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蒙教主 发表于 2012-11-26 13:53

本帖最后由 鸿蒙教主 于 2012-11-26 14:04 编辑

Zichuan 发表于 2012-11-26 12:0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NVNC这个,我明天再翻翻资料吧。。。
至于克虏伯字样这个,我是真没看见,在这里有两张plate3133的照片ht ...

NVNC=New Vickers None Cementite,也即可直译为新式维克斯非渗碳钢。

另关于那块183mm的VH,我也有印象是同德国技术交流并以KCn/A技术生产的,曾经巴掌摘录原文,以该KC技术处理的硬化钢板性能优异超过Class A为由,证明过KCn/A的优秀性能。

只是相关资料一时间找不到,之前那段时间都去战列舰吧翻过,一时越是想要越寻不到,故也不能确定,兄可借见之。

鸿蒙教主 发表于 2012-11-26 14:04

12英寸(实际307毫米) 编号:3108 型号:NVNC

这是日本在VC基础上简化工艺,降低成本开发的一种低成本热处理表面硬化装甲,类似德国的TL系列装甲,使用在大和级战列舰的次要部位(如水线下列板和火炮后部)。其测试数值只有91±1,但美国海军没有制造过同样厚度的CLASSB级装甲。而德国的同类12英寸甲数值更低,为90±1。在这个量级上,日本NVNC装甲质量略高于德国WH装甲。

坛子里可见NVNC当为表面热处理硬化装甲,但不知为何作为硬化装甲,却同Class B及Wh之类匀质钢类比呢?

lse 发表于 2012-11-27 05:47

鸿蒙教主 发表于 2012-11-26 13:5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NVNC=New Vickers None Cementite,也即可直译为新式维克斯非渗碳钢。

另关于那块183mm的VH,我也有印象 ...


Related article:
http://www.warships.com.cn/thread-477-1-1.html

本来想申请原文,但45英磅的价钱...............

Zichuan 发表于 2012-11-27 06:00

克虏伯火炮 发表于 2012-11-25 23:2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块钢板确实被算作VH。
我的意思仅仅是,这块板子看起来是实验性质居多,大约是与德国进行技术交流、使用K ...

原来如此,我误解您的意思了。
看来我只好用其他VH装甲来证明我的观点了。。。虽然其他VH钢板质量稍有下降,不过大体还是和美国钢板在同一水平上的。。。暂时还不影响我的论点。。。。
至于为什么VH是对应美国Class A,主要是由于在达尔格伦并没有其他类型的高性能钢板,编为Class A对美国人更方便。而在USNTMJ中,由于有VC钢板,为了防止混淆,就没有提到和Class A的对应关系。

Zichuan 发表于 2012-11-27 06:04

话说克总和教主还真说对了,虽然我看过好几篇文章都说NVNC是热处理表面硬化钢,但是USNTMJ还真标明NVNC是匀质钢装甲。

akagizuo 发表于 2012-11-27 06:31

yxwd5 发表于 2012-11-26 09:4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说错了,贴一张坛友给的图,343主装后面是37/57的水平,其中机舱等部分的上装饰57,TDS的上部是37。田纳 ...

你这张图明显说明89板并不在主装的防御断面上,炮弹指挥穿透89板和主装其一,都是91式410弹随意贯穿的
另外机舱被贯穿和炮座或者弹药库被贯穿可不能相提并论,美国佬不上MK7,搞不定长门兄弟,而MK7要等43年底才有希望,42年决战肯定没指望

akagizuo 发表于 2012-11-27 06:36

Zichuan 发表于 2012-11-27 06:0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话说克总和教主还真说对了,虽然我看过好几篇文章都说NVNC是热处理表面硬化钢,但是USNTMJ还真标明NVNC是匀 ...

按照日本的军舰设计,很明显NVNC在主力舰上面就是被当作均质装甲钢使用,几乎全部用于水平防御
至于老旧次要军舰的水平装甲,蝗国甚至用的是HT,高拉力的板材

Zichuan 发表于 2012-11-27 06:54

akagizuo 发表于 2012-11-26 17:3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按照日本的军舰设计,很明显NVNC在主力舰上面就是被当作均质装甲钢使用,几乎全部用于水平防御
至于老旧 ...

至于老旧次要军舰的水平装甲,蝗国甚至用的是HT,高拉力的板材
-------
这个倒是没注意,只知道HT钢有时用作TDS装甲,能否给个例子?

克虏伯火炮 发表于 2012-11-27 08:19

Zichuan 发表于 2012-11-27 06:0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话说克总和教主还真说对了,虽然我看过好几篇文章都说NVNC是热处理表面硬化钢,但是USNTMJ还真标明NVNC是匀 ...

不过别的文章所说的“通过热处理强化”的表面硬化,可能也是真实的。
就是说,它可能是仅仅是通过表面淬火得以提高表面硬度,但在材质成分上来说仍然是各种元素含量均匀的,所以仍属于“均质”?

Go229 发表于 2012-11-27 08:37

本帖最后由 go229 于 2012-11-27 08:39 编辑

米军的装甲划分标准可以参见这两个链接里的说法。
A级
B级
所有表面硬化都算A级,不管怎么硬化的。

yxwd5 发表于 2012-11-27 08:56

akagizuo 发表于 2012-11-27 06:3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你这张图明显说明89板并不在主装的防御断面上,炮弹指挥穿透89板和主装其一,都是91式410弹随意贯穿的
另 ...

你看明白了,真正的核心舱在57MM下面那层,想打进你只有2种选择,第一是打穿89然后击穿57两层水平,第二种是打穿343然后击穿57。你不会以为89下面那层就是核心舱吧??

