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感炮神
发表于 2013-1-16 20:01
necrons 发表于 2013-1-16 19:5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你无视了装甲厚度?STS还没见过有6寸以上厚度的,CLASSB倒是能造到18寸厚
匀质装甲,顾名思义,它是匀质的!也就是说,造1寸和造100寸没有分别!
LeSoleil
发表于 2013-1-16 20:02
动感炮神 发表于 2013-1-16 19:5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自杀行为。除了美国佬,谁还胆敢在垂直装甲上不用硬化的?没有硬化层破坏弹头,那么下场就是如同奶油一般 ...
甲弹基本问题,且去看书。
necrons
发表于 2013-1-16 20:03
动感炮神 发表于 2013-1-16 19:5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自杀行为。除了美国佬,谁还胆敢在垂直装甲上不用硬化的?
自杀行为?关于CLASSB和CLASSA的对比,美国佬自己的报告写的清清楚楚,所以才这么布置,面对美制穿甲弹,渗碳装甲需要大入射角才能达到良好的防弹效果,小角度中弹反而不如CLASSB
克虏伯火炮
发表于 2013-1-16 20:10
各个时期STS有差距。比如奥肯的观点是1910年的SES“质量系数”是0.95,1930年的则为1.0。
从与Wh对比来看,上表显示的力学性能是30年代的。
ssvcrtfi79
发表于 2013-1-16 21:01
动感炮神 发表于 2013-1-16 20:0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匀质装甲,顾名思义,它是匀质的!也就是说,造1寸和造100寸没有分别!
拜托这位先把欧困的文章看完再来喷,看看美国人有没有对大厚度sts做过穿甲测试
鸡同鸭讲
发表于 2013-1-16 21:05
动感炮神 发表于 2013-1-16 18:2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射那么多,没有命中也是白搭,白白浪费纸巾而已~~~!
说笑。连珠炮校射困难,如果没有革命性的火控,根 ...
哪里,即使是BSM在丹麦海峡中也使用的阶梯射啊,MK16RF在取得跨射马上就可以开始轰连珠炮了,除了教射阶段外火力投送数量压倒性优势,即使散布导致MK16远射命中率低一个点,单位射弹量高4倍也会导致MK16的实际命中率超过SK34.你要说的话我认为15000码内MK16是压倒性优势,15000码以上MK16才会随着重弹的弹道问题优势减弱,但是因为射弹量关系依然优势...当然30000码以上SK34完胜MK16.....因为MK16够不到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3-1-16 21:39
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13-5-27 22:06 编辑
鸡同鸭讲 发表于 2013-1-16 21:0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哪里,即使是BSM在丹麦海峡中也使用的阶梯射啊,MK16RF在取得跨射马上就可以开始轰连珠炮了,除了教射阶段外 ...
从综合的角度说,335磅超重弹在远距离上的不俗威力 + RF Mark 16的超高射速 + Mk34 火控系统确实是该级别最优秀的武器组合。
但希佩尔的炮也不差,老远就能击穿巴尔的摩/俄勒冈城/得梅因的6寸主装甲带。
鸡同鸭讲
发表于 2013-1-16 21:59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3-1-16 21:3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从综合的角度说,335磅超重弹在远距离上的不俗威力 + RF Mark 16的超高射速 + Mk34 火控系统确实是该级别 ...
巡洋舰不是战列舰.....非核心舱砸烂也就差不多了
517134622
发表于 2013-1-16 22:11
动感炮神 发表于 2013-1-16 19:0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连珠炮水柱混乱不利瞄准,除非距离放得很近。如果没有战后级别的雷达校射,表现不会比老炮强——射出去那 ...
