对不足的钢甲被口径重量俱都惊人的低速重弹整面撞碎。简单来说,其制作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在制好的钢板上浇上含碳低的液态锻铁,待铁水冷凝即可;第二种是把钢板和锻铁板焊接在一起,在两者的分界面注入液态钢,待其冷凝即焊接在一起。厚度为1的钢面铁甲,即可发挥出1.25厚度锻铁甲同等的防御效果。
定远级铁甲舰即采用此种装甲(也是德国第一次制造复合装甲),但阉割版镇远为减少成本,水线以下采用的是均质的锻铁甲。
钢面铁甲构造
镍钢装甲(Nickel-Steel Armour,常简写成NS)
随着时代的发展,炼钢技术也在不断提高,更进一步的改良发生在1889年,钢内掺入镍而制成镍钢装甲,镍加入钢中,韧性增强。厚度为1的镍钢装甲,即可发挥出1.3厚度锻铁甲同等的防御效果。钢面铁甲因为价格较镍钢装甲便宜,防弹效力相差无几,而并未遭到淘汰。
也许是因为薄板钢面铁甲制造麻烦,英国皇权级战列舰除了14-16-18吋的下部装甲带采用传统的钢面铁甲外,主装上面的4吋中部装甲带即采用镍钢装甲,这也是英国第一条使用镍钢装甲的舰船,设计用于对抗当时开始出现的速射炮发射的高爆弹,维持船壳防水抗沉性。
第三阶段(1890~?)
哈维装甲(Harvey Armour)
1890年,诞生了革命性的哈维装甲。木炭置于镍钢板表面加热到1200摄氏度,并持续两到三周,对镍钢板表面进行渗碳硬化,以此将属于均质钢的镍钢装甲变成类似钢面铁甲之复合结构,大幅增强了镍钢装甲的防弹性能。此装甲自19世纪90年代初甫一面世就一炮走红,直到被克虏伯装甲PK出局为止,风光了大约10年。因为哈维是美国人,所以在美国制造的时间更长一些,并继续在二十世纪军火奸商坑害第三世界广大同胞行动中发光发热。
厚度为1的哈维镍钢装甲,即可发挥出1.55厚度锻铁甲同等的防御效果。
变革中诞生的日本富士级战列舰,原设计像她的母型英国皇权级战列舰那样布置复合装甲,最终完工时却换成了新鲜玩样哈维装甲,也许是工期原因,也许是当时设计师对哈维镍钢的防御效力认识不足,或者其他一些未知原因,并未修改原来的装甲布置,这也造成富士级配备的14-16-18吋哈维主装甲带的要害防御极度过剩,在当时几乎坚不可摧,但因为防护面积狭小,无防护区域面积大,对速射炮伤害存在防御不足的问题。之后的敷岛级则修正了装甲设计。
克虏伯装甲(Krupp Armour)
1893年,克虏伯装甲诞生了。同样是基于镍钢板进行表面渗碳硬化,与哈维法不同的是,利用气态碳元素进行表面渗碳硬化作业,使渗碳层深度更胜一筹,具备更强大的防护力。5吋以上的克虏伯装甲,厚度为1的克虏伯装甲,即可发挥出1.78厚度锻铁甲同等的防御效果。
德国勃兰登堡级战列舰部分采用了新出的克虏伯装甲。勃兰登堡级设计之初,其装甲厚度是根据复合装甲的防护效力来确定的,然而在克虏伯装甲发明之后,勃兰登堡级也装备了新式装甲,但因为已经在施工中,也许是交货问题,只有部分钢面铁甲用克虏伯装甲取代。其中包括勃兰登堡号(SMS Brandenburg)的A和B炮座,威森堡号(SMS Weissenburg)的A和C炮座和水线装甲带,大选帝侯•腓特烈•威廉号(SMS Kurfürst Friedrich Wilhelm)的水线装甲带,至于SMS Wörth号则全部是钢面铁甲。
克虏伯硬化装甲(Krupp Cenmented Armour,常简写成KC或KCA)
纯粹从理论上来说,材料硬度越高,就具备越好的防穿刺效力,所以理论上,使钢板变硬的渗碳层深度自然是越深越好,最好是整块碳做成装甲。金刚石一出,谁与争锋?但是,穿甲弹不光是一种锐器,也是一种钝器。其自身裹挟着巨大动能砸在装甲板上。渗碳深度越深,在提高硬度的同时,也使钢板变得更脆,容易整块碎裂而丧失保护效果。所以,渗碳层深度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下去,顶天也就维持在30%-40%上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就要另辟蹊径。这次在炼钢中添加了铬元素,使基板在没有变脆断裂危险之前提下提高自身硬度,然后再按照克虏伯方法进行表面渗碳硬化,此即为克虏伯硬化装甲是也。其防弹性能较之克虏伯装甲亦有提高。
无论是哈维装甲、克虏伯装甲还是克虏伯渗碳装甲,都是渗碳的表面硬化装甲。在二十世纪头场大战——日俄战争中,渗碳的表面硬化装甲发挥出惊人的效力,远远超过公式转换的预计值。当时没有被帽的12吋穿甲弹对表面硬化装甲完全达不到预期穿甲值,实战中碎裂和跳弹近乎全部,这使秒杀的可能几乎归零。海战中确认击穿并正常爆炸,在如此多的命中弹里,只有一发击穿6寸哈维装甲并正常爆炸。海战,于是就演变成谁首先用高爆弹窒息敌方火力,并击破敌方次要装甲带和无防护区,使敌方矮短之主装沉入水下,剩下千疮百孔的无防护上部舰体完全丧失储备浮力而沉没;或是屠其船而迫降之;或者就是大杀器鱼雷水雷等等。日清、美西、日露海战,莫不如是,这也最后促成了被帽穿甲弹的广泛采用……
