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泰坦尼克号》的铁杆支持者吗?
1998年看的这部电影,对我个人产生的影响简直无法估计。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今天的我在兴趣爱好乃至个性上可能都会和现在截然不同。
明年4月3D版的泰坦尼克号将再次上映,看着那熟悉的画面,动人的旋律,仿佛穿越回了童年,心中的悸动不能抑止。
到那时,又会如当年一样,掀起一股TT热吧,相关商品大行其道,多年未有新意的泰坦尼克模型估计又要有新开模(脸盆厂显然是最有可能的)。
14年了。2012,最后的约会。泰坦尼克,我们不见不散!
作为泰坦尼克号的同好,顶起{:61:} go229 发表于 2011-12-8 18:13 http://www.warships.com.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作为泰坦尼克号的同好,顶起
像卡梅隆这种干啥啥牛X的神人,是必须去顶礼膜拜的。
关于他对俾斯麦的考证,反正我是绝对信了……总比当年坐在键盘前对着他指指指点点的人强多了,即使卡梅隆是那么牛X。那时候那么多人跟风一起喊“哎呀他就一导演,他就是为了赚眼球,他的考证能说明多大问题”,结果几年过去了,现在全世界都统一口径说俾斯麦是自沉的了,不看好俾斯麦的人也只好改成“哎呀俾斯麦也就是抗沉”这类说辞了,呵呵。 回复 御用文人 的帖子
我春节回家把夏天捞起来的泰坦尼克模型修一下,争取能修出个大概样子来{:14:} 导演代替不了历史学家,除非他改行做历史学家。 这个……导演虽然代替不了,但是拿出可靠证据的话,搞历史的人还是必须关注的。
好比说某人朋友对某人的描述,虽然这个朋友不是历史学家,但他的描述显然是有史料价值。
何况卡的考察行动较这种的客观性更强。
我觉得对某些事实还是需要承认的,不能说和纸面历史不同就否定掉。当然怎么阐释是另一回事。 任何人都可以为还原历史提供证据,但即便是历史学家,不使用严谨的学术方法就对一件事情下结论恐怕也是不可信的。 个人觉得以卡梅隆多年来对泰坦尼克和俾斯麦的考据和勘探,配合各类强大的资源,我想不出有谁比他更有发言权了。
更何况卡梅隆本身就是一个技术极客+历史迷,如果他不是最牛的导演之一,那么封他个什么学家的头衔实在绰绰有余。 本帖最后由 蒸汽装甲舰 于 2011-12-9 15:44 编辑
屁股坐在导演的板凳上,不可能坐出位严肃的历史学家。历史学家不是油盐酱菜,什么货色都可以来做的。
当然,恭维和自封的除外。
卡梅隆作为导演可算是非常严肃和非常成功的了,我也同样喜欢他的片子,但这不能证明他就有资格对历史研究指手画脚。 如果,我是说如果,卡梅隆在花了赞助商一大笔钱之后敢于宣布考察结果看到了很多新事实,但就新发现的事实而言,并不能推翻之前历史界所作出的任何重要结论和假设。那么我认为他将绝对有资格成为合格的历史学者。 不是花海量预算,潜入前人未经踏足的深海,拍摄前人见所未见的场景,得出一个颠覆性的结论,就能有资格在大学讲坛上夸夸其谈。
即便有人真的这么做了,多半也是个贴牌货。 本帖最后由 蒸汽装甲舰 于 2011-12-9 16:14 编辑
就卡梅隆的团队获取的俾斯麦号第一手资料而言,那是历史学家梦寐以求的珍宝,但坐在这堆珍宝上,却没有能力、没有意愿进行系统的研究,甚至不打算做研究也是有可能的。
所以屁股坐在哪里非常重要,如果卡梅隆还打算在娱乐界混下去,就不可能花钱花时间做系统和严肃的研究。
本帖最后由 go229 于 2011-12-9 16:45 编辑
回复 蒸汽装甲舰 的帖子
问题就在于,历史学者的研究和推论未必和事实相符合。 go229 发表于 2011-12-9 16:4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回复 蒸汽装甲舰 的帖子
问题就在于,历史学者的研究和推论未必和事实相符合。 ...