巡洋舰对决交战距离远没有战列舰那么远,有时候都可以用决斗形容,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倾泻足够多的弹药打垮对手。另外对于8寸炮来说,射速一直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指标,这个不否认吧?还有我觉得对于8寸炮来说,一分钟15发的射速不至于快到连校准都没法进行的地步吧,实在不行,先有意放慢射速,取得跨射或者命中之后直接火力全开淹死对手
STG44突击步枪
发表于 2013-1-16 22:25
本帖最后由 STG44突击步枪 于 2013-1-16 15:27 编辑
RF mk16立项是1943年年中,差不多是瓜岛夜战直接刺激的产物,早期雷达没有侦测水柱功能,也就无法进行校射,完全通过速射覆盖盲射。这个时期夜战射程还没有超出肉眼探测的范围,所以尽管美军在夜间炮战中逐渐占据上风,但日军还是能抓住炮口焰用鱼雷做出反击。这种情况下152速射炮的高射速比203炮的低射速在取得命中上管用。
但对正常校射程序来说,射速太快意义不大,落弹间隔太短,水柱没有消散
单位时间命中数=炮群实际射速 x 命中率
通过单位时间内倾泻大量射弹,或者设法提高命中率都能达到相同目的。
STG44突击步枪
发表于 2013-1-16 22:36
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13-5-27 22:07 编辑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3-1-16 14:3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从综合的角度说,335磅超重弹在远距离上的不俗威力 + RF Mark 16的超高射速 + Mk34 火控系统确实是该级别最优秀的武器组合。
但希佩尔的炮也不差,老远就能击穿巴尔的摩/俄勒冈城/得梅因的6寸主装甲带。
西佩尔想击中美国重巡的装甲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17:},难度和美军击中西佩尔的穷甲差不多{:17:}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3-1-16 22:42
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13-1-16 22:49 编辑
动感炮神 发表于 2013-1-16 18:5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为什么意大利装甲在任何厚度上防御力都领先?英德美日因为各自不同的渗碳厚度防御力各有千秋,而意大利无论什么厚度竟然全部领先!显然,这不科学!
所有装甲和射弹的数据几乎都支持你关于硬化装甲渗碳厚度的观点,除了万能的意大利。而且好像没有人提供意大利装甲渗碳厚度的资料?
资料请阅Nathan Okun的大作:
TABLE OF METALLURGICAL PROPERTIES OF NAVAL ARMOR AND CONSTRUCTION MATERIALS
关键字:ITALIAN POST-1930 TERNI CEMENTED KC-TYPE VARIABLE-FACE-THICKNESS ARMOR
1930年代后的意大利Terni装甲,根据Nathan Okun的观点,几乎可说是有史以来最为优秀的表面硬化装甲
这种装甲的特殊之处在于,其背板厚度占装甲总厚度的比例,是会随着装甲厚度增大而增加的,在薄装甲上,其背板厚度比例为50%,接近美国Class A;而在厚装甲上,其背板厚度比例为70%,与英国CA相同。因此无论是用于防护小口径射弹的薄装甲,还是防护大口径射弹的重装甲,均有非常好的性能。它是二战时期最好的战列舰级别表面硬化装甲。此外意大利人还在其装甲带上设置了能够起到剥离被帽作用的间隔装甲,这些特性显示意大利海军的装甲设计非常先进,无人可敌。
各国表面硬化装甲的背板厚度与总厚度之比值
装甲类型背板厚度比例
意大利Terni50到70
英国CA70
德国KC n/A59
美国Class A45
日本VH65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3-1-16 22:45
STG44突击步枪 发表于 2013-1-16 22:3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西佩尔想击中美国重巡的装甲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难度和美军击中西佩尔的穷甲差不多...
为啥?因为美国人的主装甲带很矮?
不过美国佬新式重巡的主装甲带,实在是矮,矮到几乎只露出水面一丁点。
a5mg4n
发表于 2013-1-16 22:55
各國8"炮在3000m以內對小型水上目標的效果比較不知如何?
动感炮神
发表于 2013-1-16 23:00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3-1-16 22:4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资料请阅Nathan Okun的大作:
TABLE OF METALLURGICAL PROPERTIES OF NAVAL ARMOR AND CONSTRUCTION MATE ...
果然,克炮兄的论点再一次得到了证实。
Go229
发表于 2013-1-16 23:02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3-1-16 22:4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为啥?因为美国人的主装甲带很矮?
不过美国佬新式重巡的主装甲带,实在是矮,矮到几乎只露出水面一丁点 ...
正是如此,水上部分不仅低矮,而且短小。
动感炮神
发表于 2013-1-16 23:09
本帖最后由 动感炮神 于 2013-1-16 23:11 编辑
necrons 发表于 2013-1-16 20:0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自杀行为?关于CLASSB和CLASSA的对比,美国佬自己的报告写的清清楚楚,所以才这么布置,面对美制穿甲弹, ...
如果大厚度下ClassB能完全代替ClassA,那么衣阿华的炮塔设计为什么又要回到ClassA+ClassB的老路上来?为什么不继续用全ClassB?显然,从逻辑上来讲,这是完全不合理的。
对硬化深度过大的ClassA来说,后面匀质的ClassB起到的是背板的作用,ClassA+ClassB的组合实际上还是硬化装甲破坏弹头、然后高硬度高韧性的背板消耗能量,其防护作用的原理还是跟硬化装甲相同。你说呢?
动感炮神
发表于 2013-1-16 23:10
ssvcrtfi79 发表于 2013-1-16 21:0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拜托这位先把欧困的文章看完再来喷,看看美国人有没有对大厚度sts做过穿甲测试 ...