炮座被打穿了,只要防火和损管给力那就没事了,德国炮塔炮座有多少被击穿的?结果不就是废了火炮了吗?机舱内的机械废了,肯定航速大减。要么整个舰队减速,要么掉队等死,再说了,依靠绝对管子数量优势扫死长门也没问题啊。

最后,长门和大和加一起才3艘,你怎么不说人见人打的12炮和8炮??

Go229 发表于 2012-11-27 08:59

yxwd5 发表于 2012-11-27 08:5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你看明白了,真正的核心舱在57MM下面那层,想打进你只有2种选择,第一是打穿89然后击穿57两层水平,第二 ...

其实吧。。。。。。。。57那层是造船钢。。。。。。。。。。。

yxwd5 发表于 2012-11-27 09:43

go229 发表于 2012-11-27 08:5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其实吧。。。。。。。。57那层是造船钢。。。。。。。。。。。

出处呢?

Go229 发表于 2012-11-27 10:21

yxwd5 发表于 2012-11-27 09:4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出处呢?

康威里给的数据是甲板装甲89,显然是上面那层。另外可以看看我给你的那本介绍田纳西的书那里面也有。资料网站就更多了,比如说这个,还有这个。

Zichuan 发表于 2012-11-27 10:36

go229 发表于 2012-11-26 21:2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康威里给的数据是甲板装甲89,显然是上面那层。另外可以看看我给你的那本介绍田纳西的书那里面也有。资料 ...

229好多资料,收藏了{:74:}

Zichuan 发表于 2012-11-27 10:53

克虏伯火炮 发表于 2012-11-26 19:1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不过别的文章所说的“通过热处理强化”的表面硬化,可能也是真实的。
就是说,它可能是仅仅是通过表面淬 ...

确实有可能,不过我暂时没有找到像VH和VC一样的强度分布图,目前还没有一手证据吧。
如此说来,VH也应该算作匀质钢吧(我确实见过这种说法)。

yxwd5 发表于 2012-11-27 10:59

go229 发表于 2012-11-27 10:2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康威里给的数据是甲板装甲89,显然是上面那层。另外可以看看我给你的那本介绍田纳西的书那里面也有。资料 ...

康威上说了一层主装是89,但是不代表别的地方就没防护,你给我的第二个链接中关于防护的计算也不是仅仅89MM就大发过去的啊。例如你给出的第二个,76+44的STS加44NS是对机舱上面的水平描述。

至于说康威和别的资料吗,我跟人感觉还是有更详细的资料时看别的,康威上对于德国1战BB不少都没有水平描述,你能说1战德国BB没有水平?

克虏伯火炮 发表于 2012-11-27 11:29

本帖最后由 克虏伯火炮 于 2012-11-27 11:32 编辑

yxwd5 发表于 2012-11-27 10:5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康威上说了一层主装是89,但是不代表别的地方就没防护,你给我的第二个链接中关于防护的计算也不是仅仅89 ...

别的层上确实有防护,我刚“翻译”了一下,如下:
(普通部位)上甲板2英寸STS,中甲板1.75英寸STS加1.75英寸NS(共89毫米);
弹药库舱上方为上甲板3英寸STS,中甲板1.75英寸STS加1.75英寸NS;
舵机上方为上甲板4.5英寸STS和中甲板1.75英寸MS。
而且,看来确实还有第三层甲板,为防破片装甲(splinter deck),为1英寸STS加0.5英寸MS(合计37毫米)。这与图纸上基本是吻合的。仅仅是,图纸上没有标明具体构成(比如中甲板的2层)和每层材质。这些甲板并不都是装甲钢,但当然了它们都有防护效能,虽然效能不等同。

至于康威等的内容,有些在习惯上是将小厚度的甲板不计的,而仅仅“计算”最厚、效能最显著的甲板。这大概就是有些只写“89毫米”和一些一战德国船根本不写的原因。

Go229 发表于 2012-11-27 11:57

本帖最后由 go229 于 2012-11-27 11:58 编辑

克虏伯火炮 发表于 2012-11-27 11:2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别的层上确实有防护,我刚“翻译”了一下,如下:
(普通部位)上甲板2英寸STS,中甲板1.75英寸STS加1.75 ...

第2个连接中的数据是间战期间改装之后的数据,在弹药库之上额外添加了3寸STS,动力段增加了2寸STS。

克虏伯火炮 发表于 2012-11-27 11:59

另外呢,还有一点。这次就“不利于”5爷了,呵呵。
美国是从田纳西级开始采用了新式水下防护结构的,就是229提供的网页(真是好资源,而且里面的扩展链接也很多{:14:})
The most significant new feature of the ships was a novel underwater protection system, based on extensive caisson experiments. The system consisted of four compartments separated by thin bulkheads. The outermost and innermost compartments were void while the middle compartments were liquid-filled, and the bulkheads were designed to resist deformation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then tear with as little fragmentation as possible. The effect was that most of the force of a torpedo explosion would be expended in the void spaces while the liquid layers absorbed fragments, leaving the inntermost holding bulkhead intact to prevent flooding of the spaces beyond. The system was judged capable of resisting a 400 lb (181kg) explosive charge. It was the best engineered system in the world at the time, and its principles were duplicated on all subsequent U.S. battleships as well as many foreign battleships.

就是说,田纳西水下防护能力要比之前的好得多,而且也才有181千克炸药爆炸能力(考虑到一战最强的也就是苦味酸、TNT等级的,相差不大,明显不如二战托尔佩克斯),并不突出。
另外,抗沉性其实与水密性的关系要更大些,而在舱室划分和水密性上,田纳西不见得很好,因为在珍珠港之后田纳西级改造时也“Internal subdivision improved”。
页: 1 2 3 4 5 [6] 7
查看完整版本: 如果太平洋泥棒BB真的在马里亚纳迎击美国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