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空德国海军建设战略——多方向不对称发展
本帖最后由 巴掌 于 2010-12-4 19:34 编辑计划背景:一战没有爆发,但军备竞赛继续,各国自由设计和建造舰艇。
计划目的:在海军总吨位不超过英国60%的前提下能够压制英国海军。
计划内容:
17.1万吨大德意志级重型战列舰 1艘
3.27万吨沙恩霍斯特级多用途轻型战列舰 6艘
3.27万吨齐柏林级装甲航母 8艘
1.62万吨塞德利茨级多用途支援舰(兼水机母舰、登陆舰、补给舰)4艘
(以上舰体总吨位69.42万吨)
0.41万吨Z级远洋装甲驱逐舰 64艘
埃尔宾级小型驱逐舰 64艘
S100鱼雷艇 256艘
UJ系列猎潜艇 256艘
R系列扫雷艇 256艘
IXC潜艇 128艘
VIIC潜艇 256艘
计划大中型水面战斗舰艇全貌:
可能性二,由两艘8.6万吨的新俾斯麦级代替1艘大德意志:
计划思想:
一、发挥自身技术特长。虽然世界一流强国的科技水平相同,但各自的技术运用状况却不同(即特长不同),在潜艇技术、导弹技术、重炮技术方面,德国领先或最具前景,所以海军建设应围绕这三个核心来进行。
二、立足于自身地理特点。德国殖民地稀少,战时将只保留少量海外部队,固守要塞或转入游击,由潜艇或运输机补充,因此水面护航运输只主要考虑在德国和北欧之间进行。根据这个特点,德国将不制造轻重巡洋舰、传统驱逐舰和护卫舰,而用承担远洋破袭或舰队护航任务的装甲驱逐舰 和 在近海反潜护航雷击扫雷的小型驱逐舰、鱼雷艇、猎潜艇、扫雷艇代替。
三、节约成本,海军舰艇总吨位不超过英国的60%。这使得德国的舰种和舰级必须减少,低效力的舰种和吨位相近任务重复的舰级将被取消。
四、基于以上判断,德国海军建设思想归纳为:多方向发展,联合作战。
1、潜艇方向。虽然很多人对此不屑一顾,认为光靠潜艇永远无法获得制海权,但我要强调的是,在面对同样的优势对手时,水面舰艇部队不仅更加无法获得制海权,而且对对手的伤害能力远不如潜艇。实战证明,一二战德国海军潜艇部队战果巨大,不仅包含了大量商船,也包含航母、战列舰在内的不少主力舰,这是在面对优势对手时,相同总吨位的水面舰艇部队根本无法获得的战绩。另外从地缘方面来说,德国可以用潜艇攻击对手,但对手却难以用相同的方法攻击德国,因为德国的海上运输线很短,海域狭小,反潜成本低廉(猎潜艇、鱼雷艇都行)。所以发展潜艇是德国的必然。
2、大舰巨炮方向。如果光有潜艇,对手就会将整个水面战斗舰艇(不含航母)部队小型化,潜艇将失去攻击力。所以拥有一些重型水面战舰对潜艇意义重大,它们可以使对手的小型水面舰艇无法处于安全状态,大大减弱其作战效率。对手就必须限制其反潜舰艇的活动场所,同时加入重型舰艇保护。3.27万吨轻型战列舰是这一任务的主力,另外还有17.1万吨重型战列舰。17.1万吨重型战列舰虽然只有一艘,但作为特种武器,在特殊环境中(夜晚、极夜、雨雪天、支援对岸登陆场)将是战场的主宰,具有重大意义。仅建造一艘并不消耗多少生产力,却可能使对手误判德国海军的发展方向,采取错误对应措施,收到意外奇效。
2、航母方向。这是获得制海权的真正中坚力量,但在二战时代,使用有很大限制(在夜晚、极夜、雨雪、严寒中将失效),所以须有其它力量与之配合。
3、导弹驱逐舰方向。德国在导弹技术上拥有美好的前景,因此驱逐舰应可作为发射平台,大吨位正是按照这个思想。远洋装甲驱逐舰有最多的数量,随着反舰导弹技术逐步成熟,这些驱逐舰又可能代替航母和战列舰成为制海权的中坚力量。
五、以上四个方向,都有可能发展成为德国海上力量的中坚,对手很难应对。要对付德国潜艇和导弹驱逐舰需要将舰艇小型化,要对付德国装甲航母需要建设以航母为核心的多舰种联合编队,要对付德国轻重两型战列舰又需要建造更大的战列舰,这是相互矛盾的。本计划在四个方向同时发展,联合作战,以使对手难以判断形势和制定合适的对应措施。本计划希能对抗总吨位为其两倍以内的对手海军。
要是你那艘舰歼舰能下水,狮3就可以成批量列装,冰山航母模块化量产:@ 一艘战列歼击舰不过7.5亿帝国马克,只相当于3艘H级。整个该计划德国万吨以上舰艇不过70万吨,还不及历史Z计划。德国可以在执行该计划的同时,正常发展国民经济。
2楼的发言完全符合我“仅建造一艘并不消耗多少生产力,却可能使对手误判德国海军的发展方向,采取错误对应措施,收到意外奇效”的推论。
德国又不一定要开战,坐等英国经济崩溃、联邦解体、殖民地独立也可以。 回复 巴掌 的帖子
英国破产对德国未必有多大好处,殖民地本来基本上闹独立的闹独立,抱美洲新大腿的抱新大腿。再说德国想不开战就不开战吗?到时候苏联级计划、大雷雨计划什么的全都憋出来了= = 一艘BB不占多少生产力,OK。一艘H级不占多少生产力,OK。大不了3条H,还是不占多少生产力??要多拉上舰海军战略不是误判不误判的问题,整个就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海权意识革命,还不占都少生产力???8条航母6条沙恩还没多少生产力???我去....燃烧军团宣誓效忠希特勒了吗??? oOuOo 发表于 2010-11-27 21:0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一艘BB不占多少生产力,OK。一艘H级不占多少生产力,OK。大不了3条H,还是不占多少生产力??要多拉上舰海 ...