拜托你先搞明白什么叫“匀质”再来喷我。
ssvcrtfi79
发表于 2013-1-16 23:37
搞笑!让你先看下欧坤的文章就这么难吗?衣阿华炮塔设计的原因下面内容给你回答很清楚了
二战时期美国海军标准Class B装甲
用途:炮塔顶部装甲。5英寸以下的炮座装甲和指挥仪装甲。指挥塔装甲。主炮正面装甲16英寸及以上厚度
生产公司:三大制造商
时间:1933-1955
该装甲仍然有这三家钢铁公司制造(卡耐基已改称卡耐基---伊利诺斯钢铁公司)。但是现在这三家公司制造的指定类型的装甲都规定用于特定的单艘战舰上,结束了以前那种混乱的装甲搭配。这种装甲是在原先的基础上做了较大的改进,但在防弹效果上的进步并不是很大。这种装甲始终保持着非常大的韧性。他被用于炮塔表面的装甲(单块厚的的装甲板或者不是很厚的层压到2英寸的支撑板),这个用法是由于1921年13英寸受到STS装甲板测试反馈的结果。二战时美国人使用的穿甲弹的弹头更加坚固,使得class a装甲在与class b装甲的对比中处境更糟糕(大部分国外设计的穿甲弹在倾斜击中装甲时远没有美国设计的穿甲弹好,在那时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改变炮塔面用钢材料会带来什么区别)。但是美国巡洋舰炮塔上薄的面板使用class a或class b在抵抗力方面差别不大,更何况偶尔被命中时如果穿甲弹弹头没有被击碎,那么来自穿甲弹的威力足够穿透装甲。所以当美国海军大约在1937年新造的巡洋舰转用class a装甲的时候,巡洋舰炮塔表面装甲也仍然保留使用class a装甲。并且class a装甲被保留用在战列舰舷侧装甲和所有炮塔后部以及炮塔下面的圆筒形炮座。这些地方的装甲稍微有点薄,但是比二战中大部分战列舰的要厚。这些地方被命中时大都可能在从中到高的角度(30度以上),class a能破坏高质量的穿甲弹。当超过大约55度时延展性好的class b装甲恢复性就比较好的多了,因为弹飞中的炮弹威力的打击还是非常危险的。在高角度class b要比class a更好的充当软木塞堵塞似的装甲。所以1930年后美国海军战舰装甲指挥塔使用class b装甲。在安装方面class b可以使用焊接、铆接、螺钉的方法安装在上层建筑,这样能节省重量。刚性的表面硬化装甲不能使用焊接或者钻孔只会弱化防护效果或者在任何打击下撕裂装甲。鉴于以上结果class b装甲在美国战列舰上使用了最厚的均质Krupp-type装甲。米德维尔公司生产的厚度15英寸以下class b装甲的钼含量达0.2%-0.3%,伯利恒钢铁公司生产的7英寸以下class b装甲的碳含量0.18%-0.2%(估计是Krupp-type装甲里面碳含量最低的)、钼含量0.3%-0.4%、钒含量0.1%-0.14%(所有美国Krupp-type装甲里唯一使用这一元素的。另外只有意大利Terni生产的装甲同样使用这一元素,但只在AOD 和 POV均质装甲上)。
动感炮神
发表于 2013-1-16 23:53
本帖最后由 动感炮神 于 2013-1-17 00:05 编辑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3-1-16 19:1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以下是美国STS,美国Class B,德国Ww,德国Wh的各项性能比较,出自Nathan Okun的大作:
TABLE OF METALLU ...
同样引用自奥库这篇文章的Wsh:
GERMAN KRUPP "WOTAN STARRHEIT" (Wsh) ("Extra-Hard 'Wotan' Armor Steel")
COUNTRY COMPANY TIME FRAME TENSILE YIELD Y/T % EL % RA BRINELL
GERMANY KRUPP 1925-1945 128-142 92 0.65-0.72 16 53 250-280
大概看了看,果然被我发现了这个,作为一个德棍,心中再次得到一丝安慰,笑。
除了延展率稍微差一点,其他所有方面性能作为装甲而言都是更好的选择。实在要吐槽延展率的话,背后加个十来毫米的水密板以防万一即可。Wsh有时候也简写成Wh的,但相比之下显然性能更好一点,否则凭什么叫Extra。就抗弹能力而言,明显远远好过STS,代价是水密性差一点。
不过我还是觉得,同时代的话,STS的抗弹能力应当是不如ClassB的,否则ClassB如何自处、否则为什么到了衣阿华蒙大拿非得要用ClassB作主水平装甲、坚决摒弃全STS凑数的设计。