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同鸭讲
发表于 2013-5-14 18:56
go229 发表于 2012-11-19 20:4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那话的是“而横楔炮闩在闭锁状态下的接触面积可要比单片螺纹大多了(而且强度更好)”,意思是相较于上 ...
这个膛压差距是怎么算出来的?
德国12寸是405弹重855初速
美国12寸是396弹重884初速
更低的膛压下这个884的初速不科学啊
鸡同鸭讲
发表于 2013-5-14 18:58
mathewwu 发表于 2013-5-14 17:0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大型舰炮的开发顺序是炮管>炮闩>炮架>炮塔,你这样做会不会本末倒置?我也很难给什么建议。 ...
为啥以炮塔小型化为目标增加炮尾配重整出来的C34的炮塔还是这么硕大无朋?
克虏伯火炮
发表于 2013-5-14 19:28
本帖最后由 克虏伯火炮 于 2013-5-14 19:29 编辑
鸡同鸭讲 发表于 2013-5-14 18:5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个膛压差距是怎么算出来的?
德国12寸是405弹重855初速
美国12寸是396弹重884初速
通常膛压应该是估测+试射验证得到的数据,算出来的服人硬度不大。
至于你对德国美国膛压的初速的质疑,我目前只能从无根据猜测上供你参考:
美国发射药是单基硝化棉发射药,它的爆燃速度通常低于双基发射药。而德国的RP C/12就是双基发射药,虽然它的燃烧速度没有英国C型柯达药迅速,但也要比美国硝化棉单基药快一点。
燃烧速度慢的发射药,可以在全部炮弹在炮管内的时间里保持最高膛压,而燃烧速度快的则只有在早期时间里可以实现最高膛压。所以,美国单基发射药虽然最高膛压较低,但在整个炮管内的做功能力并不比高燃速高膛压的发射药少多少。
另一方面,美国得到394.6千克炮弹884米/秒初速需要的发射药重量是152.9千克,而德国得到405.5千克炮弹855米/秒初速则只需要91+34.5=125.5千克发射药,前者炮口动能超过后者也不是不能理解的。
鸡同鸭讲
发表于 2013-5-14 19:32
克虏伯火炮 发表于 2013-5-14 19:2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通常膛压应该是估测+试射验证得到的数据,算出来的服人硬度不大。
至于你对德国美国膛压的初速的质疑,我 ...
唔,燃烧速率这个解释科学多了
Go229
发表于 2013-5-14 20:03
鸡同鸭讲 发表于 2013-5-14 18:5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个膛压差距是怎么算出来的?
德国12寸是405弹重855初速
美国12寸是396弹重884初速
标定的膛压是最高值。但是这里有这么个问题:如果发射药燃速较快,那么将会在短时间内达到膛压峰值,接着膛压就会迅速下降,压力曲线波动会很大。如果发射药燃速更均匀,那么最高膛压会相对低一些,但是膛压曲线会较为平缓。相对而言,美国发射药的燃速较德国更均匀,所以最高膛压低,但是平均膛压可观,再加上身管较长,炮弹较轻,所以达成高初速并不难。从已知的研究看来,燃速均匀的发射药更适合长管武器使用。
鸡同鸭讲
发表于 2013-5-14 20:31
go229 发表于 2013-5-14 20:0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标定的膛压是最高值。但是这里有这么个问题:如果发射药燃速较快,那么将会在短时间内达到膛压峰值,接着 ...
膛压高对内层身管寿命也不利吧
yanyuhefei
发表于 2013-5-15 07:37
克虏伯火炮 发表于 2013-5-14 19:2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通常膛压应该是估测+试射验证得到的数据,算出来的服人硬度不大。
至于你对德国美国膛压的初速的质疑,我 ...
请问强装药对散布的影响很大么?为何具有较丰富海战经验的英德日三国在二战中都没有采用强装药的舰炮?毕竟强装药可以在同口径下获得高得多的穿深,相对于加大口径来说代价小的多。
另外如果平均膛压相同,导程越长则初速越大,60倍身管的火炮相对于50倍的,在膛压相同的情况下按匀加速运动的推导可以有近10%的初速提高而不影响精度。那么在技术允许的前提下,加长身管是否是最好的选择?