非硬化装甲(Non-Cenmented Armour)
3吋以下的装甲一般不进行表面渗碳硬化,仅是增加铬含量来提高硬度。
另据英国1915年炮术手册的换算数据,15英寸锻铁甲=12英寸钢面铁甲=12英寸各类钢甲=7.5英寸哈维装甲=5.75英寸克虏伯装甲。克虏伯可谓十分威武
栗林忠道
发表于 2011-11-13 01:17
终于更新了!
蒸汽装甲舰
发表于 2011-11-13 10:56
本帖最后由 蒸汽装甲舰 于 2011-11-13 12:43 编辑
镇远没有用钢面铁甲是因为当时钢价异常波动,如果继续按钢面铁甲施工则伏尔铿厂要吃大亏,在清国监造官同意下才改为熟铁甲了。
不过不屈号所谓24寸的甲带原来只有那么一小块。
海上君主
发表于 2011-12-24 16:16
蒸汽装甲舰 发表于 2011-11-13 10:5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镇远没有用钢面铁甲是因为当时钢价异常波动,如果继续按钢面铁甲施工则伏尔铿厂要吃大亏,在清国监造官同意 ...
不屈号的蒸汽机是在堡里还是水平装甲的下面?
蒸汽装甲舰
发表于 2011-12-24 18:14
锅炉和机组的设计原则是尽可能不突出出吃水线,不屈号的锅炉和蒸汽机都在铁甲堡下方,低于水平装甲板
司马
发表于 2012-5-14 20:41
44回来更新吧
LeSoleil
发表于 2012-5-14 21:57
前一向看到一个段子,说Paixhans在发明榴弹加农炮后,自己写了篇东西展望了一下未来海战的情形。
首先,木质战舰肯定都会被淘汰,然后铁甲舰登场。预言成功。
铁甲舰出现后,他自己也想不出有什么办法来克铁甲舰,于是撞击战术会重新出现。预言成功。
最雷的部分是,他认为撞击成功的可能性不高,预言未来的海战将重返14至16世纪接舷战决胜……如果土方岁三那次能算的话,好吧……
蒸汽装甲舰
发表于 2012-5-14 23:36
海上君主 发表于 2011-12-24 16:1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不屈号的蒸汽机是在堡里还是水平装甲的下面?
不屈号的锅炉和蒸汽机舱的大部分处于水平装甲甲板以下,顶部有一部分突出出了装甲甲板,到了铁甲堡的部分。
蒸汽装甲舰
发表于 2012-5-14 23:42
L'Soleil 发表于 2012-5-14 21:5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前一向看到一个段子,说Paixhans在发明榴弹加农炮后,自己写了篇东西展望了一下未来海战的情形。
首先,木 ...
Paixhans能说对两条,已是相当强悍了啊。
gb7k1984
发表于 2012-6-21 23:31
催更!44 大总管 该出宫了!!!
打沉吉野
发表于 2012-6-26 09:18
按次序排队慢慢看
司马
发表于 2012-6-26 09:38
打沉吉野 发表于 2012-6-26 09:1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按次序排队慢慢看
珍惜帐号,远离灌水
苍炎之星
发表于 2012-6-26 16:04
好久没更新了{:18:}
蒸汽装甲舰
发表于 2012-6-26 19:20
熟铁装甲带后面的木制背板及铁制外板虽然不能算入装甲厚度,但背板强度和装甲带的防御力直接相关,英国人(Oscar Parkes)认为法国的6寸装甲带防御力反不及英国的4.5寸装甲带,原因便在于此。
蒸汽装甲舰
发表于 2012-7-3 14:51
另外,铁甲舰刚刚诞生时期也不是无炮能破,1846年入役的英国68磅/95担炮发射铸钢弹,就可以有效击穿黎赛留级之前的所有法国铁甲舰的装甲,距离都可以在400码以上。虽然阿姆斯特朗的7寸110磅后膛炮做不到。
STG44突击步枪
发表于 2012-12-29 08:50
蒸汽装甲舰 发表于 2012-6-26 12:2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熟铁装甲带后面的木制背板及铁制外板虽然不能算入装甲厚度,但背板强度和装甲带的防御力直接相关,英国人(Oscar Parkes)认为法国的6寸装甲带防御力反不及英国的4.5寸装甲带,原因便在于此。 ...