历史学者未必正确,但他至少要保证方法是严谨和正确的,毕竟历史已经没有机会去体会,只能依靠不断发现和分析新证据来推断,力求使结果接近史实吧。 1、关于“屁股坐在导演的板凳上,不可能坐出位严肃的历史学家”这句话,窃以为这句话缺乏因果关系或者任何的前后逻辑联系,路易十六坐在王座上,照样是一流的锁匠;希特勒热爱美术,照样可以成为政客。导演是文艺作品的创造者,作家可以成为史学者,为什么一名伟大的导演不能成为严肃的历史研究者?
2、如果说卡梅隆作为一名伟大的导演“没有资格对历史研究指手画脚”,那么请问当年那些对卡梅隆的结论指手画脚的人都是干什么的,又是何种资格?
3、“卡梅隆在花了赞助商一大笔钱之后敢于宣布考察结果看到了很多新事实”显然是事实,但“并不推翻之前历史界所作出的重要结论和假设”和“有资格成为合格的历史学者”有什么因果关系和逻辑上的联系,我不是很懂。
4、“不是花海量预算,潜入前人未经踏足的深海,拍摄前人见所未见的场景,得出一个颠覆性的结论,就能有资格在大学讲坛上夸夸其谈。”这段话我在一定程度上赞同。不过据我所知,无论是中国还是这个世界,在大学讲坛上夸夸其谈的多数人,在各方面完全不能同卡梅隆相提并论。卡梅隆当个荣誉教授绰绰有余。但他不会在意这种虚名吧。
5、“坐在这堆珍宝上,却没有能力、没有意愿进行系统的研究,甚至不打算做研究也是有可能的。”这完全是主观臆断,客观的说,这段话甚至存在着先入为主的恶意。“如果卡梅隆还打算在娱乐界混下去,就不可能花钱花时间做系统和严肃的研究”,这也是不存在因果关系和必然联系的论断吧。
我个人的感觉是,您前边这些发言完全是很主观的看法,但似乎都是被当成定律说出来的。问题是,缺乏说服力(至少对我个人而言如此)。
另外鄙人才疏学浅,特别是近几年没有关注这方面的消息,所以有以下几点疑问,望不吝赐教:
1、卡梅隆科考队“颠覆了”传统史学界哪些观点?
2、这些颠覆性的观点中,哪些是目前还存在明显争议的?
3、对这些观点有争议的都是谁,是些什么人?
4、争议的焦点,或者说反方不赞同卡梅隆结论的依据都是什么?这些依据有哪些科学性?反方的论点是什么?
5、谁支持这些反方的观点?反方观点是否被主流舆论所接受?
6、除了詹姆斯·卡梅隆,就俾斯麦的沉没一事更有发言权的还有哪些名人?他们的意见是什么呢?
这事关键在于,历史学家对这个新出现的证据如何回应。
不过我看的也不多,不好说死。看过一些东西,还是承认卡的探访成果,也就是那些现象;但是如何诠释,如何看待传统的说法,似乎没有正面回应的姿态,好像也没人结合这个证据作一个什么结论。
一般也都承认这个要打肯定是打得穿的,但是为什么没打穿?没人解释。
这样的话,卡的片子那个被水面反弹到上层建筑的说法也是比较合理的。
何况,卡这个片子也是请了专家来参谋的。
还有一点,片子里说几百大口径炮弹炸在装甲带表面而未穿,这个现象怎么解释?有延迟引信的炮弹,恐怕是要弹飞一段距离才炸吧?
当然我是没接触到正经学界对这个的反应,也不好说死。只是说,在既有历史叙述被证明有问题,而没有看到新的有解释力的学术结论前,这片子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回复 L'Soleil 的帖子
其实对这部影片最初的争议仅仅是俾斯麦是否是“自炸自沉”展开的,因为当时哈德者以此作为俾斯麦强于大和的依据(即不是被击沉的,是自沉的,而大和是被击沉的),而反对者则顺势制造出“卡梅隆一商业片导演他懂个啥,胡乱说赚眼球而已”的定论。
不过当年卡梅隆的这个论断一经问世就被《卫报》等各大媒体作为真相来报道,现如今大家也都广泛的接受了这一观点。 本帖最后由 蒸汽装甲舰 于 2011-12-10 13:02 编辑
一种观点被大众接受何其容易,而要被学术界接受和认可,那便未必容易了。
我说的是我个人的看法,我反对的未必是卡梅隆的结论,而是他推出结论的方法。 顶楼主,我也是从看过泰坦尼克才启蒙,那时候才刚上小学吧,现在看到3d版热泪盈眶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