克虏伯火炮
发表于 2013-5-15 08:17
本帖最后由 克虏伯火炮 于 2013-5-15 08:19 编辑
yanyuhefei 发表于 2013-5-15 07:3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请问强装药对散布的影响很大么?为何具有较丰富海战经验的英德日三国在二战中都没有采用强装药的舰炮?毕 ...
对第一个问题,虽然我也倾向于认为发射药越多,炮口速度一致度误差就可能越大,也就是精度下降。但我没有认真考察过这个问题,更没有任何支持或者不支持这一想法的证据,所以我没有能力回答。
对第二个问题,首先炮弹在炮膛内并不是匀加速运动,在炮管内膛压是逐渐下降的,所以同等技术条件下60倍相比于50倍不会得到10%的速度增益;至于精度,类似于我第一条所说,没有证据表明相同膛压长身管速度高的炮弹精度更高;加长身管有两方面缺点,一是炮身后部的配重需要更大,二是炮管自身的垂度有可能更大。
所以加长身管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
yanyuhefei
发表于 2013-5-15 08:47
克虏伯火炮 发表于 2013-5-15 08:1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对第一个问题,虽然我也倾向于认为发射药越多,炮口速度一致度误差就可能越大,也就是精度下降。但我没有 ...
多谢。另外想请教一下重弹的问题。普遍被提到的低速重弹散布大有理论依据或数据支持么?如果有那么究竟是因为低速的原因还是重弹的原因?理论上穿深和动能比的关系较大,那么炮弹应该越细长越好。那么制约这个细长比的因素究竟是什么呢?或者说所谓的标准弹的这个标准从何而来?
提高穿甲能力从二战来说主要有3个方向
1. 大口径,以94式为代表。表面看对炮塔和装弹机构的空间要求最高,代价最大,但是精度、寿命都很好。
2. 重弹,以美国MK6,MK7为代表。对装弹机构要求较高,弹药重量也大。精度据说有影响,有水平穿深的额外好处。要获得高穿深同样需要强装药。
3. 强装药高初速,以面条1934为代表。弹道平直水平穿深吃亏,初速高对炮膛磨损厉害。似乎其他方面代价都比较小。散布大的话,在正常交战距离内可能会被高速弹和低平的弹道弥补。
请问您认为假如航空时代没有来临,哪种发展方向将会是主流?
克虏伯火炮
发表于 2013-5-15 09:15
yanyuhefei 发表于 2013-5-15 08:4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多谢。另外想请教一下重弹的问题。普遍被提到的低速重弹散布大有理论依据或数据支持么?如果有那么究竟是 ...
没有证据表明低速重弹散布大,至少我没有见过。相反,我认为其它技术条件完全相同的话,使用重弹反而可以减小散布界。
非要从少量公开的数据来比较的话,至少16寸超重弹的表现好于14寸轻弹或者标准弹:
16英寸L50炮 1.9% 远近散布界/射程 332/17500(衣阿华)
16英寸L45炮 1.9% 远近散布界/射程 332/17500(南达科他)
16英寸L45炮 1.8% 远近散布界/射程 315/17500(科罗拉多)
14英寸L50炮 2.4% 远近散布界/射程 420/17500(新墨西哥)
14英寸L45炮 2.4% 远近散布界/射程 420/17500(宾夕法尼亚)
14英寸L45炮 3.4% 远近散布界/射程 598/17500(内华达)
由散布范围可见:
1.使用超重弹的衣阿华、南达科他与使用标准(偏轻)弹的科罗拉多相比,散布范围并没有明显大,很小的差距更有可能是三联装和双联装导致的;
2.50倍口径的衣阿华主炮,初速比45倍口径的南达科塔主炮初速度高8.7%,发射药也多一些,但两者的散布指标却是一样的;这一条似乎可以给你47楼的第一个问题做反例证据,但是两者身管倍径不同,似乎也不应该用来作证。
当然了上述几组数据也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所以同样没有完全公正地反应14寸标准弹和16寸超重弹的差别,比如14寸炮有更加老旧、炮身间距更小等因素。
你说的这三个发展方向,相互之间并不矛盾,其实可以多选。
第一第二条的所指发展方向没问题,多数国家也都沿着这个方向发展的。对于增大口径,华盛顿条约是最为敏感的,并且限定了,各国无从“自由发挥”,除了根本无视条约的日本。而对于增加弹重,即使是唯一仍用“轻弹”的德国,二战15寸炮弹也比一战的重了50千克,而且老炮改造的12寸炮炮弹也增重了10千克,11寸炮弹也比数年前的(袖珍战列舰的)重了10%。
第三条,首先它影响炮管寿命,且个人怀疑影响射击精度,所以沿用的国家不多。
其实美国也试验过“强装药”的16寸炮,威力可用“惊人”来形容,但就是因寿命难以接受而没有实用。
yanyuhefei
发表于 2013-5-15 09:31
克虏伯火炮 发表于 2013-5-15 09:1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没有证据表明低速重弹散布大,至少我没有见过。相反,我认为其它技术条件完全相同的话,使用重弹反而可以 ...