70万吨大型军舰的确不占用多少生产力,远不及Z计划。德国的机械制造业规模和工人数量都是英国的四倍,就算和英国建造相同多的舰船,同时发展陆空军,再同时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也是完全可以的。
只有美国才能在生产力上压倒德国。相同的军事动员程度下,苏联+英国+法国都比不过德国一家。 巴掌真想让多拉打出SKC34型380毫米炮的射速啊 呆头雁 发表于 2010-11-27 22:2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巴掌真想让多拉打出SKC34型380毫米炮的射速啊
不需要那么快。
15cm K18陆战炮射速为2分钟1发,15cm L60 SK/C25(纽伦堡版)的射速为10-12发/分钟。按照多拉陆战炮每30~45分鐘射擊一發的射速推算,舰炮版射速应该为1.25—2.25分钟每发。 RRS 发表于 2010-11-27 22:4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邓尼茨:给我500艘XXI潜艇!
更多的潜艇等打起来现造还来得及,384艘常备潜艇足够在战争初期发挥作用了。 戈林:“航母这怪力乱神的玩应绝不能给海军这帮笨蛋,应该归空军海战队管!” 戈林没有那么大的权利,并不是他说什么就是什么。实际上,初期就连元首本人也没有。
从二战德国海军拥有大量飞机这一事实来看,航母如果被造出来,舰载机不可能归属戈林管辖。 我个人的第一印象是,这个计划中竟然一口气列入了8艘航母!比主力舰数量还多!考虑到没有条约这个架空大前提,如此众多的航母突兀出现在德国海军的造舰计划之中实在是不可想象的,是否有事后诸葛亮的嫌疑?实际上直到二战结束,都没有实际证据能够证明德国海军真正认识到了航母在现代海权争夺中的重要意义。也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德国海军真正明确了航母作为一个独立舰种在战术上的正确发展方向。齐柏林号直到二战结束也没有建成,而且其设计思想也比较落后,尤其缺乏实际使用经验和实战战训的指导。作为一个从未设计使用过航母的国家来说,上来就是8条3万吨(还有一条近20万吨的怪物),技术上过度冒进,完全不留余地,我个人认为这样的计划不是合理的架空而是......总之是完全不存在现实可能的。 飘扬 发表于 2010-11-28 14:4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个人的第一印象是,这个计划中竟然一口气列入了8艘航母!比主力舰数量还多!考虑到没有条约这个架空大前 ...
所谓架空,就是穿越者作为主导人去修正历史,超前思维是必然的。架空者不可能去重演历史的错误,那样就没有架空的必要了。
早期航母技术简单、造价低廉,只要主导思想正确,技术上很容易落实的。390米长、17.1万吨的战列舰也没有达到船舶结构的尺寸上限,只要需要,也是能够完成的。
本帖最后由 飘扬 于 2010-11-28 20:29 编辑
再超前的思维架空也要有客观的历史背景为基础。而客观的海战战术发展史就是,在被二次大战的实际战例证明之前,航母始终都是作为主力舰的辅助舰种存在的,没人认为它是“海军主力”。美国人拿它来做战列舰队的护卫和侦查,日本人拿它来做舰队决战前的渐减迎击。这两个国家虽然都建造了不少航母,但目的都是为战列舰队服务的。二战前的德国既然要挑战英国的海权,那么当务之急就是尽可能的提升主力舰和潜艇的数量,而不是大肆建造主力舰的支援舰。直到二战前夕航空机的航程和载弹量等技术性能大幅提升之后,航母才具备了挑战并推翻主力舰霸主地位的可能,但当时绝大多数人在二战爆发之初仍然根本不相信飞机是战列舰的对手。这一概念革命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才由美日两国在实战中逐渐接受,而列强海军造舰计划则要到二战中后期才真正开始向航母倾斜。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太平洋战争初期美日两国航母的抢眼表现,战列舰的地位仍然不可动摇,这不是架空不架空的问题,而是历史大背景的局限。像这样事后诸葛亮式的穿越式思维也可以算是架空的话,那不如让日本在海军假日时代就放弃航母开始研制原子弹如何? 本帖最后由 巴掌 于 2010-11-28 21:23 编辑
在被二次大战的实际战例证明之前,坦克始终都是作为步兵的辅助武器存在的,没人认为它是“陆军主力”。不知道架空者还会不会去设计“步兵坦克”?
原子弹当然也要研究,各国都会尽力,但和海军建设无关。总不是因为对方的海军建设让自己不爽,就去研究原子弹;让自己爽了,就不研究了。
不明白樓主何以如此喜愛大德意志级重型战列舰 ....
不過此計畫的確很有創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