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hewwu 发表于 2012-12-23 21:45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2-12-23 19:4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如果装定引信时,目标机群为平飞状态,而实际填入炮膛时,目标机群改为进入俯冲状态,则这批炮弹的引信设 ...

77君已经有能力给出炮口感应线圈的费消时,说猜想就太谦了,当然是正确的。

来传统非制导火炮的命中公式完全建立在敌我移动矢量稳定这一前提上,但这只是理想,即使双方都没有机动的意图,这个理想状况也不易长久维持,所以测算系统的快速解题,火炮的快速反应,以及高速而平直的弹道当然是更能贴近理想状况,也就是会有较高的命中率。

uliands 发表于 2013-2-11 22:23

mathewwu 发表于 2012-10-12 14:2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有打算为"H"级的105设计全新的全罩炮塔C/38,重44吨,更快速的全电控俯仰旋回(其他型俯仰是半电控)。 ...

全电控以后全重才44吨?射速有提高吗?

Henschel 发表于 2013-2-11 22:32

本帖最后由 Henschel 于 2013-2-11 22:37 编辑

uliands 发表于 2013-2-11 22:2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全电控以后全重才44吨?射速有提高吗?



射击速度不明,原因如下。

uliands 发表于 2013-2-11 22:40

Henschel 发表于 2013-2-11 22:3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射击速度不明,原因如下。

如果放大到60吨,采用类似mk38的供弹系统,考虑到是全装弹,射速能到25/min么?

Henschel 发表于 2013-2-11 22:45

本帖最后由 Henschel 于 2013-2-11 22:46 编辑

uliands 发表于 2013-2-11 22:4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如果放大到60吨,采用类似mk38的供弹系统,考虑到是全装弹,射速能到25/min么? ...

你想多了,这种问题玩不得架空。


(不过我要吐槽一下,这种火炮如果火控能好点的话,不比那个法国神奇37机炮差)

a5mg4n 发表于 2016-6-7 15:59

mathewwu 发表于 2012-10-5 00:19
接到胡版派下的任务,我把Campbell的《二战海军武器》找出来,有整整两页介绍,可惜努力了半天,能理解的 ...


依照Naval Anti-Aircraft Guns and Gunnery,意大利指揮儀上的瞄具是有穩定的,以此看來似乎不需要特別的做標轉換,相對於穩定整座指揮儀也較為簡便?

另以意大利也採用基於角速度又採用轉數計而非陀螺儀測量的Flyplane方式來看,瞄具的穩定似乎是必不可少的

mathewwu 发表于 2016-6-7 21:02

a5mg4n 发表于 2016-6-7 15:59
依照Naval Anti-Aircraft Guns and Gunnery,意大利指揮儀上的瞄具是有穩定的,以此看來似乎不需要特別的 ...

謝謝提醒, 我回帖的時間是2012年, 那時還沒看到夠分量的資料(老佛爺這本打飛機書是2013年出版的), 所以還是採用John Campbell的<二戰海軍武器 p319>一書的看法, 即義大利對空火控沒有陀螺穩像的瞄準鏡. 我會在前帖加註.

另外<二戰海軍武器 p319>也評論了義大利人的二戰防空火控系統, 認為雖然已從彈幕進步到追瞄, 但機電式計算機反應速度慢而沒作用.

mathewwu 发表于 2016-6-7 22:00

a5mg4n 发表于 2016-6-7 15:59
依照Naval Anti-Aircraft Guns and Gunnery,意大利指揮儀上的瞄具是有穩定的,以此看來似乎不需要特別的 ...

這張是從羅馬號的照片截下來的90mm高炮指揮儀. 對照46樓貼圖註34的內容, 前部大圈內是3米基線測距儀, 後部小圈內應該就是所謂的帶穩像的瞄準鏡視窗.


a5mg4n 发表于 2016-6-7 23:26

本帖最后由 a5mg4n 于 2016-6-7 23:34 编辑

mathewwu 发表于 2016-6-7 21:02
謝謝提醒, 我回帖的時間是2012年, 那時還沒看到夠分量的資料(老佛爺這本打飛機書是2013年出版的), 所以還 ...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9-SZBgAAQBAJ&pg=PA169&lpg=PA169&dq=There+was+no+integrator+and+no+feedback&source=bl&ots=rTv4ws094d&sig=6WjSZG_cOgRlmywUmuy6x_9cj_k&hl=zh-TW&sa=X&ved=0ahUKEwjIv7K1lJbNAhVIm5QKHViwBrcQ6AEIJDAB#v=onepage&q&f=false老佛爺打飛機一書倒是提到戰後調查時意方認為發現目標後10秒左右就可開火了,跟需要數十秒的MK37相比快了不少
若真的反應慢的話問題似乎是出在其他地方?
(原理類似的MK39也是10秒左右就能開火,似乎是這類系統的通常水平而非對火控解的要求不同)


另,Flyplane在中文不知有無通用譯名?或可以直接照美式的Angular rate翻成角速度式?
(然而變距率也是重要成分,只取角速度之意似也不妥)

mathewwu 发表于 2016-6-8 16:13

a5mg4n 发表于 2016-6-7 23:26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9-SZBgAAQBAJ&pg=PA169&lpg=PA169&dq=There+was+no+integrator+an ...

對應"Flyplane"的美式用語是"Relative-rate Antiaircraft Systems"(見教範NavPers 10798-A第26章). 不用"角速率"是因為Mk 37那種歸類為"Linear-rate antiaircraft fire control systems"的系統也測算角速率, 只是手段及過程不同而已, 後者較為複雜, 雖然測算不很快, 但遲滯也要在進入太戰中期因目標速度與戰術改變才顯現出來. 二戰結束時才發展出來的Mk 56算是還了Flyplane系統一個公道.

<二戰海軍武器>成書在1980年代, 不知是否已包含AGE的資料來源. 此外Campbell一向落筆至少比近10年的Friedman要嚴謹, 因此在義大利的火控系統上我不能做論斷.

a5mg4n 发表于 2016-6-18 14:54

本帖最后由 a5mg4n 于 2016-6-18 14:56 编辑

mathewwu 发表于 2016-6-8 16:13
對應"Flyplane"的美式用語是"Relative-rate Antiaircraft Systems"(見教範NavPers 10798-A第26章). 不用" ...
從老佛爺在打飛機一書中對MK39的描寫看來Flyplane方式技術上的優越性在MK39就大大展示了,Arma有足夠產能的話似乎USN的打飛機效果還要比用MK37的本位面更好(這情節總是讓人懷疑有沒有不方便記載的原因藏在後頭)


非常快的解算速度(6~10秒)/足夠精確(還是在沒有雷達的時代)/新手也好用/系統構成非常簡單(可搬移的指揮儀)/又小又輕(只有3500lb)-簡直是二戰打飛機神器

mathewwu 发表于 2016-6-19 15:15

a5mg4n 发表于 2016-6-18 14:54
從老佛爺在打飛機一書中對MK39的描寫看來Flyplane方式技術上的優越性在MK39就大大展示了,Arma有足夠產能的 ...

Mk 39和Mk 50的資料實在太少, Mk 50還有一兩張圖片, Mk 39幾乎闕如, 連教自動控制技術史的Mindell都沒在火控史專書Between Human and Machine裡提到兩者任何一個字(書裡也提到兵工局和各火控研發和生產機構之間的複雜關係). 看老佛爺把Mk 39說得那麼簡單輕巧, 結果量產的Mk 50卻變得複雜又笨重(至少不再輕巧), 反差未免過大, 也許Mk 39只能當作試驗品看待.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德国双105高炮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