“旋转稳定弹丸的长径比不能大于5,否则将因为极转动惯量的减小,赤道转动惯量的增大,失去飞行稳定性。”
从这段文字根据MK7大约1.8米的弹长看,弹重还有进一步增加的空间啊。
克虏伯火炮
发表于 2013-5-15 15:18
yanyuhefei 发表于 2013-5-15 09:3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旋转稳定弹丸的长径比不能大于5,否则将因为极转动惯量的减小,赤道转动惯量的增大,失去飞行稳定性。 ...
这个问题我可不清楚啦。
查看了一些BB炮弹的长度,很少有达到5的长径比的,大多数都在3.5-4.5。从时间上看,一战期间的相对较短,二战期间的相对较长。
mathewwu
发表于 2013-5-16 00:06
yanyuhefei 发表于 2013-5-15 09:3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旋转稳定弹丸的长径比不能大于5,否则将因为极转动惯量的减小,赤道转动惯量的增大,失去飞行稳定性。 ...
这个因极转动惯量和赤道转动惯量差异所造成的旋转不稳有点像小孩玩的陀螺在快要倒下来之前发生的顶部和底部都离心转动的现象,英语炮术(不知是专业还是俚语)叫这个作"wabble",wabble会影响弹头入社的角度,也就是弹丸顶部接触装甲表面的角度和整体弹道入射角不同。
yanyuhefei
发表于 2013-5-17 08:12
mathewwu 发表于 2013-5-16 00:0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个因极转动惯量和赤道转动惯量差异所造成的旋转不稳有点像小孩玩的陀螺在快要倒下来之前发生的顶部和底 ...
是的。本质上这个扰动力矩来源于和运动方向并不一致的重力。而旋转稳定进行平衡的力矩和旋转半径关系很大,越扁平的东西越容易以较小的角速度稳定。
这样看来,是否长身管带来的好处是更长的导程可以均匀稳定地将炮弹加速到更高的旋转角速度?也许这个就是长身管火炮精度好的来源吧。
mathewwu
发表于 2013-5-17 10:52
yanyuhefei 发表于 2013-5-17 08:1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是的。本质上这个扰动力矩来源于和运动方向并不一致的重力。而旋转稳定进行平衡的力矩和旋转半径关系很大 ...
长导程是否就一定会带来稳定的弹道我不清楚。楼上说的"wabble"其原因有许多,主要是在炮弹在坐膛(sitting)时弹环带和膛线咬合不良,或是射药爆炸不均匀,导致炮弹在膛内前进与旋转都不稳定,又因弹丸与炮膛之间本来就有容许间隙,这种不稳定的加速度与自旋运动导致弹丸在膛内间隙之间反复碰撞产生"wabble",有些在出膛之前的"wabble"会被导正到“正常”幅度之内,有些的则在出膛后持续"wabble",最坏情况在到达弹道终点时弹体已呈现长轴滚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