木头也能折算装甲厚度,9英寸柚木或橡木等于1英寸锻铁,特别是对低速炮弹来说
另外,两英尺煤层等于1英寸锻铁
STG44突击步枪
发表于 2013-3-16 23:28
对不同类型炮弹(被帽穿甲弹、穿甲弹)的防御力折算应该是不同的,没有固定比例(有点破甲弹/长杆弹折算均质钢这么个意思)。
日本标准型305毫米L40炮,无被帽穿甲弹3000码击穿9英寸表面硬化装甲,换了被帽穿甲弹5000码击穿13英寸表面硬化装甲
装甲的历史参考的是美军间战期间的材料(当时被帽穿甲弹已经一统江湖,穿甲弹发展很成熟了),大师D.K.布朗所写的折算可能更贴近19世纪的认知
http://www.warships.com.cn/data/attachment/forum/201212/15/1230282iu0h9nitykzuv2t.png
蒸汽装甲舰
发表于 2013-3-17 09:45
D.K.Brown的资料大好啊。
yxwd5
发表于 2013-3-17 11:53
44居然更新了!表示一下支持~~
STG44突击步枪
发表于 2013-4-22 02:17
本帖最后由 STG44突击步枪 于 2013-8-5 14:21 编辑
正统蛮夷
近日忽闻战列舰吧惊现“笑尿百出F君”,唐僧般的碎碎念半天重点防护和全面防护,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应顶楼某被祭旗白狗君的强烈要求,顺道更新一下此文。
重点防护的正统,乃十九世纪海军三驾马车之一我大义大利神教之杜里奥,抑或是同期多少有些剽窃嫌疑的英弗莱息白,即中央铁甲堡(即重点防御装甲盒),确保装甲盒具备一定体积,只要装甲盒不漏水,哪怕首尾被打烂,水线也不会漫过装甲盒上盖,也就是永不沉没的,除非装甲盒被破,亦或是水线下鱼雷来一发。
大义大利神教之杜里奥
英国的英弗莱息白
如果说前述之重点防护正统,依旧保留了保护浮力抗沉的朴素思想,即船中覆盖至主甲板高度具备一定体积的装甲盒储备浮力能够挑起首尾的进水区,那么对战舰这个舰种来说,更可怕的极端防护蛮夷出现了。
已经完全被甲巡洋舰化(Belted cruiser style)的海军上将级蛮夷,装甲带总长140英尺,仅高7.5英尺,水线之上只露出2.5英尺。事实上已经放弃了对浮力的保护,一旦首尾及上部船体无防护部位被乱炮打烂,战舰将会比石头沉得更快。
然而在连6吋炮射速都要60秒一发的黑药时代,以这样低下的射速度,在加上命中几率委实不高,同时要保证击中水线,概率乘概率之下,想靠进水击沉对手的概率更是低的吓人。战斗节奏被拉长的结果是敌方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损管堵漏,以舰炮击沉敌舰并不是件太容易的事。
正统蛮夷之战:定远 VS 富士
重点防护再生:内华达号
——————————————————————
。英国二战的KGV和英弗莱息白的防御结构一样,中间是装甲盒,首尾都有延伸的平甲,法国佬的也差不多是这种正统形式。美国的也差不离。
英国的KGV
法国的黎塞留
重点防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中甲板(英国叫主甲板)以上不设上部装甲带的才叫重点防护,因为这部分是无法设置厚重装甲防护的,而且被击毁对抗沉性也没什么大用。中甲板以上的装甲是保护副炮手的,重点防护直接无视这些无关紧要的倒霉家伙。
至于水线是否有首尾装甲带反倒是无妨的,1920年代的南达科他级舰艏就有50毫米水线装甲带。日本长门也是紧急删除了没什么大用的上部装甲带才被归进重点防护的行列的。维内托严格来说不算重点防护,但此货的上部装甲带带有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可以看成是主装的辅助等等。俾斯麦无需多说。压码头尾部缺少至关重要的水平装甲,重点防护中的蛮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